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故鄉》教案設計
閏土的愿望不過是讓一家人擺脫貧困,得以溫飽,所以說愿望是切近的。他沒有過高過遠的奢求。而“我”的愿望是創建一種“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一種全新的生活。下面一起來學習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故鄉》教案的相關知識點!
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故鄉》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通過比較,使學生認識到閏土從少年到中年、楊二嫂從青年到老年,肖像、語言、行為、思想、性格諸方面的深刻巨大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的社會根源;體會魯迅憎恨舊社會、渴望創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一課時
一、課前準備
(一)生字識記
晦(huì):1.農歷每月的末一日。如:晦朔。2.昏暗;不明顯。如:晦暗。本文取此義。3.夜晚。如:風雨如晦。
猹(chá):野獸,像獾,喜歡吃瓜。
弶(jiàng):1.捕鳥或鼠的簡單裝置。2.用弶捕捉。
踝(huái):小腿與腳之間左右兩側的突起,是由脛骨和腓骨下端的膨大部分形成。
汛(xùn):河流定期的漲水。如:桃花汛。
髀(bì):<書>大腿,也指大腿骨。
愕(è):驚訝;發愣。如:驚愕。
嗤(chī):<書>嗤笑。如:嗤之以鼻。
瑟(sè):古代弦樂器,像琴。
廿(niàn) :二十。
折(shé):1.斷(多用于長方形的東西)。如:樹枝折了。2.虧損。如:折本兒。本文取此義。3.(shē):姓。另讀(zhē):< 口>1.翻轉。如:折跟頭。2.倒過來倒過去。如:水太熱,用兩個碗折一折。還讀(zhé):1.斷;弄斷。如:骨折。2.損失。如:損兵折將。 3.彎;彎曲。如:百折不撓。4.回轉;轉變方向。如:轉折。5.折服。如:心折。6.折合;抵換。如:折價。7.折扣。如:七折。8.北曲的每一個劇本分為四折,一折相當于后來的一場。
黛(dài):青黑色的顏料,古代女子用來畫眉。如:粉黛(指婦女)。
惘(wǎng):失意。如:悵惘。
恣(zì):1.放縱;沒有拘束。如:恣意。本文取此義。
睢(suī):1.恣睢。2.(suī):睢縣,在河南。
(二)詞語識記
既然:這里是已然的意思。
陰晦:陰沉昏暗。
蕭索:荒涼、冷落的意思。
影像:本文是印象的意思。
心緒:心情。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處居住。
謀食:謀生。
易主:改換主人。
寓所:寄居的房子。
無端:無緣無故。
素:向來。
如許:這么些。
潮汛:定期上漲的潮水。
蘇生:蘇醒,重現。
愕然:吃驚的樣子。
鄙夷:看不起。
道臺:“道”是清朝地方官名,人們稱為“道臺”。文中“放了道臺”,即做了大官的意思。
瑟索:身體因寒冷、受驚等而蜷縮或兼抖動。
打拱:作揖。
惘然: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東西的樣子。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展轉: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處奔波。現在寫作“輾轉”。
恣睢:放縱,兇暴。
(三)預習效果反饋
1.文中的“我”是作者魯迅嗎?
2.“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中的“新的生活”是一種什么樣的生活?
3.是什么原因苦得閏土像個土偶人了?
4.文中著重刻畫了哪幾個人物形象?
參考答案:
1.不是,文章是小說小說是一種文學作品,經過了藝術性的加工、創造,所以主人公“我”不能等同于作者。
2.沒有壓迫、剝削、人人平等的幸福生活。
3.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
4.三個人物:閏土、楊二嫂、我。 點撥:應明確每個人物代表了當時的一類人。
二、新課導入
漂泊在外的游子,總有一種解不開的故鄉情結,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人,時不時泊進游子的夢境,潛入游子的心間。
教師播放《故鄉》歌曲,學生聽后試描繪自己的故鄉。
甲:我的故鄉是一個美麗的山村,那里群山環繞,流水潺潺,風景如畫。那里有疼我如命的爺爺奶奶,還有樸實憨厚的山民。每至星月之夜,我就爬進爺爺的懷里,聆聽他給我講古老的故事。
乙:我的故鄉是一個鄉村集鎮,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集鎮越來越繁華了。星羅棋布的店鋪,琳瑯滿目的商品,鱗次櫛比的樓房,游人如織的夜市。
丙:我的故鄉在鄉下,那里層層梯田,片片橘林,戶戶農家,寧靜和諧,優美如畫。
我們的故鄉美麗富庶,如寶石般鑲嵌在你我心中。今天,讓我們走進一代文豪魯迅的小說《故鄉》,去領略他筆下的故鄉。
三、默讀課文,捕捉感受:
教師提示默讀方法:一不動唇,二不指讀,三不回讀。(視讀以句子為最小單位,幾句一看)
默讀之后,你最深的感言是什么?你最想說的是什么?或者你發現了什么?
