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版九年級上冊《草莓》教案設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版九年級上冊《草莓》教案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版九年級上冊《草莓》教案設計 1
一、教學目標
(一)理清文章思路。
(二)知曉聯想手法。
二、課時安排
2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季節更替、生命演變,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每個人因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層面的種種不同,對不同的“物”,或者是對相同的“物”,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波蘭作家伊瓦什凱維奇的散文《草莓》,體會作者對時光、對生命的別樣的感悟。
(二)初讀
(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三)正音
槲(hú)樹 枝柯(kē) 稟(bǐng)賦 馨(xīn)香
璀璨(cuǐc4n) 惴(zhuì)惴不安
(四)研讀
1、學生自由朗讀第1-3段,然后說說這部分文字描寫的主要內容。
明確:九月的農村景物。
2、第1段和第3段描寫的是同一個時節的幾乎又是相同的景物,作者為什么這樣著墨?
明確:表現的側重點不同,反應出來的人的心境也不同。
3、那么第1段描寫了九月農村怎樣的景物?反映出來的人的心境又是如何的?
明確:借助于天氣的暖和、樹木的碧綠、天空的湛藍,突出景色的“夏意正濃”,人置身于這樣的景色,心境是“歡快”的。
4、而第3段里,作者筆下的景物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明確:更多的是強調暖和的天氣不是一種常態,樹木的碧綠不久就會枯黃,天空的蔚藍也行將成為灰色,借此來突出“秋的氣息”。
5、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
明確:是與六月的景物形成比照,從而強調已逝的六月,景物的“另一種模樣”和人的“另一番滋味”。
6、能不能揣測一下其中更為深層次的意韻?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體會。
明確:“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獨特的色調”,強調時光是從不隨人的意志在流逝著。
7、可人們的思維有時卻會陷入一個誤區,這個誤區是什么呢?
明確:“以為一切都沒有變”。
8、作者這樣一番感悟緣于什么呢?
明確:“一顆晚熟的碩大的草莓”。
9、由此可見,文章第2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有過渡的作用,還有點題的作用。
10、請同學概括一下第1-3段的內容,并全文行文的思路,說說它的作用。
明確:敘寫了季節更替的不可抗拒,借此引發下文對生命演變的聯想和感悟。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回顧上堂課的內容:文章的第一部分,敘寫因季節更替而觸發的情思,這一感悟的核心就是流年不再,作者借此為后文的聯想作了鋪墊。
(二)研讀
1、學生齊讀第4—6段,說說對這部分文字的理解。
明確:是寫對生命演變的聯想和感悟。
2、很顯然這部分的文字與前文有著明顯的關聯,說說它們彼此間的照應。
明確:第4、5段分別與1、3段相對應。
3、能夠找出相關的'句子嗎?
示例:
(1)第1段的“一切基本上都沒有變化,依然是那樣碧綠的樹,湛藍的天,歡快的心田”與第4段的“常以為自己還是妙齡十八的青年”、“一切都沒有發生任何的突變”、“一切都如花似錦,韶華燦爛”相照應;
(2)第3段的“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幾個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與第5段的“信的字里行間飄散出的青春時代呼吸的空氣,與今天我們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相照應;
(3)第3段的“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獨特的色調”與第5段的“我們度過的每一天時光,都賦予了我們不同的色彩和形態”彼此照應。
4、作者借此來說明什么道理呢?
