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二語文文言文鴻門宴優秀教案
[教學目的]
1、了解“鴻門宴”斗爭的起因、經過,認識這一斗爭的性質,正確評價有關人物。
2、學習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爭中,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展示人物個性特征的寫作方法。
3、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掌握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的語言規律,掌握“舉”、“謝”、“為”、“斗”、“因”等古漢語兼詞。
[教學設想]
1、課文情節起伏,人物形象鮮明,擬作為敘事寫人的敘文處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畫為教學重點。如何認識理解課文中提及的“義”則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可從分析項羽這一人物入手突破這一難點。
2、課文篇幅較長,閱讀有一定難度,采用講析與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教學時數]
三教時。
第一教時
一、導入
1、板書并朗誦(或由學生齊誦)。要讀出楚歌慷慨悲涼的意味。
2、簡析《核下歌》,介紹時代背景.引入新課。
1)項羽的主要歷史功績:擊潰秦軍在力,是暴秦的主要奠基人。
2)項羽起兵及秦動機不純,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與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有著本質的區別
3)他迷信武力,始終沒有也不可能認識自己敗北的教訓。“時不”,自刎之前,他仰天長嘆:“此天亡我,非我戰之罪也”。
4)“鴻門宴”懷王與諸將有約:“先入關者王之”。
楚漢之爭概況簡介:前207年10月,劉邦入關,降秦王子嬰,還軍霸上;12月項羽破關而入,劉、項在鴻門會面,雙方斗爭開始。次年春,項羽以盟主身份召開戲西(今陜西臨潼東)之會,封18人為諸侯王,本人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劉邦為漢王,都南鄭(今陜西省南境)。劉邦到南鄭后,積極準備反攻,先奪取關中三秦之地作為根據地,然后出兵東向,進攻項羽,曾多次被項羽打敗,到前203年秋,得到韓信的幫助,才形成足以跟項羽抗衡的力量。項羽乃與劉邦約定:“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定約后,項羽東歸,劉邦也準備西歸。這時張良、陳平向劉邦提出建議,趁此時機消滅項羽。后在韓信、彭越幫助下,圍項羽于垓下(今安徽靈壁南)。項羽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刎。
二、讀講課文一、二兩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讀課文,正音:
“王(wang)關中”“說(shui)項羽”“美姬(ji)”
2、解釋重點字詞,引導學生疏通課文:
“軍霸上”、“王關中”;抓點同為名詞作動飼用,讀第四聲。
“成五采”、“為(Wei)龍虎”,“成”、“為”都有“變成”、“化作”的意思,“龍虎”是龍虎的形狀。
3、提問,引導學生了解課文:
① 課文第一段記敘了哪幾件事?這些事件對情節展開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無傷告密”。曹無傷是沛公的主司馬,他的告密當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語,于是,項羽決定“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矛盾挑開,故事“開端”。第二件骨‘范增進言”,范增是項羽的主要謀士.他對形勢的判斷十分正確。對劉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擊勿失”的主張非常英明。矛盾進一步激化,推波助瀾,情節迅速發展。
②項羽接獲曹無傷的密報.當即“大怒”,這一個“怒”字內涵相當豐富。請說說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提示;就矛盾的焦點而言,天下雖大,“王”只有一個,就力量對比而言,項羽占有絕對優勢,何況秦軍主力是項羽消滅的,又是楚王后裔,一個“市井小人”居然“欲王關中”。項羽豈能容忍?再說個性特征,此時此刻,項羽如若人“怒”,他也就不是歷史上的那個項羽了,他本來就是那么一個火爆漢子。
第二段:
1、教師串講課文,引導學生留心課文中特殊的字詞與句式:
古今異義:
“他盜出入與非常也。”“盜”,竊賊;“非常”,指意外事故。“
固不如也。”“固”,本來。
通假字:
“具以事告”,“具”通“俱” .
“要項伯”,“要”,通“邀”
“毋內諸侯”,“內”通“納”
“不敢倍德”,“倍”通“背”
“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
詞類活用:
“素善留侯張良”,“善”,形容詞作動詞用,意為與……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動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那樣
“籍吏民,封府庫”,“籍”,名詞作動調用,編造名冊。
“不義也”,“義”,名詞作動詞用,合于義。
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狀語后置。 “與俱去”、“毋從俱死也”,介詞“與”、“從”后面的賓語省略。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疑問句,主語“誰”介賓短語“為大王”作“為”的狀語,“者”助詞“的”。 2、討論課文內容,提問:
①課文第二段寫了哪幾件事?對故事的發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項伯夜訪”。項伯給張良通風報信,目的在于報答當年救命之恩,卻被張良利用,使一觸即發的矛盾出現了轉機。第二件事“張良獻策”。張良要劉邦“往見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劉邦則一點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為壽.約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攏,由“聯絡感情”進而自我辯解,終于使項伯受其蒙蔽,導致項羽上當。(“劉邦施計”、“項伯中計”不必分開來說)“張良獻策”是情節變化的關鍵,劉邦逐步由被動轉為主動,項羽終于“放虎歸山”,以致范增之謀難以實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②張良說:“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項伯則說:“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請聯系課文說說古人心目中的“義”可作什么樣的解釋,我們應當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認為“義”,就是“宜”。《禮記中庸》說:“義者宜也。”韓愈在《原道》中則進一步解釋:“行而宜之謂之,義。”也就是說,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規范就可稱為“義”,反之則為“不義”。
課文中曹無傷背叛劉邦向項羽告密,項羽置懷王之約于不顧而欲“擊破沛公軍”,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說是“不義”。項伯給張良通風報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噲闖帳護主等等,都可以稱之為“義”。項伯救護劉邦可以稱之為“義”,這一行為卻違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則又可以責之為“不義”。可見“義”是相對的,如同“骨氣”一樣,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道德標準不同,“義”的內涵也不一樣,我們不能以抽象的“義”作為評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處世的準則
3、學生自讀課文一、二兩段,教師行間巡視,釋疑解難。
小結:課文一、二兩段記述了“鴻門宴”前發生的幾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勢一觸即發到出現轉機,由項羽的“大怒”到項伯之言產生效果,故事情節逐步展開,并為后來事態的演變作了必要的鋪墊,留下了必要的伏筆。
三、布置預習
1.自讀課文三、四兩段,利用工具書自行疏通課文:
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
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項泊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
2.用自己的語言講述“鴻門宴”上的斗爭。
3.思考下列問題: ①項羽最大的弱點是什么?試從課文中舉例加以說明。
②范增之謀為什么不能得逞,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張良?
【高二語文文言文鴻門宴優秀教案】相關文章:
高二語文《鴻門宴》教案(通用10篇)09-18
《鴻門宴》文言文閱讀09-08
文言文《鴻門宴》原文07-07
《鴻門宴》的文言文翻譯10-07
高二語文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05-29
高二語文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05-17
《鴻門宴》文言文翻譯全文09-09
高一語文《鴻門宴》教案12-30
高二語文必背文言文和古詩03-07
高二語文文言文知識點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