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今生今世的證據》教學設計五篇
篇一:
教學目標:
在研讀中與文本、編者對話,深刻體會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觀點。通過的重點語段閱讀,培養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能力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文章富含哲理,需要仔細品味,課堂上可讓學生充分討論,加強文本與自己的對話體驗,增進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
課前準備:制作幻燈片;布置預習,要求學生結合學過的“評點法”閱讀課文。
課時:1課時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師生互動,生成話題,導入課文
1、直接導入:今天我們來學習《今生今世的證據》,先請大家談談你喜不喜歡這篇文章。
學生表明看法。
基本上應該有喜歡和不喜歡兩種看法。簡單闡述理由。
學生可能會產生的疑問:
①文章抒發的是否僅僅是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②個別句子看不懂,比如第七小節最后一句。
③文章結尾一段是有什么深層含義等等。
④文章不僅僅表達思鄉,可是更深入的內涵是什么?怎么把握?
對于課文,高一學生開始有了自己的理解。在他們思想成長的關鍵時期,要極力創設情境,促進他們思想的形成,激勵學生大膽表達。
有的學生還沒有改變以往被動學習的習慣,本課試圖讓學生都能在思考之后得出自己的觀點。
如何組織教學?由學生主體提出問題,然后根據學生生成的問題展開課堂教學。
2、根據學生對“喜歡”和“不喜歡”的分析,引出對文章幾個問題的思考。
出示問題:
①“今生今世的證據”指的是什么?
②本文和一般的思鄉文章有區別嗎?說說你的理由。
③在預習中有哪些疑問?
研讀文本,喚醒生活經驗,品味情感,明確主旨
1、從學生對文章了解的程度看,我們對文章的理解還是不夠的,請同學們閱讀第二小節中“草,你要一年年地長下去啊……”一部分應該讀出怎樣的感情來?
1、 學生自由閱讀課文。
2、 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分析,總結,得出應該帶著怎樣的感情讀課文:懷念、遺憾、自責、悲傷、期待……
這個環節中,教師帶著學生直接切入文章關鍵語段的理解,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對學生的朗誦進行指導。學生通過對文章的品讀,結合自己的理解,進一步品味文章感情,達到感情的升華,實現對文章主旨的把握。
2、追問:作者為什么對這些東西如此深情?
準備例子: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1、 找出關鍵語句。
“這就是他今生今世的證據啊!”
2、點明主旨:這些都烙上了作者生命的印記,是作者生命的證據。
3、 朗讀指導
范讀“草,你要一年年地長下去啊……”
學生盡最大努力,嘗試讀出第二小節中有關語句的復雜感情。
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小組探討分享,深入理解重點語段、文句
1、介紹劉亮程的生平、寫作。
劉亮程反反復復地寫這個村莊,為什么?請學生閱讀課文第六小節,思考本段最后一句話的含義。
生研讀課文第六小節,思考最后一句話的含義。
這個環節旨在將閱讀延伸到文章深層含義,引發學生體會蘊藏于文本之中的更深層次的含義。
“故鄉同時還是內心生存的證明。”涉及關鍵語句的理解。
對于超越學生體驗的東西,教師不妨不回避地告訴學生,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
2、第六小節還從哪個角度揭示了故鄉對于個人的意義?
引導:結合上下文來看,“它們”是作者魂牽夢縈的家園嗎?內心的生存指什么?“內心的生存”應由誰來見證呢?
1、 學生思考
2、 討論“它們”的含義有幾個層面:二個或者三個?
(接上表)
3、提問:
事物消失的差不多了,我們就失去了根,作者處在怎樣的一種狀態?請同學們閱讀課文最后一節。
學生閱讀最后一節。思考:“家園廢失”是指故鄉荒蕪行將消失嗎?如何理解“虛無”的含義?“踏踏實實”在這里有時什么意思?
此處緊密聯系現實生活,引導學生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來認識、理解社會、人生。
4補充事例:
連戰、宋楚瑜訪問大陸——尋根之旅。
個別同學會由此再次理解“今生今世的證據”。
方法總結,問題拓展延伸
1、 方法指導:
①抓住重點段落或重點句子;
②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已有知識點評;
③注意從大處著眼,小處落筆。
理解方法,并對預習時的評點進行修改、交流。
結合自己的已有經驗,再來談談自己對“今生今世的證據”的理解。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方法比結果更重要。
此部分設計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對理解文章的方法有初步的認識。
2、總結全文。
這節課,我們和劉亮程一起有游歷了他的村莊,找到了他“今生今世的證據”。其實,我們的中學也是我們“今生今世的證據”啊!
