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通用10篇)
《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寫于貞觀十一年,勸諫唐太宗的上疏。是一篇優秀的議論文。以下就是小編精心推薦《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本文先設喻明理,然后據事發揮,最后引發出主題的論證思路。
2.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
3.掌握文中實詞、虛詞和語言現象、句式特點。
4.認識“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鑒意義。
教學重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作者的論證思路和理論結構。
教學難點:
1.字詞及文言現象的把握。
2.“十思”的內容理解及現實意義。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智與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傳。但是唐代卻有一位著名的諫官,有膽有識,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處“貞觀之治”時期,天下大治,而他卻提出居安思危,足見其戰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親寫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魏征歿,吾失一鏡矣。”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
二、解題:
本文選自《舊唐書?魏征傳》。諫,下級對上級的直言規勸。疏,奏章,封建時代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
三、閱讀課文。
1.學生試讀課文,邊讀邊正音。陌生的字詞邊讀邊看注解或查閱古漢語字典。
2.教師提名學生朗讀。
四、疏通字詞。
1.通讀全文,借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掌握以下字詞。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樹的根 ②德義:德政與信義。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勝: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憂:大憂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責。
⑨茍免:茍且免罪。 ⑩宜:應當。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險。謙沖:謙虛。自牧:自立調養。
⑿簡能:選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義。
3.教師答疑。
五、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二-五。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訂正練習二-五。
2.難句的翻譯。
教師可選擇一些難句讓學生翻譯。
二、分析課文。
1.第1段
請一名學生口頭分析本段內容,教師引導補充。
教師小結:第1段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心論點:為人君者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文章開篇連用兩上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來正面論證“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接著,緊承上文,用一個排比句從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點明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責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國的重任,則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歷代統治者創業后守成的歷史經驗。貞觀十一年正是唐太宗執政后的鼎盛時期,魏征提出這一點,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揭示了歷代創業的君主難于守成的普遍規律。這是因為創業之難雖平庸之輩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難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視。魏征尖銳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的問題,接著分析了創業與守成易難的道理。文章從難易這一觀點上立意,諍言規諫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縱情,傲物結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經據典,苦口婆心,將君和民的關系比作水與舟的關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覺。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點,“十思”即十條建議。可以概括為“五戒”:“見可欲”、“將有作”指見到能引起自己喜愛的東西。就想到用知足來警戒自己,將要大興土木時,就想到適可而止,這是戒奢侈;“念高危”、“懼滿溢”兩條指考慮到身居高位,就要時時想到謙虛謹慎的修養自己的品德,懼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胸襟寬廣像能容納滔滔江水的大海,這是戒驕傲;“樂盤游”、“憂懈怠”指外出游獵要網開一面,適度而行,擔心做事懈怠,就要時時想著善始善終,這是戒放縱;“慮壅蔽”、“懼讒邪”指虛心容納下邊的意見,嚴格要求自己而疏遠斥退那些壞人,這是戒小人;“思所加”、“罰所及”指不要因個人的情緒變化而謬加獎賞或濫施刑罰,這是戒賞罰不公。
總結“十思”,發揚“九德”,選拔人才,文武并用,則人君就不必勞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體會本文語言特點。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指導學生討論“十思”的.現實意義。
唐太宗曾說:“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為戒,不敢過分使用民力,能夠節制利欲,分明賞罰,善于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社會日漸安定。在此情況下,唐太宗漸漸放松了警惕,大興土木,多次巡游、打獵。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發現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問題,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十思”,不僅在當時,就是在現在也有借鑒意義。
三、寫作特點。
