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二語文《師說》教案(通用17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二語文《師說》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高二語文《師說》教案 1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有關“說”的文體知識,了解古文特點及韓愈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2、指導學生通過翻譯課文,掌握、積累文言實虛詞以及詞語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論證結構,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和翻譯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2、教師點撥,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體思路,引導學生背誦全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點燃學生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熱情,古為今用,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
1、學習課文第二段,學習并掌握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正確把握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教學設想:
1、教學思想: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采用教師點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突出三維目標。
2、教學方法:自主預習法、激情誦讀法、問題探究法、分析討論法、點撥啟發法、拓展延伸法。要以啟發誘導學生思考為主,適當的加以點撥總結,引導學生深入課文,認真思考,質疑問難,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視頻、圖片、文字)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多媒體展示】
通過課件出示一些重點字詞,來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出示內容見教案后附件部分)
二、情境導入
教師由視頻《程門立雪》的成語故事導入新課: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可見其對老師的尊敬;現代社會尊師重道也蔚然成風,毫不遜色于古人,人們把老師比喻成“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然而,在魏晉以后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們輕賤老師,社會上從師之風日下。在這種情況下,唐代散文家韓愈卻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批判“恥學于師”的陋習。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千古佳作《師說》,從中感受韓愈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出示課題】
三、作者簡介、解題
1、作者簡介
【多媒體展示】
三個關鍵詞:唐宋八大家 古文運動 韓潮蘇海
【點撥】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① 明人將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蘇軾又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這是對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泛濫的浮靡文風而發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要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儷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新、詞必己出”。經過這次古文運動,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③ “韓潮蘇海” 指唐朝韓愈和宋朝蘇軾的文章氣勢磅礴,如海如潮。這就明確地指出了韓愈的散文風格--氣勢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蘇洵說:“韓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渾浩流轉。”(《上歐陽內翰第一書》)
2、解題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一般是陳述自己對事物的見解,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比“論”要自由一些。初中學過《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等等都屬這類文體。
四、文本內容研習探究
1、朗誦點撥
(1)學生齊讀課文一遍
(2)教師簡要點撥朗讀時的注意事項
注意讀準字音,適當停頓;注意課文第二段的語氣重音變化,要讀出韓愈文章氣勢磅礴,感情充沛的特點,讀準作者蘊含的感情。
2、共同研習課文內容
(1)設疑討論交流,了解課文內容
(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研習課文,從課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課文內容,在研討的過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要抒發的情感)
【多媒體展示問題】
【問題一】這篇文章為誰而作?何以見得?文中有沒有信息?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明確)
【明確】“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從課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韓愈的這篇《師說》是寫給一個叫李蟠的十七歲小伙子的。
【問題二】一代文學宗師為什么要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伙子寫下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師說》?
【明確】可以總結為三個原因:
① 李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② 他不拘于時,學于余
③ 能行古道
【教師點撥】
以上三個方面都是原因,當時“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人也許不多,但一定還有其它的,為何只選擇了李蟠?“學于余”,我們說向韓愈這樣一個文壇領袖學習應該是求之不得的事,韓愈有必要為他寫文章嗎?所以說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時和能行古道。
【問題三】文末說“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謂的“古道”指的是古人從師之道,古人從師之道是什么?課文體現在哪里?
(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一、三兩段,相互討論完成答案,教師總結明確)
【明確】古人從師之道--古之學者必有師且無常師
【點撥分析】
課文的一、三兩段中韓愈談到了古人的從師之道,可以總結它的核心為“古之學者必有師”“圣人無常師”,古代的知識淵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師,正如韓愈所說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同時古代的.圣人不僅向老師學習,還“無常師”,向各種人甚至一些遠不如他的人請教和學習,自然讓我們想到了孔子的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且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問題四】古人如此的注重從師學習,那么擇師的原則是什么?(原文語言回答)
【明確】擇師的原則:
①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②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點撥分析】
韓愈闡述古人從師之道,其真正的意圖是引出對擇師原則和標準的闡述,作者認為擇師的原則是不分高低貴賤,年長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師,同時,作者打破傳統觀念,認為老師不一定要比學生強,學生也不一定比老師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師,詳細地展現了擇師的原則。
【延伸小結】
以上是古人的從師之道,也是韓愈對于從師的觀點,許許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這種古道,才成就了他們的輝煌,相信這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所啟發的。
高二語文《師說》教案 2
教學目的:
一、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三、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四、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五、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教學設想
一、本文是針砭時弊的作品,因而教師應對寫作緣由作簡單介紹,可用柳宗元當時說的話來說明。同時本單元有兩篇“說”文體的課文,因而就要聯系初中學過的課文,歸納“說”的文體知識。
二、明確本文的教學重點:第二段用三種人進行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三、教給學習方法。除有關字詞句的學法外,把本文與《捕蛇者說》作比較,教給比較閱讀方法,并為學生學習下一課《問說》進行課內自讀(將《問說》與《師說》比較閱讀)在方法上作準備。
四、引導學生注意文言實詞的單音詞和雙音詞、古今異義等現象。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一、本文的教學目的;二、作者介紹、解題;三、有關詞的讀音、單音詞和雙音詞、古今異義、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四、分段;五、意動用法。
教學過程
一、討論本文的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四、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韓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后來任國于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丈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四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界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五、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于學習中“問”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六、指導自讀課文。
要求學生借助提示、注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疑,老師點撥指正:
1.讀準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讀音:
2.找出課文中合成的雙音詞:學者句讀百工六藝
3.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古:求學的人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之不知古:句子停頓的地方今:看字發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古:小的方面學習今:小學校
4.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課文中出現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詞,有三種情況: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作“姓”講孔子師郯子……師襄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系)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系)
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課文中出現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課文中出現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②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5.分段:寫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填表如下:
段數段意論點
1總論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2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社會風氣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感也難矣
3用具體事實進一步闡明誰可為師的道理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4說明寫本文的原因結論:向后學號召1.不拘于時;2.能行古道。照應以上兩個分點
七、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賓+為+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為奇異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以相師為恥
八、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九、布置作業:1.結合注釋理解詞句,讀懂課文。
2.書面作業:“思考和練習”三。
3.預習思考題:
(1)本文是怎樣論述中心論點的?
(2)在第二段中作者怎樣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一、論證方法;二、語言特點;三、借鑒意義;四、與《捕蛇者說》作比較閱讀。
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
二、研讀課文(結合理解重點文言實詞及疑難詞句)。
學生試譯、討論,教師重點點撥。
1.本文運用怎樣的方法論證中心論點的?
(1)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必有師”,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范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解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兩個單音詞。“所”具有代詞性質,“以”是介詞,構成“以所”介賓短語,但習慣上這兩個字倒置著用。“所”指代“老師”,譯為“他”,“以”譯為“靠”。全句譯為: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就是下文的“六藝經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中的疑難問題。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句中“亦”作假設關系的連詞“如果”講。后一分句,用反潔句,加強語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詰語氣,“知”是“管、追究”。這句譯為“哪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無”作條件關系的連詞“無論”講,“所存”,名詞性所字結構,譯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語,“師之所存”作謂語。全句譯為: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這里作者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進步思想。
2.分析第二段:(l)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系的?
這段以第一段為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針砭時弊,又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
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
四個“圣”和四個“愚”的詞性有兩種:一種是形容詞,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種是名詞,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詰句,“此”指代“從師與否”。
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原因。
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
“授之書”的“書”,指文字、書寫;“句讀”指斷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是主謂語“合說”的寫法,翻譯時要把它們搭配開:有的人不知道斷句,(倒去)問老師;有的人不能解決(修身、治國的)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請教。
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學問;“足”,是程度副詞,“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欽”,是帶諷刺語氣的感嘆句。
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并請學生填寫下表:
3.分析第三段:
第三段與第一段關系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一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耽的事例。孔子言論中的“三”,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予不必不如師,術業有專攻”的結論。
4.分析第四段:
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時”的“于”相當于“被”。“作《師說》以貽之”,句中“貽”現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于時”照應第二段,“能行古道”照應第三段。
2.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1)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二段一連用了三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與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3.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三、與《捕蛇者說》比較,指出它們運用的對比手法有什么不同?(討論)
從上文分析,本文是用三種人進行并列對比的,而《捕蛇者說》是用一種情況反復對比:1.以劇毒之蛇與愿以捕蛇抵賦的人之多相比;2.以蔣氏一家三代的遭遇與同村其他人家的遭遇相比;3.以蔣氏一歲犯死者兩次,其余時間則熙熙而樂,與鄉人每天擔驚受怕相比。
四、布置作業
1.書面作業:“思考和練習”二、四;補充練習。
2.背誦課文。
譯文
古時候求學問的人一定有老師。所謂老師,就是(用來)傳授道理、授與專業知識、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道理的,誰能夠沒有疑難問題呢?有疑難問題卻不跟老師請教,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便終究不會解決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隨他,以他為師;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學習。我學習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還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論地位高還是低,不論年齡大還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師也就在那里。
唉!從師學習的傳統不被繼承已經很久了,要人們沒有疑難問題是很困難的了!古時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夠遠了,尚且跟從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不如圣人也夠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辱。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的所以成為圣人,愚人的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吧?人們愛自己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們;對于自己呢,卻不肯從師學習,這真糊涂了。那些兒童們的老師,是教給兒童們讀書和學習書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說的那種傳授道理、解釋疑難問題的老師。不懂得書中的文句就從師學習,疑難問題不得解釋,卻不向老師請教,小事學習,大事反而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明白道理的地方。巫醫、樂師、各種工匠,不把相互學習當作難為情。讀書做官的這類人,一聽到有人以“老師”、“學生”相稱,就許多人聚集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這樣,他們就說:“他和他年紀差不多,學問也差不多。稱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羞恥,稱官位高的人為老師,就近于拍馬。”唉!從師學習的傳統不能恢復,從這里可以知道了。巫醫、音樂師和工匠,是所謂上層人士看不起的,現在那些“上層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這些人,豈不是可以奇怪的么!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品德才能并不如孔子。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那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及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業務各有鉆研與擅長,不過這樣罷了。
李家的兒子名叫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注全都學了,不被時俗拘束,來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實行古代的從師之道,寫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教學反思
面對《師說》這樣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老課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較傳統,沒有深入開掘其蘊含的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同時,由于過分強調背誦的當堂落實,把對課文嚴密結構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的思維密度降低。即便有論證方法和邏輯思路的講述,也僅僅是為背誦服務,并沒有遷就到文學欣賞的高度,在提升學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講課時過分依賴事先的設計和講究各個環節的無縫連接,沒有安排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使他們沒有機會對課文內容和觀點質疑求異,后來有位同學在寫《師說》讀后感時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認為,“小學而大遺”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的意思,而應該理解為:“小孩讓他學習,大人反倒不學習”,這樣,上下文的意思就貫通了。姑且不論他的理解正確與否,單就這種深入思考,獨抒己見的鉆研精神而言,是應該成為大家的榜樣的。如果我當時提供給他一個展示的機會,相信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對探索氛圍的創設乃至對求索精神的弘揚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二語文《師說》教案 3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及其創作;掌握本文中出現的基本文言知識點。
2、理解本文的論證方法。
3、賞析本文的語言特色:排比對偶句;連珠句;豐富的語氣表達。
教學過程:
【導入語】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學習過荀子《勸學》,明確了學習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人們的修養和學問可以得到提高,人們的素質可以得到改變。那么,學習的最佳途徑是什么呢?是自學或是從師學習?答案不言自明。在韓愈看來,人要通過學習提高自己,教師是起著一定作用的。現在我們學習韓愈的《師說》,看看韓愈是怎樣闡述從師學習的道理的?
