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教案范文(通用13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師說教案范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師說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課時分配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并解題
初中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馬說》,《馬說》實際上是“說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說老師”,說“從師風尚”的文章,叫《師說》。
“說”是一種文體,偏重于議論,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
二、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韓愈和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語言質樸,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優秀散文傳統、倡導古文運動,把當時的文體從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礎,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寫作背景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門第觀念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到唐代,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關于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四、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看書下注釋,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標記。
2.教師板書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讀(dòu) 諛(yú) 經傳(zhuàn)
郯(tán) 萇(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請學生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并注意斷句,聲調等。
五、分析課文
1.第1段
(1)補充注釋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學者,古今異義,今指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學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從而師之。
師,以……為師,動詞的意動用法。
④吾師道也。
師,從師學習。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教師的職責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③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④擇師的標準。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
⑤從師的原則。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學生當堂背誦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業
1.背誦第1段。
2.課后練習二、三、四。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課后練習二、三、四。
2.補充講解
(1)通假字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虛詞
①之:
古之學者 之,助詞,的。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之,助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之,取獨
句讀之不知 之,倒裝標志
作《師說》以貽之 之,代詞
②其:
其為惑也 其,代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稱代詞
其可怪也歟 其,副詞,表推測
于其身也 其,人稱代詞
(3)詞類活用
①恥學于師 (形→意動)
②吾從而師之 (動→意動)
③句式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裝)
二、分析課文
1.第2段。
(1)請學生朗讀
(2)分析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
②“師道”指什么?
明確:“師道”是從師原則和風尚,指上文中所講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③從師的風尚不再流傳,是因為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為了批評“恥學于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明確:
a.古之圣人
今之眾人
結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b.愛其子
于其身也
結論:“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結論:“師道之不復,可知興。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3)背誦
2.第3段
(1)學生朗讀。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
明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②總結:“圣人無常師”語出《論語子論》,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人學習,在這方面,孔子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韓愈從“圣人無常師”出發,針對當時社會現實,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點,很有意義。
(3)背誦。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話明確表示了他的立場?
明確:“不拘于時”,表示他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從師風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確: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說明了寫作緣由。
(2)背誦。
三、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師職責,擇師標準。(立)
第2段,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論斷。(立)
3.對比論證。
四、布置作業
背誦全文。
附:板書設計
師 說
韓愈
一、解題:說,一種文體。
二、韓愈及本文寫作背景
三、分析
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論據:
“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
“愛其子”與“于其身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
五、寫作特點
1.有破有立
2.對比論證
師說教案 篇2
自讀要求
1.正確理解本文思想觀點。
2.體會并理解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背誦全文。
學習側重點
1.本文思想觀點。
2.正反對比的論證。
自讀程序
1.從注釋①中畫出以下內容:
①韓愈簡介
韓愈,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二十五歲中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廣東潮州)刺史、國子監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②本文內容
2.根據下列步驟閱讀文章。
誦讀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①人為什么要從師?
a學者必有師;b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c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作者認為從師的標準是什么?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誦讀第二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①本段對“古之圣人”“從師”與“今之眾人”“恥師”相對比后得出了怎樣的結論?
(“圣益圣,愚益愚。”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皆出自于此乎?”)
②接著,本段中“今之眾人”在從師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實,這是怎樣的一個事實?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③本段中的“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分別怎樣做的?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曰:‘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這樣的做法帶來怎樣的結局?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④通過以上三組對比,作者表達了怎樣的觀點?用自己的話回答,用原文回答。
(自己的話:士大夫之族自恃門第高貴,恥于從師是錯誤的,愚蠢的。注:大意對即可。原文:“學者必有師。”)
聯系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分析第三自然段舉出備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證明怎樣的觀點?
“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在分析了觀點后,誦讀第三自然段。文章第四段交代.寫作緣由,但仍隱含著作者的觀點,哪些句子可以表現作者觀點?
(“不拘于時”、“學于余”、“能行古道”。)
綜觀全文,觀點很清楚了:“學者必有師”。
3.背誦線索提示。
觀點(“古之學者必有師”)—師之責(“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求知規律(“人非生而知之”)—擇師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三組對比(古圣人從師,今眾人恥學;其身恥師、替子擇師;“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師道觀(“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寫作緣由。
4.思想內容
作者論述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他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學者必有師”,明確指出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個觀點無疑具有積極意義。
韓愈突破教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職責局限,將其擴大到“傳道”、“解惑”,這在當時是也不起的進步。
關于從師學習的途徑,也就是擇師的標準,韓愈針對上層“士大夫之族”的門第觀念,明確提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這些思想閃耀著民主、進步的光芒,針砭了當時上層社會只看門第高低,不重真才實學的惡劣風氣,提出了全新的師道觀念。
這種思想在今天仍有發展的余地。
5.論證結構
本文的觀點是“古之學者必有師”,論證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并批判上層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學習的惡劣風氣。
第一段,從正面闡發中提出觀點,為批判“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確立理論根據。
第二段,正反對比,批判“士大夫之族。”
第三段,以孔子為例,進一步論證觀點。
第四段,交代.寫作緣由,贊揚李蟠時又強調了他的觀點。
本文論點鮮明,結構嚴謹,正反對比,事實擺得充分,道理講得透徹,有很強的針對性和說服力。
6.關于“說”。
“說”是古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范圍,一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本文闡述的是作者對從師問題的看法。
7.關于唐代“古文運動”及《師說》在該運動中的地位。
本單元提要中有這樣的表述:“中唐時期,韓愈、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提倡質樸的文風,注意反映真實的社會人生,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成就卓著,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韓愈的《師說》就是‘古文’的代表作。”
《師說》怎樣體現了“古文”運動的理論主張?
