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二《辛棄疾詞兩首》教案分析(精選8篇)
《辛棄疾詞兩首》這篇文章主要要求我們在讀懂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典故,發揮聯想和想像深入理解詞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下面是小編分享的精彩教案,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高二《辛棄疾詞》教案分析 1
【教學目標】
1. 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理解詞的內容,并背誦這兩首詞。
2. 在讀懂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典故,發揮聯想和想像深入理解詞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學重點】
掌握用典抒情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
結合典故,發揮聯想和想象理解意境。
【用法指導】
在規定時間 獨立完成預習案,要求書寫整潔,美觀,認真讀文,獨立思考,提出疑問。
【自主學習 大顯身手】
一、了解寫作背景,注意題目的含義
1.認真閱讀兩首詞的注釋,將有助于理解詞意的信息勾畫出來。將你讀完注釋后的新發現寫在下面。
我的發現:
2.看兩首詞的題目,將你從題目中發現的信息,整理在下面:
二、朗讀這兩首詞,注意讀音和斷句。
1.讀音:倩何人喚取( ) 佛貍祠下( )
2.斷句:封狼居胥
三、再讀這兩首詞,結合注釋,理解詞意。將你理解有困難的`詞句寫在下面。
四.背誦這兩首詞
【我的疑問】
【合作探究 智慧分享】
探究一:
《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上片的景物描寫營造了怎樣的意境?結合作者經歷和下片所用典故分析“登臨意”是怎樣的思緒?
探究二: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用了哪些典故,先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典故內容,再分析辛棄疾借助這些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表達了怎樣的情思?
高二《辛棄疾詞》教案分析 2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了解辛棄疾及詩作的背景和內容,《辛棄疾詞兩首》教案。
2、感悟辛棄疾詞的豪放風格,體會詩人的情感。
3、學習詞的藝術手法。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培養學生欣賞、感悟詩詞語言的能力。
2、體會景色和典故中所蘊涵的深層含義,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
3、培養鑒賞詩歌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三、思想教育目標
根據本詩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點,理解詞人報國無門,壯志難申的悲憤心情。
四、教學重點
根據詩歌學習的要求、詩歌的體裁特點以及學生學習的實際水平,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立為:
1、反復誦讀,感受詩歌韻味。
2、明確詩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詩人悲苦心情。
3、通過比較,加深對詩詞藝術特色的理解。
【教學難點】
1、學習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和用典的寫法。
2、體會詞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學方法】
傾情誦讀--整體感知,體會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詠-品味語言的方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具準備】
課件、黑板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名詩對接
師:有些詩句,人們也許不知道它們出自何人,卻能將其熟記于心,并千古傳誦。下面,我們一起來完成以下的名詩對接。
青山遮不住,畢竟動流去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師:你們能說出以上詩句是出自誰的筆下嗎?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辛棄疾的名作《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在接觸作品之前我們先來回憶一下作者的有關情況。
二、作者簡介,知人論世
辛棄疾,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歷城人。他原是智勇雙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長于金人占領區,自幼就決心為民族復仇雪恥、收復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進行抗金御敵,統一中原的奮斗。自符離之戰失敗后,南宋王朝一戰喪膽,甘心納貢求合。身為"歸正人"的辛棄疾,因受到歧視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詞多數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與蘇軾同為豪放詞派的代表,合稱"蘇辛"。
師:誰愿意為大家朗讀大屏幕上這段關于辛棄疾的介紹呢?
三、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要求學生正確注音)
師:那么,你們想不想聽聽老師為大家準備的示范朗讀呢?
2、聽讀(要求注意停頓、語氣和情感的把握)
師:你們認為讀得怎么樣?那就請一位同學也飽含激情地朗讀這首詞。哪位同學愿意來嘗試一下呢?
3、抽讀(要求學生充滿感情的朗讀)
師:你讀得真好!讀出了千里清秋的遼遠空闊,讀出了落日樓頭的孤寂悲涼,也讀出了欄桿拍遍的苦悶悲憤。我們為你精彩的朗讀而喝彩!
4、譯讀(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詞意思)
師:出色的朗讀往往是建立在正確的理解的基礎上的。下面就請大家結合課下注釋,邊讀邊理解詞的內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劃出來,可以和你旁邊的同學討論解決,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討。
5、質疑(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問題)
四、體會感情,感受形象,師:讀過辛棄疾的這首詞,相信大家一定讀懂了一些東西,那么能不能告訴老師你讀過之后的感受呢?
(鼓勵學生自由發表見解)
師:是的,我和同學們一樣,讀完這首詞心里涌動著太多的感動和感慨。讓我們一起深入詞人內心最深處,去觸摸他的情感脈搏吧。
一)分析詞的上片
師:我們先來看詞的上片。上片中詞人用了我們常見的表現手法,你們發現了嗎?
--借景抒情
1、那么詞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寫,他們分別描寫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斷鴻、游子
2、師: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些景色描寫又牽動了詞人怎樣的心緒呢?
教師提示:請大家抓住關鍵詞(學生討論完成)
--(1)詞人由水寫到山,有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是詞人在賞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遼遠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牽動了他久蓄的愁苦。寫得氣象闊大,筆力遒勁。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見之遠山也似乎在"獻愁供恨",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詩人愁恨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線,效力無由;再遠即中原舊疆,收復無日。南望則山河雖好,無奈僅存半壁;朝廷主和,壯士不得其位,即思進取,也限于國力。以上種種,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詩人借遠山之獻供,盡情抒發內心擔負。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棄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國勢衰頹的意思,亦表達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斷鴻"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師:是呀,愁苦萬種,萬種愁苦都映襯在落日余暉的夕照里,應合著離群孤雁的哀鳴,使得飄無定所的辛棄疾,此刻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誰呢?這又表達了詞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可是南宋統治集團不把辛棄疾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內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4、詞人除了寫景,還寫到了自己的行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現力的動詞嗎?那么它們又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呢?請大家談談你們的理解。
(學生討論完成)
--(1)看、拍、會、登
(2)"吳鉤"本是戰場上殺敵的銳利武器,但現在卻閑置身旁,無處用武,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以物比人,這怎能不引起辛棄疾的感慨呢?
"欄桿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說不出來的抑郁苦悶之氣,借拍打欄桿來發泄的意思,用在這里,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在讀者面前。
"無人會、登臨意"感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來幫助他解除心頭的郁結,然而又有誰能來給與他慰藉呢?
5、全體女生朗讀
師:女生讀的如此有氣勢,男同學想不想和她們比比?那就請男同學激情飽滿的朗讀下片。
二)分析詞的下片
1、全體男生朗讀
師:與上片相比,詞的下片描寫的對象變成了歷史人物,那么詞人寫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張翰--樂于歸隱
許汜--謀取私利
劉備--雄才大略
桓溫--嘆時光流逝
2、師:詞人對這些人和各持什么態度?
張翰--樂于歸隱
_(正)
許汜--謀取私利
劉備--雄才大略
_(反)
桓溫--嘆時光流逝
3、請大家思考作者寫這些人物以及有關的事有什么用意嗎?
(1分鐘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圍的同學討論一下。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脫心靈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達自己的情感。
(1)用"盡西風,季鷹歸未?"這里,辛棄疾是借張翰來自比,不過卻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難忘懷時事、棄官還鄉。還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并抒發了對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鄉思"與前面的"游子"呼應,是"落日"、"斷鴻"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劉郎在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這個典故用在這里是說他既不學為吃鱸魚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怕應羞見"中的"怕應"二字是詞人為許汜設想,表示懷疑:你這樣的小人,有何顏面去見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表達了對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棄疾的雄心壯志。
(3)"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指辛棄疾對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夙愿不能實現的憂懼。
4、這種借古人來表達自己情感的寫法我們稱之為什么呢?
--用典
師:就本詞來看,詞人用典意在對比,前兩個是反例,后兩個是正例,正反對比表達了詞人的榮辱觀、價值觀。可見,辛棄疾可謂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詞的最后一句呢?
