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捕蛇者說》教學設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并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那么大家知道規范的教學設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捕蛇者說》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捕蛇者說》教學設計 1
教學目的
一、理解并掌握“質、賦、嗣、蹙、藉、徙、俟”等文言實詞,了解“乎”、“而”的多種用法。
二、認識“說”這一文體的特點及對比的寫法。
三、理解“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這一中心文句以及作者同情勞動人民疾苦的感情。
教學設想
一、本文的教學重點是:“說”這一文體和特點;對比手法的運用。
二、第4段從語言角度分析、第5段從思想角度分析是難點,必須引導學生力求正確把握。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 《捕蛇者說》寫于作者在永州任職時,是柳宗元的散文名篇。課文通過捕蛇者蔣氏對其祖孫三代為免交賦斂而甘愿冒著死亡威脅捕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了中唐時期我國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壓迫和剝削,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2 “說”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或敘事兼議論,或議論兼敘事,將敘事和評論結合起來,以說明一個道理。
二、講析課文
引導學生憑借課文注釋和工具書理解第1段。教師適時做以下點撥:
1 重點詞語和文句
質:質地,東西的主體。這里指基本顏色。
章:花紋。
嚙(niè):咬。
臘(xī):干肉。文中用作動詞,把肉晾干。
歲:每年。
當(dàng):抵充、頂替。
永之人爭奔走焉:永州的老百姓爭先恐后地忙著去做這件事。焉,兼詞,于此,為這件事。
2 提問:文章開頭,作者為什么要如此強調“異蛇”之毒?
明確:
(1)這是作者設置的一個懸念,為下文埋下伏線,暗示了當時的世上還有比毒蛇更毒的東西,使讀者產生了急切讀下去的愿望。
(2)這一段重在寫“毒蛇”之異,從三個方面加以描繪:一是顏色之異,二是毒性之異,三是用途之異。
(3)注意首句的省略句“觸草木盡死”,“盡死”前省去的主語應是“草木“,其余皆省去“毒蛇”。
小結:寫“異蛇”劇毒,而“永之人爭奔走焉”。
3 指名朗讀第2、3兩段
提問:蔣氏的自述反映了什么?文章在這一段著重寫什么?
明確:如果說第1段是概述,從第2段開始便轉入到具體的描述。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蔣氏。先寫蔣氏三代捕蛇之“利”,繼而寫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幾死者數矣”一個“且曰”,將寫“利”轉為寫“害”,再用蔣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極其生動地寫出了“捕蛇”并非好事,“爭奔走焉”實屬無奈,字里行間,深含悲苦。“利”與“害”交錯,跌宕有致。
專其利:“專”,獨自享有。
提問: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第3段起過渡作用。通過作者的提問,將文章引入正題。“更若賦,復若役,則何如?”欲揚先抑,“余悲之”與下文的“余聞而愈悲”相應,充分體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無限同情。
4 齊讀1—3段。
三、布置作業
1 完成課后有關作業 。
2 補充作業 :
(1)熟讀、意譯1—3段。
(2)理解下句句子中加黑的實詞。
①黑質而白章(質,原指本質,底色;章,花紋。)
②當其租入(當,抵當,抵充)
③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嗣,繼承)
④貌若甚戚者(戚,悲傷)
⑤若毒之乎(毒,怨恨)
《捕蛇者說》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一、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二、理解對比的寫法。
三、了解封建社會繁重的賦稅及老百姓的痛苦生活,從而增強對新社會的熱愛。
教學重點:
理解第四段對比的寫法
教學難點:
一、唐代中期的賦稅之毒。
二、作者所處的政治環境。
教學設想:
一、安排一課時。
二、讀通全文句子,以第四段為重點,從而領會寫作意圖。
三、作者的處境,在適當的地方點明一下,以便讀懂課文,但應避免過多地講史。
四、對比的方法,學生早已熟悉,本文兩個對比,指導中已經說明,不必重復多講,只要體會對比的作用即可。
五、教讀文言文,向來有講解詳、課時多的習慣,現作嘗試,內容力求精要簡明,只用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探索寫作意圖。
二、掌握體裁特點。
三、理解對比寫法。
四、復習“而”用法。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前預習
參看“閱讀指導”和注解,通讀課文,根據練習一的要求,反復朗讀。
二、教讀課文。
朗讀,指名讀全文,充分利用課本上的注音,幫助正音。分段范讀,并按段指出應注意詞句。抽查提問學生口述大意后,師生共同歸納。(隨時板書)
第一段 詞語:黑質而白章,“而”表示前后詞語并列關系。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得,捕得。“而”表示前后詞語承接關系。大意:敘永州人捕蛇緣同,先說蛇的毒性和功用,后說王命以蛇代租,永州人“爭奔走焉”。
獨立思考:有多少人能得到這個差使呢?(教師抽查提問)
第二段 詞語:數,多次。若,像。大意:敘捕蛇人一家的捕蛇史,三代受毒蛇之害卻以為“利”。
獨立思考:只有姓蔣的一家人在捕蛇上“專其利”,眾多的人仍要交租。(教師抽查提問)
第三段 詞語:若,像。告于蒞事者:柳宗元當時參加朝廷中革新派,斗爭失敗,為首的王叔文被殺,他被貶為永州司馬,在地方上是沒有什么權力的,所以說要代蔣氏轉告地方官。大意:敘同情捕蛇人,由毒蛇之害向賦斂之毒過渡。
第四段 詞語:大戚,汪然出涕,悲傷之至,可見賦斂更毒。未若,不如,不像。癘:疫氣。“鄉鄰之生日蹙”,總寫負擔租入者的情況,“殫其...相藉也。”具體寫他們的悲慘生活。“曩與吾祖居者...非死則徙爾”,寫負擔租賦的鄉鄰的結果。徙,遷移。“非死則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而”表句子之間轉折關系。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寫悍吏逞兇,兩語是“互文”。恂恂,原意是恭順,這里是“小心謹慎”。嘩然而駭、恂恂而起、弛然而臥、時而獻焉,“而”都是表示前邊的詞起修飾作用。退而甘食,退,回來,“而”連接退和食。蓋一歲...有是哉! 明知捕蛇最后必死,卻寧愿選擇捕蛇而避免繳租,可見繳租之害。“今雖死乎此...安敢毒耶?”毒,怨恨,這是極其沉痛的話。
獨立思考:閱讀指導中提到兩個對比,作用是什么?(教師抽查提問)
第五段 苛政:泛指暴政。以俟觀人風者得焉,古代把詩叫做風,有采詩官收集民間歌謠用來觀察民風。柳宗元寫文章目的就是希望在位者能了解民間疾苦,所以比作采風。
獨立思考后分組討論:柳宗元為什么寫本文?它的主旨是什么? “說”是什么意思?(教師抽樣提問,其他學生可舉手搶答補充。)
小結:(教師評價提問)
1.柳宗元當時貶為永州司馬,地位很低, 無可能直接用權力來改變重賦毒民的局面,就寫下這篇課文,并希望當局者能了解民間疾苦。
2.“苛政猛于虎”這句話,已成為歷來抨擊反動派的用語。
3.“說”這種文體,往往是短論。說,本有釋、述的含義。 后來變為因事因理而述說,“與論無大異”,我們比喻它是“雜文”。本篇的特點是在末了點明主旨,即所謂“卒顯其志”
自由思考回答:學過本文后,你對封建社會和今天的社會有什么不同認識?