唐“古文運動”倡導:
①內容和形式是統一的,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師說》將“學者有師”、“尊師”、“重道”的思想通過第一段的正面闡述、第二段正反對比論證、第三段的例證得以系統而嚴密的闡發,是文(形式)道(內容)統一的典范。
②作家人面對現實,表見解、抒真情。《師說》針對當時恥于從師的社會惡習,進行了大膽的挑戰,提出了進步的師道見解。
因此,《師說》是唐“古文”的代表作。
師說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
1、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2、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4、掌握重要字詞及古今異義詞,背誦全文。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
3、區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
教學方法:講授、討論、多媒體展示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二、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于學習中“問”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三、作者簡介及背景:
韓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寫作背景)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愿從師學習,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恥于從師的風氣很盛行。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世以下,不益不事師。進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并著《師說》來抨擊恥于從師的風氣,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過去的舊框框,具有積極的進步意義。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間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憎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泛濫的浮靡文風而發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要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儷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新,詞必己出”。經過這次古文運動,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唐代實用散文的基礎。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
四、朗讀正字音。
五、提問: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及分論點?
概括本文的段落大意。
六、分析文本。
請同學嘗試翻譯并加以指點,指出重點詞句。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終不能解決。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師;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習的風尚沒有流傳已經很久,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圣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圣人相比相差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這個原因引起的吧!
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他們自己呢,卻以從師學習為恥,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師,教他們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決,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讀的倒要從師,不能解惑的卻不從師),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明智的呢。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么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類的人是不屑與他們為伍的,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不如他們。難道值得奇怪嗎?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子。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強,聽聞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這樣罷。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特別寫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文言知識積累
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傳授,講授
2.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3.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讀,通逗”,閱讀中的斷句
一詞多義
【師】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作“專門技藝人”講)
③吾師道也:(名詞活用作動詞,學習)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
⑤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
⑥則恥師:(動詞 拜師)
⑦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 傳授)
⑧十年春,齊師伐我:(名詞 隊)
【之】
①擇師而教之: (代詞,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 (指示代詞,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系,相當于“這些”、“那些”)
③古之學者: (結構助詞,表示修飾或領屬關系,譯為“的”)
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結構助詞,用在定語和名詞性的中心語之間,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獨立性”。因為“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謂之間的,即“之”后必是動詞;而兩個“所存”是“所詞短語”,“所詞短語”都是名詞性的。)
⑤句讀之不知: (結構助詞,表示賓語前置 )
⑥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助詞,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無意義)
【其】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人稱代詞,他)
②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指示代詞,那些 )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人稱代詞,他們 )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稱代詞,他們的)
⑤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副詞,表猜測,大概 )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稱代詞,他們的)
⑦其可怪也歟:(語氣副詞,表感嘆,多么)
【惑】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疑難問題)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
【道】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風尚)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詞,道路、途徑)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 (語氣助詞,表推測,吧)
②生乎吾前:(介詞,表時間,在)
③固先乎吾:(介詞,表比較,比)
【于】
①恥學于師:(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 (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在)
③于其身也:(介詞,表示對象,對,對于)
④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詞,表示比較,比)
⑤不拘于時:(介詞,表示被動,受,被)
詞類活用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惑,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2.吾從而師之:師,意動用法:以……為師
3.吾師道也:師,名詞活用作動詞:學習
4.其下圣人也亦遠矣:下,名詞活用作動詞:不如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詞作名詞,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6.則恥師焉:恥,意動用法:以……為恥
7.小學而大遺:小、大,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吾未見其明也:明,形容詞作名詞,高明。
9.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卑、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 盛:勢盛位高的人
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在學術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所以---古:用來……的 今: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3.吾從而師之---從而----古:跟隨并且 今:表目的或結果,是連詞
4.無貴無賤---無---古:不論;不分 今:沒有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道---古:風氣 今:道理
6.句讀之不知---讀---古:句子中間需要停頓的地方,讀dòu 今:看著文字發出聲音,讀dú
7.小學而大遺---小學----古:小的方面 今:泛指低等教育場所
8.圣人無常師---常---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著、不需要
10.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古:秦漢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統稱
11.今之眾人---眾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數人
特殊句式
賓語前置
句讀之不知
惑之不解