學生再次揣摩文章,結合自己的理解體會老師的話,力求有所得到。
篇二:
同樣的一篇課文,某校的一位夏老師是這樣上的。其課堂教學流程大略如下(概括):
一、導入:和學生一起回顧《前方》的教學,復習“評點法”。和學生一起分析怎樣評點課文。得出結論:評點就是與文本對話。(板書)然后引入課文《今生今世的證據》。(15分鐘)
二、出示目標:重點分析課文表達了怎樣的思鄉之情。(3分鐘左右)
三、解題:“今生今世的證據”指什么?為什么這些事物能成為“今生今世的證據”?請大家帶著問題閱讀課文。(10分鐘)
四、課文分析:
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文(可以選擇你喜歡的方式),在對話欄里寫下你對課文的認識和感悟。約七八分鐘后,老師要求學生四人一組進行交流討論。
學生討論之后,師生一起來分析文章哪些文句表現了思鄉之情;接著主要就這些文句應該以怎樣的感情朗讀進行試讀、淺析。
齊讀課文,結束本節課。(15分鐘左右)
再次,我們來看看我在區某高級中學聽的一堂課的教學實錄。
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四隊中學《今生今世的證據》教案13(蘇教版必修1)
一、導語
故鄉不是地理學意義上的某個處所,它跟經度緯度無關,跟土地肥瘠無關,跟貧富無關,……它只跟人的心靈相關,是遠離之后難于割舍的眷戀,是五步一回頭的傷感,是對韶華不再生命流逝的慨嘆,是追懷往事的悵惘。
---情感意義
故鄉只跟人的精神相關,它是一個人的根,是心靈的寄寓之所,是精神的棲居之地。
---哲學意義
有一位作家這樣闡釋:
失去的故鄉才是真正的故鄉。寫鄉愁的作家都生活在別處,是“別處”照亮了“故鄉”,是“別處”確認了“故鄉”。
——他就是劉亮程
簡介劉亮程經歷
在新疆沙漠邊有一個叫黃沙梁的村子,這個村子里,房子被風吹舊,太陽將人曬老,樹木按自然的意志生葉展枝……
一切都在不慌不忙中接近一種自然生存。劉亮程,就在這個村子里生活了三十八年。
讀書,種地,當鄉農機管理員,勞動之余寫點文字。
他幾乎所有文字都在寫這村子。2000年,他也因為這樣的文字在全國一鳴驚人,被譽為“20世紀中國最后一位散文家”“鄉村哲學家”。
隨之,他去了縣城;接著,去了省城……
劉亮程說:“現在我已經到了烏魯木齊,有時候想著想著,好象又回到了那里,回到那種生存中,好象是一個人死后又重返世間,看到那些自己想過、撫摩過的事物……”
“我中斷了這種生活,我跑到了別處,遠遠地回望這個村子……”
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他的這篇《今生今世的證據》
二、過程
1、 遠遠地回望這個村子,他在回望(尋覓)什么?
他在回望(尋覓)今生今世的證據
2、什么是他今生今世的證據?
提示:在第二節最后有一句“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證據啊”中的“這些”暗示我們是指故鄉的一草一木,
一磚一瓦,故鄉的那一段生活。
3、為什么故鄉的人事物就是他今生今世的證據?
在《鄉土情結》中曾有這樣的話:故鄉是人出生、成長、生活與勞作的地方,
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遠永遠與它相伴,它都是有意義的,
因為它烙上了人的印記,是人生活的物化,
用作品里的話說“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證據啊”。
4、他為什么要尋覓“今生今世證據”?
我走的時候,我還不知道曾經的生活有一天,會需要證明。(第三節)
(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對象來證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樣,自己并不能證明自己。證明來自于他人,來自于自己生活的地方,來自于自己的勞動成果,
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跡。)
追問:為什么 “曾經的生活,有一天會需要證明”?
這個問題指向第四節開頭“我也會對以往的一切產生懷疑”。
帶領學生讀這一節,想想他懷疑什么?
5、我們生活當中,你有沒有尋找過過去生活的證據?
原因:人喜歡懷舊。
6、人為什么喜歡懷舊?
人為什么喜歡懷舊?因為人是有時間感的動物,他知道生命的流逝與時間的無情,知道什么叫歷史。
曾經經歷的物之所以常常是人懷念的對象,說穿了,懷念的并不是物本身,而是懷念自己的過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過去的時間與歷史的意義和價值。
這其中,故鄉顯然具有特別的份量。否定了或忽視了這曾經之物,必然意味著對自己的過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的懷疑。
7、 他有沒有找到今生今世的證據?
這個問題是解讀文本的第5,6節。先讓學生讀
8、 沒有了“今生今世的證據”,結果會怎樣?
(文本的第9節)
當故鄉也就是一個人生命的印記不復存在時,他的生命,他的歷史也就成了一片虛空,他沒有“根”,也就沒有了寄托與歸宿,沒有了通向未來的方向,他的“回家”,只能是走向“虛無”。
9、總結: 曾經的生活會需要證明
曾經的生活沒有了見證
家園廢失,人走向虛無
《今生今世的證據》是一篇有關故鄉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鄉思作品明顯不同。
如果說許多鄉思作品是在反復吟詠人與故鄉的依戀之情的話,那么《今生今世的證據》則是越過這種感情去進一步追問這種感情何以會產生,人與故鄉的關系到底是什么,
故鄉對一個人來說又意味著什么,人離開家鄉,家鄉成為故鄉,這其間都發生了什么事,有什么變化深藏其中?
總之,劉亮程在追尋故鄉對于人生的意義 。
我們的肉體可以跟隨時間身不由己地進入現代,而精神和心靈卻有它自己的棲居年代。心靈總是落后與古老的。
我們之所以相信和著乃心靈,正是由于它的落后與古老。
現代生活只是一段軀體生活,當它成為“過去”時,心靈才可能緩緩地到達這里。
10、學生評點:
留下生命閱讀的證據
11、結束語
人確實無法選擇生活,卻可以選擇記憶……
已經消逝的人、事和物,我們可以憑借記憶把它們重新喚回,用文字符號向它們招魂,把它們從過去的時光中帶回到眼前,變為活生生的、當下的存在,重新建構我們與這些人、事和物的關系。
篇三:
學習目標:知識能力:培養學生篩選和感知信息的能力。
過程方法:喚醒自身的生命體驗,和文本、老師及同學進行多重對話。
情感價值:覺醒家園意識,認識到故鄉和人精神家園的的關系,建立精神家園。
學習過程:
導入:
一、走近劉亮程——知人論世
在新疆沙漠邊有一個叫黃沙梁的村子,這個村子里,房子被風吹舊,太陽將人曬老,樹木按自然的意志生葉展枝……一切都在不慌不忙中接近一種自然生存。劉亮程,就在這個村子里生活了三十八年。讀書,種地,當鄉農機管理員,勞動之余寫點文字。他幾乎所有文字都在寫這村子。2000年,他也因為這樣的文字在全國一鳴驚人,被譽為“20世紀中國最后一位散文家”“鄉村哲學家”。隨之,他去了縣城;接著,去了省城……
劉亮程說:“現在我已經到了烏魯木齊,有時候想著想著,好象又回到了那里,回到那種生存中,好象是一個人死后又重返世間,看到那些自己想過、撫摩過的事物……” “我中斷了這種生活,我跑到了別處,遠遠地回望這個村子……”
二、尋找生命的證據——整體感知
1、回望故鄉,作者對曾經的一草一木都懷有怎樣的心情?