三、整理、復習、鞏固。
1.朗讀全文,并板演:熙熙,徙,臘,曩,隳突
2.把板書上的“而”字用法歸納,記在筆記本上。
3.辨析、比較:指名口頭講解
┌然得(捕得)而臘之以為餌
┤
└以俟觀人風者得(得到)焉
┌更若(你)役
┤
└貌若(好像)甚戚
┌又安敢毒(怨恨)耶
┤
└孰知賦斂之毒(毒害)有甚是蛇者乎
四、布置作業
背誦第4、5段,互相檢查。
附:板書設計(投影片)
“而”字用法
黑質而白章 表前后并列關系
得而臘之以為餌 表前后承接關系
哀而生之乎 表前后并列關系
而鄉鄰之生日蹙 表前后承接關系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表前對后的修飾關系
非死則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 表前對后的轉折關系
嘩然而駭者 表前對后的.的修飾關系
恂恂而起 表前對后的的修飾關系
弛然而臥 表前對后的的修飾關系
視其缶,而吾蛇尚存 表示承接關系
時而獻焉 表前對后的的修飾關系
退而甘食 表示承接關系
熙熙而樂 表前對后的的修飾關系
聞而愈悲 表示承接關系
《捕蛇者說》教學設計 3
教材分析:
《捕蛇者說》選自義務教育江蘇版初三課文,這篇課文是柳宗元被貶官永州司馬時寫的一篇揭露封建統治者殘酷壓迫剝削勞動人民罪行的文言文。本文主要運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學理念:
平時文言文教學比較煩索,字、詞、句、篇等都要一一落實,學生學得比較枯燥,教師教得也比較乏味。為了擺脫這種局面,我反復思考,怎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學習興趣。結論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動起來。
教學思路:
對課文大意的理解,改變以往教師逐字逐句講授的方法,變為讓學生提問、教師檢查雙邊互動的模式;對文章主題的理解,改變以往逐段講授式或逐題提問式,變為以一點提挈全文,學生討論式。在教學過程中強化文章的朗讀和及時鞏固。
教學流程:
教學目標:
a、理解對比、襯托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b、了解“說”的體裁特點;
教學重點:
a、對比、襯托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b、“說”的體裁特點;
教學難點:
a、正確評價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討論、點拔、朗讀;
教學用具:
投影儀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同學們,“蛇”在我們心目中是什么樣的形象?下面請同學來談一談。
2、想到了蛇,同學們就聯想到了“兇狠、殘忍”這些詞語,就感到恐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柳宗元又是怎樣說說捕蛇人的事的。[師板書課題,作者]
3、學習這篇課文,除了要掌握字、詞、句的含義之外,我們還需要學習以下兩點內容。[師投影學習目標,即教學目標]
二、檢查預習,講授新課:
1、老師首先檢查一下同學們的預習情況。
①指名簡介作者;
②檢查預習題中字音、字義兩項內容。
2、通過檢查的結果看,同學們課前作很認真的準備,很好。下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圈出含義理解不清楚的詞句,然后討論。
①生自讀課文,圈出含義理解不清楚的詞句;
②生之間互相討論;
③生提問老師。
④師強調文中一些重點詞句的意思;
⑤歸納總結練習。
ⅰ古今義差別:
涕 病 可以 雖
ⅱ詞類活用
鄉鄰之生日蹙
君將哀而生之乎
ⅲ一詞多義
食 毒
3、通過同學們剛才對課文的閱讀,我們基本上理清了課文的大義。那么,捕蛇者到底是“幸”還是“不幸”呢?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①生討論發言,師歸納板書。[全部內容見板書]
②師小結:
ⅰ蛇的毒性之大,至使蔣氏祖父和父親都因捕蛇而死,可見捕蛇者是“不幸”的,然而他與鄉鄰們相比卻又是大“幸”了;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他的“幸”是“不幸”之中的“萬幸”。
ⅱ捕蛇者的“幸”與鄉鄰的“不幸”形成鮮明的對比,實際上就是什么和什么的對比,又有何作用呢?并請同學們找出文中其他的對比。(實際上就是“役”之幸與“賦”之不幸的對比,從而突出“賦稅的沉重,人民生活的痛苦”。)
ⅲ捕蛇者是怎樣形容這種現象的呢?孔子又是怎樣說的?作者引用孔子的話有何目的?作者自己又是怎樣評價的?
ⅳ那么,作者對這種現象抱以什么樣的感情和態度呢?(進步性和局限性)
ⅴ其實不管是蔣氏,還是鄉鄰,他們都是不幸的。他們只是在沉重的賦稅的壓迫下,生活方式不同而已。作者這樣來寫,充分的揭示了文章的主題。
4、這篇“說”通過蔣氏三代寧可死于毒蛇之害而求免于苛稅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殘酷的剝削壓迫勞動人民的罪行。曾經我們也學過一篇“說”,同學們是否還記得,那篇“說”又表現了什么主題呢?聯系本文,思考一下“說”這種體裁有什么特點?完成課后“思考和練習”第五題。
三、鞏固練習,歸納總結:
閱讀理解:
余聞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嘗疑乎是(A),今以蔣氏觀之,猶信。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B)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1、該語段選自課文《 》,作者是 , 朝文學家,著有《 》。
2、解釋文中加點的字:
(A)是
(B)是
3、文中引用孔子的話,從議論文的要素考慮,其作用是 。
4、請從選文中摘出本文的中心句: 。
5、回答下列問題:
①余悲的'是:
②余信的是:
③余明的是:
④余期望的是:
6、對作者所期望的,我們應怎樣理解?