【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少小孤苦,由兄嫂扶養長大。二十歲入長安,三次考進士不中。貞元八年(792)即他24歲時第四次參加考試,登進士第。曾入汴州、徐州等地的幕府任閑職,貞元十八年(802)即34歲時到長安任國子監四門博士,從此正式步入仕途。貞元十九年,即他35歲時改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論饑荒,得罪權貴,被貶為陽山(今廣東連陽)縣令。元和元年(806)即他38歲時新皇帝繼位,他被召回長安,任國子監博士。元和十二年,即他50歲時,隨裴度征討叛亂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即他52歲時,唐憲宗派人迎佛骨入宮,韓愈上書力諫,被貶為潮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即他53歲時,唐穆宗繼位,召韓愈回長安為國子監祭酒,此后政治地位逐步上升,官至吏部侍郎。韓愈在文學上的最大功績是提倡和領導了“古文運動”。
【解題】
“說”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的范疇,可以先敘后議,也可以夾敘夾議,一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說”與“論”相比要隨便些。像《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都屬“說”一類文章。“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以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字詞、文言知識點、內容】(見課本)
【論證方法】
1.下定義、作結論
中國古代散文,尤其是唐以前,不以議論見長。能言善辯如孟子、荀子,也總是在他們的議論文章中運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來幫助說理。相比之下,韓愈這篇論說文卻在邏輯思維方面大大超過了前人。這表現在概念明晰、論證嚴密上。如文章一開頭就斷言“古之學者必有師”,并下定義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接著從這個定義出發,由“解惑”說到“從師”。經過一番推論,又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其間層層銜接,一氣貫通,毫無冗余之處,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2.對比論證
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為精彩,這和恰當地運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系。這段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于師”。通過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3.引用論證
引用是論說文中常用的論證方法,這在現在的學術論文中也是最常見的。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來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觀點,這就比前文籠統地說“古之圣人”更加切實可信。有了孔子這樣一個強大的支持者,更增強了說服力。而在短短的幾行字中,述事引言簡潔明快,表現出作者非凡的語言功力。
【語言特色】
1.排比對偶句
韓愈的散文素以氣勢充沛、筆力雄放著稱,這體現在多用排比和對偶句式上。他的這種風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這種句式的運用,形式整齊,氣勢飛動,增強了表現力。
2.連珠句
連珠,又稱頂真、蟬聯,民間俗稱為“咬字”,即用上一句的結尾字,作下一句的開頭,首尾相聯,“歷歷如貫珠”。本文這樣的`句式很多,如開頭的幾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這種句式的運用,加強了句子之間的連接,使論述環環相扣,嚴密緊湊。
3.豐富的語氣表達
豐富的語氣表達,可以增強文章的生動性,本文在這方面是相當成功的。如用“嗟乎”“嗚呼”這樣的語氣詞加強感嘆,用“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這樣的摹狀語句有聲有色地描繪“士大夫之族”的神態,用“如是而已”這樣的限止語句表示結論的無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連用了三組對比揭示“恥學于師”的不明智,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但語氣卻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問語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是判斷語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是感嘆語氣。這種錯綜變化的語句,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韓愈名和字的來歷】
韓愈父母早亡,從小由哥嫂撫養。轉眼到了入學的年齡,嫂嫂鄭氏一心想給弟弟取個又美又雅的學名。這天,鄭氏翻開字書,左挑一個字嫌不好,右揀一個字嫌太俗,挑來揀去,過了半個時辰,還沒有給弟弟選定一個合意的學名。韓愈站在一旁觀看,見嫂嫂為他取名為難,便問:“嫂嫂,你要給我取個什么名呢?”鄭氏說:“你大哥名會,二哥名介,會、介都是人字作頭,象征他們要做人群之首,會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義都很不錯,三弟的學名,也須找個人字作頭,含義更要講究的才好。”韓愈聽后,立即說到:“嫂嫂,你不必再翻字書了,這人字作頭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韓愈好了。”鄭氏一聽,忙將字書合上,問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韓愈道“愈,超越也。我長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無來者,決不當平庸之輩。”嫂嫂聽后,拍手叫絕:“好!好!你真會起名,好一個‘愈’字吆!”
韓愈怎么會給自己起出一個這樣又美又雅的名呢?原來他自幼聰慧,飽讀經書,從三歲起就開始識文,每日可記數千言,不到七歲,就讀完了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賦和文化素養,使他早早就抱定了遠大志向,這個“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懷表露。
他長到十九歲時,已經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勃勃少年。這年恰逢皇科開選,鄭氏為他打點行裝,送他進京去應試。到京城后,他自恃才高,以為入場便可考中,從未把同伴擱在眼里。結果別人考中了,他卻名落孫山。后來,他在京中一連住了幾年,連續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又一連經過三次殿試,也沒得到一官半職。由于銀錢早已花盡,他便由京都移居洛陽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陽,友人穿針引線,使他與才貌雙全的盧氏小姐訂了婚。盧小姐的父親是河南府法曹參軍,甚有尊望,韓愈就住在他家,準備擇定吉日與盧小姐完婚。盧小姐天性活潑,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韓郎的才華,一方面又對韓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擔憂,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為,現在就應當規勸他一下,一天晚飯后,花前月下,二人閑聊詩文。暢談中,韓愈提起這幾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盧小姐和顏悅色地說道:“相公不必再為此事擔憂,科場失意乃長有之事。家父對我總是夸你學識淵博,為人誠摯。我想你將來一定會有作為的,只是這科場屢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處,眼下當找出這個緣由才是。”韓愈聽后,頻頻點頭,接著說道:“小姐講的甚是有理,俗話說自已瞧不見自已臉上的黑,請小姐賜教。”盧小姐一聽,隨即展紙揮筆,寫道:“人求言實,火求心虛,欲成大器,必先退之”韓愈一陣沉思: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謙虛之情,這個“愈”字便是證據。于是,他立即選用盧小姐贈言中的最后兩個字:退之,給自已起了個新名字。
高二語文《師說》教案 4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體會“說”這種體裁筆鋒犀利的特點,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教學重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第一層(開頭兩句)提出師道長期失傳的問題。
第二層(“古之圣人”到“官盛則近諛”)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存在。
可分三小層:①總提: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②分提一:“小學而大遺”③分提二:士大夫之族譏笑從師而學者)
第三層(“嗚呼”到結尾)歸納本段主旨。
2.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師職責,擇師標準。(立)
第2段,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論斷。(立)
(3)對比論證。
三、教學難點
1.積累掌握“傳”“師”“道”“受”“固”“從”“也”“則”“于”“乎”“所以”等詞的用法。
2.本文第2段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從全篇布局來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這一段筆鋒犀利,汪洋恣肆,充分體現了“說”這種體裁“煒曄而譎誑”(陸機《文賦》)的特點。
四、教學方法
1.講授法、提問法。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中講授重難點,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2.誦讀法。用來熟悉課文語句,領悟作者的思路。
3.討論法。學生課前、課上自由討論,回答問題。
4.學習拓展。提供有關的圖片、文字拓寬學生視野,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黑板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七、預習提綱
目的:讓學生熟悉課文,作好積累。
具體步驟:
1.學生自讀課文,看書下注釋,查字典,
2.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標記。
3.初步揣摩關鍵詞語,嘗試完成課后練習,列出預習中發現的問題。
八、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要點]
1.導入并解題,介紹作家生平、作品、本文寫作背景。
2.初讀課文,梳理文章脈絡,整理字詞。
3.分析課文第1段,討論“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這一命題。
[教學過程]
導語設計
同學們,你們坐在課堂里學習,有沒有想過你們和老師之間究竟是怎樣的教與學的關系?在課堂里,老師和你們又分別處于什么樣的位置呢?而學習中應該樹立什么正確的師道觀呢?本文作者韓愈有反對流俗的巨大勇氣,有堅持真理的精神,敢于發人之所未發,敢于尖銳地指責壞習俗,提出了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的觀點,是有進步意義的。
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韓愈和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語言質樸,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優秀散文傳統、倡導古文運動,把當時的文體從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礎,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關于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關于“說”
“說”是一種文體,是古代用說明、記敘或議論等方式闡述事理的文體。“師說”,就是“說說關于從師的事”。
初讀課文
1.檢查學生預習情況,教師幻燈打出下列字要求強調注音:
愚(yú)句讀(du)諛(yú)經傳(zhuàn)郯(tán)萇(cháng)聃(dān)蟠(pán)巫(wū)諛(yú)歟(yú)貽(yí)
提醒學生在具體的文章學習中,注意一些古文詞匯的使用,在最后一課時將整理歸納。
2.請學生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并注意斷句,聲調等。
3.梳理第二段脈絡
第一層(開頭兩句)提出師道長期失傳的問題。
第二層(“古之圣人”到“官盛則近諛”)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存在。
可分三小層:①總提: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②分提一:“小學而大遺”
③分提二:士大夫之族譏笑從師而學者)
第三層(“嗚呼”到結尾)歸納本段主旨。
講讀文章第1段
第1段總述“師”的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應該拜什么人為師的問題。
1.逐句講解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古今異義,今指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學的人。
②問:“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中的“孰”,可否改為“豈”?