2、作者為什么會對這些事物有如此的深情呢?
3、請具體說說哪些事物是今生今世的證據?
4、為什么故鄉的人事物就是他今生今世的證據?結合之前學過的文章加以回答。
5、作者想借這些證據證明什么?
6、課文發第7小節說明什么問題?
三、構筑精神家園——討論交流
7、既然任何物都會隨著時間歸于沉寂,也就是說我們舊日生命的痕跡最終都會消失,那么,無家可歸之感是否無可避免呢?仔細體會第8小節的含義。
助解材料: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村莊。
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在心中構筑自己的村莊,用我們一生中最早看見的天空、星辰,最先領受的陽光、雨露和風,最初認識的那些人、花朵和事物。當這個村莊完成時,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便形成了。這個村莊不存在偏僻與遠近。對我而言,它是精神與心靈的。我們的肉體可以跟隨時間身不由己地進入現代,而精神和心靈卻有它自己的棲居年代,我們無法遷移它。在我們漫長一生不經意的某一時期,心靈停留住不走了,定居了,往前走的只是軀體。
那個讓人心靈定居的地方成了自己一個人的村莊。
劉亮程《對一個村莊的認識》
8、學過這篇文章,我們知道對我們來講,故鄉,對我們意味著什么呢?
四、體驗活動:靈魂歸家(愛爾蘭風笛 the immigrant)
[鞏固測評]
1、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 )(5分)
A功夫 工夫 留戀 流連忘返 B蒼茫 倉皇 蒼海桑田 蒼翠欲滴
C嘹亮 燎原 瞭望 潦草 D骨骸 彈劾 言簡意賅 垓心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5分)
(1)即使墻皮全掉光,也在不經意的、風雨______不到的墻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塊吧,留下泥皮上的煙垢和灰。
(2)我走的時候還不知道向那些_____的東西告別。
(3)許多年前他們往這些墻上抹泥巴、刷白灰時,我便知道這些白灰和泥皮遲早會____ 得一干二盡。
A、沖刷 熟悉 脫落 B、沖洗 熟悉 脫落
C、沖洗 熟知 脫落 D、沖刷 熟知 脫離
3、下列句中劃橫線的成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 )(5分)
A、世界很難再找到像巴黎這樣的城市:古典高雅的韻味和現代時尚的潮流完美地融為一體,既充滿反差,又相得益彰。
B、很多老師和學生都有這樣的經驗和體會,在考試前一定要保持輕松的心態,采用疲勞戰術和題海戰術只會事倍功半。
C、生命需要證據,當一個人的家園廢失,那他所有回家的腳步都踏上了漫長的虛無之途,家園成了他一生魂牽夢縈而卻無法回歸的精神之所。
D、這兩位進城打工的農民遭到保安人員的非法拘押和刑訊逼供,他們在被毒打后忍無可忍,不得不承認偷了商場的物品。
4、下列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 ) (5分)
A、與作家不同的是,攝影家們不是把自己對山川、草木、城市、鄉野的感情傾注于筆下,而是直接聚焦于鏡頭。
B、觀摩了這次關于農村經營承包合同法的庭審以后,對我們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C、一只早年間日日清脆嘹亮的鳴叫喚醒人們的大公雞,是否也與一粒土一樣歸于沉寂。
D、北京以56票申奧成功,翻閱上百年的申奧史冊,我們至今還極其罕見在第二輪就取得高的得票率。
篇四:
《今生今世的證據》是一篇有關故鄉的風格獨特的散文。追問鄉情產生的深層原因,情感深藏不露,多少顯得克制、理智,是整個專題中最有深度和厚度的作品。文章富含哲理,需要仔細品味,課堂上可讓學生充分討論,集思廣益,通過評點理解課文。通過閱讀,讓學生走進文本,訓練學生運用評點的方法來深入理解課文的能力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反復閱讀,用原句解讀,加強文本與自己的對話體驗,增進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
教學過程:
師:故鄉對于我,它不僅是出生地,還是一個人的生存和精神居所。現在我已經到了烏魯木齊,有時候想著想著,好像又回到了那里,回到那種生存中,好像是一個人死后又重返世間,看到那些自己想過、撫摩過的事物,那些東西太珍貴了。有時候我都覺得自己用了那么漫長的歲月,去經歷那么一點點東西,怎么忍心寫出來,寫出一句話都覺得心疼。我有時覺得自己是一個生活在時間之外的人,看著一個村莊、一代人一代人在流逝,我就站在時光之處看著他們。(劉亮程《村莊的事情》)
故鄉對中國漢民族來說具有特殊意義。我們沒有宗教,故鄉便成為心靈最后的歸宿。從古到今,回鄉一直是中國人心靈史上的一大風景。(劉亮程《對一個村莊的認識》)今天我從另一角度來思考思鄉這一傳統主題,走進劉亮程的作品——《今生今世的證據》
師:下面來檢查自主學習的情況。誰來整理字詞?
生:(上黑板)
打夯 一縷 瘸腿 抹殺 轉彎抹角 抹布
hāng lǚ qué mǒ m mā
師:昨天同學們已經在網上查閱了一定的劉亮程的資料,現在請同學介紹一下他的生平。
生:劉亮程,1962年生,新疆沙灣縣人。在一個靠近沙漠的村子里長大。種過地,當過鄉農機管理員。勞動之余寫點文字,幾乎所有文字都在寫自己生活多年的一個村子。在這個村子里,房子被風吹舊,太陽將人曬老,所有樹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葉展枝。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種自然生存。
生:散文集有《一個人的村莊》、《風中的院門》。
生:自2000年起,劉亮程的散文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天涯》《大家》《北京文學》《散文選刊》《南方周末》等報刊對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紹,作者本人亦一鳴驚人,被譽為“20世紀中國最后一位散文家”和“鄉村哲學家”。
師: 讀了《今生今世的證據》你有什么感受?