我發現——
A.我們的故鄉美好如畫,魯迅筆下的故鄉卻破敗衰落。
B.小說中的故鄉在衰變,故鄉人在淪落、蛻變。
C.無論是故鄉之景,還是故鄉之人,都在“變”。
D.浸潤在小說字里行間的始終是作者沉重的悲涼與無盡的憂思和茫然無緒的希望。
E.小說結構很明晰: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四、研讀課文,探究變化:
小說的確以一“變”貫之,下面我們研讀課文,采用跳讀加摘讀法,注意提取行文中的有效信息。
1.故鄉是如何衰變的?
A. 昔日之故鄉如何?
“這時候,我的腦海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
B.試看今日之故鄉?
“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門口了。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正在訴說著滄桑……”
C.何以至此?作者心境如何?
“饑荒,苛稅,官,匪,兵,紳”逼得農民紛紛破產,不得不背井離鄉,故鄉是越來越衰敗、破落、蕭索,了無生氣。
作者連用了2個“悲涼”(2、3段),1個可悲,1個悲哀,“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以表達自己沉重的悲哀與感傷(正面);2個“凄涼”(母親、閏土),寫初見母親時母親神情中的凄涼、閏土見我時神色中的凄涼,屬于側面烘托之筆。
‖美麗富庶,如詩如畫(以前)
故鄉之景—‖
‖荒涼衰敗,了無生氣(現在)
2.故鄉之人是如何蛻變的?
A.故鄉的好友閏土之變:
外表之變:從前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手捏一柄鋼叉;現在是灰黃多皺的一張老臉,腫得通紅的雙眼,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粗笨開裂的手提著一根長煙管(飽經滄桑、窮愁潦倒)
談吐之變:從前大談雪地捕鳥、夏日拾貝、月下刺猹(熱情、活潑、機智、開朗);現在見面稱老爺,叫兒子打拱,說話客氣謹慎(沉默寡言、謙卑木訥)
行為性格之變:兒時機敏靈活,熱情開朗;現在麻木遲鈍,忠厚老實(述苦簡單、只挑必要東西)
少年閏土——閏土之變——中年閏土
(小英雄)(木偶人)
閏土之變的根源何在?(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的多重壓榨)
直接原因:多子,負擔沉重;饑荒,天災橫生。
間接原因:苛稅沉重,民不堪負;兵匪洗劫,官紳壓榨,人災四起。
B.故鄉的街坊鄰居楊二嫂之變:
肖像之變:從前是終日擦著的“豆腐西施”,姿色出眾;現在是凸顴骨,薄嘴唇,張著兩腳,形如細腳伶仃的圓規。(暗含了生活之變:以前是生活富足,衣食無憂;現在是生活困窘,骨瘦如柴。)
談吐之變:說話和氣,態度友善;現在是尖酸刻薄,勢利刁鉆(愛占小便宜,開口就要東西)
行動性格之變:從前靠姿色坐地等花開,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安分守己,為人本分。現在卻墮落到偷拿手套、栽贓閏土、明拿“狗氣殺”,偷雞摸狗,品行不端,惡意中傷,卑劣無恥;一面討好“我”,一面陷害閏土,冷酷勢利,自私貪婪。
當年的楊二嫂——楊二嫂之變——今日的楊二嫂
(安分者) (市儈者)
C.兩個人物之變說明了什么?(農民生活的日益貧困,暗與腐朽日深)
五、再讀課文,思考變化:
1.本文結構: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2. 閏土和楊二嫂的形象所代表的意義?
一個為窮苦農民的代表,一個為小市民的代表。二者卻代表了社會人口的大多數。
3.面對病態腐朽的社會,作者有何想望?
