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高二上冊語文教案設計:把欄桿拍遍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高二上冊語文教案設計:把欄桿拍遍,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高二上冊語文教案設計:把欄桿拍遍 1
教學目標:
了解辛棄疾成為愛國詞人的歷程
教學重點:
感受他始終不渝的愛國情感
教學難點:
辛棄疾成為愛國詞人的歷程
板書設計:
把欄桿拍遍
內容:全文揭示的是辛棄疾怎么從一愛國志士成為愛國詞人的過程及原因
辛棄疾的心病:金區可缺、月未圓,山河碎、心不安
教學內容:
一.復習提問
1. 過三峽的“第一人”所遇到的困難和阻力?
主要是交通工具的原始和簡陋,社會輿論的阻力,知識方面的局限。
2.“第一人”對人類歷史前進中的作用?
開拓向未知領域進軍的道路,推動歷史向前。
二.講述新課
朗讀閱讀提示,朗讀課文,掌握文章的內容。
這是一篇帶有人物評傳性質的文章,結實的是辛棄疾怎么從一個愛國志士成為愛國詞人的過程及原因。
文章較多的引用了辛棄疾本人的詞作,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初讀課文,了解辛棄疾由一個愛國志士成為愛國詞人的過程,了解他的詞作及其本人在文學史上的惟一性和獨特性。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總起,它告訴讀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棄疾怎么從一個愛國志士成為愛國詞人的以及這個過程是如何決定了他的詞,他本人在文學史上的惟一性和獨特地位,知識本文要告訴我們的主要問題。
在思考問題中理解文章:
1. 辛棄疾南歸后為什么“只能筆走龍蛇,淚酒宣紙,為歷史流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遺憾的嘆息和無奈的自嘲?”
——南歸之后,他才里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軟筆,他也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
2. 為什么說:“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
——時隔千年,當今天我們重讀他的作品時,仍感到一種稟然殺氣和磅礴之勢
3. 為什么說“辛棄疾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熏著血和淚涂抹而成的
——他本來是以身許過,準備血灑大漠,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脫離戰場,再無用武之地,象屈原那樣仰問蒼天,象共工那樣怒撞不周,他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拍欄桿,只能熱淚橫流。我們今天讀其詞,總是清清楚楚地聽到一個愛國臣子,一遍遍地哭訴,一次次地表白,總忘不了他那在夕陽中腐爛遠眺,望眼欲窮的形象。
4. 從文章所引用的詞中,看出辛棄疾得的是商貿心病?
——他只有一塊心病,金區可缺、月未圓、山河碎、心不安。
三.小結
本堂課主要熟悉文章的內容,了解辛棄疾成為愛國詞人的歷程。
四.作業
重點字詞
高中高二上冊語文教案設計:把欄桿拍遍 2
一、教學要求:
1、了解辛棄疾成為愛國詞人的歷程,感受他始終不渝的愛國情感。
2、體會聯想在再現歷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學習運用聯想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二、教學設想:
1、安排二課時。
2、文章較多地引用了辛棄疾本人的詞作,是本文的一大寫作特點。但也可能給學生的閱讀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閱讀時,可以采取觀其大略的方法,不求對這些詞作過細過深的理解。
三、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這是一篇帶有人物評論性質的文章,揭示的是辛棄疾怎么從一個愛國志士成為愛國詞人的過程及原因。
(二)作者簡介、解題:
梁衡(1946——)山西霍縣人。1968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長期在基層當記者。現任新聞出版署副署長、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全國記協常務理事。主要從事散文創作、散文理論研究。作品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1996年在《佛山文藝》發表的散文《忽又重聽“走西口”》獲《美文》、《文學自由談》、《佛山文藝》三家聯合舉辦的“心系中華”散文征文優秀獎。有散文三篇《晉詞》、《覓渡,覓渡,渡何處》和《夏感》入選中學教材。主要著作有《新聞三部曲》(3卷)、《數理化通俗演義》(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把欄桿拍遍》題目是辛棄疾《水龍吟》中的一句: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
