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教版高二語文上冊《登高》教案設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高二語文上冊《登高》教案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二語文上冊《登高》教案設計 1
【教學目標】
1.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和杜詩沉郁頓挫的詩歌特色。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重點】
1. 體會詩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
2. 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準確、規范、生動地解讀詩歌中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難點突破】
抓住意象,通過知人論世、品字、對比、探究等多種方式進行突破。
【教學時數】
1 課時
【教學步驟與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4分鐘)
同學們,我們知道知道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陽,又叫“重九”。由于“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常在此日進行祭祖和敬老活動,所以重陽節又被稱為“老人節”。與三月初三“踏春”相對應,重陽還被稱“踏秋”,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災”以求長壽,還會插茱萸、喝酒賞菊,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小學時我們學過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其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陽節登高、插茱萸的習俗。
公元767年的重陽節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長江邊上,一位衣衫襤褸、疾病纏身、年過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蹣跚地朝山上登高而來。在這個滿目衰敗的殘秋里,面對水急風大的萬里江天,面對疲倦而孤獨的飛鳥,面對了無生氣的枯樹,這位一生坎坷、窮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賦詩一首,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一首七言律詩——《登高》。
二、《登高》的寫作背景(2分鐘)
《登高》向來被譽傳為名作,被明代的胡應麟稱為“古今七言律第一”。這首詩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當時雖然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趁機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同時,唐與吐蕃等外族戰爭不斷。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形勢下,詩人杜甫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各種苦悶像濃云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為了排遣苦悶,詩人抱病登高,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整體感知(3分鐘)
1.播放錄音朗讀,找出本詩的主體情緒是什么?(詩眼:悲)
2.聽老師示讀,注意詩歌的字音、節奏及停頓。
3. 大家自由朗讀,注意結合課文注釋,翻譯不懂的字句。
四、品讀詩歌(30分鐘)
1.[鑒賞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問題1:首聯利用工筆細描的手法共寫了幾種景物?
六種:風、天、猿、渚、沙、鳥
問題2:這六種景物分別用什么詞描寫的?
急、高、嘯哀、清、白、飛回。十四字寫六種景,形、聲、色、態兼備,十分凝煉。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可能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孤獨痛苦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
問題3:我們能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歡樂的鳥?或者想象成不是一只,而是多只?
不能,我們得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迅疾的秋風、高遠的天空、哀鳴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島、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飛盤旋的水鳥。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峽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詩,不但形象鮮明,使人讀了如臨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渾高遠,又肅殺凄涼。
2.[鑒賞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問題1:頷聯,寫了幾種景物? 由落木和江水,我們能想到什么?
兩種景物:落木、長江。杜甫看到落葉飄零,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 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意,傳達出年華易逝的感慨。
“不盡長江”傳遞的信息是時間的無窮,給人一種歷史長河永不停息的感覺。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但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短暫的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律。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
問題2:能把這聯的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系起來總結一下嗎?
從表達技巧角度,此聯運用對比襯托,用時間的無窮襯托了生命的短暫。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相反,時間和歷史越是悠久無窮,就越顯得人生命的短暫瞬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江山萬古長青。此聯“無邊”“不盡”,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涌之狀,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慨。
這種復雜深沉的情感借助兩個修飾詞“無邊”和“不盡”表現得更為充分。這兩個詞與下聯的“萬里”、“百年”呼應。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像落葉和江水一樣,排遣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詩的境界更加雄渾壯闊,更能表達出深沉復雜的`思緒。
總結:寓情于景,為全詩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愴的感情基調。如果說前兩聯是寫景的話,那么后兩聯是什么? 抒情。
3.[賞析頸聯]------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問題1:南宋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評析此聯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異鄉“作客”,寄人籬下,此其一;系舟“萬里”,故鄉渺茫,此其二;“悲哉秋之為氣”,節令凄涼,此其三,“常”年如此,不知其終,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體弱“多病”,纏身不愈,此其六;重九“登臺”,倍思親,此其七;孑然孤“獨”,此其八。
羅大經對這一聯的總結的確極為精當,此句把杜甫的悲情、愁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可謂悲中添悲、愁上加愁。
“萬里”:寫出了自己距離故鄉之遠,相隔千山萬水,思鄉之情,溢于言表。這是第一層意思。
“悲秋”:這兩個字寫出了詩人在秋天的悲涼感受。秋天,是草枯葉落,百花凋零的季節,人在秋天往往會有一種悲涼的感覺。悲秋,是我國文人墨客的一種傳統文學題材。古代就有“秋士”一詞,意思是說秋天的時候,男子會覺得繁華落盡,滿目蕭瑟,有些英雄末路的傷感。我們再聯系詩人杜甫所處的時代和四處飄泊的經歷,就能夠體會出“悲秋”中這個“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這是第二層意思。
“作客”:詩中的作客,不是“做客”,意思是寄居他鄉。漂泊他鄉的人,難免會有思鄉之情,這種思鄉之情,在秋天就會更加濃烈。這是第三層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這一個“常”字,說明了什么?它說明在詩人的一生中,經常要到處飄泊,四處流浪。杜甫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如果說“作客”他鄉,已經讓人心懷愁緒的話,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涼。這是第四層意思。
“百年”:不是說一百年,也不是像書上注釋那樣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當時作者已經55歲了,這么大年紀還在外飄泊,這就不能不讓人非常感傷。這是第五層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飄泊生活中,詩人身患多種疾病,一個身體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況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這是第六層意思。
“登臺”:詩人登上高臺所見到的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種凄苦悲涼的景象,讓詩人心中產生了無限感慨,再聯想到時局的動蕩不安,聯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會更加沉重。這是第七層意思。
“獨”:在“登臺”前面加一個“獨”字,就使“登臺”更加悲涼。在傳統的重陽節到來之際,詩人既不能走親訪友,又不是舉家齊登,而是獨自登高。晚年的杜甫抱負未展,疾病纏身,家鄉難回,知音漸少(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相繼辭世),怎能不感慨萬千?那種孤苦無助之感,可謂是表達得淋漓盡致。這是第八層意思。
總結:大家看,雖然只有十四個字,卻能夠寫出八層意思,這就難怪此詩千百年來為世人年稱道。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在這兩個詩句中,這八層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疊加在一起的。它描繪出這樣一幅景象:一位年過半百而又疾病纏身老人,遠離家鄉,多年飄泊在外,在一個秋風蕭瑟,落葉飄零的秋天,獨自登上江邊的高臺,面對著滾滾江水、茫茫蒼穹,禁不住慨然長嘆。這是一幅多么悲涼的景象啊!這其中任意一種意思就足以讓人沉重,更何況是八層意思呢?為了使這種復雜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達,詩人在接下來的兩個詩句中,對自己當前的處境又進一步做了具體揭示:
4.[賞析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問題1:聯系當時詩人所處環境 說說尾聯中艱難二字的含義。
“艱難”指國家艱難,更多的是指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伴隨了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憂己,更憂民憂國。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貧困還是發達,都是心懷天下的。憂國憂民是杜甫詩歌的主旋律。
問題2:用自己的話說說如何理解“苦”和“新停”二字?
苦,表達了極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所以極度遺憾,這是一種憂憤的心情。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心急如焚,才白發叢生,兩鬢染霜。
問題3:此時是重陽節,按習俗應該喝酒賞菊花。酒是中國人的最愛,似乎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悲的感情。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無論高興還是傷悲都要來上一口。在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但是現在的杜甫卻不能喝酒了,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可是卻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么了卻,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結在詩的結尾,郁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小結:國家與個人的雙重艱難,使作者心中的“苦恨”油然而生,于是才有了滿頭的花白,而一個“繁”字,則寫出了白發之多,詩人的潦倒生活可見一斑。在這種情況下,正需要借酒澆愁,好來個“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為生病而剛剛戒了酒,心有萬千愁緒,無法排解,詩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詩人似乎還有千言萬語,萬語千言要向世人訴說,但卻又不說了。人在憂愁苦悶的時候,如果能夠向人盡情訴說,或許可以排解一些苦悶,而詩人卻不說了。不是不想說,也不是不能說,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說也說不完,訴也訴不盡,所以索性不再說下去了。這就為讀者的進一步體會,進一步感受留下了無限廣闊的空間。這正是杜詩沉郁頓挫的藝術特色所在: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內容的博大精深,題材的嚴肅,感情的深沉、深摯。頓挫是指其表現手法的沉著蘊藉,感情表達的波浪起伏、反復低回。
五、結束語(6分鐘):
今天,我們做了一次穿越,和大詩人杜甫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陽登高,我們的靈魂仿佛再一次受到洗禮。詩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時節,獨自登高望遠,縱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謂壯懷激烈,慷慨悲歌。這里有對漂泊生涯的感嘆,有對老弱多病的嗟傷,但也有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執著。這就是那個一生坎坷,曾經豪情萬丈,志在報國的杜甫,那個無論窮達,都不忘兼濟天下的杜甫,那個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還掛念祖國興衰的杜甫。同學們請記住這位偉大的老人。下面讓我們一起飽含感情的朗誦一下《登高》。
高二語文上冊《登高》教案設計 2
教學目標:
1、了解寫作背景,在吟誦的基礎上,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
2、理解詩歌的大意,體味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
3、學習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培養高尚的愛國情操。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意象分析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
2、賞析對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藝術特點并學以致用。
主要教學方法:朗讀法、自主研讀法、師生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巧妙導入、明確目標
1、音頻導入
請同學們欣賞《登高》的朗讀。
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學)
1、作者介紹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圣”。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xxxx、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圣”。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代表作有“三吏”、“三別”。
2、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濃云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郁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議)
1、首聯寫了那些意象?營造了什么意境?體現了詩人什么感情?