明確:時光的一去不復返。
5、那么作者是否一味地浸沉在逝者如斯的消極感傷里?能不能就文中的一些句子作說明。
示例:
(1)“每日朝霞變幻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心性和容顏,似水流年,徹底再造了我們的思想和情感”。
(2)“有所剝奪,也有所增添”。
(3)“還有許多的事情在前面等著我們去辦”。
(4)“激動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歲月之后,到來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慮,是從容不迫的有節奏的生活,是日益豐富的經驗,是一座內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廈的落成”。
這些句子表明作者并不是浸沉在一種消極的感傷中,更多的是抒發了對生活的熱愛,表現了珍惜年華、積極進取的精神。
6、借此,說說你對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明確:作者將“六月草莓”與“妙齡十八的馨香”融合在一起,展示的是自然與人生的詩意的融合,給讀者以更遼闊的思維的空間。
(三)拓展
閱讀《面對荷塘》,說說這篇文章所描寫的景物特征以及作者的感悟。(也可作為學生的課外作業)
面對荷塘
很早就讀過周敦頤的《愛蓮說》,周氏筆下的蓮,全然一副士大夫的清高,它早已成為一種人格意義的象征,而作為自然意義的蓮,它似乎已被抽去血肉,干巴巴的,聞不出一點生命的氣息。周氏是哲人,他擅長的是抽象的概括。
后來,讀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又完全地沉浸在朱老夫子那充滿女性柔美的荷塘里,不自覺地為那“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所陶醉。可陶醉之余,總是擺脫不了那屬于朱老夫子的淡淡惆悵。朱老夫子是一個詩人,他那詩意的荷塘充盈的是想象的魅力。于是,總覺得他那荷塘與自己隔了一層什么。
今年的盛夏,我去上海華東師大學習,卻也意外地看到一個荷塘。也許是受到周氏的“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影響,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沒有走近那荷塘。然而那荷塘邊的人影,卻時時映入我的眼簾:有妙齡的女孩,著一身白色長裙,于荷塘邊或站或坐,于是一種飄逸的嫵媚,全然融入那荷塘中的田田的綠,艷艷的紅;也有戴眼鏡的男孩子,躬身坐在荷塘邊的石凳上,狠狠地抽著煙,讓那滿臉的愁緒,隨著裊裊的煙霧彌散在荷塘的上空。
或許是那荷花點點的粉紅誘惑著我,也或許是那荷塘溢出的盈盈綠意纏繞著我。于是,在一個黃昏,我走近了荷塘。
荷塘并不大,不規則的岸邊,斜伸著幾棵樹,蔓延著一些不知名的藤。我端端地直面那荷塘,荷塘那潦草的意象,便漾漾地交疊在我的腦海。
此時,夕陽圓圓地站立在樹梢上,那濃濃的暖意盡情地潑灑在荷塘,濺了滿身熱辣辣陽光的荷,似乎也有些承受不了,紅撲撲的臉上便顯出了一些羞色,徐徐地彎了青腰,而那荷葉卻不甘寂寞,鼓著勁兒將自己撐得郁郁青青。
一陣風吹來,吹落了夕陽,也吹黯了荷的粉面,只是那荷葉高興起來,搖曳著綠色翻滾著綠色。我的目光在荷葉與荷葉之間飛翔,在大片的翠綠與點點的粉紅之間飛翔,就像翩翩起舞的蜻蜓。
無意間,我突然看到,那被圓圓的荷葉遮蓋的水。水也是綠的,可遠遠不是那種清純的綠,而是一種渾濁的綠。再細看,那荷似乎也過早現出些許斑駁的銹跡,那清色的荷葉也似乎過早地有了點點的枯痕。
我的腦子里,一下子冒出許多有關荷的詩句:“雨紅蕖冉冉香”、“門外野風開白蓮”、“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江南可采蓮,荷葉何田田”。這些滿嘴留香的詩句,曾成為多少后人的佳肴,可我面對眼前的荷塘,卻怎么也咀嚼不出個中的滋味。
我定定地注視著那荷塘,似乎眼前也就僅僅剩下了荷,亦如那水中普普通通的植物。我感到一種悲涼,我不得不承認,我缺乏哲人的眼光和詩人的想象,那讓哲人敬仰的蓮,那讓詩人浮想聯翩的荷塘,似乎一下子蕩然無存。
我知道,當我面對那荷塘時,那荷塘也正眼睜睜地面對著我。
板書設計
九月六月夏意正濃秋的氣息聯想流年不再珍惜生命
語文版九年級上冊《草莓》教案設計 2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運用的聯想和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的象征手法。
2、體味生命在時光流轉中不斷成熟豐富的深刻哲理,珍惜過往,正視未來。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和體味生活中“變”的人生況味。(重點)
2、理解不同時節的“草莓”的象征含義和聯想的運用。(難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想】
1、布置預習,課前讓學生自行查閱解決有關文學知識,如作者、體裁等。課上先理清全文思路(或構思),形成初步的整體印象。
2、通過問題設置帶動學生通讀全文,把文章思路,進而體會全文聯想的巧妙運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草莓》這個題目,同學看看可以寫一些什么類型的文章?
