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雪》教案(精選16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九年級《雪》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九年級《雪》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這樣一篇看似寫景抒情為主的,卻也蘊含著一種深意,在對南北雪景的描繪中,既飽含作者對往昔的懷念,也將自己對復雜政治形勢的思考與希望寄托在其中。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積累運用文中出現的生字詞;
(2)朗誦詩歌,感悟的內容;
(3)品析文中的兩幅雪景圖,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2、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課文,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技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會作者對南北不同雪景中寄寓的精神內涵與意義。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朗讀詩歌,感悟的整體內容;
品析文中的兩幅雪景,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2、難點: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技巧。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一年四季都是文走進魯迅先生筆下的《雪》。
(二)作者介紹:讓學生根據自己先前所學概括主要信息。
(三)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引導學生把握文中的字詞。
2、學生質疑,提出需要講解的字詞。
提示:磬(qìng)口;脂粉奩(lián);灼灼(zhuó zhuó)褪(tuì)盡
3、結合課后練習一,作者描寫了南北兩方的雪,請找出相關的段落。
明確:(1——3段)描寫江南的雪;(4—6段)描寫朔方的雪
4、請同學們結合文中的相關詞語,概括南北兩方雪的特點。
提示:江南的雪——滋潤美艷;朔方的雪——如粉,如沙,決不粘連
5、請學生自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
(1)女生朗讀描寫“江南的雪”的文字,要求:婉約、柔和、舒緩。
(2)男生朗讀描寫“朔方的雪”的文字,要求:激昂,富有氣勢。
(四)細讀探究:
1、作者描寫江南的雪,從哪幾個方面來介紹的?
提示:雪野中的花,雪地里堆雪人的孩子等。
2、請學生選取自己喜歡的文字,對作者所寫的景物進行適當的賞析。
提示:
(1)第一段,寫雪野中的花,從顏色上去寫,如“血紅”、“白中隱青”、“深黃”、“冷綠”。
(2)第二段“像紫姜芽一般的小手”運用比喻,生動形象的體現了孩子們不畏嚴寒,快樂嬉戲的樣子。
此部分旨在引導學生通過文字,學會從修辭、感官、動詞、虛實等角度去把握景物的特點。
3、思考:除了“滋潤美艷”的特點,你還讀出了作者筆下江南的雪的哪些特點來?
提示:江南雪中蘊含著“春”的氣息,江南雪中飽含著歡樂的氛圍。
4、思考概括:你覺得作者對江南的雪飽含著一種怎樣的感情?
提示:喜愛,回憶中的溫馨與甜蜜。
6、請一位同學選取1——3段中的部分再讀,力求讀出感情。
7、請細讀描寫朔方的雪的文字,找出相關詞語作賞析。
提示:(1)“奮飛”“燦燦的生光”“升騰”“旋轉”“閃爍”等動詞,表現了北方的雪下時磅礴大氣。
(2)“如包藏的火焰的大霧”運用比喻,寫出了日的照耀,一派冰天雪地白茫茫景象。
8、從作者的這段文字中,你覺得兩地的雪有什么不同?
教師概括:一種溫婉,一種有力量、
(五)拓展延伸:
思考:作者寫兩地的雪,僅僅是為了寫景么?有沒有別的用意?
提示:文末“1925年”的時間,引導學生學會知人論世。
此時引導學生了解本文的寫作時的“時代背景”,南方革命處于蓬勃發展的態勢,而北方的政治形勢仍然是一片茫然,作者渴望北方能像南方那樣開展如火如荼的革命運動。
(六)課文小結:
略
(七)作業布置:
今年我們家鄉也下了幾場大雪,有讓你印象特別深刻的雪景么?請你用文字描繪一下吧!
《雪》教學反思
魯迅先生,是人們敬佩的作家;而魯迅先生的,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稚年趣味,如《藤野先生》中的感激與憂患,情感復雜,也是老師講解和學生理解的難點。《雪》這篇選自《野草》這部散文詩集,如果單純從寫景的角度去賞析,《雪》這一課的描寫算不得晦澀難懂,但是如果要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景物描寫背后所蘊含的感情,如何引導和體會卻是個難點。
既然是寫景類的,那朗讀是前提,沒有依靠朗讀設備,又怕學生準備不周,所以選擇了自己范讀,既幫助學生預習,也試圖更好的把他們帶到情境當中去。在完成了基礎字詞疏通之后,依靠課后練習第一題,讓學生理清作者思路,把握兩大部分的內容。
然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根據平時課堂講解過程中景物描寫分析的常見方法,讓學生自己選擇賞析點進行景物特點的分析,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明白要從“修辭、感官、正側面、虛實”等方面入手,所以在這一環節的回答中,學生并不覺得棘手,特別是對江南雪景的概括,對孩子們玩雪堆雪人的場景的感受,他們感同身受,很好把握。
但是本文的難點在于對朔方雪的把握,相對大氣的雪景中滲透著作者怎樣的情感?傳達怎樣的情思?所以我仍然選擇從描寫雪景的關鍵詞著手,這一部分集中體現在動詞的運用上,引導學生解釋相關動詞,從而體驗朔方的雪的特點。最后,透過景物描寫的現象,去觸摸魯迅先生抒情的本質,提醒學生結合時代特征去把握作者的寫作目的。
因為是教研室劉老師的調研課,課后有幸與劉老師就教學思路和課堂過程進行了交流,頗有收獲。正如劉老師所說,本文通過朗讀體驗景物體驗情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可是我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沒有適時的注意引導,在自己朗讀了之后,沒有通過有效的朗讀手段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單純的知識性的分析顯得相對空洞,自己過多的成為了教學的主體,而放棄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地位顯得過于強勢,我想自己有必要真正做到還課堂給學生,做一個智慧的引導者。
九年級《雪》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整體感悟文章的內容:
2、品析文中的兩幅雪景圖:
3、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4、學習文章借景抒情的表達技巧:
教學重點:
品析兩幅雪景圖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設計:
一、 以“我所了解的魯迅”為話題導入
魯迅,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
主要作品: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南腔北調集》《華蓋集》《準風月談》《且介亭雜文》等。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
今天,我們來學習魯迅散文詩集《野草》中的重要一首散文詩《雪》。
散文詩《雪》寫于1925年1月18日,那時魯迅正生活在北洋軍閥段祺瑞統治下的北京。在舊軍閥統治下的北京當然沒有什么言論自由,但魯迅就是魯迅,他不會屈服于誰,所以他要把心里想的在他的筆端流露出來。
二、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磬口(qìng) 忙碌(lù) 脂粉奩(lián) 灼灼(zhuó)
嘻笑(xī) 褪盡(tuì) 朔方(shuò) 凜冽(lǐn liè)
2、解釋下列詞語
博識:見識廣博
凜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靈,魂靈
消釋:消溶
升騰:(火焰、氣體等)向上升起
3、你所知道的文雪作品中有哪些是借描寫雪來抒發情感的?
《湖心亭看雪》 《江雪》 《沁園春雪》
三、朗讀課文 整體把握
1、教師有感情范讀課文
2、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思考:
文章的題目是《雪》,在文中作者寫到了哪些地方的雪?分別體現在文中的哪些段落?劃分的依據是什么?
江南的雪(1、2、3)和朔方的雪(4、5、6),第四自然段的開頭用了一個“但是”來轉折。
3、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整體上有何不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江南的雪 滋潤美艷
朔方的雪 如粉如沙 孤獨
四、同學再次有感情朗讀1——3自然段思考:
1、在作者的眼里,江南雪景有著怎樣的特點,而這些特點是通過怎樣的方式表現出來的?
江南的雪具有滋潤美艷、絢麗有趣、但不能持久的特點。文章由整體到局部,由面到點的品味這一幅江南雪景圖,作者從四個方面細致地描寫了江南的雪。
① 以暖國的雨和“單調”來反襯雪花的“燦爛”。
② 直接寫雪的質地、顏色,“滋潤美艷”,猶如充滿青春的壯健少女的皮膚。
③ 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別細寫了花的不同種類、多樣形狀和各種顏色,襯托雪的美麗。在數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紅、深黃、白中隱青和草的冷綠,映襯雪的潔白,使柔雪顯得更為明艷。
④ 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飛著”,“嗡嗡地鬧著”。這一“飛”一“鬧”瞬間使整個雪野活躍起來,蜜蜂在花叢中紛飛與喧騰,用記不真說明仿佛看見,以記憶的模糊反襯眼前景物的鮮明,表現的自然、真切,使整個畫面因這想象中的蜜蜂的存在充滿了生機。使一幅美麗而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江南雪景圖躍然于紙上!
2、寫雪,為什么要寫塑雪羅漢,寫它的消釋用意何在?
①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寫孩子們塑雪羅漢的動作與神情的詞語,體會其作用。
為了進一步擴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樸素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兒童塑雪羅漢的水墨畫,通過“呵”、”偷”、“訪問”、“拍手”、“點頭”、“嘻笑”這些充滿活力的詞,刻畫了兒童特有的動作與神情,反映了他們天真活潑、純潔的心靈,真切傳神、熱鬧有趣。然而孩子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羅漢,由于寒夜的襲擊,終于褪盡了胭脂,“成為不知道算什么”。這里,通過雪羅漢被淡忘、消釋的描寫,抒發了作者對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與苦悶的心情,喊出了對黑暗現實的抗議。
生活氣息濃厚,寫出了江南雪的可愛可親,擴展了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是美的象征。它的消釋抒發了作者對美好的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與苦悶,喊出了對黑暗現實的抗議。
3、寫江南的雪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喜愛、懷念——對美好理想的追求;
遺憾、惋惜——對黑暗現實的抗議
五、誦讀最后三段
江南的雪給作者的感覺就是美艷、絢麗、有趣。但她的這種美因為未經磨練,不能經受時間的考驗,不能持久,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那么北方的雪是不是能洗卻作者心中的遺憾呢?
1、北方的雪有哪些特點?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從這些地方我們還能感到北方雪的什么個性?
因為她“永遠如粉,如沙,決不粘連,蓬勃的奮飛”。從這里還能看出她獨立的個性,斗爭的激情和獻身的精神。
2、作者稱北方的雪是什么?由此看出作者對北方雪的什么態度?
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對北方的雪的喜愛
3、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寫法來具體描繪朔方飛雪的?
