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的教案(通用12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的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的教案 1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朗讀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對比論證方法。
2、背誦全文
3、培養學生尊敬師長、虛心求教的美德。
【教學設想】
1、安排一課時教學。
2、早自習預習文章,疏通字義。
3、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朗讀環節,指導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理清思路。
4、利用搶答競賽的形式,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路,逐段背誦,直至背下全文。
【教學方法】
誦讀法、問答法、點撥法。
【教具準備】
課件、記分牌。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課前播放《長大后我就成了你》音樂全屏展示。)
同學們,上課前給你們播放的歌曲好聽嗎?宋祖英深情的唱道: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你們知道我國的`教師節是哪一天嗎?
為什么我國要設立這個節日,這又說明了什么呢?
大家說的很對。當今社會尊師重教已經巍然成風,但在魏晉以后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卻不是這樣的,當時的情況如何呢?現在就讓我們共同來學習唐代散文家韓愈的千古佳作《師說》,從中去找尋答案吧。
二、解題、出示教學目標
1、解題:
“說”,古代散文中的一種,屬議論文范圍,“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通常這類文體我們可以理解為“解說關于的道理”,“師說”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2、教學目標:
反復朗讀、理清思路、背誦全文。
三、朗讀欣賞與指導
1、讓學生在配樂朗讀中初步感知全文。
2、提出要求:聽清字音、節奏。
四、研讀課文,把握文章思路
1、把全班分為三個大組,以搶答的形式進行競賽,宣布比賽規則,每組派一位同學負責記分。
2、理清第一段思路:
(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段。)
提問:找出本段中哪些句子交代了:人為什么要從師?擇師的標準是什么?
明確:
老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
一段從師的必要:孰能無惑;
擇師的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小結:這一段從正面論述了從師之道,首先指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然后依次說明了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全班同學齊讀第一段。)
(請同學按照思路背誦第一段。)
3、理清第二段思路:
提問:第二段主要運用了三組對比,抨擊了當時“恥學于師”的人,請同學們找出相關句子。
明確:
故之圣人──今之眾人
二段 愛其子──與其身
百工之人──士大夫族
找三位同學,師生合作共同朗讀第二段,進一步明確三組對比的內容。(根據學生朗讀情況稍加點評。)
分組背誦三組對比。
4、理清第三段思路:
(全班男生齊讀第三段。)
提問:在“從師”這一問題上,孔子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說的?作出了什么論斷?
明確:
孔子的行為
三段──結論
孔子的言論
(請同學按照思路背誦第三段。)
5、理清第四段思路:
(全班女生齊讀第四段。)
提問:這一段交代了什么?作者提到了哪些原因?
明確:
四段──交代緣起:好古文不拘于時
五、小結
這篇課文四段都圍繞“從師”這個問題展開。第一段正面論述從師之道,說明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和擇師的標準。第二段運用了三組對比,批判了當時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第三段運用孔子的言行,進一步從正面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第四段交代了寫作緣起。
六、齊背全文
1、請同學根據板書背誦全文。
2、播放畫面,配上音樂,師生共同背誦全文。
七、總結
1、統計各組最后得分,宣布比賽結果。
2、布置課外練習。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的教案 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賈誼對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背誦課文3、4、5段。
能力目標
1、歸納掌握“制、亡、固、遺、度”等詞的一詞多義,七個通假字、三種古漢語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
2、學習本文善于敘事、精于論斷的寫作特色,引導學生正確處理敘議關系,提高議論文寫作能力。
3、品評鑒賞本文廣用排比、對偶,極力渲染夸張的特點,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德育目標
了解作者借古諷今、勸諫漢文帝施仁政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進步意義。
【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理解并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句式。
【教學難點】
結合課文詞句的特點,歸納文言詞法句法知識,逐步掌握文言字詞句運用規律。
【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基于學生對這段歷史有所了解,理解課文難度較先秦散文小,宜采用以朗讀帶動文意疏通,以背誦帶動對作品的鑒賞,寫作特色、語言特點的分析鑒賞皆融于誦讀中。
2、評品法。從品評鑒賞的角度,通過設置幾個鑒賞點來激活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讓他們具體賞析該文寫作的獨到之處。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賈誼的文章,尤其是政論文,歷史上向來評價很高,魯迅先生曾譽之為“西漢鴻文”,《新編中
國文學史》稱《過秦論》為“政論文之楷模”。從《史記》、《漢書》、《昭明文選》到明清乃至當今的古文選本,幾乎都錄入和收選了《過秦論》,特別是上篇。歷代評論名家都說它“雄俊宏律”、“通篇一氣貫注,如一筆書,大開大闔”,是古今第一“盛”文章。
今天就讓我們來感受一下它的氣魄吧!
二、解題:
1、簡介作者
賈誼(公元前200—公元前168),世稱賈太傅、賈長沙,也稱賈生。洛陽人,西漢著名政論家、文學家,最早的漢賦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眾著稱。20多歲時被漢文帝召為博士,不久提升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議,觸犯權貴,被謫為長沙王太傅,甚為失意,渡湘水時寫《吊屈原賦》,以屈原自比。四年后被召回,為文帝寵子梁懷王太傅。后梁懷王墜馬而死,賈生亦傷心而死,死時僅33歲。賈誼的思想基本上屬于儒家思想,他要求統治者施行仁政的主張,在當時還是有進步意義的。他的政論散文《過秦論》、《陳政事疏》(也稱《治安策》、《論積貯疏》)等,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治家的遠見卓識、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改革現實的.堅決態度。他的文章峻拔鋒利,針砭時弊,淋漓酣暢,對后世散文創作很有影響。其文章,明人輯有《賈長沙集》,另傳有《新書》十卷。他的為人,很為司馬遷推崇,司馬遷把他和不同時代的屈原相提并論,撰寫了《屈原賈生列傳》。
2、寫作背景。
賈誼生活在西漢初期,此前歷春秋戰國,七雄爭霸而秦統一天下,戰亂頻繁。加之秦統一后的暴政、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社會經濟遭受了五百年來的極大破壞。農民大量流亡異鄉,不得耕作;還有些為生計所迫,賣妻鬻子或自賣為奴。戰亂使人口銳減,商業蕭條。奸商囤積居奇,物價昂貴,米一石值萬錢,馬一匹達百金。新建立的西漢政權,府庫空虛,財政困難。史載當時:“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人民很需要休養生息。針對這種現實,為鞏固西漢政權,賈誼借“過秦”以“規漢”,主張施行仁政以安民,“與民休息”。他多次上書,評論時政,《過秦論》總結了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指出秦王朝傾覆的根本原因是“仁義不施”而失去民心,借秦之過勸諫漢文帝“安民”,并實行政治改革。當然,賈誼所說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統治階級立場上的,不可能包括消滅剝削、消滅階級壓迫等內容,這是歷史的局限、階級的局限,我們不能苛求。
3、文體特點。
《過秦論》是一篇政論文,“過秦”即批評秦之過錯的意思,批評秦的過錯意在總結歷史教訓。“論”是古代議論文的一種。
三、誦讀、疏通、理解課文:
1、一詞多義:固、亡、利、遣、度……
2、詞類注用:
3、鋪張夸大:用賦的手法寫議論說理的散文。
4、文言對舉:
①詞語對舉: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
②分句對舉: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③排比(對舉的擴展):……之屬為之謀;……之徒通其意;……之論制其兵。
四、討論:本文的寫作特點。
【參考觀點】
(一)優:
1、善用對比、排比、對偶等修辭。
如對比:秦國與秦朝,秦朝與陳涉,九國與秦國,九國與陳涉等。
2、條理清晰:
(二)質疑:
1、敘多于議。
2、扣中心欠緊。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的教案 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⑴學會抓住人物的主要特點來描繪刻畫人物。
⑵理解細節描寫的特點和作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會運用細節描寫來表現人物的個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⑴了解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征。
⑵通過本文看到當時西南聯大怎樣的校風、學風。
教學重點
了解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征。
教學難點
理解并運用細節描寫。
教學時數
一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預習;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曾經有位記者采訪金岳霖時說過這樣一句話:“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汪曾祺聽后立馬反駁:“古有秦少游,今有雙黃蛋,我汪曾祺還要排在后面呢。”
二、作者介紹
汪曾祺(1920~1997),當代作家,江蘇高郵人。1939考入西南聯大中文系,深受沈從文影響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記事》等。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
三、解題
從題目中我們能夠得到什么信息?