提示:用“孰”表示無例外,雖為圣人,亦不能無惑。用“豈”表示反問,意即凡人皆有惑。用“孰”可以照應下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這句話,不改為好。)生乎吾前。乎,在
③提示:“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課本以為“其”是指代之辭,但譯為“那些”則不確切。句中的“為”,用法同“于”,其為惑”即“彼之于惑”。全句大意是,他們(指“惑而不從師”的人)對于那些疑難,終生也不能解決。
④吾從而師之。師,以……為師,動詞的意動用法。
⑤吾師道也。師,從師學習。
⑥“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是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2.深入講解
①問:第1、2句之間是什么關系?提示:先指出現象,后做解釋。
重點是后一句,因為提出教師的任務,這是立論的出發點。
②問:第3句的基本內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聯系?提示:承“解惑”而來,說的是不從師則惑不得解。第4句是承“傳道”而來,說要以“道”為師。
③問:把第4、5句合在一起看,行文上有什么特點?提示:以年齡大小為烘托;先對舉,后反問;先分說,后以“師道”一語概括之。
問:最后一句的基本內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關系?提示;承“師道”一語,指出擇師標準。
3.歸納各層大意:
①指出教師的任務(前兩句)②說明解惑和“師道”的必要性(中間三句);
③指出擇師的標準——“道”在即師在(最后一句)。
4.理解分析
①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提示:“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問:教師的職責?提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句話,如改用現代語表述有幾種方式?(教師是傳道受業解惑的人。教師的任務是傳道受業解惑。)
③問:如何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提示:“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④問:擇師的標準是什么?提示:“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
⑤問:從師的原則是什么?提示:“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生乎吾前”句與“生乎吾后”句是一種對舉的行文方式。
5.文理示意圖(板書)
傳道受業解惑(教師的任務)
聞道在先不從師則
即從而師之無以解惑
↓(釋“傳道”“解惑”)
“師道”“道”在即師在(擇師標準)
布置課后作業
誦讀第2段,并思考下列問題:
①本段可分幾層?②本段主要的論述方法是什么?③本段語言犀利,鋒芒畢露,要認真體會。
④本段在虛詞的運用上頗有特色,要注意品味作者行文的語氣,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狀態。
高二語文《師說》教案 5
自讀要求
1.正確理解本文思想觀點。
2.體會并理解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背誦全文。
學習側重點
1.本文思想觀點。
2.正反對比的論證。
自讀程序
1.從注釋①中畫出以下內容:
①韓愈簡介
韓愈,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二十五歲中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廣東潮州)刺史、國子監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②本文內容
2.根據下列步驟閱讀文章。
誦讀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①人為什么要從師?
a學者必有師;b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c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作者認為從師的標準是什么?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誦讀第二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①本段對“古之圣人”“從師”與“今之眾人”“恥師”相對比后得出了怎樣的結論?
(“圣益圣,愚益愚。”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皆出自于此乎?”)
②接著,本段中“今之眾人”在從師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實,這是怎樣的一個事實?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③本段中的“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分別怎樣做的?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曰:‘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這樣的做法帶來怎樣的結局?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④通過以上三組對比,作者表達了怎樣的觀點?用自己的話回答,用原文回答。
(自己的話:士大夫之族自恃門第高貴,恥于從師是錯誤的,愚蠢的。注:大意對即可。原文:“學者必有師。”)
聯系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分析第三自然段舉出備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證明怎樣的觀點?
“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在分析了觀點后,誦讀第三自然段。文章第四段交代.寫作緣由,但仍隱含著作者的觀點,哪些句子可以表現作者觀點?
(“不拘于時”、“學于余”、“能行古道”。)
綜觀全文,觀點很清楚了:“學者必有師”。
3.背誦線索提示。
觀點(“古之學者必有師”)—師之責(“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求知規律(“人非生而知之”)—擇師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三組對比(古圣人從師,今眾人恥學;其身恥師、替子擇師;“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師道觀(“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寫作緣由。
4.思想內容
作者論述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他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學者必有師”,明確指出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個觀點無疑具有積極意義。
韓愈突破教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職責局限,將其擴大到“傳道”、“解惑”,這在當時是也不起的進步。
關于從師學習的途徑,也就是擇師的標準,韓愈針對上層“士大夫之族”的門第觀念,明確提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這些思想閃耀著民主、進步的光芒,針砭了當時上層社會只看門第高低,不重真才實學的惡劣風氣,提出了全新的師道觀念。
這種思想在今天仍有發展的余地。
5.論證結構
本文的觀點是“古之學者必有師”,論證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并批判上層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學習的惡劣風氣。
第一段,從正面闡發中提出觀點,為批判“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確立理論根據。
第二段,正反對比,批判“士大夫之族。”
第三段,以孔子為例,進一步論證觀點。
第四段,交代.寫作緣由,贊揚李蟠時又強調了他的觀點。
本文論點鮮明,結構嚴謹,正反對比,事實擺得充分,道理講得透徹,有很強的針對性和說服力。
6.關于“說”。
“說”是古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范圍,一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本文闡述的是作者對從師問題的看法。
7.關于唐代“古文運動”及《師說》在該運動中的地位。
本單元提要中有這樣的表述:“中唐時期,韓愈、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提倡質樸的文風,注意反映真實的社會人生,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成就卓著,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韓愈的.《師說》就是‘古文’的代表作。”
《師說》怎樣體現了“古文”運動的理論主張?
唐“古文運動”倡導:
①內容和形式是統一的,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師說》將“學者有師”、“尊師”、“重道”的思想通過第一段的正面闡述、第二段正反對比論證、第三段的例證得以系統而嚴密的闡發,是文(形式)道(內容)統一的典范。
②作家人面對現實,表見解、抒真情。《師說》針對當時恥于從師的社會惡習,進行了大膽的挑戰,提出了進步的師道見解。
因此,《師說》是唐“古文”的代表作。
高二語文《師說》教案 6
教學目標:
1、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師說教案。
2、領會課文正反對比、破立結合的論證方法。
3、掌握重要字詞及文言現象,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
3、區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
教學課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解題
在上學期,我們學習過荀子《勸學》,明確了學習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人們的修養與學問可以得到提高,人們的素質可以得到改變。那么,學習的最佳途徑是什么呢?是自學,或是從師學習?答案應該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背景及作者簡介:
(寫作背景)魏晉以來,社會上風行非學無師,重視“家傳”。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恥于從師的風氣卻很盛行,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愿從師學習,而且他們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世以下,不益不事師。進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并著《師說》千古佳文。
在這著名的《師說》,作者借為文送學生李蟠來抨擊那些上層“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這不是一般的論述,而是一部戰斗檄文!
(作者)說起韓愈,我們應該不陌生,請哪一位同學來介紹他的有關資料。
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文公,昌黎先生。
韓愈是與古文運動聯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文章應該象先秦散文一樣言之有物,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只求形式而內容貧乏的'駢儷文;語言要新穎,“言貴創新,詞必己出”。二人不論在理論上或是在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進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展,并身體力行,終于把文體車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儷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因此二人影響巨大,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讀課文 四、研讀課文第一段
1、字詞疏通
2、內容梳理
思考: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論點?哪句指明教師的職責?那些語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哪些語句闡明擇師的原則和態度?
