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教案(通用17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版九年級下冊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教案 1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闡發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
2、學習對比的方法。
3、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式。
4、背誦課文。
教時:
一課時。
重點與難點:
學習重點詞語、句式和對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闡發的人生哲理。
教法:
1、自讀、研討,疑難處教師作適當講解、點撥。
2、利用內容和結構的特點,指點背誦的方法。
3、指導學生理解、積累和正確使用成語“望洋興嘆”、“貽笑大方”。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小學時學過唐代詩人王之渙的千古絕句《登鸛雀樓》。(背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前兩句描繪出一幅遼遠壯闊的山河圖,氣勢宏大,筆意高遠。后兩句富有哲理: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須再登上一層高樓。啟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現實生活的確如此,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這個道理,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就已有闡述,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選自《莊子》的散文片段節選《秋水》。(板書課題)
二、作者介紹:
莊子,名周(約公元前369年---約前286年),戰國時代哲學家,散文家,宋國蒙城(河南商丘縣附近)人,大約與孟子同時而稍后。曾任蒙漆園吏,但不久辭去,不愿和統治者合作。《史記》上說,“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可莊周并未接受,“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讀第二教材P116)(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寧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余曰:“寧生而曳尾涂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翻譯:莊子在濮水釣魚,楚國國王派兩位大夫前去請他(做官),(他們對莊子)說:“想以管理全國的重任相委任。”莊子拿著魚竿沒有回頭,說:“我聽說楚國有一只神龜,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國王用錦緞包好珍藏在宗廟里。這只神龜,它是寧愿死去留下骨頭讓人們珍藏呢,還是情愿活著在爛泥里搖尾巴呢?”兩個大夫說:“情愿活著在爛泥里搖尾巴。”莊子說:“請回吧!我要在爛泥里搖尾巴。”)莊周一生貧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糧,自織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閑居獨處。他繼承并發揚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莊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并無本質區別,無論大小、貴賤、壽夭、生死、善惡、得失、榮辱都是相對的。莊子思想比較復雜,基本上屬于主觀唯心主義;主張保身、全生、養親、盡年。莊子的思辨的.哲學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莊子》,現存33篇。《莊子》散文是戰國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寫得汪洋恣肆,不拘繩墨,變化無端,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和濃郁的詩意。
三、整體感知,梳理語言知識。
1.范讀。正音:灌(ɡuàn,注入)涇(jīnɡ,同“徑”)涘(sì,水邊)渚(zhǔ,水中的小塊陸地)望洋(wànɡyánɡ,仰視而望的樣子)難(nán,難以)旋(xuán,掉轉)殆(dài,危險)
2.學生朗讀課文至“……盡在己”。
梳理語言知識:
1、重點字詞。灌、涘、渚、焉(語氣詞,無義)
2、通假字:涇(同“徑”,直。)辯(同“辨”,分辨,辨別。)
詞類活用。時 (名狀,隨時令,按時)美(形名,美景)
古今異義。河(古義,特指黃河。今義,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于是(古義,在這時,這時候;今義,表承接)
3.學生朗讀課文至“……盡在己”。
梳理語言知識:
①重點字詞。
②詞類活用。東(名狀,向東)東面(名動,面對)少,輕(意動,認為…少,小看;認為…輕,輕視)
③古今異義。至于(古義,到了;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古義,北方的大海;今義,我國一部分海域,即東海的北部)東面(古義,面朝東;今義,東邊)面目(古義,臉;今義,臉的形狀,相貌)大方(古義,深明大道的人,或專通某種學問的人;今義,①不吝嗇;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氣)
④特殊句式。定后:聞道百; 賓前:以為莫己若.我之謂也.被動: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⑤固定格式: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非……則”,表示假設,譯為:“不是……就……”。)2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且夫……”,再說,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層意思。)3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見……于”,被……所)
⑥成語。1望洋興嘆(望洋,仰視貌,抬頭向上看的樣子。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2見笑大方(貽笑大方:讓內行見笑) 3大方之家(指學識淵博或專精于某種技藝之人)
四、理解思想內容。
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啟發學生敞開思路,大膽發表看法)
提示:下述觀點都符合文意。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貴自知之明;2謙受益,滿招損; 3自大由于無知; 4知恥近乎勇; 5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6有比較才能有鑒別。
五、指導背誦。
課文結構簡單,層次清楚,可采用關系法背誦。先劃分層次,概括層意。第一層上有兩句,第一句寫黃河的壯闊,第二句寫河伯驕傲自滿。兩句之間的連接語是“于是焉”。第二層也是兩句,第一句寫北海的廣闊,第二句寫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組合。利用關系法把握語言結構,有利于背誦。還可采用排詞法。課文用對比方法寫河伯認識的前后變化。可提取、排列兩相對照的詞語:1河與海的比較;2河伯認識的變化。課后練習還介紹了問題法。所提的三個問題恰好針對三個內容要點,邏輯性強。運用此法掌握內容梗概,利于背誦。
課上背誦練習:個人默記一兩篇后,由老師帶領集體背誦。集體背誦好、互相提醒、腦記耳聽口誦、可加強記憶。
六、布置作業。
1.筆譯全文。
2.寫讀后感。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教案 2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本詩,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
2、通過品讀分析,領悟作者對母愛的贊頌;
3、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領悟母愛的偉大。
二、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本詩,體會作者對母愛的贊頌,領悟母愛的偉大。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詩歌導入:
有一個人,她永遠占據在你心最柔軟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愛她;有一種愛,它讓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卻不要你任何的回報……這一個人,叫“母親”,這一種愛,叫“母愛”!聽教師朗誦,進入新課學習。
二、讀“荷”
1、自由朗讀課文,自主梳理生字詞。
2、教師配樂范讀課文。
3、學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讀課文。
4、學生齊聲合樂朗讀課文。
三、品“荷”悟情
1、關注作者的情感變化
煩悶——不適意、徘徊——不寧的`心緒散盡了——感動
2、具體分析作者情感變化的原因。
3、分析荷葉與母親的關系,領悟作者對母愛的贊頌。
A、雨點不住地打著,只能在那勇敢慈憐的荷葉上面,聚了些流轉無力的水珠。(哪怕是弱不禁風,在保護自己的兒女時,也會表現出她的勇敢!生命中有許多不幸,可是母愛能把這些輕輕抹去!)
B、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
1、快速瀏覽課文,在文中圈畫出相關的語句。
2、品讀文本,體悟情感變化的原因。
3、結合重點語句的品析和背景資料的引入,感悟作者對母愛的贊頌。
4、深情地朗讀課文最后一自然段。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
荷葉,蓮花的葉子。文題之所以用“荷葉母親”,是因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葉為紅蓮遮風擋雨的情景書寫心中的感觸,抒發對母親的感激熱愛之情。文章語言清新自然,雋永淡雅,顯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以前教課,我都是采用解題、了解作者、梳理情節、劃分段落、歸納中心等傳統教學模式,講得多,分析細,結果往往是老師累、學生煩、效果很差。
在講授《荷葉母親》這節課時,我決心把課堂交給學生,按照“朗讀——探究——發現”這樣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去感受這篇課文的文質之美,探究詩文的構思美,使學生對詩歌的賞析上升到一定的審美層次。
新課程強調學生要“讀”,朗讀、誦讀、默讀、精讀……總之要多讀。在課堂上,我加強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運用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借助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文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感受到語言文字表達情意的表現力,又提高審美情趣。
在探究過程中,通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體驗、感悟出荷葉對紅蓮的蔭蔽也就是母親對兒女的庇護,從而清楚地認識借物抒情的寫法。在課堂上學生動腦還動手,運用同類寫法發表個性化的見解,抒發對母親的愛。
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角色轉變成了組織者、引導者、啟發者,要求盡最大可能尊重學生學習的個性。這堂課之后,我自己覺的輕松,學生也學的愉快。我深切地感悟到,做為教育者,要跟上時代步伐,轉變教學觀念,使教與學成為一種生命的活力。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教案 3
教學目標
1、朗讀與細讀相結合; 篇章語義分析與自然常識講解相結合;鍛煉學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2、引導學生熱愛自然、敬畏生命。
3、自主學習與探究,師生互動交流。
教學重難點:
對詩歌中熾熱愛情的理解與祖國深情厚愛的聯系
教學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浪之歌)
一、課文導入
簡介詩人紀伯倫(1883~1931)。
黎巴嫩詩人、散文作家、畫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鄉卜舍里。12歲時隨母去美國波士頓。兩年后回到祖國,進貝魯特“希克瑪(睿智)”學校學習阿拉伯文、法文和繪畫。學習期間,曾創辦《真理》雜志,態度激進。1908年發表小說《叛逆的靈魂》,激怒當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毀,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國。后去法國,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和雕塑,曾得到藝術大師羅丹的獎掖。1911年重返波士頓,次年遷往紐約長住,從事文學藝術創作活動,直至逝世。
紀伯倫青年時代以創作小說為主,定居美國后逐漸轉為以寫散文詩為主。他的小說幾乎都用阿拉伯文寫成,有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靈魂》和長篇小說《折斷的翅膀》(1911)等。《折斷的翅膀》寫東方婦女的悲慘命運和她們與命運的苦斗,譴責貪婪、狡詐和屈從,歌頌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說以主人公充滿哲學意味的獨白、對話和敘述,特別是被壓迫被損害者充滿激情的傾訴取勝。他用阿拉伯文發表的作品還有散文《音樂短章》(1905),散文詩集《淚與笑》 (1913)、《暴風雨》(1920),詩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聞與趣談》(1923)、《與靈魂私語》(1927)等。
他用英文寫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瘋人》(1918)。此后陸繼發表散文詩集《先驅者》(1920)、《先知》 (1923)、《沙與沫》(1926)、《人之子耶穌》(1928)、《先知園》(1931)、《流浪者》等,以及詩劇《大地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臨別贈言的方式,論述了愛與美、生與死、婚姻與家庭、勞作與安樂、法律與自由、理智與熱情、善惡與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會問題,充滿比喻和哲理,具有東方色彩。紀伯倫并自繪充滿浪漫情調和深刻寓意的插圖。
紀伯倫認為詩人的職責是唱出“母親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愛”和“美”為主題,通過大膽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達深沉的感情和高遠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學影響較大。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憤世嫉俗的態度或表現某種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學史上第一個使用散文詩體的作家,并組織領導過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學團體“筆會”,為發展阿拉伯新文學作出過重大貢獻。他的作品已譯成世界多種文字,受到各國讀者的歡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紹到中國來的是《先知》(冰心譯,1931)。從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漸為中國讀者所了解。
二、朗讀感知
朗讀全文,注意讀出感情和節奏。
集體朗讀和自由朗讀相結合。
找一下這首詩的韻腳(散文詩不嚴格壓韻,段落間換韻):
第一節:人、近(鄰韻)、分;
第二節:晨、盟、中、吟、吻(多為鄰韻);
第三節:拗、躁,心;
第四節:他、下。
三、感知課文的內涵
在這首散文詩里,海浪被詩人賦予了一個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為“海岸”的情人出現,在前四節里,鋪陳出的是一個熱戀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復始的潮汐的律動中與愛人難舍難分。接下來,這個女性化的形象融進了更深廣的喻義,它成為一個人世界的守護者——“夜闌人靜,萬物都在夢鄉里沉睡,惟有我徹夜不眠”,在星空、美人魚、礁石和情人組成的畫面中,它發出永恒的共鳴,“時而歌唱。時而嘆息”,而海浪的歌唱也就是海浪的嘆息。
也因此,我們方可領悟到詩中海浪的愛情的內涵,那不僅僅是對海岸的愛情,是更廣闊的對世間萬物所懷的滿腹的愛情,這博大的愛情閃耀著母性的光輝——
“愛情的真諦就是清醒”,因為愛著這世界,所以哪怕“徹夜不眠讓我形容憔悴”,也要守護著這個世界,它的和諧,它的美。
在這里,我們恰恰看到了詩人自己的形象,詩人正應是這世間種種美好價值的守護者,正如詩的末尾所寫:“這就是我的生活;這就是我終生的工作”,在這里,海浪的形象已經幻化為詩人自己的堅定的聲音。
詩中海浪的形象是極為感人的。她對情侶海岸一往情深,愛的熱烈,愛的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許下忠誠的誓愿;傍晚,她又為愛情唱著祈禱的詩篇。潮漲時,她熱情洋溢,緊緊與情人擁抱;潮退了,她難舍難分,依戀地撲到在情侶的腳下。面對她這誠摯熾烈的情愛,海岸是特別感激的,他親吻她,還容忍了她的“任性”。但與海岸連在一起的“礁石”,卻不同情她、理解她,不管她如何向他獻媚、微笑,傾吐心聲,始終裝聾作啞,置之不理。他這種態度,使海浪感到傷感、苦惱。寂靜的夜晚,大地萬物都在睡神環抱中沉沉酣睡,唯有她輾轉反側,難以安眠。然而,她的戀情并沒有因此而減退,也沒有因此而動搖對愛情的信念,決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這樣消磨歲月”,顯示出
無限的忠誠。海浪對海岸的這種態度,也正是詩人對祖國深厚情愛的反映。
海浪除具有人的特點,能借以很好地表達詩人的情感外,還具有浪的特點。如她的“任性”,總不能平靜的心胸,晨昏情感的變化,潮水漲落時不一的舉動等等。
四、問題探究
“嗚呼!徹夜不眠使我形容憔悴。縱使我滿腹愛情,而愛情的真諦就是清醒。”這里的連結詞使用好像不合常規?
