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采薇》教案精編
授課類型:
理論課
教學時數:
2學時
教學目的、要求:
通過學習《采薇》這首詩,了解《詩經》的基本規律和特征,如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賦、比、興的表現手法,重章疊句的結構,以四言為主的基本句式等。感受詩中表現的意境及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運用朗讀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2.學習賦、比、興的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3.學習賦、比、興的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4.品析語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學方法與手段:
理論講授與討論相結合。播放音像制品,讓學生在反復誦中品味本詩的情思、意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能力。
小組討論,學生、師生互動交流,重點品評本詩的抒情語段,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詩經》簡介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多年間的詩歌305篇。 《詩經》在先秦叫做《詩》,或者取詩的數目整數叫《詩三百》。從漢代起,儒家學者把《詩》當作經典,尊稱為《詩經》,列入“五經”之首。
《詩經》中的詩當初都是配樂的歌詞, 按當初所配樂曲的性質,分成風、雅、頌三類。
“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風”包括了十五個諸候國的民歌,即“十五國風”,共160篇。這一部分文學成就最高,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
“雅”是正聲雅樂,是正統的宮廷樂歌。“雅”分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會的典禮;“小雅”則是用于一般宴會的典禮。
“頌”是祭祀樂歌,用于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贊頌神明,現存共四十篇。
《雅》、《頌》中的詩歌,對于我們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
《詩經》作品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黃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肅的一部分,北到河北省西南,東到山東,南到江漢流域。
《詩經》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它形式多樣:史詩、諷刺詩、敘事詩、戀歌、戰歌、頌歌、節令歌以及勞動歌謠樣樣都有。 它內容豐富,對周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等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
《詩經》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廣泛流傳。是中國幾千年來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孔子在《論語》里也有“不學《詩》,無以言”的說法,這顯示了《詩經》對中國古代文學的深刻影響。此后,《詩》與《書》、《禮》、《易》、《春秋》并稱““五經”。孔子以后的儒家學派人物,都把《詩》當作教本,傳授不絕。《詩經》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對后代文學影響很大。 《詩經》的表現手法:
1. 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陳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經過。“比”是打比方,用一個事物比喻另一個事物。“興”從一個事物聯想到另外一個事物。
2.《詩經》的表現手法之二:四言為主,章節復沓,反復詠嘆。
二、作品背景
這首詩選自《詩經 小雅》。雅詩為什么分大小,歷來有不同說法。據余冠英說:“可能原來只有一種雅樂,無所謂大小,后來有新的雅樂產生,便叫舊的為大雅,新的為小雅。大雅全部產生于西周,小雅里兼有東周的詩。”另外,大雅多用于朝會宴享,小雅多用于個人抒情。這首詩產生于什么時代,也有不同說法。或認為在周文王時,或認為在周懿王時,或認為是周宣王時。
三、講解分析
(一)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聽錄音配樂朗讀,正音。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教師啟發:
⑴ 這是一首什么樣的詩?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情感?
學生討論明確:《采薇》是一位飽嘗服役思歸之苦的戍邊戰士,在歸途中所作的邊塞詩,詩中敘述了他轉戰邊陲的艱苦生活,表達了他愛國戀家、憂時傷事的感情。
⑵ 這首邊塞詩,它的抒情基調是什么樣的?我們改用什么樣的語調、語速朗讀它?