介詞結構后置
學于余
恥學于師
不必賢于弟子
判斷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其可怪也歟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人非生而知之者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①.則曰-省略句
②.不拘于時-被動
③.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所字結構
第1段
提出中心論題,并以教師的職能作用總論從師的重要性和擇師的標準。開篇第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說明古人重視師道,又針對現實,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語氣極為肯定。然后指出師的職能作用是“傳道受業解惑”,從正面申述中心論點。接著緊扣“解惑”二字,從不從師的危害說明從師的重要,從反面申述中心論點。最后緊扣“傳道”二字,闡明道之有無是擇師的唯一標準,一反時俗,將貴賤長少排出標準之外,為下文針砭時弊張本。
第2段
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這一段用對比的方法分三層論述。第一層,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鍵所在;第二層,以為子擇師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第三層,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第3段
以孔子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視師道的事跡,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這一段開頭先提出“圣人無常師”的論斷,與第1段“古之學者必有師”呼應,并且往前推進一步,由“學者”推進到“圣人”,由“必有師”推進到“無常師”。舉孔子為例加以論述,因為孔子在人們心目中是至圣先師,舉孔子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強說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結論,這個結論顯然是正確的。這種以能者為師的觀點就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
第4段
贊揚李蟠“不拘于時”“能行古道”,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不拘于時”的“時”指“恥學于師”“惑而不從師”的社會風氣。“古道”指“從師而問”,以“聞道”在先者為師的優良學風。從而總結全文主旨,點明主題。
七、本文語言特點。
(1)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旦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2段一連用二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與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本文講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作者的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九)與《捕蛇者說》比較,指出它們運用的對比手法有什么不同?(討論)
從上文分析,本文是用三種人進行并列對比的,而《捕蛇者說》是用一種情況反復對比:
1.以劇毒之蛇與愿以捕蛇抵賦的人之多相比;
2.以蔣氏一家三代的遭遇與同村其他人家的遭遇相比;
3.以蔣氏一歲犯死者兩次,其余時間則熙熙而樂,與鄉人每天擔驚受怕相比。
師說教案 篇4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了解相關的文學常識及寫作背景,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2、掌握、積累文言文常用實詞和虛詞,熟記文中通假字,進而疏通文意。
能力目標:
1、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2、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明確結構。
3、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4、理解文章的語言特點。
情意目標: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
1、掌握、積累文言文中常用實詞和虛詞;
2、疏通文意;
3、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教學難點
1、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2、理解文章的語言特點。
課外作業
1、結合注釋理解詞句,讀懂課文并熟讀成誦。
2、整理課后習題。
3、完成《同步練習》。
板書設計
授課主要內容
第一教時
一、導入新課。
用《論語》中孔子的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一:了解相關的文學常識及寫作背景,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1、文學常識簡介:(學生答,教師補充)
韓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四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2、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三、出示學習目標二:
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
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
學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進而疏通文意。
在預習的基礎上讀通課文,讀準字詞。
1、疏通文意,掌握實詞與虛詞。
2、幫助學生歸納:
A:一詞多義
B: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古:求學的人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之不知古:句子停頓的地方今:看字發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古:小的方面學習今:小學校
C: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
找出課文中出現的師,并說說它的不同含義:
①作名詞,有三種情況
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作“姓”講孔子師郯子……師襄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A、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系)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師說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文中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名作動、形作名、意動), “其、而、之”等虛詞以及判斷句、被動句和賓語前置等。
2、培養學生自瀆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探究,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文章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說理方法。
2、理清文章的邏輯層次,以誦讀貫穿整個課堂。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培養學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戰的精神和勇氣。
2、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一、基礎積累
1、給加點的字詞注音。
無長無少( )擇師而教之( )句讀( )或不焉( )不恥相師( )位卑則足羞( )官盛則近諛( )其可怪也歟( )郯子( )萇弘( )老聃( )李蟠( )六藝經傳( )以貽之( )
2、句讀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二、重點字詞
(1)古今異義
學者 古: 今: 所以 古: 今: 從而 古: 今:
眾人 古: 今 不必 古: 今: 小學 古: 今:
(2)一詞多義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歟!
擇師而教之
郯子之徒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古之學者必有師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吾師道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或師焉,或不焉。
吾從而師之
(3)詞類活用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或師焉
不恥相師
吾從而師之
而恥學于師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聘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
(4)通假字
受業 或不焉
(5)特殊句式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不拘于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而恥學于師
不拘于時,學于余
師不必賢于弟子
三、研讀課文
1、教師的職責是什么?你心目中理想的老師是什么樣的?
2、我們為什么從師呢?以什么樣的人為師?(擇師的標準)
3、第二段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運用什么樣的論證方法?從哪些方面進行的論證?
4、以孔子為例,說明了什么樣的道理?
5、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呢?
師說教案 篇6
【教學設計】
《師說》是個傳統篇目,也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事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文章不長,按照學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講課進程,利用兩個課時完全可以完成教學任務。但考慮到本文需要背誦,而高一學生課程較多,又面臨歷史、地理、計算機的會考,課外幾乎騰不出時間來背誦。所以,為了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決定多加一課時,把背誦的任務揉合到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外不再留任何作業。
為此,我對《師說》的教學過程作了這樣的設計。
第一課時
1、先由本學期接觸過的論序辭賦疏傳等文體引出說并講述這類文體的特點。
2、再由說引出文章標題《師說》。
3、解題,留下本文是解說關于老師的道理的嗎的懸念,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4、讓學生閱讀注釋1,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將重點信息記熟。
5、要求學生合上書本,老師打出關于作者韓愈的幻燈片,指名讓平時語文學習最吃力的同學進行信息復位。用以當堂記住作家知識。
6、教師范讀課文。
7、讓學生回顧開頭留下的懸念,帶著問題朗讀課文,進行整體感知。
8、提問:整體感知之后,大家發現本文哪一段與解說師的道理關系不大?引出第四段。
9、提問:第四段起什么作用?讓學生對照注釋翻譯第四段。
10、提問:作者的寫作目的何在?
