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蘇武傳》教學設計
《蘇武傳》是《漢書》中極富代表性的人物傳記。蘇武牧羊的故事在中國可以說家喻戶曉,影響極為深廣,而蘇武也成了忠貞和民族氣節的象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索整理的人教版高一《蘇武傳》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教學目標
1、把握歷史事實,理清文章脈絡。
2、疏通文言知識,掌握重要的實詞和虛詞。
二、教學重點:目標1
三、教學難點:目標2
四、教學方法:點撥法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欣賞歌曲《蘇武牧羊》:
蘇武留胡節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飲雪,饑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夜坐塞上時聞笳聲入耳痛心酸。
轉眼北風吹,雁群漢關飛。白發娘,盼兒歸,紅妝守空幃。三更同入夢,兩地誰夢誰;任海枯石爛,大節定不虧。終教匈奴驚心碎膽共服漢德威。
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蘇武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蘇武歷盡艱辛,持節不屈,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現在,就讓我們走近蘇武,走進他充滿血淚而又輝煌無比的人生。
(二)簡介班固及《漢書》
班固(32——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市東)人。東漢著名的史學家。《后漢書"班固傳》稱他“年九歲,能屬文,誦詩賦。及長,遂博貫載籍,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所學無常師,不為章句,舉大義而已”。其父班彪曾續司馬遷《史記》作《史記后傳》,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繼承父業,在《后傳》基礎上,進一步廣搜材料,編寫《漢書》。后因有人向漢明帝誣告他篡改國史,被捕入獄。其弟班超上書解釋,始得獲釋,被命為蘭臺令史,經過二十多年努力,寫成了《漢書》。漢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隨竇憲出征匈奴,不久竇憲因謀反案被誅,班固也受牽連被捕,死于獄中。《漢書》中的八“表”與“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馬續續成的。
班固的《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體例模仿《史記》,但略有變更。全書有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漢高祖,止于王莽,記西漢一代二百三十年間史實。《漢書》評價歷史人物往往從封建正統觀念出發,以儒家的倫理道德作為標準,如對陳涉、項羽加以貶抑,即是顯例。歷來《漢書》與《史記》并稱,史學家劉知幾說《漢書》“言皆精煉,事甚該密”(《史通"六家》),則是其特色。
(三)疏通文言知識
【通假字】
且單于信女,使決人死生 女:通“汝”,你。
不顧恩義,畔主背親 畔:通“叛”,背叛。
與旃毛并咽之 旃:通“氈”,毛織品。
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去:通“()”,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無”,沒有。
信義安所見乎 見:通“現”,顯現。
孺卿從祠河東后土 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 亡:通“無”,沒有。
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亡:通“無”,沒有。
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無”,沒有。
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 衿:通“襟”,衣襟。 決:通“訣”,訣別。
始以疆壯出 疆:通“強”,強壯。
【古今異義】
漢亦留之以相當 古義:相抵償。 今義:副詞,表程度。
皆為陛下所成就 古義:提拔。 今義:業績。
位列將 古義:位;官位。 今義: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 今義:排列。
兄弟親近 古義:親近的侍臣。 今義:動詞,靠近。
我丈人行也。 古義:老人,長輩。 今義:岳父。
欲因此時降武。 古義:趁這時。 今義:相當于所以。
獨有女弟二人 古義:妹妹。 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 古義:年紀。 今義:春秋戰國時期或指季節。
武等實在 古義:確實存在。 今義:誠實、老實。
【詞類活用】
1.意動用法
單于壯其節 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壯。
2.使動用法
(1)欲因此時降武 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動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兩主 斗:使動用法,使……爭斗。
(4)單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若:使動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3.名詞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詞做動詞,下,$