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這篇古文言文,清晰地看到了封建統治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比毒蛇和老虎還要厲害,我們對當時的人們懷有深切的同情,對當時的封建統治懷有無比的憤恨和批判。下面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情集齊朗讀課文,以加深理解。
師生一起朗讀課文,結束本堂課。
板書設計:
捕蛇者說
柳宗元
綱 “役”之幸 “賦”之不幸
(捕蛇者) (鄉 鄰)
不幸
以捕蛇獨存 非死則徙爾
幸 馳然而臥,熙熙而樂 嘩然而駭
后死 先死
課后反思:
這堂結束了,我教得舒心,學生學得輕松,甚至有學生情不自禁地說:“這么快就下課了,我還沒覺得時間這樣快過呢!”這說明了學生也比較討厭逐字逐句的講授,他們喜歡活躍的課堂,喜歡自由的課堂,喜歡充滿辯論味的課堂。這就啟示我在今后的教學中對每一篇文章都要深入研究、精心設計,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捕蛇者說》教學設計 4
學習目標:
1.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詞的含義及用法;了解“說”的特點;
2.理解本文襯托、對比的寫法;
3.認識柳宗元同情勞動人民、痛恨苛政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預習課文,能大概掌握課文情節。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1.導入:
背景介紹:唐玄宗天寶中期起,戰爭仍頻,安史之亂、對吐蕃的戰爭、朱沎(cǐ)叛亂等禍亂接連發生,全國稅戶比唐玄宗早期減少四分之三,而兵員卻增加三分之一。朝廷隨意增設稅收官,多立名目,舊稅加新稅,無休無止,民不堪命。人民在重賦逼迫下逃往他鄉,但悍吏仍不放過,“有流亡則攤出(由存留戶共同負擔),已重者愈重”。在這種情況下,當時卻有一種職業可以免其賦稅,到底是什么職業呢?他們又過著怎樣的生活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捕蛇者的世界。
2.解題釋疑: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跟現在的雜文大體近似,其內容大多是一事一議,常具有以小見大的特點,行文較為自由靈活。“說以感動為先”(李善),文中蘊含著感情,這是“說”的一大特點。《捕蛇者說》中就蘊含著柳宗元當時的悲憤之情。
3.梳理字詞:
朗讀課文,請學生口譯課文,教師補充注釋,并歸納重要字詞。
可分為三類歸納:
(1)詞類活用:
如:動詞作名詞:殫其地之出(出產的糧食),竭其廬之入(收入的財物)
名詞作狀語:歲賦其二(每年)
(2)古今異義:病:古義(困苦不堪) 今義(疾病)
(3)一字多義:食:謹食之(喂養)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吃)
(教師舉例,請學生補充歸納)
4.小結設疑:
(1)用精練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
(2)思考:文章是如何表現蔣氏一家悲慘遭遇的。
第二課時
1.復習鞏固:
將準備的字詞測驗發給學生,進行復習鞏固。
2.問題研討:
形式一:學生針對文章的內容、寫法、感情深入探究,提出問題并在小組內解決。
形式二:教師進行指導性地提問,帶領學生逐步解讀課文,并給學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間。
問題集錦:
①永州之蛇“異”在何處?永之人為何爭奔走焉?
②蔣氏三代命運悲慘,令人同情,你認為他哭訴時想讓作者幫助他嗎?為什么?
③文中描繪蔣氏鄉鄰“今其室十無一焉”,你能用一個成語來概括嗎?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④蔣氏捕蛇九死一生,卻不以捕蛇為苦,反而自得其樂,造成這種反常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⑤作者引用孔子的語言有什么用意?
⑥作者對“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的現象抱以怎樣的感情和態度呢?
⑦對于作者的期望——“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我們應該如何看待?
3.寫法探討:
本文寫作上有兩個突出特點:
①襯托。寫毒蛇之害以襯托重賦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賦,蔣氏之祖、父死在這上頭,而蔣氏卻甘愿干此差事,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
②對比。以其鄉鄰60年來由于苛賦之迫而“非死則徙”的遭遇與蔣氏“以捕蛇獨存”的狀況作對比,觸目驚心地表明“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
包括:生存情況之對比,生活狀況之對比,危險次數之對比,死亡時間之對比等。
4.質疑之聲:
柳宗元作為封建時代的一名官吏卻寫出如此“大逆不道”之文章,有人認為他是為百姓之生活困苦而疾呼,但也有人認為這不過是他被貶官后的失意所為,對朝廷之不滿更多的是一種私心,你如何看待?(可結合其經歷及當時社會背景來談)
5.歸納總結:
本文通過對蔣氏三代人寧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之害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統治者殘暴的罪行,表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6.課后思考:
若你就是那位考察民情的官吏,你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請發揮想象力,為本文續寫一段文字。
《捕蛇者說》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運用襯托、對比寫法,突出中心思想:賦斂之毒有甚是蛇。
2.掌握積累本文的文言詞語(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
3.認識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斂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謫居永州時所作。其時政治腐敗,苛捐雜稅繁多,貪官污吏橫征暴斂,使人民陷于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悲慘境地。作者通過捕蛇人蔣氏口述悲慘身世,反應民不聊生的境況,刻畫悍吏的兇暴,描繪捕蛇人的心態,最后點出“賦斂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題思想。學習這篇文章,對于我們了解中唐時期的社會狀況,認識封建社會殘酷的剝削和人民遭受的苦難,是有幫助的。
“捕蛇者說”這個題目的意思是:說說捕蛇人的事。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議論,也可記事,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異蛇的性狀和永州人冒死爭捕這種蛇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4段):通過蔣氏的自訴悲慘遭遇,寫出賦斂之毒,揭露苛捐重賦給農民帶來的深重災難。這部分是文章的重點,首先概述蔣氏三代人的悲慘遭遇,接著借蔣氏血淚陳述,勾勒出中唐時期農村破產,百姓逃亡,十室九空的慘狀,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苛征重賦的罪行。這是教材的重點,因此要著重領會。
第三部分(第5段):點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通過蔣氏祖孫三代寧可死于毒蛇之口而求免于苛稅的記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統治者殘酷壓迫剝削勞動人民的罪行,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疾苦的.同情。
本文的主題是通過捕蛇人的訴說來體現的,因此寫蔣氏跟作者的談話是全文的主要部分。文中寫蔣氏的自述,自始至終采用了對比和襯托的手法。蔣氏從各個時期、各個角度將捕蛇的不幸和賦稅帶來的不幸加以對比。這是教材的難點所在,帶領學生閱讀分析,得出對比和襯托之處。
本文的語言也很有特色,偶句、散句交錯運用,間以錯綜、排比等手法,形成一種整齊、錯綜之美。行文高度緊湊,語言精練,筆力遒勁,沉郁深厚,言真意切,實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珍品。
教學設想:
本文詞語量大,需要理解的實詞比較多,虛詞“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種用法。講明詞義(實詞、虛詞),這是本文教學中要用相當時間來完成的重要任務。如果字字講解落實,學生學得比較枯燥,教師教得也比較乏味。為了擺脫這種局面,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動起來。
對課文大意的理解,改變以往教師逐字逐句講授的方法,變為讓學生提問、教師檢查雙邊互動的模式。
《捕蛇者說》以獨特的寫法(襯托、對比)尖銳、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下賦稅的苛酷,揭示了廣大人民遭受的苦難不幸,表現了作者對勞苦大眾的深切同情,對殘暴統治的強烈憤恨。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讀懂字詞句,在此基礎上,總結文章的寫法,并突出這種寫法的目的,教學中始終要注意扣住中心。
因此,本文的教學步驟大致分為這樣幾步:先讀準課文,包括字音和停頓;再讀懂課文,包括理解實詞和虛詞的意義,理解文章句子的意思;接著讀透課文,包括分析文章的寫法,把握文章的中心;最后讀活課文,在把握文章的中心的基礎上,聯系本文所敘述的事件,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并引發聯想和思考。
《捕蛇者說》教學設計 6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理解古漢語中介賓短語的用法。
掌握“觸、餌、嗣、役、嚙、蒞、斯、殫、徙、嘩、弛、謹”等詞。
2、學會分析及翻譯含有介賓短語的句子。在疏通課文、翻譯課文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
3、了解介賓短語的用法。
二、重點難點
學會分析及翻譯含有介賓短語的句子。在疏通課文、翻譯課文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學習《苛政猛于虎》
(1)疏通文字
(2)理解內容:老人一家的遭遇如何?你對此的態度如何?孔子對此的態度如何?老人為什么不肯離開?對此你有何感想?孔子有何感想?
