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說》優秀教案及反思
《捕蛇者說》文章筆鋒犀利,文情并茂,堪稱散文中的杰作。千百年來一直廣為傳頌。該文被收入語文版九年級上冊,蘇教版九年級上冊。下面是其優秀教案,歡迎參考。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了解“說”的特點;
2. 理解本文襯托、對比寫法;
3. 掌握積累本文的文言詞語(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
過程與方法:
對課文大意的理解,改變以往教師逐字逐句講授的方法,變為讓學生提問、教師檢查雙邊互動的模式;對文章主題的理解,改變以往逐段講授式或逐題提問式,變為以一點提挈全文,學生討論式。在教學過程中強化文章的朗讀和及時鞏固。)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斂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a、對比、襯托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b、“說”的體裁特點;
教學難點:
正確評價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討論、點拔、朗讀; 課時:2課時
課型:課內講讀型 手段:有關“苛政猛于虎”的故事
第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 簡介課文導入
1、《捕蛇者說》以獨特的寫法(襯托、對比)尖銳、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下賦稅的苛酷,揭示了廣大人民遭受的苦難不幸,表現了作者對勞苦大眾的深切同情,對殘暴統治的強烈憤恨。
2. 文體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這種文章往往帶有雜文、雜感的性質,或因事發論,或抒發感觸,行文較為自由靈活。“說以感動為先”(李善),文中蘊含著感情。 “說”這種文體后來變為因事因理而述說,“與論無大異”,我們比喻它是“雜文”。本篇的特點是在末了點明主旨,即所謂“卒顯其志”。
3. 作者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杰出的文學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負,有理想。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執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額外賦稅,查辦貪官污吏等等,史稱“永貞革新”。柳宗元積極參加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為禮部員外郎(官階相當于副司長)這年他32歲。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敗。王叔文被殺,參與者都被懲處,柳宗元被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貶到更荒遠的柳州(今廣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時才46歲。《捕蛇者說》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時寫的。
二. 生字正音記形。
嚙(niè)人 臘(xī)之 攣(luán) 踠(wǎn) 瘺(lòu) 癘(lì) 當(dàng)其租入 嗣(sì)為之 幾(jī)死者數(shuò)矣 蒞(lì)事者
鄉鄰之生日蹙(cù) 殫(dān)其地 頓踣(bó) 死者相藉(jiè) 曩(nǎng) 隳(huī)突 恂(xún)恂而起 其缶(fǒu) 謹食(sì)之 熙(xī)熙而樂 以俟(sì)夫(fú)
三、課文解釋。
引導學生憑借課文注釋和工具書理解第1段。教師適時做以下點撥:
1、 重點詞語和文句
質:質地,東西的主體。這里指基本顏色。==章:花紋。== 嚙(niè):咬。=== 臘(xī):干肉。文中用作動詞,把肉晾干。==歲:每年。==當(dàng):抵充、頂替。
永之人爭奔走焉:永州的老百姓爭先恐后地忙著去做這件事。焉,兼詞,于此,為這件事2 提問:文章開頭,作者為什么要如此強調“異蛇”之毒?
明確:(1)這是作者設置的一個懸念,為下文埋下伏線,暗示了當時的世上還有比毒蛇更毒的東西,使讀者產生了急切讀下去的愿望。(2)這一段重在寫“毒蛇”之異,從三個方面加以描繪:一是顏色之異,二是毒性之異,三是用途之異。(3)注意首句的省略句“觸草木盡死”,“盡死”前省去的主語應是“草木“,其余皆省去“毒蛇”。
小結:寫“異蛇”劇毒,而“永之人爭奔走焉”。
3 指名朗讀第2、3兩段
提問:蔣氏的'自述反映了什么?文章在這一段著重寫什么?
明確:如果說第1段是概述,從第2段開始便轉入到具體的描述。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蔣氏。先寫蔣氏三代捕蛇之“利”,繼而寫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幾死者數矣”一個“且曰”,將寫“利”轉為寫“害”,再用蔣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極其生動地寫出了“捕蛇”并非好事,“爭奔走焉”實屬無奈,字里行間,深含悲苦。“利”與“害”交錯,跌宕有致。
專其利:“專”,獨自享有。
提問: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第3段起過渡作用。通過作者的提問,將文章引入正題。“更若賦,復若役,則何如?”欲揚先抑,“余悲之”與下文的“余聞而愈悲”相應,充分體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無限同情。
4 齊讀1—3段。
學法指導:學前思考
1. 柳宗元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2. 《捕蛇者說》的文體有什么特點?
3. 在課文中作者發表了什么觀點?4. 學習這篇文言文,我們要掌握哪些字、詞?