生:這篇文章寫得很美,語言具有讀意。
生:讀后有一點傷感。
生:同樣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但似乎有一點不同。
師:有什么不同?
生:沒有過多的抒情,而是將感情深藏不露;沒有反復吟詠人與故鄉的依戀之情,而是越過這種感情去進一步追問這種感情何以會產生,人與故鄉的關系到底是什么,故鄉對一個人來說又意味著什么,人在家鄉,人離開家鄉,家鄉成為故鄉,這期間都發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變化深藏其中。他的作品中體現了一種難得的對鄉村、對底層民眾的人文關懷,對鄉村日常生活意義的發掘以及對現代化進程中傳統與現代兩種文明之間沖突的反思。
師:說得太好了。下面來具體來賞析這篇文章。請同學們以自己的方式自由朗讀,可高可低,可默讀,要讀出感覺,同時把自己的感覺寫在旁邊的對話欄中。
教師同時出示四個整體性的問題思考。
1、文章的題目是“今生今世的證據”,那么證據是什么?
2、為什么要留證據?
3、作者今生今世的證據,證明了什么?(證據的意義)(證據、村莊、家園實際上都包含了多層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
4、沒有了這些證據會怎樣?
(十分鐘后)
師:在點評之前我們先來整體把握一下文本。誰來回答這三個問題。
生:1、是一視覺形象——“今生今世的證據”有草,土墻,房子,大風……
生:一只大鳥在夜晚的叫聲。
生:親自的經歷——在較寂的村巷倉皇奔逃,……
師:“今生今世的證據”有視覺形象、聽覺形象、親自的經歷——在較寂的村巷倉皇奔逃等等。那么作者今生今世的證據,證明了什么?
生:“曾經的生活,有一天回需要證明”。
師: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人如同任何事物一樣,自己并不能證明自己,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對象來證明自己的。證明來自于他人,來自自己生活過的地方,來自于自己的勞動成果,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跡。人的生活需要物來證明,物又因為人才具有意義,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師:理解很到位。作者今生今世的證據,還證明了什么?在哪一段表明的?
生:第六段。 “內心的生存”,這里指曾經的豐富的精神生活
師:“內心的生存”是一個復雜的表述,包含了人內心豐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內心的生存”找不到依憑,那么就會產生空虛感和漂泊感,所謂“精神的流浪”是現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證據”、“村莊”、“家園”實際上都包含多層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
誰來總結一下這個問題?
生:作者用那么多的證據來證明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生命的痕跡,一是豐富的精神生活。
師:當證據消失了的時候,結果怎樣?
生:“踏踏實實地踏上虛無之途”。
師:如何理解這句話?
生:當我們竭力尋找消逝的過去時,實際上一切都是徒勞,再了無法找回逝去的一切了。
生:這句話設想了事物發展的必然性,從日常性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當故鄉,也就是一個人的生命的印記不復存在時,他的生命、他的歷史也就成了一片虛無,他沒有“根”,也就沒有了寄托與歸宿,沒有了通向未來的方向,結果是想“回家”,卻只能走向“虛無”。
生:故鄉既是具體的家、家園,更是家園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沙,因此這些打上人生印記的景物是人生的證據,是人的精神依托。當一切不復存在時,人就像失去了根的浮萍,既喪失了根深蒂固,又會失去魂牽夢繞的精神寄托。
生:家鄉僅僅是故鄉,僅僅是思鄉?對生命對精神有著重要的意義,是精神家園。
生:一個人要想將他生命的物質痕跡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會長久地留在記憶中,成為人的精神財富和思想資源。只有這樣,“家園”才不會“廢失”,否則人只能在“虛無”之中。
師:句中的“踏踏實實”與“虛無”語義相反,這種表述是否妥帖?
生:十分準確妥帖。“踏踏實實”強調邁上“虛無之途”的必然性
師:剛才我們整體分析了文章,了解思鄉之情如何產生。下面我們來點評一下這篇文章,也可質疑。注意點評的角度和技巧。先請同學們分組交流。
(學生分組交流五分鐘)
師:誰先來點評一下。
生:“我們想它們沒有用處了”有深刻含義。當人擁有的時候,并不覺得一樣東西的珍貴,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東西是否珍貴,人們主要是從實用的角度考慮它的。所以,文章說:“我走的時候,我還不懂得憐惜曾經擁有的事物”,因為“它沒有用處了”。而后經過多年心靈歷程怪往事進行反照,卻發現不懂得憐惜是種錯誤,因此作者后悔地說。
生:第二段,作者通過擬人手法和各種事物展開對話,能夠和事物交流感情,更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以往生活深深的眷戀、懊悔和傷感。作者的語氣近乎請求。
生:為什么“我”“曾經的生活,有一天回需要證明”?
生:人如同任何事物一樣,自己并不能證明自己,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對象來證明自己的。證明來自于他人,來自自己生活過的地方,來自于自己的勞動成果,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跡。人的生活需要物來證明,物又因為人才具有意義,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生:第四段用詞形象。“搗”字形象地寫出了那個瘸腿男人追我時的跑步姿勢。“滲浸”一詞不達意寫出月光濃厚如乳而且照的時間恒久。
生:用了排比句式,表達了對生命的懷疑,表現出作者在回憶往昔生活時一種難以肯定的心理狀態,正說明過去的一切和現在有多么大的豪華車,這正說明需要有東西來證明。
生:第四段的最后一句是什么含義?月光如乳而照的時間恒久。月光可照透一切。這里的一切太熟悉了,我從它們看見了貧困的童年,看見鄉村的往事。
生:第七段的最后一句“等待什么”。
生:我認為是“行將消失”“家園廢失
師:剛才同學點評得到位、準確。誰來用一句話評點全文?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是什么?