答:意象:風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意境:雄渾、高遠、肅殺、凄涼
感情:孤獨無依、漂泊痛苦
2、頷聯給我們勾畫出一副極其廣闊深遠的圖景,前人譽之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寫了哪些景物?營造了什么意境?面對此景,杜甫產生了怎樣的感慨?
答:景:落木無邊蕭蕭下,長江不盡滾滾來
境:蒼涼、雄渾、沉郁、悲壯
情:時光易逝、人生短暫、壯志未酬
3、從“萬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獨”這些字眼中,你能領悟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身逢戰亂、時值悲秋、離鄉萬里、漂泊他鄉、人到暮年、體弱多病、孤獨無依,再加上國家多難,詩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獨,身世凄涼,十分眷念家鄉和親人,也為國家多難憂心忡忡。
四、引導學生拓展創新(創)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苦”、“恨”是什么意思?“艱難”一詞,你的理解?
明確:
(1)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他兩鬢斑白了。
(2)苦、恨——極其遺憾。
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由于年老多病而無法實現,從而非常遺憾,壯志難酬。
(3)艱難——羈旅之愁、身世之悲、家國之痛。
五、課堂小結、當堂檢測
1、下列詩句,從修辭手法看,不是對仗的一項是()
A.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B.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C.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D.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答案:C
2、對《登高》一詩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首聯寫詩人登高的見聞詩人對風、天、猿嘯、渚、沙、鳥飛等具體的景物,進行了生動具體細致的刻畫。
B.頷聯也是寫景,但手法與首聯不同,如果說首聯是一幅工筆畫的話,那么頷聯就是一幅寫意畫詩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蕭蕭的落木,滾滾的流水,加以渲染,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
C.頸聯詩人點明詩旨詩人登高望遠,由無邊的落木,不盡的江水,聯想到自己漂泊萬里,暮年多病,抒發了怨天尤人的牢騷,這是孤獨者的慨嘆。
D.杜甫是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對人生有大悲憫“艱難苦恨繁霜鬢”是他關于現實觀照的結果。
答案:C
六、課后延伸、溫故知新
1、理解性默寫
(1)杜甫的《登高》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愴的千古名句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2)《登高》中寫國事艱難、壯志難酬、人生潦倒、愁恨無限的句子是: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江漢
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問: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所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寫了哪幾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解析:第一步:找意象——-寫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風”四個意象。第二步:描繪客觀畫面,聯系主觀情感——“片云”在空中飄蕩,如自己漂泊他鄉,漫漫長夜中月亮孤獨,我也孤獨。第三步:概括意境特點——“片云”“孤月”意境凄涼,“落日”“秋風”意境雄壯、開闊。第四步:分析點明情感(或情景交融的意境)——“片云”“孤月”流露出作者孤獨、苦無知音的煩悶;“落日”“秋風”體現了作者“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樂觀曠達。兩聯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種天高道遠、孤月獨照的冷清(孤清)的意境。
高二語文上冊《登高》教案設計 3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詩歌,體會詩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誦讀并改寫詩歌,學習杜詩語言凝練內涵豐富的特點。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恢宏的藝術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1.賞析首聯中的意象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涼的基調。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恢宏的藝術特點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創作背景
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杜甫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好像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無心游賞,觸景傷懷,寫下了這千古傳唱的詩篇《登高》,抒發了自己的內心的無限悲苦。
2.作品特點: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屬于近體詩。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詩只有中間兩聯對偶的寫法,而是四聯皆對偶,被譽為“古今律詩第一”。
二、自讀全詩
1.誦讀課文
先聽配樂朗讀錄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誦讀課文。
2.注音
渚(zhǔ)清作(zuò)客霜鬢(bìn)濁(zhuó)酒
3.詞語注解
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落葉。
③蕭蕭:落葉紛紛的肅殺凄涼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鄉。
⑤百年:猶言一生。
⑥潦倒:猶言困頓,衰頹。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許多。
⑧繁霜鬢:形容兩鬢頭發花白。
⑨新停:剛停。這時杜甫正因病剛剛戒了酒。
⑩濁酒:未過濾的水酒。
4.詩歌翻譯
風急天高猿嘯哀,——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非常凄清,渚清沙白鳥飛回。——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歸鳥在飛旋。
無邊落木蕭蕭下,——無邊無際的落葉在蕭蕭地飄落,不盡長江滾滾來。——流淌不息的長江水在滾滾地奔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離家萬里面對秋景悲嘆自己常年漂泊他鄉,百年多病獨登臺。——一生多病今日在寒秋中單獨登臨高臺。
困難苦恨繁霜鬢,——困難困頓可恨白發長滿了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病苦潦倒只好停了澆愁的酒杯。
三、自主賞析
1.整體感知
提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從景和情兩方面看,全詩是怎樣的.內容層次?
明確:全詩分兩層:
前四句寫景,描繪了一幅雄渾高遠而又凄清悲涼的秋景。
后四句抒情,抒發了詩人感時傷世的愛國情感和常年飄泊的孤苦愁緒。
2.自主鑒賞。(給每聯寫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賞析短文)
首聯兩句,描寫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白季節和環境,渲染了濃郁的秋意,構成一幅登高遠壯闊而又蒼涼蕭瑟的秋景圖畫,為全詩定下了哀婉凄涼的基調。對仗工穩,句法嚴謹,語言極為凝練。
頷聯從大處落筆,仰頭寫山景:落葉飄落,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俯視寫江景: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索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愴。同時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恒。透過沉郁而又昂揚的精工對句,顯示著詩人出神入化的筆力,歷來被視為千古佳句。
頸聯是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度概括。先橫寫“萬里悲秋常作客”,再縱說“百年多病獨登臺”。一橫一縱,承上啟下,點出了全詩感時傷世、羈旅飄淪的主旨;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久客最易悲秋,多病單獨登臺。極為沉郁頓挫。宋代學者羅大經在《鶴林玉露》評說:“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準確。”可見詩人內心深處是何等的愁苦沉痛。
尾聯兩句是悲嘆自己窮困潦倒孤苦孤獨的境遇和心情。出句寫詩人備嘗困難之苦,白發叢生;對句寫自己困頓潦倒,疾病纏身。國難家愁,只有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不得不放下這澆愁的酒杯。“困難”,既有國家的困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全詩就在這憂憤無奈的感慨聲中收筆,悲憤膚淺,而又寄意深遠。
四、教師總結
1.主旨格凋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遠、氣概博大膚淺的七言律詩。前四句寫登高聞見之景,后四句抒登高感受之情。由情選景,寓情于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常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簡單感情。而風格雖沉郁頓挫,卻也大方激越,譽為“曠代之作”(胡應麟《詩藪》)。
2.藝術特點:
①聯聯對偶,句句押韻。
四聯句句押韻,皆為工對,且首聯兩句,又句中自對,可謂“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給人以一種神清目爽整飾對稱的美感,而且使全詩曲折頓挫,在抑揚有致的韻調中,表達出詩人需要抒發的感情。
②寫景抒情,筆法錯綜。
寫景,有工筆細描也有大筆寫意,有動也有靜,有聲也有色。首聯工筆細描,寫出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的形、聲、色、態,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寫,卻生動形象,精練傳神。頷聯大筆寫意,傳達出秋的神韻。鳥飛葉落是動,水渚岸沙是靜。風急猿啼是聲音,渚清沙白是顏色。
抒情,既有縱的時間的著筆,寫“常做客”的追憶;也有橫的空間的落墨,寫“萬里”行程后的“獨登臺”。從一生飄泊,寫到余魂殘骨的飄落,最終將時世困難歸結為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錯綜簡單手法的運用,把詩人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蒼涼,表現得沉郁而悲壯。
五、巧學精練