明確:寫人文章,并且作者對主人公十分尊敬。(金先生是作者選修課的教師。)
四、人物介紹
金岳霖先生,中國現代哲學家、邏輯學家。創辦清華大學哲學系,歷任清華、北大、西南聯大教授。他是把西方現代邏輯介紹到中國的主要人物,推動了中國對現代邏輯的研究,并培養了許多邏輯學者。
五、簡要介紹西南聯合大學(多媒體展示圖片)
六、課文分析
1、思考:作者寫出了金岳霖先生怎樣的個性?
明確:有趣。
2、問題探究:金岳霖先生的有趣體現在哪里呢?有哪一處或幾處描寫給你印象最深?請帶著這個問題自讀課文。
(學生以四人小組的形式進行問題的討論。)
3、多媒體課件以及板書配合歸納明確:
金岳霖先生是位有趣的教授:
1、奇特的外貌:帽子、姿態、眼鏡、衣著。
2、奇特的行為舉止:在學生面前抓自己身上的跳蚤;養一只大斗雞,同一桌吃飯;搜羅大梨、大石榴,與小孩比賽。
3、獨特的教學風格:
提問方式別出心裁──今天穿紅毛衣的女同學回答問題。
幽默的答問──以稀奇古怪的問題回答。
稀奇古怪的提問。
對話式教學──像蘇格拉底一樣,興之所至、自由隨意。
4、對專業理論的獨特理解:
枯燥的學問──他覺得好玩沈從文給他出“小說和哲學”的講題,他卻得出結論說二者沒有關系。
5、對友情獨特的.珍惜:
林徽因死后,他還給她過生日;林國達死了,他在課堂不再風趣幽默。
6、對生活獨特的熱愛:
“誰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輪車上東張西望的老人是這樣一位一肚子學問,為人天真、熱愛生活的大哲學家。”
介紹金岳霖與梁思成以及林徽因之間的友誼,從中體會金岳霖的重情一面。
(多媒體展示三人合照。)
概括金岳霖是個怎樣的人?
明確:金岳霖是一位一肚子學問,為人天真、熱愛生活的大哲學家。
口頭作文訓練:請你把有趣的老師描繪出來,注意抓住人物富有代表性的特點。
(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后請代表發言,學生猜。)
小結:“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汪曾祺用精彩的細節寫出了金岳霖先生的真性情,展示了他獨特的風采。每當那率真、怪誕又滿腹經綸的金岳霖形象浮現在我們的腦海,就會有微笑情不自禁的掛上我們的嘴角。
七、布置作業
仿照本文把有趣的老師或同學寫一寫。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的教案 4
教學目標:
了解小說主旨。
欣賞、如詩如畫的邊城風景。
學習重點:
1、小說主旨。
2、如詩如畫的邊城風景。
學習難點
1、小說怎樣表達普通生活中的愛。
2、環境對人物心理活動有怎樣的影響。
學習方法
鑒賞、分析、品味
學習過程
一、實例分析
文章中多處寫到“唱歌”,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①情節上的照應。如翠翠夢中聽歌,“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竄過對山懸崖半腰”,作什么?“摘虎耳草,”“選頂大的葉子作傘。”這里就照應了前面祖父為翠翠講她的父母唱歌相戀的情節。這個情節還與課文最后寫的“祖父唱了十個歌,翠翠傍在祖父身邊,閉著眼睛聽下去,等到祖父不作聲時,翠翠自言自語說:“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遙相呼應,文章材料似乎由歌聲串了起來。
②思想內容的表達。前面寫祖父講翠翠父母的相戀之歌,既寫出了湘西男女戀愛的`特點,寫出了湘西風情,又交待了翠翠的父母之事,使人解一懸念:為何翠翠依著祖父。又如后面寫翠翠愛聽不知誰唱的歌,寫出了翠翠愛情的萌動,歌聲對她的愛情真像催化劑,越唱越濃,越唱越激,越唱越悲。
③推動情節的發展。如兄弟倆為愛情而“決斗”,兄自知唱不贏弟,所以自覺退讓,離鄉、下駛,于是失足落水。無疑,這里的唱歌唱得故事不斷向前發展。
解答文章多處寫到唱歌,這樣寫有三個作用。一是使情節上有照應。文章處處有歌聲。二是表達了重要的思想內容,歌聲唱出了一個愛情悲劇。三是推動了情節發展,故事在歌聲中波瀾起伏地推進。
二、基礎能力測試
1、下列判斷中,有一項是有錯誤的,請找出來()
A、《邊城》的主旨是通過一個充滿凄涼的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秘,贊美了湘西人民淳良的心靈。
B、文章中幾次提到“祖父”的可能死亡,這樣寫,是為后文老人在雷雨夜猝死而作好鋪墊,也是“祖父”暗示翠翠要作好思想準備,要她堅強一些。
C、文章中幾次提到翠翠的夢境,寫她摘虎耳草,是表現她已暗戀儺送,希望聽見他的歌,喜歡他歌里的韻味,寄托了她對美好愛情的憧憬。
D、“老船夫把那個蘆管豎在嘴邊,吹了個長長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這其中的“柔軟”里有一種薄薄的凄涼,有青春的煩惱,有一種對爺爺吹的曲子中暗示的東西的不滿。
2、下列句子中有錯別字的一句是()
A、草木為白日曬了一整天,到這時節各放散出一種熱氣。
B、翠翠看著天、上的紅云,聽著渡口飄來鄉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兒薄薄的凄涼。
C、祖父夜來興致很好,為翠翠把故事說下去,就提到了本城二十年前唱歌的風氣,如何弛名于川、黔邊地。
D、一個在半山上竹篁里砍竹子,一個在溪面渡船上拉船,這些事也說到了。
答案
1、D
2、C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的教案 5
【學習目標】
1、了解“攝影散文”這一新興的文體。
2、找出找出至少兩處文中最能表明作者對人生看法的句子,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能說出“人生是一場苦旅”的深刻內涵。
3、了解反彈琵琶的寫作特色。
【評價方案】
1、檢查學生是否將閱讀體會寫在“對話欄”;
2、能說出反彈琵琶的手法的作用。
【課前準備】
1、了解曹文軒;
2、閱讀文章,思考本文有哪幾個主要觀點?
3、在對話欄中寫出自己的閱讀體會。
【課堂學習】
一、導入:
要求學生仔細看課本上的圖片,從中看到了什么?學生各抒己見。曹文軒作家也看到了很多,想到了很多,寫下了攝影散文《前方》。攝影散文是一種新興的文體,顧名思義,它是由攝影和文字構成的。它兼具了兩種表達手段的審美特點,即攝影的視覺性、對瞬間畫面逼真的再現能力和散文體運用語言來表達對象時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開聯想。所以,成功的攝影散文不應該被攝影作品束縛,不應該成為呆板的毫無生氣的文字解說,而應該有新的發現,新的創造和生發,這樣才能使兩者相互影響,互相補充,成為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曹文軒先生在觀賞了一組以“遠行”為主題的攝影作品后,由作品《前方》引發了對人生的思考而寫了此文。
二、作者簡介:
曹文軒,1954年1月生于江蘇鹽城。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主要文學作品集有《憂郁的田園》、《紅葫蘆》、《薔薇谷》、《追隨永恒》、《三角地》等。長篇小說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紅瓦》、《根鳥》、《細米》等。《草房子》、《紅瓦》、《根鳥》以及一些短篇小說分別被譯成英、法、日、韓等文字。獲省部級學術獎、文學獎30余種。其中有國際安徒生提名獎、中國安徒生獎、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宋慶齡文學獎金獎、中國作協兒童文學獎、冰心文學大獎、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中國電影華表獎、德黑蘭國際電影節“金蝴蝶”獎、北京市文學藝術獎等獎項。日本先后推出了《草房子》的日文版和電影。繼20xx年《紅瓦》入選韓國中央日報網站“10本好書”之后,《紅瓦》的第九章又被韓國“語文教師協會”編入“全國高中通用教材”。曹文軒反對文學過多的貼近生活,力圖表現生活純凈的美。他創作的傾向就是對人類精神家園的構建。那么,在這篇文章中有沒有對人類精神家園的探詢呢?