第四自然段與上文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不僅突出了江南和朔方冬景的不同特點,而且使文章第二部分與第一部分產生了內在聯系。 第四自然段開頭用“但是”這個轉折詞巧妙地轉到對朔方飛雪的描寫,并表明朔方的飛雪和滋潤美艷的江南柔雪截然不同。“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后,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而且和它們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在這里作者不僅如實地反映了朔方嚴冬的景象,而且也暗示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在惡劣的環境下,朔方飛雪并不安于孤獨凄涼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這里作者以熾烈的感情,豪放的語言,剛勁的筆力,描繪朔方飛雪磅礴的氣勢,我們從朔方飛雪沖破酷寒的壓迫,自由馳騁于太空的壯舉,自然聯想到當時作者及進步人士所作的種種不屈斗爭,作者借朔方飛雪奮飛的情景,抒發他那不畏艱險,渴望戰斗的豪情。
4、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兩個自然段的含義?
最后兩段,作者從雪與雨的關系上,進一步深化朔方飛雪蓬勃奮飛的意境,與篇首相呼應。嚴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變成雪,但雪不屈于嚴寒。“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旋轉、升騰。這里包含的詩人的感情,是對寒冷環境的反抗,也是對不屈的、斗爭的品格的歌頌,有荷戟獨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戰斗的倔強精神。魯迅在孤獨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語言,抒發了自己同凜冽的嚴冬一樣的社會勇猛奮戰的激情。滋潤美艷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魯迅對美好理想的熾熱追求,這旋轉飛騰的“朔方的雪”則蘊蓄了魯迅反抗冷酷的現實社會的斗爭品格。在這兩幅鮮明對立的圖景中。貫穿著魯迅一個共同的哲理:要用戰斗來創造一個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六、品味語言
這是一首散文詩。散文詩是介于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一種文體。對于散文詩詩化的語言之美要靠反復誦讀去體會。請同學們反復誦讀本文,舉例說明本文的語言之美美在何處?
1、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
三個修飾語,從溫度、硬度和顏色三個不同角度寫出雪花“冷”“硬”“白”的特點,顯示了雪花不向嚴寒屈服的品格。
2、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艷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健壯的處子的皮膚。
“隱約著”的說明在春天還沒有到的季節里,已經聞到了春天的氣息,“極健壯”說明充滿生命的活力,“處子”表現青春的美麗。這些修飾語,表現了江南的雪中充滿了春天的氣息和生命的活力。
3、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
“無邊”突出“曠野”的“曠”,“凜冽”突出天氣寒冷,前兩個短語突出北方雪花環境的險惡,“閃閃”既是對雪花在空中飛舞的情形的描摹,也是對雪花抗爭精神的表現,而且符合雪花的特點。這些修飾語,充分表現了雪花同嚴寒戰斗的品格。
3、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雨是雪的初始階段,雪是雨的升華。作者用肯定的語氣,贊揚了朔方飛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時對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贊頌朔方的飛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說它仍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潑的精神,這個結尾耐人尋味。
七、小結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更為欣賞“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麗,但在魯迅的眼里,這種美未經磨練,并不能保持長久。魯迅更為看重的是一種獨立與張揚的個性精神,像朔方的雪一樣,以孤獨不妥協的姿態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張揚的個性,像一個奔放的挑戰者和戰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對北方雪的描寫中得到深化。這種寫法就是我們常講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八、拓展訓練
①課文中寫了塑雪羅漢,《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了雪地捕鳥,描寫都非常生動傳神。你在雪地里做過什么游戲?試寫片段文字描述出來。
②嘗試通過描寫一種自然景物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寫300字的片段。
九、板書
總特征 滋潤美艷之至
江南
雪景圖 具體描繪 血紅的寶珠山茶
白中隱青的梅花 靜態美
柔和寧靜 深黃磬口的臘梅
富于生機 冷綠雜草在雪下
孕育生命 想象豐富 確乎沒有胡蝶
易于消逝 蜜蜂嗡嗡鬧著 動態美
塑雪羅漢的孩子
(喜愛中有惋惜)
總特征 冰冷的、堅硬的、孤獨的、燦爛的
朔方
雪景圖 具體描繪 形:如粉如沙不粘連
孤獨 景:屋上地上枯草上 孤獨的雪
壯美 神:旋風里蓬勃奮飛 死掉的雨 曰光里燦燦發光 雨的精魂
天宇下旋轉升騰
(由衷贊美)
九年級《雪》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學習文章運用強烈的對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作品中閃現出的理想光芒與對生活的熱愛。
3.品味優美的語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
4.初步了解和掌握散文詩的文體特點和閱讀技巧。
教學重點:
1.景物描寫的特點。
2.理解文章語言的深層含義。
3.通過多種形式的反復誦讀和揣摩作者對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繪,體味作者情感及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一邊播放媒體資源中“雪”的視頻,一邊導入。)
紛紛揚揚的雪總是能帶給人清新、浪漫和遐想。那么雪對于魯迅來說,又有什么特別意義呢?我們一起到他的文章——《雪》中去尋找答案。
二、朗讀課文,學生思考:
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泛讀,學生邊聽泛讀,邊思考以下問題:
1.作者為我們描繪了哪兩個地方的雪景?
(明確: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2.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體上有何不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確:南方的雪美艷,北方的雪孤獨)
三、整體感知:
問題討論:“意象”,就是詩詞文章所寫的“物”與所抒的“情”的相互交融的總和。本文所寫的“物”主要有哪些?
討論明確:江南的雪、朔方的雪。
據此將課文劃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①~③段),描寫江南的雪與雪野。
第二部分(④~⑥段),描寫朔方的雪。
四、品味探究(一):
(研讀第①~③段)
1.問題討論:江南的雪,我們是最熟悉不過了。魯迅也是生活在我們浙江的。我們看看在先生筆下,江南的雪有什么特點。
通過詞句體味,討論明確:江南的雪是美麗(“滋潤美艷之至”)、快樂(雪天是孩子們的節日)而富于活力(她,隱約著青春,“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的。但江南的雪也是“短壽”的,好不容易堆起來的雪羅漢,“晴天又來消釋他的皮膚”,“連續的晴天又使他成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盡了”,而很快歸于虛無,讓人感到少許失落乃至悲哀。
點撥一:作者在寫江南的雪之前,寫南國的暖雨,用意是通過其“單調”襯托雪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欣喜。
點撥二:作者寫“雪野中”“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和“雪下面”的雜草以及蜜蜂等,是為了“烘云托月”,突出雪的色彩,營造優美宜人的意境。
點撥三:作者詳細描繪孩子們堆雪羅漢的場景,表現了雪給人們帶來的快樂,使畫面更加富于動感和活力。
2.大聲朗讀課文第②③段,圍繞作者敘事、描寫方法交流閱讀心得。
要點一:堆雪羅漢的過程,重點體味孩子們的動作和快樂心情。
要點二:雪羅漢“消釋”的過程,可通過與上段的聯系、對比,引導學生體味孩子們此刻的心理感受。
3.問題討論:在江南的雪這個“物”上,附著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你認為江南的雪有怎樣的象征意義?
討論明確:
思想感情:熱愛生活、歌頌美好,但又感嘆其孱弱。
象征意義:江南的雪象
征了美好而又缺少頑強生命力的人和事物。
五、歸納小結:
問題討論:你認為作者對江南的雪抱有怎樣的情感態度?
討論明確:贊美其美麗、快樂、富于活力,但又感嘆其孱弱,缺乏頑強的斗志。
六、課后作業:
江南的雪,作者在贊其美好的'同時,又流露出嘆惜之情。課后請自行研讀課文第二部分,想想作者筆下的朔方的雪有怎樣的性格,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的。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提問:魯迅先生筆下的江南的雪有怎樣的特點?作者對江南的雪抱有怎樣的情感態度?
導入:本節進入魯迅先生“雪世界”的第二部分——朔方的雪。
二、品味探究(二):
(研讀第④⑤段)
1.朗讀課文第④⑤段。
2.問題討論:朔方的雪是以什么樣的形象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她有哪些特點?
討論明確:個性獨立(“在紛飛之后,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張揚豪邁(“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頑強不屈(“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
3.學生交流自己最費解或最喜歡的句子,交流體會,教師點撥。
4.齊讀課文第⑥段,討論:此段作者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寫法,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討論明確:極力贊美朔方的雪頑強不屈的斗志。
5.朗讀指導:朗讀第⑥段,要求讀出節奏和感情;教師點撥指導。
三、拓展析疑:
(研讀第⑥段)
有人說,理解了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也就理解了這篇文章的主旨。
1.問題討論:回憶第一單元課文《藤野先生》,你能否從該文中找出與本文“孤獨的雪”“死掉的雨”相互對應的人物和事例?你怎樣理解“雨的精魂”的深意?
討論明確:
①魯迅先生初到日本東京,盡管那里的清國留學生很多,但他們卻醉生夢死、不學無術,讓魯迅倍感失望,一股孤獨感油然而生。魯迅先生的這段經歷可以看做是“孤獨的雪”的絕佳注腳。
②由東京易地仙臺后,在時事電影上看到的麻木愚昧的國人,于是覺悟到“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于是決然辭別自己崇敬的藤野先生,棄醫從文,這不正是“死掉的雨”變成“雪”的過程嗎?
