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教學工作反思
篇一
一、收獲之處:
1、加強理論學習, 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生眼里的教師應當是一位聰明、博學、善于思考、熱愛知識的人。”“為了使學生獲得一點知識的亮光,教師應吸進整個光的海洋。”為此, 自畢業以來我不斷進修學習, 先后取得了專科和本科學歷,豐富了自己的知識結構, 同時加強專業理論學習, 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用新課程標準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 使自己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斷提高。
2、對學生能傾注全心的愛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對待每一位學生都傾注愛心,真誠對待每一位學生,用自己的真情感動學生,對學生用寬容的眼光看待, 對學生盡心盡責,贏得了學生的信任和愛戴,因此學生也喜歡學習數學。
3、落實課堂常規,關心學困生的成長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平時注重因材施教, 努力提優輔差。在每學期初,就確定了班級里需要課后輔導的學困生,充分利用放學后的時間和家庭教育相結合進行輔導,使這些學生的生的成績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我在抓教學質量的同時,又注重落實課堂教學常規,嚴格規范學生的作業格式和課堂學習方式,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業習慣和學習習慣,促進課堂教學效益, 提高了學生的成績。
4、更新教育觀念,活化課堂教學。
教學是教師最重要的工作,而主方向是課堂教學改革。學生喜歡民主、平等型的課堂,期待得到老師的贊揚和鼓勵。新課程標準的一個新理念,就是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合作者。因此,營造民主、平等,放得開、收得攏的課堂才能成為學生吸取知識,張揚個性的場所,課堂才會涌動出師生生命的活力。同樣,教師也就真實地走進了新課程。我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我總是堅持多渠道查閱跟學習內容相關的資料,做到胸有成竹地備課、上課。課堂上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所以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也較喜歡上語文課。
5、增強科研意識,提高自身素質。
我深知,作為一名教師,必須要一種開放的心態全面理解、把握課程,以科學、民主的精神組織實施課程,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調整教育實踐,努力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只有繼續努力進行科學研究,用科學理論武裝自己,才能真正的勝任肩負的使命。平時里,我經常翻閱有關教育理論專著和報刊,上網了解教育動態和教育信息,使自己的研究水平不斷提升。
二、反思與措施
1、 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 1)重新反思課堂教學的本質。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必須始終關注著學生的發展。在教學設計和組織課堂教學時,要時時思考如何讓每個學生樂意學,學會學習,善于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教師如何引導學生解決這些困難。
(2)要拓寬教育教學的視野。課堂教學是發展學生素質的主要場所,但它不是提高學生素質的惟一途徑。教育教學應當滲透在學生參與的各類活動中,
滲透在社會、家庭、學校等學生成長的各個領域之中。
( 3)要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在教學中讓學生學會探索未知比掌握現成的知識更為重要,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潛能比學會一門技能更為重要。因為今天的學生將要迎接未來可能發生的生態環境及社會變遷的挑戰。
(4)敢說一個“不”字
實施創新教育,要敢于對目前阻礙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教育教學現狀說一個“不”字。也就是說,要用質疑的目光、否定的態度、發展的思路對教學現狀經常進行反思,并進行不斷的創新。如教材里出現的東西是否都要教,是否可以對教材中的有關內容進行必要的增刪,再者,書本上、教參上說的是否都是“真理”。
2、精心備課,力爭舊教材體現新理念
如何用新課程標準指導自己的課堂教學,我 需要在備課上下功夫。備課是一種個性化、創造性的勞動。備課要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要備教法,更要備學法;要備如何促進學生的全員參與,如何創設合適的教學情景;要備如何引發學生個性的綻放。備課是一個過程,它需要教師不斷思考,不斷收集資料,不斷創新。教師要有自己的知識儲備,要有自己的教學機智,要有自己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教學反思要詳細具體,在學習中,廣泛吸取教改的新鮮空氣,力爭解決課堂教學時間和教學任務之間的矛盾。
3、創設學生喜歡的民主、平等型的課堂。
新課程標準的一個新理念,就是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合作者,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因此,營造民主、平等,放得開、收得攏的課堂才能成為學生吸取知識,張揚個性的場所,課堂才會涌動出師生生命的活力。同樣,教師也就真實地走進了新課程。 新課標要求教學把學
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做的過程交給學生,使學生能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而教師的作用在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調控教學進程,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操作、去解決問題。因此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有大量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很多時候我就這樣去做的,在學生方面,的確做到了注重學生的個性,但結果呢?不能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有時候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不得不進行剎車,取消了學生的自主時間。如何更好地把握兩者之間的關系,值得進一步研究。
