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之死》精品教案「兩篇」
《項羽之死》精品教案一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司馬遷塑造人物的“多維透視”法,培養學生立足“多維透視”法解讀文章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借助“多維透視”法自由品讀文本,師生共同研讀、探究司馬遷如何運用多維透視法塑造項羽這一英雄人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解讀司馬遷筆下項人物魅力的同時,引導學生感悟《史記的魅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立足“多維透視”法,自由品讀司馬遷筆下的項羽。
2、難點:體味司馬遷“多維透視”法的情感內涵。
三、教學思路
(一)以史入文:引項羽
鄭板橋曾言:“《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巨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圍為最,反復誦觀,可欣可泣,有此數段耳。”
垓下之圍記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歷程,也是《項羽本紀》中最具悲劇性的一幕。今天,就讓我們一同在司馬遷的文字中走近項羽。(板書課題)
1、古人讀書很講究,曾有這樣的說法:“花前賞《紅樓》,月下品《聊齋》,風中誦楚辭,雨中吟唐詩;《漢書》伴茶,《史記》下酒。”可見,《史記》是必須用酒來讀的。宋代名士蘇舜欽,讀至《史記•留侯世家》中張良在博浪沙用大鐵錘暗殺秦始皇,誤中副車,猛擊案道“惜乎,不中!”于是便浮一大白,就是執杯痛飲一口;讀至《史記•項羽本紀》巨鹿之戰,于是又浮一大白,大呼“ 壯哉,英雄!”。
(以小事例說明讀《史記》要與史事同呼吸,與古人相溝通,用真心去感知,以情感去共鳴,人物才會鮮活呈現于眼前。)
(二)多維透視:品項羽
清代“桐城三祖”之一的劉大櫆曾說:“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讀《史記》品人物,亦須有法,司馬遷寫人物,不止把筆下的人物作為歷史的人,也把他們作為人性的人來看,為了展示他們的豐富性、復雜性,司馬遷采用多維透視之法(板書),多側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風貌,“不虛美,不隱惡”,使人物顯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豐滿立體。而項羽恰恰是司馬遷著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
下面大家自由朗讀,感受司馬遷是如何運用多維透視法為我們呈現一個真實、鮮活的項羽?
(自由朗讀后,學生可分組討論,自由發言。要求:依托文句,有觀點,有闡釋。)
1、霸王別姬中的項羽:
(項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從垓下拉開的,在這里有我們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動人情腸的霸王別姬。在這一部分中,司馬遷的多維透視之法是怎樣體現的?)
①開篇以“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渲染一種悲涼的氣氛,為渲染英雄末路提供外在環境和客觀場景。
(以渲染之法,點染外圍環境,烘托人物!)
②面對四面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獨白式的語言,四面楚歌起,人心已不齊。楚軍將士長年征戰在外,突然聽到這樣的歌謠,自然是人人思歸,無心戀戰,導致軍心渙散。
(獨白語言揭示人物內心,加之一問一嘆,突出項羽當時疑惑、嘆息的矛盾心理其,實項羽的心理更是將士的心理。在這里以點及面,以小見大。)
③四面楚歌之時,項羽驚而起,起而飲,飲而歌,歌而泣。寫出了項羽被圍垓下,兵困糧絕。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傷感、悲愁、無可奈何當中。連續用了五個動詞,文氣連貫,一氣呵成。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阿•托爾斯泰:“在藝術語言中,最重要的是動詞。五個動詞,為我們靈活、真實再現出了項羽。)
④這一“泣”字,怎么理解?
項羽征戰多年,用他自己的話“身經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他從來沒有流過淚,符合他硬漢的性格,但離別虞姬時,真動了情, “項王泣數行”,感染周圍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場面感人。
(項羽是《史記》中一個感人的悲劇英雄形象,司馬遷在描寫時,可謂惜墨如金。這里司馬遷以簡潔的文字,使一個真實英雄,一個真情英雄便躍然紙上。)
⑤項王乃悲歌慷慨,一首《垓下歌》唱出了英雄的末路悲歌。引導學生誦讀項羽的《垓下歌》,并延伸比較劉邦的《大風歌》)
《垓下歌》有一種悲壯之氣:英雄悲壯、兒女情長¬¬——寫盡的是帝王之衰。
《大風歌》有一種豪邁之氣:躊躇滿志、心憂天下——寫盡的是帝王之興!