四. 分析本文的結構
全文共5段,可歸納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第二部分,第2至4段;第三部分,第5段。
第一部分又可分為三層。
第1層(“永州之野產異蛇”至“無御之者”):寫蛇的產地、外形特征和劇烈的毒性。
第2層(“然得而臘之以為餌”至“殺三蟲”):寫蛇的醫學功用。
第3層(“其始”至“永之人爭奔走焉”):交代出永州人爭捕異蛇的原因。
這一部分是寫毒蛇之毒和永州人爭捕毒蛇的原因。
這里,讀者不禁會問,毒蛇既有劇毒,一旦咬了人,人就會喪命,為什么僅僅因為它可以頂租稅,人們就甘愿冒著死亡危險,爭先恐后去捕捉它呢?這就暗示出田租賦稅比毒蛇更可怕這一事實。這一部分著力去寫毒蛇之毒,也正是為了襯托下文所要寫的田租賦稅之苦。
第二部分可分為三層。
第1層(第2段):交代蔣氏三代人所受的毒蛇之害。這一段開頭寫蔣氏三世專享捕蛇的好處,接著用則字一轉,交代蔣氏三代身受捕蛇之害,說明不納稅之利是用三代人的生命換取來的。捕蛇并不是什么專利,而是送死。既然如此,那么放棄這種苦差好不好呢?
第2層(第3段):這是個過渡段,寫作者出于憐憫、同情之心,想為蔣氏解除捕蛇的痛苦。通過這一段,把文章的內容由寫毒蛇的毒害過渡到寫賦斂的毒害上去,使文章再生波瀾,由此而引出蔣氏對賦斂之毒的血淚控訴。
第3層(第4段):這是文章的中心部分,是蔣氏對作者提出的“若毒之乎”這一問題的長篇答話。在這一段答話中,蔣氏把捕蛇和納稅兩件事作了具體而充分的對比,控訴了苛稅重賦給人民帶來極大的苦難。這一段又可分為六小層:
第⑴小層(“蔣氏大戚”至“則久已病矣”):通過蔣氏之口,說出賦稅之不幸更甚于捕蛇之不幸。正因為這樣,所以當蔣氏聽到作者要“更若役,復若賦”的建議時,才“大戚”,“汪然出涕”。那么交租納稅,到底不幸到什么程度呢?
第⑵小層(“自吾氏三世居是鄉”至“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寫出六十年來,鄉鄰們傾家蕩產,顛沛流離,啼饑號寒,尸橫遍野的悲慘遭遇,是文中“鄉鄰之生日蹙”的具體寫照。
第⑶小層(“曩與吾祖居者”至“而吾以捕蛇獨存”):進一步對農村人煙稀少、十室九空的悲慘狀況,作了極概括的歷史回顧。“而吾以捕蛇獨存”一句由“而”字一轉,說明捕蛇雖苦雖險,但除此之外,更無生路。
第⑷小層(“悍吏之來吾鄉”至“雖雞狗不得寧焉”):生動具體地勾畫出官吏催租逼稅的兇暴面目,及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第⑸小層(“吾徇徇而起”至“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寫捕蛇人,因冒死捕蛇而換來的暫時的安定生活。
第⑹小層(“今雖死乎此”至“又安敢毒耶”):照應第三段,回答了作者向他提出的“若毒之乎”的問題,答案是不敢以捕蛇為苦。
第三部分,點明全篇主旨。這一段可分為兩層:
第1層(“余聞而愈悲”至“今以蔣氏觀之,猶信”):這一層由“疑乎是”到“猶信”的轉折,更增強了賦斂之毒比毒蛇更毒這一主題的表現力。
第2層(“嗚呼”至“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點明了本文的主題,即“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說明了寫作目的,即“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五、總結中心及寫作特點:
1、 使用襯托突出重點。2、 使用對比表現主題。
主題:《捕蛇者說》以獨特的寫法(襯托、對比)尖銳、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下賦稅的苛酷,揭示了廣大人民遭受的苦難不幸,表現了作者對勞苦大眾的深切同情,對殘暴統治的強烈憤恨。
六、當堂檢測:
1、理解下句句子中加黑的實詞。
①黑質而白章(質,原指本質,底色;章,花紋。)②當其租入(當,抵當,抵充)
③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嗣,繼承)④貌若甚戚者(戚,悲傷)⑤若毒之乎(毒,怨恨)
2翻譯: 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板書設計:
捕 蛇 者 說
柳宗元
“役”之幸 “賦”之不幸
(捕蛇者) (鄉 鄰)
以捕蛇獨存 非死則徙爾
馳然而臥,熙熙而樂 嘩然而駭
后 死 先 死
教學反思:
課前: 《捕蛇者說》選自義務教育江蘇版初三課文,這篇課文是柳宗元被貶官永州司馬時寫的一篇揭露封建統治者殘酷壓迫剝削勞動人民罪行的文言文。本文主要運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平時文言文教學比較煩索,字、詞、句、篇等都要一一落實,學生學得比較枯燥,教師教得也比較乏味。為了擺脫這種局面,我反復思考,怎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學習興趣。結論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動起來。
【《捕蛇者說》優秀教案及反思】相關文章:
《捕蛇者說》優質教案04-03
柳宗元《捕蛇者說》教案精選06-02
柳宗元《捕蛇者說》優秀說課稿07-16
《捕蛇者說》賞析09-13
柳宗元捕蛇者說11-11
捕蛇者說賞析12-18
捕蛇者說閱讀練習04-23
新捕蛇者說散文05-14
《捕蛇者說》翻譯及賞析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