閱讀杜甫的《登高》,完成1、2題。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困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為哪一項(答B無擬人手法)
A.詩人開篇用非常凝煉的語言,描寫了富有特征的六種景物,使形態、聲音、顏色一一得到了表現。
B.頷聯采納了擬人襯托的手法,借“落木”、“長江”喟嘆生命短暫,而時間無窮。
C.頸聯的“萬里”“百年”與頷聯的“無邊”“不盡”有相互照應的作用。
D.結尾的兩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詩人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這里既有國家的困難,又有個人的苦難,含蘊豐厚。
2.“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老杜以詩酒為生涯,寫過很多與酒有關的詞句,請指出以下與例句不同類的一項(答C表達的是暢快之情。A、B和例句一樣,表達的是愁思悲苦之情)
A.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B.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C.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高二語文上冊《登高》教案設計 4
一、導入:
在秋高氣爽的秋天,人古登高望遠,飲酒作賦。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們學習的也是一首關于“登高”的詩,就是杜甫的《登高》。板書課題
二、教學目標
1、了解登高文化及杜甫生平和本詩的寫作背景,背誦全詩。
2、從意象入手,賞析本詩情景交融等手法的運用。(重點)
3、理解杜甫在本詩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憂思以及憂國憂民的思想(難點)
三、了解登高文化
1、登高之由來登高就是登臨高處,主要指登山、登樓、登臺、登塔等。登高本是我國古代文化中一種別具特色的民俗現象,推其源頭,一是來自古代宗教祭祀活動,也就是“望祭山川”,另一個是“重九登高”的節日習俗,所以重陽節也叫“登高節”。登高在歷代詩人的筆下卻是一個不老的話題。(登高在歷代詩人的筆下都是一個不老的話題,東漢時期曹操的《觀滄海》、初唐時期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唐代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王安石的《登飛來峰》還有崔顥的《黃鶴樓》等等)
2、登高詩作的特點登高詩不是簡單的登高寫景、吟詠唱和,往往托物言志、觀物反思,借助大自然和自身的物我關系對社會和人生作廣泛而深沉思考的,其主旋律主要表現家國之恨、身世之痛、滄桑之感。
四、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遠祖杜預為京兆杜陵(今陜西長安縣東北)人,故自稱“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創作從不同的側面真實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變遷和社會面貌,因而被譽為“詩史”。他是我國古典詩歌的集大成者,諸體兼擅,無體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為“詩圣”。主要作品有:《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興》(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登高》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
五、寫作背景
杜甫的最后10年,是在巴蜀和荊湘的流離漂泊中度過的,中間由于蜀中長官嚴武的接濟,在成都草堂過了幾年稍微安定的日子,不料765四月,嚴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憑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領家人離開草堂,乘舟東下,于次年到達夔州瞿塘峽。杜甫一家在夔州滯留兩年,作這首詩時已是第二個年頭(767)了。此時“安史之亂”已結束4年,但地方軍閥乘機爭奪地盤,國家仍是一片混亂,民不聊生。杜甫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相繼辭世——所有這些,像濃云一樣壓在杜甫心頭,他是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臺的。
六、聽讀詩歌,感知全詩
1、正音、斷句;
2、初步感受詩歌情感基調。
3、①自由讀②指名讀③全班齊讀
4、簡單翻譯詩歌內容(同學們,課前我已經讓大家借助參考資料翻譯了本詩,現在我找一位同學試著翻譯一下)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秋風急切天空高遠猿鳴悲涼,水清沙白的小洲上鳥兒在飛舞盤旋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無邊無際的落葉蕭蕭飄下,望不到頭的長江流水滾滾奔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常年到處漂泊,作客他鄉,于秋天更添悲涼,晚年多災多病,今天又獨自登臨高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歷盡艱難,非常遺憾兩鬢又增添了白發;窮困潦倒,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七、探究文本
1、首聯、頷聯共寫了幾種景物?風——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鳥——飛落木——蕭蕭長江——滾滾
意境:蒼涼、雄渾、沉郁而悲壯。
2、重點意象賞析: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飛鳥,各給人什么感覺?(小組探究找出你最喜歡的詞加以分析)首聯:風急:秋氣逼人,天氣寒冷,內心凄涼天高:天地高遠廣闊,更顯人渺小孤單。猿嘯哀:為景物蒙上了一層悲愴、凄涼的色彩渚清沙白:冷色調上給人一種清冷的感覺鳥飛回:在空中盤旋,急風猛烈,無處停息,詩人處境與在急風中低徊盤旋的鳥相似(孤獨無依)。
3、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這一句是千古名句,寫出了秋天肅穆蕭殺、曠遠遼闊的景色。一句仰觀,一句俯視,有疏宕之氣。“無邊”放大了落葉的陣勢,“蕭蕭下”又加快了飄落的速度,傳達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這一聯不禁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恒。生命短暫,時間無窮,歷史長河永不停息。上下兩句互相對比,相互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雖有無奈,他仍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有一種宏大的氣勢。
4、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為何而悲?(小組討論)明確:離家萬里,漂泊他鄉晚年多病,孤苦無依顛沛流離、困頓潦倒。詩中反映的雖是詩人的個人遭遇,但我們從中卻可以窺見戰亂時代廣大人民的苦難。
5、南宋著名文學評論家羅大經認為此詩頸聯有八悲,曲盡人生之悲懷。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一悲:萬里,地之遠也二悲:秋,時之慘也三悲:作客,羈旅也四悲:常作客,久旅也五悲:百年,遲暮也六悲:多病,衰集也七悲:臺,高迥處也八悲:獨登臺,無親朋也語言精煉高度濃縮。
6、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艱難”“潦倒”二詞形容的是國家還是個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艱難、潦倒:既指國家,也指個人。國事艱難,人生潦倒。客觀上,“國破”與“家亡”是因果關系;主觀上,詩人憂國憂民,為國家破亡憂心如焚。苦恨:從詩句的對仗關系看,“苦恨”與“新停”相對,應是副詞加動詞。“苦”是副詞“很”的意思,“恨”是動詞“遺憾”的意思。詩人很遺憾過早的白了雙鬢,不能為國效力。詩人恨國家動蕩不安,恨自己人到暮年,不能為國家效力,恨自己壯志難酬!
7、尾聯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杜甫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忠君愛國、關心民生疾苦是他思想的核心。(“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詩圣”杜甫無論窮達,都心懷天下,憂國憂民。
八、小結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恢弘的七言律詩。前兩聯寫登高聞見之景,后兩聯抒登高感觸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而格調卻雄壯高爽,慷慨激越,盡顯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九、板書設計:_________
十、朗誦
十一、當堂檢測: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潦倒(liáo)多財善賈(gǔ)傳記(zhuàn)杳無音信(miǎo)
B.雙鬢(bìng)前后相屬(zhǔ)伺候(cì)潔身自好(hǎo)
C.蕭條(xiāo)人才濟濟(jì)靜謐(mì)博聞強識(zhì)
D.混淆(xiáo)渚清沙白(zhǔ)徜徉(cháng)穩操勝券(quàn)
1、D點撥:A中“杳”讀“yǎo”;B“鬢”讀“bīn”“好”讀“hào”;C“濟”讀“jǐ”。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臨摹度假作客他鄉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B.濁酒旋律渙然冰釋鞠躬盡悴,死而后已
C.呼嘯寂寥要言不繁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D.協迫邂逅窮困潦倒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2、A點撥:B“悴”應為“瘁”C“繁”應為“煩”D“協”應為“脅”。
3.對下列詩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當的.一項是()
A.渚清沙白鳥飛回渚:水中小洲(陸地)
B.無邊落木蕭蕭下蕭蕭樹葉被風吹落的聲音。
C.萬里悲秋常作客萬里這里指到處漂泊,居無定所。
D.潦倒新停濁酒杯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3、D點撥:指年老因疾病困頓。
4.對本詩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首聯寫詩人登高的見聞。詩人對風、天、猿嘯、渚、沙、鳥飛等具體的景物,進行了生動具體細致的刻畫。
B.頷聯也是寫景,但手法與首聯不同,如果說首聯是一幅工筆畫的話,那么頷聯就是一幅寫意畫。詩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蕭蕭的落木,滾滾的流水,加以渲染,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
C.頸聯詩人點明詩旨。詩人登高望遠,由無邊的落木,不盡的江水,聯想到自己漂泊萬里,暮年多病,抒發了怨天尤人的牢騷,這是孤獨者的慨嘆。
D.杜甫是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對人生有大悲憫。“艱難苦恨繁霜鬢”是他關于現實觀照的結果。
4、C點撥:“怨天尤人”與“孤獨”錯。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是一貫的,他并不孤獨。
5、“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的“無邊”“不盡”二詞能否刪去?為什么?不能。因為這兩個詞擴大了詩的意境,有了它們,后面的“蕭蕭”和“滾滾”才有附著點,才能更顯出秋之悲涼廣曠。點撥:詞語的作用只有放在大的語境里,與整體聯系起來才能凸顯其作用。謝謝大家,授課完畢!