學生明確:因為那里沒有苛政,苛政比吃人的老虎還要厲害。
2、引出《捕蛇者說》
二、揭題解題
1、“捕蛇者說”不能譯成“捕蛇的人說”,因為“說”是一種文體,可以議論,可以敘事,但敘事也是為了說理,相當于現代的雜文
2、柳宗元,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解人。世稱柳河東。
三、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1、學習文中字詞
2、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力求對課文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提出類似于《苛政猛于虎》的問題:蔣氏一家的遭遇如何?你對此的態度如何?作者對此的態度如何?蔣氏為什么不肯換工作?對此你有何感想?作者又有感想?
四、串講翻譯課文第一段
1、重點詞句
(1)黑質而白章:“而”,表并列。
(2)以嚙人,無御之者:“以”,而,如果; “御”:抵御。②“之”:代蛇毒。①“者”:指辦法。
(3)然得而臘之以為餌:“然”,然而;“而”,如果;“之”,代蛇。“以”:用(它)。“為”:作,制成。
(4)可以:可以(之)。
(5)其始:“其”,指所要述說的事。
(6)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人:“募”,征集,召募。 “當”:當作。 “其”:指能捕捉到蛇的人。“入”:繳納。
(8)永之人爭奔走焉:“焉”,于此,在這件事上。
2、討論內容。
提問一: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內容?
明確:寫異蛇的劇毒、特殊用途以及永州之民爭相冒死去捕毒蛇以當其租。
提問二:作者是如何寫異蛇之異的?
明確:從蛇的狀貌、蛇的毒性、蛇的用處三方面來突出異蛇之異。
提問三:永之人冒死捕的緣由是什么?
明確:“當其租入’
提問四:作者寫這些要說明什么?
明確:作者寫這些是要暗示租稅之毒甚于蛇毒
五、串講翻譯課文第二段
1、重點詞句。
(1)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吳:“者”,表停頓;“專”,獨占,享有。
(2)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為”:做,干;“之”,代捕蛇以抵租賦這事; “者”:指“兒死”的情況。
(3)言之,貌若甚戚者:“貌”,臉色;“甚”:很。
3、討論內容。
提問一:第2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明確:蔣氏自述一家三代捕蛇以抵租賦之事的悲慘遭遇。
提問二:如何看待“蔣氏者,專其利三世”?
明確的:他自述中三個“死”充分說明捕蛇給他家三代帶來的深重災難。“專其利三世”,其實是受害三世。“利”字的背后,隱含著無限的辛酸和痛苦。“貌若甚戚者”,表現了蔣氏難以抑制的悲痛。“專其利三世矣”,語中含有強烈的譏諷意味。
六、串講翻譯課文第三段
1、重點詞句。
(1)余悲之,且日:“悲”,憐憫;“之”,代蔣氏;“且”,并且。
(2)余將告于蒞事者,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將”,打算;“告”,告訴;“于”:及于,給;“蒞”,臨,統管,治理;“更”(gēng),更換;“役”,差事;“復”,恢復;“則”表連接,那么。
2、討論內容。
提問:這段寫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段寫作者憐憫,同情蔣氏的不幸,并告訴蔣氏打算用“更役復賦”的辦法為他解除不幸。通過建議將“賦稅”和“捕蛇”兩件事聯系起來,引出下文蔣氏的大段控訴。
七、小結
八、作業練習
1、鞏固字詞,熟悉課文。
2、翻譯課文一、二、三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檢查字詞。
2、指名口譯一、二、三段重點詞句。
3、課文內容回顧。
二、串講翻譯課文第四段
1、朗讀課文。
2、解決重點詞句,了解內容。
(1)蔣氏大蹙,……則久已病矣。”
“涕”:眼淚。“君”:敬稱。“將”:打算。 “之”:代自己,我。“斯”:這。“甚”:厲害。(這幾句寫蔣氏極為悲哀地回答作者,說恢復他的租賦給他帶來的不幸要遠比捕蛇給他帶來的不幸大得多。)
(2)自吾氏三世居是鄉,……而吾以捕蛇獨存。
“自”:從。“是”:這。 “歲”:年。“生”:生活。“日”,名作狀:一天天;“蹙”,緊迫,減縮。“竭”:窮盡。“而”:因而。“觸”:接觸,冒著。(這幾句是蔣氏自述鄉鄰在這60年間“非死則徙”的不幸遭遇,他自己卻由于捕蛇抵賦而存活下來。)
(3)悍吏之來吾鄉,……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之”:取消句子獨立性。“乎”:于,在。“嘩”:吵嚷,喧嘩。“駭”:驚擾。“者”:指上述“叫囂……而駭”的騷擾惡行。“雖”:即使。“寧”:安寧。“焉”:語氣詞,啊;“而”:順連。“食”:飼,喂養。 “退”:歸家。 “而”:就。 “食”:吃。“若”:像。“已”:已經。“毒”:怨恨。(這幾句是蔣氏自述比起鄉鄰們因繳納租賦而受悍吏騷擾蹂躪,天天遭受不幸,他干捕蛇這差事要有“幸”得多,一年中他只需“犯死”兩次,其余時間就可“熙熙而樂”。這些話顯然含著譏刺,含著怨憤。)
3、討論內容。
提問:本段主要寫什么?說明什么?
講解:本段主要寫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賦重壓下“非死則徙”的悲慘遭遇;說明苛賦之害比毒蛇之害更為厲害,更加可怕。
三、串講翻譯課文第五段
1、重點詞句。
(1)吾嘗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乎”,于,對;“是”:代孔子的話;“以”,根據;“觀”,看。“之”:代孔子之言。
(2)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斂”,賦稅; “毒”,害。
(3)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故”,因此。“為”:為了。“之”:代上述之事。“說”:寫此“說”。
2、討論內容。
提問:結尾這段寫什么?