4、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雖然在學生身上化了許多心思,很多學生的學習、習慣有所好轉,但還有個別同學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沒有徹底養成。有部分同學做題時審題還不夠仔細、嚴密,審題能力還須培養。有個別同學仍字跡潦草,盡管我反復教育他們,甚至讓他們重寫,作業的字跡沒多大好轉,只有老師坐在他們面旁邊,他寫一個我說一下,他們才會寫得稍端正些。有些學生的作業還不能按時完成,時而會不做或少做作業。我想也許他們對學習缺少了興趣才會不完成作業,因此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作業能樂此不疲,這是我需要探究解決的問題。
5、多讀有關教育教學方面的理論知識,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
書到用時方恨少。很多時候我總是想盡辦法、絞盡腦汁的來設計教案,但總覺得少了些什么。要想使教學得心應手,只能是有意識地多收集資料,多看報刊雜志,多與同事交流等,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及科研水平。
6、加強自我反思,自我成長
講究一個“思”字,就是要常常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否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反思應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就課堂教學而言,既
有教學設計過程中的“行動前反思”,又有教學過程中的“行動中反思”,還要有教學后的“行動后反思”;反思的主要內容為:教學設計是還切合實際,行之有效;教學行為是否符合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是否解決現實問題;教學效果是否達到預期目標等;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同時養成教師對自己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性見解,真正成為教學和教研的主人。反思自己教學行為,對自己的教學反思進行理論總結,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工作。
篇二
轉眼間我在教育工作崗位上已經到了第十一個年頭,回顧這十年的教學工作,讓我感到無比欣慰的就是始終堅持以誠待人,以誠感人,以誠育人教育理念,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教好每一位學生。在思想上,本人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并積極加入中國共產黨。作為新世紀的教師的我,時刻以科學發展觀引領自我,愛崗敬業,積極參加政治、業務學習,嚴格的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情感態度樹立高度的責任心,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在教學工作上,我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力求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節課,努力從整體上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努力形成一種和諧的課堂氣氛。在日常工作中,我積極調整心態,尊重、熱愛每一位孩子,在教育教學工作上做到細心、耐心。經過兩年多的工作、學習,我的教學能力、協調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時也發現了自己的一些不足,現就這些問題進行自我剖析如下:
一、存在的問題
1、對教材沒有鉆研的精神。對于大多數年輕的教師,有時只是表面化的去理解知識,并非真正的去理解教材的內容。沒有鉆研精神,只對課本進行簡單的講解,并沒有真正把知識融會貫通。這些都需要一個教師,特別是新教師的不斷學習、努力鉆研,學為人師。作為青年教師,對內容深度的把握總有所欠缺。這樣一來,在課堂對所教學內容的深度把握不好,往往超出教學目標卻沒有突破教學重難點。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足以跟上老教師幾十年的工作經驗呢?我的總結是唯有多讀多看多聽多做。
2、備教材,不備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題,我們在備課時不僅僅要分析教材,更要分析學生,任何一堂課都有各種情況可能發生,教師要學會應變,變不利為有利,變尷尬為幽默,變低效為有效,只有這樣才能把握教師的教學目標。
3、不懂得接受學生的失敗。學生是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進步和成長的。我們教師要學會接受他們的失敗,看得到他們的每一點點進步,不應該再陷入抱怨的泥潭了,應該認清當前形勢,改變教育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每一個孩子的身體素質,不要過分的追求結果。常懷一顆感恩的心,那樣會活的很快樂。
4、缺乏主動探究。在教學方法上試圖突破,采用自主探究式學習,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探究精神。但在實踐過程中,具體的教學策略,還有待進一步地思考,只有這樣學生的探究活動才能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5、自身建設要求不嚴。作為一個新老師,一定要時刻嚴格要求自己,多充電,多學習,讓自己跟上時代的腳步,做一個進取的不斷學習的人。
6、思想有惰性,對自己的要求放松,沒有主動學習,只停留在“要我學”的學習態度上。平時向經驗豐富的教師請教的較少。 以后我將嚴格要求自己,克服惰性,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以新觀念引領自己的工作。多看理論方面的書,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多向有經驗教師請教,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
1、 主動意識不夠。工作中只注重對自己份內的事情的考慮,沒有站在更的立場想問題。總是認識自己的工作能完成,不拖學校的后腿就行,不會積極主動的去為學校著想,不會主動地為別人著想,干點工作就會想到報酬,或者就是得過且過,不思進取,不精益求精。