杜甫《登高》審美藝術賞析《登高》是杜甫于公元767年在夔州所作。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時代的不幸,個人的多病,加上壯志未酬,使杜甫內心極為苦悶與憂愁。為了排遣心中的郁悶,詩人帶病登臺的,想借此排解苦悶與憂愁。在中國古代詩歌中,“登高”或者“登臺”都有著思鄉寄情之意,表達志向之感。《漢樂府民歌悲歌》中寫道:“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意思是說,想回家沒有辦法,心中悲痛,因而暫時用悲歌代替哭泣,用遠望代替回鄉。可以說,這首詩歌通過登高對所見所聞的秋江的描寫,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單之愁。
其審美藝術特點如下:首先,情隨境生,情感深沉在古代詩歌中,情隨境生是常見的手法。情隨境生就是詩人在生活中遇到了某種物境,突有所悟,情緒滿懷,于是,詩人借著對物境(“境”即孕育詩人心中的主觀情感和外物景的統一)描寫,把自己現實的情意表達出來,從而達到意與境和諧統一的一種表現手法。正如朱熹說過:“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夫既有欲,則不能無思;既有思矣,則不能無言;既有言矣,則言之所不能盡而發于咨嗟詠嘆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響節奏,而不能已焉。此詩之所以作也。”這其中的“情”往往是極為深沉的、甚至表現出凝重感,也許是早已孕育心中的情感等。
就《登高》這首詩歌來說,前四句寫登高所見。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詩人面對這樣的境象,后四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懷”就由此而生,抒寫了“登高”的感慨其中,頸聯中“萬里”和“百年”從時空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懷”又從白發日多,因病無法喝酒,最后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悲秋多病、潦倒不堪的根本原因。這樣,運用情隨境生的手法,不但使詩歌具有較強的形象感,使詩歌具有了濃郁的抒情氛圍,而且詩人觸境生情,憂國傷時之情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其次,對仗工整,境界開闊對仗是指用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兩個短語或者句子對稱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種表現手法。在詩歌中,對仗手法的運用不但便于展開空間描寫,便于空間跳躍,形成詩歌的審美境界,而且給人在視聽覺上以整齊美、勻稱美,從而提高詩歌的審美表達效果。就杜甫這首《登高》來看,從首聯到尾聯全詩都對仗,而且顯得流暢自然,所以后人推此詩為唐人七律第一。
比如,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不僅上下兩句相對,“風急天高”對“渚清沙白”,“猿嘯哀”對“鳥飛回”,十分工整,而且還有句中自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有表示天象的,有表示名物東側,有表示色彩的、也有表示物態的。這樣,短短兩句,不但形象生動、自然和諧,而且審美意境開闊,更增加了詩句的情感的審美張力。
再次,言簡意豐,意蘊深刻我們都知道,古代詩人特別注重“煉字”和“煉句”,做到“言簡義豐”,即洗煉而內涵豐富。這樣,使詩歌語言達到形象逼真,活潑生動,在富于動態中,實現以少勝多的要求。所以,“言簡義豐”是中國古代詩歌的特點之一,也是杜甫詩歌的主要特點。
在《登高》這首詩中,可以說每一句都表現出言簡義豐的特點。就千古傳頌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一聯來說,宋人羅大經說這兩句具有八層意思。其大意是說,“萬里”,離家之遠,“悲秋”言秋天讓人感到悲涼;“作客”點出了羈旅之愁,“常作客”說明了半生飄零;“百年”喻指有限的人生,“多病”指百病纏身;“登臺”登高遠眺,表示思鄉情懷,“獨登臺”表示孤獨的境遇。上下兩句一共才十四個字,就蘊含著八層意義,如果再從整體上看,也許意義更為豐富,意蘊更為深刻,足見這首詩歌”言簡義豐”的特點,也可以看出杜甫詩歌意象的密集性特征。
高二語文上冊《登高》教案設計 5
教學目標:
1. 了解杜甫生平以及詩歌創作背景。
2. 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3. 誦讀詩歌,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教學重點:
掌握詩歌鑒賞的三種方法。
教學難點:
誦讀詩歌,體會作者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方法:誦讀鑒賞法、合作討論法。
教學工具:多媒體、音像資料。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飛花令”形式導入
規則:先指定一位同學說一句關于秋天的詩,再由其指定其他同學接力。
(板書:登高 杜甫)
二、整體感知:
首先,聽錄音朗讀,注意節奏和讀音。
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思考:本文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找一生示范朗讀,另找一生評價。明確:(景物)描寫、抒情。
師: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用詩中的一個字來回答。
生:悲
分析“哀”、“苦”、“恨”與“悲”哪個更適合作詩眼。
明確:“悲”是作者直接抒發情感的表現,“苦”、“恨”和“哀”都是作者間接抒發情感的表現,因此用“悲”字更恰當準確。
師:這是詩的感情基調,即詩眼。
三、寫作背景
師:請學生回憶作者的生平事跡。
明確:杜甫詩歌創作風格:沉郁頓挫。在初中學過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體 現了詩人具有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情懷。
本詩的寫作背景:這首詩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時寫的。“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但國家仍是一片混亂,好友李白、高適和嚴武相繼去世,此時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寫下了這首詩。三年后,杜甫病死在離開四川的途中。
總結鑒賞詩歌的方法之一:知人論世法(并板書)。
四、分析意象
師:作者“登高”看到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同桌之間討論。
生2展示。
明確:景物 特點
風 急
天 高
猿 嘯哀
渚 清
沙 白
鳥 飛回
落葉 無邊 蕭蕭 下
長江 不盡 滾滾 來
師:補充意象和意境的概念、“落木”和“落葉”的區別。
明確:意象:詩歌中具體的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人、物和景等;
意境:作者將自己的情感通過生動的畫面表達出來,達到“內情”與“外物”統一而具有藝術感染力的境界。
“落葉”給人一種枝繁葉茂之感,“落木”給人一種干枯干燥的感覺,因此用“落木”更符合秋天的特點。總結鑒賞詩歌的方法之二:由象入境法(并板書)。
師:找一生朗讀描繪畫面的文字,請大家閉眼,試著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誦讀指導:首聯兩句,“風急”——要讀得很凄涼,似乎在唇齒間顫抖的'讀出來;“天高”——調子要很高并帶拖腔;“猿嘯哀”——要有欲哭的感覺;“鳥飛回”——聯想到作者,孤獨漂泊、遠離家鄉,他還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嗎?!
頷聯兩句,要將蒼涼之感和曠達之悲讀出來。
五、體會情感
師:宋代羅大經曾說頸聯含有八層意思,你能讀出幾層意思來?
生3展示。
明確:萬里—地之遠也;
秋—時之凄慘也;
作客—羈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齒暮也;
多病—衰疾也;
臺—高炯處也;
獨登臺—無親朋也。
師:點撥通過具體的字詞來體會作者的情感。總結鑒賞詩歌的方法之三:情景交融法(并板書)。
誦讀指導:“萬”“悲”“常”都要重讀。讀“萬”,開口要大,腔調要拖長,以描繪遙遠之狀;讀“常坐客”,要倍感自己身世凄涼。“百年多病獨登臺”,要深感自己多病孤獨,形單影只,無所依傍。“百”“多”“獨”都要重讀,其中“獨”字要讀得特別痛苦。
最后一聯,“艱難”要讀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別重,從牙縫中吐出這兩個字;“繁霜鬢”又要稍緩,但聲音不能低。當讀“新停濁酒杯”時,把欲罷不能的情緒表達出來。
六、課堂小結1.情境式默寫(PPT15中幾句話對應的詩句)
2.背誦全詩
七、課后作業
根據本課學習的幾種方法,自學《秋興八首(其一)》
八、板書設計
登高
杜甫
自然之秋 知人論世法
“悲” 人生之秋 由象入境法
國家之秋 情景交融法
高二語文上冊《登高》教案設計 6
一、教材分析
《登高》這首詩是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唐詩單元第五課《杜甫詩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詩。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中學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形成健全人格。唐詩作為中國文學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鑒賞唐詩對于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和積淀學生的人文素養意義非凡。
二、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中高中語文教學應“讓學生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這一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1、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詩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詩歌的主要意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感受、品味詩歌意境,培養初步鑒賞詩歌的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操。
詩歌鑒賞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反復吟誦中通過聯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語言文字還原成立體的、生動的畫面從而把握隱藏在文本背后的詩人的內在情思。據此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把握詩歌中景、境、情三者的關系,而本課的教學難點則是在理解詩人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的同時,最根本的一點是悲國家之秋、社會之秋也就是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懷,這也是本詩的關鍵。
下面我將從教法、學法以及教學過程的設計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想進行說明。
三、說教法
詩歌講究韻律和節奏,只有通過反復的聲情并茂的吟誦,能使學生感受古典詩歌的格律美、音韻美。所以我將采取誦讀法,通過多種方式的反復吟誦,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他們的聯想和想象能力,使其進入詩歌的情境。在本詩的鑒賞中,由于學生知識積淀和人生經歷有限,理解詩人的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存在困難,因此在教學中我將運用講析法和點撥法補充詩人杜甫生平的`有關重要的信息以及進行簡要的點撥。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每一個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詩人。要讓他們心靈的琴弦響起來。”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針對文本這個平臺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的過程。所以我還將使用討論法使學生參與討論,培養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四、說學法
學生也將采用朗讀法、欣賞法、討論法開展學習活動。
五、教學程序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的要求,我將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提高教學效果。本課的教學過程我將設計為如下幾個環節: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導入新課時我將用這樣一段話: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個秋天的傳統佳節,是與親人一同登高,九月九日重陽節前后。夔州,長江邊。刺骨的寒風凜冽地吹著,江邊萬木凋零,漫山遍野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渾濁的江水滾滾翻騰,向前奔涌。幾只孤鳥在天空中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走來。他衣衫襤褸,蓬頭垢面,滿身疾病,步履蹣跚……
重陽節,本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是與親人一同登高祈求長壽的日子。可是這位老人,半生懷才不遇,晚年窮愁潦倒,孤獨在外漂泊,已然走到了他生命的秋天。而讓他時刻不忘的國家此時也是戰亂頻仍。重陽佳節獨自登上高樓,面對萬里江天,面對一片衰敗,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杜甫的七言律詩——《登高》,共同去領略詩圣的才情,觸摸其慷慨的靈魂。
(二)整體感悟,把握詩歌
在整體感悟環節,將主要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首先我會配樂范讀詩歌,通過自己聲情并茂的朗讀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并給他們提出一個問題:你認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樣的?學生聽讀后自由朗讀并結合注釋體味,就能對《登高》一詩的悲哀的情感基調有個感性的整體認知,并在誦讀的過程中培養其語感,體味詩歌的音韻美。
(三)研讀寫景的詩句,品味深邃的意境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應培養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首先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全詩的情感基調是“悲”,詩人“悲”什么?此問題設計承接上環節順勢而出,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在思考這個問題時,閱讀經驗、知識積淀有限,大多數學生只能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而理解到社會之秋、國家之秋這個層面則存在困難。因此,我先讓學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和理解詩人悲國家、社會之秋的情懷。
具針對悲自然之秋這一層面,我從文本出發,設計如下的兩個問題:
首聯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一幅廣闊深遠的圖景,請你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這幅登高秋景圖。
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以上的兩個問題設計解決詩歌是怎樣寫景的問題。學生通過聯系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還原成立體可感的畫面,領略詩中天地蕭颯悲涼、凄清的景像,品味其深邃悠遠的境界,從而把握詩人的情感,體會詩人登高望遠時內心的無盡的悲涼,并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聯想、想象能力,基本上解決悲自然之秋這一層面。
(四)研讀抒情的詩句品味深沉的感情
關于詩人悲己、悲生命之秋這個層面,可在學生結合文本研讀頸聯的基礎上,適時的提出這樣兩個問題:詩人僅僅悲嘆大自然的秋嗎,所悲之秋還有沒有別的意味?宋代羅大經指出此聯有八層意思,你能讀出幾層呢?