確實如此。這也正是散文詩不同于抒情散文的.地方。這里用“然而”或“但是”來替換“縱使”,在語義上更明白一些,語法上也較符合規范。不過,“縱使”,至少在漢語里有鮮明的強調意味。用在這里,使文意為之一緊,因而在效果上不僅獲得了某種轉折的味道,而且使這段話在語義層次上變得更為豐富和有氣勢。和詩的結尾聯系在一起,凸現出詩人一種類似我們熟悉的“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形象。
五、布置作業:完成校本作業。
《雪》原文閱讀
暖國②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博識的人們覺得他單調,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艷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③,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④ ;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胡蝶確乎沒有;蜜蜂是否來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記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見冬花開在雪野中,有許多蜜蜂們忙碌地飛著,也聽得他們嗡嗡地鬧著。
孩子們呵著凍得通紅,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個一齊來塑雪羅漢。因為不成功,誰的父親也來幫忙了。羅漢就塑得比孩子們高得多,雖然不過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終于分不清是壺盧還是羅漢;然而很潔白,很明艷,以自身的滋潤相粘結,整個地閃閃地生光。孩子們用龍眼核給他做眼珠,又從誰的母親的脂粉奩中偷得胭脂來涂在嘴唇上。這回確是一個大阿羅漢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紅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還有幾個孩子來訪問他;對了他拍手,點頭,嘻笑。但他終于獨自坐著了。晴天又來消釋他的皮膚,寒夜又使他結一層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樣;連續的晴天又使他成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盡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后,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這樣。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為屋里居人的火的溫熱。別的,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
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注釋:
①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六日《語絲》周刊第十一期。
②暖國指我國南方氣候溫暖的地區。
③寶珠山茶據《廣群芳譜》卷四十一載:“寶珠山茶,千葉含苞,歷幾月而放,殷紅若丹,最可愛。”
④磬口的蠟梅花據清代陳淏子撰《花鏡》卷三載:“圓瓣深黃,形似梅花,雖盛開如半含者,名磬口,最為世珍。
《雪》教學反思
魯迅在本篇課文中介紹了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通過寫這兩個地方的雪,表達了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回憶和向往,對命運的抗戰和不屈。
在課堂上,學生對南方的雪很感興趣,通過自學、探討、交流,大部分學生都能說出南方的雪有什么特點,我為什么喜歡它。但對北方的雪,學生不容易理解,這也是我預設到的,因此,我把這部分內容作為重點學。我先讓學生讀通順句子,提出不理解的詞和句子,共同解決,在此基礎上再讀句子,想象雪花的樣子,再邊讀邊想,感受朔方的雪不屈不撓的。在理解了兩部分內容后,我提出問題,作者僅僅的教學,只在寫雪嗎?讓我們聯系作者的資料,來看看他借雪表達了自己怎樣的感情。通過這樣一個來回,學生基本理解了課文內容。我讓學生回顧課文內容,說說魯迅先生的哪些寫法值得你學習。布置學生寫一個景物片段,用到本文的一、兩個寫作方法。讓學生學以致用。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教案 4
一、課標要求:
本文是對人生理想進行深刻思考的文章。通過對七種人的生存狀態的否定,表達了作者對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這篇寓言式的散文,以詩人的想象力,為我們描繪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我”和“我的心”為尋找理想的海岸洗浴,遇到并離開了七種不同生存狀態的人,表達了“我”對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二、課時計劃:
1課時
三、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能力:品味作者純潔明凈、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⑵.過程與方法:體會作者對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
四、教學重點、難點:
⑴.品味作者純潔明凈、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及寓言式的'表現手法。
⑵.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
五、教學方法:討論法、交流法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由課前準備導入。
⑴.配樂讀課文(配《南極物語》)
⑵.解題:“更浩瀚的海洋”中的“更”是程度副詞,用其修飾“浩瀚”說明還有比這更遼闊的大海。本文是一篇寓言式散文,通過對七種人的生存狀態的否定,表達了一種對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二).自主學習讀一讀,整體感知。
⑴.這是一篇寓言式散文,記述了一個怎樣的寓言故事?
明確:“我和我的心”為尋找理想的海岸洗浴,遇到并分別離開了七種不同生存狀態的人。
⑵.“我和我的心”遇到了七種人,這些人有怎樣的表現?具有什么樣的象征意義呢?
明確:坐在一塊灰色的巖石上,把鹽撒向大海——悲觀厭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教案 5
教學目標:
1、了解孟子雄辯的文風;
2、學習文章中用于敘述和議論的排比句式;
3、深刻領會憂患能激勵人勤奮求生存發展而享受安樂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學重點:積累文言詞句,學習文章中用于敘述和議論的排比句式,領會憂患能激勵人勤奮求生存發展而享受安樂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學難點:了解孟子雄辯的文風,深刻領會憂患能激勵人勤奮求生存發展而享受安樂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檢查預習情況。
(二)介紹常識:
1.關于孟子的.常識。
2.關于《孟子》一書。
(三)檢查預習讀課文的情況:齊讀。
(四)朗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節奏。
1.聽課文錄音:(學生注意節奏、字音)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隨時點撥。
教師強調某些句子節奏和作用:
這篇文章大量使用結構整齊的駢句,朗讀時要注意它們的節奏,讀出氣勢。如用了排比句式的“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用于敘述,列舉事實,為后面的論證奠定了充分的事實基礎。
試標出下邊句子的節奏(用“/”表示),然后練習背誦課文。
學好文言文的關鍵是要多誦讀,讀出文章的節奏和氣勢。特別是像《孟子》這樣短小嚴密而富于文采的文章,誦讀顯得尤為重要。本題就是鍛煉學生劃分句子結構、學習誦讀的能力。
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議論,增強了論辯的氣勢。
(五)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疏通文意。
(六)討論交流: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提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過艱苦生活的磨練。請查找相關資料,補充一些現當代生活中的例子,說說你的看法。
這是一道開放題。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或認識,用一些實例驗證本文所說的觀點,也可以談一些自己的體會。
(八)課堂小結:
(九)拓展作業:課外閱讀《孟子》的其他文章,如《魚,我所欲也》等,體會孟子的雄辯文風。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教案 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繼續學習文言中一些實詞、虛詞的用法
過程與方法:
學習本文運用設喻講道理和表明見解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鄒忌勸說齊王納諫是愛國的表現。
【教學重點】
文中出現的句式和詞類活用現象。
【教學難點】
本文第二段鄒忌以自己的事情設喻,勸說齊王納諫。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啟發式提問法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看過《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時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進諫國君而被紂王剖心致死,像這樣悲慘的結局足以使諫臣望而卻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雙全的忠臣義士,為了國家的前途而勇于進諫,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時代游刃有余的生存。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樣一位杰出的人物鄒忌,看看他是如何諷諫齊威王納諫除蔽,修明政治的。
二.相關知識介紹
1.解題
參照注釋⑴明確:鄒忌是齊國人名。諷:是諷諫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類方法委婉地規勸。納是接受、采納。諫是臣子向國君提建議。全題合起來就是鄒忌委婉地規勸齊王采納臣民的意見。
2.《戰國策》
初三學習《唐雎不辱使命》時作過簡介。可參照預習提示內容。注意:這是一部國別體史書,與前面學的《史紀》(紀傳體)、《資治通鑒》(編年體)不同。
三.教師范讀課文
四.學生齊讀全文后自己理解其內容
五.課文重點內容講解
教師串講一段,請兩名學生串講兩段,在此過程中將重點字、詞、句隨時講解并板書。
1.實詞
zhāo早晨(名詞)私人,自己(代詞)朝cháo朝廷(名詞)私私下,偷偷的(形容詞)cháo朝見(動詞)偏愛(動詞)身長,長(形容詞)修修建(動詞)整治(動詞)今義是一個名詞
2.虛詞:莫:無定代詞,指人。譯為“沒有誰”。弗:fú,否定副詞,譯為“不”。
3.詞類活用
A.形容詞意動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為美”“認為……美”)
B.形容詞作動詞 私我也(“偏愛”)
C.名詞作狀語 面刺(當面)
D.使動用法 聞寡人之耳者(使……聽到)
4.句式
A.固定句式
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2)吾與城北徐公孰美?