三、文本研讀
環節一、了解文章的本體布局
文章從畫面切入,但對畫面本身并未作細致具體的描摹,而是直接展開聯想,寫感想,寫感觸,最后又回到畫面上來。即:畫面——聯想——畫面。
環節二、呈現研討文本需要解決的幾個重要問題,然后由學生自行選擇探討補充解決,并闡述自己的感受。
1、找出文中最能表明作者對人生看法的幾句話,并找出作者作此看法的依據,也可增加自己的依據或闡述自己的看法。
明確:
①主要觀點:“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愿望。”“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人的悲劇性實質……”,其中“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愿望”是核心觀點。
②關于“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愿望”的`原因:出于古老的天性,外面世界的誘惑,出自無奈,理想的誘惑。
③作者認為“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的原因:肉體的痛苦和精神的返鄉之旅。
此看法可追加一問題:“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中的“實質”能否去掉?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確:不能。路上并非都是苦旅,但從本質上講他們同樣是想達到目的地而不能達到,想實現理想而不能實現自己所有的理想,實質上還是一場苦旅。
2、作者認為“人的悲劇性實質”有哪些具體內容。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的教案 6
教學目標:
1、了解生命中心倫理
2、培養學生敬畏生命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作者介紹
明確生活年代:1875到1965,這個時代具有什么特征?
明確國籍:法國。有些地方說是德國,是因為他出生的地方阿爾薩司在法德交界,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屬于德國,而現在則屬于法國。
身份:神學家、醫學家、哲學家,(都是博士)1913年建立叢林診所直至生命的最后。
1954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該文為……
二、設問
1、問:我的呼吁,呼吁的到底是什么東西?
學生可能回答:全人類重視尊重生命的倫理。
2、問:尊重生命的倫理到底是什么倫理?它與一般的倫理有什么不同?
學生可能回答:
1)對一切具有生存意識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態度。
2)善就是:愛護并促進生命,把具有發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價值的地位。惡就是傷害并破壞生命,阻礙生命的發展。
與一般倫理的區別:反對將所有的生物分為有價值的和沒有價值的,高等的與低等的……
問:能不能舉例子說明?
學生例子:略
明確:倫理原本的概念: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善為道德,惡為不道德)在這里為人與一切有生存意志的.生物間的道德關系。
即生命中心倫理和人類中心倫理
3、問:生命中心的倫理的運用有什么好處?
答:略
問:目前影響世界安全的有哪些因素?
答:略
問:這些因素運用生命中心倫理該怎樣解決?
答:略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的教案 7
教學目的:
1、認識語文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掌握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
教學過程:
語文是什么?
學習語文就是享受生活
很多人都對語文存在這樣的誤解:學語文應該是學校的事;只有在語文課上才是學語文,只有打開語文書才是學語文。這是一種誤解,因為其沒有理解語文最本質的東西:語文與生活緊緊相連,是生活給予了語文生命。我們從呱呱而哭,到牙牙學語,到能夠說出令人忍俊不禁的成熟話語。其實,當我們悉心傾聽一個人的幽幽訴說時,當我們沉醉于慷慨激昂的演講時,當我們傾聽自己心靈的回音時,當我們復述一個幽默的故事時,當我們聚在一起闡述一個觀點時,當我們消除了誤會相視一笑時,我們就是在學語文嗎?生活處處是語文,語文時時是生活。在生活中,在語文學習中,我們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語文和生活并存。語文的點點滴滴都是生活,哪怕是一個字的書寫,一句話的誦讀,一個句子的理解,一個意思的表達,一種語氣的運用,都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的提高不能只依靠語文書,更要從豐富的生活中去汲取。因此我才說,學習語文就是享受生活。
語文是文化,更是生活,它存在于時時處處,與我們的苦樂悲歡息息相關。因此,學習語文是享受快樂的過程,是享受創造的過程,更是享受生活的過程。
一、語文的魅力
(1)投影:語文學科的魅力在于語音的抑揚頓挫,文字的象形意會,詞語的豐富多彩,話語的妙趣橫生。--朱學坤《語文的魅力》
從各個方面舉例來說明語文的魅力。
舉例1:
漢字有很多意義聯想的組成部分,不僅有趣,也便于記憶,安,屋頂之下,一個“女”。表現女性柔弱,不宜在外,“宜室宜家”,才是安全的。
家,屋頂之下,豕表示豬,代表牲畜,說明農業社會里一個家庭必須有一定的家畜。女和母在古代的甲骨文中這兩個字基本形狀是一樣的:
母字比女字多了兩個點。表示乳房,象征著同是女性,不同在于生養和哺育孩子。愁字表示生產力低下的社會,秋天里人們為過冬而發愁。
舉例3:
蘇東坡和佛印和尚是一對好朋友,常常在一起吟詩作對,互為戲謔。有關他們的趣聞還真不少呢。有一天,兩個人共同乘船欣賞江上晚景,蘇東坡抬頭一看,忽見岸上有兩條狗正在爭搶一根骨頭,觸景生情,便對佛印說:“我說個對子給你對一下,好不好?”佛印說:“好啊!”蘇東坡便吟哦道:“狗啃河上骨。”佛印一聽,便知曉東坡在作對暗罵自己。正動腦筋準備回敬一下,一不小心,手中持著題有東坡詩句的扇子掉到江水中,佛印靈機一動,對東坡說道:“水漂東坡詩。”東坡一下子顯得分外尷尬。
還有一次,東坡去拜訪佛印和尚。路過寺門時,忽見一驢拴在山坡上吃草,心中一喜,欲作對戲弄一下佛印和尚。見到佛印后,東坡有意戲謔道:“禿驢何在?”佛印一聽,知道東坡又在出損招作對罵他,略加思考,手指窗外,道:“東坡吃草”。這一次東坡又未能占到便宜,羞愧萬分。
舉例4:
曾國藩帶領他的湘軍同太平軍打仗,總是打一仗,敗一仗,傷亡很大,特別是鄱陽湖一戰,自己的老命也險些送掉。皇帝知道了,就下了一道斥責他的圣旨,并且要他把歷次的戰況據實奏報。曾國藩把歷次戰役的慘敗情況據實寫上,并在奏章最后用“臣屢戰屢敗,請求處分”這樣一句話。奏章寫好后,他請一位幕友看看。那幕友看了奏章后說:“中堂大人,不能這樣寫,這樣寫皇上是要加罪的。”曾國藩就向這位幕友請教該怎樣寫。幕友沉吟了一會,提起筆來,把“屢戰屢敗”這個句子改了一下。曾國藩一看,不禁暗暗叫絕。
這一改果然奏效。奏章送上去以后,皇帝覺得曾國藩雖然戰敗,但忠心可嘉,非但沒有拿他問罪,反而贊揚了他。
屢戰屢敗,消極之至,多次打仗,從無勝利。屢敗屢戰,積極之至,多次打仗,雖無勝利,繼續戰斗。勇氣可嘉,慘烈之至,驚天動地。
(2)語文的魅力在于讀和寫。
投影:
當你靜下心來,烹一壺清茶,煮一杯咖啡,放一曲悠揚的音樂,打開書卷,一股清幽的書香撲鼻而來,書中世界,洋洋大觀,盡收眼底,可觀宇宙之大,可察品類之盛,可神交于古人,可覓知音于今人,豈不雅哉?豈不樂哉?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其實,那是一種品位的提升。
寫可以暢敘幽情,寫可以凈化心靈,升華理想,寫可以感化同類,啟迪世人,寫可以展露才華,獲得知音,甚至可以寫出百世之典范:“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當自己的文章能為老百姓做點什么的時候,這就是“不朽之盛事”!