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三)預習課文,注音解詞:
行伍:泛指軍隊。古時兵制,五人為伍,二十五人為行。
蹂躪:踐踏,比喻用暴力欺壓、侵凌。
光復:恢復原有的領土、統治或事業。
血氣方剛:形容年青氣盛,感情易于沖動。
筆走龍蛇:形容書法風格灑脫,也指書法速度很快。
自嘲:自己嘲笑自己。
凜然:恐懼、畏懼。②整肅而又可敬又可怕。
磅礴:①廣大無邊的。②擴展,充滿于…的。
媲美:美好的程度可以相比;比美。
金戈:金屬制的戈,配有鐵甲的戰馬。形容戰士的雄姿。指戰爭。
馬革裹尸:用馬皮包裹尸體,指軍人戰死沙場。
浪子:不受習俗慣例和道德規范約束的放蕩不羈的人,尤指不務正業過著放蕩生活的人。
悲愴:悲傷。
馳騁:騎馬奔跑;奔馳。自由地或隨意地到處走動;漫游。
閑置:擱置在一邊不用。
賦閑:晉代潘岳辭官家居,作《閑居賦》。后來就把沒有職業在家閑住叫賦閑。
茍安:茍且偷安。只顧眼前的安樂,不作長久之計。
干練:精明,有才干和經驗。
誹謗:說人壞話,詆毀和破壞他人名譽。誹是背地議論,謗是公開指責。
獨裁:①獨自裁斷權威或權力。②實行專制統治,獨攬大權。
掉書袋:比喻說話、寫文章愛引用古書詞句,以顯示有學問。
五內俱焚:五臟即內心全都被燒壞、燒毀了。
順達:順利而通行。
委婉:言詞、聲音等婉轉曲折。
詮釋:①加進書中的一段評論或解釋性的文字。②解說;解釋;闡明。
淺斟低唱:微微地喝酒,小聲地吟唱。
咀嚼:①含在嘴里細細嚼以使爛。②比喻反復體會;玩味。
閱歷:指過去所經歷的事跡。
淺嘗輒止:微微品味一下就停止。比喻只有表面的興趣或喜好而不往深處研究。
讒言:誹謗或挑撥離間的話。
振聾發聵:聵:耳聾。比喻喚醒糊涂麻木的人。
化身:①佛在人間暫時出現的人、動物或植物的形體。②體現某種抽象事物(如靈魂、思想、原則或典型)的東西。
婉約:①委婉含蓄。②柔美。
澆鑄:把液態的金屬注入模中,使硬化而具有特殊形狀。
遒勁:強勁有力;剛健有力。多指書畫的運筆。
掰開:用手把東西分開或折斷。
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四)初讀課文,了解辛棄疾由一個愛國志士成為愛國詞人的過程,了解他的詞作及其本人在文學史上的惟一性和獨特性。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總起,它告訴讀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棄疾怎么從一個愛國志士成為愛國詞人的,以及這個過程是如何決定了他的詞、他本人在文學史上的惟一性和獨特地位的,這是文章要告訴讀者的主要問題。抓住這個問題,就抓住了理解文章的關鍵。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韓□(tuo1)胄當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在引導學生理解文章時,要注意抓住辛棄疾的“欲為朝廷痛殺賊寇,收復失地”的抱負和這種抱負不能實現的悲憤、憂愁心情,以及這種抱負和心情在詞作中的反映。
下列問題供參考。
1.辛棄疾南歸后為什么“只能筆走龍蛇,淚灑宣紙,為歷史留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遺憾的嘆息和無奈的自嘲”?
2.為什么說“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著血和淚涂抹而成的”?
3.從文章所引用的詞中,看出辛棄疾得的是什么心病?
4.辛棄疾在帶湖別墅閑居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5.辛棄疾的詞與其他文人的詞相比,其獨特性表現在哪里?為什么有這樣的獨特性?
6.哪些因素促使辛棄疾成為一代愛國詞人的?
討論以上問題,可以結合勾畫關鍵語句進行。如果能畫出以下關鍵語句,課文就不難理解了。
——“南歸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軟筆,他也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
——“時隔千年,當今天我們重讀他的作品時,仍感到一種凜然殺氣和磅礴之勢。”
——“他本來是以身許國,準備血灑大漠,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脫離戰場,再無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他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拍欄桿,只能熱淚橫流。”“我們今天讀其詞,總是清清楚楚地聽到一個愛國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訴,一次一次地表白;總忘不了他那在夕陽中扶欄遠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他只有一塊心病,金甌缺,月未圓,山河碎,心不安。”
——“一個正當壯年又閱歷豐富、胸懷大志的政治家,卻每天在山坡和水邊踱步,與百姓聊一聊農桑收成之類的閑話,再對著飛鳥游魚自言自語一番,真是“閑愁最苦”,“脈脈此情誰訴”?”