這兩句都是比較相關兩項得失高下的選擇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問代詞“孰”由于受強調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裝句。
B.賓語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詞作動詞賓語,前置)
C.狀語后置(介詞短語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灣譏[于市朝](能[于市朝]謗譏)皆朝[于齊](皆[于齊]朝)此所謂戰勝[于朝廷](此所謂[于朝廷]勝)
D.判斷句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者也。判斷句
(補)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者,……也。式標志
E.省略句 (鄒忌)與(客人)坐談
(學生結合講解再默讀全文)
第二課時
六.課文難點內容分析
緊扣題目,理解課文。首選設問文章開始沒有直接寫鄒忌諷勸齊王,而寫了什么內容?寫的是由一件家庭瑣事引起的聯想,然后圍繞這件家事展開提問:
1.這件家事是什么?
鄒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與徐公比美的問題。
2.由于感情不同,鄒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問題時的口氣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語氣所含的感情色彩。
問妻:我孰與徐公美?(親昵)問妾:吾孰與徐公美?(嚴肅)
問客:吾與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鄒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與心理不同,所以回答問題時語氣感情色彩有明顯差異。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熱情地贊揚)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謹,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應酬)
4.面對妻妾與客的贊美,鄒忌態度如何?得出什么結論?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從“忌不自信”……內容可知)。
他思之的結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復思考,分析鄒忌“入朝見威王”是如何“諷”齊王的?
鄒忌入朝后,并未單刀直入向齊王進諫,而是將比美這件生活小事講給齊王聽,談自己體會,然后同國家大事進行類比,將妻、妾、客與齊王的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類比,推理委婉地進諫,得出一個結論:“蔽甚”。(這里由生活瑣事推及國家大事采用了設喻手法。)
6.諷諫結果如何?
最后齊王納諫。文中寫到齊王納諫決心之大,行“三賞”朝廷內外出現了“三變”,使得“四國朝齊”。
七.學習借鑒
1.設喻手法 在今后生活學習中可借鑒,需注意的是設喻要精妙,比喻要切當。
2.詳略處理 寫作時借鑒,注意該詳的地方定要潑墨如水,該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通過對話表現情節發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文中的三問三答
4.思想內容借鑒
文中的“納諫除蔽”這種見解在當時有積極意義,雖然鄒忌諷諫與齊王納諫都是為鞏固封建統治,但在客觀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會進步。今天,我們為實現“四化”有借鑒意義,同時也應虛心聽取他人意見,培養多謀善斷能力。
八.總結全文
九.作業設計(略)
【板書設計】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妻————妾————客
私————畏————求諷
齊王——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蔽甚設喻(委婉)
三賞————廣開言路
納三變————政治修明諫
四國朝齊——國家強盛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教案 7
【教學目標】
1、鑒賞本文巧妙的構思,曲折的情節。
2、學習本文以個性化的言行塑造個性化的人物的方法。
3、體會強權統治下的普通人的悲苦。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本文以個性化的言行塑造個性化的人物的方法。
難點:巧妙的構思,懸念的設置。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二十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文壇上有一位大師級的中國小說家——汪曾祺,他的一系列小說體現出來的風格:洗練的語言,明麗的色彩,淳樸的民情,都達到了難以超越的極致,是中國現代小說最足以傲世的極少數重大收獲之一。而《陳小手》足以代表他的至高成就。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這篇短篇小說的魅力。
二、作者簡介(投影)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鄉土文化小說的集大成者,他的創作橫跨四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早年師從沈從文,早在四十年代他的.創作就走向了成熟,成為后期京派作家中重要的一員。代表作有《復仇》、《老魯》、小說集《邂逅集》等。由于歷史的阻斷,汪曾祺的重現已是八十年代。新時期以來,汪曾祺的主要作品有《受戒》、《大淖紀事》、《異秉》、《陳小手》等。
三、研讀課文,鑒賞情節
1、學生自主思考:
(1)“陳小手”是那位產科醫生的真名嗎?
(2)陳小手在當地的地位如何?
2、學生交流。
〔學情預測〕本題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學生應該易于解答。教師注意指導學生回歸文本。
3、明確:
(1)陳小手的得名是因為他的手特別小,比女人的手還小,比一般女人的手還更柔軟細嫩。……據說因為他的手小,動作細膩,可以減少產婦很多痛苦。加上他喂著一匹馬,常常騎著白馬趕著到各處去接生,大家就把白馬和他的名字聯系起來,稱之為“白馬陳小手”。
(2)同行的醫生,看內科的、外科的,都瞧不起陳小手,認為他不是醫生,只是一個男性的“老娘”。而有產婦的人家卻信賴他,因為他“活人多矣”。
4、小組討論:故事的精彩之處出現在什么地方?精彩在哪里?
〔學情預測〕題目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可能無法品出精彩所在,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文章中尋找答案。同時,借助小組交流的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過生生互動達到思維碰撞、相互啟發的目的。
5、明確:
故事的精彩之處出現在另一人物——團長出場之后,主要在最后十二行的篇幅中,作者安排了情節的高密度曲折:
第一個是:團長“擺好了一桌酒席”宴請陳小手。
第二個是:團長“拿出二十塊現大洋”送給陳小手。
第三個是:團長在陳小手騎上馬后,“一槍就把他打下來了”。
第四個是:團長宣布殺陳小手的理由。
最后是:“團長覺得怪委屈。”
以上情節的突然轉化超出了讀者的預期,在結構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利用懸念的設置,使一切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正是作者的匠心使得《陳小手》成為現代小說的精品。
四、深入探究,分析人物
1、學生自主思考:文中正面刻畫的兩個人物,哪一個個性更加鮮明?他鮮明的個性體現在什么地方?
2、交流評論。
〔學情預測〕學生可能會提到“陳小手”與“團長”,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重點凝聚到“團長”這一人物身上。這個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也是本文成為經典的一個重要因素。
3、明確:文中真正有個性的是那個“團長”。
第一,“團長”出場時說:“大人,孩子,都得給我保住!保不住要你的腦袋!進去吧!”——公開的、蠻橫的、無法無天的土匪形象。
第二,救了他的女人和孩子性命的醫生,只是因為“摸”過他的女人就得死。——無知、濃重的封建男權思想、草菅人命。
第三,殺了救命恩人還覺得“挺委屈”。——可見他的濫用權力,草菅人命,已經習以為常。
第四,殺人之前還要請人家喝酒,給人家二十塊大洋。——矛盾中表現出了他的愚昧、野蠻、荒謬的江湖氣。
4、教師點撥:這篇小說雖然以陳小手的名字命名,但是真正的主人公,并不是陳小手;真正有個性的,其情感和思維的邏輯不可重復的,是那個野蠻的團長。對陳小手的高明醫術的描繪,文中雖然花了不少篇幅,但是只是一個背景,有一種烘云托月的功能。
五、品味主題
1、學生自主思考:造成陳小手悲劇的原因是什么?
2、明確:造成陳小手悲劇的根本原因是當時中國軍閥混戰背景下霸權的橫行,人權的缺失。亂世之中的“陳小手們”縱有活人的絕技也無法擺脫被宰割的命運。另外,那個時代封建思想的濃重,對科學的無知也是造成悲劇的原因之一。
六、布置作業
1、完成“閱讀練習8226;探究”第二題。
2、完成《伴你學語文》中的本課練習。
〔附〕板書設計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教案 8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的思路和結構。
2、體會課文表達的純潔、高尚的愛。
3、結合課文內容,朗讀并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我認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都應放在體會三次微笑的內在意蘊上。
三、教學方法:
在教法和學法上,我準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次地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分成幾個小問題,采用“讀——想——議——點”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認真誦讀、反復體味、廣泛討論,來掌握教學內容。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課時: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笑體現地是愛,人們在平常如能多笑笑,那人世間會如何呢?所以,我想從美國對待伊拉克和朝鮮的態度上導入課文。
(二)、作者簡介:(課件展示)
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出生于一位海軍軍官家庭。1919年開始文學創作。冰心在小說、散文、詩歌等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其作品多以母愛、童心、大自然為歌詠對象,風格自成一家。尤其是她的散文,更因其意蘊優美,語言典麗,抒情委婉含蓄而受到人們喜愛。主要作品有小說集《超人》,詩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讀者》、《櫻花贊》等。
《笑》是冰心女士早期散文的優秀代表作。好,讓我們來共同學習一下這篇優美的散文,感受一下冰心女士通過笑所傳達出地深深的愛!
(三)、請同學齊讀課文,并思考以下問題:
1、文中寫了哪些人的微笑?
明確:作者以如夢似幻、清新優美的筆調,采取自然聯想的方式,由近及遠,從現在到過去,逐層展開。一句:“這笑容仿佛在哪里見過似的”作綴連。為讀者勾勒了令人難以忘懷的三幅畫面:白衣安琪兒的微笑,赤腳小孩的微笑,善良老婦人的微笑
2、這幾次微笑發生在什么時間?
明確:安琪兒的微笑:現在
小孩的微笑:五年前由近到遠
老婦人的微笑:十年前
追問:那,這是一種什么順序呢?
明確:由近到遠的時間順序
3、找學生朗讀相關段落,品味并體會三次微笑的特點。(結合圖片)
明確:安琪兒的微笑:天真、美麗、純潔
小孩的微笑:純真、無邪
老婦人的微笑:和藹可親、慈祥、親切、友善
4、作者是如何將三個看似毫不相關的畫面融合都一起的?
