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不求甚解的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義。
2、認識讀書的益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3、學習文中論證方法的運用。
4、了解駁論方式。
教學重點:
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等方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義。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不求甚解”是我們在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中學到的一句名言,這篇文章中作者以它為題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淵明的`本義。那么,“不求甚解”真正的含義什么呢?我們一起從這篇文章中尋求答案吧。
二、授新:
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1、作者針對什么說法進行論述?
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作者對此持什么態度?
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
3、作者認為“不求甚解”的含義是什么?
一是表示虛心;二是說明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
4、“好讀書”和“不求甚解”有什么關系?
“好讀書”講的是一個人要養成好的讀書習慣;“不求甚解”則強調的是讀書的謙虛態度和正確的方法。
5、文中例舉列寧批評普列漢諾夫和諸葛亮的事例與“不求甚解”的真正含義有什么關系?
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諸葛亮、普列漢諾夫)論證讀書的要訣在于虛心、會意。
6、引用陸象山的話有什么用意?
作為論據對“不求甚解”的含義進行論證。
7、本文主要討論了什么問題,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本文主要討論了該怎樣正確理解“不求甚解”的含義的問題。主要用了引用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和道理論證。
8、本文在論證方式上有什么特點?
有立有駁,駁立結合。
三、教師小結:
本文通過對“不求甚解”的含義的論述,告訴我們既要養成好的讀書習慣,也要有謙虛的讀書態度和正確的方法。
四、布置作業:
1、掌握課文中的要點問題。
2、預習《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九年級語文不求甚解的教案】相關文章:
《不求甚解》教案11-20
人教版《不求甚解》教案11-21
不求甚解的近義詞01-15
不求甚解造句03-31
不求甚解典故04-17
不求甚解的典故04-30
九年級上冊《不求甚解》教案11-23
不求甚解成語典故06-06
《不求甚解》教學設計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