劉邦與項羽,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帝王本紀中的雙絕,一個是一代王者,威加四海;一個是一世英雄,氣蓋寰宇。
(比之而言,劉邦的豪邁固然令人敬佩,但畢竟是人生的得志、得勢;而項羽在人生失勢,人生的低谷,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勇武、豪氣和柔情,更令人敬畏,而其深情的流露,悲壯之中,更令我們感動。)
教師總結:霸王別姬中司馬遷為我們塑造了情者項羽,這里西楚霸王項羽和虞姬為我們上演了人世間最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離死別,悲歌唱和之中演繹著英雄與美人的最后一次道別,最后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淚,那戰火中紛飛中有烏騅馬的悲鳴!
2、東城快戰中的項羽:
①文中的軍事力量對比,開始“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潰圍南出”, “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
(對比描寫,以數字說話,兵力反差極大,這里以反差對比,透視深陷絕境的項羽,落差越大,瀑布越壯觀,反差越大,故事越動人。)
②本文還運用次要人物對比描寫,透視項羽。一個是田父,一個是亭長,“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 說明項羽失民心。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說明項羽得民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失有得”,司馬遷為我們呈現一個真實的項羽。)
③我們還需注意的是,在第二段中項羽對其二十八騎的對話獨白占據段落一半,誰能為我們讀出來,這其中暗含輝煌的過去,失敗的今天。
(反復強調:“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自負、勇武 。暗示項羽不醒悟,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失敗的原因。從中也看出司馬遷態度全面,中肯并帶批評之意。)
④本部分精彩在于東城快戰,何為快戰?為何快戰?快戰如何?
(引導學生用原文的話回答。)
項羽許諾要突圍、斬將、刈旗,這三者在古時交戰中都是難以做到的事情。從中你讀到了什么?
(快戰中的三次行動,司馬遷從不同的角度正面表現了項羽如猛虎一般的氣勢和戰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
三次行動之后,有一段項羽與部下的對話,有什么作用嗎?
向部下證明他的失敗是“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文中項羽一再強調“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暗示了項羽自負和不醒悟,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失敗的原因,這里也能看出司馬遷的批評的態度,全面中肯寫人態度。)
但在此處,司馬遷在寫的時候還是有所保留,有一個細節——刈旗,項羽做到了么?文中并沒有交代,難道是司馬遷漏掉了么?旗是什么的象征?一個軍隊靈魂的象征,旗在,軍隊氣勢在,旗倒,軍隊氣勢衰。當時何等形勢?項羽再勇武,又怎么能輕易做到?
(這一細節中要看出司馬遷要為我呈現的一個神勇而真實的項羽。)
⑤“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 漢軍圍之數重。“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從這幾句,我們能看出什么?
(項羽的軍事才華,雖身陷重圍,臨大敵而不亂,指揮若定,司馬遷為我們刻畫了一個靜定的英雄項羽。)
教師解讀:
《史記》創作于漢王朝鼎盛時期,但司馬遷并不受封建統治者“成王敗寇”觀點所局限,來大寫項羽。垓下之圍剩下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自度不得脫”的項羽,表現的極為靜定,“愿為諸君快戰”,要做三件事“潰圍、斬將、刈旗”。潰圍,就是沖出重圍,可以逃命,倒是可以理解,而斬將、刈旗中,一個人可以把殺出重圍看做不重要,但要把斬掉對方將領,拔了對方的旗子看作很重要,這是一種英雄的功勛,我們能看出項羽要的不是自己的逃命,而是精神上摧垮敵人,這實際上是一種英雄式的抉擇,彰顯的是一種英雄的勇武精神,這正是司馬遷以快戰正面描寫英雄,賦予項羽靜定、勇武的內涵。
3、烏江自刎中的項羽:
①文學大師沈從文說過“一個士兵要么戰死沙場,要么回到故鄉”司馬遷又是怎樣多維透視烏江自刎的項羽?