否定舊社會,呼喚新生活。
4.閏土有何不變之處?(勤勞、樸實)這些品質能否改變其命運?(不能)
5.那個時候有沒有好生活?深刻的社會變化表明了什么?
那個時候有好生活,可好生活只屬于兵匪官紳們。社會日益黑暗與腐朽,是造成農民及市民生活日益貧困化的總根源。
6.為何將作者愿望與閏土寄希望于神靈對照著寫,有何深意?末段有何深意?
一則表現了作者的迷茫,二則表明革命之艱難性。末段寄予希望,鼓勵為新生活而奮斗的堅決徹底之革命的到來!
六、寄語學生,珍視今朝:
同學們,我們今日的新生活正是魯迅當日所向往的,但它來之不易,是無數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生活在幸福中的我們,不僅應當倍加珍惜,而且還應努力創造更加美好富裕的生活!
第二課時
教學形式: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小結。
在通讀全文的預習基礎上,重點進行對比朗讀。朗讀的內容:
一、景物對比
(一)現實的故鄉
從“我冒了嚴寒……”到“……本沒有什么好心緒”。
(二)記憶中的故鄉
1.從“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到“……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2.從“我在朦朧中……”到“……也便成了路”。
二、肖像對比
(一)閏土肖像的巨大變化
1.閏土30年前的肖像
從“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到“……我們便熟識了”。
2.閏土30年后的肖像
從“一日是天氣很冷的午后……”到“……象是松樹皮了”。
(二)楊二嫂肖像的巨大變化
從“哈!這模樣了!……”到“……所以竟完全忘卻了”。
三、閏土言、行、神、心變化之對比
(一)閏土少年時的言、行、神、心以及他和“我”的關系
從“我們那時候不知道談些什么……”到“……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
(二)閏土中年時的言、行、神、心以及他和“我”的關系
從“我這時很興奮……”到“……他用船來載去”。
四、楊二嫂的言、行、神與閏土之對比
1.從“然而圓規很不平……”到“……出去了”。
2.從“我和母親也都有些惘然……”到“……竟跑得這樣快”。
五、“我”和中年閏土的“隔膜”與宏兒和水生的“一氣”之對比
1.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癡癡的想”。
2.從“老屋離我愈遠了……”到“……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以上五種對比,把人物的肖像、語言、行為、神情、性格等等刻畫得栩栩如生,并且對比得十分鮮明。為了加深體會,要采用多種方式反復朗讀,如散讀、齊讀、示范朗讀等等,充分發揮朗讀對于理解課文的作用,切不可一讀了之。
比較分析
一、兩種景物的不同特征及含義
1.現實的故鄉:深冬季節,天氣陰晦,天色蒼黃,冷風嗚嗚。荒涼,冷落,沒有一些活氣。
這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榨下舊中國農村的一個縮影。
2.記憶中的故鄉: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
這是“我”對新生活的理想和追求。
二、閏土和楊二嫂肖像變化前后的特征及原因
1.30年前的閏土有紫色的圓臉,紅活圓實的.手,項帶銀圈,頭戴一頂小氈帽,手捏一柄鋼叉,是個小英雄。30年后的閏土身材增加了一倍,紫色的圓臉已變作灰黃,而且增加了很深的皺紋;眼睛腫得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紅活圓實的手已又粗又笨而且開裂,象松樹皮,但手中多了一支長煙管。
閏土肖像的巨大變化是長期在海邊艱苦勞動造成的,表明他的生活十分貧苦。
2.楊二嫂年輕時候臉上擦著,人稱“豆腐西施”,是一個美女。50歲時的楊二嫂凸顴骨,薄嘴唇,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象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極瘦。
楊二嫂肖像的巨大變化是饑餓造成的。
閏土和楊二嫂肖像的巨大變化反映了舊中國農村的破產和貧窮。
三、閏土言、行、神、心變化前后的特征及其原因
1.少年時的閏土語言中充滿智慧和熱情,動作機智靈敏,神態很高興,“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跟“我”談得來,“你我”相稱,沒有隔膜。