此時可結合多媒體展現杜甫生平及此詩的寫作背景:本詩作于安史之亂后第二年,晚年的詩人仍四處漂泊,居無定所,生活困頓,再加上年老多病,登臺賦詩,想歲將百年,生命將盡,而命途多舛,壯志難酬,而對于封建時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無異于要了詩人的性命,今詩人頭發花白,命將盡而事業無成,不由悲從中來,悲嘆個人生活的困頓同時,更加悲嘆政治生命的困頓,實為悲嘆個人人生之秋。此教學環節意在讓學生對詩歌有更深入的體會和深切的感悟,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
關于第三個層面,即詩人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中鑒賞文本應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內核,情感內涵的要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由學生進行個人思考、小組討論:詩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這些也許都不是“悲秋”的根本,研讀尾聯思考“悲秋”的根本是什么?
此問題是本節課的難點,在教學中我將引導學生抓住尾聯中的“艱難”一次并結合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討論、分析。艱難在這里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初中時所學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則表現了詩人流寓蜀中生活的艱難,更寫出了詩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推己及人的偉大胸懷。由此引導學生理解詩人的“悲秋”不僅是悲自然、悲個人,更深層的是悲國家、悲社會,相對于國家的風雨飄搖,破敗不堪,詩人自己的生活困頓、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風蕭颯,即個人之秋、自然之秋只不過是文本的表層罷了。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作為平等主體參與討論,最后只進行簡要的梳理。
(五)課堂小結
在最后,我將對本課進行總結:“詩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時節,獨自登高望遠,縱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謂壯懷激烈,慷慨悲歌。這里有對自然秋景的悲傷,有對自身命運的嗟嘆,更有對國家命運的憂慮。讀這首詩,應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明代胡應麟推此詩為——古今七言律詩第一,確實如此。”
(六)作業設計:
要求學生課下研讀杜甫的其他詩作,并以小課題的形式寫出一篇關于杜甫專題的研究小論文。
布置這項作業,一是引導學生課外閱讀,二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課堂教學的成果,培養學生培養學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動意識。
(七)、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主要體現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作者的思路。
首聯哀婉孤獨
頷聯沉郁高昂悲自然之秋
頸聯愁苦沉痛悲人生之秋
尾聯憂憤無奈悲國家之秋
總之,這堂課將在美妙的誦讀中開始,在學生的思考中結束,我將盡全力去創設溫馨、和諧而又創新、熱烈的課堂氛圍,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高二語文上冊《登高》教案設計 7
一、說教材
《登高》是高中語文必修3第二單元第五課《杜甫詩三首》的第三首。這個單元學習唐代詩歌。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文化上兼容并包,音樂繪畫書法等藝術都有了長足的發展,這些都從不同方面對詩歌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詩歌本身的發展也趨于成熟,體裁擴大,詩體完備,詩家輩出,風格多樣。唐詩體現了我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極大的社會認識意義和審美價值。
《登高》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詩。古人評價它是“杜詩第一”、 “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見其重要位置。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杜甫律詩“沉郁頓挫”的風格,具有極高的鑒賞價值。學好此詩,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要求詩歌鑒賞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古詩如浩瀚之海,實現上述目標,讓學生自己在詩的海洋里乘風破浪,應是最理想的選擇。
1、葉圣陶先生曾說“詩要反復地讀,詞要低回地誦”,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總結鑒賞方法是本課的著力點。掌握方法,分析得更準,理解得更透,讀得會更動情,感悟會更深刻,受益會更多。因此,我把學習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提高詩歌鑒賞能力作為本課的知識與能力目標。
2、學生觀決定教育觀。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是新課改的.精神之所在。師生平等對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此我把教師主導下的多層對話作為本節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
3、教育的本質就是塑造人。讓學生從杜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那種愛國愛民情懷中汲取一點精神養料,是本節課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的關注點。
綜上所述,本節課就是在師生平等對話中讓學生去感受詩之美,領悟詩之情,學習詩之法。學習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是教學重點,汲取詩人的精神養料是教學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1、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會多處靈活運用誦讀法。“三分詩七分讀”,抓住朗誦,也就是抓住詩歌教學的“牛鼻子”。“以聲達意”、“以聲移情”、“以聲傳情” 可帶領學生較快地走近詩人,走進文本,感受詩情,觸摸到融于詩歌中的詩人的情懷。
2、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我在鑒賞詩歌意象,體會情景交融藝術手法時,會運用自主探究法。學生將分組討論,抓描寫意象的關鍵詞并體會其作用,從而突破教學重點。
3、在體會詩歌的悲情美環節,我會恰當運用提問點撥法,指導學生思考,突破教學難點。
4、運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影像資料、背景音樂,變抽象為直觀,變無聲為有聲,豐富教學內容。
四、說教學程序
(一)用對聯導入。
民間疾苦 筆底波瀾;
世上瘡痍 詩中圣哲。
學生借助對對聯的賞析,回味杜甫窮年漂泊的一生,體會杜甫作為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讀書人,忠君念闕,心系蒼生的偉大情懷。
(這一設計理念源于孟子所云:“誦其文,讀其詩,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知人論世是鑒賞詩歌的第一步 )
(二)研讀課文
1、初讀,朗讀吟誦,感知韻律美。
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懂句意,體會律詩的節奏、押韻的順暢之美。
2、再讀,披詞入情,感受感情美。
讓學生用一個字概括這首詩的情感內容。(此教學設計是從新課標要求的文學作品應先整體感知,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邏輯思維能力出發進行的設計。)
其答案是一個“悲”字,由此輻射出兩個問題:詩人因何而“悲”?如何寫“悲”?(此問題設計順勢而出,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3、三讀,展開想象,感悟意境美。
詩的意境由多個意象構成。意象是詩人情感的載體,是詩歌的靈魂。引導學生張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體驗意象,是詩歌鑒賞的關鍵。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讓學生分組討論分析首聯、頷聯共寫了幾種意象?(急風、天高、哀猿、飛鳥、落木、長江)分別用什么詞描寫?是如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這一問題的設置,是讓學生通過體會多個意象所構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詩中所彌漫的悲情,從而對情景交融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這就初步突破了教學重點。)
4、四讀,品評詞句,領悟悲情美。
詩中有景有情,學生在入境之后,引導學生抓住頸聯、尾聯的關鍵詞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來領悟詩人悲壯而不傷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懷,突破教學難點。
5、五讀,感悟朗讀,品悟音樂美。
在深刻理解基礎上的誦讀是涵詠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徑。我將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誦讀,用心感悟,借聲傳情;再配樂朗誦,在悲涼的背景音樂中個別誦讀,互相點評,互相欣賞;最后,播放名家范讀。
高二語文上冊《登高》教案設計 8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2、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無盡的哀思;
3、掌握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
(1)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鑒賞技巧;
(二)教學重點
1、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2、賞析詩歌對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三)教學難點
走進詩人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無盡的哀思。
(四)教法學法
1、教法:情境渲染、朗讀指導、提問法、鑒賞指導、聯想觸發等。
2、學法:想象法、美讀法、思考探究法、能力遷移訓練等。
(五)教學安排
一課時。
(六)教學流程
一、故事導入
請大家想象老師講的故事的畫面:
一千二百多年前,一個秋風蕭瑟的季節,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著,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空中簌簌下落。江水滾滾翻騰,刷刷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孤鳥在盤旋,猿在哀鳴——這時,一個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的老人慢慢地爬上山,步履艱難,跌跌撞撞……。這位老人,曾經豪情萬丈,志在報國;這位老人,曾經渴望“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這位老人,才華橫溢,“語不驚人死不休”;這位老人,無論窮達,都不忘兼濟天下。然而蒼天弄人,他一生數起數落,郁郁不得志。重陽節,本是登高祈壽家人團聚的節日,而年過半百,滿身疾病的他卻面對處在戰亂之中的國家,面對萬里之遙的故鄉,面對漫天飄灑的落葉,面對滾滾翻騰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聲高吟……。大家應該猜到,這位老人是誰吧?
