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仁義禮智我固有之》教案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對別人的痛苦、不幸、危難等覺得不忍、同情的心理,也就是側隱之心。孟子說“側隱之心,人皆有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仁義禮智我固有之》教案,歡迎大家閱讀!更多相關信息請關注相關欄目!
《仁義禮智我固有之》教案 1
一、 教學目標:
1、繼續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有關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的“四端”說。
3、進一步學習孟子運用層進、對比和比喻說理的方法。
二、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出示教學目標: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孟子》選讀的最后一篇:《仁義禮智,我固有之》。學習要求總體上與學習其他“諸子散文”一樣,還是三點:一是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有關的文言句式,二是把握思想觀點,三是學習說理方法。本課的學習目標是:
1、繼續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有關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的“四端”說。
3、進一步學習孟子運用層進、對比和比喻說理的方法。
(二)檢查預習:
1、齊讀課文,糾正讀誤,再齊讀。
2、請同學們根據自讀對不懂的詞句進行質疑,師生討論,共同釋疑。
3、老師向同學們質疑,師生討論,依次釋疑:
①、 課題中“我固有之”的“我”和“固”應如何理解?
②、 課文開頭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中的“不忍人之心” 應如何理解?
③、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與“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中的兩個“所以”的意思是否一樣?
④、 “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中的“要”和“鄉黨”該怎樣理解?
⑤、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其中的“擴而充之” 應如何理解?
⑥、 第4段中“樂莫大焉”和“求仁莫近焉”中的“莫”和“焉”該怎樣理解?
(三)、齊讀第1段選文,討論研究問題:
1、從課文所選的6段選文來看,課題就是全篇所闡發的中心,意思是說我們每個人本來就都已經具備了“仁義禮智”四種發端,而且它就好像每個人都有四肢一樣。那么,孟子是通過怎樣的方式、或者說是運用了怎樣的手法來引出這個中心的?
——首先是運用了層進式的手法引出論說中心的。首先提出一個觀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種“不忍人之心”就是“惻隱之心”,既然人皆有“惻隱之心”,那么,就會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恥,見他人的不善而憎惡”的“羞惡之心”;因而也就會有“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備了“仁義禮智”四種發端了。這里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邏輯手法,層層推進,一步步逼近論說中心,這種運用層進式手法引出論說中心的手法是理性極強的一種手法,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
——第二是運用正反對比的手法引出論說中心的。從大的方面來講,先從正面立論:“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著從反面推論:“無惻隱之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 接著再把“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歸為“仁義禮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論說的中心——正反對比,辯證有力!
2、通過以上分析,第1段引出論說中心的手法極富理性,辯證有力,但是,運用層進式也好,運用正反對比也好,而從邏輯上來說,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方式,而唯獨對并非是全文論說中心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一觀點不惜調動了“例證法”和“正反對比法”展開了全面而深刻的論證,這是為什么?你從孟子所運用的“例證法”的論證中能得到一個怎樣的啟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個觀點是直接推理出論說中心的十分重要的理論基礎,它就像為了求證一個幾何命題而精心設定的一個坐標點,這個坐標點如果不存在,那么有待求證的命題就不存在,同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個直接推理出論說中心的重要理論基礎如果站不住腳,本文的論說中心也就站不住腳。
——從孟子所運用的“例證法”的論證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啟示:運用“例證法”論證觀點時,舉例要全面,絕不能使用“孤證”。而“孤證”現象在我們同學的作文中卻是屢見不鮮的。
3、在孟子看來,作為“人”,我們每個人都已經具備了“仁義禮智”四種發端,那么,我們具備了“仁義禮智”四種發端,是不是就已經具備了“仁義禮智”這四種品德了?縱觀全文,孟子認為,怎樣才能達到“仁義禮智”的'境界?
——不是。“‘仁義禮智’四種發端”并不等于“仁義禮智”,只是說我們具備了達到“仁義禮智”境界的潛能。
——在孟子看來,我們要達到“仁義禮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個方面:①要“擴而充之”,②要“存之”,③要“求”之,④要“反身而誠”、“強恕而行”,⑤要“熟之”,⑥要不“自暴自棄”。
4、孟子認為:擴大充實“仁義禮智”四端、“熟之”于“仁”和不“自暴自棄”這三個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孟子都進行了具體論證。那么,孟子在論證這三個觀點的時候,主要用的是什么論證方法?從孟子對這種方法的運用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孟子在論證這三個觀點時主要用的是“喻證法”。運用“喻證法”時,喻體越貼近人們的實際生活,就越能深入淺出地證明論點。
(四)、總結教學,布置課外作業:
1、總結教學:
如此看來,我們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已經基本達成了。
現在老師對本文作一個簡單的小結:本文所選的是孟子有關“修身”方面問題的重要論說,主要闡發的是“仁義禮智”的“四端之說”,它是孟子“性善論”思想的集中體現。作為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應當去認真地學習體會,并要積極地繼存和發揚。與此同時,作為議論性的文章,孟子經常采用的層進、對比和比喻說理的方法,更是我們必須學習和借鑒的。因此,老師要給大家布置一個練習,請大家抄一下。
2、課外作業:
閱讀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不知什么時候,社會上已不再那么欣賞“沉默是金”,取二代之的是“個性”這個詞語的風靡。善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學生自然不甘落伍,于是“你真有個性”就成了一句很高的評價。我們在張揚自己個性的時候,需要不需要顧及到對社會的影響?個性的張揚對社會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社會到底需要張揚什么樣的個性?