明確的:引用孔子的話結束全文,點明題旨“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并簡明交待寫作意圖“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四、討論課文內容:
1、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簡要敘述異蛇毒性之劇及其特殊的醫療功能,并交代了永州之人爭相捕蛇的緣由。
第二部分(2---4):通過寫蔣氏自述,揭露苛捐雜稅給廣大人民帶來
的深重災難及農村十室九空的慘狀。
第一層(2):概寫蔣氏三世捕蛇的遭遇。
第二層:(3、4):寫作者的建議和蔣氏的訴說。
第三部分(5):引用孔子的話結束全文,點明題旨,并簡明寫作意圖。
全文以“毒”字貫穿始終。
2、中心思想:
課文通過對捕蛇者蔣氏寧愿捕蛇而不愿受苛稅之苦的記述,反映了封建社會下層人民遭受的苦難,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橫征暴斂的罪行,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五、課文的寫作特點:
1、運用對比和反襯的手法突出中心。
(1)以蛇之毒反襯賦斂之毒,突出賦斂對人民的毒害程度之深。
(2)以異蛇之毒與永州人競相捕蛇進行對比,暗示了苛稅之毒甚于蛇毒。
(3)以鄉鄰在苛捐雜稅下,民不聊生、非死則徙、十室外九空與“吾以捕蛇獨存“進行對比,說明捕蛇優于納稅,表現出賦斂之毒有甚至于蛇毒的主題思想。
(3)以悍吏來吾鄉催逼租稅鬧得雞犬不寧的情景與蔣氏的“弛然而臥”、“熙熙而樂“進行對比,進一步突出主題。
2、語言精練。極富文彩。
對偶句的精彩(請學生找出文中的對偶句)
六、歸納介賓短語的兩種用法:
1、歸納:
(1)介賓短語放在動詞之前作狀語。如:苛政猛于虎。叫囂乎東西。
(2)介賓短語放在動詞之后作補語。如:薄如錢唇。(注: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多數作狀語用,翻譯時要把它提到動詞之前。)
2、討論課后練習三
七、作業練習
1、課后練習輔導
2、熟讀背誦課文
3、同步練
《捕蛇者說》教學設計 7
學習目標
1、了解“說”的特點;
2、理解本文襯托、對比寫法;
3、掌握本文的詞語;
4、認識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斂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難點
1、理解并掌握“質、賦、嗣、蹙、藉、徙、俟”等文言實詞,了解“乎”、“而”的多種用法。
2、認識“說”這一文體的特點及對比的寫法。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師生交流作者信息
簡介文體和作者:
說,一種敘事兼議論的文體。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字子厚,河東解(現在山西運城解州鎮)人,世稱柳河東。唐德宗貞元九年(793)中進士,十四年(798)又考取博學宏詞科。先后任集賢殿正字,藍田縣尉和監察御史里行(即見習御史)。唐順永貞元年(805),參加王叔文革新集團,任禮部員外郎。但這場改革僅歷時7個月就失敗了,王叔文被殺,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
柳宗元的貶地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市),在當時是相當荒僻落后地區。司馬是刺吏的助手,有職無權。柳宗元在這里住了將近十年,到元和十年(815)才被改派到柳州當刺史。在刺史任上取得顯著政績。但因長期內心抑郁,健康狀況惡化,終于病死在柳州,年僅47歲。
柳宗元和韓愈同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象生動,語言簡練,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他還寫了不少政治和哲學論文。在詩詞創作上,善于用簡樸疏淡的語言表達深刻的思想內容。他的詩文稿由劉禹錫編為《柳河東集》。
二、檢查學生預習
1、學生活動
自讀一遍課文,二人小組互讀。
2、教師活動
檢查學生對下列字音掌握的情況。
嚙(niè)御(yù)得而臘(xī)之攣踠(luán wǎn)
瘺(lu)癘(lì)當(dàng)其租入嗣(sì)
幾(jī)死者戚(qī)蒞(lì)事者日蹙(cù)
殫(dān)轉徙(xǐ)頓踣(bó)呼噓(xū)
曩(nǎng)悍(hàn)吏隳(huī)突恂恂(xún)而起
缶(fǒu)謹食(sì)之苛(kē)政孰(shú)知
以俟(sì)夫觀人風者
檢查字音掌握情況的同時,適當提示字義或詞義。
3、學生活動
分別朗讀課文。
4、教師活動
范讀課文。
提出要求:邊聽邊思考每句的大意。
三、學習課文
1、學生活動
疏通文意。二人小組,對照注解疏通課文大意。
2、教師活動
糾正學生翻譯中出現的錯誤。
四、學生按要求激情誦讀。
1、全班同學大聲、自由地誦讀全文。
2、每人至少誦讀二遍。
3、力爭讀得順口,上口。
五、學生質疑性朗讀課文。
1、從課文第一段起,同學們提出自己不懂的內容,請老師解答,同學們做好課文旁批。
2、教師答疑,每解決一段,同學們便朗讀一段。
六、學生鞏固性復讀。
1、學生分為四人學習小組。
2、每組同學從課文第一段起復述課文,復述一段,誦讀一段。
3、每個同學都必須參加復述。
4、討論:
《捕蛇者說》怎樣表現了“說”這一文體的特點的?
明確:全文有敘有議,雖記敘較多,但卻處處為議論服務。符合“說”可敘可議,以議為主的.特點;全文語言極其形象、生動,亦符合“說”這一文體比較講究“文采”的特點。
七、展開競讀。
1、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第四段。
2、請同學們自告奮勇起來朗讀第四,看誰讀順暢,有情感。
3、在“競讀”過程中,其他同學要小聲地跟讀。
八、背讀大比拼
1、教師介紹文言文快速、準確背誦的方法:
如分層背譯法、語言標志法、嘗試搶記法、誦聽背誦法、整體反復法等等。告訴學生不管用哪種方法背誦,都要理解文意,理解文路,都要抓住文章表達的突出特征。
2、學生試背課文第四、五兩段。
附:《捕蛇者說》難句例解
以嚙人,無御之者
1)假設而兼有連貫關系的復句。這類復句通常的次序是假設偏句在前,結果在后。
2)“以”,有人認為用法同“而”,連詞,這里不取。因為從文氣來看,并不通暢。我們以為,或可看成作“用”講的介詞,后面省去“以”的連帶成分“毒牙”一類的東西,也可以用代詞“之”代替“毒牙”等。同樣結構如《論語·憲問》:“以告者過也。”或說同“已”,時間副詞。又如:“其聞之者,吾以除之矣。”(《國語·晉語》)“王以和三晉伐秦,秦必不敢言救宋。”(《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謂齊王》)
譯文:用(毒牙)咬了人,就沒有能夠抵御它的。
若毒之乎
“毒”,名詞增加了意動用法,“毒之”是“以之為毒”,下文“又安敢毒耶?”就是“又安敢毒之耶?”省去賓語“之”。“毒”作“恨”講,《廣雅·釋言》:“毒,憎也。”又如:“死者不毒,奪者不慍。”(《孫臏兵法·行篡》)“如此,則上無私威之毒。”(《韓非子·用人》)或說“毒”作“害”講,參閱下文“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說明。
譯文:你把這差事當作災難嗎?