③作者之所以說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是因為她不甘于像暖國的雨那樣單調、平庸,又不甘于像江南的雪那樣屈從于外物而消磨了斗志,所以,用“雨的精魂”稱朔方的雪,是對朔方的雪頑強追求理想、盡顯張揚與獨立個性精神的極力贊美。
四、歸納小結:
全文主旨:本文通過對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描繪,寄寓了作者執著追求國家民族美好未來、決心將革命事業進行到底的胸懷和理想,是魯迅先生《自題小像》“我以我血薦軒轅”這一雄心壯志的形象化表述。
九年級《雪》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積累“讀一讀,寫一寫”中詞語,掌握其音、形、義。
(2)了解散文詩的一般特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感知文章內容,感受語言的美。
(2)理解本文含蘊深刻的語句,進而把握文章的象征意義。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和感悟魯迅先生的審美情趣、頑強斗志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拼搏進取的人生態度。教學重難點及方法
重點:掌握并運用虛實相映、側面烘托、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以及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難點:理解江南雪和朔方雪的象征意義教學方法:誦讀法、小組合作討論探究法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導入:
雪,以它素潔的靈魂、動人的姿色、神奇的變幻不知博得多少文人騷客的鐘愛,留下多少千古絕唱。同學們能否用古人的詩句來詠雪呢?PPT展示雪景圖片PPT。當飛揚的雪花飄落到魯迅先生的筆下時又會是一番怎樣的景致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魯迅的散文詩《雪》PPT,了解散文詩PPT以及作者和他的作品(生回答)
二、把握文章內容,欣賞美的雪景,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
1、分角色朗讀(女生讀前三自然段,男生讀后三自然段)并且帶著問題朗讀:作者寫了哪些地方的雪?分別體現在哪些段落?師板書生容易寫錯的字形和易讀錯的字音并展示其他字音字形PPT
2、PPT展示劃分的層次
1-3:江南的雪景4-6:朔方的雪景
接下來,請一位男生朗讀第一段。其它同學勾畫出這段話的總寫句子以及描寫江南雪景色彩斑斕的句子(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蠟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PPT
2、師問:總寫的句子寫出了江南雪景的什么特點?師板書:滋潤美艷。師問:色彩斑斕的句子又寫出了江南雪景怎樣的特點?師板書:生機盎然。這五種色彩在潔白明艷的背景下使人感受到透露出的盎然生機,孕育著美好的生命。
3、這種盎然生機在前文也有體現,如: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理解品味:“青春”“處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狀態,這里是指江南的雪孕育著生命。(著重分析“處子”)師問:這是魯迅實實在在見過的江南的雪景,所以我們說這是對江南雪景的實景描寫。在這一段不止寫了江南雪景的色彩,還寫了什么?生答。當時作者真正看見蜜蜂蝴蝶沒有?文中詞語“仿佛”可以得出答案——虛景。(虛實相映)師板書
4、剛才說江南的雪是滋潤美艷的,第一段就交代了,為何還要寫第二、三段呢?到底寫了什么?(生同桌討論再回答,師引導)PPT作者通過寫塑雪羅漢來寫出江南雪景的美——這種手法我們以前學過。如:朱自清的《春》,為了顯示出春草的美麗,作者說:“坐著、躺著、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為什么要寫草地上的這些活動呢?——側面表現春草的美文中寫塑雪羅漢的情景也是這樣,側面烘托江南雪景的美。師板書:側面烘托塑雪羅漢的活動畫面是作者從動態方面對江南雪景進行的描寫,那么第一段描寫江南雪景色彩斑斕的句子又是從哪方面進行的描寫呢?生答:靜態。師板書:動靜結合
5、老師朗讀第三段,請同學們用這一段中的一個詞語來概括本段主要內容。(消釋)意思是消融
從這里你可以看出江南的雪又有怎樣的特點呢?明確:不能持久,師板書。
學完前面有關江南雪景的語段,我們知道江南的雪有滋潤美艷、生機盎然、不能持久的特點。你們覺得它美嗎?明確優美。作者通過寫這樣的美景是為了抒發自己的思想情感,這種寫作手法稱之為借景抒情PPT,那么具體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情感呢?(小組討論)PPT展示(老師提示:江南是魯迅的故鄉,是他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作者的腦海里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記憶。如少年閏土神奇的生活世界,同小伙伴一起夜吃羅漢豆,還有無數的故事、趣味無窮的百草園。在作者筆下都具有濃郁的詩情畫意。然而文章卻在第三段寫到如此滋潤美艷生機盎然的雪在晴天下逐漸消釋)
師明確:寄寓了作者對故鄉的贊美之情,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之情。
這篇文章是借景抒情的散文詩,跟以前我們所學的現代詩一樣都有象征的寫作手法,所謂象征就是指用具體的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意義。PPT文中雪是象征體,那被象征的本體是什么呢?PPT(同桌討論)明確:江南的雪象征: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三、小結
江南的雪固然美麗,但在魯迅先生眼中,這種美未經磨練,并不能保持長久。他更為贊賞的是一種獨立與張揚的個性精神,而朔方的雪在孤獨的旋轉升騰中升華,這種精神正是他前行的動力。我們下節課再細細品味。
四、布置作業:
課文中寫了滋潤美艷、色彩明麗、生機盎然的江南的雪,描寫都非常生動傳神,而且還抒發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請你也試寫一段文字來描述你所見過的雪。
九年級《雪》教案 篇5
一、設計理念:
語文課堂要有語文味。堅持以“讀”為課堂的主線,注重對語言的品味和涵詠,讓學生學會身臨其境體驗情感,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語文敏感。
二、教材分析:
《雪》是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第六課,寫于1925年,當時南方的革命形勢蓬勃發展,可謂是春暖花開之日;而北方還被封建軍閥盤踞,處于一片寒凍之中。居住在北京的魯迅在黑暗的現實和酷冷的季節中,用他犀利的文字頑強的斗爭著,去尋求“革新的破壞者”,去戰取理想的春天。《雪》的構思體現了作者的獨具匠心。我們學習本文,就是引領學生去感悟這種感情,理解這種匠心。
三、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作者所描繪的兩地雪的特點及作者的感情。
2、運用圈點批注的方法,品味優美的語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
3、學習本文借景抒情的寫法。
四、教學方法:
研讀賞析、合作探究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潔白精靈寒中飛,雨落橫山漫天揚。”猜一猜,這指的是哪一種自然現象?(雪)同學們還學過哪些寫雪的詩句呀?同樣是寫雪,但詩人抒發的感情卻不盡相同。那么對于魯迅先生收錄在散文詩集《野草》中的雪,我們會讀出怎樣的情感,怎樣的內涵呢?
(二)自主學習,初讀感知:
(1)文學常識:
(2)積累生字詞
(3)初讀課文
請同學們伴隨著課文的配樂朗讀,一起去聆聽這位文學大師的內心獨白吧!聽完了朗讀,誰能告訴大家文章描繪了哪兩個地方的雪景?
(板書:江南的雪景朔方的雪景)
(三)合作探究,賞析美文
(1)、反復研讀課文,體會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特點的深切涵義分別是什么?
1 、江南的雪:“滋潤美艷”——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塑雪羅漢。
女生齊讀課文1——3段,用深情歡樂優美和緩的語調來讀,反復讀,讀出童年的歡樂,讀出作者對故鄉的懷念,讀出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美好理想的熾熱追求。
2、朔方的雪:如粉如沙,絕不粘連蓬勃地奮飛
男生齊讀4——6段。讀出氣勢,在讀中領會作者壓抑不住的戰斗激情。
(2)、體會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感情:
1、作者對江南的雪,朔方的雪感情態度是什么樣的,然后結合課文中具體語句說說。
師生討論后明確:作者對美麗多彩的江南的雪懷有一種眷戀、渴望、快樂、童真童趣而對獨立、有活力、有精神的朔方的雪懷有一種贊頌、敬仰之情。
分析總結:作者寫江南雪的滋潤美艷,表現對美好快樂生活的眷戀和渴望;寫在凜冽的天宇下奮飛的雪,表現對寒冷的環境的反抗,對不懼孤獨、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的贊頌。
2、歸結主題:本文通過過江南與朔方不同雪景的對比烘托,表現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緬懷和對冷酷環境的抗爭。
(四)關鍵詞語的品味
(研討課后練習二)學生結組交流,暢所欲言。明確:
1、“冰冷的”“堅硬的”強調雪的不屈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是“燦爛的”是最值得贊賞的。
2、“青春”“處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狀態,這里是江南的雪孕育著的生命,是與輕柔和緩的境界相聯系的。
3、雨是雪的初始防段,雪是雨的升華,作者用肯定的語氣贊揚了朔方飛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時對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贊頌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說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潑的精神。
五、作業布置:
描繪一下你童年的雪景與現在的雪景,體味你投入的情感是否不同。
六、教學反思:
學習《雪》,我首先注重了學生對本文讀的訓練。是該讀得深情歡快還是要氣勢磅礴,讓學生們先弄明白。其次我注重讓學生在讀中、在合作中賞析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并適時地進行了改寫了練習,讓學生感受到由文到詩的美感,情感、領悟能力都得到進一步升華。
附:板書
九年級《雪》教案 篇6
《湖心亭看雪》
知識與技能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過程與方法
1.揣摩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風格。
2.把握文章的白描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作者高雅脫俗的情懷。
重點:
反復誦讀,體會意境。
難點:
了解白描手法的使用。
誦讀法、資料查閱法、類文對比法。
上網或到圖書館查閱作者及其作品,對作者、課文有大概的了解。可查閱的圖書有《晚明二十家小品》《明人小品集》《晚明小品文庫》《明小品三百篇》《歷代小品文精華鑒賞》《明清性靈小品》等。預習課文,疏通文意,了解課文內容,發現并提出問題。
1課時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話大家一定聽說過,杭州西湖美景揚名天下,歷代詩人寫了大量詩詞盛贊西湖景色。明代汪珂玉說:“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領山水之絕者,塵世有幾人哉!”而清代文人張岱就是這樣一位領略山水之絕的人。下面讓我們欣賞他用清新淡雅的筆觸寫出的雪后西湖的奇景。
張岱(1597~1689年),明末清初文學家,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別號蝶庵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是官宦世家子弟,前半生過著封建士大夫的風流浪漫生活,晚年窮困潦倒,避居山中,仍然堅持著述。張岱愛好廣泛,頗具審美情趣。喜歡游山逛水,深諳園林布置之法;既懂音樂,又諳彈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相當深厚;喜歡收藏,鑒賞水平很高;又精通戲曲,編導評論都要求至善至美。他生于詩書禮儀之家,思想卻自由散漫,淡泊功名。但他卻有強烈的民族意識,清兵南下后,他深感國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憤,“披發入山”,表示對清統治者的不滿與抗議,盡管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斷炊”地步,也不后悔。撫今追昔,頗有“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之感。于是他以追憶的方式,記敘早年的見聞,寫成《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以及記錄明代史事的《石匱書》,以寄托故國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的代表作,出自回憶錄《陶庵夢憶》,寫于明王朝滅亡以后。對故國往事的懷戀都以淺淡的筆觸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著痕跡,但作者的心態可從中窺知一二。
1.請學生聽讀課文,注意字音和停頓。
2.請學生熟讀課文,讀準字音,理解字詞。
3.請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一下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情。
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4.敘事是本文的線索,請在文中找出記敘的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時分
地點——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兩個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1.記敘看雪的背景、時間、天氣有何作用?
本文開篇敘事,交代看雪的時間及背景,“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樸實的記敘,交代了一個不尋常的人。寫不一般的紀年方法、不一般的時間、不一般的天氣,都是突出“獨”字。“獨”,不僅強調數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寫出了作者與眾不同的心態與情趣。
2.找出寫景的句子并體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寫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點?
一切景語皆情語,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寫景有兩句,先從大處落筆,“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描寫雪后西湖全景,設造了靜寂、空曠、混沌的境界。接著,作者落筆眼前,寫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與曠遠莽蒼的大自然進行對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緒。作者寫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人物云天、高低近遠、濃淡疏密,人與自然在精神世界里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3.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筆墨寫人,對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話作結,有何意義?