--這三句是寫辛棄疾自傷抱負不能實現,時無知己,得不到同情與慰藉的悲嘆。亦與上片的"無人會、登臨意"相呼應。
師:英雄無淚,只因未到傷心處,辛棄疾卻黯然流淚,那是因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師小結:真是"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學們的理解,很多話是老師想說的,你們都說到了。
五、咀嚼涵詠,品味語言
師: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與語言的完美結合,這首《水龍吟》也不例外,相信詞中的許多句子都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現在請大家合上課本,試著回憶一下,哪些句子讓你一見傾心?并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玩味著句句言近意遠的詩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懷磊落,憂國傷時的詩人,仿佛就浮現在我們的眼前。是啊,錦繡河山必然哺育無數英雄,又何止辛棄疾一人呢?《念奴嬌?赤壁懷古》就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抱負遠大,識度明達的蘇軾。下面請同學們就兩首詞在情感表達和藝術特色方面的相同點做一個簡單概括。
六、對比鑒賞,拓展延伸
比較《水龍吟》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兩首詞在情感表達和藝術特色方面的相同點。
情感:抒發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表現手法:運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曠遼遠。
語言:大氣豪放。
師:其實這些特點也恰恰是豪放詞的特點,于高遠中寄豪情,永遠是一種美的享受。
七、師生再次跟讀這首詞。
師:美的藝術我們該反復欣賞,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在詩情畫意中再次傾聽辛棄疾最真實的心跳。
高二《辛棄疾詞》教案分析 3
教學目標
鑒賞詞意:從意象入手,把握詞作空闊蒼涼的意境,孤獨悲憤的詞人形象,描述詞作的畫面;了解辛棄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詩人報國無門的憤懣。
2.鑒賞藝術手法:景物烘托,動作暗示,用典傳達。
3.梳理古詩詞鑒賞的一般方法:咬文嚼字,想象畫面,詞眼提挈,知人論世,意象解詞,以詩解詩,揣摩典故,朗誦傳情等等。
教學重點
鑒賞詞作“登臨意”及其表現方法。
教學思路
學生試讀和質疑——鑒賞意象——鑒賞典故——歸結全詞,入情朗誦
主要教學
方法誦讀和鑒賞相結合。學生探究和教師點撥相結合。
教學資源教科書,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預設(分課時寫)
課時環節教師活動
(教學內容的呈現)學生活動
(學習活動的設計)設計意圖
一課時
一、誦讀領起聆聽,稍作引導。
教師“無為”而始,尊重學生寶貴的原初體驗,據此調整教學行為。
【活動一】
學生誦讀,初談體會,質疑。引導學生質疑,進入對詩歌主旨的探究。
二、鑒賞詩歌意象,解讀“登臨意”。老師根據學生的初步感知,或順水推舟,或投石激浪。
(一)細細品味詞句(景物烘托登臨意,動作暗示登臨意)點撥要點如下,根據學生情況適當取舍。
1.第一句要點:詩中描繪的景象及其感受
空闊清遠。悲涼感,孤獨短暫感。
2.第二句要點:倒裝、移情的寫法。或解詞,或翻譯,或誦讀,讓學生有所發現。
解詞入手:解釋“玉簪螺髻”。
揣摩倒裝的作用:強調愁恨。
提問引起思考:誰在獻愁供恨?愁恨何來?
3.第三句要點:意象的暗示義,及“游子”身份的內涵落日,時光流逝感和國運衰微感。斷鴻,孤苦無依感。江南游子含義:北國南來;南來投閑置散,并無歸屬感。(引入相關背景資料。)
4.第四句要點:吳鉤和詞人動作的意象的內涵
(1)以詩解詩細說吳鉤:
——理解吳鉤意象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李賀
舉頭西北浮云,倚天萬里須長劍。--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辛棄疾
(2)想象畫面: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辛棄疾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辛棄疾
雕弓掛壁無用--辛棄疾
長劍鋏,欲生苔--辛棄疾
(3)體味“看了”“拍遍”動作
“看了”,當看過、看完講,想象:看了又看。“拍遍”,不僅拍,而且拍遍,到處拍,可見胸中悲憤之深切、強烈。
小結:有心報國,無路請纓,英雄不遇,悲憤激切。
【活動二】
學生自主發現,說說妙處,說說疑惑。
在老師指導下,運用咬文嚼字、提挈詞眼、聯想想象、把握意象、知人論世、以詩解詩、誦讀傳情等詩歌鑒賞方法,解讀詞意,把握意境,理解主旨。
尊重學生的閱讀個性,尊重學生學習的初始體驗,在這個基礎上提升鑒賞水平。
循“法”得“意”,理解登臨意的同時,懂得鑒賞詩歌的一般方法。
(二)引導整體想象畫面,把握意境。小結上片。
1.小結上片板書
板書一:
片段誦讀
指導和范讀:進入情境,化身詞人,注意技巧。
例如: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深沉悲涼,“江南游子”四字可以稍起,和后面處理相應)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悲憤無釋處,激切,高亢,昂揚。之后有意停頓)無人會,登臨意。(低而沉著,深深吐出,不宜表現得纖弱)
3.拓展聯想
一腔報國心,“無人會,登臨意”,在此,辛棄疾道出了古來有為者的一種偉大深沉的孤獨感。
情讀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展開討論。回答同學的疑問。補充、延伸、修正同伴的見解。
【活動三】
片段賞而讀,讀而賞。讀讀想想評評。
課堂上實現多重有效對話。
借助誦讀幫助鑒賞的深入,通過鑒賞提升誦讀的'水平。懂得怎樣讀,懂得為什么要這樣讀。
(三)引導把握詞眼:“登臨意”三字在全詞的作用——提挈與轉換。
本環節(環節二)教學目的大約分四個層次:
(一)訓練學生細讀文本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整體想象的能力。
(三)提高依據詞眼、章法把握詞意的能力。
(四)讀、賞互動,同步提高。
三、品味典故,深入探究、理解詞人復雜深沉的“登臨意”。
(一)引導揣摩用典(作者借典故抒發登臨意)
1.點撥要點:張翰許汜皆愿意過一種個人安適的生活,作者借此表現不求安適,不為私利,壯心許國,矢志北伐的意愿。
再借桓溫表現流年似水,功業無就的沉痛。
2.引導關注評說典故的詞語,如“休說”“怕應羞見”“可惜”。
3.引導學生感受“可惜流年”之痛。
首先,老師評述“流年之痛”,渲染蓄勢。然后,提問此詞是辛棄疾早年還是晚年作品。由此引發學生探究興趣。
隨機生成板書二:
【活動四】
典故的一般學習:
1.根據注釋明白典故的原意。
2.揣摩“評說典故之詞語”中蘊涵的情感。
3.在上兩步工作的基礎上思考用典的意圖。
【活動五】
“流年之痛”的深入探究:
1.首先,一般會誤答。
2.然后,結合注解推知詞人此時為35歲,正當壯年。
3.接下來,探究正當壯年的詞人有流年之痛的原因:往前看蹉跎12年;往后看,國事不堪,壯志難酬。學生在情感和現實的對比中,深悟雖當盛年,現實殘酷,功業無就的沉痛。讓學生在失誤和疑惑中,興致盎然地探究學習,綜合詞句意義、寫作背景、詞人身世以及注釋等信息,獲得對“登臨意”全面、深刻的理解,領悟典故學習的一般方法。
在“竟然這樣”—“原來如此”的思維流程中獲得探究的快樂。
四、品味結句,理解“英雄淚”是呼應“登臨意”。
1.點撥要點:
句子意味,該句在詞中的作用。
即慰藉英雄寂寞,呼應“無人會,登臨意”。
2.方法提示:
從解詞入手,在章法上梳理。
【活動六】
學生解釋品味“倩”“揾”“何人”“紅巾翠袖”等詞意。
從章法上,理解句子的收束和呼應作用。從字詞入手突破難句,從章法上突破關鍵句。讓學生掌握兩種解讀句子的辦法。
五、總結“登臨意”,總結讀詞方法。有感情的朗誦全詞。
(一)板書三:
登臨意及其表現:
(二)板書四:
古詩詞鑒賞的一般方法:
咬文嚼字
想象畫面
詞眼提挈
知人論世
以詩解詩
意象解詞
揣摩典故
誦讀傳情
(三)范讀全詞
細讀《水龍吟》,一篇情意,凝結在“登臨意”三字上。用景物烘托,用動作表現,用典故暗示,情感豪放深沉。正是“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縱然山河有恨,縱然英雄自許,可是,報國無門,請纓無路,殺敵之吳鉤,倚天之長劍,只有樓頭自看,挑燈細讀。正是風雨滿天,流年似水,誰人能惜?斯人孤獨!此恨誰知!此恨誰知!