明確:
1)首句:推出中心論點:學者必有師
托古言事,乃針對當時士大夫以從師為恥而說的,更增加力度。
與結尾“余嘉……”呼應。
2)第二句:教師的重要作用或職責
突破了一般人對教師職責認識的局限,把教師的職責從“授其書而習其句讀”擴大到“傳道……”,這在當時是個不小的進步。
道,儒家的思想。業,儒家的經典,道的載體。
3)三、四句:從師的必要性
這是承“解惑”而言的。
4)擇師的原則和態度
針砭了當時上流社會看重門第高低的惡劣風氣,提出“師之所存……”的原則,此思想無疑是積極的,進步的。學問面前,人人平等嘛。
這是承“傳道”而言的。那么為什么不承“受業”展開呢?因為人人皆知教師有“受業”的職責。
3、總結本段
總說老師的作用和從師學習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擇師的原則,推出“無貴無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
4、背誦本段
五、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第二段
一、檢查復習
1、提名按要求和全段背誦。
2、提問個別字詞。
二、研讀第二段
1、指導朗讀。
指導正確斷句,如:師道之不傳也/久也
2、詞句疏通
3、思考完成表格
4、簡析
如前所說,本文有著復雜的寫作背景,并不是一般的即興之作。經過前面一段的理性陳述,涌動在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氣”終于一吐為快。第二段即批判“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陋習。文勢如暴風驟雨,滌蕩乾坤,令人耳目一新。
1)以感嘆發端,由從師學習的理論分析轉入對今人“恥學于師”的批判。
2)下面作者運用三組對比:
正確態度 錯誤態度 結果 作者態度
古圣人與今眾人
對子女與對自己
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
3)作者態度語氣的變化:疑問推測——肯定責備——感嘆諷刺:語氣步步加強,具有很強的感
高二語文《師說》教案 7
一、教學設計
《師說》是個傳統篇目,也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事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文章不長,按照學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講課進程,利用兩個課時完全可以完成教學任務。但考慮到本文需要背誦,而高一學生課程較多,又面臨歷史、地理、計算機的會考,課外幾乎騰不出時間來背誦。所以,為了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決定多加一課時,把背誦的任務揉合到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外不再留任何作業。
為此,我對《師說》的教學過程作了這樣的設計。
第一課時
1.先由本學期接觸過的“論”“序”“辭”“賦”“疏”“傳”等文體引出“說”并講述這類文體的特點。
2.再由“說”引出文章標題《師說》。
3.解題,留下“本文是解說關于老師的道理的嗎”的懸念,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閱讀注釋(1),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將重點信息記熟。
4.要求學生合上書本,老師打出關于作者韓愈的幻燈片,指名讓平時語文學習最吃力的同學進行信息復位。用以當堂記住作家知識。
5.教師范讀課文。
6.讓學生回顧開頭留下的懸念,帶著問題朗讀課文,進行整體感知。
7.提問:整體感知之后,大家發現本文哪一段與解說“師”的道理關系不大?引出第四段。
8.提問:第四段起什么作用?讓學生對照注釋翻譯第四段。
9.提問:作者的寫作目的何在?
10.在回答過程中講清重點實、虛詞、特殊句式。
11.通過“不拘于時”簡述寫作背景,破解解題時留下的懸念。
12.理清該段思路,背誦全段。
13.過渡到第一段,讓學生對照注釋翻譯第一段,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利用幻燈片檢查實、虛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
14.讓學生理清第一段的寫作思路。
15.教師根據論點-教師的職責(正面)──教師的重要性(反面)──擇師的態度──擇師的標準這一思路指導背誦。
16.連貫背誦全段。
第二課時
1.齊讀第二自然段。
2.讓學生借助注釋用現代漢語語言讀一遍(即口頭翻譯)。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
3.教師利用幻燈片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4.完成海淀版練習冊104頁的第八題,全面了解本段的論證思路和論證方法并體味這種思路和方法的好處。
5.借助此表指導背誦。
6.連貫背誦全段。
7.默寫全段。
第三課時
1.齊讀第三自然段。
2.讓學生借助注釋用現代漢語語言讀一遍(即口頭翻譯)。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
3.教師利用幻燈片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
4.讓學生歸納總結論證方法并體味這種方法的好處。
5.指導背誦。
6.理全文思路,背誦全文。
7.處理課后習題和海淀版練習冊。
二、教學效果
當初設計的從文本出發,讓學生從原文中摘取背景信息并通過這些信息揣摩文章主旨的目的'基本達到。同時也順利實現了在課上完成背誦、處理完作業的預想。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安排學生活動,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同時,在各個活動過程中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標和任務,使每個層次的學生在同一個時間段里有不同的收獲,解決了“優生吃不飽,潛能生消化不了”的問題。
從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看,學生對文言實、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較好。第二天提問的結果也表明,同學們都掌握了本文的文學常識。課程結束以后,百分之八十的同學能夠背誦全文并默寫。說明大家對本文的邏輯思路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另外,教學處在第一課時結束以后對學生做了一個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同學對本課內容感興趣并有較大收獲。
三、教學反思
面對《師說》這樣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老課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較傳統,沒有深入開掘其蘊含的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同時,由于過分強調背誦的當堂落實,把對課文嚴密結構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的思維密度降低。即便有論證方法和邏輯思路的講述,也僅僅是為背誦服務,并沒有提到文學欣賞的高度,在提升學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講課時過分依賴事先的設計和講究各個環節的無縫連接,沒有安排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使他們沒有機會對課文內容和觀點質疑求異,后來有位同學在寫《師說》讀后感時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認為,“小學而大遺”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的意思,而應該理解為:“小孩讓他學習,大人反倒不學習”。如果我當時提供給他一個機會,相信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對探索氛圍的創設乃至對求索精神的弘揚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二語文《師說》教案 8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正確譯講課文;
3、背誦課文。
教學程序:
師述:今天我們共同學習《師說》,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小黑板出示):
1、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正確譯講課文;
3、背誦課文
師述:我們先來完成第一個任務,課前已經布置大家進行了預習,所以先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小黑板出示題目,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解答)
一、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1)句讀( )
(2)或不焉( )
(3)六藝經傳( )
(4)貽( )
(5)諛( )
二、給下列句子劃分停頓:
(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吾從而師之
(請同學批改并說明理由。明確答案:
一、(1)dòu
(2)fǒu
(3)zhuàn
(4)yí
(5)yú二、
(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吾從/而師之)
★從而,古義:跟從(他),并且……;
今義:表結果、目的的'連詞。
師述:下面我請幾位同學輪流朗讀課文,比一比誰聲音響亮,讀音準確,停頓正確,其余同學認真聽,準備糾正他在朗讀過程中出現的錯誤。
(學生輪流朗讀,出現錯誤老師喊其他同學糾正,老師對學生的朗讀情況要適當進行評價。)
學生聽錄音,糾正自己在預習中的錯誤讀法。
學生齊讀課文一遍。
師述:接下來我們要完成第二個任務。
(一)若時間充分則先讓學生用6分鐘的時間對照書下注釋自己譯講課文,若有疑難,先做上記號。
學生對照書下注釋自己譯講課文。
師述:時間到,在剛才的自學過程中大家有沒有遇到什么疑難問題?若有的話,請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二)若時間緊則可省略自學的環節,直接提問:在預習過程中大家有沒有遇到什么疑難問題?若有的話,請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學生質疑問難,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學生提出的問題應盡量讓學生回答,要讓問題的正確答案從學生嘴里說出來而不能由老師直接告訴他們。)
(三)若沒有學生質疑問難則可由老師提問,以檢查學生對課文譯講的預習情況,老師對學生的回答要適當評價。
師述:下面我要請同學輪流譯講課文,方法是:先讀原句,再點講重點字詞,最后把整句話譯講一下。
學生輪流譯講課文,若有問題,喊其他同學回答。對譯講過程中出現的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現象,教師要給予提醒、點撥。
師述:在已經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我們來完成第三個任務:給大家5分鐘左右的時間自己朗讀課文,比一比哪些同學能夠把這篇文章先背誦出來。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下課之前的幾分鐘可喊幾名學生試著背誦
第一段會背的同學請舉手。(喊同學背誦)
第二段會背的同學請舉手(喊同學背誦)……
背誦過程中出現錯誤讓其他同學更正。
或出示小黑板讓學生回答。
師者,所以也
吾師道也,?是故。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如是而已。
作業布置:
對照本節課的三個目標自己查漏補缺,確保掌握。
教學情況反饋:
1、本節課目標明確,條理非常清楚;
2、學生活動很多,全班每個同學都回答了問題,回答問題的時間超過了35分鐘;
3、及時對學習目標進行了檢查,目標達成度高。
高二語文《師說》教案 9
【學習目標】
1.積累“師、道、傳、惑”等實詞,“其”“乎”等虛詞。
2.熟練背寫,準確翻譯全文。
【學習流程】
一.加點的詞語(15分)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恥學于師()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4)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5)或師焉,或不焉()
(6)小學而大遺()
(7)術業有專攻()
(8)不拘于時()
(9)圣人無常師()
(10)余嘉其能行古道()
(11)作師說以貽之()貽笑大方
(1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今乃以“看松”名庵()(2013山東)
(13)于其身也,則恥師焉。()(2014年浙江卷)
二、一詞多義(每空1分,28分)
徒1.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2.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老大徒傷悲。()
3.徒以吾兩人在也()徒慕君之高義。()
4.相如徒以口舌為勞()
5.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
傳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3.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道1.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3.年相若也,道相似也()4.策之不以其道()
5.不足為外人道也(說)6.從驪山下,道芷陽間行。()