請以“個性的張揚與社會的需要”為標題,運用本文中學習的三種說理的方法,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
《仁義禮智我固有之》教案 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了解“仁義禮智”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概念。
積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及常見文言句式。
培養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系統講解、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對“仁義禮智”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體會孟子文章長于論辯、善于比喻的特色,學習其高超的論辯藝術。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在自己的本性中發現“仁義禮智”的幼苗,并努力培養和發展,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領會性善論思想對構建理想人格的積極意義,激發學生對人生的自信心。
二、教學內容
仁
定義與內涵:講解“仁”是愛人、關愛他人的心態和行為。
實踐與應用:分析“仁”在個人修養和社會關系中的重要性,分享有關“仁”的典型事例。
義
定義與內涵:講解“義”是遵循道德原則、堅持正義的行為。
實踐與應用:分析“義”在個人行為和社會秩序中的重要性,分享正義實例。
禮
定義與內涵:講解“禮”是人際交往中的禮貌、禮儀和規矩。
實踐與應用:分析“禮”在個人形象和社會和諧中的重要性,分享禮儀實例。
智
定義與內涵:講解“智”是明辨是非、追求真理的智慧。
實踐與應用:分析“智”在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分享智慧實例。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
系統講解“仁義禮智”的概念、內涵及其在個人和社會中的具體體現。
案例分析法
分析生活中的仁愛、正義、禮儀、智慧實例,加深學生對“仁義禮智”的理解。
角色扮演法
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體驗“仁”和“禮”的行為表現。
小組討論法
組織小組討論,探討“仁義禮智”的實踐方法與應用,評估學生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情景模擬法
創設有關“仁義禮智”的情境,讓學生參與模擬活動,增強實踐能力。
辯論法
開展小組辯論活動,探討正義與利益之間的沖突及處理方法,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學評估
課堂問答
通過課堂問答,了解學生對“仁義禮智”概念的理解情況。
小組討論
評估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的表現,包括其對“仁義禮智”的理解、實踐方法的探討和應用能力的展示。
課后作業
要求學生列舉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仁義禮智”的行為,并分析其意義。
實踐活動評估
評估學生在角色扮演、情景模擬、辯論等實踐活動中的表現,包括勇敢表現、團隊合作能力、創新思維等。
思維導圖制作
通過思維導圖制作活動,評估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團隊合作能力。
誠信演講
開展誠信演講活動,評估學生在演講中的表達能力和對誠信的理解程度。
五、重點和難點解析
重點
深刻理解“仁義禮智”四個概念的含義及其在個人和社會中的具體體現。
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及常見文言句式,提升文言文翻譯能力。
難點
如何將抽象的“仁義禮智”概念具體化,并通過實例分析讓學生深入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真正培養和踐行“仁義禮智”這些優秀品質。
六、教學過程
導入
通過社會熱點事件或歷史故事引入“仁義禮智”的話題,激發學生興趣。
講授新知
系統講解“仁義禮智”的概念、內涵及其在個人和社會中的具體體現。
案例分析
分享有關“仁義禮智”的典型事例,引導學生分析討論。
實踐活動
開展角色扮演、情景模擬、小組討論、辯論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和應用“仁義禮智”。
總結提升
總結本課所學內容,強調“仁義禮智”在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
引導學生制定實踐計劃,將所學內容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課外作業
閱讀相關材料,撰寫讀后感或議論文,運用所學方法進行論證和表達。
【《仁義禮智我固有之》教案】相關文章:
仁義的作文(精選26篇)10-08
無何有之鄉的典故08-04
固的組詞05-08
沒有之一的句子07-18
仁義禮智信作文(精選44篇)01-13
無何有之鄉的詩詞典故09-20
用固字組詞10-12
論語中有關仁義禮智信的名句06-16
初一作文:我的同學于成智09-27
君子固窮成語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