老師很想朗讀《水龍吟》。
老師范讀。
【活動七】
學生小結。
學生朗誦。總結:梳理過程、方法和結果。
提升:用朗讀去表現理解,用朗讀去震撼心靈,實現情智和諧的鑒賞。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形成教學最高潮,詞人、作品、學生、老師,靈魂相應,生命交融。
高二《辛棄疾詞》教案分析 4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賞析辛棄疾的兩首詞作,進而感受體會豪放詩詞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兩首辛詞的意象選擇、意境營造、手法使用、情感表達等特點,感受豪放詞的特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鑒賞詩詞的濃厚興趣,豐富自身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學修養。
【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作品中情景交融、借古抒懷、運用典故等手法,體會詩詞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難點:豪放派作品“豪放”特點的具體體現。
【學法提示】
1、查閱相關資料,結合知識鏈接,了解辛棄疾生平、作品及其風格;
2、請同學們運用“閱讀六字訣”(查、劃、寫、記、練、思),反復誦讀,分析詞作借景抒情、借古抒懷、善于用典的手法,自主完成詞作的知識建構體系;
3、通過比較鑒別,體會豪放詞作的特點,感受詩詞風格的多變性。
一.導入:(創設情境)(2分鐘)
在中國文學的歷史上有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人:
他,行伍出身,以武起事,22歲率義軍抗金,怒闖金營,只身擒賊,帶大軍回歸南宋,一展沙場赫赫英姿;
他,智略超群,以文成名,45年思北伐報國,深謀遠慮,美芹十論,灑滿腔愛國熱血,徒留文壇千年嘆息。
他,就是“烈日秋霜、忠肝義膽”的南宋詞人辛棄疾。這個文武雙全、劍客豪俠一般的人物,用自己手中的刀劍書寫了一部抗金的不朽傳奇。但南歸之后,流年如水,壯志成灰,他只能筆走龍蛇,淚灑宣紙,為歷史留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和遺憾的嘆息。
二.引入:(回歸問題)(3分鐘)
這是郭沫若評辛棄疾的對聯,請談談這一副對聯寫出了辛棄疾哪些方面的特點。
“鐵板銅琵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典故:“獻芹”——謙稱贈人的禮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議淺陋,也說"芹獻"。辛棄疾曾向朝廷呈現“美芹十獻”。
“黍離”——對國家殘破,昔盛今衰,今不如昔的哀嘆。
上聯——談寫作風格(豪放)下聯——寫內心情感(胸懷天下國計民生,收復故土壯心不已)
應該說,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蘸著血和淚涂抹而成的。他將自己以一個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的形象永遠留存在歷史里,也將“豪放”二字鐫刻在了自己的詩詞中。
三.下面我們就來解讀辛詞,分析辛詞“豪放”的風格具體在詞中什么地方體現出來的。
“初悟豪放”(小組拓展、歸納展示)
(圍繞“寫景、敘事、記人、用典、抒情”四要素,討論后展講兩首辛詞的知識建構體系)
拓展學習六字訣:“納、練、思、展、問、演”(注意課堂氛圍)(8—10分鐘)
學生活動:展講知識結構清單,描述畫面,談讀詞感受,尋找詞作中有代表性的詞語。
小組互評發言,表現優秀者加分。
呈現教師建構模型
參考答案:《水龍吟》
1、寫景:找出文本中描繪了什么樣的景物?有什么特點?(空間——遼闊時間——久遠)
天、水、山、落日、高樓、鴻雁——楚天、清秋、無際、遙遠
2、敘事:如何理解詞作中作者的奇怪舉動?
看了吳鉤:以物喻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
拍遍欄桿:發泄胸中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抑郁苦悶之氣。
無人會,登臨意:感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沒有人是他的知已。愁之深,愁之大。希望有人來幫助他解除心頭的郁結,然而又有誰能來給與他慰藉呢?
3、用典:以古比今、議古論今
季鷹歸未(休說):既寫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又表明了自己不會像張季鷹那樣置國事于不顧而隱居的責任感。
求田問舍(羞見):作者一生以功業自詡,憂國傷時,表明自已矢志恢復山河的雄才大略。
樹猶如此:光陰虛度,恢復無期。國事依舊不可收拾,自己的夙愿依舊不能實現的感慨。
4、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懷
希望恢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抱負無法實現的失意和感慨;英雄志士有志難酬、報國無門、抑郁悲憤的苦悶心情以及詞人誠摯的愛國情懷。
作者寫景、敘事從何處著眼?(宏大、久遠)體現了怎樣的特點?——豪放
四.討論:同樣登臨觀景,下面幾位作者的.情懷各有什么不同?風格有何不同?區分依據是什么?
“再悟豪放”(拓展訓練、合作評價)(10分鐘)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李煜《相見歡》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溫庭筠《夢江南》
梳洗罷,獨依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頻洲。
著眼點:空間——遼闊時間——悠遠
教師引入:豪放與婉約有著不同的情懷。豪放的視野更加寬廣深遠,極目千里,大氣磅礴;婉約的視野顯得較為窄小,著眼于眼前的風花雪月、兒女情長。豪放的人大多有一種英雄情結,有遠大抱負,胸懷天下;婉約的人多數沖淡平和,委婉含蓄,安于生活。婉約之人縱使觀察到了生活中的大江大河,往往也會將它化為心底的柔情一波。
五.深化:“豪放”風格有哪些不同于“婉約”風格的特點?(共性問題,規范指導)(10分鐘)
據南宋俞文豹《吹劍續錄》載:
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
“豪放”的特點:
意象選擇:景物——名勝古跡、高山大川事物——金戈鐵馬、戰場風云
人物——英雄豪杰、歷史人物(博大)
意境營造:深遠宏闊,高亢雄渾,縱橫開闔,氣象崢嶸,慷慨磊落。(豪邁)
題材范圍:國家大計、民族興衰、人民疾苦、懷古詠史、個人抱負等皆可。
所謂“無言不可入,無事不可入”
語言特點:精確、跳蕩、質樸、灑脫、節奏急促。(大氣)
表達技巧:大筆勾勒,樸實明快,熔寫景、抒情、議論為一爐,結構上跳躍動蕩、縱橫瀟灑,形成一種開闊健朗的藝術境界,格調清超豪邁。(自由)
情感抒發:豪爽曠達、酣暢淋漓、直抒胸臆、思想深邃、情趣高雅。
學生活動:課前抄寫的詞作屬于什么類型?判斷標準是什么?
六.歸納匯總:(意義提升、體驗成功)(5分鐘)
清朝評論家沈去矜說:“詞不在大小淺深,貴于移情,曉風殘月,大江東去,體制雖殊,讀之皆若身歷其境,惝恍迷離,不能自主,文之至也。”
凡事過猶不及,必須守持其度。王國維說:“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
所以,豪放與婉約,只有風格不同,沒有高下的區別。豪放是一種心態,是一種胸襟氣度。豪放之妙,存乎一心:意之所至,天地亦能為之小,介子方能容須彌;氣之所至,縱貫歲月跨長河,古今亦可成須臾。豪放者氣度超拔,胸藏雄兵百萬,天下之事盡歸我之掌握;豪放者不受羈束,腦中包羅萬象,自然萬物皆可出筆端……
豪放成就豁達的性格,豪放鑄成壯麗的人生。我們現在正處于一個歷史變革的關鍵時期,時代的浪濤呼喚更多的弄潮兒。希望我們同學在生活中能多一點豪放,少一些忸怩;在寫作中多一點陽剛,少一點柔媚。
豪則天地無限寬,放則人生自在行!
七.課后延伸:同是軍旅題材的作品,品讀蘇軾《江城子》與岳飛《滿江紅》,從詩詞的意象選擇、意境營造、語言和表達技巧、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等角度,分析它們與辛棄疾《破陣子》的異同之處。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滿江紅岳飛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陳奇
高二《辛棄疾詞》教案分析 5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詞的相關知識;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背誦并默寫《水龍吟》
二.教學重點:
能準確說出詞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三.教學難點:
賞析《水龍吟》,運用聯想和想象,領悟其中情與景渾然交觸的意境
四.學法指導:
朗讀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學過程:
背景介紹
辛棄疾于紹興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領的山東,這時距北宋的敗亡已13年。辛棄疾21歲時,金主完顏亮舉兵南侵。他乘機聚集成兩千人的隊伍,起義抗金。接著又率眾投奔南宋王朝。《水龍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棄疾在建康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時,時年35歲。這時,他自江北率領人馬來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卻一直沒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為他有著幾種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對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員的后代;二、他曾參加過農民起義軍;三、他是個意志堅決的主戰派。辛棄疾這三重身份,都觸犯了當權者的忌諱。所以,朝廷只給他一些地方官當當,決不肯讓他帶兵去抗金復國。在這種境遇下他深感受壓抑,內心充滿了憤懣不平。當為了消愁解悶而登上賞心亭時,面對著大好江山,反而是無限感慨涌上心頭,遂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詞。
知識積累
1、給加點字注音:
玉簪()螺髻()鱸魚堪膾()揾英雄淚()金戈()
狼居胥()可堪()佛貍祠()遙岑()
2、解釋下列詞語,掌握在詞中的意思:
風流:
尋常:
草草:
北顧:
可堪:
自主學習
閱讀全詞,結合注釋,回答下列問題。
3.詞的上片,以寫景開端,作者描繪了哪些自然景物?