2、集體主義思想不強。沒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群眾觀點是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在牢固樹立群眾觀點,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原則方面沒有做到想群眾所想,對待集體利益考慮得不周全,很多時候未完全把集體利益當作是自己應該很好保護的,總是認為個人在集體中的重要作用,為了個人利益,損害一點集體利益沒關系,因此對認識上存在很大的差距,行動上表現出來了一定的有損集體利益的事。
3、原則意識不強。總是錯誤的認識,只要是自己做了好事,就應該對得起別人,對得對學校,往往在做好事的同時,也是做著著有損原則的.壞事。在對待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壞事上,自己沒有一個原則性的思考,想當然,好人主義思想嚴重,導致事出了一些有損單位形象,有損集體利益的事。
4、理論性強而實踐性差。高等師范院校的教育與中小學教育存在某些不協調,特別是教育理論、心理學、教育學等課程,理論性強而實踐性差,我們青年教師缺少有助于教學基本功提高的訓練活動課,大學在校期間,課堂實踐機會少,造成知識過關而教學素質不過關的現狀。
三、改進方法
1、愛崗敬業。我們首先要熱愛自己的事業,熱愛自己的崗位,那么就要全身心的熱愛工作和熱愛學生。用愛心去教育每一個學生,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和生命,對學生潛能和自覺的信任,對學生思想和行為的理解都是我們教師必須要做到的。一個熱愛教育事業的人,會感受到教育他人的人生意義與價值。
2、努力鉆研。當今時代知識更新換代的周期越來越短,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學習才能適應工作要求。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和創造者,更要不斷地用新的知識充實自己。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鋪開,對教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我們對傳統基礎教育中的種種弊病進行徹底的變革,要求教師不僅做課程的實施者,更要做課程的研究者和開發者。教學目標從純粹的知識技能轉向了“三維”目標,課堂上教師關注學生的發展性、人文性,倡導以“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選擇、學會判斷、學會合作探究、學會創新,乃至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的道理。
3、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即要學政治、學理論,又要學業務、學法律、學科技,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把所學的理論與實際工作相結合,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4、充滿愛心,忠誠事業。要用去愛感化和教育孩子。教育是充滿情感的事業,充滿愛的事業。著名的教育家巴特爾曾經說過:“教師的愛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了的心靈也能蘇醒;教師的愛是融融的春風,即使冰凍了的感情也會消融。”師愛是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的精神雨露,是教師工作的重要的能源和靈魂。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實踐了愛的教育。當一名教師,首先要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把追求理想、塑造心靈、傳承知識當成人生的最大追求。要關愛每一名學生,關心每一名學生的成長進步,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5、以身作則,行為世范。教育是心靈與心靈的溝通,靈魂與靈魂的交融,人格與人格的對話。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學生心靈的健康和成長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燦爛的陽光。好的老師是孩子最信任的人,有些話甚至不對父母講也愿意跟老師講,老師能幫助他解決思想問題包括實際問題,做到這一點不容易,沒
有愛心是不可能的。惟有教師人格的高尚,才可能有學生心靈的純潔。教書者必先強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我們不僅要注重教書,更要注重育人;不僅要注重言傳,更要注重身教。所以我們教師要加強師德修養,堅持以德立身、自尊自律,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風范教育和感染學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贏得社會的尊重。
6、學為人師。“身教最為貴,知行不可分”教師應展現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人格魅力,不斷的完善自我。不斷思考創新,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學生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樂其道。要把常規的教育教學工作做的很出色其實不簡單。比如:備課,雖然我們每天都要備課,但要把每一節課都備好,我們就很難做到。比如上早讀課,要求學生不遲到。作為教師,應該以身作則,行為世范。生活中教師應時時處處以良好的形象、精神風貌示范給學生。
生活中總免不了順境、逆境的交替,青年教師的成長也是如此。作為青年教師,我知道,任重而道遠。我會踏實工作,積極進取,做好本職工作,爭取做一名學生喜愛、家長敬重、同行認可、領導肯定的好老師。
篇三
一、課文教學“教什么”
這是針對教學內容而言的。“教什么”的問題是教學內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壞,直接影響到教學效率的高低。