二、熱愛語文、學好語文
從以下五個方面談如何學好語文。
1、興趣,興趣是的老師。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這也就說明了學習一定要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有興趣去學習,是學好的根本,學習語文也一樣。
只要有了學習語文的興趣,才會發覺其中的樂趣,發現了學習的樂趣,才有助于我們去持之以恒地學習語文,沒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學不好語文。有的同學認為語文要背記的東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學,成績當然也就上不去。
2、習慣,習慣是恒久的.保證。
要養成閱讀的習慣。多看一些書,可以培養語感,還能學到不少文學常識,以及一些新鮮有趣的觀點。現在的語文考試,閱讀占了相當大的比例。不僅有文言文閱讀,還有科技文、現代文閱讀。要想在課堂上把所有這些能力統統培養起來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課外的努力。
現在作文的一個很重要的評分標準就是是否有創新、有與眾不同的見解。這樣的見解,往往不是憑空就可以產生的。它取決于你的閱歷、你的人生體會。對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生活就是簡簡單單的兩點一線,很少有機會見識到更廣闊的世界。因此讀書看報就不失為一條捷徑。而在時間金錢都有所限制的情況下,看書更不愧為捷徑中的捷徑。更何況,它也是我們放松自己的好伴侶。
在寫作方面,除了多看書看報外,還可適當記點日記周記之類,鍛煉文筆,久而久之,就會越寫越順。一些喜歡聽歌的同學常常會記些喜歡的歌詞,在寫作時用一用,還真不愧為一種好辦法,最起碼在語言上就占了不少優勢。當然,也可以背一些優美的句子,使它們轉化成自己的東西,常記常用,寫作水平自然會有所提高。總之,語文就像中藥,越熬越有味。當有一天你發現,自己的“感覺”越來越準了時,你的努力就已經得到了回報。
3、明確自己所要掌握的高考能力要求和知識要點,明確考試的形式和試卷結構,明確相應的對策,平時注意積累,做個學習的有心人。
高考語文把語文的能力要求劃分為五個層級,即識記、理解、分析綜合、應用、鑒賞評析。五個能力層級均有難易不同的考查。語文知識要求包括五大方面:(1)語言知識及其運用(2)文學常識及文學鑒賞(3)文言文閱讀(4)現代文閱讀(5)寫作。每項知識的具體內容要求更應認真了解。至于試卷形式和結構在練習中就可了解,不必太費心思。了解了這些就好比航船有了目標和航線,就不愁到達不了目的地了。
4、書寫
書寫的要求是規范和工整。舉例向學生說明書寫對語文成績的影響。
5、使用工具書。
做拼音題時,就翻翻《新華字典》,把自己以前讀得不準確的字記在一個小本子上,考前再看一看,印象就比較深。另外,平時聽新聞時也可多留一個心眼,注意聽聽播音員的發音,碰到哪個字他發得和你不一樣,就記下來,查查字典,看是他發得對還是你發得對,這樣做印象特別深。做詞語用法的題目時,就翻《現代漢語詞典》或《成語詞典》。不要局限在要查的那個詞上,能把前后的詞都看一下,既能通過比較加深印象,又能同時學到不少新詞。這個工作能每天都做,每天記幾個,積少成多。
語文是論語說文的孔子;是逍遙云游的莊周;是投江求索的屈子啊;是壯心不已的曹孟德;她還是編織夢幻的安徒生!
語文是李太白的將進酒;是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是關漢卿的竇娥冤;是吳承恩的西游記;是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
語文是一望無際的蒹葭蒼蒼,是珠落玉盤的琵琶,是諸葛孔明的錦囊妙計,是用自己美麗、豐韻、嬌媚換取人生體驗的瑪蒂爾德。
語文是眩目的先秦散文、諸子百家;是皎皎的漢宮秋月、賦體先賢;是小橋流水人家里的雜劇;是誰解其中味里的紅樓一夢;是一千人眼中不同的哈姆雷特!
語文是滋養生命、凈化心靈的營養;是喚起良知、增加善念的召喚;是遠離雞蟲得失和無謂爭斗的規勸;是高度凝練、充滿智慧的表達;是愉悅、輕逸、趣味、莞爾。
語文是殿堂,巍峨而冷峻;是大廈,文明而莊嚴;有著一條條迷人的雨線,每一根線條都洋溢著生命的真諦。語文是鮮花,悅目而幽香;是你的后花園,豐潤而嫵媚;有著一串串詩意的憂傷、溫暖、清涼。
語文很重要。它不僅是我們每個人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還負載著豐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類綿綿不絕的文明;語文學科不僅是工具性學科,而且對形成一個人的品格一個人的底蘊、培養一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今后終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生活處處有語文
語文在現代,成了每個人生活中必須有可缺的一部分,可見語文之魅力,語文之精彩。語文并不只是一本書,也不只是一段話,而是生活。每天人們的口語交流,報紙上的各類信息,電視上鋪天蓋地的廣告,還僅僅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的語文。語文是上下幾千年,縱橫千萬里的記錄者,語文是生活的真實縮影。
有人說,語文是快樂的,這里有活生生的人,有曲折的故事,有詼諧的語言-------有人說,語文是美麗的,這里有美麗的風景如“春天”,有美麗的父愛如“背影”,有美麗的書法如“蘭亭”--------有人說,語文是人生,一篇真情的文章,一席精彩的話語,一腔圓潤的朗誦,一手美妙的字跡------都能改變我們的人生。有人說,語文是飽含生命的,它讓我們感到生命脈搏的跳動。總之,語文是如此之精彩。
語文無處不在,我們總能不自覺時接觸語文。看到繁花滿地,就想到“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看到驕陽如火,蟬聲鳴叫時,就會想起“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當荷花亭亭玉立,荷葉無邊,會想起:“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朋友相聚,又要告別,心中便于工作會念起“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語文,真是太精彩了!
語文陪伴著代代人,真實地記錄了一個又一個腳印。正因為有了語文,我們的智慧火花才會閃現,我們創作的熱情才會激昂。語文在生活中,不斷地讓我們體驗,給我們啟迪。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的教案 8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鑒賞文章語淺情深的細節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能力目標:借鑒細節描寫進行寫作訓練。
3、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對亡妻的一片深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對細節描寫這一手法的分析與運用。
難點:在“不太感傷的斷片”中,理解作者對亡人的愧疚與自責及深摯的、極度的思念之情。
教學方法:
1、利用多媒體課件;
2、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討論細節描寫及其妙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與內容:
一、導語:
吟詠“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蘇軾何等豪放灑脫,但“無情未必真豪杰”,蘇軾也有其婉約的一面,譬如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這首詞表達了詞人對亡妻深切的悼念之情。從這首詞中,我們似乎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時光找回從前的雙眼,蒼老的目光里滿是歲月積淀的深情。這種深情,我們的現代作家孫犁也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悼念亡妻的作品《亡人逸事》。
二、[投影教學目標及作者簡介]
三、快速閱讀課文,了解文章四部分的主要內容,并用4——6個字給每部分加一個小標題。
明確:天作之合:從“天作之合”的婚姻說起,回憶了作者與妻子是怎么結婚的。
初次見面:著重寫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見面時的情景。
勤勞持家:寫妻子如何從一個嬌慣女兒變成一個吃苦耐勞的妻子與母親。
臨終痛別:寫了作者對妻子的愧疚并回憶妻子臨終前的情景。
四、討論分析。
1、請用一個詞語概括“亡人”給你的總體印象。
明確:賢妻良母
2、作者用那些“逸事”體現了亡妻的這一美德?
明確:細節1:她點頭笑著說:“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來!”——一如既往的溫柔和內心的幸福感,以及她對婚姻的滿意。
細節2:“盯”“跳”“走”“鉆”——靦腆害羞
細節3:她嚴肅地說:“你明天叫車來接我吧,我不能這樣跟著你走。”——禮教觀念很重,又非常質樸。
細節4:我從外面回來,看到她兩個大拇指,都因為推機杼,頂得變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非常辛勞
細節5:每逢孩子發燒,她總是整夜抱著,來回在炕下走。——關愛孩子
細節6:她閉上眼睛,久病的臉上,展現了一絲幸福的笑容。——易于滿足
3、這些細節描寫體現了作者對亡妻怎樣的情感?