其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2012浙江)
②其皆出于此乎?()( 2014山東)
③其孰能譏之乎?()
④則或咎其欲出者()
⑤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⑥其若是,孰能御之?()
⑦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
⑧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⑨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⑩其自視也,亦若此也。()(2012湖南卷)
⑾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2012天津卷)
(12)則或咎其欲出者。()(2011湖南)
(13)其翼若垂天之云()(2014四川)
(14)爾其勿忘乃父之志()(2014天津)
乎①其聞道也固先乎吾(興皆固讓,安乎里巷。)()(2012山東卷)
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③生乎吾前()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其皆出于此乎?()
⑥嗟乎!(語氣詞,表示感嘆語氣,可譯為“啊”)
則(1)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填淤則舟楫不通。)()(2012安徽卷)
(2)位卑則足羞,官盛則進諛。()
三、翻譯句子(每句3分,18分)(抓關鍵詞,重句式,整體翻譯,句子要通順)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4、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5、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6、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7、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四、名句默寫: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五、拓展閱讀,給下列文字斷句。(6分)
人之蘊蓄由學而大在多聞前古圣賢之言與行考跡以觀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識而得之以畜成其得。
高二語文《師說》教案 10
教學目標:
1、 學生通過探討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
2、 領會課文正反對比、破立結合的論證方法。
3、 掌握重要字詞及文言現象,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
3、 區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我們剛學習過荀子《勸學》,明確了學習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人們的修養與學問可以得到提高,人們的素質可以得到改變。那么,學習的最佳途徑是什么呢?是自學,或是從師學習?答案應該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寫作背景)
魏晉以來,社會上風行非學無師,重視“家傳”。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恥于從師的風氣卻很盛行,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愿從師學習,而且他們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世以下,不益不事師。進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并著《師說》千古佳文。在這著名的《師說》,作者借為文送學生李蟠來抨擊那些上層“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師說》即說說從師的道理。(作者)說起韓愈,我們應該不陌生,請哪一位同學來介紹他的有關資料。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文公,昌黎先生。韓愈是與古文運動聯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文章應該象先秦散文一樣言之有物,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只求形式而內容貧乏的駢儷文;語言要新穎,“言貴創新,詞必己出”。二人不論在理論上或是在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進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展,并身體力行,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礎。因此二人影響巨大,韓愈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齊讀,思考:韓愈對從師持什么態度?當時人是什么態度?找出文中詞句。
四、復讀課文
1、研讀課文第一段方法:
(1)教師范讀課文。
(2)注意理解下列問題。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論點?首句:推出中心論點:學者必有師。托古言事,乃針對當時士大夫以從師為恥而說的,更增加力度。為什么要從師?選擇老師的標準是什么?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異義詞語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 所以古:用來……的 憑借今:因果關系連詞從而 古:跟從……并且今:連詞,表示結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詞語活用吾師道也師,名詞用作動詞即“學習”吾從而師之師,名詞用作意動詞即“以……為師”
5、 討論:我們今天所說的“自學成才”是不是與韓愈說的“必有師”相矛盾?韓愈所說的“道”指什么?我們今天要以什么為師?
6、總結本段總說老師的作用和從師學習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擇師的原則,推出“無貴無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
7、背誦本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提名背誦。
2、提問個別字詞。
二、研讀第二段
1、指導朗讀。指導正確斷句如:師道之不傳也/久也
2、詞句辨析師道者不傳也久矣 (從師的道德風尚)吾師道也(學習道理)師道之不復(從師的道德風尚 )惑而不從師(老師 )吾師道也(學習)師道之不復(從師)不恥相師(學習)
3、古今異義詞辨析眾人 古:一般的人眾人 今:許多人小學 古:小的方面要學習 今:初等教育的學校
4、重點句子解釋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賓語前置句,之,提賓的標志)彼童子之師……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否定判斷句,“非……也”構成否定判斷)
5、 讀本段,教案《《師說》教案》。思考:本段的論點是什么?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為什么韓愈要這么說?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結果。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的否定。最后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
6、討論:《勸學》中有一句與本段中“圣人”、“愚人”的論述相仿,是哪一句?你認為“句讀”之師與“傳道”之師有何區別?你認為韓愈對“君子”“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的看法是否符合現代觀點?
7、 教師總結,學生背誦本段。
三、作業:背誦當堂所學的內容。
第三課時
一、檢查復習
1、背誦
2、字詞
二、分析第三、四段
(一)第三段
1、指導朗讀
2、自譯:師,不必 古指“不一定”今指“不需要”
3、簡析:列舉孔子為例,進一步論證從師的重要性以孔子為例的好處:一石三鳥,典型精當
1) 闡明了從師的意義;
2)也說明了從師的
3)與“古之學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應
(二)第四段雖為附記性質,但是緊扣中心。作者贊揚李的“不拘于時”、“行古道”,也是對士大夫的有力批評。既針砭了時弊,又通過李來倡導了從師。因此結尾雖然簡單,但有力地照應了開頭,圍繞了中心。
(三)問題探討:
李蟠好的是什么樣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樣的“時”所束縛?韓愈反對浮靡的文風,倡導古文運動,而李蟠“好”的正是韓愈倡導的“六藝經傳”;當時社會風氣不好,人們不肯從師而學,李蟠不受風氣影響,拜韓愈為師。齊白石有一句話“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結合《勸學》《師說》的內容來分析一下?兩文都談到學習的重要,那么正確的學習目的究竟是什么?《勸學》認為學習的本質其實是“改變自己”;“學不可以已”,永遠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說的“活到老,學到老”。
《師說》中認為學習是為了聞道解惑。——這些認識都是正確的。作為現代人,黑塞論述得更全面,他認為讀書學習是獲取教養的途徑,是自我意識的增強和擴展,并非是為了提高某種能力或本領(因為那樣的學習過于功利),而在于尋找生活的意義,也就是說,學習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沒有追求的學習是低效的學習,只能滿足一般的生存需求。
三、分析論證結構。提出中心論點正面闡述(必要性、原則)反面闡述(對比)例證:孔子
四、體會語言:整散結合 頂真手法。
五、作業:背誦全文;積累相關文言知識。
高二語文《師說》教案 11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朗讀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對比論證方法。
2、背誦全文
3、培養學生尊敬師長、虛心求教的美德。
【教學設想】
1、安排一課時教學。
2、早自習預習文章,疏通字義。
3、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朗讀環節,指導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理清思路。
4、利用搶答競賽的形式,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路,逐段背誦,直至背下全文。
【教學方法】
誦讀法、問答法、點撥法。
【教具準備】
課件、記分牌。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課前播放《長大后我就成了你》音樂全屏展示。)
同學們,上課前給你們播放的歌曲好聽嗎?宋祖英深情的唱道: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你們知道我國的教師節是哪一天嗎?
為什么我國要設立這個節日,這又說明了什么呢?
大家說的很對。當今社會尊師重教已經巍然成風,但在魏晉以后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卻不是這樣的,當時的情況如何呢?現在就讓我們共同來學習唐代散文家韓愈的千古佳作《師說》,從中去找尋答案吧。
二、解題、出示教學目標
1、解題:
“說”,古代散文中的一種,屬議論文范圍,“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通常這類文體我們可以理解為“解說關于的道理”,“師說”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2、教學目標:
反復朗讀、理清思路、背誦全文。
三、朗讀欣賞與指導
1、讓學生在配樂朗讀中初步感知全文。
2、提出要求:聽清字音、節奏。
四、研讀課文,把握文章思路
1、把全班分為三個大組,以搶答的形式進行競賽,宣布比賽規則,每組派一位同學負責記分。
2、理清第一段思路:
(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段。)
提問:找出本段中哪些句子交代了:人為什么要從師?擇師的標準是什么?
明確:
老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
一段從師的必要:孰能無惑;
擇師的`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小結:這一段從正面論述了從師之道,首先指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然后依次說明了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全班同學齊讀第一段。)
(請同學按照思路背誦第一段。)
3、理清第二段思路:
提問:第二段主要運用了三組對比,抨擊了當時“恥學于師”的人,請同學們找出相關句子。
明確:
故之圣人──今之眾人
二段 愛其子──與其身
百工之人──士大夫族
找三位同學,師生合作共同朗讀第二段,進一步明確三組對比的內容。(根據學生朗讀情況稍加點評。)
分組背誦三組對比。
4、理清第三段思路:
(全班男生齊讀第三段。)
提問:在“從師”這一問題上,孔子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說的?作出了什么論斷?
明確:
孔子的行為
三段──結論
孔子的言論
(請同學按照思路背誦第三段。)
5、理清第四段思路:
(全班女生齊讀第四段。)
提問:這一段交代了什么?作者提到了哪些原因?