文章的標題是“湖心亭看雪”,人們很容易產生一種定勢思維:看雪就是寫雪景,但這篇文章卻用了近一半的篇幅來寫人,寫奇遇,寫飲酒,抒感慨,豐富了文章內涵。繪景寫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為有了人的活動更具魅力。張岱的文章寫景,同時也寫觀賞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點睛之筆,往往在此。結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話“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一個“癡”字,似貶實褒,對作者到湖心亭賞雪這一行為給予了肯定與贊賞,不僅如此,還包括了對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與贊賞。
4.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試舉例分析說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個字,篇幅短小。語言嚴整而富于變化,文字簡約,內涵豐厚。如“獨”“大喜”“霧凇沆碭”等。
寫景并不僅僅為了寫景,在名篇中,景與情相互交融,密不可分。本文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我們可以借鑒作者的寫作技巧,寓情于景,于平淡處見真情。
文章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寫獨往賞雪;第二部分寫雪后湖景;第三部分寫雪中對飲。
本文生動描寫了湖心亭悠遠脫俗的美麗雪景,敘述了作者在湖心亭的奇遇,敘事、寫景、抒情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贊賞和避世、清高、脫俗的情懷。
1.對話、寫景、敘事、抒情相融合。
這篇小品文有人物,有對話,熔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淡淡寫來,情致深長,洋溢著濃郁的詩意。特別是變換視角所寫“上下一白”的湖中雪景的特寫鏡頭,“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簡直如朦朧的畫、夢幻的詩,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
2.人與景相融合。
人與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本文寫景的一段,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點,作者以其準確的感受,體會到這隱藏在簡單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闊與人的渺小構成了強烈的對比,景物因此有了內容。湖心亭巧遇雖是敘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兩個賞雪人而驚喜,短暫的相遇都很暢快,隨之而來的分別不免傷感,但賞雪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讓他釋然。情緒的變化一波三折,卻都與“看雪”有關,是“看雪”行動的延伸。由從景的角度寫人轉變為從人的角度寫景,將人與景有機地結合起來。人的參與,給本來顯得有些冷寂、單調的景物注入了生機。
全文不過160字,卻把湖心亭的夜間雪景寫得氣象混莽,恍惚迷離,把作者“擁毳衣爐火”、深夜觀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懷展現得淋漓盡致。
本課教學我著眼于個性化閱讀和情感體驗,致力于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尤其是在過程和方法中融入了自主性學習探究、移情性的情感體驗,實現了學生與文本、學生與作者的對話。反復誦讀、感悟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寫,掌握并運用白描的寫法。
九年級《雪》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 背誦課文
2. 積累文言詞匯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學重點:
雪后奇景的賞析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抒情的關系。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本文文字較淺顯,注釋較詳細,學生自讀課文,把握文意不成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學媒體: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有人說,沒有見過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讀了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夠了。你看,這些雪后西湖圖片(出示PPT),雪后的西湖多美!下面就讓我們隨張岱去杭州西湖的湖心亭欣賞別有情趣的雪景。
二、朗讀課文
1.推薦讀 (讀準字音)
2.聽錄音跟讀 (讀出節奏)
3.自由朗讀。 (讀懂文意)
三、 整體感知
請概述作者看雪的經過。
四、研讀課文
問:“癡”為何意?
“癡”在中國藝術中,常被用來指創作中最動人,最不可解,執著而又專注,到了渾然忘我的那種境界。“癡”是一中本真自然,特立獨行的個性。
默讀課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讓你讀出“癡”。
1.“癡”于行
是日更定
獨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穿插是、更、焉等詞教學)
追問:從張岱的這些癡舉中,你覺得張岱有著怎樣的情趣?
張岱癡于行(與眾不同 不隨流俗)
過渡:前往湖心亭時,張岱看到了什么樣的景?
2.“癡”于景
找出文中的雪景句,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齊讀,疏通,再齊讀 (穿插一、白、芥、粒等詞的理解)
講: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那么,張岱筆下的景給你什么樣的感覺?從中你讀出作者怎樣的情懷?
(小組合作交流)明確:
(朦朧、寂靜、空曠、遼遠、闊大、混沌、依稀、恍惚、茫茫、悠遠等感覺;
讀出作者孤獨落寞之感。)
比較讀: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
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
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資料介入 (在春夏則熱鬧之至,秋冬則冷落矣;在花朝則喧哄之至,月夕則星散矣;在晴明則萍聚之至,雨雪則寂寥矣。— 張岱《西湖夢尋》)
體驗讀: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當堂背誦寫景句,并抽查落實。
小結:本段文字寫景,卻又不止于寫景,透過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讓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如“蒼海一粟”的深沉感慨。置身其中,張岱既癡迷,又備感孤寂落寞。(學生再朗讀體味)
張岱癡于景(孤寂落寞 思考人生)
五、總結
經過這堂課學習,我們理解了作者的癡。他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更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讓我們一起朗讀課文,在瑯瑯的讀書聲中,再次體味作者的雅趣。
六、你的積累有多少
(白、一、更、是等一詞多義)
(俱絕 惟長堤一痕 一芥 大喜 及下船 客此等)
七、 作業:
1.背誦課文
2.課外閱讀張岱《不二齋》,體味作者的情感世界
九年級《雪》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 了解文言文常用詞的含義,增加文言文閱讀能力。
2、 認識白描手法。
3、 體會作者復雜而微妙的情感
教學重點:在理解寫景特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來以美景而名揚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紛紛留下頌揚的詩文。如蘇軾的“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中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以及他的另一首《春題湖上》:“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然而我們發現詩文多描寫西湖春的嬌,夏的艷,對秋冬的蕭瑟與凄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卻與眾不同,描寫了西湖美麗的雪景。今天就隨著張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出示目標(略)
世上沒有機器貓,沒有時空機,我們不能跨越時空去當年的西湖觀看雪景,與張岱作面對面的交流。可是文字的魅力恰恰在于只要我們靜下心來,透過文字走進文章,用心去品讀文章,走近作者,像朋友一樣用心來交流,去體味他的喜怒哀樂。
三、檢查預習
1.讀準字音;
2、有節奏的朗讀。
四、重點詞語及課文內容的理解。
此過程中,老師提煉出幾個重點的字詞句,以方便學生記憶。(板書)
崇禎五年 更定 獨往 霧凇 湖上影子 鋪氈對坐 癡
五、共賞雪景
閱讀課文導語,提出問題:雪后西湖景色如何?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描寫雪景的句子。
你比較喜歡哪一句?說說你的看法。
小結: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簡練自然,不事雕琢,卻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寥寥數語露出馬腳已勾勒出一個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雪世界,頗有意味。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它可用于寫景、寫事和寫人。
問題:空闊的雪景使得大地間呈現一股肅殺的冷寂來,在如此冷寂的雪景中,作者的心境如何呢?
先思考,然后看資料,了解張岱的生活經歷和當時的時代背景,對張岱家國之痛的深切感受。
討論:
(1)這篇文章寫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紀年,表現了作者的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2)作者會在凌晨這個無人的時刻來到湖心亭看雪,可見作者當時的心態如何?(獨——淡淡的愁緒)
(3)“獨往湖心亭看雪”與“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有沒有矛盾?(與從不同的情趣,蕓蕓眾生中,知己難求,而舟子在猶如不在,由此可見他的清高孤傲。
(4)遇客后“強飲三大白”,為何?(偶遇知音的欣喜)
對于這樣一個人,你認為哪個字最能體現他個性?(癡。確實,這是對張岱最確切的的評價。他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一種孤芳自賞的心態凌晨來到湖心亭看雪。
拓展:其實,從古到今,像蘇軾這樣的癡人并不少,本冊中就有學過的。回憶一下:蘇軾“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陶弘景“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周敦頤“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其他的還有:李白 杜甫 陳子昂 柳宗元等。
教師小結:
曹雪芹有一句話說得對:“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言作者癡,誰解個中味?
九年級《雪》教案 篇9
一、教學目標的確立:
《沁園春雪》是毛澤東詩詞中最早傳世的一首,也是毛澤東詩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更是毛澤東豐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藝術的顯現。對于這樣一首“橫絕六合,掃空萬古”的古今詠雪詩詞之絕唱,在確立教學目標時,我多方查找資料,深入思考,確立了不完全同于教參的目標:
①在朗讀中引導學生品味詞的準確、精練的語言魅力,體會詞中重點詞語對表達思想感情的作用。
②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情感美和音樂美,在品析中領會詩歌語言豐富的表現力。引導學生欣賞詞大氣磅礴、曠達豪邁的意境。
③引導學生領會詩人莽莽原野般寬闊的胸懷,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氣魄,堅定的信心,充分獲得審美的愉悅。
其中前兩點為知識與能力目標,后一點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這既符合新課標提出的理念,也符合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等人關于教學目標分類認知理論。
設計以上教學目標理由有三:
1、依據大綱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本節課,我重在引導學生通過欣賞、朗讀等多種形式感受語言;通過分析詞句去欣賞文學作品;從而達到由課內學習到課外遷移的最終目的,使學生具有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2、新課程強調教師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本節課的設計,我的教學思想的核心就是讓學生通過《沁園春雪》的學習,能夠掌握一種閱讀詩詞的方法,即分析作品中詞句的方法。這種方法同樣適合各種文體。因此,本節課,我沒有單單教教材,而是,巧妙地利用教材,把它當成實現教學目標的一個材料來使用的。
3、教材本身特點:
①這首詞文句淺顯,學生易于把握表面意思;
②這首詞詞句精練、表現力強,適合進行分析。
二、教學過程的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思路可以概括為:
情境導入——整體感知——研讀課文——課外拓展
整節課有兩條能力線索貫穿其中:
1、培養學生欣賞詩詞、品位語言的能力;
2、培養學生通過分析詞句,獲得情感體驗的能力。
第一個環節:情境導入,渲染氣氛
做文章講究用“鳳頭”裝扮開頭部分,教學也同樣需要一個“漂亮”的導入,因為“好的開頭等于成功的一半”。詩詞是一種充滿著豐富情感的文學形式,它用極其精練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內容與情感。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詩詞的情境中去,充分去體會作者抒發的情感,這對于詩詞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此處借用多媒體手段,將融畫面、音樂、朗讀為一體的視頻材料展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既欣賞到北國壯麗的雪景、充滿激情的課文朗誦,又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祖國河山的壯美、作者寬廣的胸懷與宏大的氣魄,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當然,語文教學尤其是詩詞教學,應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不適合將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但是,我本節課重點是培養學生品析詞句的能力,運用畫面等目的是渲染氣氛,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欣賞完別人的朗誦,我設計了學生朗誦環節,這是對前面環節內容的深化,聆聽別人的朗誦是欣賞,而自己有感情朗誦則是對詩詞感情的內化過程,更是領會詩詞內容、體會詩詞感情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徑。
第二個環節:整體感知,把握感情
這首詞上闋大筆揮灑,寫北方雪景;下闋縱橫議論,評古今人物。由于有了前面環節的鋪墊,整首詞的內容和情感學生比較容易把握。因此,本環節設計為直接提問,用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
為了突出詩詞教學的特點,也為了在情感上引起學生共鳴,本環節繼續設計了有感情朗誦這一小環節,繼續渲染氣氛。
第三個環節:研讀詞句,分析作用
本環節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環節,在此,我只設計了一個問題,即:你認為《沁園春雪》中哪些詞句用得好,為什么?這個問題是貫穿始終的一個問題,也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具體途徑。這個問題非常寬泛,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學生可以任意選擇詞句分析;這個問題不求答案唯一,充分尊重了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使每位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因勢利導,與學生一起總結出分析詞句作用的步驟方法,授之以“漁”,進行學法指導,讓學生實實在在得到收獲。然后,將方法運用到前面分析的詞句中,進行實踐練習,這樣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就形成了。
第四個環節:拓展閱讀,遷移訓練
這一環節,教學內容由課內過渡到課外,既豐富延伸了學習內容,也是課內所學知識、能力的遷移。
我選擇兩首詞作為閱讀材料:《沁園春長沙》和《卜算子詠梅》。這兩首詞,同樣是寫景抒情的佳作。
安排拓展閱讀的目的主要是:
1、延伸課內內容,深化教學目標;
2、拓寬學生視野,深入體會一代偉人冠絕古今的氣魄。
第五個環節: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不是由教師總結本課內容,而是讓學生根據所學內容談體會,既是對全課內容的回顧和總結,也進一步深化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以上是我今天上課的設計思路和一些淺顯的想法,希望同行們能毫無保留地給予指導,謝謝大家!