二、知人論世
1、作者簡介
(1)請同學們回憶初中曾經學過的杜甫的作品,介紹杜甫的生平。
(《春望》、《望月》、《春夜喜雨》、《絕句》)
(2)老師補充介紹杜甫的生平經歷及寫作特點:
(杜甫,字子美,“杜工部”,現實主義詩人;一生窮困潦倒,飽經憂患。詩歌全面、真實地反映安史之亂前后廣闊的社會生活和民生疾苦——“詩史”、“詩圣”;詩風:沉郁頓挫。)
2、背景交代
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在這種情勢下,他只得繼續“漂泊西南天地間”,在“何日是歸年”的嘆息聲中苦苦掙扎。時代的艱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所有這些,像濃云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他為了排遣郁悶抱病登臺。
三、聯系解題
聯系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登高”的含義——重陽節,登高祈壽,懷念親人,思念家鄉,抒發感情。
四、誦讀感悟
1、美美地聽——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播放《登高》Flash配樂朗讀,同學們美美地聽,注意:
(1)讀準字音,把握節奏;(2)感受詩歌的感情基調。
2、美美地讀——訓練語感,把握情感。
(1)第一次讀:再次播放《登高》Flash配樂朗讀,請學生跟著小聲仿讀;
(2)第二次讀:老師范讀,作節奏、輕重音指導,把握全詩的感情基調——抓住頸聯的“悲秋”的“悲”字,然后學生自主朗讀,醞釀感情。
(3)第三次讀:全班齊讀,注意節奏舒緩,讀出詩歌的感情。
3、朗讀方法小結
(1)讀準字音;
(3)注意輕重;
(2)把握節奏;
(4)讀出感情。
五、賞析詩歌
1、了解句意
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嘗試用自己的話語描述詩句的意思。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2、細品內涵
(1)名詞解釋
意象:詩歌中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如剛剛學過的王維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明月”、“清泉”。
意境:詩人的主觀情意和客觀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即情與景的和諧統一。如王維《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表達了詩人投身清新的大自然中,無比喜悅、閑適的意境。
(2)思考探究
在自主鑒賞本詩的基礎上,小組交流討論下面一個問題:
本詩描寫了哪些意象?分析這些意象與作者思想感情的關系。
(3)細品內涵
①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寫了哪些意象?它們有什么特點?為全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本聯在寫作上有什么特點?
(迅疾的秋風、高遠的天空、哀鳴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島、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飛盤旋的水鳥;為全詩營造了一種既雄渾高遠,又肅殺凄涼的意境;
寫作特點:語言精煉,對仗工整。)
②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寫了哪些意象?給你一種怎樣的感覺?
如果你是杜甫,面對蕭蕭落木,滾滾長江,你的心情如何?
(無邊無際的紛紛落葉,奔騰不息的滾滾長江;
本題較開放,答案允許多樣性:既感到人生短暫而渺小,歷史悠遠而不可逆轉,因壯志未酬而產生惆悵;也會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
③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找一找,本聯共寫了詩人多少層愁苦,你能領悟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離鄉萬里、時值悲秋、漂泊他鄉、常年在外、人到老年、體弱多病、孤獨無依、登上高處,詩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獨,身世凄涼,十分眷念家鄉和親人,也為國家多難憂心忡忡。)
④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從“艱難”一詞中分析造成杜甫愁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前兩聯主要是寫景,后兩聯主要是什么?全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艱難”一詞雙關:既因為個人生活艱辛,遭遇坎坷,也因為國家連年戰亂,朝廷動蕩不安;后兩聯主要是抒情,抒發作者孤獨凄涼,貧病交加,憂國傷時,消愁無門的思想感情。)
3、板書小結
4、方法小結
由意象品味意境的鑒賞方法——
(1)找出詩歌意象;(2)分析意象特點;
(3)分析意象與作者思想感情的關系。
5、個人體悟
(1)個性化閱讀
說說你認為詩中寫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詩句,并說明理由。
(2)想象聯想
老師再次播放《登高》Flash配樂朗讀,請同學們閉目凝神,假設自己就是詩人杜甫,通過想象詩中秋風蕭瑟、猿啼悲哀、孤鳥盤旋、落葉飄零、江水奔騰等意象,感受杜甫身處肅殺凄厲、沉郁悲涼的意境,以及內心孤獨凄涼、傷時憂國、消愁無門的境界。假如你身處秋天的意境之下,你又會聯想到什么?
(3)拓展延伸
“秋”往往與“愁”關聯:有人見秋霜而悲白發,有人睹殘花而傷紅顏,有人望歸鴻而思親人,有人聞寒蟬而嘆余生,有人拂秋風而覺蕭瑟,有人觸秋雨而感悲涼……,古詩詞中常見的3種“悲秋”情懷有:
1、抒發離別之苦,思念之情。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李白《子夜吳歌》)
2、表現處境悲涼,命運多舛。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駱賓王《在獄詠蟬》)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李白《夜泊牛渚懷古》)
3、悲嘆英雄遲暮,人生苦短。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劉徹《秋風辭》)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將軍白發征夫淚。”(范仲淹《漁家傲》)
不過,由于作者的處境、心情、視角不同,秋天的色調也就不同。秋天的意象并不全是悲愁。秋高氣爽,天高云淡,稻麥成熟、瓜果飄香,層林盡染,絢麗多姿……秋天的景象也可以寄托喜悅的情感: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王維《山居秋暝》)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劉禹錫《秋詞》)
(4)熟讀成誦
學生在個人體悟的基礎上,有感情地齊讀本詩,盡可能地背誦本詩。
六、全詩小結
回顧本節課的內容,總結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
1、知人論世5、分析技巧
2、誦讀感悟6、想象聯想
3、了解句意7、熟讀成誦
4、細品內涵
七、能力遷移
根據《登高》中學到的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方法,鑒賞下面這首詩歌。
江漢
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說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寫了哪幾個意象?這些意象有什么特點?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象:片云、孤月、落日、秋風;
特點:“片云”、“孤月”既為實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飄蕩,就像自己漂泊他鄉,漫漫長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獨寂寞;第三聯用“落日”比喻自己黃昏暮年,秋風則是眼前實景,與上句的“落日”喻象相對,虛實結合。
兩聯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種天高地遠、孤月獨照的冷清意境。)
八、作業
1、背誦本詩;
2、背誦杜甫的《江漢》。
高二語文上冊《登高》教案設計 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誦讀鑒賞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并聯系詩歌的寫
作背景把握詩人豐富的感情。
2、技能與方法:在反復吟誦的基礎上,分析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把握詩人的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教學重點:
1、繼續學習通過分析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把握感情的方法。
2、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把握詩人豐富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杜甫青年時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抱負,無奈世事艱難,人生多艱。杜甫24歲在齊魯大地壯游時所作《望岳》大家所熟知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抒發了詩人的豪情壯志以及實現理想的信心,我們今天再來欣賞杜甫晚年時的作品《登高》,了解“詩圣”登高望遠時的心情。
(前面已經學習了《杜甫詩三首》的前兩首,《登高》是第三首,因此作者、背景一筆帶過,無需重復)
二、 朗讀詩歌:(老師提示誦讀時請同學們注意四點要求:一是讀準字音,二是把握節奏,三是注意輕重,四是要讀出感情。
1. 同學們自由朗讀
2. 同學個別嘗試著讀(師生先不做評價)
幾個同學讀完之后老師問:以上同學誰讀的最好?為什么?(評價最后引到情感的感知上。)
三、把握詩人豐富的'情感
1.這首詩歌的感情基調是什么樣的?詩中流露出杜甫怎樣的感情?可以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悲
2.同學融入感情再次朗讀,體會詩中所流露出的“悲”情。
3.仔細品味感情:這種情感突出的體現在頸聯(結合課后練習)
宋代的羅大經指出《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聯竟然有八種悲,同學們踴躍回答,可以指出任意一種或幾種。
(學生踴躍回答)
(老師引導和明確)這首詩是大歷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時寫的。此時“安史之亂”已結束四年,但地方軍閥乘機爭奪地盤,國家仍是一片混亂。杜甫身逢戰亂,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寫這首詩時作者已經55歲了,漂泊了第八個年頭,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國運的艱難,身世的悲苦,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相繼去世——這些都壓在他的心頭,他是為排遣郁悶抱病登臺。
“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凄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齒暮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鶴林玉露》
明確:
(1)“萬里”: 聯系課下注釋,指離家萬里。很遠的地方,詩人作此詩地點在夔州,他把長安當做自己的家鄉,遠離家鄉在外漂泊。第一層悲,遠隔萬里之悲。
(2)“秋”:古詩傷春悲秋的主題,一片蕭索之景,可聯想到人的暮年。
(3)“作客”:和現在的“做客”是否相同?