明確:“這同樣微妙的神情,好似游絲一般,飄飄漾漾的合了攏來,綰在一起。”
5、分組討論:三次微笑的象征意義:
明確:安琪兒的微笑:圣潔、高尚的愛
小孩的微笑:純真的愛
老婦人的.微笑:慈祥的愛
(設計意圖:使學生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并結合實際升華主題。)
小結:三幅溫馨的畫面,給我們帶來的震撼和感動是如此的強烈。微笑中滲透的愛是那樣的動人,那樣的偉大。人們不能不因為人世間如此圣潔崇高的愛而獲得一種精神上的升華。倡揚“愛的哲學”,謳歌“愛的神圣”,希望人與人之間用愛去聯結,去調和,這正是冰心女士曾為之孜孜不倦努力所追求的,也正是這篇散文的基本主題。
同學們,這篇文章講完了,但帶給我們的震撼卻久久不能平靜。笑是心的呼喚,笑是愛的奉獻,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伊拉克戰爭就永不會發生,朝核危機、伊朗核危機也會順利的解決。
同學們,讓我們以“愛”之心去相互對待吧!因為“愛”是人類的終極。
(四)、在學生理解全文的基礎上,齊讀課文,再一次感受一下冰心女士那深深的愛。
(五)、討論:同學們,人與人之間沒有矛盾是不可能的,請大家談談微笑在化解矛盾上的獨特作用。
明確:古語有云“一笑泯恩仇”,何況我們同學之間的矛盾根本就談不上恩仇之說。有了矛盾,先檢討自己,學會換位思考,從對方的角度去看問題,想問題。之后,相互一笑,因為微笑中傳達出的愛是那樣的美好,那樣的真誠。看到對方包含歉意的微笑,你一定會產生一種共鳴——寬容。
(六)、布置作業:
1、用簡練的語句,描寫一個“哭”的場景
2、背誦課文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教案 9
教學目標:
1、檢查背誦。
2、學習《過零丁洋》、《浣溪沙》兩首詩,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誦。
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背誦和默寫
教學難點:
1、對詩中警策語句的理解與鑒賞。
2、理解并鑒賞詩的精練概括的語言。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渡荊門送別》、《秋詞》、《赤壁》
二、學習《過零丁洋》
1、朗讀古詩
2、簡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寶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賈似道當權時受排擠。1275年,元軍進攻臨安,宋朝廷下詔征勤王兵。任贛州知州的文天祥組成萬人的義軍,北上守衛。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軍營談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鎮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幫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蘇南通),從海道到福建,與張世杰、陸秀夫等在福州擁生趙呈為帝,堅持抗元。1277年進兵江西收復了幾個縣城,使抗元形勢大力好轉。但不久為元軍所敗,退入廣東。1278年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元將張弘范叫他寫信招張世杰投降,遭拒絕,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經威脅利誘,始終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從容就義。
此詩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與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來元軍統率張弘范再逼他寫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將領張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詩以明志杰。
3、討論:此詩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哪兩件大事?
——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走入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關頭,起兵勤王抗元。
4、頷聯兩句有何聯系?用了什么修辭?
——國家山河支離破碎,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蕩不安,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歷經艱辛危苦。“風飄絮”形容國勢如柳絮飄散,無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無根,時起時沉。用了比喻的修辭。 5、頸聯上句追憶當年兵敗福建時,憂念國事的心情,下句寫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獨處境。詩歌很巧妙地借惶恐灘和零丁洋兩個地名,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可見,詩中“惶恐”、“零丁”具有雙層含義。
6、尾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他的民族氣節。
7、文天祥拒絕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個有骨氣的人,你能舉出類似的事例嗎?
——藺相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蘇武執漢節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飛精忠報國最終死在風波亭上;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劉胡蘭在敵人鍘刀下慷慨就義。
8、你還能寫出哪些透著錚錚骨氣的`名句?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明.于謙《石灰吟》);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宋.鄭思肖《畫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徐悲鴻)
賞析:
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敗被俘。第二年元月,元軍出珠江口,進攻南宋最后據點山(在今廣東新會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過零丁洋時寫了這首詩,決心以死殉國。當時,元軍統帥張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堅守山的南宋將領張世杰,文天祥嚴正拒絕,說:“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詩以明心志,張弘范見詩中辭意堅決,“但稱:‘好人!好詩!’竟不能逼。”
詩的開頭兩句回顧自己一生的主要經歷。概括地說,是兩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選拔,經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二是在元軍入侵、宋室危亡之際,響應朝廷“勤王”號召,在德淘年(1275)正月,以全部家產充軍費,起兵抗元,在頻繁不斷的戰斗中度過了四年。這四年中,他出生入死,為挽救危亡,竭盡全力,苦苦支撐,但局勢卻越來越危殆。此時,南宋大部江山已落入敵手,自己也兵敗被俘。眼看大勢已去,詩人不禁悲從中來。所以接下去兩句就進一步抒寫國破家亡的悲哀。國土遭到元軍的蹂躪,山河破碎,設在山的南宋王朝在元軍的攻逼之下也岌岌可危,覆亡在即,一如風中柳絮。這是從國勢一面說。至于文天祥自己,也是一生坎坷,當初做官曾因忤權貴而屢被罷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敗,一次被扣,兩次被俘,數次欲自殺盡節而不死。如今部下將士犧牲殆盡,親人被元軍俘獲,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敵手,一如風雨吹打的浮萍,無所依托。這兩句以比喻的方式寫國勢和身世,生動形象,而蘊藏其中的感情尤為深摯沉痛,極有藝術感染力。接下去,“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兩句,是對前面“山河破碎”兩句的補充,具體概括自己的抗元經歷,表現憂憤之情。前一句是追記過去。詩人于德淘年自贛州起兵,經惶恐灘北上,當時元軍進逼臨安,形勢緊急。景炎二年(1277),詩人在江西戰敗,又經惶恐灘退往福建,這時國家局勢已危在旦夕。因此,“說惶恐”,即表示自己當時對艱難時局的憂懼不安。后一句是慨嘆眼前,說自己不幸戰敗,只身被俘,孤掌難鳴,飄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這兩句中,往日的體驗與今日的體驗交錯在一起,回首當初的“惶恐”,還看今日的“零丁”,令詩人百感交集。而這一切又都是由于國家的危亡引起的,詩人忠貞報國,卻眼看大好河山淪入敵手,心中的悲憤自然是難以名狀的。從全詩的構思上看,前面這六句把悲憤艱危的氣氛渲染到了極致,接下去兩句則筆鋒一轉,情緒由悲憤轉為激昂,由壓抑轉為高亢。“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來,人難免一死,為拯救祖國而死,舍身取義,一片丹心將垂于史冊,映照千古。這激情慷慨的兩句詩,表明了詩人舍身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全詩也因有此兩句收尾而成為一代名作,千古壯歌。
從藝術上說,此詩是大氣勢、大手筆。但在具體表現手段上同樣是別具匠心。開頭兩句從概括回顧自己一生主要經歷入手,是從縱的方面追述。三、四兩句以比喻的方式具體形容當時的局勢,從國事說到自身,是從橫的方面著筆,重在氣氛情調的渲染。接下去五、六兩句則承接前兩句進行具體的補充,“惶恐灘”和 “零丁洋”兩個地名,對仗工整,自然天成,而且以地形的險惡來暗示詩人處境的艱危,表現過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真是妙手偶得的佳句,沒有親身的體驗和出眾的才華,大概很難達到這樣的境界。可以看出,前面六句從縱橫兩方面構思,從自身到國事,又從國事到自身;從實到虛,由虛到實,反復渲染了憂憤悲苦的情調,到結尾兩句,卻轉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絕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鋪墊,后兩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絕,后兩句高亢振拔。這樣的情調轉換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動地的效果。當然,這首詩之所以流傳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則不在于藝術技巧,而是在于詩中所表現的崇高氣節、悲壯情調、血性精神。讀文天祥詩,首先應該把握這一點
教學反思:
如此設計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熱情,品味詩句妙處或美好的意境,但是都不大滿意,始終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反思一下,還是問題設計不夠明確。
“以學生為主體”這句話有著廣泛的內涵。課堂是學生的課堂,不是老師的。很多老師認識不到這一點。老師就是加以引導和評價,我們往往忽視這一點,硬要拉著學生走。學生會不會老師不管,還叫什么以學生為主?老師不一定非要完成自己的什么教學任務,關鍵要看學生會多少,這是評價一節課的唯一標準。
第三點我想說的是課堂語言。干凈利索的課堂語言是非常難得的。說話啰啰嗦嗦,重復,信口開河,都是課堂語言的通病。我一直注意這個問題,但一直不滿意。有時還搶話頭,唯恐學生忘了自己。我看不干凈的課堂語言不僅沒用,反而是一種罪孽!學生能說,老師就不要說,學生說不出或者說不好,我們再說。
最后簡單說說駕馭。很多老師認為自己能夠駕馭課堂,但是,你講課時別人說話了,說明你沒有駕馭住課堂;你講課別人聽不懂,說明你沒用駕馭住課堂;學生聽明白了,你還在講,說明你沒用駕馭住課堂。領著學生進入境界,學生理解,有收獲,那才叫駕馭課堂。
以上這幾點我做的都不好,自當加倍努力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教案 10
教學目標:
1、誦讀,背誦詩歌。
2、名句的默寫運用。
3、體會詩歌抒發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誦讀。
教學難點:默寫運用。
教學方法:誦讀+引導誦讀+探究
教學過程:
一、‘讀’作者簡介和代表作。
1、利用工具書,學生自主讀。
2、教師再進行歸納。
文天祥,宋代愛國詞人,注有《指南錄》《指南后錄》
二、自讀——注釋。
了解文意。
三、誦讀——詩歌
1、反復誦讀。
2、有50以上的同學記住就停。
四、研讀——探究名句的運用。
問題一: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關的句子是(比喻)(頷聯)_____,______。
問題二:運用諧音和雙關,寫出自己孤苦伶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問題三:表明詩人堅貞的民族氣節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的句子是:_____,____。
1、小組探究。
2、教師引導分析。學生做旁批。
五、再次誦讀詩歌。
體會詩歌抒發的思想感情。
六、教學反思。
1、把“誦讀”作為詩歌教學設計的理念。
2、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的“體驗”為主。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教案 11
教學目標
1、朗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熟讀成誦。
2、品析詩歌,引導學生體會詩歌所蘊含的民族氣節和人生哲理。
3、欣賞詩歌,學習詩歌凝練的遣詞技巧及詩歌創作技巧。
教學難點
詩歌凝練的遣詞技巧及詩歌創作技巧。
教學課型
品讀課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思路
朗讀——品讀——賞讀——誦讀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片頭曲) 同學們,《三國演義》是一部英雄史詩。英雄總在亂世挺胸而出,世事總在興衰成敗中循環。宋元交替之時,文天祥成為風雨飄搖的南宋朝廷的.頂梁柱,然而獨木畢竟難支,他幾經沉浮,終被元軍所俘,在被押北上途中,書《過零丁洋》詩以言志,最終英勇就義。讓我們通過《過零丁洋》一詩來憑吊這位英雄吧。(投影《過零丁洋》一詩)
二、朗讀詩歌,理解詩意
1、回顧七言詩的朗讀節奏。
2、自由誦讀詩歌,結合注釋選擇每句的朗讀節奏。
3、指名朗讀,檢查朗讀時的停頓、輕重音符方面的情況。
4、指導學生正確朗讀詩歌。
三、品讀詩歌,領略意境
1、學生結合注釋理解詩句的含義。
2、齊讀詩歌,分聯品讀。
(1)首聯的兩句敘事各是哪個對象?所敘何事?
交流明確:個人和國家、個人科舉入仕,起兵與國家共存。
(2)頷聯的兩句有何聯系?用了什么修辭?
交流明確:國事危機,個人也動蕩不安,國命與個人命運緊密相連。“風飄絮”形容國 勢柳絮飄散,無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無力自主。
(3)頸聯用了幾種表達方式?如何理解“惶恐”和“零丁”?