4.這些景物描寫,營造出怎樣的意境?融入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5.上片的最后一句作者用了兩個動作來表達內心的情緒,能說說這兩個形體語言要表明的意思是什么嗎?
點撥:下片抒情。作者運用了幾個歷史典故,來表達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對生活道路的抉擇,抒發了自己內心的孤寂與憂愁。
探究:
1.作者寫了哪幾個典故?
2.結合這三個典故,說說作者的思想傾向、人生選擇(注意抓住能表現這種傾向,選擇的關健詞)。
高二《辛棄疾詞》教案分析 6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了解詞人所處的時代、經歷、主要詞作和情感及其風格。2、體會景色和典故中所蘊涵的深層含義,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
2、培養鑒賞詩歌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3、根據本詩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點,理解詞人報國無門,壯志難申的悲憤心情。
教學重難點
1、學習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和用典的寫法。
2、體會詞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學過程
一、知識儲備
A、人中之龍--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愛國者、軍事家和政治家。南宋杰出的愛國詞人,生于山東聊城。他出生時北方久已淪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并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后方的漢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參加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并擔任掌書記。當金人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圣天子一見三嘆息”(洪邁《稼軒記》)。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五歲。然而現實對辛棄疾是嚴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畏縮而又圓滑、嫉賢妒能的官場上立足。另外,“歸正人”的尷尬身份也阻攔了他仕途的發展。使他的官職最高為從四品龍圖閣待制。他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論盜賊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歸隱的`準備,并在江西上饒的帶湖畔修建了園榭,以便離職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四十二歲時,因受到彈劾而被免職,歸居上饒。此后二十年間,他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福建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閑居。
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一生力主抗戰,所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因而被時人譽為軍事家和政治家。
B.詞中之龍--辛詞特點
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閑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他寫的詩詞甚多,至今留存六百多首,他的詞題材廣泛,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與蘇軾接近,世稱“蘇辛”.辛詞充滿了誓復中原的愛國思想感情。所著有《稼軒詞》或《稼軒長短句》。
1.《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作于孝宗二年,作者辛棄疾歸還南宋的第十二個春秋。此詞是辛棄疾最負盛名的早期作品。賞心亭是當時建康城的游覽勝地。然而這里在作者眼中不是一般文人墨客筆下動人心弦的良辰美景,不是一幅幅醉生夢死的歌舞升平畫面,卻是滿目“獻愁供恨”,是紅巾翠袖難以揮去的英雄之淚。
在情思上,詞人借眼前之景和昔日之人,抒發了自己抗金愛國的激情和壯志難酬的憤懣。在內容上,上闋寫景,即景抒情,描繪出了蒼涼、空闊、悲憤的意境;下闋用典,以古人之事抒今人之懷,表達了自己的雄心壯志與無可奈何。在表達技巧上,詞人的寫景和用典都具有明晰的層次,如鏡頭移動,一步一景,逐層渲染了內心的復雜情感。作者的胸懷,作者的志氣,作者的無奈,作者的執著,這一切一切在詞中表露無為。
2.《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本詞作于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秋天,那年三月,辛棄疾被宰相韓侂胄任為鎮江知府,到達京口。當時,韓高談伐金,不作實際準備,同時繼續過著奢靡荒淫的生活。北固亭,一名北顧樓,取其不忘中原的意思,位于京口西北北固山上,面臨長江,形勢險固,是歷來用兵之地。辛棄疾登上此樓,面對著破碎的山河,感慨著歷史的興亡,憂慮著復雜的形勢,不禁百感交集,寫下了此詞。
詞中一方面緬懷古代抵抗外侮,收復中原的英雄,表達了對南宋茍且偏安的不滿以及力主抗戰,收復失地的愛國熱情,一方面援引歷史教訓,對要草率用兵的決策者提出警告,并抒發了自己壯志難酬的感慨。這首詞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用典,詞中五個典故的運用,體現出辛詞的“以文為詞”的特點。
明代楊升庵認為這首詞應列在辛棄疾詞的首位,其最大特點是借古人事抒自己情,一句一典,由古及今,由人及己。從古人的建功立業,到今人的急躁冒進,自己不忘國恥卻無用武之地,給人一種蒼涼悲壯之感,體現了詞人高超的用典技巧和滿腔的愛國情懷。
C、基礎知識
1.典型字
遙岑遠目(cén) 玉簪螺髻(zān)(jì) 鱸魚堪膾(kuài)
揾英雄淚(wèn) 倩何人(qiàn) 舞榭歌臺(xiè)
2.重點詞
遙岑:遠處小而高的山。
斷鴻:令人傷感的鴻雁的鳴聲。
流年:①指光陰。②迷信的人稱一年的運道。
膾:把魚、肉切細。
揾:擦拭。
3.近義詞
風流·風雅
風流:①有功業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如“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②有才學而又不拘禮法。③與男女間愛情有關的。風雅:①泛指詩文方面的事。②文雅的舉止。
尋常·平常
尋常:平常(古代八尺為“尋”,倍尋為“常”,尋和常都是平常的長度)。如“尋常巷陌”.平常:①普通,不特別。②平時。如:“他身體雖然不好,但平常很少請假。”
倉皇·驚慌
倉皇:匆忙而慌張。如“贏得倉皇北顧”.驚慌:害怕慌張。
可堪:哪堪,(堪:能)怎么能。回首:回頭看。
4.相關成語
求田問舍:謂專營家產而無遠大志向。
金戈鐵馬:①指戰爭,兵事。②形容威武雄壯的軍旅兵馬。③借指武職、軍人。
二、問題探究
主問題:《水龍吟》《永遇樂》兩首詞作者是怎樣表現在抗金復國主旋律的同時又抒發了自己報國無門的悲嘆和憤懣情感的?
主問題1:這兩首詞上下片的要點是什么?請用一句話簡要概括。
《水龍吟》
《永遇樂》
子問題2:《水龍吟》上片的特點是以景(景物)抒情。思考:作者通過哪些意象來表達了自己怎樣的情感?
子問題3:《水龍吟》下片的特點是以典(典故)抒情。思考:作者通過哪些典故表達了自己怎樣的情感?
子問題4:《永遇樂》最大的特點是用典,思考:詞中用了哪些典故?用典的意圖各是什么?
子問題5:《永遇樂》一詞,詞人為什么要這樣大量用典?這些典故之間是怎樣層層推進的?
子問題6:這兩首詞是怎樣布局謀篇的?在概括上下片要點基礎上,擬出兩首詞的層次結構。
子問題7:結合這兩首詞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思考:辛棄疾在創作這兩首詞時,人生處境和心理狀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子問題8:聯系《念奴嬌赤壁懷古》,思考:“豪放派”詞有哪些特點?