2.中年時的閏土語言中喪失了少年時的智慧和熱情,而且很遲鈍(“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動作遲疑(“他遲疑了一回,終于就了坐”),神情先是歡喜和凄涼,后來變得呆滯(“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以至沉默(“象一個木偶人”)。態度恭敬,心里只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稱“我”為“老爺”,說明“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閏土言、行、神、心方面的巨大變化是“多子、饑荒、苛銳、兵、匪、官、紳”壓迫的結果。
四、楊二嫂言、神、行之特征
語言尖刻(“貴人眼高”),怪聲怪氣(“阿呀呀”“阿呀阿呀”),見解庸俗(“你闊了”,“你現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抬的大轎”。實際根本不是這樣。)跟“我”說話時憤憤不平,“顯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侖,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似的”。動作順手牽羊(“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行為卑劣(栽臟閏土在灰堆里藏碗碟并借此發現以為功,拿走“狗氣殺”),跑得快(“飛也似的跑了”)。
楊二嫂和閏土都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下身體被摧殘、心理被扭曲的人物,都是病態社會中不幸的人,這是她和他的共同點。不同點是:閏土愚昧麻木,楊二嫂庸俗卑劣。
五、“隔膜”與“一氣”的對比意義
通過“我”和中年閏土的隔膜與宏兒和水生的“一氣”之對比,表達了“我”的希望:希望新一代不再象老一代那樣又彼此隔膜起來,也不希望他們象老一代那樣過著辛苦輾轉、辛苦麻木、辛苦恣睢的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
第三課時
一、背記知識隨堂筆記
1.《故鄉》的作者 ,文章以 為線索展開情節。
2.楊二嫂是一個具有 性格的人物。
3.小說刻畫閏土和楊二嫂均采用了 手法。
參考答案:
1.魯迅 “我”回故鄉的見聞 點撥:線索指事件發展的脈絡。
2.自私、放蕩、尖刻、損人利己 點撥:從人物的言行中去理解判斷,盡量寫完全。
3.對比
全不如此”,意思是我記憶中的故鄉,完全不像眼前的故鄉這樣荒涼。“我的故鄉好得多了”,這是把記憶中的故鄉和眼前的故鄉加以對照的感受,文章接著寫道:“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這是因為“我”記憶中的故鄉,正處在清朝末年,中國已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記不起故鄉的“美麗”,說不出故鄉的“佳處”,這是很自然的了。所以說,“仿佛也就如此”。但又分明地感覺到記憶中的故鄉“好得多了”。聯系后文,我們就會知道,主要是由于“我”的童年生活中出現了閏土。有關故鄉的美好回憶,是閏土給“我”帶來的;又覺得故鄉在實際上“仿佛”也就如此,并感到悲涼,是因為這次回鄉“本沒有什么好心緒”。所以,“我”對故鄉的感情是悲涼的,又是復雜的。
2.對第84段的詮釋
“我”坐船離開故鄉,按人之常情,對故鄉應產生眷戀,但“我”在故鄉看到的人事變化、人與人間的隔膜,致使“我”對這樣的故鄉無可留戀。“我”周圍的人思想麻木、冷漠,沒有誰和“我”一樣,“我”和他們形同陌路,所以說仿佛“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我”的印象中美好的故鄉本來是少年閏土給“我”的,可是眼前的中年閏土打破了,“我”的美好印象,更增加了“我”心中的悲涼。
3.對課文第87段的詮釋
閏土的愿望不過是讓一家人擺脫貧困,得以溫飽,所以說愿望是切近的。他沒有過高過遠的奢求。而“我”的愿望是創建一種“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一種全新的生活,需要靠眾多的人去努力、探索、開創。而這些人個個麻木、冷漠,人與人之間是隔膜的,“我”的這種愿望很難實現,所以是茫遠的。
二、為了提高學生對本文中的基礎認識、寫作特點和難句的認知和理解能力,設計以下辨析判斷題
基礎知識
(一)給加黑的字選擇一個正確的讀音:
1.總要捐幾回錢,折(shé zhē)了本……
2.楊二嫂發見(jiàn xiàn)了這件事
3.木盤上面有著柵欄,內盛食(shí sì)料。
4.……沒有系(jì xì)裙,張著兩腳……
5.“哈!這模(m ú mó)樣了!”