明確:懷念、感激、自責、歉疚
五、能力遷移
閱讀文后“活動體驗”的細節描寫,說說什么是細節描寫,細節描寫有什么好處。
1、明確:
細節描寫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加以生動細致的描繪。用于刻畫人物,或點化肖像,或描摹神態,或描寫動作,細致描寫人物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某個細小環節或舉動,具有傳神寫照的藝術效果。
2、如何寫好細節:
(1)真實,符合生活的邏輯
(2)符合人物的個性
(3)精心錘煉詞語。
(4)巧妙運用修辭。
3、布置作業:運用細節描寫手法,寫一個片段,表現出你所熟悉的一個人曾帶給你的真情與感動。
附:板書
亡人逸事
孫犁
亡人:賢妻良母
(細節)↑(真情)
“我”:懷念、感激、自責、歉疚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的教案 9
教學目標:
1.了解沈從文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
2.感受沈從文小說的語言特色。
3.走進作者構筑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會人性之美。
重、難點:
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和細致含蓄的心理刻畫。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簡介作者沈從文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后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園后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集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于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杰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致,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筑,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征于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干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樸納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彩。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生命的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贊美人性美;后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梁,也正由于這種對以金錢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復著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2.《邊城》情節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愿作個擺渡人。于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3.人物可愛,是沈從文先生小說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愛善良,可又為什么能從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請讀課文。
二、 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課文。
翠翠心中的凄涼——翠翠的父親、母親——翠翠的夢——爺爺上城——爺孫談“唱歌”——翠翠愛聽“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動為主線,師生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段中,翠翠為什么會感到“薄薄的凄涼”?
明確: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閑坐下來。看著天上的紅云,嗅著空氣中殘留著的白天熱鬧的氣息。不覺寂寞惆悵涌上心來,看世上萬物都那么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覺得“好像缺少什么”。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卻不能像雀子、杜鵑、泥土、草木、甲蟲那樣,熱烈勃發。和周圍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涼”。
2.第二段中,翠翠為何要“胡思亂想”?翠翠和祖父之間有著濃得化不開的親情,無論是他們二人,還是讀者,對此都不會懷疑。但是為什么翠翠會產生“懲罰”爺爺的念頭?(是爺爺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嗎?不是,爺爺早就在操持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爺爺的操持嗎?不,翠翠明白,爺爺永遠會滿足她的任何一個要求和心愿。)
明確:翠翠感到日子有點痛苦,“好像缺少了點什么”,她覺得委屈,自然地遷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嬌的祖父,她并不當真地胡思亂想著自己出走以后帶給爺爺的懲罰。注意,翠翠的“懲罰”手段仍然是建立在兩人親情深厚的基礎上,她深知祖父愛她,所以讓他嘗嘗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這樣一個念頭,就嚇壞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沒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顧爺爺正忙著搖船,一次又一次叫爺爺回家,仿佛晚一點他們真會分開。
其實,翠翠此時心里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或一件具體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虛心情郁悶,這是一種無法言說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因為無法言說,所以沒人能幫助你;因為確實存在,所以它總在折磨你。這就是孤獨感。
翠翠這清醒的白日夢,把一個少女單純而隱秘的內心情感托現給讀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邊,為什么就“忽然哭起來了”?為什么無來由地多次地“哭”?
明確:翠翠懷著滿腔心事,無人能訴說。渡船上人們悠閑地過渡,又有誰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閑和翠翠內心的波動,形成動與靜的對比,表現出翠翠那看似無來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無來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竇初開的朦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這樣閉塞但人情質樸的環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會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樣。
4.外公給翠翠講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導學生把握此時翠翠心理的微妙變化。
5.翠翠的夢,有什么深刻含義?為什么平時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輕而易舉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說明了什么?
明確:翠翠的夢寫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動心理。翠翠情竇初開,聽到外公講父親和母親浪漫的愛情故事,不由得聯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夢見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時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內心里以前對儺送朦朧的感情,現在明確起來了。“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表現出她內心的忐忑不安。
6.當祖父把實情告訴翠翠的時候,注意此時翠翠的心理變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氣”,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誰的氣呢?
明確:一個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著蘆管,為什么“覺吹得不好”?老船夫長長的曲子,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
明確: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卻沒有來。“一片草蟲的清音復奏”,更使翠翠的心亂,連蘆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長長的曲子,婉轉的曲調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溫柔起來。
8.最后,祖父唱了十個歌,翠翠為什么自言自語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確:翠翠最后聽祖父唱歌,就是儺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實了,她知道儺送也像自己愛他一樣,愛著自己。她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這時她已經 知道虎尾草要交給誰了。
9.關于翠翠這個人物形象:
明確: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她和外公相依為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因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為外公擔心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責。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感情純潔真摯。而節選部分以后儺送遠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著心上人的.歸來,表現她愛的執著。
三、分析討論
作品人物間的親情關系和愛情關系,感受湘西民間獨具的風俗美風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孫情:
明確: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兩個人物。相隔著中間一代人,祖孫倆組成的家庭是殘破的,所以在悠長的歲月中,祖孫二人不僅生活上相依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點分析第13章(課文前部分)翠翠的“負罪”和“贖罪”。再讓學生找表現祖孫親情的文段,讓他們意識到這真摯親情是植根于純樸民風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愛情:
明確:愛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對物欲的排斥,愛情愈純潔,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課文節選的三章沒有直接寫到幾個青年男女相愛的動機,但卻寫到了他們表達愛情的方式,最動人的當然是儺送的歌聲和翠翠夢里的虎尾草。儺送用整夜的歌聲表達對心上人的愛慕,讓人不由想起《詩經》《樂府》里詠嘆愛情的美麗詩章,這是湘西古風猶存的明證,更是這里的人把愛情視作圣潔感情的表現。同樣,翠翠在睡夢中受到歌聲召喚,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準備送給意中人,一個少女纖塵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讓人感動。