不同。作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在外漂泊,當時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時期。
(4)“常作客”:長期的漂泊在外,羈旅之久。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 作客是客居他鄉,漂泊在外因為當時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時期。所以如果你到朋友家去做客遠隔萬里可能還不那么悲,但如果你是長期的漂泊在外,那這個悲就很大了。
(5)“百年”:聯系課下注釋,指到了晚年。
(6)“多病”:杜甫疾病纏身。
(7) “獨登臺”:重陽節登高,只身一人沒有親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8)“臺”: 高迥處也。高和感情有什么關系?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它能夠感受到宇宙時空是那么的寬廣,而我渺小的孤獨的一個人在這樣大的一種時空當中,更突顯落寞和孤寂。
(老師引導)那么,詩人只是抒發一己之悲嗎?為什么?
4.品味尾聯所蘊含的感情
(1)“艱難苦恨繁霜鬢”: 既指杜甫個人的命運又指國家的命運,表現出憂國憂民的情懷。聯系《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具有博大的胸懷。(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
(2)“潦倒新停濁酒杯”:古人認為酒能澆愁,無奈多病連酒也不能喝了。這種憂愁怎么排解呢?怎一個“悲”字了得!(體會無法排遣的“悲”愁)
5.同學們融入感情,再次誦讀頸聯和尾聯,老師指導朗讀:
頸聯是他的身世之苦,讀“萬里”的時候就要想象出浩淼的感覺,巨大的空間感。“悲秋”重點突出悲字,這是這首詩的感情基調。 “常作客”突出“常”。
四、探究景物描寫
人們稱杜甫這首詩歌是“古今七律第一”。律詩書寫規律先寫景后抒情。
1.詩歌中的景跟情有關系嗎?
明確:詩歌中的景蘊含了作者的感情。清代王夫之說“景、情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歌中的景象我們叫做意象。
2.首聯、頷聯寫景:各有哪些意象?又各有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師生明確:
(1)首聯六種意象:風、天、猿嘯、渚、沙、鳥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身體冷,心里冷。
高天:高遠的天空下感覺人很渺小。
猿嘯哀: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
(2)頷聯兩種意象:落木、長江
落木:中國古人說“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落葉“蕭蕭”而下,這蕭殺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詩人想到自己的處境,生發生命隕落,韶光易逝之感。
不盡長江:這亙古如斯、日夜奔流、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給人時間的永恒之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對比之下,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越顯得短暫。
總結:“無邊”、“不盡”二詞突出了空間的廣闊,“滾滾”表現了長江壯闊的氣勢,因此我們結合這些景物描寫可以感受到這首詩給我們的是一種壯闊的境界,詩人的“悲”也應該是“悲壯”的。
五:課堂小結
作者在寫景時呈現出來的是一種蕭瑟、凄涼、開闊的景象,而他所表達的感情有羈旅愁,有身世苦,同時還有非常高遠的家國憂。
六、結合板書背誦本詩
七:作業:
1.背誦、默寫本詩
2.完成《新新學案》相關聯系
八、板書設計
高二語文上冊《登高》教案設計 10
教材分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3第二單元第五課《杜甫詩三首》的第三首。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主要鑒賞唐代詩歌。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學習這一單元著重要求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獨特的審美情趣。鑒賞時,要注意知人論世,同時也要注意在朗讀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意境蒼涼,最能代表其“沉郁頓挫”的詩風。被譽為“杜詩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見其重要位置和極高的鑒賞價值。詩歌通過寫登高所見所感,抒發了漂泊異鄉、年老體衰的惆悵之情,再現了一位憂國憂民的詩人形象,在這種沉重的感嘆中,我們能感受到蘊涵其中的對生命衰弱的抗爭和對生命的留戀以及對國家、人民的關注。
學情分析
在《登高》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杜甫的一些詩,對杜甫的個人經歷,所處的時代背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學生懂得了一些鑒賞詩歌的方法,目前閱讀詩歌時可抓住意象,會結合詩人經歷把握詩歌的主旨,這些都有助于學習杜甫的七言律詩《登高》。但學生鑒賞方法掌握的較少,主旨還不能全面概括,因此,還需要加強學生對古詩詞誦讀的訓練,讓他們學會品味詩歌的意境,進而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使學生受到詩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從而引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詩的寫作背景及詩歌創作的影響;
2、學會詞句注釋并翻譯古詩;
二、過程與方法
1、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掌握由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鑒賞技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詩人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博大情懷,培養愛國情懷。
2、提高詩歌鑒賞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養料,提升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1、體會詩歌中的意象為本文奠定了怎樣的基調。
2、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此詩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1、分析文中的意象,學會意象分析的賞析方法。
2、在朗讀和背誦中,感受詩人悲涼的內心世界,領略詩人獨特的審美情趣。
教學任務
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在了解詩人生平事跡和寫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語言,感知意象,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飽含深情地朗讀課文。本課學習的目標是要領會詩中的景和情,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借用投影,呈現學習材料,介紹杜甫的生平遭遇,為知人論世打下基礎。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應多處運用誦讀法,發揮誦讀傳情達意的作用,帶領學生較快地走近詩人,走進文本,感受詩情。在品讀詩歌時深入探究詩歌意象,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讓學生分組討論,抓住描寫意象的關鍵詞并體會其作用,突破教學重點。并通過提問點撥法,創設情境,深化學生的探討,引導他們體會詩人悲涼的內心世界,領略詩人獨特的審美情趣,突破教學難點。
教學方法
1、吟誦法。
2、講析法和引導法。
3、討論法。
4、情景展示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工具
使用多媒體設備,打開教學PPT,向同學們展示圖片、資料、背景音樂等。
課前準備
讓學生繼續了解一下杜甫,如課前復習之前課堂上關于杜甫的內容,或利用網絡和圖書館的資料收集杜甫的生平事跡和詩歌作品。
(設計意圖)知人論世是詩歌鑒賞的重要方法。讓學生課前查找資料并學會歸納概括是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只有充分了解詩人的生平、思想及創作背景,才能使學生更好地走近作者,走近詩人的內心世界并深刻體悟詩歌的豐富意蘊。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課件投影,逐條展示,以此回顧同學們已學過的或者耳熟能詳的杜甫詩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
同學們,請問你們還喜歡杜甫的哪些古詩詞名句呢?(師生互動)
我們學過杜甫的許多詩歌,對他的作品詩風也有一定的了解,今天就讓我們再一次走近這位老人來學一學他的一篇被稱為“古今七言律詩第一”的曠世之作《登高》,進一步感受杜甫這位偉大詩人的深沉情感。(投影課題)(板書登高杜甫)
(設計意圖)由相關的詩歌導入學習內容,喚醒學生的知識積累,再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既能引發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又可以讓學生更有針對性的學習。
二、品讀詩歌
(課件投影全詩)
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同學們,學習一首古詩,首先就是要進行朗讀,朗讀能使人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以此便能更好地鑒賞詩歌。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抬頭看著投影,來朗讀一下詩歌吧。(播放PPT中的背景音樂)老師在樂聲中滿懷深情地朗誦《登高》全詩。(營造凝重的課堂氣氛)
師再朗誦,學生跟讀。
(初讀時,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懂句意,注意輕重,劃分詩歌的節拍、標明詩歌的韻腳,體味詩歌的韻律美,要求讀出感情并感受杜甫律詩起承轉合、抑揚頓挫的形式美。)
請幾位同學單獨來讀一讀,再請其他同學對他的朗讀進行點評。
(一位學生朗讀,幾位同學點評,教師再指導朗讀。再讀是為了讓學生深入體驗,體會詩歌的情感美,把握詩歌的整體基調是“悲”。)(板書:總基調-悲)
請大家融入這種感受,有感情地再齊聲朗讀《登高》。
(設計意圖)詩歌重在朗讀,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可以觸發學生的情感體驗,為學生搭建一個“體驗”的平臺;學生在朗讀中自覺地把握詩意,感悟詩作意境,為下面的分析奠定基礎;培養學生對古代詩歌的朗讀吟誦以及通過朗讀吟誦感悟詩歌情感的'能力。
三、預習檢查
(1)請學生展示課前預習情況,交流介紹杜甫的經歷和代表作。
(2)老師概括杜甫生平,并引入詩歌創作背景:(課件同步投影)
作者簡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杜審言之孫,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他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
杜甫既經歷了安史之亂前那種繁榮昌盛的“開元盛世”,也看到了唐王朝在安史之亂后一蹶不振、江河日下的敗落景象。因此,杜甫的一生和唐王朝的由盛及衰息息相關。大致說來,杜甫的生平,隨著社會和個人環境的變動,可以劃分為四個時期:
(板書各時期的代表作):讀書壯游(三十五歲前)——長安求職(從三十五歲到四十四歲)——戰亂流亡(從四十五歲到四十八歲)——漂泊西南(從四十九歲到去世)
杜甫是唐王朝由興到衰的見證者,他的詩歌多反映現實,因此被稱為“詩史”。
作品背景:杜甫身逢戰亂,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飄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這首詩是大歷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時寫的。此時“安史之亂”已結束4年,但軍閥乘機爭奪地盤,國家仍一片混亂。他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排遣心頭的郁悶,杜甫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于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3)同學們理解詩歌背景后,心里默讀兩遍,然后留心幾個問題:
1、找一找詩歌中的意象有哪些?