(2)羝乳乃得歸 乳:名詞做動詞,生子
(3)杖漢節牧羊 杖:名詞做動詞,拄著
(4)孺卿從祠河東后土 祠:名詞做動詞,祭祀
(5)惠等哭,輿歸營 輿:名詞做動詞,抬。
(6)陵與衛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詞做狀語,向上
【特殊句式】
1.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送留在者漢匈奴使”。
(2)為降虜于蠻夷
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于蠻夷為降虜”。
(3)何以女為見
賓語前置句和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見女為”
(4)子卿尚復誰為乎
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子卿尚復為誰乎”
(5)何以復加
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復加”
2.判斷句
(1)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漢所望也
(3)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動句
(1)見犯乃死,重負國
(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3)皆為陛下所成就
[難句補注]
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漢制,官至二千石以上者,其子弟可任為郎(皇帝侍從)。蘇武父蘇建為代郡太守,故其子蘇嘉、蘇武、蘇賢皆得循例為郎。
漢天子我丈人行也:“(且鞮侯)單于自謂'我兒子,安敢望漢天子!漢天子,我丈人行。'”(《漢書"匈奴傳》)
持節:節,使者所持信物,持節,指持代表皇帝的旄節出使。旄節,“以竹為之,柄長8尺,以旄牛尾為其眊,三重”(《后漢書"光武紀》李賢注)。
見犯乃死,重負國:“言被匈奴侵犯然后乃死,是為更負漢國,故欲先自殺也。”(《漢書》顏師古注)
蹈其背以出血:顏師古《漢書》注:“煴,謂聚火無焰者也。”煴火,指初燃未旺有煙無焰之火。覆武其上,指蘇武面朝下,覆其身于坑之橫木上。楊樹達《漢書窺管》:“背不可蹈,況在刺傷時耶!'蹈'當讀為'搯'……搯背者,輕叩其背使出血,不令血淤滯體中為害也。”蹈其背,指搯其背,即輕輕敲打其背。楊說是。
何以汝為見:王念孫《讀書雜志》稱原句本作“何以見汝為”。王說是。
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顏師古《漢書》注:“蘇林曰'取鼠所去草實而食之。'張晏曰'取鼠及草實并而食之。'師古曰:蘇說是也……去,謂藏之也。”《漢書補注》引劉攽說:“今北方野鼠之類甚多,皆可食也。武掘野鼠,即得食之。乃頗弆藏耳。”兩說皆通。
(四)安小標題,理清脈絡
本文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下面請同學們給文章的情節發展添加小標題,以此把握文章的脈絡中。
1、學生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標題,
2、全班進行討論篩選,評選出最佳的小標題。
要求:小標題要準確概括情節變化,并盡量展現人物性格特點,同時注意語言的通順凝練。
小標題(僅供參考,答案不限):
1、初使匈奴,單于受禮。 2、緱王謀反,禍及漢使。 3、舍生取義,以死明志。
4、衛律勸降,威武不屈。 5、飲雪吞氈,此志不渝。 6、李陵勸降,忠貞如一。
7、武帝駕崩,慟哭數月。 8、漢匈和親,請還蘇武。 9、歷盡艱難,發白歸漢。
(五)作業
試分析傳記中主要的人物性格。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分析人物性格,重點剖析蘇武的性格特征,體會蘇武的人格魅力。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藝術技巧。
二、教學重點:目標1
三、教學難點:目標2
四、教學過程:
(一)分析人物,總結手法
1、學生初步總結蘇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愛國、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忠貞不渝、堅韌不拔(答案不限)
2、教師引導學生從細節描寫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學生討論:文章并不具體描述蘇武的每一事跡,而是有詳有略,比如文章對衛律和李陵勸降的部分就描寫得特別詳細,為什么作者要這樣處理,用意是什么?
參考答案:衛律和李陵對蘇武的勸降是最能表現蘇武的氣節的,所謂“真金不怕火煉”,面對威逼利誘,面對死亡威脅,多少所謂的英雄好漢都經受不住考驗而變節投降,唯有蘇武始終信念如磐石般堅定,寧死不屈,忠貞不渝。
4、學生仔細研讀衛律和李陵對蘇武的勸降這部分內容。
(1)學生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個性化的語言。
(2)學生分別總結衛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蘇武的人格魅力。(分組討論、探究、總結)
衛律:傲慢自大、陰險狡詐,是個賣國求榮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衛律不一樣,他不是徹底的賣國之人。他對漢朝還有感情,對自己叛國的行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夠堅定,對國家不夠忠誠,因為一己之私背叛祖國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說明這個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堅定。
