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登高》優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詩人杜甫的有關常識。
2、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3、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一、導入
師:由“登高”而想起:(留待學生補充)
節日寄情:九月九重陽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登高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宋·辛棄疾)
……
二、初讀詩歌,讀通文句
1、自由朗讀詩歌兩遍。
2、關注詩歌內容理解。
師:你從詩歌讀到了什么?自由講述自己理解。不限制首頸頷尾聯,不要怕錯,說出自己真實理解,這樣我們才能一起去關注如何更有效讀懂詩歌并做好相關試題。
學生自主講述自己的理解,可對別人的理解加以補充,也可以談自己的看法。
3、嘗試用現代的文字講述詩歌內容。
提示:把詩歌幻化成畫面,并把畫面連串起來,適當合情合理添加內容。
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踽踽獨行,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步履蹣跚。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4、齊讀詩歌,鞏固詩歌內容認知。
三、深入悟讀,讀懂文句
1、知人論世,深入理解。
師:我有這樣一個觀點,不知大家是否贊同?即,要想讀好一首詩或一篇文章,你需要把你自己當成作者,化身為其人,就當這首詩或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寫的,否則僅僅停留在文字表面的認知,感覺詩歌內容與我沒有任何關系,就難以領會其中的意蘊內涵。
我認為理解詩歌是必要的,不能停留表面讀通。注意,所謂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書:理性地把握)這應是誦讀賞析詩歌的一個前提。
我在讀這首詩時就真是這樣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個老病孤獨的杜甫。我就站在長江邊上,衣衫襤褸,蓬頭垢面,登高望遠,懷想……
①教師范讀:(朗誦)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②學生體驗性自由朗讀。
③進一步推動理解文本。
教師:詩人登高,懷想了什么呢?
學生結合初讀文本收獲回答。
提示:懷念家鄉,思念親人,牽掛祖國,同時更凄涼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這一輩子。
師: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我們常說一句話,叫做“文如……”(文如其人)“言為……”(言為心聲)
④加深讀悟作者的心境。
教師帶領學生一起關注本文寫作背景。
解題:此詩是作者在代宗大歷二年(767)九月重陽節登高時所作。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無心游賞,觸景傷懷,抒發了自己的內心的感慨。
提示理解:
①“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作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登臺,是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為什么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而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常作客”,不斷在外面,遠離家鄉,心中眷念著家鄉;“百年多病”,深感自己老病孤獨,孤苦伶仃,形單影只,無所依傍。
②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艱難苦恨繁霜鬢”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杜甫的憂國憂民。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著杜甫老人的一生。
③小結:杜甫這里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我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⑤學生齊讀文本,加深理解認知。
2、賞析詩歌意境。
①關注詩歌意境(氛圍)創設
教師:我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不自覺的把語調低沉、憂傷(凄楚,悲涼,悲傷,憂傷,痛苦,孤獨……),為何這樣做呢?同樣是寫秋,毛澤東《沁園春·長沙》我們當時怎么讀的?
(回顧朗誦部分句子,如“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可以指名學生朗誦。)
教師:“暗示”,同學們在不自覺中接受了詩歌的一些字句的“暗示”,不自覺中啟動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覺中調動了自我的想象。因而也就進入了杜甫的語言所設定的特定情境。(板書:不自覺 暗示)
如果說對詩歌情感心境的理解是理性的,那么這種“暗示”就是……
生:感性的。
師:感性的表現。(板書:感性的表現)
這是一篇飽蘊情感的文學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現;要做到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但任何時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現。我們就以這兩條為準則進入到這首詩中去。
②賞析詩歌意境創設的詩句
師:哪幾聯是感性的描寫?
生:首聯、頷聯。
師:再讀詩歌,關注詩歌感性的描寫文字內容。
學生反復自由讀,然后講述對這些詩句的理解。
如選用的景物及描寫的特點: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飛鳥
教師:這些感性文字各給人什么感覺?設身處地想想。
A: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心寒(先是身體的,再是心靈的)。
B: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C: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D:飛鳥,想象一下,應該是一種什么處境的.鳥?
提示理解:(我想,應該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我覺得,這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要敢于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總之,這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不是,總之這是一只孤獨痛苦的鳥。)
師:我們為什么不把它想象成一只歡樂的呢?而且大家為什么都有認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提示理解:我們根據杜甫的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比較理解:毛澤東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鷹擊長空”;詩人王維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鳥鳴山更幽”。它們有什么不同嗎?
提示:毛澤東筆下的鳥是充滿活力和朝氣的鳥,因為毛澤東當時正處在立志改造中國的青年時期;王維筆下的鳥是悠閑自在的鳥,王維特別向往幽靜的大自然。那鷹與鳥就是毛澤東和王維的化身了。
③頷聯景物描寫賞析
落木、長江。
學生講,教師引導。
提示:由“落木蕭蕭”,我們想到什么?由樹及人,還是要聯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我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生命短暫。
如果說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應該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歷史和時間越悠久,個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
悟讀:那么,這兩句應該怎樣朗誦?你就是杜甫,面對蕭蕭落木,你應該是什么心情?讀這句你應該想什么?你心里的潛臺詞是什么?
提示:我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這么快、轉眼間就老了呢?沉郁。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怎么樣?無可奈何與一種宏大氣勢。有無可奈何。但同時,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僅僅是無可奈何嗎?難道他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嗎?他是不是想違背自然規律而祈求長生不老呢?作為現實主義詩人,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
④師生共讀。
⑤小結感性描寫內容。
教師:從畫面上,首聯和頷聯有何不同?
學生:首聯是一個一個局部景的連綴,頷聯就是一個整體的大景。
四、總結“登高詩歌”一般特征。
①學生自由講述總結。
②教師加以引導。
提示:登高見景,關注景物感性的描寫,鋪設環境氛圍,為情感抒發奠定基調。情感抒發往往觸景生情或情融于景,知人論世。
【高中語文《登高》優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登高》教學設計03-05
《登高》教學設計10-17
《杜甫〈登高〉》教學設計10-14
高中語文優秀的教學設計07-17
高中語文《登高》ppt04-05
《登高/蜀相》教學設計10-14
必修3《登高》教學設計10-11
杜甫《登高》精品教學設計04-06
高中語文《勸學》優秀教學設計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