(二)給加黑的字選擇一個正確的義項:
1.又過了九日,是我們啟程的日期。
啟:①打開;②開導;③開始;④陳述;⑤書信。
2.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
捐:①獻出;②捐助;③賦銳的一種。
3.然而我又不愿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愿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他們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辛苦”的含義有:①處心積慮,挖空心思;②奔波,勞碌;③辛勤,勞苦。
句中第一個“辛苦”的含義是 ;第二個“辛苦”的含義是 ;第三個“辛苦”的含義是 。
寫作特點
(一)下面三句話里的“圓規”各用的是什么修辭方法,選擇合適的填在句后的括號里。
1.……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象一個畫圖儀器里的細腳伶仃的圓規。( )
2.我也從沒見過這圓規式的姿勢。( )
3.然而圓規很不平……( )
①明喻②暗喻③借喻④借代
(二)母親說:“還有閏土,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面。我已經將你到家的大約日期通知他,他也許就要來了。”以下至“現在我的母親提起了他”這中間的部分用的記敘方法是:①順敘;②倒敘;③插敘中的順敘;④插敘中的倒敘。
難句理解
(一)“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
“我”怕的是:①希望不能實現;②實現希望要付出艱苦的努力;③實現希望要作出犧牲;④希望是泡影,一碰到實際就被粉碎。
(二)“閏土要香爐和燭臺的時候,我還暗地里笑他,以為他總是崇拜偶像,什么時候都不忘卻。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
1.“手制的偶像”的意思是:①親手用木頭或泥土做成的神像;②比喻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主義遠景;③比喻讓后代過上新生活的主觀愿望。④比喻用來自我安慰的一種幻想。
2.“我的愿望茫遠”的原因是:①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②當時大多數人還不想去實現這種愿望;③不知道通過何種途徑、也不知何時才能實現;④不如求神拜佛那樣能給人帶來好處。
(三)“希望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
這句話的意思是:①希望是虛無縹緲的,看不見,摸不著。②希望的有無取決于實踐:不去實踐,有希望也等于無希望;敢于實踐,希望就能變成現實。③希望的有無取決于理想:有理想就有希望,無理想就無希望。④希望是變化不定的:隨著客觀現實的變化,原有的希望可能會化為泡影,原來沒有的希望也可能會產生出來。
(四)“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句話的含義是:①地上的路是前人走出來的,后來人要沿著前人開辟的路走下去。②地上的路是大家走出來的,大家要一塊去走。③地上的路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有人走就有路,沒有人走就沒路。④希望的有無也如同地上的路,努力去實踐就有希望,不去實踐就沒有希望。
“我”對閏土和楊二嫂的態度:
①同情楊二嫂的疾苦,批判閏土的愚昧和麻木;②厭惡和諷刺楊二嫂的庸俗和卑劣,同情閏土的疾苦;③厭惡和諷刺楊二嫂的庸俗和卑劣,同情閏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④同情楊二嫂和閏土的疾苦,厭惡和諷刺楊二嫂的庸俗和卑劣,批判閏土的愚昧和麻木。
參考答案
一、(一)1.shé; 2.xiàn; 3.sì; 4.jì; 5.mú;(二)1.③;2.③;3.按順序是:②③①。
二、(一)1.①; 2.②; 3.④;(二)④
三、(一)①(二)1.③;2.③(三)②(四)④
四、④
三、當堂練習
1.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分別是怎樣的人?
2.設想“我”在船上對宏兒說了小說最后一段話,宏兒會有何感想?
參考答案:
1.少年閏土活潑、聰明、能干、淳樸、熱情、知識豐富,是個小英雄形象。中年閏土憔悴、遲鈍、麻木,有封建傳統的等級觀念,是當時社會不覺悟、生活貧苦的農民形象。
點撥:解答此類題,要根據人物在文中的表現,從其語言、動作或神態上去概括,能用精確的字眼準確地表達出來。
2.如:宏兒想:是啊!大伯說得對,路是人走出來的,那么好日子也是靠許多人去奮斗的,水生他們家日子多艱難呀!我長大后一定讓水生他們過上一種好日子,再也不要像他爹那樣。 點撥:感想的內容要符合實際,符合兒童的心理。
四、創新片斷作文題(20分)
對人物采用多種描寫方法,能把人物刻畫得活靈活現,如見其人,試對某一行業的一個人物進行描寫,能顯示其職業特點,200字左右。
【語文九年級上冊《故鄉》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故鄉》教案設計03-16
初三語文《故鄉》教案設計10-04
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故鄉》教案設計09-25
九年級上冊《故鄉》教案設計03-19
初三上冊語文《故鄉》教案03-21
初三語文上冊《故鄉》教學設計03-08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故鄉》教案設計03-16
九年級語文《故鄉》教案設計04-01
高二語文上冊《師說》教案設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