生:視角獨特。作者把自己的村莊視為了人格化的精靈,狗、貓、驢、馬、乃至樹木、麥子、鳴蟲等,都被分賦予了人格化的涵義。狗了擁有歷經滄桑的生命,狗的生命里,也浮現出人世間的陳事舊影。驢了好,人也好永遠需要一種無畏的反抗精神,人有時了要像驢那樣卑微,當描述起那個所有的事物的進修,作者都平等地與之時行生命的對話。這種獨特視角反映了作者對生命的領悟。表面上是靠擬人的手法,深層次上看是作者對土地真誠的態度。
生:本文在寫作上的一個明顯是對場景細膩的描寫,這種描寫是浸透了作者的感覺的,它表明,物與場景總是個人化的,是人感覺的延伸,它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比如“一場一場的風吹倒舊墻、刮破院門,穿過一個人慢慢松開的骨縫”,“地深處的大風”,“更黑,更猛,朝著相反的方向,刮動萬物的骨骸和根須”,“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經照透墻、樹木和道路,把銀白的月輝滲浸到事物的背面”,這些對物的記憶顯然是非常個人化的,換言之,故鄉對人的意義并不是雷同的。這是故鄉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存著不可替代的意義的道理所在。
師:作家以樸素簡單的文字表達了他對這個人畜共居的村莊和土地的感激,對自然萬物的尊敬和理解。正因為如此,作家才能如此犀利而深情地感受到“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顆樹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蟲的鳴叫也是人的鳴叫”。每個人都有自己個性化的家園,有著自己的獨特的經歷,請以“我的精神家園”為話題寫一篇短文。要寫出富有詩意、有個人化的景、物、生活場景等生活細節,要寫出一定的生活體驗。
生:(投影展示,略)
師:對于劉亮程來說,他的這個村莊,不僅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處所,是他終生所要表達和描述的對象,它更多地代表著他的生命與寫作方式,是作家在內心深處不斷構筑和豐富的一片靈魂領地。課后上網閱讀劉亮程的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風中的院門》閱讀劉亮程的《誰在喊我》,進一步走進他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精心構筑的精神氛圍。
篇五:
教學設想:
兩文編排在“月是故鄉明”這個單元的“鄉關何處”版塊。前一篇是研讀要求,后一篇是自讀要求。這個板塊的教學在情感上,主要是理解人類對未來的憧憬,盡管還不清楚這種憧憬是歸鄉還是遠行;以及故土變遷后的復雜情感。在閱讀理解上,主要還是學習散文的閱讀賞析。教學這兩篇文章,用指導閱讀的方法處理。《前方》這篇課文理解有難度,教學時主要還是指導幫助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教學目標:
1、反復研讀,與文本、編者對話,深刻體會人與故土的復雜情感;
2、學會對詞語、語段的點評,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揣摩作者飽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語言。
教學方法:閱讀,討論法。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要點:主要閱讀理解《前方》
過程:
一、導入
我們剛剛讀完的兩篇課文《我心歸去》《鄉土情結》都是反映那種遠離故土后的思鄉之情。如果有人做這樣的假想:讓兩位作家回家,讓他們永遠不離開家,又會有怎樣的情形出現呢?可以想到,當他們長期呆家后,又會離家遠行。這就是人類的共性:“身在家鄉,思念前方,離家遠行,心系故鄉。”其實,人的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根,尋找自己真正意義上的精神家園。馬上我們要學的兩篇課文,就表現了這樣的思想。
二、檢查預習(聽寫、注音)
遷徙( ) 襲( )擊 按捺( )不住 憔悴( )
顛簸( ) 惶( )惑 溫馨( )
骨骸( ) 瘸腿( ) 拴牛( ) 煙垢( ) 牲畜( ) 打夯( ) 悄無聲息( )
三、朗讀課文
四、理解賞析
瀏覽課文,先自我思考,再和同學交流
1、文中“前方”有怎樣的含義?篩選課文信息,再整理合成回答。
課文信息:
整理合成:
2、請找到文中的一句話概括本文的主旨。
3、關于“離家”的敘述,作者有怎樣的看法?
4、文章如何把人走向前方與惦念家鄉聯系在一起的?