饑渴而頓踣
1)因果復句的緊縮形式,“而”表示承接,有人曾經認為因果本身就包含著承接的因素。
2)“頓”,《說文》:“下首也。”段玉裁認為應當是“頓首”,即以頭叩地。引申為“止”為“停”。“踣(bó)”,《說文》:“僵也。”又,“走”部:“這,僵也。”“踣”、“這”是一個字。《六代論》:“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僵”是向前倒覆,“踣”也是向前倒覆。
譯文;因為饑餓(到極點),口渴(到極點),就停下來向前面一倒。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往往”不同于今天作頻率副詞用的“往往”,而是作“從這里到那里,從那里到這里”講,《說文》:“往,之也。”就是“到”。《陳涉世家》有“卒中往往語”,用法相同。“往往”的后面有連詞“而”連接它后面的動詞“死”,是“往往”作為動詞的句法環境。又,《觀巴黎油畫記》是19世紀作品,文中“往往留象于館”的“往往”,跟今天詞義相同。解釋詞義常常需要跟分析句子結構聯系起來,不能孤立地就詞釋詞。段玉裁注《說文》“毒”字:“往往猶歷歷也。”“相”既不表互指,也不表偏指,而是表示遞相,即“一個接著一個”。又如“父子相繼”,只能是子繼父不能是父繼子。
譯文:來來往往死掉的,尸體一個壓著一個。
吾恂恂而起
“恂”,《說文》:“信心也。”“恂恂”意思是很有信心。上文說“雖雞狗不得寧焉”,那是由于沒有干捕蛇的事,“捕蛇者”由于有“蛇”,就懷有信心。
譯文:我滿懷信心地起身。
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
1)包孕句。主語“太醫”因承前者,及物動詞“募”的賓語又是假設復句,“有能捕之者”是無主句,“當其租入”的主語“蒞事者”明顯可知,因此省略。
2)“租入”不當“稅收”講,不是一個詞,《柳河東集》其他地方也不見“租入”。“當其租入”是兼語短語,“租”是兼語,“入”是兼語后面的謂語,音義同“納”,亦即“繳納”。有人把“當其租”作為“入”的狀語,恐屬欠妥。“當”前面或可加上介詞結構“以之”。
譯文:招募有能夠捕到蛇的,就(把蛇)當作那個租稅交給國家。
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單句,用設問形式表示強烈的感嘆,正面的意思是“不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也”。“孰”,《爾雅·釋詁》:“準也。”
2)“賦”,稅;“斂”,征收。“毒”,一解釋為“厚”,跟本句無關;一解釋為“害人之草往往而生”。“毒”是漫生的害人的草,譯成現代漢語是“毒害”,仍舊是名詞,只是比“毒”的本義引申了一步。又如:“若毒之乎?”“毒”增加意動用法,就是“若以之為毒乎”,也就是“你把這差事當作毒害么”;“又安敢毒耶”,“毒”也增加意動用法,后面省賓語“之”,意思是“又怎么敢把這差事當毒害呀”。
3)“甚”,音義同“善”,也就是“賢”,江蘇泰興方言還讀“善”為xiān。又如《禮記·內則》:“具二牲,獻其賢者于宗子。”《廣韻·下平聲·一先》:“賢,善也。”又如:“師不必賢于弟子。”(《師說》)“賢”也不是只講品德,而是講條件,“賢”就是“善”,也就是“甚”。“賢”古寫作“臤”,《說文》“臤”部:“堅也,古文以為‘賢’字。”楊樹達《釋賢》:“人堅則賢……堅乃能耐也。”這樣看來,“甚”作“勝”講并非由于假借,而是由于引申。又,在“是蛇”前面可以加上比較的介詞“於”。或說“甚”是形容詞增加比較性能的用法。
譯文:誰知道賦稅征收的毒害有比這種蛇更嚴重的呢?
苛政猛于虎也
王引之《經義述聞》認為“苛政”的“政”是“征”字的借用,亦即“繁重的賦稅”,現在還有人據以為說。王氏所說未必可信,因為“苛政”毒害的方面很多,“苛征”只是一個方面。柳宗元所引出于《禮記·檀弓》,王引之講的是《禮記》,那里也應當是“苛政”。訓詁學有兩個原則:凡用本字講得通的就不用借字;訓釋某個詞義不但在本句講得通,到了別處也講得通。古籍中用“苛政”的很多,如:“除其苛政。”(《晉書·武帝紀》《北史·周武帝紀》)
譯文:苛刻的政治比老虎更厲害啊。
《捕蛇者說》教學設計 8
一、教學目的。
1、本文在于揭露統治階級的橫征暴斂,表現對人民疾苦的同情。
2、背誦第4、5段,注意語調,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乎”和“而”的多種用法。
4、理解并掌握“對比”的寫法。
二、教學設想。
1、課文第4段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1)蔣氏自陳心曲的話是全文主體,要著重領會。(重點)
(2)運用對比的寫法,以捕蛇之“利”反襯賦斂之毒。(難點)
2、緊扣課文的“閱讀提示”和課后有關練習讀課文。
3、采用“讀讀、議議”相結合的方法。
三、教學時數。
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簡介作者。
2、回憶學過的“說”,講清這一文體的特點。
3、引導學生看課文“閱讀提示”,了解背景和。寫作目的。
(二)指導預習。
1、參照課文注釋,閱讀全文。
2、弄清“永州之人爭捕異蛇”的原因。
3、了解“黑質而白章”和“得而臘之以為餌”兩句中“而”所表示的關系。
4、掌握實詞“質”“章”“嚙”“當”“已”“得”“賦”等含義;了解“可以”的`古今不同用法及“臘”的活用。
(三)研析新課。
指導學生朗讀第1段并疏通文義。
(1)讓學生試譯,師生共同研討。
明確:
①“黑質而白章”中“而”表南并列關系。
②“得而臘之以為餌”中“而”表示承接關系。
③“可以已大風”中的“可以”,是“可以用來”,今義“可以”是“能夠”的意思,是一個詞。
④“臘”,干肉,名詞,這里作動詞用,意思是“把肉晾干”。
⑤找出寫“蛇毒性之劇”的句子。(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
⑥找出寫“蛇的醫療功效”的句子。(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殺三蟲。)
(2)提問:蛇毒性如此劇烈,永州人為何“爭奔走焉”?
明確:因為“太醫以王命聚之”,捕蛇可以“當其租入”。
(3)小結:文章一開始敘述異蛇毒性之劇及其特殊的醫療功效是為下文作鋪墊。關鍵是“當其租入”和“永之人爭奔走焉”這兩句——捕的蛇可抵交租稅,永州的人才爭著去做捕蛇這件事。這就暗示了“賦斂之毒有甚是蛇”。作者字字都是客觀敘述,而全文主旨已寓其中。
(四)布置作業。
1、翻譯第1段,結合語境理解記憶這一段的有關實詞。
2、預習課文第2——5段。
3、完成課后“辨析·比較”題四第2題。
第二課時:
1、檢查第一課時所學的知識。
2、體會“蔣氏大戚……則久已病矣”這段話的思想感情。
3、了解怎樣運用對比以捕蛇之“利”反襯賦斂之毒的寫法。
4、理解互文的修辭手法。(“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
5、思考研討課后“辨析·比較”題三、四。
6、體會第5段內容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一)研析新課。
1、概括第2——4段的內容:敘述了蔣氏三代冒死捕蛇的悲慘遭遇。
第2段概述蔣氏三代人的悲慘遭遇,先說蔣氏“專其利三世”,使人認為可羨;待到蔣氏述說祖、父俱死于捕蛇,我也多次險遭不測,卻又使人感到可悲。這樣由羨慕入悲傷,把事情的本質揭露得更加深刻:原來這所謂的“利”是用生命換來的。
第3段。寫作者提出“更役”“復賦”的建議。作者鑒于蔣氏三代人的遭遇之慘所以才問蔣氏“若毒之乎”。
第4段寫蔣氏不愿更換差役,其答話則句句都落在“賦斂之毒有甚是蛇”這一點上,是全文的主體。
2、提問:“蔣氏大戚,……則久已病矣”這段話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蔣氏明白作者的好意,但他確信作者不了解自己的處境,更不了解地方上的情形,所以用揣測的語氣問作者:“你要哀憐我使我活下去嗎?”接著就用十分堅決的陳述語氣和極為沉痛的語調自述:“我干這個差役的不幸,還不像恢復我賦稅的不幸那么厲害哪”,“假如我不干這個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這是蔣氏幾十年痛苦遭遇的高度概括,是全篇答話的綱。這段話表達了蔣氏“哀而不傷”的思想感情。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3、提問:文章接下去運用對比的寫法,用捕蛇之“利”來反襯賦斂之毒,試分析是怎樣進行對比的?