(二)學生總結文章塑人物的藝術手法。
1、詳略得當的情節安排。
2、用個性化的語言表現人物。(前面的總結中巳經談及)
3、次要人物的對比、襯托。
文章里個性鮮明的各種人物對蘇武也起了對比映襯的作用,請同學們把文章里各種人物的性格和蘇武作一個對比,看看他們的映襯分別凸現了蘇武怎樣的性格特征。
3、學生討論、分析、總結
(1)張勝:糊涂地幫助了緱王的'謀反,事情敗露后又經受不住考驗,叛變投降。
蘇武:清醒地認識到使節行為不當會引起兩國紛爭,欲以死息禍;面對匈奴的勸降始終保持著可貴的民族氣節。
(2)衛律:賣國求榮,陰險狡詐,氣焰囂張,不可一世
蘇武:為國效命,忠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氣,光明磊落
(3)李陵:為一己之私而叛國,懦弱,意志不堅,矛盾,痛苦
蘇武:以國家的利益為先,忠貞不渝,堅韌不拔,無怨無悔
4、教師小結:在各種人物的對比映襯下,我們看到了一個豐滿立體的蘇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識,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對威逼利誘堅貞不二,長達十九年守節的堅韌不拔。蘇武的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對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攝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5、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重點分析了各種人物特別是傳主的性格特征,我們為這樣一個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貞不渝的蘇武而深深感動著。同時我們還點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藝術手法:詳略得當的情節、個性化的人物語言、次要人物的對比映襯。
(三)課后思考:試評論蘇武的功過得失和價值意義。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對蘇武的功過得失和價值意義進行討論、評價。
二、教學重點:
對蘇武的功過得失和價值意義進行討論、評價。
三、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全面地、辯證地評價歷史人物。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深深體會到蘇武的人格魅力,但人無完人,蘇武的行為也未必完全是對的,下面我們就圍繞幾個問題對這個人物的功過和價值進行討論。
討論方法:分小組討論,小組長負責組織討論并記錄小組討論觀點,最后全班匯總,將每個小組討論的觀點進行對比、評價,以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二)教師用幻燈片展示討論問題
問題一:
先看一段文字:“齊莊公到大臣崔抒的家里,竟跟 崔杼的太太通奸,崔杼不甘戴綠帽子,當場把齊莊公殺了。晏子是齊國大臣,皇帝被殺,別人不敢去看,但他要去吊,他到了崔家,他的左右問他:你為君死么?晏子答得好,他說皇帝又不是我一個人的,為什么我要一個人為他死?左右又問他:那么,你離開齊國逃走嗎?晏子答得好:皇帝的死又不是我的罪,我為什么要逃?我為什么要出國?左右又問他:那么你就回家嗎?晏子答得好:皇帝死了,回到哪兒去呢?晏子真是中國第一流的大政治家,看他這三段答話,不死、不逃、也不想回家,說得又識大體、又有感情、又義正詞嚴。當時他去吊皇帝,大家以為崔杼必定殺他,但是他仍然去吊、去哭,并且‘枕尸股而哭’,一點也不怕刺激手里拿刀的崔杼。晏子識大體,是大智;有感情,是大仁;不怕死去哭,是大勇。晏子為什么有這種大智大仁大勇,我認為他是真正深刻洞悟‘死事’和‘死君’理論的人。他的理論是:做人君的,豈是高高在百姓之上的?而是主持社稷;做臣子的,豈是為領俸祿混飯吃的?而是維護社稷。所以人君死是為了社稷而死,做臣子的,就該和他一道死,‘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如果做人君的,死的原因不是為了社稷而是為了他自己,那么陪他死的,只合該是那些在他身邊,跟他一起混一起謀私利、謀小集團利益的寵幸和親信,才有份兒,堂堂大臣是不干的。齊莊公被殺以后,崔杼決定立齊靈公的兒子做皇帝,就是齊景公。那時景公年紀小,崔杼自立為右相,慶封為左相,他們把所有大臣都找來,在太廟里歃血發誓,說:‘諸君有不與崔慶同心者,有如日!’大家一一發誓,可是輪到晏子,晏子卻要改變誓詞,只發誓:‘諸君能忠于君、利于社稷,而嬰不與同心者,有如上帝!’當時崔杼他們要翻臉,高國趕忙打圓場,說:‘二相今日之舉,正忠君利社稷之事也!’高帽子一戴,弄得崔杼他們也只好接受晏子的大條件……”(選自《北京法源寺》作者李敖)
這段文字提出了一個問題: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誠?晏子認為真正的忠誠是忠誠于國家、人民,而非忠誠于君主。換句話說,就是要忠誠于明君(因為明君善治國),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從君主,為君主作無謂的犧牲的行為我們稱之為“愚忠”,那么你認為蘇武的忠誠是愚忠嗎?
問題二:
前段時間,國家教育部對高中歷史教科書的教學大綱進行修改,其中備受爭議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國歷史上的民族戰爭,…是國內民族之間的戰爭,是‘兄弟鬩墻,家里打架’,有正義與非正義的區別,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 對于岳飛、文天祥這樣的杰出人物,我們雖然也肯定他們在反對民族掠奪和民族壓迫當中的作用與地位,但并不稱之為民族英雄。”
按照教學大綱的說法,蘇武也就不能稱之為民族英雄,你對此有什么看法?