明確:
四段──交代緣起:好古文不拘于時
五、小結
這篇課文四段都圍繞“從師”這個問題展開。第一段正面論述從師之道,說明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和擇師的標準。第二段運用了三組對比,批判了當時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第三段運用孔子的言行,進一步從正面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第四段交代了寫作緣起。
六、齊背全文
1、請同學根據板書背誦全文。
2、播放畫面,配上音樂,師生共同背誦全文。
七、總結
1、統計各組最后得分,宣布比賽結果。
2、布置課外練習。
高二語文《師說》教案 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說”這種文體,掌握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以及“師”、“傳”、“從”等實詞和“之”、“其”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背誦全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講解,讓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尊師重道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掌握。
2、教學難點:正反對比的論證。
【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合作探究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科書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前幾天我們剛學習了《勸學》,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意義,學習又離不開教師辛勤的栽培。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中國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論述從師學習問題的不朽之作——《師說》。
二、作者簡介
1、韓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世人稱之為“韓昌黎”、“韓文公”,“古文運動”倡導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
2、唐宋八大家: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
三、寫作背景
《師說》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監時寫的,在當時社會上出現了一種“恥學于師”的惡劣風氣,我們從柳宗元的一段話中可以看出。“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日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于是得狂名。”
由此可知,韓愈作《師說》針對時弊,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四、文體介紹
“說”是古代散文的一種文體,屬于議論文的范疇,可以先敘后議,也可以夾敘夾議,一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以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意思就是解說從師的道理。我們以前所學的《愛蓮說》、《馬說》《捕蛇者說》都是屬于這類體裁。
五、整體感知
1、學生帶著問題齊讀課文
糾正讀音:
句讀(dòu) 或不(fǒu) 近諛( yú) 經傳(zhuàn) 老聃 ( dān ) 傳道(chuán)萇弘 (cháng) 郯子(tán) 以貽( yí )之 蟠 ( pán ) 問:這篇文章是為誰寫的?作者為什么要為他寫這篇文章? [明確] 李氏子蟠
A. 李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B. 不拘于時,學于余 C. 能行古道
六、分析課文
1、研讀課文第一段
(1)解決字詞,句式,疏通文意 (2)理清第一段結構
[明確]
第一層(
1、2句),闡述教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
第二層(
3、4句),闡述從師的必要性。作者從反面指出“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說明有惑必須從師。
第三層(5-7句),闡述擇師的標準。第7句是本段的結論,概括地提出了擇師的標準。 (3)總結:作者開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接著,對“師”下定義,闡述其作用,又從反面指出從師的必要性,進而推出擇師的標準“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2、研讀第二自然段。
(1)解決字詞,句式,疏通文意
(2)深入分析第二段:
A、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明確]
中心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分論點)
B、這段文字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又是怎樣展開論證的?
[明確] 對比論證(正反對比)
以第一段為立論根據,以感慨發端,縱向將“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對比,得出“圣益圣,愚益愚”的結論,是疑問語氣;然后接著是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實對比,“為子擇師”卻“自身恥師”,從而突出“小學而大遺”,是陳述語氣;橫向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從師的態度比較,得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是感嘆語氣,諷刺了士大夫之族。連用三組對比,將論述的重點轉移到批判現實中來,從對反面現象的批判中闡發第一段提出的論點,說明從師的必要性。三組對比語氣不同,語調的變化,不僅僅使文氣很順,也增強了文章論辯的邏輯力量。
今之眾人 古之圣人 圣益圣,愚益愚 疑問語氣 為子擇師 自身恥師 小學而大遺 陳述語氣 巫醫樂師百工 士大夫之族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感嘆語氣 C、韓愈批評“恥于從師”的風氣,涉及的面似乎很廣——開頭是“今之眾人”,接著是做父親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評對象究竟是誰?
[明確] 士大夫之族。
理由:第一,從行文的語氣看,本段結尾對士大夫之族不僅表露了作者的不滿情緒,而且顯示出一種鄙夷和蔑視的態度,說他們瞧不起勞動群眾,卻不如勞動群眾聰明,不懂得從師的道理。第二,“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正是這類人的特殊心態,也是門第觀念很深的反映,而門第觀念跟以“道”為師的正確主張恰恰是格格不入的。
七、小結新課
由于時間關系,今天我們了解了《師說》寫作背景以及作者等,學習了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明天我們繼續學習未完成的課文。
八、布置作業
背誦課文,復習第
一、二段中講到的重要知識點,體會對比論證的用法,并且預習第三、四自然段。 附:板書設計
高二語文《師說》教案 13
教學目標
1、學習理解韓愈闡明全新師道觀念的斗爭精神和“尊師重教”的觀點;
2、學習借鑒本文事理結合論證和對比論證的議論文寫作方法;
3、積累掌握“傳”“師”“道”“受”“固”“從”“也”“則”“于” “乎”“所以”等詞的用法;
4、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介紹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礙,正確理解課文。
2、歸納“所以、師、于、則、傳、從、也、夫”等詞的義項。
3、培養學生的背誦激情。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組織教學
二、檢查作業(背誦《師說》)
三、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祖籍河北昌黎),與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又稱“韓吏部”(晚年擔任吏部侍郎)又稱“韓文公”(謚號“文”)。
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3、寫作背景:
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飲不暇熟,有挈挈而動,如是這數矣。”
4、文體:“說”,議論文的一種,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如初中《馬說》、《捕蛇者說》。
5、學生通讀課文,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①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讀音。
句讀 諛 經傳 郯 萇弘 蟠 貽 巫
②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③全文中的.四個段落,各從那些方面來闡述觀點?
第一段:正面闡述從師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惡劣風氣。
第三段:援引圣人從師的態度,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系。
第四段:說明寫作的緣起。
6、小結全文。
四、作業:
1、背誦第一段。
2、思考(或略作書面整理有關文言實詞、虛詞和文章結構)。
第二課時
一、檢查上堂作業:
1、背誦第一段。
2、結合練習一導入新課。
二、內容結構:
第一段:正面闡述 ①老師的職責
②為什么從師
③ 以什么人為師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階層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
古之圣人――從師 圣益圣
今之眾人――不從師 愚益愚
愛其子――擇師 惑矣,未明也
于其身――恥師
巫醫樂師百公之人――不恥相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士大夫之族――恥相師 其可怪也歟?
第三段:以圣人孔子從師的例子,再論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段;本文的寫作緣由。
論證方法:
⑴對比論證(1、2段)(讓學生找出來,討論確定)
⑵例證法:(3段)孔子師郯子……
⑶引證法:(3段)“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附:第二段論證方法簡表
第二段分論點 士大夫之族恥師之風是錯誤的
論 據(三個對比) 對 比 作者議論抒情
正確態度 錯誤態度
論 據(1)(縱 比) 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 今之眾人……而恥學于師 是故圣益圣……其皆出于此乎
論 據(2)(自相矛盾)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與其身也,則恥師焉 惑矣,吾未見其明也
論 據(3)(橫 比) 巫醫樂師百工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位卑,官盛 嗚呼,師道之不復……其可怪也歟
分論點與總論點關系 批判中闡明總論點
三、重點詞
1、實詞
①學者: 古義:求學的人
今義:有很高學問的人
②受――授 ③知――智
④眾人: 古義:一般的人
今義:大多數人
⑤下:低下。
⑥惑: A、疑難問題。 B、糊涂
⑦不齒:看不起。
不足掛齒:指事情小,不值得掛在嘴上。
⑧嘉許:贊許。 ⑨貽:贈送。 ⑩攻:研究。
⑨道: 道理。 傳道受業解惑也。
風尚。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⑩師 以……師:我從而師之
學習:不恥相師
從師:則恥師焉
老師:弟子不必不如師
四、作業
1、翻譯課文
2、背誦第二段
第三課時
一、組織教學
二、檢查作業:
1、背誦第二段(方式:2人上黑板默寫①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②句讀之不知……段尾)
2、默寫填空并翻譯:每人一句,默寫出原文并翻譯:
①作者闡述老師職責的是:
②韓愈認為從師的原則的是:
③作者對比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對從師的態度后發表了什么感慨?
三、詞句
1、活用:
① 吾從而師之:名――意動。
② 吾師道也:名――動。
③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形――名。
④ 恥學于師:形――意動。
⑤ 圣益圣,愚益愚:形――名。
⑥ 小學而大遺:形――名。
⑦ 不恥相師:形――意動。
⑧ 孔子師郯子:名――意動。
2、虛詞:
① 之: 古之學者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道之所存
句讀之不知
人非生而知之
② 其: 其為惑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與其身也
其皆出于此乎
③ 乎: 在 生乎吾后……
比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④ 所以: 用來…… 例:
……原因 例:
⑤ 乃:竟。 例句:
⑥ 無:無論。例句:
3、 句式: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賓語前置)
②不拘于時 (被動句)
③學于余 (狀語后置句)
四、相關文學常識:
六藝:經書:《詩》《書》《禮》《易》《樂》《春秋》。
技能:禮、樂、射、御、書、數。
五、作業
1、基礎訓練有關題目。
2、背誦第三段。
高二語文《師說》教案 14
【教學設想】
結合《勸學》總結文言文的基本學法:讀通(搬字音、查字音),讀懂(搬詞義、問老師),耐心(要勇于研究注釋),決心(樹立學好文言文的決心)。本課擬采用目標教學法,這種教學法的優點是既讓學生知道要干什么,也讓學生便于總結他們掌握了什么。作為文言文的整體理解,要力求把它當作現代文來上,把重點詞義的解釋放在理解課文中去進行。文章整體結構的理解放在背誦前進行。理解文言文的內容,牽引學生進入文本采用問讀法進行。
【教學過程】
一、預習安排
利用詞典和課下的注釋,把課文讀通,讀暢。并且初步了解文章的內容。
二、課堂進程
1、老師介紹文學常識。抓住如下中心詞介紹:
韓愈、古文運動、寫作背景、解題。
2、老師出示案例,學生自由發表見解,引入文章。
有一位數學老師,他輔導的學生多次在各種數學競賽中獲獎。有一回,一個獲獎學生的家長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應該感謝我兒子,沒有他你就不會出名。”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你對這位家長的觀點作何評價?