交流明確:敘述中抒情。“惶恐”和“零丁”都語含雙關,既指地名又述心情。
(4)尾聯是千古名句,用什么表達方式?體現什么?
交流明確:直抒胸臆。以死明志,體現他崇高的民族氣節。
3、試齊備課文,能背則背,不能背則誦。
三、賞讀詩歌,揣摩精髓
1、學生讀自己欣賞的句子,談欣賞這一詩句的理由。
2、教師整理歸納:
(1)對仗工整:“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語含雙關:“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3)意境悲壯昂揚:“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敘事言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誦讀詩歌,延伸拓展
1、學生自由誦讀。
2、指名背誦。
3、延伸拓展:
(1)文天祥拒絕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個有骨氣的人,能舉出類似的人物事例嗎?
示例:蘇武牧羊、岳飛精忠報國、劉胡蘭慷慨就義
(2)你還能想起哪些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樣透著錚錚骨氣的名句?
示例: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
五、舉一反三,依例自學
1、學生小結前一首詩的學習方法。
2、學生依例自學《浣溪沙》。
3、教師檢查自讀效果。
六、課堂總結,學法引領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教案 12
【教學目標】
1.借助注釋與已有的文言知識,疏通文意,積累重點詞語與句式。
2.了解文章夾敘夾議、寓情于理的寫作特點。
3.感受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君愛國情懷。
【教學重點】
了解相關文學常識,積累掌握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內容,理清行文思路,體會諸葛亮的政治主張和上表目的。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壁”“六出祁山”等故事家喻戶曉,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為之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文字質樸,情感誠摯,志盡文暢,為后人所慨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杰作。
二、自主預習
1.作者介紹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后追謚忠武侯。其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2.背景資料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為丞相。公元223年,劉備病逝,將后主劉禪托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比較正確的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境內呈現興旺景象。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后,于227年決定北上伐魏。臨行前,他感到劉禪暗弱,頗有內顧之憂,故上表勸誡。
3.知識鏈接
表是中國古代下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特殊文體。戰國時期統稱為“書”,如樂毅的《報燕惠王書》、李斯的《諫逐客書》。到了漢代,這類文字被分成四個小類,即章、奏、表、議。《表》的主要作用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動之以情”可以說是“表”的一個基本特征。此外,這種文體還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開頭要說“臣某言”,結尾常有“臣某誠惶誠恐、頓首、死罪”之類的話。著名的有李密的《陳情表》、諸葛亮的《出師表》。
4.檢查字詞
(1)重難字
崩殂(cú)疲弊(bì)
恢弘(hóng)妄自菲薄(fěi bó)
以塞忠諫之路(sè)陟罰臧否(zhì pǐ)
郭攸之(yōu)費祎(yī)
以遺陛下(wèi)裨補闕漏(bì quē)
行陣(háng)傾頹(tuí)
桓(huán)猥自枉屈(wěi)
夙夜(sù)駑鈍(nú dùn)
攘除(rǎng)斟酌(zhēn zhuó)
彰其咎(zhāng jiù)咨諏(zī zōu)
遺詔(zhào)涕零(tì)
(2)通假字
①必能裨補闕(quē)漏(“闕”同“缺”,缺失)
②爾來二十有(yòu)一年矣(“有”同“又”,用于整數和零數之間)
(3)古今異義詞
開張
痛恨
卑鄙
所以
涕
秋
愚
(4)一詞多義
道
遺
論
能
臨
言
益
(5)詞類活用
①深入不毛(名詞作動詞,長草)
②恢弘志士之氣(形容詞作動詞,發揚,擴展)
③親賢臣,遠小人(均為形容詞作動詞,親近;疏遠)
④此皆良實(形容詞作名詞,忠良誠實的人)
⑤攘除奸兇(形容詞作名詞,奸邪兇惡之人)
(6)文言虛詞
以
于
(7)文言句式
①判斷句
a.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沒有明確語言標志的判斷句。)
b.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也”,判斷句標志。)
②省略句
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省略主語“陛下”。)
③倒裝句
a.茍全性命于亂世。(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于亂世茍全性命”。)
b.臨崩寄臣以大事。(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臨崩以大事寄臣”。)
三、疏通文意
1.重點詞語解釋
秋:時候。
殊遇:厚遇。
恢弘:發揚,擴展。
陟:提拔、晉升。
臧否:贊揚和批評。
2.重點句子翻譯
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陛下您實在應該擴大自己聽聞的范圍,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遠大志向的人的志氣,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不恰當的話,以致堵塞人們忠心地進行規勸的言路。
四、合作探究
整體感知
全文可以分為幾部分?試著概括每個部分的主要內容。
【合作探究】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5):分析內外形勢,對后主提出三條建議。第二部分(6、7):追憶往事,表明自己“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決心。第三部分(8):明確各方面的責任,對后主諄諄告誡,并在臨別時抒發真摯情感。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主要是針對文中重點的文言字詞進行講授,圈注疑難點,適當點撥。弄清楚課文講述的故事內容。
六、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測
抽查字詞的意思,試背課文。
二、新課導入
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這節課,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細心感受諸葛亮質樸的文筆與真摯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
(一)解讀課文
1.“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的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追念先帝對他們的厚遇,想要報答在后主的身上。
2.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出諸葛亮向后主劉禪提出的三條建議。
【合作探究】廣開言路、賞罰嚴明、親賢遠佞。
3.如何評價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這三條建議有怎樣的內在聯系?
【合作探究】這既是施政的措施,又是治國的正理。其中廣開言路是前提,賞罰嚴明是關鍵,親賢遠佞是核心。
4.劉備選拔出來輔佐后主劉禪的文臣武將分別有哪些?這些人有什么優點?
【合作探究】文臣:郭攸之、費祎、董允。武將:向寵。優點:文臣善良誠實、忠誠無二;武將善良公正、精通軍事。
5.文中先漢興隆、后漢傾頹的原因分別是什么?先帝對先漢興隆、后漢傾頹所持的態度是怎樣的?
【合作探究】先漢興隆的原因是:親賢臣,遠小人。后漢傾頹的原因是:親小人,遠賢臣。
態度:“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也就是非常痛心遺憾。
(二)賞析語言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其中“卑鄙”是什么意思?具體指什么?
【合作探究】意思是“社會地位低微,見識短淺”。具體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
2.品析“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合作探究】這句話的意思是:“今天我將要告別陛下遠行了,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也不知說了些什么。”從中可看出諸葛亮其聲嗚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懇懇之態盡現,耿耿忠心盡袒。
(三)歸納主旨
說說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合作探究】本文以懇切的言辭,針對當時的局勢,向后主提出三條建議,表現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定決心和憂國憂民、對蜀漢忠貞不貳的思想。
(四)探究寫法
品讀課文,體會語言特色,品味本文語言描寫的技巧。
【合作探究】
(1)語言率直質樸。此文的語言最顯著的特點是率直質樸,表達懇切忠貞的感情。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報先帝”“忠陛下”的思想貫穿全文,處處不忘先帝“遺德”“遺詔”,處處為后主著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興復漢室”的大業。全文既不借助于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話都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長輩的口吻。率直質樸的語言形式和文章的思想內容是統一的。
(2)議論、記敘、抒情相結合。全文對后主所提的建議屬于議論,中間追憶往事、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屬于記敘。而作者對劉備父子真摯的情感則融于其議論、記敘之中。三者水乳交融,使得文章極富感染力。
(五)拓展延伸
書憤
(宋)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賞析:這首詩巧用典故:“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劉宋名將檀道濟的典故明志;尾聯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賢的業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另外,詩歌巧作對比:一是將理想與現實作對比;二是將詩人的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作對比;三是用蜀漢諸葛亮慷慨北伐同南宋朝廷妥協不抵抗作對比,以古鑒今,褒貶分明。全詩緊扣住一“憤”字,抒發了詩人壯志難酬的悲憤,表現了詩人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課堂小結
《出師表》以“形勢”震動對方,以“情感”感動對方,以“措施”教導對方,以“事業”激勵對方。肝膽相照,情深意厚,一直為世人所稱道。學完本篇課文,同學們又有些什么感悟呢?課后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一下,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以及對諸葛亮的了解。
五、布置作業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六、板書設計
出師表憂國憂民忠貞不貳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教案 13
【教學目標】
1.背誦全文,培養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2.領會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和他作為政治家在治國方面的方針以及作為長輩對下一件的期望與教育的拳拳之心。
3.學習本文融議論、敘述、抒情于一體的寫作方法。
4.了解“表”的一般知識以及“以”的用法。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題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壁”,“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大地上家喻戶曉。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的杰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后人所敬仰。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杰作。
二、題解
1.作者: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蜀國的政治家、軍事家。
2.文體: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
3.出師伐魏背景簡介:
諸葛亮感念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出山輔助劉備成就大業,建立了蜀國,與曹魏、孫吳鼎足而三。劉備稱帝后,拜諸葛亮為丞相。223年劉備病逝,臨終對諸葛亮托認國事,并囑咐兒子劉禪曰:“汝與丞相從事,當事之如父。”后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諸葛亮深感劉備知遇之恩和臨終托孤之情,輔佐劉禪竭忠盡智,為實現劉備的統一中原,光復漢室的遺愿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諸葛亮輔佐劉禪辛勤治蜀,經過了幾年的努力,國力有所加強,在這種情況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駐漢中(今陜西省漢中市),準備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劉禪昏弱,使諸葛亮在勞師遠征之際深懷內顧之憂,所以,臨行前上此表文,給劉禪以告誡和勸勉。
諸葛亮的戰略思想始終是聯吳抗曹,并用五年的時間為伐魏做準備。主要措施有:
(1)與吳國通好;
(2)加強內政建設;
(3)平定南方叛亂。
三、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通過媒體資源讓學生聽本文的范讀視頻材料。
2.學生如有的字詞句,先畫出來然后和同桌交流。
3.老師提出重點字詞的讀音,要求學生作答。
四、分析課文,整體感知
第一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當時的不利條件是什么?“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觀)
②當時的有利條件是什么?“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觀)
③本段提出什么建議?“開張圣聽”
④提出這一建議的目的是什么?“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⑤對陛下進行了怎樣的規勸?“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5.小結:
分析當前形勢,提出“廣開言路”的建議。
第二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議是什么?具體內容是?嚴明賞罰;
②如何具體執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③提出怎樣的勸誡?“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
④“內外異法”內外各指什么?宮中、府中
5.小結:
提出應內外一體,賞罰嚴明的建議。
第三、四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為什么要舉薦這些人?“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②提出親賢的具體作法是?“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③親賢的好處是?“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④概括第3段的內容?述說文臣的安排——舉薦賢才,著眼于思想品質。
⑤為何舉薦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
⑥具體如何舉用?“營中之事,悉以咨之”
⑦好處?“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⑧概括第4段的內容?述說武將的安排——舉薦武將,贊其德才兼備。
5.小結:
述說人事安排,舉薦文臣武將。
第五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
②“每與臣論此事”中“此”指?第1句
③“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的主要條件是?“親賢臣,遠小人”
5.小結:
總結上兩段,提出“親賢遠小”的建議。
第六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詞語)?“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布衣”
②當時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③“感激”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
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體指什么?