(三)學生分組討論、探究。
(四)各組組長向教師遞交各組的總結。
(五)教師利用幻燈片展示各組的討論成果。
(六)全班同學互相交流
(七)教師提供參考觀點
參考觀點一:
蘇武的忠誠不能說是愚忠。首先,他忠誠的對象是國家是人民,身為漢使,當卷入匈奴的政變時,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漢使身份,不能引起漢匈兩國的不必要的誤會和紛爭,他甚至愿意以性命來平息禍端,可見他是把邊界的和平、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氣節十九年,始終忠貞如一,這種忠誠表面看起來是對漢武帝,但實際上是對國家人民的,因為漢武帝是一個善于治國的明君,忠誠于他就是忠誠于漢武帝治理下的國家。
但是蘇武的忠誠里有沒有愚忠的成分,我認為還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勸降時曾經提到蘇武的兩個兄弟盡心為國卻枉死,但蘇武卻一味堅持漢武帝對他們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為皇帝肝腦涂地。我認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應該感激報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應該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對親人的傷害之過,該報的恩要報,該澄清的事實,該爭取的權利也還是要爭取。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權利與義務的問題。不過話又說回來,我們不能苛求蘇武,因為他畢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著那個時代的歷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這個時代,說不定也能像我們這樣爭取自己的應有的權利。
參考觀點二:
反駁岳飛是民族英雄的人,一般是從民族英雄的定義出發,然后導出結論的。至于民族英雄的具體定義是什么,人民群眾不關心,但似乎專家的定義和廣大群眾的不一樣。是讓專家修改定義,還是人民改變認識向專家看齊,值得探討。但是一般來講,在諸多英雄稱號中,諸如打虎英雄、抗洪英雄,民族英雄的稱號是最高的,我想凡是對于民族、國家的獨立、解放和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并且具有巨大人格力量的人,都應該稱作民族英雄。尤其是民族英雄身上所體現的愛國和獻身精神,是構成一個民族靈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的文化傳承的關鍵內容。民族英雄的英雄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甚至敵我雙方。所以康熙給袁崇煥平反,乾隆給史可法立祠,日本人給抗日英雄送葬。因此,有人所說的稱岳飛為民族英雄,不利于民族團結,純屬無稽之談、庸人自擾。事實上,好象也沒有哪個少數民族對稱岳飛為民族英雄提出過異議,或覺得傷害了誰的民族感情,金人的后代乾隆還拜謁過岳王廟呢。
參考觀點三:
如何描述中華民族的起源和演變,看起來容易、做好卻很難。既要反映當時歷史情況,又要反映中國地域和民族合并、共處、融合的演變,也要照顧到少數民族和漢族的感情,有利于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
更微妙的是,太多去談各民族間紛爭的痛苦和少數民族被兼并的詳情,恰好啟蒙了少數民族和族群(甚至包括中國南方和邊遠地區)被兼并的意識,激發了他們對屬于歷史上外來民族(特別是漢族或北方民族)的怨恨,導引少數民族和地方的分離傾向。從歷史的處理來看,一個帶積極性的做法,是承認民族之間曾經出現過壓迫或掠奪與反壓迫或反掠奪的歷史,承認各民族有一些特有文化。指出特有文化的有些方面豐富了中華民族。但是,更加強調民族合并、融合、共處、互助、互利、共同發展的歷史,更多去挖掘民族融合歷史積極的方面和必要性。老去挖歷史傷疤,只能讓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間善意和兄弟情感淡漠,互相指責,相互的怨恨加深,引起民族大家庭的分裂。
如果說岳飛、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們首先是漢族英雄,在當時反抗外族壓迫和掠奪時,其事跡勇氣令人敬佩。在當今各民族共處和形成的中華民族,在反抗外敵人入侵時,可以發揮他們的精神。但是,在描述民族沖突和民族融合歷史時,有必要了解少數民族的感受,方法應講究,需要微妙和成熟。中華民族需要有理性包容的民族主義和民族觀,也需要屬于各民族的民族英雄。
(八)課后作業:(任選一項)
一、搜集一些外交官(古今中外皆可)的資料,為他們寫一篇傳記,要求兼顧歷史真實性和文學藝術性,可適當運用《蘇武傳》里刻畫人物的藝術手法。字數在800字以上。
二、《假如我是蘇武》
假如你正在面對蘇武所面對的局面,作為漢使出使匈奴,匈奴有驕橫的單于,你的一個糊涂的部下參與了匈奴親王的謀反,身為漢使的你會怎么做?你要怎樣處理這種復雜的外交局面?運用你的智慧,結合你平時知道的歷史和外交知識,看你能否做一個比蘇武更加出色的使節。
【高一《蘇武傳》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語文《蘇武傳》教學設計03-24
《蘇武傳》教學設計「原創」03-31
《蘇武傳》優質教學設計03-31
高一語文《蘇武傳》教學教案04-21
高一語文《蘇武傳》教學反思04-08
《蘇武傳》教學反思05-19
《蘇武傳》導學案設計05-19
《蘇武傳》教案設計08-15
高二語文《蘇武傳》教學設計及反思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