五、小結
其實,人生確實如同一場旅行,一方面人們不斷地掙脫家的束縛,走向自己的前方,一方面又有扯不斷的歸根意識,可是人們在追尋家的時候,又常常陷于“鄉關何處”的困惑中,這就是人的文化苦旅。
六、作業
第二課時
內容:主要理解《今生今世的證據》
過程:
一、導入
在我們生活過的地方,常常留下我們的回憶,家園中的一草一木,一物一什都是我們成長中的見證,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今生今世的證據》正是曾經的家園廢棄后的痛心的吶喊。《今生今世的證據》是一篇有關故鄉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鄉思作品有明顯的不同,作者沒有過多地去抒情,相反,這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顯得克制、理智的作品。如果說許多鄉思作品是在反復吟詠人與故鄉的依戀之情的話,那么《今生今世的證據》則越過這種感情去進一步追問這種感情何以會產生,人與故鄉的關系到底是什么,故鄉對一個人來說又意味著什么,人在家鄉,人離開家鄉,家鄉成為故鄉,這其間都發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變化深藏其中? 下面我們來讀這篇課文。
二、課文理解
朗讀下面的文段,解讀其含義,先自己思考,再和同學交流。
1、“當家園廢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腳步都已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途。”
2、“這一切,難道不是一場一場的夢。如果沒有那些舊房子和路,沒有揚起又落下的塵土,沒有與我一同長大仍舊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沒有還在吹刮著的那一場一場的風,誰會證實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們,一個人內心的生存誰又能見證。”
3、“我走的時候,我還不懂得憐惜曾經擁有的事物,我們隨便把一堵院墻推倒,砍掉那些樹,拆毀圈棚和爐灶,我們想它沒用處了。”
4、《今生今世的證據》在寫作上的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對場景細膩的描寫,找出幾個片段,讀一讀,評一評。
①“那是我曾有過的生活嗎。我真看見過地深處的大風?更黑,更猛,朝著相反的方向,刮動萬物的骨骸和根須。我真聽見過一只大鳥在夜晚的叫聲?整個村子靜靜的,只有那只鳥在叫。我真的沿那條黑寂的村巷倉皇奔逃?背后是緊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條好腿一下一下地搗著地。我真的有過一棵自己的大榆樹?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樁,它的橫杈直端端指著我們家院門,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還有,我真沐浴過那樣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經照透墻、樹木和道路,把銀白的月輝滲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時候,那些東西不轉身便正面背面都領受到月光,我不回頭就看見了以往。”
②“但我卻不知道這一切面目全非、行將消失時,一只早年間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鳴叫喚醒人們的大紅公雞、一條老死窩中的黑狗、每個午后都照在(已經消失的)門框上的那一縷夕陽……是否也與一粒土一樣歸于沉寂。”
點評:
三、作業
篇六:
教學設想:
兩文編排在“月是故鄉明”這個單元的“鄉關何處”版塊。前一篇是研讀要求,后一篇是自讀要求。這個板塊的教學在情感上,主要是理解人類對未來的憧憬,盡管還不清楚這種憧憬是歸鄉還是遠行;以及故土變遷后的復雜情感。在閱讀理解上,主要還是學習散文的閱讀賞析。教學這兩篇文章,用指導閱讀的方法處理。《前方》實際是一篇探討人性的哲學美文,個人認為,高一學生讀本文,似有不合適之嫌。這篇課文的教學,主要還是指導幫助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教學目標:
1、反復研讀,與文本、編者對話,深刻體會人與故土的復雜情感;
2、學會對詞語、語段的點評,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揣摩作者飽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語言。
教學方法:閱讀,討論法。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要點:主要閱讀理解《前方》
過程:
一、導入
我們剛剛讀完的兩篇課文《我心歸去》《鄉土情結》都是反映那種遠離故土后的思鄉之情。如果有人做這樣的假想:讓兩位作家回家,讓他們永遠不離開家,又會有怎樣的情形出現呢?可以想到,當他們長期呆家后,又會離家遠行。這就是人類的共性:“身在家鄉,思念前方,離家遠行,心系故鄉。”其實,人的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根,尋找自己真正意義上的精神家園。馬上我們要學的兩篇課文,就表現了這樣的思想。
二、檢查預習(聽寫、注音)
遷徙(xǐ) 襲(xí)擊 按捺(nà)不住 憔悴(qiáo cuì)
顛簸(bǒ) 惶(huáng)惑 溫馨(xīn)
骨骸(hái) 瘸腿(qué) 拴牛(shuān) 煙垢(gu) 牲畜(chù) 打夯(hāng) 悄無聲息(qiǎo)
三、朗讀課文
四、理解賞析
瀏覽課文,先自我思考,再和同學交流
1、文中“前方”有怎樣的含義?篩選課文信息,再整理合成回答。
課文信息:
①人的眼中、心里,總有一個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確,朦朧如霧中之月,閃爍如水中之屑。這種不確定性,反而助長了人們對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們興奮,使他們行動,使他們陷入如癡如醉的狀態。他們仿佛從蒼茫的前方,聽到了呼喚他們前往的鐘聲和激動人心的鼓樂。他們不知疲倦地走著。
②路連接著家與前方。人們借著路,向前流浪。自古以來,人類就喜歡流浪。當然也可以說,人類不得不流浪。流浪不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運。是命運把人拋到了路上——形而上一點說。因為,即便是許多人終身未出家門,或未遠出家門,但在他們內心深處,他們仍然有無家可歸的感覺,他們也在漫無盡頭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與心中,只剩下一條通往前方的`路。
③人們早已發現,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坐在這輛車里的人們,將在這樣一輛擁擠不堪的車里,開始他們的旅途。
④人的悲劇性實質,還不完全在于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著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
整理合成:人的眼中、心里,總有一個前方,人的一生在不停地向往于前方,奔走于前方,疲憊于前方。
2、請找到文中的一句話概括本文的主旨。
答: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
3、關于“離家”的敘述,作者有怎樣的看法?
答:第二節:“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愿望。”
第三節:人類祖先在沒有“家的意識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無休止地遷徙。
第四節:寫人類有了家后遠行的欲望沒有寂滅。
第五節:交代人類離家遠行的原因之一:外面世界的誘惑。
第六節:交代人類離家遠行的原因之二:出自無奈(“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第七節:交代人類離家遠行的原因之三:理想的誘惑,點出了“前方”,前方在這兒更多的不是空間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喚。
4、文章如何把人走向前方與惦念家鄉聯系在一起的?