學生討論明確:基調凄涼、憂傷,語調低沉,語速緩慢。
⑶ 《詩經》基本上是四言詩,節奏為“二二”式,用筆劃分本詩的節奏。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家/靡室,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
⑷ 教師范讀,為感悟理解本詩創設氛圍。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吟誦、品味,要運用聯想、想象,再現此情此景。)
(二)譯文參考:
采薇啊采薇,那薇才剛剛生出嫩芽來。說回家啊盼回家,不知不覺年歲已經很晚了。我們之所以沒家沒室的,都是因為獫狁入侵的緣故!害得我們不能安居休息,也是獫狁入侵的緣故。
采薇啊采薇,那薇已長成嫩苗了!說回家啊盼回家,一想到這個心里就難受。想家的痛苦強烈折磨著我,那滋味就像又饑又渴的人吃不上飯喝不到水一樣。我們駐防的地方經常換,連捎信給家里問候的機會也沒有。
采薇啊采薇,那薇已經老得又粗又硬了。說回家啊盼回家,不知不覺歲月又到了十月了。戰爭沒完沒了,我們總是不能安居樂業。我心里越來越感到絕望,長期在外征戰,恐怕永遠回不去了。
什么花兒開得那么盛?那是棠棣之花。什么車子那么氣派?那是將軍的戰車。戰車已經備好,車上的四匹大公馬雄糾糾、氣昂昂。我們哪里敢安心駐扎?一月之中不知要和敵人打多少次仗。
我們趕著四匹戰馬,四匹戰馬多么強壯。將軍坐在車上,士兵們只能靠它隱蔽。四匹戰馬整整齊齊,士兵們背著象牙裝飾的弓,佩著魚皮做成的箭袋。我們怎能不時時警戒,獫狁實在攻得太急了。
當年離家遠征的時候,碧綠的楊柳隨風搖曳(我依依惜別地離開了家人)。如今我回到家鄉,大雪下得紛紛揚揚(一個人也看不見)。疲憊不堪地走在回家路上,又饑又渴。我心里好難過啊,沒有人懂得我的悲傷!
(三)把握本詩的創作思路:
全詩六章,可分三層。既是歸途中的追憶,故用倒敘手法寫起。前三章為一層,追憶思歸之情,敘述難歸原因。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疊詞申意并循序漸進的方式,抒發思家盼歸之情。而隨著時間的一推再推,這種心情越發急切難耐。首句以采薇起興,但興中兼賦。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饑。所以這隨手拈來的起興之句,是口頭語眼前景,反映了戍邊士卒的生活苦況。邊關士卒的“采薇”,與家鄉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僅艱苦,而且漫長。
“薇亦作止”、“柔止”、“剛止”,循序漸進,形象地刻畫了薇菜從破土發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莖葉老硬的生長過程,它同“歲亦莫止”、“歲亦陽止”一起,喻示了時間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長。歲初而暮,物換星移,“曰歸曰歸”卻久戍不歸;這對時時有生命之虞的戍卒來說,怎能不“憂心烈烈”。
那么,為什么戍役難歸呢?后四句作了層層說明:遠離家園,是因為獫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為戰事頻頻;無暇休整,是因為王差無窮。其根本原因,則是“獫狁之故”。對于獫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責。
這樣,一方面是懷鄉情結,另一方面是戰斗意識。前三章的前后兩層,同時交織著戀家思親的個人情和為國赴難的責任感,這是兩種互相矛盾又同樣真實的思想感情。其實,這也構成了全詩的情感基調,只是思歸的個人情和戰斗的責任感,在不同的章節有不同的表現。
四、五章是第二層:追述行軍作戰的緊張生活。寫出了軍容之壯,戒備之嚴,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其情調,也由憂傷的思歸之情轉而為激昂的戰斗之情。這兩章同樣四句一意,可分四層讀。四章前四句,詩人自問自答,以“維常之華”,興起“君子之車”,流露出軍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著圍繞戰車描寫了兩個戰斗場面:“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這概括地描寫了威武的軍容、高昂的士氣和頻繁的戰斗;“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這又進而具體描寫了在戰車的掩護和將帥的指揮下,士卒們緊隨戰車沖鋒陷陣的場面。最后,由戰斗場面又寫到將士的裝備:“四牡翼翼,象弭魚服。”戰馬強壯而訓練有素,武器精良而戰無不勝。將士們天天嚴陣以待,只因為玁狁實在猖狂,“豈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當時邊關的形勢,又再次說明了久戍難歸的原因。從全詩表現的矛盾情感看,這位戍卒既戀家也識大局,似乎不乏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因此,在漫長的歸途上追憶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戰斗生活,是極自然的。
第六章是第三層: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
籠罩全篇的情感主調是悲傷的家園之思。或許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驚醒了戍卒,他從追憶中回到現實,隨之陷入更深的悲傷之中。追昔撫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傷悲”呢?“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是寫景記時,更是抒情傷懷。個體生命在時間中存在,而在“今”與“昔”、“來”與“往”、“雨雪霏霏”與“楊柳依依”的情境變化中,戍卒深切體驗到了生活的虛耗、生命的流逝及戰爭對生活價值的否定。絕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讀此四句仍不禁棖觸于懷,黯然神傷,也主要是體會到了詩境深層的生命流逝感。“行道遲遲,載渴載饑”,加之歸路漫漫,道途險阻,行囊匱乏,又饑又渴,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憂傷。“行道遲遲”,似乎還包含了戍卒對父母妻孥的擔憂。一別經年,“靡使歸聘”,生死存亡,兩不可知,當此回歸之際,必然會生發“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李頻《渡漢江》)的憂懼心理。然而,上述種種憂傷在這雨雪霏霏的曠野中,無人知道更無人安慰;“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全詩在這孤獨無助的悲嘆中結束。綜觀全詩,《采薇》主導情致的`典型意義,不是抒發遣戍役勸將士的戰斗之情,而是將王朝與蠻族的戰爭沖突退隱為背景,將從屬于國家軍事行動的個人從戰場上分離出來,通過歸途的追述集中表現戍卒們久戍難歸、憂心如焚的內心世界,從而表現周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反感。《采薇》,似可稱為千古厭戰詩之祖。?