11、在回答過程中講清重點實、虛詞、特殊句式。
12、通過不拘于時簡述寫作背景,破解解題時留下的懸念。
13、理清該段思路,背誦全段。
14、過渡到第一段,讓學生對照注釋翻譯第一段,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
15、利用幻燈片檢查實、虛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
16、讓學生理清第一段的寫作思路。
17、教師根據論點教師的`職責(正面)──教師的重要性(反面)──擇師的態度──-擇師的標準這一思路指導背誦。
16、連貫背誦全段。
第二課時
1、齊讀第二自然段。
2、讓學生借助注釋用現代漢語語言讀一遍(即口頭翻譯)。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
3、教師利用幻燈片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4、完成海淀版練習冊104頁的第八題,全面了解本段的論證思路和論證方法并體味這種思路和方法的好處。
5、借助此表指導背誦。
6、連貫背誦全段。
7、默寫全段。
第三課時
1、齊讀第三自然段。
2、讓學生借助注釋用現代漢語語言讀一遍(即口頭翻譯)。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
3、教師利用幻燈片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
4、讓學生歸納總結論證方法并體味這種方法的好處。
5、指導背誦。
6、理全文思路,背誦全文。
7、處理課后習題和海淀版練習冊。
【教學效果】
當初設計的從文本出發,讓學生從原文中摘取背景信息并通過這些信息揣摩文章主旨的目的基本達到。同時也順利實現了在課上完成背誦、處理完作業的預想。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安排學生活動,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同時,在各個活動過程中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標和任務,使每個層次的學生在同一個時間段里有不同的收獲,解決了優生吃不飽,潛能生消化不了的問題。
從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看,學生對文言實、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較好。第二天提問的結果也表明,同學們都掌握了本文的文學常識。課程結束以后,百分之八十的同學能夠背誦全文并默寫。說明大家對本文的邏輯思路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另外,教學處在第一課時結束以后對學生做了一個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同學對本課內容感興趣并有較大收獲。
【教學反思】
面對《師說》這樣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老課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較傳統,沒有深入開掘其蘊含的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同時,由于過分強調背誦的當堂落實,把對課文嚴密結構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的思維密度降低。即便有論證方法和邏輯思路的講述,也僅僅是為背誦服務,并沒有遷就到文學欣賞的高度,在提升學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講課時過分依賴事先的設計和講究各個環節的無縫連接,沒有安排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使他們沒有機會對課文內容和觀點質疑求異,后來有位同學在寫《師說》讀后感時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認為,小學而大遺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的意思,而應該理解為:小孩讓他學習,大人反倒不學習,這樣,上下文的意思就貫通了。姑且不論他的理解正確與否,單就這種深入思考,獨抒己見的鉆研精神而言,是應該成為大家的榜樣的。如果我當時提供給他一個展示的機會,相信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對探索氛圍的創設乃至對求索精神的弘揚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師說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師說教案。
2、領會課文正反對比、破立結合的論證方法。
3、掌握重要字詞及文言現象,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
3、區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解題
在上學期,我們學習過荀子《勸學》,明確了學習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人們的修養與學問可以得到提高,人們的素質可以得到改變。那么,學習的最佳途徑是什么呢?是自學,或是從師學習?答案應該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背景及作者簡介:
(寫作背景)魏晉以來,社會上風行非學無師,重視“家傳”,。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恥于從師的風氣卻很盛行,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愿從師學習,而且他們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世以下,不益不事師。進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并著《師說》千古佳文。
在這著名的《師說》,作者借為文送學生李蟠來抨擊那些上層“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這不是一般的論述,而是一部戰斗檄文!
(作者)說起韓愈,我們應該不陌生,請哪一位同學來介紹他的有關資料。
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文公,昌黎先生。
韓愈是與古文運動聯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文章應該象先秦散文一樣言之有物,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只求形式而內容貧乏的駢儷文;語言要新穎,“言貴創新,詞必己出”。二人不論在理論上或是在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進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展,并身體力行,終于把文體車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儷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因此二人影響巨大,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讀課文
四、研讀課文第一段
1、字詞疏通
2、內容梳理
思考: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論點?哪句指明教師的職責?那些語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哪些語句闡明擇師的原則和態度?
明確:
1)首句:推出中心論點:學者必有師
托古言事,乃針對當時士大夫以從師為恥而說的,更增加力度。
與結尾“余嘉……”呼應。
2)第二句:教師的重要作用或職責
突破了一般人對教師職責認識的局限,把教師的職責從“授其書而習其句讀”擴大到“傳道……”,這在當時是個不小的.進步。
道,儒家的思想。業,儒家的經典,道的載體。
3)三、四句:從師的必要性
這是承“解惑”而言的。
4)擇師的原則和態度
針砭了當時上流社會看重門第高低的惡劣風氣,提出“師之所存……”的原則,此思想無疑是積極的,進步的。學問面前,人人平等嘛。
這是承“傳道”而言的。那么為什么不承“受業”展開呢?因為人人皆知教師有“受業”的職責。
3、總結本段
總說老師的作用和從師學習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擇師的原則,推出“無貴無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
4、背誦本段
五、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學習第二段
一、檢查復習
1、提名按要求和全段背誦。
2、提問個別字詞。
二、研讀第二段
1、指導朗讀。
指導正確斷句,如:師道之不傳也/久也
2、詞句疏通
3、思考完成表格
4、簡析
如前所說,本文有著復雜的寫作背景,并不是一般的即興之作。經過前面一段的理性陳述,涌動在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氣”終于一吐為快。第二段即批判“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陋習。文勢如暴風驟雨,滌蕩乾坤,令人耳目一新。
1)以感嘆發端,由從師學習的理論分析轉入對今人“恥學于師”的批判。
2)下面作者運用三組對比:
正確態度 錯誤態度 結果 作者態度
古圣人與今眾人
對子女與對自己
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
3)作者態度語氣的變化:疑問推測——肯定責備——感嘆諷刺:語氣步步加強,具有很強的感
師說教案 篇8
知識目標;
1、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教案’
2、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等實詞;學習"之、其"兩個虛詞;;掌握文言句式特點。