答:揭示人的矛盾性、與悲劇性:“人的悲劇性實質,還不完全在于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著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
“悲劇的不可避免在于:人無法還家;更在于: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
五、小結
其實,人生確實如同一場旅行,一方面人們不斷地掙脫家的束縛,走向自己的前方,一方面又有扯不斷的歸根意識,可是人們在追尋家的時候,又常常陷于“鄉關何處”的困惑中,這就是人的文化苦旅。
六、作業
第二課時
內容:主要理解《今生今世的證據》
過程:
一、導入
在我們生活過的地方,常常留下我們的回憶,家園中的一草一木,一物一什都是我們成長中的見證,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今生今世的證據》正是曾經的家園廢棄后的痛心的吶喊。《今生今世的證據》是一篇有關故鄉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鄉思作品有明顯的不同,作者沒有過多地去抒情,相反,這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顯得克制、理智的作品。如果說許多鄉思作品是在反復吟詠人與故鄉的依戀之情的話,那么《今生今世的證據》則越過這種感情去進一步追問這種感情何以會產生,人與故鄉的關系到底是什么,故鄉對一個人來說又意味著什么,人在家鄉,人離開家鄉,家鄉成為故鄉,這其間都發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變化深藏其中? 下面我們來讀這篇課文。
二、課文理解
朗讀下面的文段,解讀其含義,先自己思考,再和同學交流。
1、“當家園廢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腳步都已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途。”
答:這是家園廢失后的痛心,“虛無”表現痛失家園后心靈的空虛寂寞。
2、“這一切,難道不是一場一場的夢。如果沒有那些舊房子和路,沒有揚起又落下的塵土,沒有與我一同長大仍舊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沒有還在吹刮著的那一場一場的風,誰會證實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們,一個人內心的生存誰又能見證。”
答:家園的一切與生命的痕跡緊密聯系,它們會長久地留存在記憶中,成為人的精神財富和思想資源。人活著,需要這些精神財富的滋養。
3、“我走的時候,我還不懂得憐惜曾經擁有的事物,我們隨便把一堵院墻推倒,砍掉那些樹,拆毀圈棚和爐灶,我們想它沒用處了。”
答:許多事理總是要經過人生歷煉和心靈思考才會明白,等到明白時,時間的流水已經帶走了許多的東西,所以人生常有后悔和遺憾。
4、《今生今世的證據》在寫作上的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對場景細膩的描寫,找出幾個片段,讀一讀,評一評。
①“那是我曾有過的生活嗎。我真看見過地深處的大風?更黑,更猛,朝著相反的方向,刮動萬物的骨骸和根須。我真聽見過一只大鳥在夜晚的叫聲?整個村子靜靜的,只有那只鳥在叫。我真的沿那條黑寂的村巷倉皇奔逃?背后是緊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條好腿一下一下地搗著地。我真的有過一棵自己的大榆樹?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樁,它的橫杈直端端指著我們家院門,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還有,我真沐浴過那樣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經照透墻、樹木和道路,把銀白的月輝滲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時候,那些東西不轉身便正面背面都領受到月光,我不回頭就看見了以往。”
②“但我卻不知道這一切面目全非、行將消失時,一只早年間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鳴叫喚醒人們的大紅公雞、一條老死窩中的黑狗、每個午后都照在(已經消失的)門框上的那一縷夕陽……是否也與一粒土一樣歸于沉寂。”
點評:場景的描寫形成鏡頭畫面,細膩生動,富有生活氣息,又映射出悲劇的色彩,間接地反映出作者的情感與思想理念。
三、作業
《今生今世的證據》導學案
[學習目標]
1.反復研讀,與文本、編者對話,深刻體會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觀點。
2.了解文中對場景細致描寫的方法及物與場景的個性化的表現手法。
[預習] 40分
1.給下列加橫線字注音(20分)
打夯( ) 一縷( ) 瘸腿( ) 抹殺( ) 轉彎抹角( )
抹布( ) 拆毀( ) 煙垢( ) 門框( ) 悄無聲息( )
圈棚( ) 烙印( ) 省親( ) 執拗( ) 迄今為止( )
粗糙( ) 恍惚( ) 咀嚼( ) 嘹亮( ) 舐犢情深( )
2、近義詞辨析 (8分)
沖刷 領略 等待 沉寂
沖洗 領受 等候 沉默
3、在橫線上填上適當內容(12分)
劉亮程,生于1962年,中國現代作家。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在1999年引起巨大反響,被譽為“_____________”。內容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________節,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是________節,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部分是_____節,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部分是________節,寫的是________________。
[鞏固測評](60分)
1、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完全相同的一項( )(5分)
A浩渺 桎梏 皓月當空 明察秋毫 B澄澈 田塍 稱心如意 游目騁懷
C嗜好 狹隘 苦心孤詣 浮糞四溢 D滲浸 覲見 噤若寒蟬 加官晉爵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 )(5分)
A功夫 工夫 留戀 流連忘返 B蒼茫 倉皇 蒼海桑田 蒼翠欲滴
C嘹亮 燎原 瞭望 潦草 D骨骸 彈劾 言簡意賅 垓心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5分)
(1)即使墻皮全掉光,也在不經意的、風雨______不到的墻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塊吧,留下泥皮上的煙垢和灰。
(2)我走的時候還不知道向那些_____的東西告別。
(3)許多年前他們往這些墻上抹泥巴、刷白灰時,我便知道這些白灰和泥皮遲早會____ 得一干二盡。
A、沖刷 熟悉 脫落 B、沖洗 熟悉 脫落
C、沖洗 熟知 脫落 D、沖刷 熟知 脫離
4、下列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 )(5分)
A、世界很難再找到像巴黎這樣的城市:古典高雅的韻味和現代時尚的潮流完美地融為一體,既充滿反差,又相得益彰。
B、很多老師和學生都有這樣的經驗和體會,在考試前一定要保持輕松的心態,采用疲勞戰術和題海戰術只會事倍功半。