可能有同學會認為《草莓》是托物言志的散文,或是贊美“草莓”的詠物散文,或是單純的一篇說明性文章……
伊瓦什凱維奇的這篇文章題為“草莓”,作者的用意是什么?作者通過這篇文章主要想表達什么主題思想?
明確:“草莓”只是引起作者情感波瀾的觸媒,作者的意圖是借“草莓”這一自然界的變化,闡明對人生的變化的感悟。
二、整體探究主旨
學生通過復讀思考,自由討論。
明確:
1、自然與社會都處在無時不在的“變”的過程中。“不變”是錯覺,“變”是必然。對青春易老,歲月易逝有趕上悲嘆。(表層)
2、通過展示人生四季的不同風景,寫出時光賦予生命的不同色彩和形態。作者有對時光流逝的慨嘆,更有對生命在時光流轉中不斷成熟豐富的喜悅,珍惜過往,正視未來,是作者寄寓的生活哲理。(深層)
三、圍繞問題,品讀課文
1、問題:一顆普通的草莓怎樣引發作者想到自然的變化,再由自然的變化想到人生的變化?(思路探究)
( 提示:也就是說,它們有著某些共同之處和聯系,可聯系文本解讀。)
2、問題:為什么以“草莓”為題?六月草莓與九月草莓的象征含義是什么?(主旨把握)
3、問題:開篇為什么不從草莓起頭,而渲染“夏意正濃”?結語的作用(表達效果)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表達效果示例)
……
1、明確:這是一顆晚熟的草莓,在它身上融合著“不變”與“變”的因子,“不變”是因為它帶有六月的香甜芬芳,“變”是因為它擁有九月的成熟,與“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種妙齡十八的馨香”已有所不同;
由草莓的“不變”與“變”,聯想到自然中六月與九月的“不變”與“變”,抓住樹木、太陽、天空、空氣、鳥兒以及人們的歡笑,“但”字突現自然界的“不變”與“變”;由自然界六月與九月的“不變”與“變”聯想到象征著人生命中兩個截然不同的季節——春季和秋季,由此想到人生的“不變”與“變”:“不變”的愛好、思想、感情等美好的時光和回憶,“變”的是與“青春時代”不同的空氣、時光以及時光賦予的不同的人生——心性和容顏、思想和情感、思慮、生活、經驗、信仰和理性。作者通過這種聯想,領悟到“變”是一種永恒,對過去應該珍視,但更要正視未來,因為生命成長的希望在前面。
2、明確:文章最后一層意思:六月的氣息“雖然曾經使我們惴惴不安,卻浸透了一種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種妙齡十八的馨香。”香味濃郁的六月草莓象征著生氣蓬勃的青春時代,寄托著作者對過去生活的熱愛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而成熟的九月草莓象征一種日益豐富成熟的人生,它失去了以往的一些外在香味,但含在嘴里讓人越品嘗越有滋味。
3、明確:開篇“一切基本上都沒有變……”給人以“不變”的幻覺,其實從秋天的成熟也暗示了“變”,暗示大地每時每刻都在更新。與下面意外的發現“晚熟的碩大草莓”的“變”形成回轉的筆鋒
在結構布局上,結尾的設置給人一種節奏感,尺水興波,對景物特征的細微描寫增添詩情畫意之美,回味文章寄寓的生活的哲理——生命之“變”會給人帶來不安,但唯有“變”才能讓人生豐富,讓生命成熟,讓馨香不隨時光流逝而永葆。珍視過去,正視未來吧。
四、教師結尾點評
通過對本文的學習,讓我想起《匆匆》里的一句話:“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楊柳枯了候,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五、拓展閱讀
朱自清《匆匆》
張潔《我的四季》(附一篇)
我的四季
張潔
生命如四季。