這四句,是詩中情景交融的名句。“依依”,“霏霏”這兩組疊詞,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態、大雪的飛舞飄揚描繪得十分肯體、生動,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這一征人的內心世界。“楊柳依依”表現他春天出征時對故鄉、親人戀戀不舍的心情。“雨雪霏霏”使我們聯想到他在征程中經受的許多磨難,并襯托出他在返家時滿懷哀傷悲憤心情。清人王夫之說這四句詩“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姜齋詩話》)
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斗之后,戰爭的幸存者終于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沒有寫士卒勝利后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的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么艱難。
(四)詩歌內容研討(學生對下列問題的討論可能會有多種多樣的理解,教師不能隨便下結論,但對下列問題,應給出基本要點)
1.鄉愁的具體內涵有那些?鄉愁是如何產生的?
基本要點:
鄉愁即家園之思,是對親人、對故土的思念。
求學、做官、戰爭等原因使游子漂泊在外,導致了游子的思鄉之愁。
2.找出本詩中表現人物強烈思鄉之愁的句子。(培養篩選信息的能力。)可先分小組交流,后展示本組的共同成果(每組準備兩到三處)。
交流顯示:
“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家靡室,獫狁之故。”“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曰歸曰歸,歲亦陽止”“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3.詩歌從“采薇”寫起,這跟鄉愁有怎樣的聯系?
基本要點:
這是《詩經》里常用的起興手法。“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較有實在意義的用法,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
本詩前三章的首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剛止。”都是“興”的表達方法。
“薇”巢菜,是鄉間常見的事物,是家鄉常有的野菜,這自然能喚起思鄉之情。
4.仔細閱讀2、3兩章,比較憂心的內容有什么不同?
基本要點:
第2段,從空間上表現鄉愁之濃,從“親人”方面渲染鄉愁。
第3段,從時間上表現鄉愁之濃,從“我”這方面渲染鄉愁。
5.前三章第二句的變化與表現詩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樣的聯系?
這種變化不僅是避免重復,更是用“薇菜”的生長暗示鄉愁的漸濃、漸深。
6.第4、5兩章是如何表現詩歌的主題的?