C、生命需要證據,當一個人的家園廢失,那他所有回家的腳步都踏上了漫長的虛無之途,家園成了他一生魂牽夢縈而卻無法回歸的精神之所。
D、這兩位進城打工的農民遭到保安人員的非法拘押和刑訊逼供,他們在被毒打后忍無可忍,不得不承認偷了商場的物品。
5、下列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 ) (5分)
A、與作家不同的是,攝影家們不是把自己對山川、草木、城市、鄉野的感情傾注于筆下,而是直接聚焦于鏡頭。
B、觀摩了這次關于農村經營承包合同法的庭審以后,對我們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C、一只早年間日日清脆嘹亮的鳴叫喚醒人們的大公雞,是否也與一粒土一樣歸于沉寂。
D、北京以56票申奧成功,翻閱上百年的申奧史冊,我們至今還極其罕見在第二輪就取得高的得票率。
閱讀、品味(25分)
6.作者在文中反復說“我走的時候,我還不懂得憐惜曾經擁有的事物”,“我走的時候還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東西告別”,“我走的時候,我還不知道曾經的生活有一天,會需要證明”。作者反復說“我還不懂得”“我還不知道”,這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說“當家園廢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腳步都已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途”“虛無之途”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作者回家的腳步踏上的是虛無之途?(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
8、“墻打好后,每堵墻邊都留下一個坑……那時我就知道一個土坑漫長等待的是什么”,“我”知道土坑漫長的等待是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練習
9、把下面的句子改寫成排比句。(10分)
音樂家常把靈感變為跳躍的音符,文學家呢,他們優美的辭章往往緣于靈感,至于畫家,他們完滿的構圖也常常與靈感相關,而一般人的靈感,則常是霎時的喜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后反思]
《今生今世的證據》學案參考答案
[預習] 1、略 2、略
3、劉亮程,生于1962年,中國現代作家。作品有《一個人的村莊》、《庫車》。其中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在1999年引起巨大反響,被譽為“20世紀最后的文學景觀”。內容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一至三節,寫的是曾經生活過的故鄉事情是自己生命歷程的證明;第二部分是四至六節,寫的是曾經的生活沒有了見證;第三部分是七至八節,寫的是故鄉的改變及引發的思考;第四部分是第九節,寫的是以“家園廢失”結束全文,使全文籠罩在濃濃的傷感之中。
[鞏固測評](60分)
1、D 2、B
3、A(“沖刷”是水流沖擊,使土石等流失或剝蝕,“沖洗”是用水沖,使附著的東西去掉。前者是自然的水流,后者是人為的,從(1)句語境看,應用“沖刷”。“熟悉”是知道得很清楚,“熟知”是清楚地知道,前者強調了了解的狀況,后者強調了了解,從語境看應用“熟悉”。“脫落”是附著的東西掉下來,“脫離”是離開某種環境和情況,從句意看應選“脫落”)
4、D (“忍無可忍”是再也忍受不下去了的意思,但它往往要作出某些反抗舉動,這與句意不符)
5、A (B去掉“對”;C在“年間”后加“以”;D“罕見”與“極其”重復)
閱讀、品味(25分)
6、(1)表達了作者對家園的思念之情。(2)表達了作者對生命證據的珍愛之情。(3)表達了作者對自己當初不懂得珍惜的自責之情。
7、(1)“虛無之途”的意思是沒有生命證據的路途。(2)因為家園廢失了,自己所有生命證據都不見了,沒有誰也沒有什么東西能夠證明自己了,自己回家的腳步踏上的只 能是無法證明的路途。
8、是時間的流逝和土坑的荒蕪和消失。
拓展練習
9、解析:這是一個散句,要把它變為排比句,首先就要對原句的內容和結構進行分析,然后把它組合成句式整齊的一組排比句。
答案:音樂家的靈感常成為跳躍的音符,文學家的靈感常成為優美的辭章,畫家的靈感常成為完滿的構圖,一般人的靈感常只是霎時的喜悅。
附:練習
1.第四段“我也會對以往的一切產生懷疑”,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作者在這一段中對以往的哪些東西會產生懷疑。(不超過35字)(5分)
答:
2.第六段“即使有它們,一個人內心的生存誰又能見證”,請結合全文內容簡要談談你對“內心的生存”的理解。(3分)
答:
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深刻含義?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答:
4.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4分)
A.本文的“證據”、“村莊”、“家園”實際上都包含多層的意思,既是世俗的,又是精神的與超越的。
B.文章第二段運用擬人的手法,寫作者與草、土墻和房子的對話,既刻畫出自己熟悉的環境的頑強生命力,又充分體現了自己對熟悉的生活的留戀。
C.本文通過細膩的細節描寫反復強調,當一個人的家鄉變成了故鄉,一切都面目全非的時候,我們不必太留戀過去,而是勇敢地向前走,尋找我們的精神家園。
D.這篇散文與許多鄉思作品反復抒寫思鄉之情不同,它從一個人的遷徙寫起,沒有過多的抒情,而是把感情深藏在具體的故鄉場景描寫之中。
E.本文寫人們“挖土打墻”,是為了說明,無論墻打得多么堅實,終究會有倒塌的時候,我們的生活也是如此。所以我們要摒棄奢華,返樸歸真。
【練習參考答案】
1.地深處的大風、夜晚鳴叫的大鳥、黑寂的村巷、自己的大榆樹、恒久明亮的月光,共五個要點,答對一點給1分。
2.“內心的生存”是一個復雜的表述,包含了人內心豐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內心的生存”找不到依憑,那么人就會產生空虛感和漂泊感,因而人要有一個精神的故鄉,這樣精神就不會流浪。答到“精神生活”可給1分,能加以闡述給2分。
3.含義:一個人要想將他生命的物質痕跡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們能長久地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中,成為人的精神財富和思想資源,這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這樣,“家園”才不會廢失,如果內心的證據也散失殆盡,那么人們只能在“虛無”中永無歸期了。
作用:強調一個人不能丟失“今生今世的證據”,進一步深化了主題。
4.AD(B項“刻畫出自己熟悉的環境的頑強生命力”與文意不符。C項“我們不必太留戀過去,而要勇敢地向前走”在文中找不到依據。E項結論“所以我們要摒棄奢華,返樸歸真”不正確。)
【高一語文《今生今世的證據》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高一語文《今生今世的證據》教案設計01-10
高一語文《今生今世的證據》導學案設計06-30
高一語文《今生今世的證據》教學案例05-12
高一語文《今生今世的證據》教案02-26
《今生今世的證據》學案設計與答案06-30
精選《今生今世的證據》教學反思?三則06-19
《今生今世的證據》優質教學案例04-29
蘇教版必修一《14、今生今世的證據》課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