春天,我在這片土地上,用我細瘦的胳膊,緊扶著我銹鈍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樹根、石塊,磕絆著我的犁頭,消耗著我成倍的體力。我汗流浹背,四肢顫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剛剛開墾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我沒有權利逃避,在給予我生命的同時所給予我的責任。我無須問為什么,也無須想有沒有結果。我不應白白地耗費時間。去無盡地感慨生命的艱辛,也不應該自艾自憐命運怎么不濟,偏偏給了我這樣一塊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緊牙關,悶著腦袋,拼卻全身的力氣,壓倒我的犁頭上去。我絕不企望有誰來代替,因為在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塊必得由他自己來耕種的土地。
我懷著希望播種,那希望絕不比任何一個智者的希望更為謙卑。
每天,我望著掩蓋著我的'種子的那片土地,想象著它將發芽、生長、開花、結果。如一個孕育著生命的母親,期待著自己將要出生的嬰兒。我知道,人要是能夠期待,就能夠奮力以赴。
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頭上,焦灼地盼過南來風,吹來載著雨滴的云朵。那是怎樣地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吶!盼著、盼著,有風吹過來了,但那陣風強了一點,把那片載著雨滴的云吹了過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過,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地揪住那片云,求它給我一滴雨。那是什么樣的癡心妄想!我終于明白,這妄想如同想要拔著自己的頭發離開大地。于是,我不再妄想,我只能在我賴以生存的這塊土地上,尋找泉水。
沒有充分地準備,便急促地上路了。歷過的艱辛自不必說它。要說的是找到了水源,才發現沒有帶上盛它的容器。僅僅是因為過于簡單和過于發熱的頭腦,發生過多少次完全可以避免的慘痛的過失——真的,那并非不能,讓人真正痛心的是在這里:并非不能。我頓足,我懊悔,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再重新開始吧,這樣淺顯的經驗卻需要比別人付出加倍的代價來記取。不應該怨天尤人,會有一個時辰,留給我檢點自己!
我眼睜睜地看過,在無情的冰雹下,我那剛剛灌漿、遠遠沒有長成的谷穗,在細弱的稻桿上搖搖擺擺地掙扎,卻無力掙脫生養它,卻又牢牢地鎖住它的大地,永遠沒有嘗受過成熟是什么一種滋味,便夭折了。
我曾張開我的雙臂,愿將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張大幕,為我的青苗遮擋狂風、暴雨、冰雹……善良過份,就會變成糊涂和愚昧。厄運只能將弱者淘汰,即使為它擋過這次災難,它也會在另一次災難里沉沒。而強者會留下,繼續走完自己的路。
秋天,我和別人一樣收獲。望著我那干癟的谷粒,心里有一種又酸又苦的歡樂。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別人干癟便灰心或喪氣。我把它們捧在手里,緊緊地貼近心窩,仿佛那是新誕生的一個自我。
富有而善良的鄰人,感嘆我收獲的微少,我卻瘋人一樣地大笑。在這笑聲里,我知道我已成熟。我已有了一種特別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的鄰人不知和谷物同時收獲的還有人生。我已經愛過,恨過,歡笑過,哭泣過,體味過,徹悟過……細細想來,便知晴日多于陰雨,收獲多于勞作。只要我認真地活過,無愧地付出過。人們將無權恥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來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黃昏,難道就沒有什么事情好做?只是隔著窗子,看飄落的雪花,落漠的田野。或是數點那光禿的樹枝上的寒鴉?不,我還可以在爐子里加上幾塊木柴,使屋子更加溫暖;我將冷靜地檢點自己:我為什么失敗,我做錯過什么,我欠過別人什么……但愿只是別人欠我,那最后的日子,便會心安得多!