學生思考、討論。(用圖表表示)
明確:回顧過去,則以鄉鄰們十室九空的情形跟自己能“以捕蛇獨存”作對比;談到現在,則以悍吏來鄉索租跟自己“弛然而臥”作對比(圖表見“板書設計”)
4、理解“互文”的修辭手法(復習已學過的“互文”的句子)
“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譯為:到處吵嚷叫喊,到處騷擾。
5、完成“辨析·比較”題三、四。
第三題有些常用詞在特定的語境中都有特定的含義。試據上下文解釋下面各組句中的加點字。
第四題辨析“乎”和“而”的多種用法:
(1)下面四句話中,“乎”的用法有什么異同?
①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語氣助詞“呢”)
②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語氣助詞“吧”)
③吾嘗疑乎是(介詞“對”)
④等死,列國可乎(語氣助詞“嗎”)
(2)“而”在兩個詞語中間,可以表示前后詞語的并列、承接、轉折和修飾等關系。試指出下面各句中的“而”各表示哪一種關系。
①黑質而白章(并列)
②然得而臘之以為餌(承接)
③吾恂恂而起(修飾)
④人不知而不慍(轉折)
⑤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修飾)
6、總結:第4段通過蔣氏申述不愿換差事的理由,深刻揭露了統臺者橫征暴斂的罪惡。在層層襯托,反復對比中揭示了“賦斂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并為下文議論提供了充足的事實根據。
指導學生朗讀第4段,體會其中的感情。
7、提問:第5段議論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思考、討論,分析歸納。
明確:用“余聞而愈悲”一句結束上文的敘事,并自然轉入議論。先引用孔子的話作為立論的根據并用跌宕的筆法,由表“疑”而后表“信”,為文章蓄勢。再用“嗚呼”領出全文中最重要的一句:“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點明文齊主旨。最后語勢再趨平緩,以寄希望于“觀人風者”收住全文,交待。寫作意圖。這個結句雖反映了作者的階級局限但卻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疾苦的同情。
(二)布置作業。
1 翻譯4、5段并背誦。
2、用符號表示文章結構層次。
3、總結“說”這一文體的特點。
4、完成課后“理解·積累”題五、六。
附:板書設計
一、寫永州之人爭捕異蛇的原因——“當其租入”。
二、敘述蔣氏三代冒死捕蛇的悲慘遭遇。
三、作者對上述事實發表感慨,點明文章主旨和。寫作意圖,表達作者對人民疾苦的同情。
《捕蛇者說》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一理解課文基本內容。
二熟讀課文,背誦第四、五段。
教學設想:
盡可能多讀幾遍課文。因為課文讀不熟,疏通文意困難大,也不利于培養學生文言語感。本課教學目的和訓練重點,都規定了背誦四、五兩段,熟讀才好成誦。讀課文的方法,盡量有所變化,使學生愛讀、樂讀。
理解課文基本內容,抓住四、五兩段適當做些分析。理解全文主旨和蔣氏陳述的主要意思和感情。
疏通文意是理解課文基本內容的基礎,要指導學生認真對照注解完成這項工作。但不搞對評。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熟讀課文。
二疏通文意。
教學過程:
一熟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得順暢。
⊙生自讀一遍課文對照注解,出聲朗讀。
二人小組互讀。糾正讀音錯誤,讀好句中停頓。
教師出示小卡片或小黑板,檢查學生對下列字音掌握的情況。
嚙(niè)御(yǜ)得而臘(xī)之攣踠(luán wǒn)
瘺(lòu)癘(lì)當(dàng)其租入嗣(sì)
幾(jī)死者戚(qī)蒞(lì)事者日蹙(cù)
殫(dān)轉徙(xǐ)頓踣(bó)呼噓(xū)
曩(nǒng)悍(hàn)吏隳(hūi)突
恂恂(xún)而起缶(fǒu)謹食(sì)之苛(kē)政
孰(shú)知以俟(sì)夫觀人風者
[說明]檢查字音掌握情況的同時,適當提示字義或詞義。
請幾位學生讀課文,每位讀一段。隨時正音。
教師范讀課文。提出要求:邊聽邊思考每句的大意。
二疏通文意。
二人小組,對照注解疏通每一句大意。
布置作業:
一熟讀課文,至少讀兩遍。二完成課后練習三(做在書上)。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一理解全文主旨。
二背誦四、五段。
教學過程:
一集體疏通文意。
二人小組提出有疑難的語句,其他同學解答,都解答不了的,教師提示或自己直接解答。
[說明]書上注解比較詳盡,學生能讀懂大部分語句的意思。疑難多出在沒有注解的語句上。例如“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教師引導學生先弄明白“若”“復”“賦”“甚”四個字的意思,然后啟發學生斷句(讀準句中停頓),最后結合“則吾斯役之不幸”引導學生考慮疑難句的句意,他們便會明白了。疏通文意,切忌逐字逐句的對譯,著重在明白每句主要的意思。有時弄明白一個詞或兩三個詞,整句就明白了,但即使這樣,也是以疏通句子的大意為重點,不必講解古代漢語語法知識,確有必要講時,也要適度,為明白句意服務。同請幾個學生每人一段串譯大意。
二理解課文基本內容。判斷課文主旨。
請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判斷全文主旨。
理解第四段內容
討論:
(1)全段話中,哪一句是蔣氏答話的中心?