(找同學為大家來分角色朗讀,在朗讀中品味人物。)
②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在這里司馬遷,以對話描寫,在對比中,表現了亭長的懇切,項羽拒渡的堅決。對話描寫是司馬遷在多維透視中,為我們呈現人物的一種主要方式。)
本部分大家在關注對話的同時,還要看到一個字,恰恰是這個字表現了項羽的矛盾心理。指出“欲”字,俗字巧用。
(這里能看出亭長的話使項羽心中產生深深的“無顏見江東父兄”的羞愧之意,當然更是項羽絕不在人格上屈辱自己,所以又決定不渡烏江。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知恥重義,人格不屈。)
在本段對話中,像這樣以關鍵字透視項羽內心的地方還有,你找到了么?引出“笑”字。人們常說“好漢不哭,英雄難笑”,而司馬遷卻在“一泣一笑”中寫英雄項羽,那么作為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項羽,又為何在此一笑?
(在《項羽本紀》中項羽大多時候是大怒,很少笑。這人生最后一笑,活現出項羽當時的神態,高傲、自負。為了尊嚴, 我不回去。下定決心拒渡烏江,堅守自己的尊嚴、人格、血性。當然,也有無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③大家體會思考項羽想不想渡烏江?能不能渡烏江?項羽想不想渡烏江?想,原文有“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能不能渡烏江?能,用書上的話說“烏江亭長艤船待”“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為什么又不渡了呢?用項羽的話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在司馬遷的筆下,項羽形象是立體的,是豐富的,也是矛盾的。)
④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
(贈馬這一細節,烏騅是項羽勇武的符號,精神的象征,對烏騅英雄式的贊美,情感上的保護,更見項羽之性格,更顯其悲壯。)
⑤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細節處見精彩,再現人物的心理,場景真實人物鮮活),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從一開始,太史公都是從悲劇角度寫項羽,整個《項羽本紀》無時無刻不籠罩著濃郁的悲劇氛圍。英雄不可一世,英雄頂天立地,英雄叱咤風云,英雄又瞬間走向死亡。)
隨著烏江渡口的那一道長劍血光,項羽的悲劇命運劃上了一個令人遺撼的句號。古人評《史記》“意到處言不到,言盡處意不盡。”對于自刎前“寶馬贈亭長,頭顱送送故人”,你又怎么看呢?
(引導學生以細節入手,思考發言)
教師解讀:
有一種英雄,就是挫折、苦難乃至于死亡都不能剝奪他的驕傲和從容。項羽在能夠用他的武功、戰績,證明他的生命一定可以逃脫的時候,這個時候他很瀟灑的處理自己的生命,這是人格的不屈與悲壯,一個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別人取走,但可以自己處置,這就是項羽,這就是司馬遷筆下的悲劇英雄。
(三)史家之言:評項羽
在《項羽本紀》中,對項羽這個人物,司馬遷又是怎樣評價的呢?
〔投影〕《史記》中項羽本紀的最后一段文字(找同學讀)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執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閱讀這段文字,引導學生歸納出司馬遷的觀點。
(司馬遷認為項羽是個悲劇英雄。一方面,“政由羽出,號為霸王”,“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矜攻伐”,不覺悟,不自責,而導致烏江自刎的悲劇。既有對項羽生平業績的概括,又有對其失敗的評價;既有贊嘆,又有惋惜、批評。司馬遷這種寫人物、寫史的方法,對班固《漢書》等后世史書產生積極的影響。)、
(四)真心英雄:說項羽
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楚漢已經成為永遠的楚漢,霸王也已經成為永遠的霸王,對于項羽,司馬遷飽蘸筆墨,多維透視,以史實和文字為我們呈現一個真實的項羽、一個鮮活的項羽、一個永遠的英雄!