九年級《雪》教案 篇10
教學內容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九年級(上冊)第1課《沁園春雪》。
教材分析
《沁園春雪》是毛澤東詩詞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國現代詩壇的一首杰出的詞作。全詞熔寫景、議論和抒情為一爐,意境壯美,氣勢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邁,頗能代表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
設計理念
立足教材、立足學生實際,運用現代教學媒介,通過具體、直觀材料,調動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注重學生間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使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長。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簡介作者毛澤東的主要事跡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2、讀準“莽”、“遜”、“嬈”、“騷”、“朝”、“分”、“汗”等詞的字音。
3、掌握課下注釋中列出的重點詞語的字形及含義。
能力目標
1、能夠準確熟練地背誦全詩。
2、揣摩詩歌中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和寫景、
情感目標
體會詩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詩人博大的胸襟和豪邁的情懷,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感受詩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詩人博大的胸襟和豪邁的情懷。
2、理解寫景、抒情相結合的特點和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及其議論抒情相結合的特點。
教學難點
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理解。
教學方法
自學討論法、閱讀理解法、自主評價法。
教學資源
多媒體課件、課外資料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培養興趣,強化動機。
1、投影山東大學歷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調歌頭讀毛主席詩詞》:
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萬兵。
眼底六洲風雨,
筆下有雷聲。
細檢詩壇李杜,
詞苑蘇辛佳什,
未有此奇雄。
教師略作解釋,請學生發表意見。
2、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毛澤東的代表作《沁園春雪》
山東大學歷史系教授高亨對毛澤東詩詞進行了高度評價,同學們通過高亨的這首詞,對毛澤東的詩詞會有初步的認識。同學們可以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
激發學生的興趣,創造寬松的學習氛圍,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進入新課學習。
教學意圖
二、簡介作者與寫作背景
通過多媒體向同學們展示作者簡介與寫作背景。(資料略)
欣賞視頻材料,對毛澤東同志的生平與寫作背景進行深一步的理解。
為學生更好的理解這首詞的內涵作準備。
三、配樂朗誦
事先制作教學軟件:選一些雪景圖片,包括高山、大河、長城等雪景圖片,疊加自下而上移動的《沁園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讀錄音。
觀看視頻材料,讀準“莽”、“遜”、“嬈”、“騷”、“朝”、“分”、“汗”等詞的字音。
掃除文字障礙,感受詩歌的意境。
四、深入閱讀,理解思想和藝術
多媒體展示思考題:
1、這首詞的題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寫雪的?
2、詞的上闋哪些句子總寫北國雪景?這些詞句創造了一個什么意境?
3、賞析“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4、上闋末尾三句寫的是實景還是虛景,試加以分析。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分析:
1、詞的上闋
2、前三句。創造了一個廣闊博大的意境。
3、運用擬人、比喻的修辭方法;化動為靜的寫法;寫出了山的連,原的高。
4、虛景。從“須”可以看出。
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相互討論,相互啟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互補作用培養學生交流、傾聽、評價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多媒體展示思考題:
1、由眼前的景色聯想到哪些內容?
2、作者對詞中杰出的歷史人物進行的總體評價是?
3、誰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分析:
1、詞的下闋。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們是英雄;批評他們缺乏文學才華。
3、新時代的人民群眾。
五、分角色指導朗讀
1、再次欣賞配樂朗誦;
2、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
分角色朗讀課文。
進一步感受詩歌的意境
六、小結
指導學生小結全文
《沁園春雪》全詞熔寫景、議論和抒情為一爐,意境壯美,氣勢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邁,頗能代表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
九年級《雪》教案 篇11
一、針對預習作業,厘清幾個概念
二、分析課文
1.概述小說情節
2.通過對小說情節的概述,請學生提取小說的第一個核心意象:火車。
3.提問:臺爾溝姑娘們對火車的態度是怎樣的?
滿懷期待,盛裝相迎,歡欣鼓舞。
4.提問:現在的你,看見火車還會有這樣的態度嗎?為什么會有不同?生活的環境、時代不同。猜測一下,這篇小說創作于什么時候?1982年初刊于《青年文學》。那么,火車對于當時的臺兒溝人而言,它象征著什么呢?大山外部現代化的生活。
5.由此可見,這篇小說的主旨是什么?
以香雪和鳳嬌為代表的臺兒溝人對于閉塞的山村以外的世界的憧憬,更是對現代文明世界的憧憬。
6.重點分析香雪與鳳嬌這兩個人物形象
(1)面對火車,她們各自的關注點是什么?
書包、鉛筆盒、配樂詩朗誦;金圈圈、手表、發卡、紗巾
(2)這些關注點各自有什么特征?
和學習、文化、精神世界相關;和物質、現實生活相關。
(3)請學生分別用一些詞匯對這兩個人物的形象進行描繪。好學、深思;俗氣、物質等等。
7.引導學生關注小說的后半部分,提取第二個核心意象:鉛筆盒。
討論:香雪換取鉛筆盒的實質。
8.提問:作者對于這一行為持什么樣的態度?香雪和鳳嬌,她更偏愛誰?
9.階段性總結:大家都能認同作者對香雪的偏愛,也認同強調“鉛筆盒”的重要意義在于作者認為追求現代文明應當知識、文化等更偏重于精神性的東西,而它也一定會給人們帶來幸福美好的生活。
10.提問:真是如此嗎?香雪獲得鉛筆盒的代價是什么?四十只雞蛋,第一次對娘撒謊。她對于鉛筆盒的渴望從何而來?對自身身份轉換的渴望。鉛筆盒對于香雪是否是必需品?不是,而且代價巨大,為的只是實現自身身份的轉換。
11.引導學生反思:香雪和鳳嬌是否真的有區別?尊香雪貶鳳嬌的立場是否真能成立?
12.引入第三類人進行對比:公社中學的學生們。提問:三類人中最為焦慮的是誰?香雪。為什么?
三、討論原因,提出關鍵詞“自我意識”。
13.關于香雪的三個設想:設想,如果公社中學的女同學們拿出了更高級的鉛筆盒或其它高級文具的時候,香雪又當如何自處?剛才那些支持香雪的同學還會支持她嗎?又設想,那些公社中學的女同學們在面對真正的大城市生活時,比如,北京,她們又會如何?還會不會像對香雪那樣盛氣凌人,對自己的身份充滿認同呢?她們會不會像香雪一樣地感到焦慮?進一步設想,如果香雪最終成功地走出了大山,進入了大城市生活,成為了我們一般意義下的勵志典型,她最終完全擁抱了現代文明,她有沒有可能就此擺脫了焦慮,而獲得平靜,獲得她預想中的幸福呢?視課堂時間確定是否在課堂上展開討論或作為課后思考。
14.總結:從小說中我們能夠讀出鐵凝在1980年代初對于現代文明的態度,基本上還是帶著熱烈的期待和盼望的。
而身處三十多年后的我們再讀這篇小說,能夠看出現代文明在喚醒人們的自我意識的同時,也會給人們的內心帶來焦慮與不安,而這種焦慮與不安很可能是永無止境的,并不會因為到達某一個階段就自動消失,這恐怕才是現代文明的復雜性所在。當然,這不能苛責身處當時的環境下、只有25歲的鐵凝,而且在這篇小說發表后的6年,1988年她就發表了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玫瑰門》,在這部小說里,她已經開始了對現代文明的反思和批判。所以,作為今天的讀者,而不是三十多年前的讀者,再來讀這篇小說《哦,香雪》,我們也應該帶著對現代文明的各種體會和感受去讀,從而豐富對一篇小說的解讀空間。
四、作業與拓展
隨筆:《今天,我們怎樣讀香雪》。作為課堂討論的延伸,可進一步討論課堂上提出的問題,也可提出自己的角度加以闡釋。可參考作家梁鴻的《中國在梁莊》和《出梁莊記》這兩本相關著作。
九年級《雪》教案 篇12
教學目的:
1、學習寫景、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
2、背誦課文、默寫課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樹立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念。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意義。
教學教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歌詠過那潔白如銀的雪景。像唐朝岑參的“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雪,紛紛吹落軒轅臺”。還有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高駢的“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還有宋朝胡仔的“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元朝黃庚的“江天不夜月千里,天地無私玉萬家。”等等,決不勝舉。毛澤東既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詩人,他的詞作《沁園春雪》就是詠雪的名篇。
二、初讀課文
1、了解背景
這首詞寫于1936年2月。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毛澤東率長征部隊勝利到達陜北之后,領導全黨展開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斗爭。在陜北清澗縣,毛澤東曾于一場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欣賞“北國風光”,過后寫下了這首詞。
2、學習字詞
莽(mang)素(su)成吉思汗(han)單于(chanyu)
妖嬈:妖艷美好。風騷:原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這里用來概括廣義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內。
3、齊讀。
三、再讀課文
(一)學習上闋
1、從詞的哪些句子可知描寫的是北方冬季的景色?(第1—3句。)
2、作者運用哪些修辭來描寫景色的?(夸張、擬人、比喻等。)
3、發揮想像,用自己的話描繪一下詩人筆下的北國雪景圖,并談談你的感受。(引導學生發揮想像,進入詞的意境,揣摩雪景描寫的藝術特色,感受詩人的胸懷、氣質和思想感情。詩人筆下的北國雪景,空間極其廣闊,景色極為壯麗,令人感受到詩人豪邁的胸懷,雄偉的氣魄,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4、齊讀、指名讀詞的上闋。
(二)學習下闋
5、找出本詞的過渡句。(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6、對歷史英豪作者是怎樣評價的?(評論以“惜”字為統領,定下批評的基調,意味非常豐富:“惜”中含褒;“惜”中有貶;“惜”中寓志。)
7、仔細的體會“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含義。(后來者居上的氣概,詩人作為革命領袖而創造空前歷史業績的自信、自勵和抱負。)
8、齊讀、齊讀詞的下闋。
四、精讀課文
1、反復朗讀這首詞,說說它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情與景是怎樣交融的?