能力目標: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德育目標: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結合第二段,學習正反對比、有破有立的寫法。
教學難點:理清思路,背誦課文。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疏通文中字詞句。
一、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二、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四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三、解題及文體介紹。
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四、指導自讀課文。
(要求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疑,老師點撥指正。)
讀準下列字的讀音。
句讀dòu或不焉fǒu經傳zhuàn從師cóng傳道chuán
聃dān蟠pān萇弘cháng諛yú冉rǎn潘pān無長無少zhǎng
須臾yú貽dài郯tán
五、了解課文基本內容
《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界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六、研讀課文第一段,討論"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這一命題。
1、疑難句解釋
(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代的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學者:求學的人。這里所說的"古之學者",不僅指古代作學生的青少年,也包括古時有志于學問的成年人。"之",結構助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
(2)"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課本以為"其"是指代之辭,但譯為"那些"則不確切。按:句中的"為",用法同"于",其為惑"即"彼之于惑"。全句大意是,他們(指"惑而不從師"的人)對于那些疑難,終生也不能解決。
(3)"道也,夫庸如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夫:發語詞,無實義。庸:豈,哪。知:管,過問。"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作"知"的賓語,這個賓語是個帶"之"字的主謂結構,"之"的作用在于取消這個主謂結構的獨立性。年:生年。于:比。"于吾"作"生"的補語",可提至謂語"先后生"前理解,即"于吾先后生",比我早生還是晚生。
(4)"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是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2、文段分析
本段總述"師"的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應該拜什么人為師的問題。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第1句),闡述教師的作用。作者用六個字概括了教師的三個作用:"傳道"、"受業"、"解惑"。
第二層(第2、3句),闡述從師的必要。作者從反面指出,"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說明有惑必須從師。
第三層(第4~6句),闡述擇師的標準。第6句是本段的'結論,也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概括地提出了擇師的標準。
七、課堂練習
八、布置作業:
1、背誦第一段
2、預習課文二、三、四段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討論韓愈對"恥學于師"時風的批判和文章的鋒芒。
一、檢查預習,背誦第一段。
二、研讀課文二、三段。
1、難句解析
(1)"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第一個"圣""愚"是名詞,第二個"圣""愚"是形容詞。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不理解(書本上的)字句,有人倒去從師,不能解決疑難問題,有人卻不從師。之:結構助詞,用作賓語提前的標志,"句讀之不知"即"不知句讀","惑之不解"即"不解惑"。或:有人,無定指代詞。不,通"否"。這幾個分句運用了"合敘"手法,實際上應當分開解釋,即"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不焉"。翻譯"合敘句",必須將兩個句子分開,若按原句順序籠統串譯,則往往句意混淆不清,不易理解。
2、文段分析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第1、2句),慨嘆師道不傳,指出師道不傳的危害。這一層承接上文從師的標準,并領起下文對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的批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第3~5句),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與"今之眾人"恥學于師對比,指出"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的原因。
第三層(第6~8句),把習句讀從師與惑而不從師的現象對比,批評"今之眾人""小學而大遺"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層(第9~13句),把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譏笑相師對比,批評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惡習。
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運用了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并填寫下表:
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論據(三組對比)正確態度錯誤態度作者的議論和抒情
1.古圣人與今眾人(縱比)古之圣人從師而問今之眾人恥學于師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
2.對其子與對其身(自比)愛其子擇師而教于其身則恥學于師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
3.百工之人與士大夫(橫比)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群聚而笑之師道不復,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諷刺)
分論點與總論點關系從批判反面現象中進一步闡明總論點
三、分析第三段:
以孔子從師的范例,從正面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道理,用歷史事例論證第一段中的論點。可分兩層。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論中的"三",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予不必不如師,術業有專攻"的結論。
小結:第2段和第3段,分別從反面和正面闡明了"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中心論點。
四、課堂訓練
五、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二、三段
2、積累文言字詞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總結全文(認識本文思想意義和寫作方法),積累語言。
一、檢查預習
二、分析課文第四段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時"的"于"相當于"被"。"作《師說》以貽之",句中"貽"現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于時"
師說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背景及文體
2、疏通文章,理清思路
課時:3
第一課時
一、組織教學
二、檢查作業(背誦《滕王閣序》)
三、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祖籍河北昌黎),與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又稱“韓吏部”(晚年擔任吏部侍郎)又稱“韓文公”(謚號“文”)。
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3、 .寫作背景:
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飲不暇熟,有挈挈而動,如是這數矣。”
4、 文體:“說”,議論文的一種,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如初中《馬說》、《捕蛇者說》。
5、 學生通讀課文,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① 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讀音。
句讀 諛 經傳 郯 萇弘 蟠 貽 巫
② 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③ 全文中的四個段落,各從那些方面來闡述觀點?