低微而鄙俗;具體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⑤哪句話概括了與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
“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中,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5.小結:
本段述身世,講經歷,以使陛下明白創業之艱難,同時表達自己愿竭忠盡智來報先帝知遇之恩的決心。
第七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作者夙夜憂嘆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②“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③表明伐魏時機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④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份也。”
5.小結:
本段敘述受命以來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盡心盡責輔佐陛下,以報先帝托付之情的決心。
第八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第一句照應上段哪一句?“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②第二句前半句照應上段哪一句?“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③第二句后半句照應第一段哪一句?“開張圣聽”
5.小結:
本段是對上文的回顧,再次提出對陛下的期望和要求,這既是臣對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長輩對晚輩誠摯愛忙亂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第九段
表達依依惜別之情。
五、合作探究
六、品讀語言,感受至情
A.煽情導入:
①東坡有云:“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
②有人說讀《出師表》,腦海里總會浮現出一位溫柔敦厚、忠義凜然的“良臣”面對君主慷慨陳詞,眼淚直淌,文武百官一旁屏息聆聽,不時頷首贊許的動人場面。
③文中“報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貫穿全篇,字里行間洋溢著對劉備父子的無限忠誠,你能讀出來嗎?為了能使劉禪感動,所以不但導之以理,而且動之以情,可謂忠言不逆耳,語氣上既恭敬又懇切,充滿諄諄囑咐,你能讀出來嗎?
B.朗讀指導
教師范讀課文(或通過媒體資源誦讀),要讀得抑揚頓挫,感情充沛,使學生產生激情。必要時給予朗讀指導,如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時要蘊涵著極其痛惜的感情;讀先帝對賢臣的“殊遇”、注意“簡拔”賢臣時要飽含對先帝的崇拜、愛戴之情;讀“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時要飽含對后主的激勵之情;讀到“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時聲音要低緩,表情要沉重。總之,要通過讀,讓學生沉浸其中,為諸葛亮憂國憂民之心所感動。
學生通篇朗讀,然后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語段讀,通過“讀”去感悟“忠”;通過“讀”領悟“理”(諸葛亮規勸劉禪的藝術)
C.讀后評說
可用“讀 聽,我讀出了諸葛亮 聽的情懷(或期望)”這種句式。
學情預估:
①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我讀出了亮暗示劉禪發憤圖強的良苦用心。
②讀“受命以來……深入不毛”,我讀出了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③讀“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我讀出了亮以身許國的意志和決心。
……
策略應對:教師要特別引導學生去讀諸葛亮自述身世這一片段,通過讀領悟行文的妙,作者的情。
本文作者自述身世,好像與出師關系不大,實則是貌離神合,寄托作者良苦用心。
①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說明以上進言純屬忠諫,叫后主聽來覺得舒徐入耳。
②以自身不負先帝殊遇舍命驅馳,作為后主不忘先人之業的榜樣,進一步啟發后主奮發圖強。
③二十一年不平凡歷程,說明創業艱難,激勵其不可半途而廢,更不能前功盡棄。
④寫出先帝的榜樣,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茅廬,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敗軍之際,危難之間,仍委以重任,可見他任人唯賢,唯才是舉,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⑤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盡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遺,使后主托之以討賊興復之任,且可免因率師北伐,小人進讒而不予信任,壞了大局。
諸葛亮的這段敘述,進一步打動后主的心,樂于接受前面的進言,又是臨別時的表白,實有深衷曲意。文章由進言轉而為自敘生平,宕開了筆墨,使文勢波瀾起伏,更為可觀。
從諸葛亮自述身世可以看出這篇文章真乃千古至文,它可以被奉為理政的規范,為人的圭臬,作文”的楷模啊!
七、模擬情境,思接千載
今當遠離,諸葛亮寫了感人肺腑的《出師表》,假如你是劉禪,看了此表后,思潮翻滾,情不自禁,于是奮筆疾書……,請同學們以劉禪的身份來寫《與諸葛相父書》吧!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教案 14
【學習目標】
1、掌握第七段重點實詞。
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摯辭切的特點。
3、學習諸葛亮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導自己的行為
【學習重點】
目標2
【學習難點】
目標3
【學習方法】
朗讀 、小組合作探究
【學習流程】
一、預習檢測
(一)根據內容默寫。
1、哪句概括了與先帝共患難的歷史?
2、文中“卑鄙”具體指什么?
3、當時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4、作者的政治愿望(戰略目標)是什么?
二、課內探究
(一)小組合作解決翻譯中疑難詞句。
(二)作者受命以來采取了怎樣的行動?懷著怎樣的.心情報答先帝的?
(三)結尾處向后主提出什么希望?
(四)文章最后一段表現了諸葛亮怎樣的用心?
(五)“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可見諸葛亮出師北伐前心緒難平,情感復雜。根據你對《出師表》的理解,結合以往的積累,談一談一代賢相,智慧過人的諸葛亮“臨表涕零,不知所言”的原因。
三、拓展延伸
作者“報先帝而陛下”的真摯緣于先帝的三顧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用畢生心血履行著自己神圣的職責。請結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點談一談,在重視責任意識的今天,他的這種精神將對你產生怎樣的影響?
四、訓練檢測
(一)解釋加點的字。
以彰其咎( )咨諏善道( )察納雅言 ( )
(二)”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朝心“分別用原文和自己的話回答“天下計”和“老臣心”的含義。
(三)后人對《出師表》的高度評價有哪些?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教案 15
教學目標:
1.從教學實際出發首先疏通文意,落實重點字、詞。
2.本文情詞懇切,字字句句動情,指導學生朗讀,在理解作者情意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句中的語意停頓。
3.學習本文以議論為主兼用抒情和記敘的寫法以及語言質樸、感情真摯的特點。
4.了解“表”的有關知識,掌握形容詞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5.感悟古人的遣詞造句之美,領會“誠”的含義。
6.了解諸葛亮統一中國的愿望和親賢臣、遠奸佞,嚴明賞罰,廣開言路等進步主張,批判地繼承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學重點:
1.了解諸葛亮忠心輔佐兩朝的赤誠,了解他的施政主張,特別是他對后主劉禪的勸勉。
2.學習并掌握文言詞語和重要語句。
3.學習本文從容不迫,條分縷析的寫法。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從容不迫,條分縷析的寫法。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壁”“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后人所欽仰,正所謂“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書憤》),“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文天祥《正氣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杰作。
二、教師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引導同學注意朗讀時的語調和停頓。
三、解題。
1.什么叫“表”?這種文體有什么特點?
明確:
表,古代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我國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國時期統稱為“書”,如李斯《諫逐客書》。到了漢代,這類文字分成章、奏、表、議四小類。“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文心雕龍》)此外,還有一種專議朝政的文章,又統稱“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動之以情”。《出師表》是諸葛亮在出師北伐前向劉禪(劉后主)的言事呈文。
2.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寫《出師表》的?
明確:
實現國家統一是劉備的遺志,諸葛亮為了實現先帝遺志,在戰略后方日益鞏固的情況下決定出師伐魏。但劉后主卻昏庸無能,聽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顧之憂。諸葛亮在出師前寫下這篇文章,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后主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3.“表”這種文體的一般內容和作用。
明確:
“表’’的一般內容是議論和敘事,往往帶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議的一種,常用于向君主陳說作者對國家大事的意見、建議等。
4.“出師表”該如何理解呢?
明確:在出師前對國家大事的意見、建議。
5.本文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寫的?
明確:
寫于蜀漢建興五年蜀漢第一次出師伐魏之前,當時蜀漢已從猶亭戰役的慘敗中恢復過來,既與吳國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亂,所以諸葛亮決定北上伐魏。
四、分析結構,歸納段落。
1.朗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崩殂(cú) 侍(shì)衛 陟(zhì)罰臧否(zàngpǐ)郭攸(yōu)之
費祎(yī) 以遺(wèi)陛下裨(bì)補闕(quē)漏 茍(gǒu)全
斟酌(zhēnzhuó)性行淑均(xìngxíngshūjūn)行(háng)陣
和睦傾頹(qīngtuí)猥(wěi)夙(sù)夜遺詔(yízhào)
庶竭駑鈍(shùjiénǔdùn)以彰(zhāng)其咎(jiù)咨諏(zōu)
2.關于本文的結構,教師要引導學生著眼于“出師”二字。具體地說,一是要看作者對出師后國內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說明出師的理由。這兩個問題弄清楚了,全文的脈絡也就清晰地顯示出來。
明確:
可將本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從當前形勢出發勸說后主繼承先帝遺志,提出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三條建議。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經歷,表達“報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確各方面的責任,向后主提出懇切的期望,總結全文。
五、師生互動,梳理第1段。
1.學生對照注釋,自讀第1段。教師補充注釋。
疲弊:民力困乏。
誠:果真、實在。
宜:應該。
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職守。
侍衛之臣:陪侍、保衛皇帝的近臣。
忠志之士:忠心的將士。志,士心。
忘身:奮不顧身。
蓋:副詞,原來,表示解釋原因。
追:追念。
報:報答。
圣:古時臣下對帝王的尊稱。
恢宏:使志士之氣發揚光大。
妄自菲薄:過分看輕自己。
諫:臣下給皇帝提意見。
2.學生講述大意。
3.引導學生討論下列問題:
(1)為什么說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為什么說“益州疲弊”?
明確:
說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為: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諸葛亮的戰略思想是聯吳抗曹。但吳國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戰役(即《三國演義》)中講的“大意失荊州”“火燒連營八百里”故事)奪走了荊州全部地區,益州的豪強和南方的夷族統治者也乘機發動叛亂。這時,魏已牢固地控制著全國的中心地區即黃河流域,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占有明顯的優勢;吳控制長江中下游,經濟力量也比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處于不利地位。所以說“益州疲弊”。
(2)諸葛亮為什么向后主提出“開張圣聽”?
明確:
一為發揚光大先帝遺德,激勵振奮忠心為國的臣下士氣;二為避免阻塞“忠諫之路”。“以光先帝遺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譯成“來”;“咨臣以當世之事”的“以”表憑借,可譯成“用”。
(3)諸葛亮用什么來鼓勵劉禪?