它的抒情是與寫景、議論有機結合、渾然一體的。上片寫景,大氣磅礴、氣象雄渾,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著熱愛祖國山河的豪情,“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三句,更是贊美之情溢于言表。下半片議論,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國河山的壯麗,想到無數英雄為之傾倒,并對歷代英雄加以評說而寓情于議,蘊含詩人對祖國的深情,以及充滿自信的情懷。“俱往矣”由評論歷史人物落到贊揚當代風流人物,使全詞的思想境界達到高峰,點明主題,抒發了詩人的豪情壯志。全詞熔寫景、議論與抒情為一爐,水乳交融,使主題非常鮮明突出,從而收到強烈的感人的藝術效果。
五、小結
本詞上片描寫北國雪景,展現祖國山河的壯麗;下片由祖國山河的壯麗引出英雄人物,縱論歷代英雄,抒發詩人的抱負。
板書設計:
江山英雄風流人物
千里萬里秦皇漢武
(夸張)(略輸文采)俱看
長城大河唐宗宋祖往今
(白描)(稍遜風騷)
矣朝
山原一代天驕
(比喻)(只識彎弓)
妖嬈折腰(人民)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背誦全詞。
二、研讀品味
1、這首詞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這首詞的語言非常凝練、貼切,極富表現力。全詞僅114字,就清晰地勾畫出一幅北國風光圖,極有分寸地評論了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人物,抒發了詩人的抱負。
一個“望”字,既準確地描繪了詩人觀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遠,又有力地領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寫。寫想像中的雪后天晴、紅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時用一個“看”字,把詩人欣然觀賞之狀、無限贊嘆之情表達得細致入微。“千里”“萬里”互文見義,表現祖國幅員的廣大,也反映詩人視野的遼闊。動詞“封”“飄”“舞”“馳”,形容詞“莽莽”“滔滔”,都極富形象。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銀蛇”逶迤曲折,以“馳”字形容白雪覆蓋的高原如“蠟象”奔騰聳動,極為傳神地把冰封雪蓋的群山高原寫活了,賦靜景以動態,使之生機勃勃。同是起修飾限制作用的副詞,“惟”字強調了白茫茫的一片是惟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見了;“頓”字強調黃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濤滾滾的氣勢,突出天寒地凍、河水結冰之速。
詞中還巧妙地運用了比喻、擬人、對偶等修辭方法。“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紅裝素裹”等都是巧用比喻。“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個“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動地寫出它們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揚奮發的氣概。雪景以“白”為特征,詞中卻未寫一個“白”字,而用“冰”“雪”“銀”“蠟”“素”等,使一個為大雪所覆蓋的潔白美麗的廣闊世界盡現眼前。在下片的議論中,一開始就用“引”字把“江山”和“英雄”聯系起來。接著用“惜”“略輸”“稍遜”“只識”等詞語,既不全盤肯定,又不一筆抹煞,把詩人對歷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競折腰”“彎弓射大雕”,不僅使議論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聯翩。“俱往矣”三字,將幾千年封建社會歷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筆帶過,轉而歌頌“今朝”的“風流人物”,筆力千鈞,意味深長。
2、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極言北國的廣袤,要讀得開闊、宏大。
望長城內外,“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側面描寫出冰天雪地的景象,但語調轉低。
山舞銀蛇,原“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通過比喻、擬人寫山態,讀出形象、動感、氣勢。
須晴日,看紅“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虛寫,贊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三、比較閱讀,完成練習(P5)
參考:《沁園春·雪》與《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都描寫了雪景,都有雄壯的氣勢,豪放的風格。前者是借景抒懷之作,贊美祖國山河的壯麗,抒發詩人作為革命領袖的豪情壯志;后者是寫景敘事之作,描寫行軍的一個場景,表現工農紅軍一往無前的戰斗氣概。前者上片寫景下片議論;后者上片寫景下片敘事。前者寫的是北國雪景,壯闊而美好,并有詩人的想像;后者寫的是南國雪景,雖有氣勢而難與前者相比,只是展現眼前的實景。
四、拓展延伸
1、找幾個含“雪”字的成語。冰天雪地、風雪載途、程門立雪、白雪皚皚、雪中送炭、雪泥鴻爪、映雪讀書
2、找幾句寫雪的古詩。
(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2)、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同上)
(3)、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同上)
(4)、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同上)
(5)、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五、小結
通過這兩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了毛澤東當時的遠大抱負以及樂觀精神,我們還學習了如何讀詩,希望同學們以這一課為例子,運用讀詩的方法預習后面的詩歌。
六、作業:
背誦這首詞。
九年級《雪》教案 篇13
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通過抓住小說中的情節片斷分析“香雪”這一人物形象。
通過分析“鉛筆盒”的象征義來探究小說的主題。
2、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在探究、討論、反思中提高鑒賞小說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現代文明對農村的沖擊;培養學生對美好人性的追求。
一、導入
簡介作者,同學暢談閱讀文本后的感受
二、重點人物研習
交流探討
1、你對香雪有什么樣的感受?你喜歡她嗎?
2、閱讀過程中對于香雪有什么不太理解的地方?
小結歸納:
外貌:美麗清純
內心:純真無邪、渴求進取、淳樸自尊、堅毅執著
三、難點研習:鉛筆盒的象征義
討論交流下列觀點:
①有人說,香雪不喜歡她父親親手做的“小木盒”,而用她娘辛苦攢下的四十個雞蛋換了一個鉛筆盒,是虛榮心的表現,意味著純真而質樸的鄉村文化的失落。
②有人說,換鉛筆盒的“歷險”,正是小說的重點和高潮,表現的是香雪的自尊和自強,意味著城市文化和現代文明不可抗拒的魅力,是鄉村社會走向開放的起點。
小結歸納:
鉛筆盒象征著知識、文化、文明,它促使香雪迸發熱情,產生接受新事物、改變生活現狀的勇氣和膽量
四、主題概括
根據對課文的理解或對香雪的認識給課文添加副標題
五、拓展延伸
設想二十年后的臺兒溝和香雪
九年級《雪》教案 篇14
教材分析:
《江雪》是第七冊第七單元的一首詩,是唐代柳宗元寫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古詩塑造了一個在漫天大雪中孤舟垂釣的老漁翁形象,表現了詩人清高、孤傲、堅韌不拔的性格,流露出自己不愿與當權者同流合污的感情,詩中前兩句“千山”形容山雖然很多,可是連一只鳥也沒有都飛走了,“萬徑”形容路多,可是再多的路,連一個腳印也沒有,山和路都被雪封蓋起來,整個世界顯得十分寒冷寂靜,這是老漁翁垂釣的背景,后兩句寫老漁翁垂釣的情景,這是畫面的主體,“孤舟”是說江上只有一只船,“獨釣”表明船上只有一個人,一個披著蓑衣戴著斗笠的老漁翁,在大雪紛飛的江面上,獨自垂釣,這個超脫世俗的老漁翁形象,正是柳宗元此時此地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這首詩看似寫景,實際寫人,這樣做使環境描寫既有象征意義,又有襯托作用。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學習詩文,理解詩句,熟讀古詩;
2.抓住詩中“千”、“萬”、“孤”、“獨”等關鍵字詞,體會古詩意境及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詩文,初步了解古詩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詩中字詞的意思;
教學難點:
體會詩的意境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讀詩想畫面,入境悟情感。
教學過程:
一、揭題.
1.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讓我們來欣賞這幾幅圖,想想這是哪首詩描繪的場景?
依次出示《春曉》、《小池》、《山行》三首詩的插圖。
看到這幅圖讓你想到了哪首古詩?(依次出示《春曉》、《小池》、《山行》這三首詩的內容,并進行吟誦。
2觀察一下這三首詩分別是寫哪些季節的?(春、夏、秋三個季節)
三幅畫就是三首詩,走過了春夏秋,讓我們一起走進冬天,看看冬天又是怎樣一幅畫面?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柳宗元寫下的一首詩(板書課題:江雪)
指導讀課題。
二、初讀古詩,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1.出示古詩布置要求。要學習古詩首先要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2.放聲讀,指名讀,讀準字音。
3.再指名讀,評價節奏。
4.齊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三、讀古詩,想象畫面,讀出詩中之畫。
1.出示古詩。
畫中有詩,詩中也有畫,你能從這首詩中讀到怎樣的畫面?(板書:畫)
a.這首詩給我們描繪了怎樣的畫面。描繪了那些景物?默讀課文自由練說,
b.指名讀師點撥,相機理解“千山萬徑”的意思,連綿起伏的群山,縱橫交錯的山路,了解夸張是古詩常用的一種方法。
c.細細讀一讀古詩,從字里行間找一找,畫面中一定還有什么?(雪大)追問,從哪里發現的?
(“獨釣寒江雪”,“蓑笠翁”可以看出雪很大。)
(從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也可以看到當時是雪天,因為鳥都不飛了,人都不出來了,說明雪很大,鳥兒找不到食物,人也害怕寒冷不出來了。)
你是從哪兩個字中看出漫山遍野全是飛雪。隨文點紅絕:絕跡。滅:消失。
板書:漫天飛雪
原來這兩句雖沒有直接寫雪,但“絕”“滅”仍告訴我們鳥兒絕跡,人跡消失。
誰能讀好這兩句,讀出這漫天的飛雪。
d.出示課件“蓑笠翁”:你看,他身上穿的是——蓑,頭上戴的是——笠,整個詞的意思是——一個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翁。
2.(出示:寒江釣雪圖)生口述畫面內容,意譯全詩(語言訓練)。
3.絕唱, 雪景如在目前。——顧璘齊讀,再次感受漫天飛雪。
四、抓住文眼,讀出詩中之情
1.過渡:讀詩我們不僅要讀出畫面,還要讀出詩情。下面讓我們來聽錄音讀,聽著誦讀,看著畫面你會有怎樣的感受?