(老師引導學生明確:老師的寬泛定義,人的成長離不開老師。)
3、齊讀文章,學生活動:你能大致地說一說這篇文章寫的是什么嗎?
明確:本文主要講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批判了當時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惡劣陋習。
4、學習第一段:
⑴ 朗讀:點讀第一段──老師糾音,并指明朗讀中的缺陷──學生齊讀。
⑵ 老師出示三個問題,請同學們進入文本,利用課下注釋理解文本,然后參與三個問題的討論。理解與翻譯中要注意下列詞的用法與意義:必、受、師(6個)、是故。
① 老師是干什么的?
② 人為什么需要老師?
③ 選擇老師需不需要考慮他的年齡大小?
⑶ 各自背誦第一段──點背──齊背。
⑷ 老師總結:開篇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指出學習的必要性:“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接著指出從師學習的正確途徑:“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總之,這一段提出全文的論點:人們從師學習是非常必要的,并闡明了擇師的態度和標準。
5、學習第二段:
⑴ 朗讀:點讀──師正音──齊讀。
⑵ 理解文本:
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弄懂這一段所寫的內容,參與下面問題的討論,并且在理解與翻譯的過程中掌握下列幾個詞的意義:出、下、恥師、句讀、不、族、相若。
① 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在從師學習的態度上有何區別?為什么“圣益圣,愚益愚”?
② 今之眾人對自己和對孩子在從師的態度上有何區別?
③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在從師的態度上有何不同?
④ 本段文字所寫的內容是?(抨擊了“恥學于師”的陋習。)
⑤ 本段文字論證的最大特點是什么?(對比。)
⑶ 熟讀──背誦──齊背。
⑷ 老師總結:本段運用了三個對比,批判上層“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陋習,這是結合當時的現象從反面進行批判。文段上是首尾照應的,前面提出師道之不傳,欲人之無惑的現實,然后通過三個對比來說明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尾兩句與首句照應,再次說明了師道之不復的原因。
6、學習第三段:
⑴ 朗讀:點讀──齊讀。
⑵ 理解文本:對照課下注釋理解內容,掌握重點詞語有:常、師、之徒、專攻。討論下列問題:
① 作者列舉孔子拜師一事是為了說明什么道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② 孔子為什么我們要拜這些人為師?(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⑶ 各自背──齊背。
⑷ 老師總結:這一段,舉當時備受尊崇的大“圣人”、大學者孔子的例子,說明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也說明了從師學習的正確途徑,而且還為第一段“古之學者必有師”,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提供佐證,一石三鳥,事例選得非常精當。
7、學習第四段:
⑴ 朗讀:點讀──齊讀。
⑵ 理解文本:
對照課下注釋理解內容,應掌握的重點詞語有:傳、拘、嘉、貽。并參與討論一個問題:
作者寫《師說》這篇文章的直接動因是什么?
⑶ 各自背──齊背。
⑷ 老師總結:這一段,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但作者并沒有把它作為附記來寫,而是圍繞中心論點來寫:他贊揚李蟠“不拘于時”(與上層“士大夫之族”相反),“學于余(從師學習),“能行古道(行從師之道)”就是又一次強調了他的論點。
8、理解全文結構:
(這是為學生背誦課文作準備。)
老師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結構,并形成如下板書:
段意 論點
一、總論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二、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社會風氣 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感也難矣
三、用具體事實進一步闡明誰可為師的道理 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四、說明寫本文的原因 結論:向后學號召。
1、不拘于時;
2、能行古道。照應以上兩個分點
3、背誦全文:
在學生理解了全文寫作的結構之后,要求學生快速地背下全文。
4、課后拓展:
⑴ 學了本文你思想上得到的最大收獲是什么?
⑵ 現在我們還需不需要老師?請談談你的見解
高二語文《師說》教案 15
一、教學目標
1.復習所學,翻譯課文,熟記重點字詞;
2.了解韓愈及其寫作背景;
3.欣賞韓愈文章的說理藝術,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欣賞韓愈文章的說理藝術,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三、教學方法
運用多媒體課件,使用討論法、講解法。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
1.檢查學生對重點字詞的理解。
2.請學生快速翻譯課文,發現學生仍沒有掌握的地方,加以強調。
(二)導入新課
1.引導學生看課下注釋有關韓愈的介紹,強調他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首。
2.介紹韓愈提倡的古文運動,并點明韓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復古代的儒學道統,將改革文風與復興儒學變為相輔相成的運動。在提倡古文時,進一步強調要以文明道。為學習新課,談論“傳道”、“師道”做鋪墊。《師說》里的“道”指的是儒家思想,“業”指的是儒家經典。
(三)學習新課
1.解題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說”是古代以記敘、議論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文體,大多是陳述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有點類似于現代的雜文。
初中學過周敦頤的《愛蓮說》和韓愈的《馬說》。
師說,就是談一談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2.介紹寫《師說》的社會背景,讓學生更加了解韓愈及其生活的時代
古代教育史表明"唐朝尤其是前期"學校教育長足發展"甚至早于西方一千多年設立了實科學校,“被譽為達到了世界上和中國空前的昌盛程度”。安史之亂后官學教育雖有些衰落,但經學、文學大家的私人教學和鄉村私學反而有較大發展,韓愈就曾從獨孤及、梁肅等學者游學,李翱、李漢、皇甫湜、孟郊,張籍等則均師從過韓愈。韓愈的好友柳宗元遭貶柳州,“衡湘以南為進士者,皆以子厚為師”。可見,當時并不存在一種普遍厭學、“恥師”風氣。《師說》也承認童子“擇師而教之”,“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師說》所謂“恥學于師”究竟針對何人?
在韓愈的時代,雖然仍有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士族高門”、“公卿大夫”一類用法,但在韓文中的“士大夫”除了與官位相聯系外,卻更多地與科舉進士背景相關聯。中唐以來,由于科舉取士弊端叢生、得舉者趨利忘道、攀附權貴。我們由此可以判定韓愈所謂“恥學于師”者就是指那些有進士背景的當朝權貴及其子弟。
眾所周知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儒學的獨尊權威地位屢受佛道沖擊。唐王朝為擴大統治基礎,整合重構意識形態,佛道地位交替提升,儒家道統不斷削弱。唐代官學雖也設有儒家經典課程,但由于“科舉主司褒貶,實在詩賦,務求巧麗”,遂出現“末學之馳騁,儒道之不舉”的“取士之失”致使“生徒不以經學為意”。如此一來,儒學經師地位自然每況愈下。
此外魏晉時期,士族階層壟斷了政治和經濟大權,形成了門閥制度。上層士族子弟憑借其高貴門第就能做官,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到了韓愈所處的時代,這種風氣依然存在。韓愈當時任國子監四門博士,對這種風氣深惡痛絕,于是寫作此文予以抨擊。
韓愈所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習其句讀”的啟蒙老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授業解惑”的人。
3.思考并回答三個問題
(1)這篇課文主要在說什么?