2、杜甫是個什么樣的詩人?
(設計意圖)設置問題讓學生初步把握詩人的創作特點和性格特征,為接下來具體分析詩歌作鋪墊。
四、詩歌分析
(1)梳通詩意(師生互動,投影逐條展示)
1、詞句注釋
嘯哀:指猿的叫聲凄厲。
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
鳥飛回: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蕭蕭:模擬草木飄落的聲音。
萬里:指遠離故鄉。作客:漂泊他鄉。
百年:猶言一生,這里借指晚年。
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苦恨:極其遺憾。苦,極。繁,這里作動詞,增多。
潦倒:衰頹,失意。這指衰老多病,志未得伸。
新停:剛剛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說“新停”。
2、翻譯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漂泊萬里客居異鄉更添悲秋情緒,百病纏身而今我又獨自登臨高臺。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2)逐聯分析(師生互動,投影在老師講解完后逐步展示)
《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詩,共有八句,可分兩個層次,前四句是寫景,后四句是抒情。
1、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A、首聯共寫了幾種景物?分別用什么詞描寫的?
首聯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 “高” “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詩由寫景開頭,十四字寫了六種景,極為凝練,勾勒出一幅登高遠眺的壯闊圖景。每一種景物都夾雜在這特定的環境下富有特別的意義。從視覺聽覺角度進行描寫,使人感到“悲哀”。
B、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飛鳥,各給人什么感覺?并體會作者心情。
急風:身體冷,心里也無比凄涼
高天:天地廣闊,更使人感到渺小、孤單
哀猿:悲涼
清渚:顏色上清冷
白沙:顏色上清冷
飛鳥:在空中盤旋,說明它無處停息,比喻孤獨無依。
詩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風之中,面對清渚、白沙,耳聽猿嘯的叫聲,內心萬分孤獨,仿佛就是一只孤鳥,凄楚、憂傷、悲哀、絕望。
2、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A、頷聯給我們勾畫出了一副極其廣闊深遠的圖景,寫了幾種景物?從中可以體會詩人怎樣的情感?
兩種
(無邊)落木(蕭蕭下):落葉的飄落,體現時光易逝,感嘆生命短暫,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看到落葉歸根,加重鄉愁,不知何時才能結束漂泊的生活。
(不盡)長江(滾滾來):時間是無窮的,歷史的長河永不停息,抒發壯志難酬的苦痛。但又知道這是一種必然規律。所以,他又感到胸襟開闊。
B、聯系杜甫此時的處境,面對首聯和頷聯的情景,詩人會想到什么?
天地廣闊,宇宙無窮,生命的短暫和渺小。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學會抓住典型意象,把握詩人情感。
C、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系起來總結一下,什么寫法?
對比、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生僅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3、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從“萬里”、“常作客”、“百年”、“多病”、“獨”這些字眼中,你能領悟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萬:表明了離國別家,漂泊路途之遠
常:表明了離家萬里,流浪他鄉的時間之久
多:感嘆年老多病,精神疲憊不堪
獨:感嘆獨自登臺,形單影只,萬分凄涼
頸聯:視角回歸微觀,回到詩人個人身上。
只有“萬里悲秋”與我相伴,我只能“獨登臺”,獨在異鄉的孤獨惆悵感與深秋景色之荒涼凄冷融合在一起,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詩人悲秋傷己的傷感情懷。詩人由秋及人,有感而發,寫自己年老多病,拖著殘軀獨自登上高臺,那種異鄉懷人的情感噴薄而出,心中苦悶躍然于紙上。
4、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A、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國家連年的戰亂。
B、尾聯中“艱難”、“潦倒”二詞形容的是國家還是個人?這一聯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
既是國家的,也是個人的。客觀上,“國破”與“家亡”是因果關系;主觀上,詩人一直憂國憂民,為國家的衰亡心急如焚。古代知識分子大多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自勉,而杜甫無論窮還是達,都心憂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稱為“詩圣”。
因此,我們讀這首詩,解析這首詩,既要把握詩境對表現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發的內涵——詩人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情懷!本詩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具有憂國傷時偉大情操的詩人形象。
(設計意圖)感情升華,照應情感價值觀目標。
五、整體感知,內容總結
(1)同學們,一堂課下來這首詩給你的總體感受是什么?(師生互動)
凄楚、悲傷、痛苦、孤獨、沉郁
現在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這首詩,這首詩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無論是寫景還是抒情,通篇關目,全在一“悲”。那么詩人因何而“悲”?
離家多年,有家難回
晚年多病,孤苦無依
國事艱難,壯志難酬
人生潦倒,消愁無途
(2)詩歌的中心思想,即主旨是什么呢?
整首詩充分體現了杜甫沉郁頓挫的風格。全詩抒發了詩人飄蕩無依,老病孤愁的復雜而深沉的感情。全詩包含著對個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嘆;對終生壯志難酬的激憤與哀怨;對祖國多災多難現實的憂愁與焦慮;對人民艱苦命運的關切之情。
(3)本詩是如何寫“悲”的?
1、找準切入點:
急風、哀猿、清冷的沙石、無家的鳥、紛紛而下的落葉:典型意象
(注:我們把這些寄寓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
萬里悲秋、艱難苦恨、潦倒:體現感情色彩的詞
2、明確手法:情景交融,以哀景襯哀情
(4)《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詩的代表作品,這首詩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詩的壓卷之作,除了是因為內容豐富深沉外,在藝術上也具有極高的成就,具體表現為?
1、對仗工整
2、情景交融
A、前四句寫景,為下文悲秋的抒情作了鋪墊,情景交融。
B、詩人想到自己客居他鄉、老邁多病的處境,悲涼之情頓生。
“獨登臺”將凄清的景物和悲涼的心情結合起來,令人頓生同情。
C、尾聯含義深刻,概括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現實,發現了詩人的衰嘆。
“艱難苦恨”導致詩人“多病”和“繁霜鬢”。特別是因多病而斷酒,詩人的悲情更難以排遣,這些都道出對時世“艱難”不滿,對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嘆。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運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解讀詩歌,從而加深對情景交融這一手法的理解,這就初步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六、方法總結,鞏固提高
鑒賞《登高》這首詩,我們主要運用了什么方法?怎樣將這種方法運用到其他詩歌的賞析中?
從詩中描寫的景物入手,由景入情,分析這些意象,進而探究詩歌的意境,體味詩人的感情。
鑒賞步驟:找準意象及特點——運用想象展示畫面——感受詩歌意境——把握詩人情感。
通過……意象,描繪了……畫面,營造了……氛圍,表達了……情感。
補充:古典詩歌中常見的意象。
楊柳:表現離情別恨或柔情。
梅花:象征高潔或不屈不饒的精神。
菊花:象征隱逸、脫俗、高雅。
猿嘯:表現哀傷、孤寂、愁苦。
鴻雁:表現書信、情感交往或思鄉之情。
黃葉:象征新陳代謝或表現美人遲暮。
月亮:象征人生的圓滿、缺憾;表現親人的團圓、分離。
七、作業布置
(1)背誦全詩。
(2)完成課后相關習題。
(3)以《春望》為例,進行鑒賞練習。
八、板書
登高杜甫
杜甫的生活和創作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1、讀書壯游時期(三十五歲前):《望岳》(涉世不深)
2、長安求職時期(從三十五歲到四十四歲):《麗人行》、《兵車行》、《出塞》、《赴奉先詠懷》(憂國憂民)
3、戰亂流亡時期(從四十五歲到四十八歲):《月夜》、《春望》、《羌村三首》、“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現實主義創作達到高峰)
4、漂泊西南時期(從四十九歲到去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江村》、《登岳陽樓》(思想更深邃、詩風更沉郁)
【高二語文上冊《登高》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高二上冊《登高》課文及翻譯06-21
高二語文上冊勸學教案05-23
高二語文上冊《過秦論》課文06-19
高二語文上冊《勸學》教學設計12-19
高二語文上冊《勸學》教學設計精品02-15
高二語文上冊老人與海教案01-16
人教版高二語文上冊背誦課文03-16
高二上冊語文教案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