1.論證方法
(1)正反對比論證。
對同一問題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剖析,使說理更加透徹。例如第1段先從正面論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從反面論證不這樣做的危害。
(2)比喻論證
比喻論證是議論文一種常見的論證方法,文章開篇三句,一二句先設喻,第三句擔揭示正意。
2.語言特點
“十思疏”是一篇駢文。唐代奏疏都習慣用駢文寫作,但此文與當時流行的駢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駢文的排比、對偶、表達真情實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沒有繁冗的引證。言之有務切中時弊,難能可貴,既有駢文的華美,整齊,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易于誦讀。
四、教師總結,課堂答疑。
五、學生誦讀,體會。
板書設計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中心論點)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體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內涵及現實意義
二、寫作特點
1.論證方法。
2.語言特點:駢散結合。
《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觀點和對比論證的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義詞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虛詞的用法
4、領會突出運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語言形象,說理有力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封建社會,諷諫帝王往往會招致禍患,比干被挖心,屈原遭放逐,司馬遷受宮刑,便是千古明證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諫、敢諫而名垂青史如果說,《戰國策》中記載的觸龍和鄒忌是委婉而諷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諫的代表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沒有招致禍患,反被唐太宗視為一面明鏡,并以其策治國,出現了著名的“貞觀之治”為什么會取得如此理想的效果?學完這篇課文,你自然就會得到答案
二、作者簡介
學生自學助學材料,了解魏征熟悉“疏”的含義
三、題解
這篇奏疏是魏徵于貞觀十一年(637)寫給唐太宗的當時,經過戰后的休養生息,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對外戰爭連年勝利,邊防鞏固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四處巡游,勞民傷財魏徵在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慚愧寫了《答魏徵手詔》,稱贊魏徵“誠極忠款,言窮切至”,并說“公之所諫,朕聞過矣當置之幾案,事等弦韋”,表示從諫改過(弦、韋是用以警戒之物)
本文以“思”為線索,將所要論述的問題聯綴成文,文理清晰,結構縝密并運用比喻、排比和對仗的修辭手法,說理透徹,音韻鏗鏘,氣勢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論說文
三、初讀課文
通讀全文,初步預習,完成下列要求
1、結合自學助學材料、注釋讀準字音
2、找出對偶句、排比句、比喻句,分別用單線、小括號和波浪線標注
3、掌握注釋中重要的字詞,畫出下列句式,并解釋:
(1)斯亦……也 (2)雖……而況……乎
(3)豈……乎 (4)何必……哉
4、讀準語調、停頓
四、講讀分析第一段
1、補充注釋:
2、學生齊讀本段,然后自譯成通順的現代漢語
3、分析回答問題: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觀點?
明確: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觀點:(1).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2).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2)本段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其作用何在?
明確:喻證法——把積德安國這個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長、浚源欲遠這種生活常識進行比喻,使論述變得更加生動形象而易懂;
正反對比論證法——采用強烈、鮮明的對比使勸諫對象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思國之安必積德義的道理
(3)第一句中前兩個分句對第三個分句起什么作用?
明確:前兩個分句說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順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闡明的觀點,也能對觀點起到論證說明的作用
(4)魏征雖是大膽直諫,但在勸諫中也講究方式方法,言語也中聽,你能說明這樣的特點嗎?
明確: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勸諫生動形象化;再就是借貶低自己來抬高君主,使對方耳聽直言心悅誠服
(5)本段三句話各是從什么角度來闡述自己的看法的?
明確: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觀點,闡明積德義的重要性;第二句從反面論述自己的主要觀點,闡明積德義的必要性;第三句從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來闡明不積德義的嚴重后果,進一步論證治理國家,必積德義
(6)本段可分為幾層?
明確:本段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至“而況于明哲乎”,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第二層,指出人君“必積其德義”的途徑:“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4、板書內容,做背誦指導
五、講讀分析第二段
1、補充注釋:
2、齊讀本段,然后自由翻譯全段
3、分析內容
(1)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歷史教訓?
明確:歷代統治者能善始,卻不能善終
(2)作者認為他們這樣的歷史教訓原因在“取易守難”嗎?
明確:不是在于統治者得天下之后“縱情”“傲物”
(3)作者魏征對以嚴法治國持什么看法?我們現在強調健全法制,你認為可行嗎?
明確:魏征對“嚴法治國”既沒有推崇,也沒有反對,只是認為“法制”不是問題的關鍵,根本還在于統治者對天下黎民要竭誠相待我們強調健全法制,實際也是為了使天下變成一個公平合理的社會,這與魏征主張“竭誠以待”是一致的,那當然是可行的
(4)作者在本段所闡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明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論證方法?