第一段:正面闡述從師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惡劣風氣。
第三段:援引圣人從師的態度,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系。
第四段:說明.寫作的緣起。
6、 小結全文。
四、 作業:
1、 背誦第一段。
2、 思考(或略作書面整理)練習一中的1~~3小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解析論證過程、論證方法。
2、 掌握字詞、疏通全文。
內容步驟:
一、 檢查上堂作業:
1、 背誦第一段。
2、 結合練習一導入新課。
二、 內容結構:
第一段:正面闡述
①老師的職責
②為什么從師
③ 以什么人為師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階層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
古之圣人——從師 圣益圣
今之眾人——不從師 愚益愚
愛其子——擇師 惑矣,未明也
于其身——恥師
師說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分析《師說》一文所闡述的基本觀點。學習文章正反對比,有破有立的論說方法。掌握文言實詞“師、傳、受、惑、賤、圣、愚、足、攻、經”的意義和用法。
【知識講解】
一、關于作者
韓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謚文,又稱韓文公。在文學上,他提出“文以載道”的觀點,與柳宗元同是古文運動倡導者,被列于“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論證嚴密,氣勢磅礴。
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25~35歲,他先中進士,三試博學鴻詞科不成,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度使幕府任職。后回京任四門博士。36~49歲,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饑狀,請減免賦稅,貶陽山令。憲宗時北歸,為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歲,先從裴度征吳元濟,后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政治上較有作為。
韓愈的思想淵源于儒家,但亦有離經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統自居,反對佛教的清凈寂滅、神權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贊孟子辟排楊朱、墨子,認為楊、墨偏廢正道,卻又主張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貴王道,賤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擊二王集團的改革,但在反對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等主要問題上,與二王的主張并無二致。這些復雜矛盾的現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文學主張與創作
他認為道(即仁義)是目的和內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強調文以載道,文道合一,以道為主。
提倡學習先秦兩漢古文,并博取兼資莊周、屈原、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諸家作品。
主張學古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堅持“詞必己出”、“陳言務去”。
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提出養氣論,“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書》)。
提出“不平則鳴”的論點。認為作者對現實的不平情緒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風格方面,他強調“奇”,以奇詭為善。
韓愈的散文、詩歌創作,實現了自己的理論。其賦、詩、論、說、傳、記、頌、贊、書、序、哀辭、祭文、碑志、狀、表、雜文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論說文在韓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為主要內容的'中、長篇,有《原道》、《論佛骨表》、《原性》、《師說》等,它們大都格局嚴整,層次分明。嘲諷社會現狀的雜文,短篇如《雜說》、《獲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遠;長篇如《送窮文》、《進學解》,運用問答形式,筆觸幽默,構思奇特,鋒芒畢露。論述文學思想和寫作經驗的,體裁多樣,文筆多變,形象奇幻,理論精湛。敘事文在韓文中比重較大。學習儒家經書的,如《平淮西碑》,用《尚書》和《雅》、《頌》體裁,篇幅宏大,語句奇重,酣暢淋漓;《畫記》直敘眾多人物,寫法脫化于《尚書·顧命》、《周禮·考工記·梓人職》。繼承《史記》歷史散文傳統的,如名篇《張中丞傳后敘》,融敘事、議論、抒情于一爐。學《史記》、《漢書》,描繪人物生動奇特而不用議論的,如《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清河張君墓志銘》等。記文學摯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銘》、《南陽樊紹述墓志銘》、《貞曜先生墓志銘》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銘中,韓愈也有些“諛墓”之作,當時已受譏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類寫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韻常規,如《祭十二郎文》;一類寫朋友交誼和患難生活,四言押韻,如《祭河南張員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書信如《與孟東野書》、贈序如《送楊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韓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穎傳》、《石鼎聯句詩序》之類,完全出于虛構,接近傳奇小說。韓愈散文氣勢充沛,縱橫開合,奇偶交錯,巧譬善喻;或詭譎,或嚴正,藝術特色多樣化;掃蕩了六朝以來柔靡駢儷的文風。
他善于揚棄前人語言,提煉當時的口語,如“蠅營狗茍”(《送窮文》)、“同工異曲”、“俱收并蓄”(《進學解》)等新穎詞語,韓文中較多。他主張“文從字順”,創造了一種在口語基礎上提煉出來的書面散文語言,擴大了文言文體的表達功能。但他也有一種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謂“不可時施,只以自嬉”(《送窮文》),對后世有一定影響。韓愈也是詩歌名家,藝術特色以奇特雄偉、光怪陸離為主。如《陸渾山火和皇甫用其韻》、《月蝕詩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內容深刻;《南山詩》、《岳陽樓別竇司直》、《孟東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韓詩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語、押險韻。韓愈也有一類樸素無華、本色自然的詩。韓詩古體工而近體少,但律詩、絕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答張十一功曹》、《題驛梁》,七絕《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題楚昭王廟》等。
后人對韓愈評價頗高,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韓文與杜詩并列,稱為“杜詩韓筆”;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開辟了唐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韓詩力求新奇,重氣勢,有獨創之功。韓愈以文為詩,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詩壇,增強了詩的表達功能,擴大了詩的領域,糾正了大歷(766~780)以來的平庸詩風。但也帶來了講才學、發議論、追求險怪等不良風氣。尤其是以議論為詩,甚至通篇議論,把詩歌寫成押韻的理論,對宋代以后的詩歌產生了不良影響。
二、字、詞、句式解說
1、古今異義