在這個問題上,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現象就是教學內容的空泛化和純知識化。所謂“空泛化”,就是教師講授一篇課文,無論是滔滔不絕地“分析”,還是狂轟濫炸地“提問”,教學的著重點都放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上。什么劃分結構、歸納段意、總結中心思想及寫作特點等,這些看起來好像很有條理,而實際上沒有體現出語文的“特色”來,課上得很空。而這些屬于課文內容(即文章“寫了什么”)方面的知識,學生只要認真讀一兩遍課文基本上都能把握。一個又一個寶貴的40分鐘,就這樣白白地耗費掉。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無效勞動就集中體現在這一點上。所謂“純知識化”,就是教師在講課文時,眼光聚焦在“這是什么”的層面上,如“這個字”怎樣讀音,“這個詞”怎樣解釋,“這篇文章”分幾段,每段是什么意思,中心思想是什么,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等等,內容繁多,面面俱到,一篇課文恨不得放到嘴里先嚼個稀爛,然后再吐出來一口一口地喂給學生,把語文課上成“告知”課,學生只須記住就是了。
所以導致上述現象的存在,就是相當數量的教師片面地認為課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記住文中字、詞等知識。應該說,這是課文教學的一個任務,但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終極目標。我在聽課中經常發現很多語文教師在他的教案中,都把“理解課文內容”列為“教學目標”中的一項。而在實際教學中,落得最實的,教師最賣力氣解決的也是這一項。我們說,在課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寫了些什么,這只是課文教學的低層次要求,而在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深入到課文內部,理解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理解課文語言文字的表情達意功能,才是課文教學的高層次要求和根本任務。不然的話,講了《致橡樹》,就是為了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正確的愛情觀;講了《祝福》,就是為了讓學生認清封建禮教的罪惡;講了《蘇州園林》,就是為了讓學生了解蘇州園林的格局和特點……這就不叫語文課了,而變成政治課和地理常識課了。我們的語文教師,長期以來一直在教學的園地里為別的學科任勞任怨地、辛勤地耕耘著,而把自己的這塊語文“自留地”“責任田”給荒蕪了。
那么,課文教學究竟應該教什么呢?一句話:教語言。
課文教學的核心是語言教學,抓住了語言,就抓住了課文教學的核心。語言知識包括:標點知識、語音知識、文字知識、詞匯知識、語法知識、修辭知識、邏輯知識和文體知識等方面的基本知識。課文教學中不僅僅要學習、掌握這些“死”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作者是如何靈活巧妙地運用這些“死”知識來表情達意的。葉圣陶先生早就說過:“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教育部新制訂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寫道:“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是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合稱,構成“語文”的要素就是語言,如果離開了語言,“工具”不能稱其為工具,“人文”也就不復存在了。這就再清楚不過地告訴我們,課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指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正確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積累語言材料,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
二、課文教學“怎樣教”
這是針對教學方法而講的。人們常說,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稱其為“科學”,我們就要探求其規律。按規律施教,教學就順暢,效率就高,反之,教學就滯塞,自然就達不到目的;稱其為“藝術”,我們就要講究方法。教法得當,效率就高,教法不當,效率就低。
當前,在教學方法上存在的問題就是教不得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教不到位。如前所述,一些教師在課文教學中只注重字詞知識教學和內容理解,而不注重品味語言的運用之妙和表情達意的功能。這一點在畢業年級的課文教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二是教法僵化。一些教齡較長的教師,長期教學實踐形成了自己的固定的教學套路,反映在課文教學上,就是用一種教學模式去應付各種體裁的課文,不能因文定法,教學模式化,課上得很死。三是以講為主。一些教師在課堂上主宰地位毫不動搖,以講為主,全面灌輸。特別是在分析課文時,總跳不出“分析”的框架,局限于深入理解這個層面,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語句,總想分析出其微言大義來。仿佛不這樣教就顯得教學沒有深度,不這樣教就不算完成教學任務,不這樣教就展示不出教師的淵博學識和高深理論來。有時為了追求課堂上的表面活躍,大量的提問充斥課堂,滿堂講、滿堂問、串講串問,把語文課上成問答課。這樣的教學,現在還相當普遍。四是題海戰術。現在的學生,除了極少的上課時間,大部分時間都被“考試”“訓練”給占滿了。什么“課課練”“單元練”“月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畢業年級還有不止一次的“模擬考”,等等。學生整日里泡在“題海”中而不能自拔,而考試時最感頭疼的還是不會閱讀分析。這除了試題本身的因素外,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題海戰術的不靈驗。
教學方法上存在的這些問題,究其原因,說到底,還是對課文教學的認識上的偏差所致。我作為年輕的語文教師,學歷都已達標,工作熱情非常高,工作也很努力。但我對自己的教學不滿意,很盡快擺脫這種局面。所以,要解決課文教學“怎樣教”的問題,正確認識課文教學的目的、任務就顯得尤為重要。
【高一語文教學工作反思】相關文章: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02-18
高一語文月考反思02-14
高一的語文教學反思04-16
高一語文期末教學反思02-21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范文07-01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05-16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精選04-16
精選高一語文教學反思04-16
高一語文《師說》教學反思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