再沒有可能糾正已經成為往事的過錯。一個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來的四季將屬于另一個新的生命。
但我還是有事情好做,我將把這一切記錄下來。人們無聊的時候,不妨讀來解悶,懷恨我的人,也可以幸災樂禍地罵聲:活該!聰明的人也許會說這是多余;刻薄的人也許會敷衍出一把利劍,將我一條條地切割。但我相信,多數人將會理解。他們將會公正地判斷我曾做過的一切。
在生命的黃昏里,哀嘆和寂寞的,將不會是我!
概述人生四季的象征意義,談談作者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態度。
人生的春季是生活艱辛但仍充滿希望;夏天是歷經磨難仍不放棄;秋天是感悟收獲但不后悔;冬天是人生黃昏仍老有所為。春季,播種希望;夏天,戰勝磨難;秋天,感悟收獲;冬天,發揮余熱。
從文中可以看到作者的執著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縮的人生態度。
附:
伊瓦什凱維奇簡介(1894—1980)波蘭詩人、小說家、劇作家。出身于烏克蘭農村一個愛國家庭,1912至1918年在基輔一所大學學習法律和音樂。1919年發表第一部詩集,同時在華沙和杜維姆、斯沃尼姆斯基等組織“斯卡曼德爾”詩社。1927至1932年在外交部門工作,曾游歷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國。這期間發表的詩集《白天的書和黑夜的書》(1929)、《回到歐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記述了詩人游歷國外的各種感受,同時表達了作者的藝術觀。長篇歷史小說《紅色的盾牌》(1934)以波蘭11世紀社會為背景。劇本《諾漢特之夏》(1936)、《假面舞會》(1939)分別寫肖邦和普希金的生平。他戰前的作品常表現出孤獨感,以普通人的遭遇來反映時代的面貌,有時流露出悲觀主義情調。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曾任波蘭議會議員、保衛和平者委員會主席和作協主席。他的詩集《另外的生活》(1938)、《奧林匹克頌》(1948)揭露德國法西斯屠殺各國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辮子及其他詩歌》(1954)、《陰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節》(1963)、《一整年》(1967)等,表現了詩人對祖國、生活、大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熱愛之情。中短篇小說集以《新的愛情及其他短篇小說》(1946)、《老磚瓦廠》(1946)、《意大利短篇小說》(1947)、《1918至1953年短篇小說集》(1954)、《菖蒲及其他短篇小說》(1960)、《關于狗、貓和魔鬼》(1968)等寫得較為成功。中篇小說《圣女約安娜》(1943)描寫17世紀波蘭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編成電影。長篇小說《榮譽和贊揚》(1956~1962)描寫波蘭貴族地主和其他階層人物的命運,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波蘭的生活。此外還著有關于肖邦和巴赫的評傳等。他的作品語言樸質、流暢,情節引人入勝,心理描寫細致入微。他曾三次獲得波蘭國家文學獎一等獎,1969年獲得世界保衛和平委員會授予的約里奧-居里金質獎章,1970年獲列寧獎金。
語文版九年級上冊《草莓》教案設計 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寫的是草莓,實際上是通過它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要學生了解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是一顆秋天的草莓,也就是文章的題目,了解作者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使學生了解時間是寶貴的,生命的演進是大自然的規律,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青春歲月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教導學生要珍惜現在的寶貴時光,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素質水平,為將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過程與方法:可以先拿一些草莓讓學生品嘗,然后問學生草莓的味道,指出現在的草莓和其他季節草莓在味道上的區別。然后引出草莓味道不同的原因是季節上的差異,從而把學生的思路引向課文;引導學生的聯想能力,通過觀察事物,把思緒展開,由物及事及人及感,抒發自己的.感情;教師可以找一些關于勸戒人們珍惜時光的詩歌進行朗讀,讓學生仔細體會和揣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樹立熱愛生活的態度,培養珍惜生命的情感,養成不浪費時間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1、掌握課文中的重點字詞。
2、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
1、讓學生通過觀察事物進行豐富的聯想,提高學生的聯想能力。
2、使學生真正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理解作者是怎樣由物及感的。
3、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要珍惜時間和青春,怎樣才能生活得更有意義。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先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課文,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課前先買一些草莓,準備上課時帶到教室;課前找一些描寫由夏季到秋季轉變時情景的文章。
2、學生準備
課前認真通讀全文,找出自己的疑問;找出本文的寫作手法,并和前面幾篇作比較。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季節更替、生命演變,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每個人因自己的生活的經歷、知識層面的種種不同,對不同的“物”,或者是對相同的“物”,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波蘭作家伊瓦什凱維奇的散文《草莓》,體會作者對時光、對生命的別樣的感悟。
二、初讀
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三、正音
槲樹 枝柯 稟賦 馨香 璀璨 惴惴不安 蔥蘢茂密
生意盎然 興味醋然 湛藍 沁人心脾 隱瞞 如花似錦
頃刻之間 韶華燦爛 荒誕 賦予 似水流年 從容不迫
四、研讀
1、自由朗讀1-3自然段,說說這幾段描寫的主要內容。
九月的農村景物
2、第1段和第3段描寫的是同一個時節的幾乎又是相同的景物,作者為什么這樣著墨?