明確:
諸葛亮用忠臣志士為了報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職守的事實來鼓勵劉禪,要他看到蜀國具有忠臣竭力,志上效命這個好條件。
4.分析本段的層次。
六、布置作業。
1.熟讀第1段,背誦重點詞句的解釋。
2.預習2—5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第1段朗讀及重點語句的解釋,導入新課。
二、師生互動,講讀第2段。
1.指名一學生朗讀這一節,教師糾正其中的錯誤。
2.學生自主學習這一節,借助注釋和資料翻譯這節。
3.指定學生講述這一段的大意,并點撥下列詞語:
宮中:借指皇帝宮廷里的官員。
府中:借代丞相府的官員。
陟罰臧否:陟,提升,提升官吏;罰,懲罰;臧,善;否,惡。臧否,褒貶,評論人物的好壞。
異同:偏義詞,意偏“異”。
昭:表明,顯示。
4.分析這一段的結構層次。
三、師生互動,講讀第3—5段。
1.齊讀后指名學生講述大意。
2.教師重點點撥有關詞句:
此皆良實:良,善良;實,誠實。這里指善良、誠實的人。形容詞作動詞。
以遺陛下:以之遺陛下,省略句。
裨補闕漏:裨、補,同義詞,補助、彌補。闕漏,缺點和疏漏之處。闕,同“缺”。
有所廣益:廣和益都是形容詞作動詞,擴大增多。全句的意思是:得到更多的成效。
悉以咨之:悉,全部,都;咨,詢問。悉以咨之,即“悉以之咨之”,都拿來問他們。
所:處所。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這就是西漢興旺發達的原因啊!所以,……的原因。
傾頹:衰敗,垮臺。
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遺憾。這里包含著必須吸取前代皇帝“親小人,遠賢臣”的反面教訓。作者不便提及劉禪的“親小人”,因而稱引先帝,以先帝的“嘆息痛恨”來引起劉禪深思。
3.分析這三段的結構層次。
四、課堂探討。
諸葛亮寫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
明確:
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親賢臣,遠小人”。其理由是:
(1)“開張圣聽”“嚴明賞罰”是對劉禪“親小人”而言;
(2)在人事安排上,為劉禪創造了“親賢臣”的條件,強調親賢遠佞是關系到國家存亡的大事;
(3)親賢遠佞思想是貫穿全篇的。結尾部分,要劉禪聽取賢臣的“興德之言”。
五、布置作業。
1.熟讀2—5段,背誦第5節及其中重點詞句的解釋。
2.預習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情況,指名背誦第5段,并提問文中重點詞句的解釋。
二、自讀第6段,完成下面的練習(出示投影片)
1.選擇題。
(1)“卑鄙”的意思是()
A.(語言、行為)惡劣,不道德。
B.見識淺陋。
C.地位低下。
D.低微而鄙俗。
(2)“爾來”的意思是()
A.從那時以來B.你來C.算來D.從來
(3)下列句中“顧”的解釋相同的兩句是()
A.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B.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
C.將軍宜往駕顧之
D.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4)下列句中“以”的`解釋相同的兩句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一兒以日初時遠,而日中時近也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今以蔣氏觀之
E.吾必盡吾力以拯吾村
F.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不求聞達于諸侯”這句話的意思是()
A.不謀求聽到關于諸侯的事情
B.不謀求在諸侯中做官揚名
C.不謀求讓人知道我到諸侯那里去了
D.不想與諸侯商量大事
(6)“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許先帝以驅馳”全句的意思是()
A.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先得先帝看重
B.追術當年三顧之遇,表明忠于蜀漢的歷史原因
C.先帝恩寵備至,自己感恩戴德
D.贊揚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評后主不器重自己
2.“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
3.將“咨”字組成一個雙音合成詞,將“三顧臣于草廬之中”縮為一個成語。
4.翻譯“受命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參考答案:
1、(1)D(2)A(3)A、C(4)A、F(5)B(6)B2、又3、咨詢三顧茅廬4、(略)
三、指名學生說說第7段的大意。教師重點講解有關詞句。
以傷先帝之明:以致損傷了先帝的知人之明。
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讓我能用盡自己平庸的才智,鏟除奸邪兇頑的敵人。庶,差不多。
四、討論問題。
1.北伐中原的條件是什么?
明確: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受命以來……深入不毛”這一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今天應該怎樣認識?
明確:
這句話概括了作者“受命以來”的心情和行動,說明他時刻以“報先帝”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顧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準備工作。
五、分析第三部分的結構層次。
六、師生互動,講讀8、9段。
1.學生朗讀這兩段課文,并指名講述大意。
2.教師重點點撥:
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以,表示目的,譯為“來”。
3.分析結構層次。
七、歸納中心思想。
明確:本文以懇切的言辭勸告劉禪繼承先帝遺志,開張圣聽、賞罰分明、親賢遠佞,修明政治,從而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也比表達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先主感恩圖報的一片深情。
八、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
1.以議論為主,兼用抒情和記敘。
第一部分寓情于議,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談各方面的責任,也表達了完成先帝遺愿的決心。具體說來有三方面特點。
(1)反復提及劉備的遺言、“遺德”、“遺詔”,在文章的重要關節無不提及“先帝”,處處從先帝說起,時時提先帝遺訓。全文僅600多字,竟先后13處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勵劉禪“光先帝之遺德”,“深追先帝遺詔”,以完成先帝未竟大業。
(2)常從自身的經歷、體驗和感情談起,以自己忘身憂國的一腔忠貞來作為對后主的激勵。
(3)處處從“陛下”的帝業、威望、聲譽著想。
由于上面三個特點,使本文達到了“忠言不逆耳,辭切見情深”的藝術效果,使劉禪再昏庸糊涂也當欣然聽取,甘愿采納。
2.語言樸素無華,字斟句酌。
形成這一特點的原因是:
(1)與受表者的對象有關。劉禪本人的年齡識見,文化素養,決定了該文語詞樸實,叮嚀周備。
(2)寫表與受表者之間特殊關系,決定了該表委婉、懇切、字勘句酌的特點。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長輩,劉備臨終時云“以父事之”。
陸游云:“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
九、課外拓展:再讀課文,思考討論下面的問題。
討論:你對諸葛亮的看法怎樣?
明確:
(1)諸葛亮與劉備的關系。
諸葛亮追隨劉備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圖報,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他出輔劉備時,劉備的地位尚未鞏固。他竭忠盡智,終于使蜀漢地位漸趨安定。公元223年劉備臨終時,把劉禪托付給他,并要劉禪“事之如父”。諸葛亮也一心希望劉禪成功,并無絲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對劉備父子,真是一片至誠。
他的圖報就是以貫徹他的政治主張為最終目的的。二十多年來,他辛勤創建西蜀,還要進一步“北定中原,興復漢室”。所以在適當時機,準備出師,并提出自己的意見。
(2)《出師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為諸葛亮對劉備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國事看成是自己的責任。他在給劉禪的表中,不但通過形勢的分析,在理論上提出自己的意見,并且作出具體安排,而且還通過自敘身世,在感情上表達自己“報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劉禪是君,但是無能,諸葛亮受劉備之托來輔佐劉禪,是老臣,是“長輩”,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諸葛亮對劉禪上表,既是臣對君的陳說,又是“長輩”對受托照顧的人的殷切期望。為了能使劉禪感動,所以不但導之以理,而且動之以情。在語氣上既恭敬,又懇切,充滿諄諄囑咐的意思。《出師表》之所以有這么強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們君臣關系與眾不同所決定的。
(3)區別歷史事實中的諸葛亮和傳說中的諸葛亮。
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有政治遠見,能對復雜的形勢進行分析并從中找出規律,定出方針。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賞罰嚴明,恩威并施。其他如開發生產、發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歷史價值。他還很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張修身養德,志向高遠,這些精神,多可借鑒。
傳說中的諸葛亮,已被作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帶有神話色彩的傳說,是不能當作史實來看的。
(4)小結。
封建社會推崇諸葛亮,或由于他助劉興漢是正統,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盡忠,是忠臣的典型。人們今天肯定諸葛亮,主要是因為他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于他的“忠”,我們應當賦予新的內容。例如《后出師表》中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現在已被賦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新義。
十、布置作業。
1.背誦6——8節課文及其中的重點詞句。
2.完成《學案》。
附板書設計:
出師表
開張圣聽
分析形勢——-——提建議賞罰分明
親賢遠佞
報先帝
自敘經歷————-表忠心感恩圖報
忠陛下
嚴于律己
點明主旨————-明責任嚴格要求朝廷諸臣
向后主提出希望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教案 16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懇切的言辭所表達的真摯厚重的感情。
2、對照注解,弄清文章大意。
3、理解文章內容上的重點。
教學重點:對照注解,弄清文章大意。
教學難點:理解文章內容上的重點。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壁”“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的杰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后人所敬仰。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杰作。
二、釋題,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1.“表”這種文體的一般內容和作用。
明確:“表’’的一般內容是議論和敘事,往往帶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議的一種,常用于向君主陳說作者對國家大事的意見、建議等。
2.“出師表”該如何理解呢?
明確:在出師前對國家大事的意見、建議。
3.本文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寫的?
明確:寫于蜀漢建興五年蜀漢第一次出師伐魏之前,當時蜀漢已從猶亭戰役的慘敗中恢復過來,既與吳國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亂,所以諸葛亮決定北上伐魏。
4.諸葛亮寫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希望國內政治修明,有一個穩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計劃得以實現。
三、朗讀課文。
1.教師范讀。
要求:學生認真聽讀,注意生字的讀音。
2.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兩遍。
要求:讀準字音,盡量讀好句中的停頓。
3.正音。
崩殂(cú) 侍(shì)衛 陟(zhì)罰臧否(zàngpǐ)
郭攸(yōu)之 費棉(yī) 以遺(wèi)陛下
裨(bì)補闕(quē)漏 性行淑均(xìngxíngshūjūn)
行(háng)陣和睦傾頹(qīngtuí)茍(gǒu)全
猥(wěi)夙(sù)夜庶竭駑鈍(shùjiénǔdùn)
斟酌(zhēnzhuó)以彰(zhāng)其咎(jiù)
咨諏(zōu)遺詔(yízhào)
4.朗讀課后練習一中列出的長句子。
方法:讀讀,議議,請學生說說每句話的大意。
5.齊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句中停頓,盡量讀得流利。
四、請在課文中摘引原句,說說諸葛亮對國家大事提出了哪些意見和建議
明確:1.宜開張圣聽。
2.昭平明之理。
3.宮中之事,悉以咨之。
4.營中之事,悉以咨之。
5.親賢臣,遠小人。
6.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五、請把這六條意見進一步綜合歸納,思考:諸葛亮是從哪幾個方面提出建議的?其中最關鍵的是哪一條?為什么?