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泛指求學的人,讀書人。今指有專門學問的人)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詞“所”與介詞“以”的結合,相當于:“用來……的。”今作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吾從而師之(“從而”是兩個詞,不是現代漢語作連詞的“從而”。從,跟隨;而,而且)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無論。今常用義為:沒有)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道:風尚。今常用義為:道路,道德,說)
今之眾人(眾人:一般人,普通人。今常指許多人)
句讀之不知(讀:句子中間需要停頓的地方,讀du。今常用義為:看著文字發出聲,讀dú)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所以”是特殊指示代詞“所”與介詞“以”的結合,相當于“……的原因。”今常用作表因果關系的連詞)
小學而大遺(小學:在小的方面學習。今常指與中學、大學相對的“小學”)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不必:不一定。今義為:用不著,不需要)
如是而已(是:這,此。今常用作判斷詞)
2、通假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通“授”。讀shu)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讀fǒu)
3、詞類活用
①名詞作動詞
吾師道也(名詞“師”帶賓語“道”,用作動詞:學習)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師”表自動:從師。下文“則恥師焉”、“師道之不復”中“師”同此)
或師焉(名詞“師”充當“或”的謂語,用作動詞:從師)
不恥相師(名詞“師”表自動:學習)
②意動用法
吾從而師之(名詞“師”由一般只連接動詞不連接名詞的“而”與動詞“從”連接,用作意動:以……為師)
而恥學于師(形容詞“恥”帶賓語“學于師”,用作意動:以……為恥。下文“則恥相師”中“恥”同此)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聘(名詞“師”帶賓語“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用作意動:以……為師)
③形容詞用作名詞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惑”放在動詞“解”之后充當賓語,用作名詞:疑
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處于主語的位置上,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圣”、“愚”處于賓語的位置上,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容詞“卑”作省略了的介詞“以”的賓語,用作名詞:卑賤的人,低下的人。“位卑則足羞”,是“以位卑者為師足羞”的意思。形容詞“盛”作省略了的介詞“以”的賓語,用作名詞:勢盛位高的人。“官盛則近諛”是“以官盛者為師近諛”的意思)
4、一詞多義
古之學者必有師(老師,名詞。下文“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惑而不從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猶且從師而問焉”、“而恥學于師”、“擇師而教之”、“彼童子之師”、“曰師曰弟子云者”、“圣人無常師”、“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中“師”同此)
吾從而師之(以……為師。名詞的意動用法。下文“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中“師”同此)
吾師道也(學習,動詞。下文“不恥相師”中“師”同此)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從師,動詞。下文“則恥師焉”、“或師焉,或不焉”、“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中“師”同此)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疑難問題,名詞。下文“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中“惑”同此)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糊涂,形容詞)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道理,名詞。下文“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師道也”、“道之所存,師之所傳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聞道有先后”中“道”同此)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尚,名詞。下文“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中“道”同此)
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名詞)
孰能無惑(沒有,動詞。下文“圣人無常師”中“無”同此)
無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論,連詞)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名詞。下文“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
圣中加著重號“圣”、“愚”同此)
愚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明)
師說教案 篇11
教學目的
1.學習有“破”有“立”的寫法。
2.體會“說”這種體裁筆鋒犀利的特點。
3.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一、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從全篇布局來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為了“破”;“破”后再“立”(第3段),乃其“余事”,可見“破”是要害。這所謂“破”,實質上是針對砭時弊,即批判“恥學于師”的惡劣風尚。這不是一般性問題,必須聯系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進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較透徹的理解。對這個方面存在的困難,不不估計到。
此外,將這一段視為教學重點和難點,還出于這樣的考慮:這一段筆鋒犀利,汪洋恣肆,充分體現了“說”這種體裁“煒曄而譎誑”(陸機《文賦》)的特點。學生此前已學過《馬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少年中國說》等篇,對這個特點已有所認識,在此基礎上著重體會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對學生今后閱讀同類作品必有很大的好處。
二、教學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誦讀教法和討論法。誦讀,用來熟悉課文語句,領悟作者的思路;討論,用來加深學生對本文思想意義和行文特點的認識。前者是基礎,后者是提高,在時間分配上,應以前者為主。
采取逐段進行的方式:誦讀一段,討論一段。有關全篇主旨和布局的問題,放在最后討論。討論題應是開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見,不給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圓其說,以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由于本文語言有鮮明的個性特征,要留出時間讓學生做一點語言積累的工作。
三、課時安排。
本課擬用3課時。分配如下:
第一課時:介紹本文寫作背景,初步了解本文基本內容,誦讀第1段,討論“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這一命題。
第二課時:誦讀第2段,討論韓愈對“恥學于師”時風的批判和文章的鋒芒。
第三課時:誦讀第3、4段,討論“圣人無常師”這一命題。總結全文(認識本文思想意義和寫作方法),積累語言。
預習安排
這篇課文的預習工作十分重要,時間應相當充裕,做得越細致越好。為此,擬在課堂抽出20──25分鐘讓學生預習,掌握要領;未完成的部分由學生自找時間補做。
一、給下面的字注音后朗誦全文2—3遍。
諛(yú)萇(cháng)聃(dān)郯(tán)
歟(yú)蟠(pán)經傳(zhuàn)貽(yí)