——“真正的詩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會、民族、軍事等矛盾)所擠壓、扭曲、擰絞、燒煉、錘打時才可能得到合乎歷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為正義的化身。詩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風的鼓蕩下,才可能飛翔、才能燃燒、才能炸響、才能振聾發聵。”
——“歷史的風云,民族的仇恨,正與邪的搏擊,愛與恨的糾纏,知識的積累,感情的澆鑄,藝術的升華,文字的錘打,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腦海,翻騰、激蕩,如地殼內巖漿的滾動鼓脹,沖擊積聚。”“他并不想當詞人,但武途政路不通,歷史歪打正著地把他逼向了詞人之道。”“說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
總括起來看,辛詞“是在政治的大磨盤間磨出來的豆漿汁液”,這是由特定的歷史背景和他本人的追求所決定的,也是他的詞不同于他人作品的獨特之處。
總括起來看,宋朝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個人特殊的人生歷程,再加上才能和思想,成就了一個千古愛國詞人——辛棄疾。
(五)再讀課文,體會聯想對表現辛棄疾形象的作用。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學大家的心路歷程,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大膽的聯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這樣。或由辛棄疾的事跡,聯想到他的詞作;或由他的詞作,聯想到他所處的的時代、他的事跡和內心世界等等。例如,在第三段簡要述說了辛棄疾南歸的遭遇后,就聯想到他的《破陣子》《水龍吟》兩首詞,引述下來并加以評說,把一個熱切盼望重返沙場痛殺賊寇,而又壯志難酬的愛國將軍的悲憤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接著,又自然聯想到一個問題:辛棄疾南歸后為什么不為朝廷喜歡?作者引用了辛棄疾本人的話,并且概述了有關辛棄疾的事跡以及朝廷的心態,揭開了其中的謎底,這就是他太愛國、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機會就真抓實干,時刻準備沖上前線去,這就讓主和茍安的朝廷心煩,惹來誹謗,皇帝對他也就時用時棄。再如,由“棄疾”這個名,聯想到他憂國的心病,聯想到他表達這種憂思的詞作。總之,作者通過聯想和想象,把辛棄疾由愛國志士到愛國詞人的心路歷程展現了出來。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聯想的作用,可以結合練習二進行。因為文中聯想和引用的史料、詞作融合為一體,有時難以看出,教者可以適當作一些提示。要引導學生把注意力放在聯想的作用上,而不要放在聯想的分辨上。
(六)向課文外拓展,引導學生通過聯想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體會到聯想的作用后,還可以結合練習四來訓練自己在讀書,表達中運用聯想。
梁衡說:“我的散文第二類是歷史人物,如范仲淹、諸葛亮、辛棄疾、韓愈、林則徐等,也主要側重于寫他們的政治抱負和在實現事業中所透出的人格力量。并不寫他的全部,是專有所取。“像諸葛亮、范仲淹這樣的封建官吏,我寫他的為人,他的處世,這些目前仍然有現實意義。韓愈被貶去潮州做了一個地方官,只有8個月就干了那么多好事,我們現在,一任官起碼有三四年,應該給老百姓干多少事情?林則徐是被發配到新疆去的,一個罪臣,他為當地修了水利,還勘測土地為清政府增加了69萬畝耕地的稅收。現在的地方官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有多少人能為我們的百姓干事?我的散文里面有大量的段落講這些事情。柳永幾次趕考都是落榜的,當時考上進士而當官的有九百多人,其他人都被歷史淡忘了,惟有這個數次落榜的柳永實現了生命的價值。他在青樓與歌女交往,青樓是最能腐蝕人的地方,柳永卻在這樣的環境里成就了自己,把中國詩詞推上了一個新階段。文章發表后,當時有一個四十多歲的老板給我打了電話,說看了這篇文章大哭了一場,我估計他也是受過點挫折之后又有所成。”
(七)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一、二、三。
高中高二上冊語文教案設計:把欄桿拍遍 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理解并概括文章《把欄桿拍遍》的主要內容,掌握文中通過歷史人物(如辛棄疾)生平事跡來抒發作者情感與見解的寫作手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討論、文本細讀、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辛棄疾的形象及其背后蘊含的復雜情感與時代背景,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歷史人物的興趣與尊重,理解個人命運與國家興亡的緊密聯系,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分析辛棄疾作為文人與武將的雙重身份,理解其“把欄桿拍遍”背后的壯志未酬與深沉憂思。
探討文章如何通過具體事例展現辛棄疾的性格特征與精神風貌。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文章蘊含的深層含義,如個人命運與時代背景的交織,以及對“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深刻反思。
引導學生將所學內容聯系現實,思考個人價值與社會責任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5分鐘)
以一首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作為開場,引導學生感受詞中的豪邁與悲壯,引出課題《把欄桿拍遍》,介紹作者梁衡及本文的創作背景。
二、初讀感知(10分鐘)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標注出不認識的字詞,初步感知文章內容。
教師檢查預習情況,解決字詞障礙,并請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大意。
三、精讀分析(20分鐘)
分組討論: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組負責分析文章中的一個或多個段落,探討辛棄疾的生平事跡、性格特點及其背后的時代背景。
角色扮演:選取文中關鍵場景,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或表演,如辛棄疾的戰場英姿、詩詞創作時的孤獨與激情等,加深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
教師引導:結合學生的討論和表演,教師適時引導,分析文章中的修辭手法、情感表達及深層含義,特別是“把欄桿拍遍”這一動作所承載的情感重量。
四、拓展延伸(10分鐘)
引導學生思考:辛棄疾的遭遇是否具有普遍性?在當今社會,我們如何理解并面對“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困境?
鼓勵學生分享自己對于個人價值與社會責任的認識,以及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實現自我價值的思考。
五、總結歸納(5分鐘)
師生共同回顧本課學習要點,強調辛棄疾作為歷史人物的獨特魅力及其對后世的啟示。
布置課后作業:寫一篇讀后感,結合個人經歷或社會現象,談談對“把欄桿拍遍”這一主題的理解與感悟。
【高中高二上冊語文教案設計:把欄桿拍遍】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選修《把欄桿拍遍》介紹04-23
《把欄桿拍遍》好詞好句欣賞10-20
讀把欄桿拍遍有感03-07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02-24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精選10篇)07-11
梁衡《把欄桿拍遍》讀后感10-16
高中高二語文上冊《過秦論》教學設計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