1、那么你心中的項羽又是什么樣的?下面大家看大屏幕,感性認知并理性解讀,選出你心中的項羽,以關鍵詞解讀。
(學生自由發言,隨機點評)
教師結語:有著“硬漢性格”的海明威:“人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掉,但不能被打敗”。對項羽而言,沒有失敗,只有戰死。”從這意義上說,項羽不死,項羽魅力永遠!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鮮活項羽。希望大家課下拿起手中的筆,寫出一個你心中的項羽。
《項羽之死》精品教案二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訓練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層次大意的技能;
2、引導學生結合歷史來把握作者的觀點
3、結合寫作指導,學習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課前讓學生搜集所知的項羽的資料,準備課堂發言“我所知道的項羽”。
2、合作學習:課堂交流之后,讓學生品味文章詞句,歸納總結司馬遷的觀點,并對此做一番自己的理解。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用審美的眼光讀課文,品讀文學家筆下的歷史人物。
【教學重點】
1、文言文閱讀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優美語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達的對人物評價的觀點
3、引導學生在閱讀之后,聯系實際寫作
【教學難點】
1、品味散文優美語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達的態度,學習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方法】
教法:講授法、導學法;學法:自主學習法和分組合作討論法。
【課前預習】
1、掌握生字詞;
2、劃分段落層次,理清行文思路;
3、品味語言,歸納司馬遷對項羽的態度:是褒是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談談你們印象中的項羽,注意舉出例證。
設計意圖:以交流的形式導入新課,讓學生有機會表現自己所掌握的知識。
明確:各抒己見,突出表揚說得特別好的同學。
二、作家作品簡介
1、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西南靠近龍門。所以司馬遷自稱"遷生龍門"《太史公自序》龍門,龍門山,很有名氣。傳說大禹曾在龍門開山治水。龍門山的南面是黃河。司馬遷的家正好在黃河、龍門之間。當地名勝古跡很多。司馬遷從小在飽覽山河名勝的同時,也有機會聽到許多歷史傳說和故事。)人。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說生于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歲終。現司馬遷墓祠,在韓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鎮南門外,位于黃河西岸的梁山東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游,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此后,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后世史學影響深遠.
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2、歷史中的項羽
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領袖,著名軍事家,史上最強武將!號西楚霸王。楚亡后,項氏一族慘遭屠殺,他與弟弟項莊隨叔父項梁流亡到吳中(今江蘇蘇州)。年少時項梁曾請人教他書法詩歌,籍學了沒多久便厭倦了;后梁又請人教他武藝,沒多久又不學了;梁大怒!籍曰:“學文不過能記住姓名,學武不過能以一抵百,籍要學便學萬人敵!”于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學了一段時間后又不愿意學了,梁只好順著他不在管他.籍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氣壓萬夫,年青時志向便極為遠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錢塘江)時,項羽見其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便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項羽隨項梁在吳中殺刺殺太守殷通舉兵響應,此役項羽獨自斬殺殷通的衛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現了他無雙的武藝!二十四歲的'項羽,就這樣被人民起義的急風暴雨推上了歷史舞臺。
設計意圖:以知人論世的方法幫助學生簡單了解作家和文中的主要人物
三、明確本文教學要點(課件展示板書)
1、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主旨(課前預習作業)
2、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態度
3、拓展閱讀,了解其他人對項羽的評價
設計意圖:在進入文本閱讀前,先讓學生明確本課教學要點,明確學習方向,提高閱讀效率。
四、理清行文思路,把握課文中心
〔板書〕楚歌——四面楚歌
慷慨——悲歌慷慨
仰視——莫能仰視
潰南而出馳走
追之 渡淮 迷道 田父紿 陷澤
五、思考問題
1、 問題一:為什么田父紿?
2、 問題二:為何說天亡我非戰之罪?
3、 問題三: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這個描寫的作用是什么?
4、 問題四:為何不渡烏江?
5、 問題五:為何自刎而死?(項羽該不該死?)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課內容,談談你的感受
二、歸納總結出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
〔投影〕《史記》中項羽本紀的最后一段文字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執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閱讀這段文字,歸納出司馬遷的觀點。
明確: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問題:既然批評他“謬”為何將他納入本紀?