可作補充的是翠翠父母的愛情,他們在對歌中相愛,在絕望中殉情。爺爺對翠翠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原來,翠翠就是純潔愛情的結晶。
3.天保和儺送的手足情
明確:天保和儺送突然發現兩人愛上的竟是同一個姑娘,眼看兄弟要變成情敵,他們沒有反目成仇,也沒有像流行小說寫的那樣,其中一個慷慨“出讓”,他們懂得,姑娘不是財產,感情沒有價格,你必須接受姑娘的選擇,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選擇。于是他們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競爭,哥哥走了車路占了先,就一定讓弟弟走馬路先開口,結果一唱定乾坤,這里沒有裁判,沒有評委,沒有公證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濃于水的手足深情。為了成全弟弟,哥哥帶著失戀的憂傷遠走他鄉……
分析中讓學生感受悲劇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詠親情愛情的美麗,意圖何在,這可能是個復雜問題,可不必在教學中深究。沈從文先生在內地看到了許多現代文明對傳統美德的銹蝕和破壞,這觸痛了他,這部小說可能反映著他對重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恢復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坦誠的思考和愿望,他把這些美好的愿望交給了家鄉湘西的鄉親,所謂“禮失求諸野”吧。
四、開放討論題:小說中人物孤獨感的分析。
五、教師總結
六、 課后訓練:要求學生找出文中描寫環境的內容,并思考:這些景物描寫有何共同特點?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寫的有四處——景情結合、烘托 )
教案點評:
本教案以介紹沈從文和《邊城》情節導入,抓住翠翠的心理活動,重點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情感,感受邊城的人性美。教學中應以學生品讀討論為主,教師適當點拔。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的教案 10
【教學目標】
1、認識寫作前理清思路、布局謀篇的重要性。
2、掌握“敘寫片斷,構筑成篇”的一些方法。
【教學設想】
1、用大量的寫作實例支撐課堂內容。
2、讓學生感知并運用“片斷成篇”的寫作模式。
【教學過程】
一、導入定向
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寫作流程和結構模式。從字面上來看,它是一些文字表情達意的鋪展;從內在結構來看,它是作者構思寫作的謀劃。思路和結構就好像密不可分的孿生姊妹,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
所謂思路,就是“作者在思索并行文時思想發展、前進的路線”。所謂“結構”,則是“文章的組織構造、布局安排”,“是作者思路的外在體現”。可以說,“思路”和“結構”是同一事物在不同階段的兩種表現形式。作者理清思路又叫構思或運思,安排篇章結構又叫營構或布局謀篇。
寫作,從本質上說就是用語言文字表現作者的思維活動和思維結果。不進行構思,就無法寫作;不善于構思,也就不善于寫作。葉圣陶先生曾說:“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我們平常所說的“凝神細想”、“意在筆先”也就是這個意思。清代著名戲曲理論家李漁也說:“袖手于前始能疾書于后。”由此可見構思的重要作用。
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是整體構思,布局謀篇中“片斷成篇”的一些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
二、課內感知
1、快速閱讀從語文課本內選取的二則材料,談談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文章的結構特點,要求用列寫小標題的形式概括內容。(下發材料)
(一)故鄉(節選)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鳥。他說:
“這不能。須大雪下了才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雞,角雞,鵓鴣,籃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閏土又對我說:
“現在太冷,你夏天到我們這里來。我們日里到海邊檢貝殼去,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賊么?”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豬,刺猬,猹。月亮地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
我那時并不知道這所謂猹的是怎么一件東西——便是現在也沒有知道——只是無端的覺得狀如小狗而很兇猛。
“他不咬人么?”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見猹了,你便刺。伶俐,倒向你奔來,反從胯下竄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這許多新鮮事:海邊有如許五色的貝殼;西瓜有這樣危險的經歷,我先前單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賣罷了。
“我們沙地里,潮汛要來的時候,就有許多跳魚兒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兩個腳……”
(二)藤野先生(節選)
過了一星期,大約是星期六,他使助手來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見他坐在人骨和許多單獨的`頭骨中間,——他其時正在研究著頭骨,后來有一篇論文在本校的雜志上發表出來。
“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么?”他問。
“可以抄一點。”
“拿來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講義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還我,并且說,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
可惜我那時太不用功,有時也很任性。還記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將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講義上的一個圖來,是下臂的血管,指著,向我和藹的說道:
“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自然,這樣一移,的確比較的好看些,然后解剖圖不是美術,實物是那么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現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著黑板上那樣的畫。”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的教案 11
教學目標
1.寫一件生活小事,清楚地交代記敘文的六要素。
2.進行適當的描寫,還原生活情景,抒發真情實感。
3.培養學生留心生活的寫作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重難點
1.抒發真情實感,生動具體敘事。
2.使學生學會敘事記敘文的六要素,掌握敘事記敘文的寫作方法。
3.使學生能夠從身邊的小事中發現素材,并能思路清晰、中心明確地敘述一件事。
課時分配
2課時
艚萄設計(設計者:)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寫一件小事,其實要求很簡單:我們寫作中的人物、時間、地點這些記敘要素,就在我們的身邊,應該是我們很熟悉的。以“我”為人物圓心,以“今天”這個時間為半徑,圍繞“家庭、學校、社會”中的某一個具體的地點為范圍畫圓。請同學們一定要深入細致地去搜尋,不放過自己的生活經歷中的點點滴滴,進行選擇與組合,寫好一件小事,要注意安排好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當然要寫好也不簡單:請同學們用第一人稱的手法寫作,回歸自我,明確自己寫作的目的;還要捕捉身邊小事的細節進行細致的描寫,回歸生活,才能更真實地表達親情、友情、師生情,以及其他人帶給你的真情。
二、課文引路
記敘文應該是以記敘和描寫為主的文章,首先讓我們回顧學過的課文,是怎樣將這兩種表達方式巧妙地結合的呢?
1.請同學們回顧在第一、二單元的課文中,哪些課文只記敘了一件事?用一句話說出文章的主要事件,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重點引導:
《散步》寫“我”一家四人在春天去田野散步的起因、經過、結果,表現了一家人其樂融融,尊老愛幼,中年人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等。
……
2.教師小結:這三篇課文都是用一件小事來表現生活,抒發了作者豐富的感情,呈現多元化的主題,耐人尋味,具有以小見大的效果,值得我們細讀深思,看來真的是小事不小啊。
3.這三篇文章還有一個突出的亮點,就是用細致入微的描寫在小事上做透了文章。請找出并分析《散步》《秋天的懷念》中最值得你學習的描寫方法。
學生各抒已見,教師適時引導:
《散步》中第四段和第七段的景物描寫,能夠很好地表現春天的美好環境,烘托一家人散步的愉悅心情,映襯家人之間的和諧溫馨,表達作者對生命的贊美、對生活的熱愛。
《散步》多處運用對稱句描寫人物的語言和“我”的心理,更加真實可感。
《秋天的懷念》,回憶了幾件與母親有關的事,都是“我”的親身經歷,字里行間滲透著對母親的摯愛和懷念,以及對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讀后令人感傷不已。
……
4.教師小結:一件平平淡淡的小事,能夠表現意味深長的主題,主要得益于描寫。雖然事件平常,但只要過程有波折,描寫很細膩,主題也會豐富,感情也會真實。
三、片段作文導練與點評
1.魯迅說: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走別人的老路,還是走未選擇的路呢?請同學們把自己身邊的雞毛蒜皮的家常小事說一說。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適時點評:
比較常見的有:送雨傘、考試后被家長批評、洗衣服、做菜、感冒生病等。
比較新鮮的有:折疊被子,乘坐電梯的風波,不慎遺失自行車等。
2.教師小結:有的材料比較新鮮,有的事件也很陳舊,我們要更細致地去觀賞生活,盡量找到一些新點子。在沒有創新的情況下,就更要在描寫方面下功夫,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
3.選材是寫作的關鍵,你要先確定自己所站的角度,然后找準切入點。請同學們欣賞這三個小片段,體會創意的妙處,領略描寫的效果。
片段一:社會生活示例
太陽底下。我翻開一塊土坯,隨即掀翻了一個世界:一群螞蟻四散奔匿;一只多足蟲,張皇著,邁不開腿;另幾只叫不上名字的蟲子,嫩嫩的,白白的,像幾截草芽,僵臥在陽光下,動彈不得。或許,剛才在土坯下,螞蟻們在納涼,多足蟲在打盹,而那幾只草芽般的蟲子,只愿守著它們的嫩與白,與這個世界靜靜相望。xxxxxxxxxxxx。
①賞析:寫一件小事,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請賞析場面描寫的妙處。
明確:將一個小小的土坯當作一個世界,以小見大,體現我對生活的仔細觀察,對生命的無限熱愛。
②補寫:用一句話描寫出我此刻的心情。
學生交流后展現教師范例:
我輕輕地,把土坯蓋回到原處。有夢的`塵世,多么希望不被打擾。
③教師小結:要深入生活,保持一顆童心。
片段二:家庭生活示例
爸爸驅車帶我回老家去,一路上全是柏油路,很平整,走到村口時,爸爸突然一打方向盤,從旁邊一段坑坑洼洼的路繞了過去。我不解地問爸爸:“怎么拐了一下,走這條泥巴路?”“哦,那邊有幾顆石頭。”
“有石頭怎么啦?”
“石子被輪胎碾軋后可能會彈起來。”
“那又怎么啦?總比這泥巴路舒坦啊!”
“哦,旁邊有幾個下棋的老人。”爸爸淡淡地說。
①賞析:“我”和爸爸的語言描寫,表現人物什么心理?
明確:表現爸爸的善解人意,關心他人,以及對孩子的正確引導,這是一位有涵養的人,也是一位注重言傳身教的好父親。
②擴寫:請給這個片段適當添加景物描寫,完善對人物的動作、神態描寫,使故事情節一波三折,完整地表現人物形象,表達作者的感情。
③教師小結:要多角度思考,呈現一顆善心。
片段三:學校生活示例
優美的下課鈴敲動了我們期待已久的心,正在聽課的同學們條件反射似的坐不住了。六十雙眼睛可憐巴巴地望著數學老師,希望能夠得到他的“恩典”,可是,數學老師還沉浸在自己的數學思路中,依舊孜孜不倦地講著講著。突然,數學老師反應過來,轉過身信誓旦旦地對我們說:“這是必考題,我敢保證期中考試試卷上有這種題型的題目,大家要不要聽呢?”“要!”全班同學無可奈何且口是心非地應答到。其實老師所講的內容,我一句也聽不進去,哎呀,可惡的老師!