同學們,千山萬徑,一片雪白,飛鳥絕跡,行人消失,在這樣空曠而凄涼的背景之下,卻有一位魚翁,獨自一人,默默垂釣,此時,你能感受到魚翁的心情嗎?(孤獨寂寞)你是從哪體會到的?
a.“凄涼”千山萬徑,一片雪白,飛鳥絕跡,人蹤消失。“絕”和“滅”: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蓋,沒有了飛鳥,沒有了行人,沒有聲音,除了魚翁,再也沒有別的生命。
如果沒有“絕”和“滅”兩個字,會是一幅怎樣的景象——熱鬧繁華,生機勃勃。可是詩人筆鋒一轉,“絕”、“滅”兩個字使這一切剎那間無影無蹤,多么空曠凄涼啊!你能讀出這種感受嗎?指名讀。
這么寒冷的天氣,鳥無處覓食,躲在巢中避寒;這么寒冷的天氣,人們無法勞作,呆在家中取暖。千山萬徑多么荒涼!齊讀。
b.“孤獨”你從哪里感受到,——其實這份孤獨就藏在詩中,能找到嗎?把四句詩中的第一個字連起來讀讀看,你們新的發現?(點紅“千萬孤獨)魚翁可不是一般的孤獨,是千萬孤獨于一身啊!請你用朗讀讓我們感受到這份孤獨。板書:千萬孤獨)
2.一首詩一份情,如果說這漫天飛雪是這首詩的基調,那么這萬千孤獨是這首詩的詩情。齊讀:板書“情”。
五、意境探尋,讀出詩中之志
1.同學們,學到這大家對漁翁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問題要提嗎?(鼓勵學生提問,古人說得好:“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指名質疑:那么冷的天,那個魚翁為什么還在江上釣魚。?難道他不怕冷嗎?
2.請大家設想一下原因,也可以和同桌討論一下。
師板書學生猜想的原因,如捕魚為生,獨享清凈,排解憂傷,喜愛釣魚等。
3.看來大家的理解都不相同,那么,究竟哪一種比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
剛才有同學說了解詩人的生平和時代背景,對理解古詩是很有用的,還記得老師上課時的介紹嗎?讓我們看一看柳宗元的簡介。課件出示柳宗元生平簡介:柳宗元21歲中進士,當時國家政治腐敗黑暗,柳宗元和幾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立志改革腐敗的政治,救國救民于水深火熱之中,卻遭到皇帝和權臣的反對和迫害,被貶到永州,當時的永州非常偏遠,極度貧窮,柳宗元無職無權,無能為力,他想到自己報國的 崇高理想不能實現,而又無人理解,心里非常難過,非常悲憤。《江雪》這首詩就是在這個時候,是這種情況下寫的。
現在,你比較贊同哪一種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
5.這首詩是他所處的寒冷凄涼境界的真實寫照,是他孤獨寂寞心情的自然流露,是他所處逆境而頑強不屈的精神再現。《江雪》正是他志向的表達。觀賞《江雪》視頻朗讀。(板書:志)
6.情境朗讀。
課件展示動畫與音樂。畫外音:此時,群山覆蓋著白雪,江面飄灑著雪花,蓑笠翁好象也成了白雪世界里的一尊雕塑,雪花一朵一朵,輕輕飄下來,好象怕驚擾了這位釣魚的老翁。
你看,他身披蓑衣,頭戴斗笠,天氣是多么寒冷,男生讀;
你看,他形單影只,是多么的孤獨寂寞,女生讀,
你看,他眉頭緊鎖,似乎滿腔幽怨無處訴說,男生再讀。
你看,他目光堅毅,渾身上下透著不屈不撓,女生再讀。
你看,他寒江獨自垂釣,一身傲氣,你們會背了嗎?
全體起立,咱們齊背古詩,再次感受詩人柳宗元面對重重困難而頑強不屈的精神。(板書:頑強不屈)
六、拓展延伸,學習《題秋江獨釣圖》
1.江上垂釣系列的古詩有不少,清朝王士禎也寫了一首關于江上獨釣的古詩,這首詩又給我們勾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反應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希望你運用上一首詩學到的方法,自己來學懂這首詩,如果有什么需要老師幫助的,可以提出來。
題秋江獨釣圖
清 王士禎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絲綸一寸鉤。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獨釣一江秋。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根據學生要求提供王士禎的生平簡介。
3.現在,我相信每一位學生心中都有一幅圖,誰來用語言為大家勾畫這一幅《題
秋江獨釣圖》?指名兩個學生說。
4。老師課件出示簡圖,這符合你心中的那一幅圖嗎?
小結:每一個的理解不同,心中畫出的圖景也不一樣,所以想象也是體會詩意的一種好辦法。
5.那么這一首與江雪有什么相同點?又有什么不同?我們四人小組來研究一下,看看一共可以列出多少條?討論以后,請小組派代表發言。
學生代表(相同點:都在江上,都是一個人,都是一個披蓑戴笠的老翁,都在釣魚,不同點:一個是江雪獨釣,一個是秋江獨釣。
地點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是時間不一樣,還有補充嗎?(一個是天寒地凍,一個是秋意正濃,心情更不一樣,一個是苦悶的,一個是怡然自得的。)
小結:這兩首詩雖然描寫的都是釣魚的景象,但是心境不同,一個是借釣魚表現高傲的骨氣;一個是借釣魚欣賞優美的秋景,這真是各有所得。
6.學生帶著不同的感受讀自己喜愛的詩,
7.我國古代描寫釣魚的詩詞還有很多,你們看,老師從網上下載了那么多的資料。
這些詩人除了釣魚,還收獲了一些什么樣的心情?請同學們到他們的詩中去尋找答案。
板書:
畫 漫天飛雪
江雪 情 千萬孤獨
志 頑強不屈
九年級《雪》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詞,逐句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色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會學習古詩的方法。
3.會朗讀、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詩中字詞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習古詩的方法步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冬天來到了,慈祥的冬爺爺又快給咱們送禮物來了。他的禮物十分神奇,會使光禿禿的枝條一夜間開滿美麗的白花,會使綠油油的麥苗一夜間蓋上一層厚厚的棉被,同學們說這禮物是什么呢?(生答)咱們是中原的孩子,見慣了平原的雪景,那么江上的雪景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描寫江上雪景的古詩——《江雪》。
二、初讀課文,正音辨字。
1.學生輕聲自由讀全詩,再指名讀,齊讀全詩。
2.出示投影片(1)。(辨析字形:蓑笠 釣魚 孤獨)
讓學生舉例加點字與何字相似。(衰鉤狐)
三、學生析題,教師簡介作者。
1.《江雪》是什么意思?看到這個題目,你認為這首詩該寫什么內容?
2.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大詩人柳宗元,這是他被貶官之后所寫的一封來信。他對江上雪景的描繪是不是和我們談的一致呢?下面我們就學習這首詩。
四、精讀,理解詩句。
出示詩句卡片(千、張)邊貼邊讀。(領讀自由讀)
1.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1)學生齊讀此句,逐句理解,試譯全句,可自學可討論。
(2)檢查自學效果,學生訂正補充。
千山是什么意思?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絕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鳥飛絕的意思是什么?
指名意譯此句的前半句。
徑是什么意思? 你是從何處知道這個字的意思的?萬字是否就是一萬呢?
人蹤什么意思? 滅什么意思?選義項(消滅、熄滅、消失)。
指名意譯此句的后半句。
(3)讓學生思考品味:該句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冷清、寂靜、凄涼的畫面,)
讓學生讀、思、議,教師啟發學生想象品味。
(4)指導朗讀。(由畫面、感情啟發到語氣、語速、停頓、重音)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5)過渡到第二句。
大自然中可以作為描寫對象的景物有千千萬萬,作者只是抓住了兩個典型的環境進行描寫(千山、萬徑),因為山林是平日鳥兒聚集的地方,小路是平日行人最多的地方。然而,現在連山林中都沒飛鳥,連路上都沒有行人,你說這天氣怎么樣?這樣的天氣環境給人一種寂靜、冷清的感覺。在這樣的環境中,有沒有人呢?請自學第二句。先逐字理解,再理解整句意思。(生自學)
(6)⑥檢查自學效果。
學生齊讀此句,逐一提問對以下宇詞的理解。
孤、舟、翁、獨。學生如果回答正確,則追向其理解的思路,啟發其他學生知識的遷移。
難點理解:釣寒江雪是什么意思?有人釣雪么?從而讓學生理解雪置于句尾原因;
A.為了押韻,
B.突出環境惡劣,
C.點題。
(7)指名意譯第二句,學生互相糾正補充,教師最后總結。
(8)學生思考、討論、回答;第二句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老翁孤舟獨釣的圖景)
(9)指導朗讀。(除語氣、語速、停頓、重音外,寒字的顫音要讀出來,以符合其凄涼、冷落的感情,師示范)
孤舟/蓑笠/翁,獨釣/塞江/雪。
再讓學生反復朗讀全詩,以體會感情。
五、品讀,體會詩句深意。
1.啟發學生再次品讀想象這首詩的第一句所描繪的畫面,給人一種什么樣的感受。(由人鳥絕跡可以想象環境的寂靜,給人的感受是清冷、凄涼)啟發學生再晶讀咀嚼第二句詩,在人鳥絕跡的環境中,在雪花紛飛的寒冷江面上,一個孤獨的老人獨自垂釣的畫面,又給人以怎樣的感受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覺得這位老人有著怎樣的精神品質?(讓學生讀、思、議、發言)
其間可啟發學生求異思維:
(1)在寂靜清冷的環境中獨自垂釣可見其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
(2)在這樣寒冷、靜寂的大江上卻能獨自垂釣,也可以看出這位老人堅強不屈的性格,透出絲絲生氣。
詩言志,這也是作者的心境,作者的自喻。
2.配樂范讀,生閉目想象畫面,再次體會詩的意境。
3.出示幻燈片(2)(本詩畫面)。生口述畫面內容,意譯全詩(語言訓練)。再指導背誦,默寫全詩。
六、總結學法。
讓學生回憶后回答學習《江雪》的過程,再出示幻燈片(3):
A. 解題,了解作者。
B.朗讀,弄準字音。
C.講析,試述句意。
D.晶讀,體會詩境。
E.賞讀,背默全詩。
七、運用學法,自學《靜夜思》。
1.出示《靜夜思》。
2.自學。
3.檢查自學效果。
(1) 題意?作者?
(2)明月光?疑?舉頭?思?故鄉?