明確: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三、聯系其他人對項羽的評價
易中天對項羽的評價
項羽是貴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劉邦是沛縣小混混,是平頭百姓一個。然而,兩個人較量的結局是:劉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華橫溢,他們君臣攜手,同心同德,最終打敗了兵多將廣、不可一世的項羽。作為對手,項羽完全未能意識到劉邦的強大。他孤傲自負、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錯再錯,終于兵敗垓下,自刎于烏江。那么,究竟是哪些個人因素造就了劉邦和項羽全然不同的命運和結局呢?
身世魅力相差懸殊
劉邦戰勝項羽,常常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議。因為就家庭背景,集團力量和個人魅力而言,劉邦和項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很多人覺得這個劉邦怎么會戰勝項羽呢?項羽是個貴族,是個英雄;劉邦是個貧民,是個流氓。項羽的出身是相當高貴的,他的祖父叫項燕,是楚國名將,但到了項羽父親他們這一代,這個家族就開始破落了項羽早年追隨叔叔項梁逃難逃到吳中,就是現在江蘇省蘇州市的吳縣一帶。不過破落,那也還是貴族,和劉邦不一樣。劉邦是沒有名也沒有字的,他被喚做劉季,就是劉小的意思;項羽可是正兒八經有名字的,叫做項籍,也是有字的,叫項羽,也字子羽。
總的來說,項羽的能力還是很強的,而且他非常勇敢。楚漢戰爭當中有一次出現這么一個情況,劉邦手下有一個神箭手叫樓煩,兩軍對壘的時候,劉邦就讓這個樓煩站在陣前,項羽那邊出來一個人,樓煩一箭就把他給射死了;再出來一個人,樓頂一箭又把他給射死了,連連射死了好多位項羽的兵將。項羽大怒,自己出來了,出來以后往那兒一站,大吼一聲,樓煩被嚇得屁滾尿流,調頭就跑,跑進軍營當中再也不敢出來了。所以項羽這個人的個人魅力是沒的說。
所以在滅秦和楚漢戰爭中,項羽幾乎是戰必勝,攻必克。那劉邦會干什么呢?劉邦的本事還是司馬遷說的那四個字:好酒及色喜歡酒色就是他的本事。在整個滅秦和楚漢戰爭中,沒有一座城池是劉邦攻下來的,沒有一個計謀是劉邦策劃的,沒有一場戰爭是劉邦指揮的。劉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話為之奈何?問張良,問陳平,問韓信,我該怎么辦啊?
性格決定命運
但是,我們如果冷靜地做一個分析,就會發現劉邦的勝利是有道理的。劉邦和項羽兩個人有著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這些性格的差別決定了他們的成敗和命運。
劉邦和項羽的第一點不同是:劉邦志向遠大,項羽鼠目寸光。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他們在勝利面前表現出的心態來證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劉邦攻進了關中,后來項羽也進入了咸陽,他們獲得了推翻秦王朝的勝利。在這場勝利面前,劉邦和項羽的表現完全不同。劉邦不殺子嬰,約法三章,不受犒賞,秋毫無犯,而且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這是一個了不得的舉動,這個舉動的意義范增看出來了。范增對項羽說,項王,劉邦這個人可不能小看,據臣所知,劉邦原來在沛縣的時候是喜歡錢財、喜歡酒肉、喜歡女人的人,現在這樣一個人來到秦皇宮看見數不盡的金銀財寶和美女珍饈居然不動聲色、秋毫無犯,他有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夠把這些東西都不放在眼里了,這個人是絕不可以小看的。但項羽聽不進去,劉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能怎么樣?