三、課文小結
《水龍呤》采用六朝駢文做法,縱觀全詞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眩目的修辭,但鑄造語言多樣。“遙目遠岑”應看作遠目遙岑,“供愁獻恨”應放在句未看。“江南游子”是“把吳鉤看了……”兩句的主語。下片“樹猶如此”重在省去的“人何以堪”.全詞“斂雄心,抗高調,變溫婉,成悲涼”,感人至深。
《永遇樂》用典巧妙、貼切。這些典故含意豐富,蘊藉深厚,具有強烈的傾向性、明確性、針對性及和諧的統一性,融注著作者鮮明的愛憎感情。作者借古諷今,對孫、劉的贊揚,就是對南宋統治者的指責;對劉義隆的諷刺,就是對韓侂胄的警告;對“佛貍祠下”的感嘆,就是對統治者不思收復中原的不滿;以廉頗自比,則是內心的獨白。用典而不被典所縛,句句懷古,句句不離現實,在歷史的波濤中翻卷著時代的風云,使事事更為精辟,抒情益見慷慨。其次,這些典故用得很巧妙,體現了作者的才氣與學識,上下幾千年,人物五六個,但是作者如數家珍,信手拈來,處理妥貼有序。借用典故以增加詞的容量,擴大詞的表現力,是辛詞的一大特色,也是辛棄疾對詞的重大貢獻。
本課文所選辛棄疾的兩首詞,主題相同,都表現了作者御敵抗金的愛國思想和壯志難酬的憤慨之情。總體風格是雄健、豪放。都大量使用了歷史典故,借古諷今。
兩首詞作于不同時期。《水龍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時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詞中雖然用了藍天、綠水、青山、紅日等景象來陪襯、點染,但沒有柔媚繁縟之感。《永遇樂》是晚期作品,辛棄疾當時以65歲的高齡在鎮江任職,他本以為可以積極備戰,積蓄軍事力量,但很快發現韓侂胄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憤。可見,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揚、激奮;晚期作品則轉向了蒼勁、悲壯。
同為豪放派的詞人,蘇軾與辛棄疾的風格也同中有異。蘇軾天性忠愛,自如暢達;辛棄疾氣勢沉雄,豪壯悲憤。蘇軾詞風曠達,辛棄疾詞風豪健。評論者總是將蘇、辛并稱,說:“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
四、拓展延伸
在宋代文壇上,蘇軾以其豪壯的詞鳳和辛棄疾以其悲壯的詞鳳,鑄成了豪放派的兩座頂峰。課外閱讀余秋雨《蘇東坡突圍》和梁衡的《把欄桿拍遍》,然后從蘇辛比較的角度,寫成一篇800字左右評論。
課后習題
1、背誦這首詞。
2、充分體會這首詞用典的藝術魅力。
高二《辛棄疾詞》教案分析 7
【教學目標】
1、了解辛棄疾及詩作的背景和內容,了解詩歌的相關基礎知識。
2、感悟辛棄疾詞的豪放風格,體會詩人的情感。
3、學會賞析詞的藝術手法,并嘗試對比鑒賞詩歌。
【任務驅動】
學了柳永和蘇軾的詩歌,你更喜歡哪一位作者的詩歌,為什么?你覺得辛棄疾的詩歌比起他們兩位的會有什么不一樣?
【課前預習】
1、詩歌相關知識
詩歌比較鑒賞題的設題角度主要有求同和求異兩方面,具體而言,可以從詩歌的題材、形象、語言、思想感情、表達技巧等方面設題。如:同一詩歌不同版本用語的比較,不同詩歌相同用詞的比較鑒賞,不同詩歌選取的同一意象的比較,詩與畫的意境比較,不同詩人描寫同一情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比較,不同詩歌描寫同一對象的表現手法比較,不同詩人對同一歷史事件的觀點比較等等。
詩歌題材主要有:詠史懷古詩、惜別送別詩、愛情閨怨詩、思鄉懷人詩、詠物抒懷詩、邊塞征戍詩、山水田園等等。
詩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詩歌人物、作者)、景物形象(意象、畫面、意境)、事物形象。
詩歌語言風格:平實質樸、含蓄雋永、清新雅致、絢麗飄逸、簡潔明快、雄渾壯麗、粗獷豪放、沉郁頓挫、悲壯慷慨、纏綿哀怨等。
詩歌主要思想感情:憂國憂時:揭露統治者昏庸腐朽、同情人民疾苦、對國家民族擔憂;建功報國:建功立業渴望、保家衛國決心或信心、報國無門或壯志難酬、理想不被理解的愁苦;思鄉懷人:羈旅思鄉、閨中懷人、邊塞思鄉、思念親友;長亭離別:留念不舍、情深誼長、勸告祝福;生活雜感:寄情田園山水的悠閑、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諷今的抒懷、青春易逝的感傷、仕途失意的苦悶、告慰平生的喜悅等。
表達技巧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
修辭手法一般包括比喻、擬人、夸張、對比、對偶、反問、設問、反復、互文、通感、借代、雙關、疊字等。
詩歌中常用的表達方式有:敘述、議論、抒情、描寫。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間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詩歌中常用的表現手法有:對照、襯托、渲染、烘托、用典、鋪墊、象征、動靜結合、虛實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懷、借古諷今、托物言志、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等。
2、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別號稼軒居士,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墻鎮四風閘村)人。南宋官員、將領,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
3、寫作背景: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辛棄疾從二十三歲南歸,一直不受重視,二十六歲上《美芹十論》,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納。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棄疾將任東安撫司參議官。這時作者南歸已八、九年了,卻投閑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賞心亭,極目遠望祖國的山川風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滿懷壯志而老大無成,于是寫下一首《水龍吟》詞。一說此詞為孝宗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年—1170年)辛棄疾在建康任通判時所作。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于宋寧宗開禧元年 ,時辛棄疾六十六歲。當時韓侂胄執政,正積極籌劃北伐,閑置已久的辛棄疾于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這年春初,又受命擔任鎮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從表面看來,朝廷對他似乎很重視,然而實際上只不過是利用他那主戰派元老的招牌作為號召而已。辛棄疾到任后, 一方面積極布置軍事進攻的準備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識到斗爭的險惡,自身處境的孤危,深感很難有所作為。辛棄疾支持北伐抗金的`決策,但是對獨攬朝政的韓侂胄輕敵冒進的作法,又感到憂心忡忡,他認為應當做好充分準備,絕不能草率從事,否則難免重蹈覆轍,使北伐再次遭到失敗。辛棄疾的意見沒有引起南宋當權者的重視,他來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懷古憶昔,心潮澎湃,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篇詞中佳作。
4、請背誦并翻譯兩首詩歌:
【課堂探究】
請嘗試探究辛棄疾所創作的兩首詞有何相同點。
提示:思想情感(詞人形象)+表達技巧(景物形象+語言風格+表現手法)
1、思想感情:(1)對時光流逝而壯志未酬的感嘆。《水龍吟》中“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是說時光消逝,樹木已經長大,人也隨之老卻,但面對風雨飄搖的國家只能“憂愁”不已,而無法實現收復國土的愿望。《永遇樂》中舞榭歌臺在風雨飄搖中依然保持,但英雄人物早已不見。而我此刻從北方南來已經四十三年,收復失地之路依然遙遙無期。
(2)對個人有家不得回而身世飄零的悲傷。《水龍吟》塑造了一位“江南游子”面對祖國大好河山看遍、拍遍卻無人領會,只能可惜了流年,想要請人擦拭英雄淚都無人理會的孤獨苦悶的形象。《永遇樂》則用四十三年高度凝練,自己一生大部分時光都飄零在外的無可奈何。
(3)對南宋當權者不思復國而無能的不滿。兩首詩都借自己一心想要收復失地卻不得實現來展現對當局者只圖茍且偷安而不思復國的控訴。作者只能眼睜睜看著國家如“落日”一般衰頹,百姓也在將敵人當做神去祭拜,全然忘記了戰敗的恥辱。
(4)對忠誠愛國,恢復中原的宣誓。作者既不會像季鷹一樣歸隱,也不會像許汜那樣只圖一己私利。自己要做就要做像劉備、孫權、廉頗一樣的人物,隨時隨地準備為國奉獻自己的生命,十二年如是,四十三年如是,到生命的終了也如是。
2、表達技巧:
(1)景物形象:“落日”“斜陽”“風雨”等詞構成了一副衰敗凋落的日暮西山之景,具有空寂蒼涼的意境,寓意南宋的國勢正呈現衰頹之狀。
(2)語言風格:豪放、沉雄、細膩
(3)表現手法:
①借景抒情。《水龍吟》上闕描寫了飄零在外的游子只身立于空寂蒼涼的景象里悲嘆憂思。《永遇樂》也將敘事抒情融于“舞榭歌臺”“斜陽草樹,尋常巷陌”的景物中。
②借典抒情。
A.“盡西風,季鷹歸未?” 辛棄疾是借張翰來自比,不過卻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難忘懷時事、棄官還鄉。還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并抒發了對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鄉思”與前面的“游子”呼應,是“落日”、“斷鴻”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B.“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劉郎在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這個典故用在這里是說他既不學為吃鱸魚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怕應羞見”中的“怕應”二字是詞人為許汜設想,表示懷疑:你這樣的小人,有何顏面去見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表達了對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棄疾的雄心壯志。
C.“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指辛棄疾對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夙愿不能實現的憂懼。
D.“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此句是懷念孫權的。 又從“無覓英雄孫仲謀處”句可見作者認為如今已沒有孫權這樣能保證讓國家太平的國君了。表達了對孫權的贊嘆,表現他想抗金,收復中原的愿望。隱含他對當時統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滿。
E.“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句是懷念劉裕的,他早年家貧,后來憑借自己的努力而當上東晉將領,并親自率兵北伐,最終推翻了東晉王朝而自立為帝。作為一個帝王,劉裕為了恢復中原,率兵北伐,氣勢好像猛虎一樣,把盤踞中原的敵人一下子都趕回北方去了。同樣是一國之君,可我們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茍且偷生。表達了作者對劉裕的贊嘆和對統治者的惋惜。體現了他主張北伐的觀點。
F.“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劉義隆想學前人“封狼居胥”(即北伐建功),而誤聽王玄謨之言,派王玄謨率兵草率北伐,結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打得狼狽不堪。劉義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贏得倉皇北顧。作者主張打有準備的仗,反對草率北伐。他借古諷今,其實在勸說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G.“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烽火揚州路”寫四十三年前,從北歸南一路抵抗金兵,戰火紛飛,慘不忍睹。而在這四十三年間,南宋小朝廷也始終未能振作,收復中原,徒成虛愿。“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是寫現在淪陷區人民安于異族統治,忘了國恥,忘了收復中原。今昔對照,不堪回首,體現了他對國運的擔憂之情,及對南宋朝廷不圖恢復中原的憤懣。
H.“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是戰國時趙國名將。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國去。后來秦國攻打趙國,趙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還能不能替趙國出力。廉頗本來也很想被趙王召見,效命疆場,擊破強秦,使趙國能強盛起來。他在趙國使者面前,“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但結果趙使還報趙王說:“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滿懷愛國熱情的辛棄疾一心為國效力,可他忠不為用,報國無門。當年廉頗雖終不被重用,但尚有趙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沒有起用的意思了。表達了作者的悲憤之情,用它來結束全詞,不僅使抒情達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鮮明地再現了詞人的自我形象。
③借問抒情。兩首的詩都以問句的形式結尾,更深刻地表達了因自身不被重用而壯志難酬的悲傷,又再一次抒發個人的“英雄”之夢永存心頭的志向。
【總結提升】
通過對辛棄疾兩首詩歌的比較閱讀,你發現辛棄疾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創作的詞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提示:陸游:大材小用古所嘆,管仲蕭何實流亞。(《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愛新覺羅·玄燁:君子觀棄疾之事,不可謂宋無人矣,特患高宗不能駕馭之耳。使其得周宣王、漢光武,其功業悉止是哉!