明確:四個方面的建議:
1.廣開言路;
2.賞罰公平;
3.親賢遠佞;
4.勵精圖治。
其中最關鍵的是親賢遠佞。因為劉禪是個昏君,容易受壞人蠱惑,如不親賢遠佞,就會出現“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偏私,使內外異法”等情況,再好的方針、政策也不能貫徹執行。而“親賢”更重要。“開張圣聽”,對賢臣“親之信之”,要“咨諏善道,察納雅言”等,都是開導劉禪要“親賢”。
六、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對照書上注釋,試著口譯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本文是諸葛亮為北上伐曹而給劉禪上的奏疏。論理應當首先提出興兵北伐的請求,接著說明理由以及此次北伐的戰略計劃等內容。但本文只在第七、八兩段各有一句涉及北伐,其余內容都與北伐無直接關系,而只是對劉禪提出勸告和建議,這是不是文不對題?為什么?
明確:這絕不是文不對題,而是因為諸葛亮此次上表雖然是為了請命出征,但主要意圖卻在于勸諫劉禪“內修政理”,并向他提出有關的建議。根據史料,我們知道,劉禪一貫平庸無能,朝政事無巨細,都由諸葛亮負責處理。此次諸葛亮出師北伐,勢難匡誤救失,對國內政局是很憂慮的,因此他只有提出建議并薦人自代。這正是針對蜀國當時朝廷形勢而定的。
二、以上我們分析出的這些建議都是在文中第1、2、3、4、5、8這幾段中陳述的,那么,6、7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1.朗讀第6、7段。
2.學生口頭翻譯第6、7段。
3.討論第6、7段的大意。
(1)第6段是追懷先帝知遇之恩,概括寫自己不顧危難,二十多年來以效忠先帝為己任。
(2)第7段側重寫先帝托孤后,五年來自己竭忠盡慮地具體謀劃。
4.明確作用:這兩段的作用在于說明此次出師伐魏乃秉承先帝遺志、事在必行之舉,同時也是“我”竭盡忠誠,責無旁貸的職分。
三、再次朗讀第6、7段。思考:這兩段和全文關系是怎樣的?即出師伐魏與修明政治的關系是怎樣的?
明確:
1.從本文寫作的背景來看,“修明政治”是早在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就提出的一整套戰略中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在重新提出,目的在于為出師伐魏創造良好的政治環境,使北伐無后顧之憂,所以關系是十分密切的。
2.作為議論文來看,出師伐魏事在必行,正是叮囑后主修明政治的.論據。正因為諸葛亮必須出師進駐漢中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所以不能不切囑后主好自為之,不能不把斟酌的損益、進盡忠言的重任委之于攸之、棉、允。
3.從表達方式上看,六、七兩段可以說突出地體現了“表以陳情”的特點。《三國志,諸葛亮傳》把這份上書原稱為“疏”,《昭明文選》始定名為“出師表”,大概正是充分注意到它在表達上的特色。以陳情的方式敘自己報效先帝的衷曲,不僅增強了感染力,也大大加重了所提建議的分量:修明政治這件大事可是關系重大得很啊!不能不靠你后主“自謀”啦!千萬不可有負先帝啊!不盡之意盡在其中。
四、第6、7段沒有直接談修明政治的問題,但卻有力地服務于這一中心,那么請找一找,還有哪些話也起到類似的作用?
明確:第1段開頭兩句。第一句起首以先帝創業立言,喚起劉禪對自身所負重任的重視,接下來講形勢嚴重,說明修明政治的必要性。第二句講幸賴先帝善于用人,還有一批忠臣志土,說明修明政治尚具備有利條件。從表達上看,語意凝重,定下全文基調。
五、諸葛亮是在向劉禪提建議,但文中提到“陛下’’不過七次,而提到“先帝”卻有十三次之多,這是為什么?
明確:不難看出,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為依據,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說出,既不失人臣之禮,更無教訓人主之嫌,使劉禪聽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體;同時也表明他本人處處念及先帝之遺德、遺訓,時時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跡,又容易以情打動劉禪。文中雖然明提陛下只有七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處(即“誠宜開張圣聽”之前,“宣付有司’’之前、兩次“悉以咨之’’之前、“則責攸之”之前),實際共十一處,或表忠誠,或表心愿,或提具體建議,表明諸葛亮處處為劉禪著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能無動于衷了。
總之,“受恩感激,,(‘報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貫穿全篇,字里行間洋溢著對劉備父子的無限忠誠。
六、綜合全文,概括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1.中心思想:指導學生自己歸納,教師進行抽查。
2.寫作特點:本文主要特點是議論、敘述、抒情相結合,這種把真摯感情融于議論、敘事之中的表現手法值得借鑒。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小作文:從《隆中對》和《出師表》看諸葛亮的政治才能。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教案 17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基本內容。
2、熟讀、背誦全文。
[教學課時]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認真閱讀“閱讀指導”的內容,了解本文寫作的背景、目的和全文主旨。
2、熟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璧”“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后人所欽仰。陸游說“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說“或為出師,鬼神泣壯烈”。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杰作。(板書課題)
二、朗讀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最好能背誦),讀得要有抑揚頓挫,感情充沛,使學生產生激情。要求學生注意體會老師的讀法,并畫出生字詞。
2、指導學生朗讀(片斷),要求富有感情。
三、檢查預習:
1、要求一生簡介“表”的有關常識
2、一人簡述本文的寫作背景
3、一人簡介諸葛亮
四、指導劃分層次結構
引導學生圍繞“出師”二字來分段(問題1),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供參考:第一,在國家危急的形勢下,作者出師前向后主提出哪幾條治國建議?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劉禪陳述他出師的理由的?第三,在說明出師的理由之后,作為臣下,是否還要請求皇上批準他出師并表達這次出師的決心?
1、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獨立思考,擬出初步答案
2、同組交流,取長補短(段意不要求統一)
3、抽樣提問,師生共評(同時板書)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機,提出建議
第二部分(6-7)追憶往事,陳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責任,表明決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學生結合注釋自譯課文1、2段(問題2、3),教師補充以下詞語:
秋:關鍵時刻
妄自菲薄:過分看輕自己
蓋:原來
2、提問四人各對譯課文1、2段,學生進行評價更正,教師肯定小結
3、思考問題:
(1)為什么說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當時蜀國的'形勢如何?內外大臣如何表現?內外大臣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國君的應如何做?作者提出的兩條建議是什么?(問題4-9)
教師抽個別中下生提問,再請中下生補充,不行再請中上生小結
板書:開張圣聽(廣開言路)賞罰嚴明
4、指導分析“以”的連接用法
(1)教師復習“以”的介詞用法---“用、把、拿、憑”等。
(2)分析“以”連詞的用法
學生思考這兩段中的“以”哪些表達目的,哪些表達結果。教師提問,學生不同意見可補充。
板書:以:表目的(用來)---以光先帝遺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結果(以致)---以塞忠諫之路也
5、指導背誦:
(1)要求學生理清每一段內的意義層次,順著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記憶、背誦。
如:形勢危急---大臣表現---兩條建議
(2)學生試著自己背
(3)抽優生背
(4)全班齊背
6、老師總結:引導學生學生諸葛亮的愛國精神。
六、布置作業:
A、熟練習背誦1-2段,準備默寫
B、預習翻譯3-7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課文3-5段,歸結第一部分內容;了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張。
2、學習6、7段。理解諸葛亮統一中國的愿望,批判地繼承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議”和“寓情于敘”的寫作方法
4、學習諸葛亮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導自己的行為
[重點難點]
了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張教具;理解“寓情于議”和“寓情于敘”
[教學過程]
一、檢查默寫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寫
二、分析課文3-5段
1、指導朗讀,要求有層次感,由學生分別讀第3第4段后齊讀第5段。
2、學生結合注釋,疏通文意(問題1):
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教師提出幾個問題抽查:
是以:痛恨: 所以: 計日而待: 良實: 親賢臣,遠小人
3、思考:第3、4兩段寫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議?(問題2、3)
師生共同分析,邊分析邊板書:
薦賢臣:宮中之事---先帝簡拔之臣---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營中之事---先帝稱能之臣---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提建議:親賢遠佞(正反教訓)
4、小結第一部分:
(1)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治國大計,特別是第三條“親賢遠佞”是作者反復強調的。這三條在今天看來也是正確的。
(2)講解“寓情于議”的特點:諸葛亮談形勢,教方法,擺先帝任賢事實,引歷史經驗教訓,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的道理。這種把誠摯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擺事實、講道理中的論證手法,就是“寓情于議”。作者之所以采用這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議,達到規勸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創設情境: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萬分感激,平時又言聽計從,臨終時也曾把兒子托付給諸葛亮。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報效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盡所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試圖為劉備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下面我們再學習6、7兩段,看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師補充幾下注釋,學生思考自譯課文:
躬耕:親自耕種、聞達:聲名遠揚庶竭:希望竭盡 爾來:從那時到現在 托付不效:交給的任務沒有完成
3、復述諸葛亮的經歷(根據課文內容)
要求一位表達能力強一點的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
4、獨立思考問題:兩段主要表達方式是什么?敘述的對象以及敘述的內容是什么?(要求扣課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經歷報先帝忠陛下
當今:出師理由
5、講解“寓情于敘”
如下所述,這兩主要是追述21年來的經歷,陳述出師的理由,抒發報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達方式是寓情于敘。例如第6段在敘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這句充滿感情的話,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隨先帝、為之奔走的艱難歷程,又抒發了他感恩報效的一片忠心。
6、討論問題:“受命以來……深入不毛”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精神?今天應該怎樣認識?引導學生從作者忠君的同時看到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努力學習,完成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7、小結第三部分層次:回顧歷程,抒發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決心,報先帝忠陛下
四、布置作業
A:課后背誦課文3-7段;預習翻譯8、9段
B:默寫課文3-7段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理解8、9段,培養說話藝術(委婉)。
2、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3、背誦,練習鞏固。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抽一中等生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學生齊讀8、9段,要求讀出作者感情及誠意,創設情境,進入新課。
2、指導翻譯第8段:這一段翻譯較難,老師要多做些點撥;學生先獨立翻譯,教師給予指點,后集體討論解決
3、分析第8段層次:師生共析:
第1句是自請“出師”,表達“討賊興復”的決心,意志堅定
第2句是兩個分句,是分清責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達感激之情
板書:請命出師----表決心
叮囑陛下:用賢臣---興德之言
宜自謀---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遺詔
表達感激之情
4、討論:如果第1句話后面用分號,“以彰其咎”后面用句號,好不好?
明確: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內外責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請命出師的決心,三是內外大臣“興德之言”順勢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謀”,不致使劉禪反感。
自由發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讀指導,進行背誦:
同樣要求注意層次性,采用多種方式背誦相結合
四、布置作業
1、默寫全文(可分段進行)
2、熟練背誦全文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推薦】語文版二年級下冊教案12-22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優秀的教案01-06
語文版六年級下冊教案(通用11篇)03-21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教案(通用11篇)05-23
語文版九年級下冊教學計劃02-05
語文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貓》課文01-06
語文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海豚救人》課文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