(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
(2)這一句以下的內容,分作幾層意思?具體說一說。
(分作兩層:先說過去的60年,極言賦斂之苦;后說現在,極言悍吏擾民,索租之急)
(3)這段蔣氏的自述,哀而不傷,更令人感到悲痛。試舉一兩例并作簡要說明。
(①“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蔣氏捕蛇12年,“幾死者數”,他不以為“病”,反以為“幸”,所以這樣說。這是在重復壓迫下的一種反常心理,表面上是慶幸的'意思,卻蘊含著無限凄苦之情。②“曩與吾祖居者……而吾以捕蛇獨存”──蔣氏雖能“獨存”,然而村中十室九空,生意寥落,亦可謂百無聊賴。③“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蔣氏“一歲之中犯死者二”,何“甘”之有?然而不受悍吏逼租之苦,也算是苦中有“甘”了。這種“存者且偷生”的感情,實際上包含著巨大的隱痛)
引導學生看“閱讀引導”,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說明]這一段是教學重點,也有一定難度,所以設計以上幾步教學環節。其中,舉例說明哀而不傷的要求,以舉例為主,說明也不必照教案上所答的這樣,學生有所體會即可以了。文中表達出作者怎樣的感情?
(對勞苦人民同情:“余悲之”“余聞而愈悲”“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三背誦第四段。
強記:給5分鐘時間,背下來。
范背:教師背第四段,學生心里默背。
試背:請三位學生分別背誦。
齊背:全體學生齊背兩遍。
[說明]指導背書時,提示學生結合前面對本段層次、內容的分析來背誦。
布置作業:
一背誦四、五段。
二完成課后練習四。
《捕蛇者說》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一、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二、理解對比的寫法。
三、了解封建社會繁重的賦稅及老百姓的痛苦生活,從而增強對新社會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文章對比的寫法。唐代中期的賦稅之毒。作者所處的治環境。
教學難點:了解封建社會繁重的賦稅及老百姓的痛苦生活,從而增強對新社會的熱愛。
教學過程
一、以情致導
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冬,孔子因魯國內亂,北行入齊。途中經過泰山之麓時,只見一個婦人伏于墳頭上痛哭不止。孔子便命子路前去,詢問她何以這般悲傷。婦人含淚答道:“先前,我公公被猛虎所食;后來,我的丈夫又被猛虎所食;現在,我的兒子又被猛虎吞食了。”孔子問:“那你為何不遠噪開這里呢?”婦人道:“因為這里沒有啊!”孔子聽罷,長嘆一聲,對身邊的學生言道:“你們須記住,遠比猛虎還要兇殘啊!”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柳宗元因主張治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在這個荒僻落后的地區生活了近10年,目睹當地人民“非死則徙爾”的悲慘景象,感到有責任用自己的筆來反映橫征斂導致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希望最高統治者能借此體察民情,推行善。
唐朝中后期,戰爭頻繁,先后發生過安史之亂,對吐蕃戰爭等。全國戶口銳減,朝廷隨意增設稅收官,多立名目,舊稅加新稅,沒有限制,使人民負擔日益加重。盡管在唐德宗建中元年頒布了兩稅法(分夏、秋兩次繳稅,即課文中說的“歲賦其二”),但各類苛捐雜稅并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多。人民在重賦逼迫下逃往他鄉,但悍吏仍不放過,“有流亡則攤出,已重者愈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非死則徙爾”
三、自讀課文,理解文意
1、充分利用書上的注意和工具書,讀準字音,掃除閱讀障礙。
2、自己邊讀課文邊看書下注釋,試著理解文章的意思。
3、同座互相口譯課文,找出書中有疑難的詞句,以待交流。
四、朗讀課文,討論交流
1、學生朗讀(注意從詞意上更正學生的讀音錯誤。)
2、學生討論文章的句讀,每組派代表示讀,教師指正。
3、教師范讀,學生練讀。做到發音準確,節奏鮮明。不多讀一字,也不少讀一字,更不錯字一字
4、全班齊讀。
5、學生質疑,教師組織討論,并作好點評講解。
6、教師針對學生討論的結果進行補充點撥。
注意提醒學生注意文中的特殊語法現象、詞類活用、虛詞用法及詞的古今異義變化。
五、品讀課文,體會情感
1、指名學生談談讀了課文后的感觸。
2、找出文章的抒情句和中心句。
課文在最后一段中議論抒情說:“嗚咽!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可見,作者認為賦斂之毒比蛇毒更厲害,下面我們來看看蛇怎么毒,賦斂又怎么毒?
學生討論后交流。
3、教師引導學生分析
(1)在第一段中畫出表現蛇毒的語句。
分析: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感覺一下黑色地底紋上布滿了白色的花紋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如果我們碰到這種蛇會怎么辦?永州的人又是怎么做的`?為什么?“爭”字說明了什么?
(2)有多少人能得到這個差使呢?
(3)蔣氏三代“專其利”,按理來說,應該感到很高興才對,事實上是不是如此呢?這又說明了什么?
注意引導學生從蔣氏的神態變化(“貌若甚戚者”“蔣氏大戚”)和矛盾心理(捕蛇雖不幸卻又比繳賦稅幸運的種種生活狀況的對比)來感悟文章的主旨。
(4)文章結尾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是期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試想:如果察民情的人得到了它,會不會采取措施減輕農民的負擔,讓人民過上比較安定的生活?(柳宗元作為一名封建社會的官吏,能夠同情下層勞動人民遭受的苦難,這種精神是難能可貴的。但是,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他不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觀人風者”身手。我認為,柳宗元的愿望不可能實現。就當時社會現實來說,治極端,戰亂頻繁,統治者為了維護權,千方百計加重賦稅,巧取豪奪,根本不顧人民的死活。大多數官吏關心的是如何攫取更大的權力和聚斂更多的財富,哪里有什么善心來減輕人民的`負擔。
(5)討論文中“嗚咽!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一句應該怎么讀。
4、學生試讀,教師范讀,學生悟讀。
5、學生悟讀。
6、指句示讀,要求:節奏鮮明、語調適當、語速適中。
7、全班齊讀。
課后習題
1、《捕蛇者說》的作者是____朝的著名文學家_________,他的字是_____,他的作品收集在《____________》。
2、作者在這篇文章中,通過記述蔣氏祖孫三代的遭遇,發出了“______________”的感慨。
3、文中寫蔣氏的自述,始終采用了對比和襯托的手法。蔣氏從各個角度將捕蛇的不幸和賦稅帶來的不幸加以對比:以他“捕蛇存”和鄉鄰“___________”相對比;以他“_______________ ”和鄉鄰的“雞狗不得寧”相對比;以他的“一歲之犯死者二”和鄉鄰“____________ ”相對比;以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鄉鄰的“先死”說明捕蛇的不幸。
4、文中提到的“永之人爭奔走焉”的原因是什么?(用文段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怎樣理解文段中蔣氏“專其利”中的“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補足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永州之野產異蛇,( )黑質而白章,( )觸草木,( )盡死,( )以嚙人,( )無御之者。
【《捕蛇者說》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捕蛇者說》教學設計06-08
中學語文《捕蛇者說》教學設計06-14
捕蛇者說賞析08-17
《捕蛇者說》原文及譯文04-12
柳宗元《捕蛇者說》教案精選08-10
文言文《捕蛇者說》教學反思精選08-09
捕蛇者說原文和譯文07-22
《捕蛇者說》的原文和翻譯08-10
《捕蛇者說》原文及其賞析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