①賞析:從老師的神態、動作、心理體會老師的敬業精神。從學生的角度感知學生真實的煩躁不安,對老師的不滿意等等。
②改寫:將畫橫線處的消極情緒,運用描寫的表達方式進行改寫,注意保持積極心態,傳遞正能量,使你的結尾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簡要闡述改寫理由。
學生交流后展現教師范例:
于是數學老師又開始滔滔不絕,講得眉飛色舞,忘記了時間也忘記了自我。是啊,這是必考題,數學老師的拖堂理由也這樣富有匠心啊!
改寫理由:這一句既委婉地批評了老師拖堂的事實,也含蓄地表達了學生的智慧,還有師生間的和諧與理解。
③教師小結:要懂得幽默,表現生活情趣。
四、精彩定格
(一)出謀劃策
讀一位同學的作文,他記敘了一件最常見的什么小事?(明確:送雨傘。)
雨中送傘
①那天,是一個同往常一樣的一個星期五,但那天的天氣卻很差,下著瓢潑大雨,刮著呼呼的風,天空中時不時地傳來轟轟的雷聲。
②和往常一樣,向家里打一個電話,但接聽電話的卻不是爸爸,也不是媽媽。一聲顫抖的“喂”震撼了我,電話那邊傳來一個斷斷續續的聲音,“是亮亮嗎?”我連忙答道:“嗯,爺爺,沒什么事,再見!”說罷就掛掉了電話。
③一個人坐在向家駛去的汽車上,心中想著:“接電話的為什么不是爸爸媽媽,哦,他們今天肯定不在家,但為什么不要爺爺來接我呢,下車的地方到家的那一段路怎么走呢?淋雨就淋雨。”
④終于到了,想到自己將在這昏黑的地方,冒著風雨奔跑,卻又有一些恐懼。不過,隨即在不遠處的屋檐下,看到了一抹鮮紅,一個矮小的身影,撐著一把鮮紅的傘,雖然陳舊但仍然醒目,不時的踱著步,搓著手。
⑤我一眼便認出了那是爺爺,于是我下車后迅速地繞開了爺爺。準備獨自離開,爺爺卻似乎真的比我想象的敏銳的多。他先開口叫住了我。我故作驚訝地說道:“啊,爺爺,你怎么在這?”爺爺說道:“我來接你啊!我還以為我來遲了呢,在家洗澡換衣服花了不少時間。”眼前的爺爺確實讓我驚訝,穿著整潔的衣服,還穿了一雙皮鞋,或許爺爺知道,我不喜歡他穿著灰仆仆的衣服,和充滿煙味的衣服吧!不過更讓我驚訝的是爺爺瘦了,瘦得只剩下皮包骨,我實在難以想象,他是如何走到這兒來的,說不定一陣風就能將他掀翻。
⑥爺爺又說道:“亮亮,走回家吧。”我走到爺爺傘下。那柄鮮紅的傘為我撐起了一片新的天空,里面陽光燦爛,充滿著溫馨的氣息,“哈欠”,由于衣服穿得太少,我不禁打起了噴嚏,爺爺見了,連忙說道:“來,孫子,披上我的夾衣,我來給你背書包。”爺爺的衣服上仍然殘留著一絲煙味,但我卻覺得能從中嗅出爺爺的愛。就這樣,爺爺用顫抖的手努力平穩的撐著傘。
⑦爺爺雖然已離我而去,但雨中的那一抹鮮紅卻是我永遠的記憶,無論何時,那淡淡的煙味都讓我無法忘記,爺爺永遠活在我心里。
(二)揚長避短
怎樣使這篇文章更加真實細致呢?請同學們說說其優點、缺點、修改建議。
1.優點:記敘事件清晰,表現了爺爺對我的理解與關心。
2.缺點:事件太常見,描寫不細致,主題少新意。
3.改進建議:文章的開頭,要給人一見傾心的感覺,即使是舊的材料,也要在語言上達到一目了然的效果,讓人眼前一亮。對一些不真實不合理的地方進行修改、調整;充分運用細節描寫,刻畫人物的神態動作,表現人物的心理;適當運用景物描寫,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動情節的發展;運用鋪墊的手法,使情節更加真實自然;運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運用對比的手法,使作者的感情更加強烈;運用一語雙關的方法結尾,寫出走路踏實,也表現心中的踏實,從而含蓄地揭示文章主旨,從送傘的過程中,感受到爺爺愛孫子,孫子也愛爺爺。
(三)翻陳出新
全班齊讀升格佳作,體會描寫的作用,以及“人有我新”的寫作特點。
那一刻,我很踏實
①爺爺愛抽煙,那淡淡的煙味,飄得滿屋子都是,那鮮紅的煙火,緊跟著爺爺時明時暗的,讓我很厭煩,所以常常避著他,也希望離爺爺遠一點再遠一點。
②可是現在,爺爺真的永遠地離我而去了,我的心中除了無盡的思念與悔恨,唯有那一刻的記憶,永遠留在我的心靈深處,給我一份安慰、一點幸福。
③那個星期五,下著瓢潑大雨,刮著呼呼的風,時不時地傳來轟轟的雷聲。和往常一樣,我向家里打電話,讓爸媽來接我,可是打了幾遍,始終沒有人接聽。
④一個人坐在向家駛去的汽車上,望著窗外緊鑼密鼓的雨點,心中想著:爸爸媽媽不在家嗎?也許是他們早就到路口等我了。他們該不會讓爺爺來接我吧?下車的地方到家的那一段路怎么走呢?唉,淋雨就淋雨!