表現的側重點不同,反應出來的人的心境也不相同。
3、第1段中的景物有何特點?人的心境如何?第3段呢?
4、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
是與六月的景物形成比照,從而強調已逝的六月,景物的“另一種模樣”和人的“另一番滋味”。
5、能不能揣測一下其中更為深層次的意韻?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體會。
“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獨特的色調”,強調時光是從不隨人的意志在流逝著。
6可人們的思維有時卻會陷入一下誤區,這個誤區是什么呢?
以為一切都沒有變。
7、作者這樣一番感悟緣于什么呢?
一顆晚熟的碩大的草莓
8、由此可見,文章第2段的作用是什么?
過渡,點題
9、概括1-3自然段的內容,并根據全文行文的思路,說說它的作用。
敘寫了季節更替的不可抗拒,借此引發下文對生命演變的聯想和感悟。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回顧上堂課的內容:文章的第一部分,敘寫因季節更替而觸發的情思,這一感悟的核心就是流年不再,作者借此為后文的聯想作了鋪墊。
二、研讀
1、齊讀4-6自然段,說說對這部分文字的理解。
是寫對生命演變的聯想和感悟。
2、說說這部分文字與前文的照應關系。
4、5段分別照應1、3段
例:
A:第1段:一切基本上都沒有變,依然是那樣碧綠的樹,湛藍的天,歡快的心田。
第4段:常以為自己還是妙齡十八的青年;一切都沒有發生任何的突變;一切都如花似錦,韶華燦爛
B:第3段: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幾個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
第5段:信的字里行間飄散出的青春時代呼吸的空氣,與今天我們呼吸的已大不一般。
C:第3段: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獨特的色調
第5段:我們度過的每一天時光,都賦予了我們不同的色彩和形態。
4、作者借此來說明什么道理?
時光的一去不復返。
5、那么作者是否一味地沉浸在逝者如斯的消極感傷里?請從文中找出一些句子來說明。
例:
A、每日朝霞變幻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心性和容顏,似水流年,徹底再造了我們的思想和情感。
B、有所剝奪,也有所增添。
C、還有許多的事情在前面等著我們去辦。
D、激動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歲月之后,到來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慮,是從容不迫的有節奏的生活,是日益豐富的經驗,是一座內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廈的落成。
這些句子表明作者并不是沉浸在一種消極的感傷中,更多的是抒發了對生活的熱愛,表現了珍惜年華、積極進取的精神。
6、說說對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作者將“六月草莓”與“妙齡十八的馨香”融合在一起,展示的是自然與人生的詩意的融合,給讀者以更遼闊的思維空間。
板書設計:
4、草莓
九月 夏意正濃 聯想 流年不再 珍惜生命
六月 秋的氣息
【語文版九年級上冊《草莓》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七年級上冊語文版教案11-08
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1-03
小學二年級語文版上冊教案11-02
語文版九年級上冊教學計劃優秀02-01
七年級上冊語文版教案(精選18篇)11-16
七年級上冊語文版教案(12篇)11-10
七年級上冊語文版教案12篇11-09
語文版三年級上冊語文閱讀理解03-21
草莓10-07
草莓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