基本要點:
第4、5兩章轉寫戰事之頻、戰事之烈,這是鄉愁的根本原因。
7.“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歷來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談談你的看法。(個性化閱讀,見仁見智)
基本要點:
以哀情寫樂景,情景交融。想象之筆,虛實結合,表達物是人非之嘆。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四句運用對比的方式,將時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來”剪接融匯,創造出超越現實的典型畫面。短短四句詩,看似平淡,娓娓道來,卻充滿了強大的藝術感染力,“以樂景寫哀情”,“一倍增其哀樂”。
同一個“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條路,卻已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之別,而這一切都在這一“往”一“來”的人生變化中生成……
8、帶著情感再讀《采薇》,同時在頭腦構想主人公的形象。(品讀抒情語段,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形象表述:
這首詩,像一幅畫,把一個出門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出門時是春天,楊樹柳樹依依飄揚,而回來時已經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當兒,他經歷了什么已經盡在不言中了。
我們可以想象,也許他的妻子正在家等著他。我們可以想象,也許他的戀人正在故鄉等著他。即便是一年中受盡苦難,也要等到相見的一天。紛紛揚揚的大雪之中他終于上路了,雖然是一個人在落寞的獨行,但是遠處有一盞燈在為他亮著。那是他全部的希望所在,是他活著的動力。為了楊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
教師小結:
讀到這里,我們仿佛看見一個身心憔悴的戍邊戰士,冒著大雪,沿著泥濘的小路慢騰騰地走向畫面深處,走向大雪濃重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嘆息。
(五)思想情感:
這首詩的主題是嚴肅的,情感是深沉的。
作者以戍役軍士的身份,描述了天子之命,將帥之責、戍役之苦,更寫了“不遑啟居”、“不遑啟處”、“豈敢定居”、“豈不日戒”等戍邊將士的忠誠之心,他們的愛國情懷是通過對獫狁的仇恨來表現的,他們的思鄉之情是通過自然景物的變化來烘托的──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剛,棠棣花開,依依楊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將士思歸的情感。
這里寫的都是將士們真真實實的思想,憂傷的情調并不降低本篇作為愛國詩篇的價值,恰恰相反,它表現了人們的純真樸實,合情合理的思想內容和情感,也正是這種純正的真實性,賦予了這首詩強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六)文學特征:
1、這首詩是用多種方法來表達情感的。
基本要點:
詩的前三章以倒敘的方式,回憶了征戰的苦況。為了抵御獫狁的侵擾,他長期遠離家室,戎馬倥傯,多么渴望邊境早日安定而返故鄉!
四、五兩章陡轉筆鋒,描寫邊防軍士出征威儀,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兵士們的愛國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末章寫解甲歸里,用了對比手法。雖能生還,然昔日的征戍勞苦卻只換來今日的“載渴載饑”,怎不令人黯然傷神??
全詩有記敘,有議論;有寫景,有抒情;有動作描寫,又有心理描寫:搭配錯落有致,妥帖自然。
2、集體誦讀本詩,體味語言上的特點──重章疊詠,一唱三嘆。
體味要點:
《詩經》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詩。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點是“重章疊詠”。所謂“重章疊詠”,是指一首詩的各章,不僅句數相等,而且語言幾乎完全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甚至只變動一兩個字,以重復歌詠的一種形式。如前三章的重章疊句中,文字略有變化,以薇的生長過程,襯托離家日久企盼早歸之情,異常生動妥貼。
重章疊詠形式的運用,對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它還有效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形成了一種回環往復的美,帶給人一種委婉而深長的韻味。
(七)相關鏈接:
1.回憶《詩經》中其他不同思鄉的作品,寫出你讀過的那些寫鄉愁的詩句,介紹給同學們聽聽,并說說你的理解。
2.課后搜集更多的表現鄉情的詩歌散文作品,將你最感動的一篇拿到班上與同學分享感受。
【板書設計】
誦讀──品讀──美讀
整體感知探究賞析藝術提升
內容、結構篇章、語言情感、意境
思考練習題:
一、反復朗讀吟誦全詩,并回答問題如下:
1.詩的前三節主要表現了什么情感?它是通過什么方式表現的?這樣表現有什么好處?
2.詩的四、五節主要表現了什么?
3.詩的開頭和全詩的句式結構各有什么特點?結合過去讀的《詩經》作品,看看它們是否也有這些特點。
二、背誦詩的第六節,并回答問題如下:
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四句為什么能成為千古名句?
2.分析這四句的抒情特點。
三、當兵服役,保家衛國是一個人對國家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它既讓人感到神圣和自豪,但同時又讓人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價。結合《采薇》這首詩的學習,談談你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和看法。
四、解釋下列各句中帶“.”的字,注意這些字的用法:
1. 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2.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3.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4.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
5. 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6. 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高一語文《采薇》教案精編】相關文章:
高一語文《采薇》教案03-25
高一語文《采薇》教案設計08-20
高一語文上冊《采薇》優秀教案08-20
高一語文《采薇》說課稿精選05-20
高一語文《采薇》教學設計02-24
高一語文《采薇》課堂實錄05-26
《采薇》優秀教案「匯編」04-06
詩經采薇是?12-07
《詩經采薇》教案設計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