⑤終于到站了,該下車了,想到自己將在這昏黑的地方,冒著風雨奔跑,卻又有一些恐懼,還是先到旁邊的人家躲一會雨吧!正當我準備沖向不遠處的屋檐時,看到了一把醒目的紅雨傘,那佝僂的身影,有點像爺爺,但似乎更瘦,應該不是爺爺,他最近身體不太舒服。
⑥可爺爺比我想象的敏銳得多,他早已看到我了,開口叫住了我。我驚訝地問:“啊,爺爺,您怎么在這?您不是犯了x病,要在家休息的嗎?”爺爺微笑著說:“我來接你啊!我還以為我來遲了呢,爺爺知道你討厭我的煙味,在家洗澡換衣服花了不少時間。”眼前的爺爺確實讓我有點認不出來了,一身整潔的衣服,一雙干凈的雨靴,手里還拿著一把新雨傘,那一剎間,我發現黑夾衣裹著的爺爺更消瘦了,說不定一陣風就能將他吹倒,我實在難以想象,他是如何走到這兒來的。
⑦爺爺在催我了:“亮亮,走,快回家吧!”我接過新傘,踉踉蹌蹌地走向雨中,那柄漂亮的花雨傘為我撐起了一片新的天空。
⑧泥濘的小路上,爺爺一手舉著雨傘,一手擎著香煙,深一腳淺一腳地往前走著,我擔心爺爺走得不穩,于是收起我的新雨傘,擠進他的傘下,扶著他慢慢地往前走,那煙頭的光亮一閃一閃的。在暗淡的黃昏里,那一朵火紅的煙圈,格外養眼,爺爺的煙味似乎并不那么讓我討厭了,那微弱的光亮、清淡的熏香,讓我感覺很親切。那一刻,我陪爺爺一起走得很踏實,一步一個腳印。
五、寫作實踐
以《那一次,我真xxx》為題,先將題目補充完整,然后寫一篇以記事為主的作文。不少于500字。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的教案 12
●教學目標
1、感受作者對故鄉的深切眷戀之情,學習作者選擇平常事物表達深刻情感的方法。
2、學習本文用對比襯托表達深刻感情的手法。
3、品味通俗、簡潔、親切又帶有京味兒的語言。
●重點、難點
重點:作者字里行間的表達中透出的強烈的主觀性,體驗作者的感情。
難點:如何用襯托手法表現北平的妙處。
●設計思想
《想北平》屬于“月是故鄉明”專題中“漂泊的旅人”板塊,本文要著眼于讓學生領會故鄉施予每個人的深刻的烙印。但是要想用有限的篇幅生動地刻畫出一個城市的面貌,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對北平這樣的大城市,就更為不易了。老舍寫“我的北平”,采用對比襯托手法,集中地表現了北平最主要特點,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時,老舍在文中表現出了對故土的無限眷戀之情,其情繾綣,足以深深打動讀者,但是對于生活閱歷比較貧乏的學生,對于這種情感的理解是有一定難度的,那么只能指導學生在品讀文章的過程中去慢慢地理解、體會。在教法上著重文本研習,充分利用對話欄,讓學生課前預習中進行評點,選擇合適的問題,全班研習。
本文的特點就是老舍對北平的獨特的深情,文中自然流露的強烈的主觀色彩;以及老舍本身所具有的平民氣質。散文教其他文體更有主觀性、情感性,更宜用“體驗教學法”來組織課堂教學;而要體驗作者的情感,就要聯系作者生平,作品,堅持“知人論世”的原則;基于散文本身所具的語言美,在教和學的過程中,利用多種形式的朗讀來體悟語言的魅力,而朗讀本身也是培養語感的途徑;教和學的過程中堅持“讓文本自己開口說話”,用作者的話解讀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多用討論,加強生生互動。
●教學資源
1、資料輯錄。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因為他降生的第二天(2月4日)正當“立春”。老舍是他的筆名。1946年應邀赴美國講學1年,期滿后旅居美國從事創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久應召回國,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等職。參加政治、社會、文化和對外友好交流等活動,注意對青年文學工作者的培養和輔導,曾因創作優秀話劇《龍須溝》而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_”初期因被迫害而棄世。
老舍生在北京,長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過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過,在他寫作的41年里,大部分時間卻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過的。不論是在倫敦,在濟南,在青島,在紐約,他都在寫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終在北京。
據統計,在老舍的作品中共有240多個北京的真實地名。這種細節上的真實是老舍作品的現實主義風格的顯著特點之一。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搖籃,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鄉。北京是老舍創作的源泉。
他生于北京西城舒姓的貧寒家庭,滿族。父親舒永壽清朝皇城護軍,正紅旗。母親馬氏,貧苦出生,正黃旗。(所以我們在課文中看到的北平更多的是屬于平民的北平。)
老舍著作的一大特點是,大部分是寫北京的。它們的“北京味兒”(即指用提煉過的普通北京話,寫北京城,寫北京人的遭遇、命運、希望。)很濃。代表作,一般公認的有:長篇小說《離婚》、《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正紅旗下》;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話劇《龍須溝》、《茶館》。全是寫北京的。
2、《想北平》《故都的秋》比較
相同點:
首先二文皆流露出濃厚的平民意識。前者選取的是北平最平常的民居、平常的牽牛花、無聲無息落滿一地的槐樹的花蕊、叫聲凄切的寒蟬以及“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可以說,一切都那么平常,那么親切,那么富有地方特色。為何不選別的,我想這與作者具有的平民意識是分不開的。而以平民文風著稱的老舍在《想北平》中依然流露出他一貫的平民意識。文章寫到了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而且物美價廉。字里行間流露出的那份贊美,令人深受感動。其次是二文都運用對比手法對故都進行烘托。《故都的秋》中,郁達夫拿南國之秋來與北國之秋做比,因為郁達夫是南方人,這樣對比,自然真切得很,突出了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
老舍呢,好像覺得國內的城市很不夠味,干脆將列為歐洲四大名都的倫敦、巴黎、羅馬和堪司坦丁堡來做北平的配角,越發襯得北平的那種復雜而又沒有邊際的特點突出了。最關鍵的是北平的特點令作者心安,回到北平,就像久別的游子匍匐在母親的腳下一般恬適、平和和滿足。而且老舍在寫到北平的果子多時,還特意拿了令人產生隔閡的美國橘子來和新鮮上市的`帶有濃厚自然氣息的黑棗、柿子作比。相形之下,那份北平人特有的自豪感表現得淋漓盡致。讀到此處,讀者仿佛看到了老舍先生臉上的那份自得不已的神態。
同中有異:
我們知道,郁達夫出生于浙江,是個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他喜歡故都北平,是在與其他城市做了比較之后得出的,是出于北平的氛圍與他的喜好、他的心境相吻合的情況下的喜歡;而老舍對北平的那份情愫就不是如此簡單了。因為在老舍心中,對于北平,已不能僅僅用喜歡來描繪,簡直就是熱愛。老舍生于斯,長于斯,由他來寫北平,那份熱愛是從血脈里流出的。正如他自己所寫的一樣:“我愛我的母親,怎樣愛?我說不出……言語是不夠表現我的心情的,只有獨自微笑或落淚才足以把內心揭露在外面一些來。我之愛北平也近乎這個。”他寫到動情處,竟忍不住要落淚了,那是怎樣的一份深情啊,只有久離故鄉的游子才能體會得出。
再者,二文寫作的切入點也不同。《故都的秋》寫的是北平的秋天,表現的是作者欣賞的那種秋姿秋態秋聲秋實秋意;而《想北平》則信筆拈來,選擇整個兒與作者心靈黏合的那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以及它們承載的情感來寫。可以說,“每一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
兩篇文章中,都隨處可見平平凡凡的景物;這說明老舍先生和《故都的秋》中的郁達夫相同的——“平民意識”。
由此看來,散文的美未必都來自美景美物;主要在于有一顆感悟美的心,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導入。借助ppt,教師導語引入新課,板書課題。
觀看ppt
ppt出示課題,導入新課。
導入1:《北京的符號》--故宮、四合院,天橋的雜耍、胡同小販的吆喝,琉璃廠的書畫、王府井商業街等
導入2:讓學生回憶背誦思鄉的詩詞
●走近作者:觀看ppt
●解題,抓住“想”
聽講:講解,準確把握題意。不是單純地介紹北平,而是帶有強烈的主觀情感
●導讀課文
主導學生活動:
速讀課文,引導學生思考:他對北平有著怎樣的“愛”?從1-3節中找出相關語句。板書。
朗讀、思考勾畫、發言。
“我的北平”(第一節);
“我愛我的母親……我之愛北平也近乎這個……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么,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粘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等
(第二節);
“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與脾氣里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給的。”(第三節)
主導學生活動:
研讀研讀課文4—6節,提出問題
請概括作者筆下北平的特點。
概括、發言。
動中有靜
布局合理
貼近自然
主導學生活動:
提出問題
北平的特點是通過什么手法表現出來的?
朗讀、思考、標注、發言。
襯托手法。共三處:
巴黎熱鬧<——>北平安靜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還差點事兒”
美國的橘子<——>北京的玉李
主導學生思考:
結合寫作時間,體會最后一句話的深層含義。
閱讀、思考體會、發言。
這篇散文寫于1936年,作者當時不在北京。那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的簽訂,適應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成立,都說明華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為一個熱愛北京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心如焚,思今家鄉之情,較平日更為強烈,這一聲呼喚,充滿了民族憂患意識,震人心弦。
主導學生活動:
找出最能體現老舍先生京味兒語言的句子。
勾畫,朗讀、發言,體味
“差點事兒”,“擠得慌”,“帶霜的玉李兒”,“還不愧殺”這些詞是典型的北平方言腔。作者用北平本土的語言來傳遞他對北平的不盡想念,二者可謂相得益彰。
●拓展延伸
主導學生活動:和郁達夫《故都的秋》進行比較閱讀
閱讀、比較討論、發言
詳見教學資源
●課堂反饋
主導學生活動:
當堂練習
練習、交流答案
內容附后,要求當堂完成后,生生、師生之間交流答案。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優秀的教案】相關文章: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的教案(精選17篇)08-24
語文高一開學第一課教案(精選10篇)09-02
開學第一課高一語文教案(通用5篇)08-20
高一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模板(通用12篇)08-18
開學第一課高一語文教案范文(精選7篇)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