第一段是文章的主旨段,首先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開門見山指出這篇文章要說的內容——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接著韓愈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思維框架對這篇文章要說的內容進行更加細致的描述。
讓學生從第一段找到“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原句,“是什么”即“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為什么”即“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怎么做”的結論是“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為了得到這一結論,韓愈在之前還進行了說明,即“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最后師生一起歸納概括每一部分說的是什么,之后得出下列總結。
是什么:“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的定義
古之學者必有師為什么:去惑必從師老師的必要性
怎么做:凡有道者皆吾師也從師的標準
(2)又是怎么說的?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文章的第二、三段,在整體上是正反論證相結合,第二段使用的論證方法是對比論證,第三段使用的論證方法是舉例論證。
文章第二段從反面用對比論證的方法說明從師的重要性,開頭首先以“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的感嘆開頭,感嘆從師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造成嚴重的后果——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接著以三個對比來描述現實社會出現的問題。第一個對比——“古”與“今”對比(“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第二個對比——“少”與“長”對比(“愛其子”與“于其身”)第三個對比,“賤”與“貴”對比(“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文章第三段從正面用舉例論證和引用論證的方法說明從師的標準,呼應自己第一段倡導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用孔子從師的事例證明“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正確性。
(3)在論證過程中,語言上有哪些特色?(這一教學步驟主要是讓學生對重點語句進行分析)。
A.對偶:“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式整齊,增強了表現力。
B.頂針:“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這種句式的運用,加強了句子之間的連接,使論述環環相扣,嚴密緊湊。
C.語氣詞:文章的第二段中用“嗟乎”、“嗚呼”這樣的語氣詞加強感嘆;“其可怪也歟”中的“歟”語氣助詞,表示感嘆。這些語氣詞的使用,加強了語氣,起強調作用。
五、板書設計
師說
韓愈
議論文三段論:引論——本論——結論
引論(提出問題):古之天下必有師
本論(分析問題):師道不傳,嚴重后果三個對比
結論(解決問題):從師標準
高二語文《師說》教案 16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了解文章寫作背景及大意,積累常用文言實詞、虛詞及句式。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學習作者議論文中運用正反對比寫作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文章的現實意義,培養勤學好問、尊師重道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
學習作者議論文中運用正反對比寫作的方法。
(二)難點
理解文章的現實意義,培養勤學好問、尊師重道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小組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法。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利用寫作背景導入,利于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用意:古代的選官制度各個朝代均有不同,從世襲、察舉再到九品中正制,逐漸形成了以門第取仕的形式,門閥士族逐漸壟斷政權,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甚至到了尊“家法”而鄙從師的程度。對于這種“學風日下”的形勢,在唐德宗年貞元十八年,韓愈批判了這種風氣,提出了從“道”而學的觀點,那么他到底說了些什么,又是如何去說的?讓我們走進今天的課堂一探究竟。
(二)整體感知
1、了解作者,大屏幕出示韓愈生平介紹。
明確: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蘇軾稱他為“文起八代之衰”,明朝人將他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
2、誦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了解各段大意,明確中心論點。
明確:(1)老師結合課下注釋為學生疏通文意,指出常考實詞(如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虛詞(如句讀之不知:結構助詞,表示賓語前置的標志)、特殊文言句式(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為判斷句)等。
(2)本文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三)深入研讀
1、默讀文章第一段,說一說作者認為老師的職能是什么?是怎樣論述的?明確:老師的職能,傳道受業解惑,說出學習無長幼尊卑貴賤之分,點明道是擇師的唯一標準,一反時俗,從正面論述了師和道的關系。
2、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第二段運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是從哪些方面論證師道的“存”與“不存”的?明確: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證:
(1)把“古之圣人”、“今之眾人”的從師而問和不恥學師對比,指出圣人和愚者的區別是是否尊師重道。
(2)把為孩子擇師而自己不學習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錯誤觀點。
(3)把巫醫樂師百工等人和士族門閥對比,批判輕視師道的風氣。
3、賞析文章第三段“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試就這一觀點談談自己的認識。
明確:作者引用孔子的例子說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不能自足自滿而要勤學好問。作者的觀點在當時有進步意義。
4、說一說最后一段的作者用意
明確:引用李蟠從師好學的事例,再次批判不恥從師的社會風氣。
(四)拓展延伸
1、文章多處運用對比的'寫作手法,說一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態度。
明確:作者運用對比從多個方面說明了從師的重要性,呼吁當時的人們要培養勤學好問、尊師重道的良好習慣,這對現如今社會也是有很大的意義的。
2、對比手法是寫作的重要表現手法之一,談一談它的好處以及以后如何去運用。明確:本題較活,學生言之有理即可。(五)小結作業
課下小練筆:結合課上所學知識,寫一篇以“師道”為主題的議論文。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文言文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接受起來較難,因此在課前應當先讓學生進行預習,對文章的知識有大致的了解。文章第二自然段是教學重點,因此要注意引導學生去分析文本,了解作者意圖和寫作手法的運用。本文在當今社會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因此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高二語文《師說》教案 17
一、目標定位
1.把握文章的語氣和節奏,積累語感。
2.學習論證方法,梳理論證思路,提高概括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感受大家情懷,提升人文精神。
二、方法闡述
讀寫句讀,自主探究。
中學階段的文言文學習應該特別注意基礎的訓練和夯實,能順暢地朗讀和正確地書寫,對于學生準確理解意思、積累文言知識都有直接的幫助。而自主給文言文添加標點,對于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更是有著重要意義。在正常狀態下,學生所見到的文言文基本上是已經添加了完整標點符號的材料,“原始”狀態的“天書”幾乎不可能與學生謀面;一些資料或考試中的斷句題往往也只限于簡短的幾個句子,一般沒有整篇文章的斷句。《師說》屬于自讀課文,文字并不艱深,但其中包含的道理和邏輯思辨卻是值得細細體味的。教師有必要提供給學生學習的“抓手”,使他們尋找到思維的突破口,從而“牽一發而動全身”,最終能在討論和交流中理清思維的脈絡,訓練和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教學流程
(一)自主閱讀
1.具體操作。要求學生集中注意力,通過朗讀或默讀的形式通讀課文,結合注釋以及課后練習、資料等,盡自己最大努力把握課文內容。時間約為五分鐘。
2.設計意圖。在不提前預習、也無相關背景介紹的情況下,學生通過“第一印象”感知文本,能更真實地顯現自身在文言文學習方面的實際能力。大量信息在短時間內集中沖擊學生大腦,能有效地激發其活躍度,增加其敏感度,使信息的接受和掌握達到最大化。教師最好不提前告訴學生要聽寫,以免學生“死記硬背”而忽略對意思的理解。
(二)朗讀聽寫
1.具體操作。教師按照一定的語速逐句朗讀課文,盡量保持勻速,一句只朗讀一遍。學生逐句聽寫,不寫標點,也不留空格;可以隔行書寫,留出空白以備修改。
2.設計意圖。逐句聽寫既是對學生自主閱讀效果的檢查,也能訓練學生“聽”和“寫”的能力。聽寫文章,所以,根據上下文聽清楚字音,準確書寫字形,并且不添字、漏字,這更是對學生理解能力的考驗。每個句子只念一遍,學生在高度緊張的狀態中,耳、腦、手等各器官高度配合,會有高強度的學習狀態和高效率的學習效果。不寫標點、不留空格是為了接下來“斷句”環節的需要。時間約為十二分鐘。
(三)斷句標點
1.具體操作。學生給自己聽寫的《師說》先用斜線斷句,再根據意思添加標點;能力強的學生也可以直接添加標點。在斷句和添加標點的過程中,應該根據上下文意同時檢查和修改聽寫中出錯的文字,包括錯別字、添字、漏字等。
2.設計意圖。這個環節既可以訓練學生語感和節奏感,也能增強其閱讀理解能力———斜線斷句和添加標點是不同層次的理解要求;如果學生憑記憶能根據老師朗讀的節奏斷句,至少也能訓練機械記憶能力。時間約為五分鐘。
(四)檢查提問
1.具體操作。學生對照原文,逐句、逐字核對自己聽寫的文字和添加的標點,有錯誤則逐一修改;同時,思考錯誤的產生原因。如果因此發現有文意理解困難之處,則及時提出,由老師組織討論解決。如果時間充裕,可以增加同桌相互檢查的步驟,以更準確、更徹底地糾正錯誤和理解意思。時間約為六分鐘。
2.設計意圖。逐句、逐字檢查可以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意識和一絲不茍的態度———要特別提醒不能求快而應求準,核對的過程更應成為理解的過程,思考出錯原因更是提高分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
(五)分析探究
1.具體操作。
(1)引導學生閱讀注釋中對韓愈的介紹,關注“古文運動”“文起八代之衰“”唐宋八大家”等關鍵詞。根據學情,可以由學生或老師補充介紹相關常識———議論文的閱讀比其他文學作品更需要知人論世,了解背景才有可能真正深入到文字深處和作者內心。
(2)再由注釋中的“這篇文章是韓愈寫給他的學生李蟠的”引出對作者行文思路的解讀。教師先引導學生找出第四段“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明確作者的寫作目的,同時提醒學生區分表面目的和真正原因,從而抓住“不拘于時”中的“時”,懂得“文章合為時而著”———為現實服務才是文章的真實寫作目的。“不拘于時”的直接表現就是“學于余”,所以“,拘于時”的表現就該是“不學”,這就涉及了《師說》的核心———對是否應該“從師而學”的思考和缺乏“從師而學”社會風氣的批判。
(3)社會現實的相關內容出現在第二段,由此可以引出對第二段的理解。第二段明顯地使用到對比論證的方法,共有三組對比:“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 ”愛其子,擇師而教”與“于其身,則恥師”和“巫醫樂師百工”與“士大夫之族”。對比中批判了當時社會現狀:
恥學于師。這里需點明作者論證的角度是反面論證。在這部分的的既是完整的句子,也是完整分析中,要重點闡明學校教育的“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與韓愈主張的“傳其道解其惑”的區別,前者重在具體知識的傳授,后者重在解人生之惑和傳儒學之道。
(4)由第二段的反面論證,順勢引出第三段的正面論證。通過“孔子”的例子,講解事例論據選擇的典型性,以及事例論據與道理論據的結合。
(5)由第二、三段的`正反結合論證,引出對論點的把握,從而進入第一段內容的分析,重點是論點的確定和論點提出的方法,以及第一段的行文思路。
(6)最后,總結整篇文章的行文思路,歸納一般議論文的寫作模式。時間約為十二分鐘。
2.設計意圖。此環節重點在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迅速抓住文章主線的能力,同時學習簡單有效的論證方法。這部分看似環節較多,似乎很復雜,其實這些內容步步相連、環環相扣,教師在課堂上只需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具體分析基本可以由學生在思和討論中完成;要注意避免教師“放手”太少,講得太多———本來清楚明了的問題往往因為過細、過濫的分析而變得繁瑣、模糊。
四、教學反思
第一次嘗試在高中采用聽寫的方式接觸、理解課文,原因已在前文分析到。從具體操作效果來看,“自主閱讀”“朗讀聽寫”“斷句標點”和“檢查提問”四個環節進行都非常順利,學生在高“強度”訓練環境下,身體和精神的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的氛圍中,能夠很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整個課堂節奏很好。而“分析探究”環節的效果好壞與教師個人的課堂駕馭能力強弱有直接的關系。所以說,教師引導學生沿著主線保持邏輯思維的順暢連貫而不“旁逸斜出”是成功的關鍵。努力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簡潔明了、不貪多求全地處理文章是能否在一節課完成教學任務的另一個關鍵。
【高二語文《師說》教案】相關文章:
師說語文教案07-13
高一語文師說教案11-25
語文《師說》教案教學設計(精選10篇)11-27
師說高一語文教案01-16
人教版高中高二上冊語文《師說》的課文原文03-13
高二語文教案03-25
高二上冊《師說》課文03-21
高一語文師說教案(精選10篇)12-12
高一語文師說教案9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