明確:對比——善始與善終;竭誠待下與縱情傲物比喻——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6)從本段所述來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這表現在于何處?
明確:“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揚了皇權神授論,這與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開
(7)全段可分為幾層?
明確:本段也可以分為兩層,前一層至“守之難乎”,概括歷史教訓,提出取易守難的問題,應讀出惋惜的語氣后一層則連用兩個問句來解釋原因,承前啟后,照應“居安思危”,又為下文的“十思”張本讀起來應慷慨激昂,末兩句應兼含深沉
4、板書內容,引導背誦
六、分析第三段
1、補充注釋:
2、分析內容:
(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樣的?
明確:十思:略;境界:智者盡其謀……垂拱而治
(2)“十思”的核心內容是什么?這十思各從哪些角度去談論治國之道?
明確:核心:正己安人
角度:一二思—戒奢侈;
三四思—戒驕躁;
五六思—戒放縱;
七八思—戒蒙蔽;
九十思—戒賞罰不公
(3)“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一句以反問結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樣的效果?
明確:作者以反問的形式啟發太宗,講明了十思的現實意義,可以更加堅定他實行開明政治的決心
(4)本段可分為幾層?
明確:本段也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至“無以怒而濫刑”,闡述了“十思”的主要內容后一層,“總此十思”,指出積德義的好處:天下大治
3、板書內容,引導背誦
“誠能”,表示了作者的殷切希望,同時也總攬“十思”誦讀時要注意預期的懇切
“總此十思”兩句,要讀得頓挫鮮明,作總結
“則”,有延長音,開啟后文下面則是分述智、勇、仁、信
“何必”收束全文,意在說明善于用思而后達于思,境界極高要讀得緩緩悠長,回味無窮
4、“十思”與第一段的觀點有何聯系?
(1)“十思”是“積德義”的具體內容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提出問題,
為什么思
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分析問題,
思些什么
誠能十思,垂拱而治 解決問題
(2)本文現實意義以及拓展
通過誦讀完這篇文章,我們可以從其中學到哪些?
七、總結全文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論證方法進行論證?
明確:中心論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方法—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2、本文語言有何特點?
明確:駢散結合,極富氣勢,華美流暢
唐代的奏疏,習慣上都用駢文寫這篇奏疏雖然也用了許多駢偶句式,卻突破了駢體的束縛,駢散語句交替運用既有駢文的整齊華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駢散結合,華美流暢,易于誦讀
《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 3
教學目的:
1、理清文脈,背誦全文。
2、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欣賞作者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4、領悟“十思”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題解
簡介作者及疏的有關知識。此處注意要突出介紹作者直言諍諫的勇氣和膽量。
2、吟詠、品讀課文
A、教師范讀,要注意讀出語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學生對文章的興趣。
B、試讀,邊讀邊正音。
C、粗讀,邊讀邊看注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停頓。
D、連讀,整體把握文意。連讀時要流暢,語音準確,停頓正確,并且讀出感情。
G、熟讀,讀出意蘊,讀出情感,讀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課時
1、品讀、背誦課文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一起理出課文的文脈,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誦課文。
2、文言知識注釋
在背誦的過程當中,教師要不失時機的對文章中的一些重點實詞和虛詞做一些注釋說明。
或者讓學生找出他們認為難懂的詞語、句子,教師給予解釋。
3、文言知識訓練
完成課后的字詞練習。
4。課外延伸
1、政壇上的魏征有善諫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壇、史壇上的魏征。
2、《貞觀政要》一書自古以來被奉為帝王學習的經典,了解一下此書。
《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 4
[教學目的]
1、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
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4、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翻譯難懂的語句(難點)。
[教具準備]
幻燈片。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講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征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采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征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贊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他是怎么寫這篇文章的。
二、解題
這是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寫給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勵精圖治,頗稱英明。后來卻追求珍寶異物,興建宮殿園囿,魏征就不斷用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來提醒他。魏征連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寫得語重心長,剴切(kǎiqiè,切實)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遷居相州內黃(今河南省內黃縣)。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隋朝末年,為避亂,曾一度出家為道士。后參加李密的反隋起義軍。李密失敗后,他降唐,輔佐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諫議大夫、檢校侍中,領導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書成,拜遷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