項羽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殺子嬰,燒宮室,屠咸陽……項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書上的記載是4個字:城無遺類。就是說項羽他把一個城攻下以后,這個城里面就沒有活口了,那肯定是連婦女兒童都在屠殺之列了,而且項羽一把火燒掉了秦王朝的皇宮,這樣做是不得人心的,項羽完全不動腦筋,就這么做了。做完以后,有人就出來勸說項羽,說咸陽這個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稱皇稱帝的話,應該定都咸陽。但是,這個時候秦的皇宮已經被項羽燒光了,也沒地方住了,項羽又一門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于是就說了這樣的話:“富貴而不還鄉,如衣錦夜行。”什么叫做衣錦夜行呢?就是穿著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誰看得見呢?應該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鄉去,這個叫做衣錦還鄉“衣錦夜行”、“衣錦還鄉”這兩個成語就是從這兒出來的。
那么,我們再來看看他們在挫折面前的表現,這是劉邦和項羽不同的第二點。在失敗面前,劉邦冷靜沉著,項羽狂暴浮躁。楚漢戰爭當中有這么一件事情,就是兩軍處于對峙狀態的時候,項羽攻劉邦久攻不下,就在軍前架起了一口大鍋,把劉邦的父親劉太公五花大綁地推到了陣前,然后喊話,劉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鍋了!劉邦怎么說呢?他不緊不慢地說,呵呵,項老弟,別忘了,我們兩個在懷王手下的時候有個什么約定呢?咱倆是約為兄弟,咱倆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們的爸爸煮了,別忘了給哥哥留碗肉湯喝!項羽沒辦法:下不了手。實際上項羽這個時候已經出了一個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過,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鍋里去煮,這是種流氓手段,而項羽本身是一個貴族,一個貴族使用流氓手段,這就是下策,何況你的對手就是個流氓,你一個貴族使用流氓手段來對付流氓,你對付得了嗎?所以我想,當時的這個情況,一定是項羽一肚子窩囊氣,而劉邦是一副嬉皮笑臉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誰從心理上你項羽沒有戰勝人家劉邦。
當然,項羽這個人物的形象很具審美性,很帥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沒有用啊!在挫折面前,項羽表現出來的是心浮氣躁,而不是鎮定自若,由此可以證明項羽不是一個好的統帥。
以上說的是做事,再說做人。
在做人方面,劉邦和項羽有什么區別呢?劉邦豁達大度,項羽氣量狹窄,這是他們兩人的第三點不同。劉邦這個人你別看他沒文化,你別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為,肯豁得出去。劉邦年輕的時候不是當泗水亭長嗎?當時上面派給他一個任務,就是讓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個地方去。劉邦押著這些人走著走著,一不小心跑掉一個,走著走著,一不小心又跑掉一個,走到半路上,劉邦一算,跑了幾個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該跑光了。你說劉邦該怎么辦?劉邦是備下酒肉請這些囚犯們大吃大喝一頓,然后用劍把捆綁他們的繩子都解開,說,你們現在干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結果怎么樣呢?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來的人說,我們干脆跟著你干吧。這是說劉邦能豁得出去,我們說:“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凡是成大業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
到了楚漢戰爭的最后關頭,劉邦的軍隊已經打到了楚國境內,準備和項羽在垓下會戰,這時韓信按兵不動,彭越按兵不動,英布也按兵不動。劉邦約定他們一起來合圍,他們就是不動身。這時候劉邦就問張良,說,子房啊,看來這個天下也不是哪一個人的,我準備勝利以后把天下給分了,你看分給哪些人比較合適呢?張良說,一個彭越,一個英布,一個韓信。彭越和英布本來是在楚漢之間搖擺的,現在傾向于漢,韓信本來是你手下的,現在他獨當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給他們的話,他們一定會南下來幫助你合圍項羽的。劉邦說,好,行,就這么跟他們約定了,勝利以后什么什么地方給誰,什么什么地方給誰,給了給了,都給他們,不在乎。結果這幾支軍隊全都來了,把項羽團團圍住,予以消滅,這是劉邦的大度。