二、本文是針對“恥學于師”的壞時尚寫的,筆鋒犀利。試就下列兩個方面各舉出幾個例子。(劃在課本上)
1.批判壞現象的尖銳語氣。
2.敘述正確主張的決斷語氣。
三、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注意加黑點的語句。仔細閱讀一遍,然后說說韓愈寫《師說》有什么意圖。
師說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正確譯講課文;
3、背誦課文。
教學程序:
師述:今天我們共同學習《師說》,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小黑板出示):
1、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正確譯講課文;
3、背誦課文
師述:我們先來完成第一個任務,課前已經布置大家進行了預習,所以先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小黑板出示題目,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解答)
一、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1)句讀( ) (2)或不焉( ) (3)六藝經傳( )
(4) 貽( ) (5) 諛( )
二、 給下列句子劃分停頓:
(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吾從而師之
(請同學批改并說明理由。
明確答案:
一、(1)du
(2)fǒu
(3)zhuàn
(4)yí (5)yú
二、(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吾從/而師之)
從而,古義:跟從(他),并且……;
今義:表結果、目的的連詞。
師述:下面我請幾位同學輪流朗讀課文,比一比誰聲音響亮,讀音準確,停頓正確,其余同學認真聽,準備糾正他在朗讀過程中出現的錯誤。
(學生輪流朗讀,出現錯誤老師喊其他同學糾正,老師對學生的朗讀情況要適當進行評價。)
學生聽錄音,糾正自己在預習中的錯誤讀法。
學生齊讀課文一遍。
師述:接下來我們要完成第二個任務。
(一)若時間充分則先讓學生用6分鐘的時間對照書下注釋自己譯講課文,若有疑難,先做上記號。
學生對照書下注釋自己譯講課文。
師述:時間到,在剛才的自學過程中大家有沒有遇到什么疑難問題?若有的話,請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二)若時間緊則可省略自學的環節,直接提問:在預習過程中大家有沒有遇到什么疑難問題?若有的話,請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學生質疑問難,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學生提出的問題應盡量讓學生回答,要讓問題的正確答案從學生嘴里說出來而不能由老師直接告訴他們。)
(三)若沒有學生質疑問難則可由老師提問,以檢查學生對課文譯講的.預習情況,老師對學生的回答要適當評價。
師述:下面我要請同學輪流譯講課文,方法是:先讀原句,再點講重點字詞,最后把整句話譯講一下。
學生輪流譯講課文,若有問題,喊其他同學回答。對譯講過程中出現的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現象,教師要給予提醒、點撥。
師述:在已經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我們來完成第三個任務:給大家5分鐘左右的時間自己朗讀課文,比一比哪些同學能夠把這篇文章先背誦出來。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下課之前的幾分鐘可喊幾名學生試著背誦
第一段會背的同學請舉手。(喊同學背誦)
第二段會背的同學請舉手(喊同學背誦)……
背誦過程中出現錯誤讓其他同學更正。
或出示小黑板讓學生回答。
作業布置:
對照本節課的三個目標自己查漏補缺,確保掌握。
教學情況反饋:
1、本節課目標明確,條理非常清楚;
2、學生活動很多,全班每個同學都回答了問題,回答問題的時間超過了35分鐘;
3、及時對學習目標進行了檢查,目標達成度高。
師說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朗讀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對比論證方法。
2、背誦全文
3、培養學生尊敬師長、虛心求教的美德。
【教學設想】
1、安排一課時教學。
2、早自習預習文章,疏通字義。
3、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朗讀環節,指導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理清思路。
4、利用搶答競賽的形式,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路,逐段背誦,直至背下全文。
【教學方法】
誦讀法、問答法、點撥法。
【教具準備】
課件、記分牌。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課前播放《長大后我就成了你》音樂全屏展示。)
同學們,上課前給你們播放的歌曲好聽嗎?宋祖英深情的唱道: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你們知道我國的教師節是哪一天嗎?
為什么我國要設立這個節日,這又說明了什么呢?
大家說的很對。當今社會尊師重教已經巍然成風,但在魏晉以后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卻不是這樣的,當時的情況如何呢?現在就讓我們共同來學習唐代散文家韓愈的千古佳作《師說》,從中去找尋答案吧。
二、解題、出示教學目標
1、解題:
“說”,古代散文中的一種,屬議論文范圍,“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通常這類文體我們可以理解為“解說關于的道理”,“師說”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2、教學目標:
反復朗讀、理清思路、背誦全文。
三、朗讀欣賞與指導
1、讓學生在配樂朗讀中初步感知全文。
2、提出要求:聽清字音、節奏。
四、研讀課文,把握文章思路
1、把全班分為三個大組,以搶答的形式進行競賽,宣布比賽規則,每組派一位同學負責記分。
2、理清第一段思路:
(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段。)
提問:找出本段中哪些句子交代了:人為什么要從師?擇師的標準是什么?
明確:
老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
一段從師的必要:孰能無惑;
擇師的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小結:這一段從正面論述了從師之道,首先指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然后依次說明了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全班同學齊讀第一段。)
(請同學按照思路背誦第一段。)
3、理清第二段思路:
提問:第二段主要運用了三組對比,抨擊了當時“恥學于師”的人,請同學們找出相關句子。
明確:
故之圣人──今之眾人
二段 愛其子──與其身
百工之人──士大夫族
找三位同學,師生合作共同朗讀第二段,進一步明確三組對比的內容。(根據學生朗讀情況稍加點評。)
分組背誦三組對比。
4、理清第三段思路:
(全班男生齊讀第三段。)
提問:在“從師”這一問題上,孔子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說的?作出了什么論斷?
明確:
孔子的行為
三段──結論
孔子的言論
(請同學按照思路背誦第三段。)
5、理清第四段思路:
(全班女生齊讀第四段。)
提問:這一段交代了什么?作者提到了哪些原因?
明確:
四段──交代緣起:好古文不拘于時
五、小結
這篇課文四段都圍繞“從師”這個問題展開。第一段正面論述從師之道,說明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和擇師的標準。第二段運用了三組對比,批判了當時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第三段運用孔子的言行,進一步從正面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第四段交代了寫作緣起。
六、齊背全文
1、請同學根據板書背誦全文。
2、播放畫面,配上音樂,師生共同背誦全文。
七、總結
1、統計各組最后得分,宣布比賽結果。
2、布置課外練習。
【師說教案】相關文章:
師說的教案03-31
師說優質教案12-01
精選師說教案03-31
《師說》的教學教案03-31
《師說》教學教案03-31
師說教案精選03-31
關于師說的教案03-31
《師說》教案推薦03-31
關于《師說》教案03-31
師說的教案參考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