白壽彝: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可是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然而,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中國通史》)
【拓展延伸】
1、比較《水龍吟》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兩首詞在情感表達和藝術特色方面的相同點。
情感:抒發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表現手法:運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曠遼遠。
語言:大氣豪放。
2、《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都是借詠懷歷史抒發感情,討論這兩首詞的異同。
1.相同點:題材同屬懷古詩,且都是以地點作為抒懷的主題;意境上均為雄渾壯闊;主旨上均為以古喻今。
2.不同點:①《念奴嬌·赤壁懷古》上闋中,用“千古風流人物”、“三國周郎赤壁”和“一時多少豪杰”從景中逐層托出人物,為下闋的議論作好鋪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上闋寫景中就含有議論,下闋議論之中也有寫景的地方。②議論涉及的問題不同。蘇軾詞作縱橫決蕩,思索宇宙人生的終極意義;辛棄疾的詞作扣緊現實,借詠史談自己的戰略見解,表現自己的愛國情懷。③蘇詞多鋪敘顯得開闊明朗,曠達樂觀;辛詞用典多,層層轉折,顯得隱晦。
高二《辛棄疾詞》教案分析 8
【教學目標】
1.了解辛棄疾的生平和詞作。
2.理解詞中所用典故的含義。
3.鑒賞這首詞的藝術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詞人的悲苦心情。
【教學設想】
1、反復誦讀,感受這首詞的獨特韻味。
2、明確詞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棄疾報國無門,壯志難申的悲苦心情。
3、通過比較,加深對詞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藝術特色的理解。
【教學時數】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 名句對接,激情導入
師:有些詩句,人們也許不知道它們出自何人,卻能將其熟記于心,并千古傳誦。下面,我們一起來完成以下的名句對接。(選擇部分即可)
①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②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③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④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⑤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⑦眾里尋她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師:你們能說出以上詩句是出自誰的筆下嗎?——辛棄疾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辛棄疾的名作《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在接觸作品之前我們先來回憶一下作者的有關情況。
二、作者簡介,知人論世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濟南歷城(今屬山東)人。祖父辛贊,未及南渡,仕金歷宿亳沂海諸州。辛棄疾受學于亳州劉瞻,與黨懷英為同社生,號“辛黨”。二十一歲參加耿京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三、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要求學生正確注音)
2、聽讀(要求注意停頓、語氣和情感的把握)
3、抽讀(要求學生充滿感情的朗讀)
要讀出千里清秋的遼遠空闊,讀出落日樓頭的孤寂悲涼,更要讀出欄桿拍遍的苦悶悲憤。
4、譯讀(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詞意思)
出色的朗讀往往是建立在正確的理解的基礎上的。要求學生結合課本注釋,邊讀邊理解詞的內容。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劃出來,可以和旁邊的同學討論解決,也可以和我老師一起探討。
5、質疑(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問題)
四、研習全詞,體會感情,感受形象
★結合注釋讀過辛棄疾的這首詞,相信大家一定讀懂了一些東西,心里涌動著太多的感動和感慨讓我們一起深入詞人內心最深處,去觸摸他的情感脈搏吧。
(一)分析詞的上片
1、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寫,詞人分別描寫了哪些景物?
——江月、山景、落日、斷鴻、游子(板書)
2、“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些景物描寫又牽動了作者怎樣的心緒?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開篇寫景,但這景意境是宏大壯闊的。大家想象一下,遙看遼闊無邊的楚天之下,橫無際涯的秋色,浩浩湯湯的滾滾長江,水天一色。面對這闊大的境界,詞人那種磊落的胸懷讓我們一覽無余。
★下面“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寫山。“遙岑”即遠山。舉目遠眺,那一層層、一疊疊的遠山,有的很象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頭上螺旋形的發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詞人的憂愁和憤恨。
3、人心中有愁有恨,雖見壯美的遠山,但愁卻有增無減,仿佛是遠山在“獻愁供恨”。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詞人的愁恨為何,又何因而至?
詞中沒有正面交代,但結合登臨時地情景,可以意會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線,效力無由;再遠即中原舊疆,收復無日。南望則山河雖好,無奈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進取,卻力不得伸。以上種種,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遠山之獻供,一寫內心的擔負,而總束在此片結句“登臨意”三字內。開頭兩句,是純粹寫景,至“獻愁供恨”三句,已進了一步,點出“愁”、“恨”兩字,由純粹寫景而開始抒情,由客觀而及主觀,感情也由平淡而漸趨強烈。一切都在推進中深化、升華。
4、“落日樓頭”六句意思說,夕陽快要西沉,孤雁的聲聲哀鳴不時傳到賞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對遠在北方的故鄉的思念。他看著腰間空自佩戴的寶刀,悲憤地拍打著亭子上的欄干,可是又有誰能領會他這時的心情呢?
★ 這里“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三句,雖然仍是寫景,但無一語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見之景,辛棄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國勢衰頹。“斷鴻”,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5 、這里的游子又是指誰呢?這又表達詞人怎樣的情感呢?
游子指辛棄疾自己。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可是南宋統冶集團根本無北伐收復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棄疾一樣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6 、“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時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動。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語言來渲染,而是選用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憤。有哪些動作呢?(板書:看、拍、會、登)
★第一個動作是“把吳鉤看了”(“吳鉤”是吳地所造的鉤形刀)。李賀《南園》詩中就有“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句子。“吳鉤”,本應在戰場上殺敵,但現在卻閑置身旁,只作賞玩,無用武之處,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
第二個動作“欄干拍遍”。據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吁唏獨語,或以手拍欄于。曾經作詩說:“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干拍”。欄干拍遍是胸中有說不出來抑郁苦悶之氣,借拍打欄干來發泄。用在這里,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在讀者面前。
另外,“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動作描寫外,還由于采用了運密入疏的手法,把強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筆墨之中,內涵深厚,耐人尋味。
7 “無人會、登臨意”則慨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如岳飛所寫《小重山》里的“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后幾句一句句感情漸濃,達情更切,至最后“無人會”得一盡情抒發,可說“盡致”了。讀者讀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緒,亦可盡知,每位讀者,也都會被這種情感感染。
小結:上片大段寫景: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很有層次。用的是我們常見的表現手法 ——借景抒情(板書)。
(二)分析詞的下片
★上片寫景抒情,下片則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層意思:
1、與詞的上片相比,詞的下片描寫對象變成了歷史人物,詞人寫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張翰 —— 樂于歸隱
許汜 ——謀取私利
劉備 —— 雄才大略
桓溫 —— 嘆時光流逝
2、詞人對這些歷史人物各持什么態度?