項羽呢?他為人小氣。韓信就說,項王這個人婆婆媽媽的,我們將士如果有誰受了傷,他會親自拎著飯籃到醫院去探視,流著眼淚拉著你的手,說長道短。可是我們有了戰功,他要封一個官爵,一顆印捏在手上,磨過來磨過去,直到方的變成圓的,他都不給人這是項羽的小氣。
劉邦和項羽的第四點不同,是劉邦心狠手辣,而項羽兒女情長。劉邦這個人心是比較狠的,我們曾經講過,他在逃避的過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兒子和女兒扔下車子,只顧自己逃命。他身邊的人,一旦懷疑到誰,他可能不顧一切地就要把他殺掉。劉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后,突然懷疑起樊噲來了。照說樊噲是最不可能被懷疑的,樊噲是呂后的妹夫,跟劉邦兩個的關系用北方人的話說叫“擔兒挑”。而且在鴻門宴的時候,是樊噲挺身而出才救了劉邦一條命連樊噲這樣的人他也懷疑。劉邦他突然就覺得,樊噲就是巴不得我死,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給陳平:“平至軍中,立斬噲頭。”陳平你拿著我的命令到軍隊里去,立馬就給我把樊噲的腦袋砍下來。這個事情最后沒做成,因為后來劉邦死了,陳平到了樊噲軍中的時候也覺得這個事情不能干,樊噲畢竟是呂后的妹夫,同時也是功臣,哪是隨便好殺的!但這說明什么?說明劉邦這個人狠起來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項羽這個人就是顯得太過兒女情長了。在楚漢戰爭的最后關頭,當項羽被劉邦他們團團圍住的時候,居然無心作戰,就坐在自己的軍賬中,也不再考慮接下來的戰爭該如何進行,就惦記著兩件事情:一個是他的寶馬,一個是他的美人,他的烏騅馬,他的虞姬,該怎么辦?于是他在帳篷里點起火把,設下酒宴,又把虞姬請出來,自己拔劍起舞,詠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什么意思呢?說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么辦啊?項羽唱著唱著流下眼淚,隨從們都不敢抬頭看,不敢仰視。一個將軍,一個統帥,一個霸王,在戰爭的最后關頭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戰爭,不是事業,是寶馬和美人,確實是太兒女情長了。項羽的這個性格博得了后世無限的同情,項羽這個人實在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愛了,恐怕當時的女孩子們聽到這個消息都會發出“嫁人要嫁項羽”這樣的話了。
這是一個英雄的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劉邦是英雄,項羽是英雄,韓信是英雄,張良、陳平、蕭何、樊噲、這些人也都是英雄。只不過他們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項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現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沒有遮掩顧忌、不計利害成敗地把它表現出來,因此在“成者王敗者寇”這樣一種歷史傳統中,項羽依然能得到人們的憑吊和同情。劉邦是時勢造出來的英雄,他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完成了時代賦予他的歷史使命,并通過不斷地學習使得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成為一個英雄。
四、聯想悟讀
1.聯系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
選擇下面所列的人物或文學形象作為話題,自選角度,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人 物:孔子、蘇軾、曾國藩、魯迅史蒂芬·霍金
文學形象:曹操、宋江、薛寶釵、冬妮婭、桑提亞哥
【注意】①題目自擬。②立意自定。③文體自選。④不得抄襲。
2.閱讀2004年福建高考優秀作文
反思:
第一課時的同學交流很好地調動了同學們的學習氣氛,有些沒有準備好的同學課后表示了自己的后悔,說爭取下節課會爭取有個好的發言。一班的同學在交流時有個小高潮,出現在偉東和偉山之間,關于項羽殺戰俘的歷史。一個認為項羽殺戰俘是他殘忍的表現,一個認為這不足作為殘忍的體現,因為戰法如果不處理掉會給軍隊帶來很大的負擔,他的殺戰俘正好是他精明的地方。
我的感悟是,給他們一個舞臺,我們能發現他們的獨特之處。
【《項羽之死》教案「」】相關文章:
《項羽之死》教案設計04-15
《項羽之死》說課稿06-29
《項羽之死》優秀教案設計03-13
《項羽之死》教學設計10-27
《項羽之死》讀后感范文12-12
項羽之死讀后感范文11-29
項羽之死文言文翻譯02-17
高二語文《項羽之死》學案10-25
《項羽之死》教學設計「精品推薦」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