九年級語文上冊第11課《大小貓洞》教案
教學目標
1.領會作者要告訴人們的道理,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2.學習作者從小故事中挖掘出新道理的寫法。
重點難點
1.重點:領會文中所蘊含的道理。
2.難點:培養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預習
二、導入
作者簡介
三、課文分析
1.作者對哪兩個流傳的故事提出質疑?請概括這兩個故事的主要內容。
明確:第一個故事講的是人們嘲笑牛頓開了大小兩個貓洞是脫離實際,是認死理不靈活。
第二個故事講的是晏子使楚,楚國開了了小門,結果反被晏子說成是到狗國才鉆狗洞而自取其辱。
2.作者怎樣推斷這兩個故事靠不住的。
作者認為牛頓家世并非貧寒,養貓之事有仆人照看,何勞他費神。
作者認為晏子出使并非一個人徒步,根本顯不出其身高來,再者城墻不是紙糊的,特為晏子開一個小門談何容易。
由此看來作者敢于打破常人的思維定勢,有新的發現,新的思考。
3.作者不論其真假,從流傳的故事中挖掘出了什么新的道理。
在第一個故事中,作者認為人們笑話牛頓認死理、不靈活,只是從人的方面考慮問題,一洞兩用,省時省力。而卻沒有從貓的角度考慮問題,對貓來說,兩個洞更方便。作者在這里以貓喻人,隱喻要有人本思想,要關心弱勢群體。
在第二個故事中,人們通常會認為晏子說的對。而作者以常人家里有中門和側門之分,孔廟門的大小開否一直是和進出的人的名位身份有關的,得出楚國是以等級觀念看待門的大小,而晏子則是以實際需要出發,大國開大門這樣一人全新的解釋。
4.這篇課文看似拉拉雜雜,由大小貓洞談到大小城門,再到文廟的.大門及“狀元橋”,作者究竟要告訴讀者什么?談談你的看法。
人人皆知的故事,人人都可認可的道理,人人都覺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答案,而作者都看到了,悟到了,作者想通過對兩個故事的分析告訴我們考慮問題要全面,不以僅以人的主觀或只從一個角度出發,世間萬物都是錯綜復雜的,不能簡單處理,主觀臆斷。
四、品味本文的語言特點
敘事議論融為一體,語言犀利,論證嚴密,聯想豐富,內容豐富,但短小精悍,富有哲理。
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
【九年級語文上冊第11課《大小貓洞》教案】相關文章:
九年級語文《大小貓洞》優質教案05-29
大小貓洞九年級語文教案10-19
九年級上冊語文第13課教案04-23
初一語文上冊第18課《論語六則》的教案04-29
九年級語文上冊第4課草莓教案06-07
九年級上語文版大小貓洞教案范文04-18
《大小貓洞》閱讀題04-19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4單元教案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