既不愿學為吃鱸魚膾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愿學求田問舍的許汜。而贊賞劉備的包裹才氣,表明自己志在為國為民。
3、作者寫這些歷史人物有什么用意呢?
心志的表白并沒有使自己擺脫心靈的.寂寞,相反增添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達自己的情感。
①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作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見《晉書張翰傳》)現在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何況我這個漂泊江南的游子呢?值得注意的是,這里辛棄疾雖然那張翰自比卻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鄉如今還在金人統治之下,南宋朝廷卻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鄉,又談何容易!
②“盡西風、季鷹歸未?”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又抒發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憤懣,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層意思。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劉郎,指三國時劉備,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許汜去詢問劉備,劉備說: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地下,豈止相差上下床呢?(見《三國志陳登傳》)“怕應羞見”的“怕應”二字,是辛棄疾為許汜設想,表示懷疑:象你(指許汜)那樣的瑣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見象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
所以,這二層的大意是說,既不學為吃鱸魚膾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作者登臨遠望望故土而生情,誰無思鄉之情,作者自知身為游子,但國勢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說,我很懷念家鄉但卻絕不是像張翰、許汜一樣,我回故鄉當是收復河山之時。作者有此志向,但語中含蓄,“歸未?”一詞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層。
③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是第三層意思。“流年”,即時光流逝;“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
據《世說新語言語》,桓溫北征,經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樹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這三句詞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時,我心中確實想念故鄉,但我不會像張瀚,許汜一樣貪圖安逸我今日內心是悵恨憂懼的。我所憂懼的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宿愿不能實現。年歲漸增,恐再閑置便再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這三句,是全首詞的核心。到這里,作者的感情經過層層推進已經發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層意思。
4、這種借古人來表達自己情感的寫法我們稱之為什么?
——用典。就本詞來看,詞人用典意在對比,前兩個是反例,后兩個是正例,正反對比表達了詞人的榮辱觀、價值觀。可見,辛棄疾可謂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詞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倩”是請求。“紅巾翠袖”是少女的裝束,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詞。在宋代,一般游宴娛樂的場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這三句是寫辛棄疾自傷抱負不能實現,世無知已,得不到同情與慰藉。這與上片“無人會、登臨意”義近而相呼應。英雄無淚,只因未到傷心處,辛棄疾卻黯然流淚,那是因為他的心在滴血呀!
五、咀嚼涵詠,品味語言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與語言的完美結合,這首《水龍吟》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相信詞中的許多句子都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現在請大家合上課本,試著回憶一下,哪些句子讓你一見傾心?并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玩味著句句言近意遠的詩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懷磊落,憂國傷時的詩人,仿佛就浮現在我們的眼前。是啊,錦繡河山必然哺育無數英雄,又何止辛棄疾一人呢?《念奴嬌·赤壁懷古》就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抱負遠大,識度明達的蘇軾。請同學們就兩首詞在情感表達和藝術特色方面的相同點做一個簡單概括。
六、對比鑒賞,拓展延伸
比較《水龍吟》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兩首詞在情感表達和藝術特色方面的相同點。
情感:抒發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表現手法:運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曠遼遠。
語言:大氣豪放。
師:其實這些特點也恰恰是豪放詞的特點,于高遠中寄豪情,永遠是一種美的享受。
七、學生再次齊讀這首詞
八、小結全詞
這首詞,是辛詞名作之一,它不僅對辛棄疾生活著的那個時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較真實的現實內容,而且,作者運用圓熟精到的藝術手法把內容完美地表達出來,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極其強烈的感染力量,使人們百讀不厭。
十、板書設計:
上片: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斷鴻、游子
動作:看、拍、會、登
借景抒情
下片: 張翰 —— 樂于歸隱
許汜 ——謀取私利 劉備 —— 雄才大略
桓溫 —— 嘆時光流逝
運用典故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學習目的】
1、誦讀全詞,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2、體會辛詞用典特色;
3、感知作者寫作此篇作品的心情,體會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學習重難點】
重難點:了解全詞中引用的各種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學習時數】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復習《念奴嬌 赤壁懷古》檢查背誦默寫
(2人到黑板上默寫,其他人自己默寫。隨機檢查幾人背誦。)
二、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赤壁的驚濤駭浪勾起了蘇軾的無限遐想,與雄姿英發的周瑜相比,東坡自然會發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棄疾,又會作何感想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三、解題,介紹作者,了解背景
1、解題:
永遇樂:詞牌;京口北固亭:登臨地點;懷古:詞的內容。
2、介紹作者:
為了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理解這首詞,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以及這首詞的創作背景。請同學讀一讀: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山東歷城人。辛棄疾是名垂千古的愛國名將,他從小目睹陷區景象,立下立功報國、恢復失地的大志。21歲時,他就組織義軍,曾率50余眾踏入金營,活抓叛徒。由于他堅持抗金救國主張,遭到朝中投降派的迫害,多次被貶,一生不得志,于68歲時逝于江西。
辛是南宋詞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其詞無論數量、質量,皆冠兩宋。其詞奔放激越、沉郁悲壯,與北宋蘇東坡并稱“蘇辛”,為豪放派詞人的代表。有《稼軒長短句》。
3、了解背景:
寫這首詞的時候辛棄疾已經六十五歲了,辛棄疾從42歲到60歲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后來被當時執掌大權的韓侂tuō胄zhòu起用,任浙江東路安撫史,翌年改任鎮江知府。1204年韓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鎮江瀕臨抗戰前線,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棄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一面派遣人到金國偵察形勢虛實,一面準備招募沿邊士兵訓練。這時離他渡江南歸已四十三年了,當他北望揚州,想起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時期的戰斗生活時,寫下了一首生氣勃勃的《永遇樂》詞。
四、朗讀課文、正音正句
(當時韓侂胄當權,他想對金用兵來提高自己的威望,并不是像辛棄疾一樣致力于收復,所以并不積極備戰,辛棄疾認為伐金一定要充分準備,不能草率從事,否則會重蹈覆轍,使北伐陷于失敗。在這種情況下,辛棄疾登臨北固亭,覽景抒懷,寫成了這首千古名篇。)
1、學生自由朗讀
(請同學們自由地讀一下這首詞,注意:
讀準確文中詞語的音,初步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懷。﹙學生朗讀全詞,教師巡視指導﹚)
2、點名學生朗讀。
(這是一首豪放詞,應該讀得慷慨激昂一些。結合時代背景,本詞又充滿了悲壯、悲憤。)
3、學生齊讀
五、研習課文,品味用典
此情此景之下作者是如何表達自己情感的?用典。
(介紹用典的概念和特點。用典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情感,借古人來抒發自己的情懷。
方法:1、弄清典故的意思(沒學過的會有注釋。)
2、理解用典的意圖。(表達作者的情感))
(一)研習上闋:
1、師讀上片,指名同學用自己的話說說上闋四句話的意思。然后提問:
詩人登亭遠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
(千古江山、 舞榭歌臺;斜陽草樹、尋常巷陌。)
2、上片寫了孫權和劉裕兩個人,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是什么?
明確:孫權、劉裕。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吳國的首都,并且能夠打垮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了國家。辛棄疾懷古,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孫權。“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從孫權到辛棄疾已有千年,當年孫權的風流余韻已蕩然無存。江山本應代有英雄出,但是現在卻沒有孫權這樣的英雄了。
“斜陽草樹……曾住”劉裕生于尋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礙他建功立業,一句“想當年”,劉裕率領兵強馬壯的軍隊,馳騁中原,何等豪邁氣概。作者借此隱約表達自己抗敵救國的心情。
共同點———他們都是能夠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業績都在京口起步。
3、找出最能表現作者對孫權和劉裕充滿情感的詞語、句子,并說說作者對他們充滿什么感情?寄托了怎樣的情懷?