(3) 解詩句,悟詩情;
(4) 放《靜夜思》配樂朗讀,配曲錄音。
4.指名朗讀與背誦。
八、默寫《江雪》一詩。
教案述評
以上《江雪》一課的教案是她在1994年許昌市優化課堂教學研討會上,參加優質課評比時的教案,她榮獲了許昌市優質課評選一等獎。
岳彩花老師的這節教案有如下兩個特點。
一、教案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
教案中可見每個教學步驟 都是教師如何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即體現了訓練過程。教案是訓練學生未知能力的計劃,而不是讓學生應該知道的答案匯編。例如:讓學生自找生字的相似字,自己解題,自己讀詩,自己逐字理解,自己意譯詩句,自己體會詩的意境。教師的職責僅僅在于指導先學什么,后學什么,如何學,怎樣啟發點撥。學生回答問題,教師既注意答案的正確與否,更注意答案得來的思維過程。如徑字是啥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如能理解抓、舟等字,則追問其理解思路,以啟發其他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在訓練朗讀能力上,教案設計具體扎實,可學可練。在體會全詩深意上,又啟發求異思維,開發學生智力。總之,讓學生訓練的主線貫串始終。
二、總結學法,運用學法。
本節教的是首古詩,而學生學的是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步驟。這是教點金之術,這是使學生終生受用的學法指導,這是自學能力的培養。學生學會了嗎?就再練習一遍,自學《靜夜思》,并且檢查自學效果,整個教學步驟 扎實而有序。
九年級《雪》教案 篇16
一、揭題,導入新課,江雪上課教案。
1、同學們,古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先讓我們來欣賞幾幅畫。出示《靜夜思》看,一輪明月掛在床前,詩人不由得思念自己的故鄉。這畫面是描繪哪首詩的?
2、出示《山行》。遠看,山路蜿蜒伸向寒山。近看,楓葉如火,比二月的春光還要艷麗,詩人不由停車駐足觀望,想想看,是描繪哪首詩?
3、你不僅會欣賞,而且還會想畫面。看畫面,看主要景物與古詩的聯系。這是讀好詩的方法。
4、今天我們也來學習一首唐朝著名詩人柳宗元寫的一首詩《江雪》。師板課題。讀題
二、初讀古詩。
1、出示《江雪》要學習古詩,首先要讀準字音,讀出節奏。昨天大家預習讀了,看看大家讀得怎樣了。
2、你把音都讀準了,再請一位同學來讀好嗎?。
3、有一個字注意“翁”要讀準。我們再請一位同學來讀好。
4、每一個字都念準了。你把今天要學的生字“孤”都讀得很準。我們一起來寫“孤”,左窄又寬,左邊是子,寫左邊子,要給右邊的瓜留好位置,中間一點不能丟,寫最后一筆要寫得舒展。
5、請學生再讀。你不僅把字音讀準了,還讀得很有節奏。老師發現你把“蓑笠”讀得非常準。有哪位同學在預習的時候查到“蓑笠”是什么?“蓑笠”圖片
(點紅理解“蓑笠”:從字型上就可看出,“蓑”是用草或稻草編成的雨具,“笠”是用竹子編成的,遮陽擋雨水的帽子。出示蓑衣圖和斗笠圖。)
三、再讀古詩,想象畫面,理解詩意
1.一首詩,就是一幅畫。板書畫。讓我們再次走進古詩,看到了什么畫面。一邊小聲讀詩,一邊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學生小聲讀古詩。
2.把你看到的畫面和同學交流一下。生交流
3.如果把黑板作為畫紙,你最想上來畫什么? 漁翁
4.一艘小小的船,一根短短的魚桿。你為什么只畫一個人,一條船?詩歌里哪個詞告訴你這個畫面。孤舟一條船。獨釣 一個人。孤獨
5.他通過兩個字看到了一個畫面,這是什么衣著?哪一位同學來完整地說說蓑笠翁的意思。(了解“蓑笠翁”:是一個披著蓑衣、戴著斗笠的老翁。)
6.就這樣讀讀詩,畫畫畫,再讀讀詩。把下面兩句詩的畫面清晰地展示在人們的面前了。指名讀。(1)我看到了一個人——(2)我看到了一條船,齊讀。
7.還可以添上些什么“? 山 你為什么不是畫的一座山? 千山——很多山
8.詩中還有一個詞跟千山相似,也是表示多的。你找到了嗎?
萬徑。 徑?什么是萬徑? 是一萬條小路? 很多小路。
彎彎曲曲,高高低低伸向寒山的小路。老師來畫。你看我們抓住關鍵詞就理解了一二兩句詩。能讀好一二句嗎?把畫面展示在眼前。
(1)我看到了條條小路
(2)看到了許多座山
作者就是用這種夸張的手法讓我們看到了條條小路,座座高山。齊讀
9.我們把畫面基本完成了?你覺得還應該添些什么? 雪。
(1)老師畫一點。想想哪里有雪?有沒有直接寫雪的? 寒江雪
是呀,寒江雪里面就有雪。透過這個詞“寒”字你感受到什么?
寒風刺骨 寒冷。好冷呀,雪好大,所以老師還得給他添上點雪花。
(2)全詩還有沒有含著雪?有沒有寫雪大的詞?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是絕和滅,你能說出是什么意思嗎?是什么絕跡什么沒有了。 鳥絕跡了,人滅了。雪能不大嗎!老師接著畫雪。
10.這就是寒江飛雪的圖畫,師板書“寒江飛雪”,你能通過朗讀讀出這個畫面?
指名讀。
(1)我看到飛雪在江面上飛舞。
(2)千山萬徑,大雪封山
(3)千里冰封,萬里雪飄,讓我們一起來讀。生齊讀。
11.同學們,在你們共同的努力下畫面已經完成了,詩意一定也在你們心中了,能不能相互說說詩意呢?同桌互相說一說。把你看到的畫面用語言告訴我。再指名說
12.詩意明白了,畫面清晰了,此刻讓我們靜下心來聽聽誦讀,你們會有新的感受。(播放錄音。)
(1)聽著誦讀,你心中油然而生的是什么感受?如果你就是那位漁翁,在這樣的空曠,這樣的無聲的地方。你的感受是? 孤獨感 板書:孤獨
(2)文中有嗎?只有這一點點的孤獨嗎?細細地讀,靜靜地品,文中哪幾個詞里藏者孤獨,也在訴說孤獨,你還能讀到孤獨,用筆圈圈。還有哪些字也在寫孤獨。
(3)絕 滅 你能說說你為什么找這兩個詞?
沒有人 沒有鳥。空曠無人,這兩個字看似寫鳥寫人,實則寫孤獨,看看,再找一找。千山 萬徑是一座山,是一條路嗎
很多山,很多路,都沒有人
這么空曠的世界只有漁翁一個人,只有寒江做伴,飛雪為友,這種孤獨太深,太濃,太厚了。
文中有一個詞“千萬孤獨”。請學生讀。
詩文處處寫景,其實處處寫情,千萬孤獨就是這首詩的詩情。板書“千萬孤獨”誰來讀。讀出這份濃郁的孤獨
生配樂讀——節奏慢一點可能會更好。
(1)我感受到了千萬孤獨
(2)我聽到了飛鳥絕跡、人跡罕至的感受。
(3)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出這個永恒的孤獨。
14.(1)同學們,古詩學到這兒,我們的目光不由地再次聚焦到這位老漁翁身上。古人云:“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么這個漫天飛雪中獨自釣魚的漁翁之意在什么呢?這個漁翁他可能是誰呢?(柳宗元)
(2)簡介柳宗元。柳宗元此時就在永州。由于他一心救國救民,參加著名的永貞新政,觸怒了當朝皇帝和權臣,被一紙詔書貶到了數千里之外的永州。在永州,他無職無權,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只能在寺廟中借宿,一住就是好幾年。在永州,他無家無室,有時,甚至連說話的人都沒有。然而還是在永州,他曾給朋友寫下這樣一封信,里面有這樣兩句話:(出示:雖萬受擯棄,不更乎其內)“內”就是柳宗元的內心、理想、志向。這句話的意思:我雖然遭受了這么多的磨難與挫折,我仍不會改變我的內心,我的理想,我的志向。《江雪》,就是在這個時候,這種情況下寫出來的。此時。
(3).讓我們再讀這首詩,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鳥飛絕,人終跡,寒江雪都是靜的,師只有一個字是動的,顯現出無限生機。釣,他為什么要在這樣惡劣的天氣下釣魚?他釣得到魚嗎?他在釣什么?在這樣惡劣的環境,柳宗元迎風抗雪,孤舟獨釣,他在等待什么?(他不與當權者同流合污)
讀出這種對朋友的等待。聽到你朗讀,我聽到了對朋友的期待。環境這樣惡劣他還在釣什么?心境通過“釣”字你看到了怎樣的柳宗元、絕不放棄的柳宗元、你還看到了什么樣的柳宗元、堅強的柳宗元。
(4).這就是柳宗元的執著,堅強,堅守。正如他的詩所說“不更乎其內”板書:不更乎其內。剛才我們讀出的是柳宗元的借景抒情,板書“情”,現在我們讀出的是他借詩言志。板書:“志”。讓我們讀出這份堅守,沉著、期待。生齊讀。
(5)我想同學們一定把這首詩深深記在了心里,我想請一位同學來背一背。生背齊背
四、作業。
柳宗元把不幸和坎坷留在了永州,把他的智慧和文采也留在了永州,老師向大家推薦柳宗元在永州寫的另一首詩《漁翁》及解釋,根據我們今天學習古詩的方法“讀讀詩想想畫面,想想畫面再讀讀詩”,把你又看到的魚翁及看到的畫面畫在作業紙上。(投映)
漁翁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傍bànɡ 汲jí)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欸乃 ǎi nǎi)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逐zhu)
[注釋]夜晚,漁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過夜;清晨,他從湘江里打上清水又燃起楚竹做飯。等到煙銷云散旭日初升,卻看不見他的人影;聽得欸乃一聲櫓響,回身一看,只見青山綠水之中,他已駕舟行至天際中流;山巖頂上,只有無心的白云在相互追逐。 老師布置(任選其一):
(1)自讀《漁翁》,體會其中的詩意和情感,想象并畫出你看到的畫面。
(2))搜集并誦讀柳宗元的詩歌,與同學交流分享。
【九年級《雪》教案(精選16篇)】相關文章:
人教版《雪孩子》教案12-15
小學看雪教案08-01
初二語文《雪》教案01-29
魯迅《雪》教案設計04-30
人教版《看雪》教案設計12-23
人教版《雪孩子》教案設計12-26
蘇教版語文上冊《雪》初三語文教案05-24
《沁園春·雪》的教學反思精選04-13
《雪》八年級語文教案08-23
八年級語文下冊 《雪》教案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