明確:“覓”、“英雄”、“風流”、“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等詞語、句子準確地表現了作者對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與向往。
釋詞:風流:才略建樹、英雄遺風。
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決心恢復中原的宏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治者昏庸無能,屈辱求和。
4、寫孫權和劉裕一略一詳,為什么?
明確:寫出劉裕出身貧賤,卻能建功立業,更表現了“事在人為”的道理;更表現詞人對英雄的仰慕。在當時韓侘胄急于北伐的現實中,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向往他的英雄業績,還含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略意圖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5.兩位同樣是帝王,而南宋王朝怎么樣呢?請同學們想想用這二個人的典故,還蘊含了什么意思?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萬中原百姓“遺民淚落胡塵里,遙望南師又一年”的痛苦現實于不顧,依舊飲酒作樂,天天歌舞,夜夜笙歌:當時一個叫林升的詩人寫了一首《題臨安邸》諷刺道:“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已經國破家亡了,他們竟不思復國還鄉,仍沉迷于聲色犬馬,醉心于燈紅酒綠,早已忘記了國恨家仇,哪里能與建功立業的孫權、劉裕相比!———諷刺宋室昏聵。
6、上片小結:借孫權和劉裕兩個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跡,隱約諷刺南宋政權的昏庸無能,表達自己抗敵救國的愛國情懷。
7、同學可能會忘記還有一典故。“斜陽草樹,尋常巷陌”語出于哪里?有何作用?
明確:出自劉禹錫的《烏衣巷》
作用:當時的英雄的住處,現在是平常的街道,寫出了蕭條凄涼,諷刺南宋當局的無能。
8.學生齊讀上片(指導背誦,抓住“千、舞、斜、想”四字。)
(二)研習下闋:
1、學生自讀下闋,找出詞中用典的地方,并思考其作用。
同學交流、討論后回答。
2、分析研究用劉義隆典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①請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說說這個典故。
釋詞:北顧:回頭北望(追兵)。
②為什么會想到劉義隆這個典故?
(結合韓草率冒進的背景理解)
——以史為鑒,告誡韓侂胄及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體現自己正確的抗金作戰思想。
3、分析研討用佛貍祠典故。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①寫的是什么?
釋詞:可堪:那堪、怎堪。
追憶自己當年南歸途經揚州所見慘象,描述瓜步山周圍人們生活的情景。
辛棄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猶記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戰火彌漫的揚州以北地區參加抗金斗爭。后來渡淮南歸,原想憑籍國力,恢復中原,沒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聵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壯志依然難酬,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而“佛貍祠下”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實。
“佛貍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燾追擊王玄謨的軍隊時,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宮。當地老百姓年年在佛貍祠下迎神賽會,很是熱鬧。
②看到佛貍祠的一幕景象,作者當時是什么心情?
大家都已經不記得當年的恥辱了,就連四十三年前的悲慘景象也已經忘卻了。百姓們不知道當年的歷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鴉社鼓的景象。——商女不知亡國恨!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老百姓就可能安于異族統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對南宋朝廷不圖恢復中原的憤懣。正是:嘆朝廷無能,悲百姓松懈!
4、分析研討用廉頗典。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1)朝廷無能,百姓松懈,自己一腔熱血卻又連遭貶謫,此時此刻站在北固亭的作者想到了誰?
廉頗。
師補充典故:廉頗是戰國時趙國名將。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國去。后來秦國攻打趙國,趙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還能不能替趙國出力。廉頗本來也很想被趙王召見,效命疆場,擊破強秦,使趙國強盛起來。他在趙國使者面前“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但結果趙使還報趙王說: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一飯三遺矢)。于是趙王以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確:以廉頗自比,抒寫了自己雖有遠大抱負,而朝廷卻不重用,壯志未酬的苦悶。
(2)有人說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滿腔豪情,也有人說是悲情怨語,說說你的理解。
明確:詞人以廉頗自比,既有渴求他人來問,洋溢著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沒人來問,空有滿腔愛國豪情,卻連遭貶斥,壯志難酬的悲憤。他是一位愛國者,但是,報國無門;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卻無用武之地!同學們能夠理解他的辛酸、他的悲憤嗎?
他的悲憤其實是那個時代的悲憤,前有精忠報國之岳飛被以“莫須有”罪名害死,徒留“靖康恥,猶未雪”的千古遺恨,后有愛國詞人陸游臨終還留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遺言,可嘆我們這位愛國詞人辛棄疾在寫作本詞的兩年后,臨終前連呼兩聲“殺賊”才含憤死去,!用此典故正是:明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之志,抒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之憤!
5、下片小結:下片用劉義隆、佛貍祠、廉頗的典故,繼續寫自己報效祖國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悲憤情感。
6、齊讀下闋,嘗試背誦(抓住“元、四、可、憑”四字背誦。)
(三)總結全詞
這首詞運用借古諷今的手法,對孫權、劉裕的贊揚,就是對南宋統治者的指責,慨嘆英雄難覓;對劉義隆的諷刺,就是對韓佗胄草率冒進的警告;對佛貍祠下的感嘆,就是對統治者不思收復中原的不滿。最后以廉頗自比,則是一個報國無門者、一個大英雄泣血的內心獨白!這是一首懷古之作,更是一首傷今之作!
板書:借古諷今、 懷古傷今
(四)朗讀全詞,完成背誦。
(五)問題研討:
這首詞的特點是多用典故,有人說辛棄疾的詞有“掉書袋”(掉:擺動,搖動。譏諷人愛引用古書詞句,賣弄才學。現在常常稱那些說話好引經據典、賣弄學問的人為“掉書袋”。)的毛病,你認為如何?
1、明確用典:
所謂用典,就是引古人、古事來比喻今人、今事,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一種寫作手法,統稱“用典”。
2、運用典故的作用:
(1)使作品簡潔含蓄,余韻盎然。(用典對語言的作用:減少語辭之繁累充實內容、美化詞句)
(2)與詞的思想感情緊密聯系,增強作品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使立論有根據;方便于比況和寄意)
3、明確:
綜觀全詞,用典雖多,然而抒情的脈絡清晰,它所用的除了末尾廉頗一事之外,都是有關鎮江的史實,是“京口懷古”這個題目應有的內容,況且這些典故,都和這首詞的思想感情緊密聯系。加強了作品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仰慕古人、感慨身世、借古諷今、抒發情懷、言簡意賅、以一當十,這正是這首詞的長處!
六、知識拓展:
同學們,如果我們有機會到濟南大明湖,別忘了參觀那里的辛棄疾紀念祠,到江西上饒也記得到陽原山麓,拜謁一下那里的辛棄疾墓。不論是在紀念祠,還是在墓前,人們都會看到一副有名的對聯,現在請大家看一看這副對聯,它是郭沫若題寫的,
齊讀一下: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有沒有同學能夠說出這副對聯的大概意思?
(注意:“黍”讀shǔ)
明確:上聯說辛棄疾詞風豪放。“鐵板銅琶”一詞,本是前人評價蘇東坡詞風的話,而繼承蘇軾把詞的豪放風格發揚光大,使它蔚然成為一大宗派的是辛棄疾。下聯的內涵主要是說辛的悲黍離之悲、他的愛國情懷、愛國抱負。
板書:詞風豪放 愛國情懷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就很好的體現對聯所呈現的這兩點的。
七、總結、師生同背全文
同學們,“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辛棄疾借助于這首《京口北固亭懷古》,一吐胸中塊壘,以其豪放的詞風,抒寫了他的愛國情懷,可謂“句句有金石之聲”,沉郁頓挫,憂思悲壯!這首詞所表達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是南宋這一時代的最強音,它令我們自然地想起同時代著名愛國詩人陸游晚年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示兒》(讓學生背誦這兩首詩),這種思想感情是中華民族的思想精華之一。用典是辛詞最顯著的特點之一,這也表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養。
讓我們一起背誦全文,把我們的愛國熱情熔鑄到詞的背誦中,放開胸襟,讀出豪放之氣,讀出愛國激情!(師生同背全詞結束)
八、布置作業
1、默寫《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2、結合對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學習,進一步感受豪放派詞風
【高二《辛棄疾詞》教案分析】相關文章:
辛棄疾的名句06-23
辛棄疾的詩詞12-13
辛棄疾作文02-17
辛棄疾著名語錄10-26
詩人辛棄疾簡介03-01
辛棄疾的詩詞大全04-07
辛棄疾活捉叛徒09-15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全詞賞析08-21
辛棄疾的生平故事05-11
辛棄疾的生平簡介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