魏征先后上書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納。
三、研習課文
第一次,試讀,正音。邊讀邊正音。已經認識的字詞不但要讀準聲調,還要讀清平舌與翹舌、前鼻音與后鼻音,以讀出漢語的美感來。陌生的`字詞則邊讀邊看注釋或查閱詞典。
第二次,粗讀,正義。邊讀邊看注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停頓,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連讀,整體把握文章。連讀時要流暢,語音準確,停頓正確,并且讀出感情。通過連讀可知全文先運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體內容,點明其重要意義。
第四次,細讀,理清各層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過細讀可知,文章第1段通過比喻引出道理:積累道 義是治國之本;第2段通過對比說明竭誠待人(特別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義。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語言簡約,整散結合。整句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時對“十思”的內容要細細領悟,這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民族傳統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現實教育意義。特別是“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這些句子對每個人的修身養性都極有啟發,具有豐富的人文價值。
第六次,熟讀,背誦。背誦時能將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蘊,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獲得心靈的愉悅和精神的滿足。
四、課內訓練
1、寫出文中難懂的詞語和句子,準確地進行解釋和翻譯。
2、當堂完成課文后面“思考和練習”的字詞練習。
五、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反復誦讀,我們逐層領悟了作者高超的勸說方法和積極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蘊涵著傳統文化精髓的佳作,領悟它、掌握它,對玩們奠定語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處,它會讓我們享受終生。
《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識點(實詞、虛詞、古今異義詞、成語)
2、學習本文比喻說理的方法;體會對偶句、排比句的風格特征;掌握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高超的勸諫藝術,不斷提高學生的說話技藝。
3、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虛懷若谷,虛心接納他人建議,勤儉簡樸,繼承優良傳統。
教學過程:
【導入語】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因為忠臣批龍鱗,逆圣聽,諷諫帝王確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名證與教訓。然而,唐代諫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相反卻得到了唐太宗的稱贊,太宗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我們在感嘆這對賢君良臣時,也會為魏征超人的勇氣,高超的諷諫藝術所折服。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體味它流暢的藝術文氣和敢于直諫的火熱報國心。
【解題】
諫:進諫;疏:一種文體,專指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的奏疏。“十思”則是本次勸諫的內容。
【寫作背景】
唐太宗剛登帝位時,借鑒隋煬帝覆亡的教訓,保持節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國計民生的政策。經過十幾年的戰后休養生息,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四處巡游,勞民傷財。魏征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榮昌盛的后面隱藏著危機,在群臣齊唱贊歌時,獨能多次上疏進諫,使太宗猛醒。本文就是貞觀十一年寫的奏議。文中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并十分具體地提出了十個要經常考慮的問題,指出一個國君應該如何正確處理眼前的各種事物。據說唐太宗看到此文后很有感悟,親自寫了詔書答復魏征,承認自己的過失,并對魏征這種敢于直諫的精神表示贊賞,還把這個奏章放在案頭,經常對照反省。魏征所講的道理,對后世也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現在我們來看看,為什么這篇奏議如此深沉地打動了唐太宗的心思呢?為什么唐太宗如此看重這篇奏章呢?它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去學習呢?
【字詞、文言知識點、內容】
第一段:以“固本思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開篇并沒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內容,而是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打開了話題。文章起筆,先從正面設喻,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為喻,引出正題“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然后再從反面設喻“源不深而豈望流之遠,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這樣加重了強調意味。接著,進一步明確指出,“人君”地位高,責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要想國家長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就像伐根、塞源而望木茂、流長一樣荒誕。通過正反設喻,作者本意就十分明確了,唐太宗如要鞏固政權,就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本段成語:
居安思危:處于安逸的環境里,要考慮可能出現的危險和困難。
戒奢以儉:防備奢侈,做到生活節儉。
第二段:用歷史事實說明國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原因。
先總結歷史:幾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終,然后以“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設問,引出產生這一現象原因:取天下時,“殷憂必竭誠以待下”;守天下時,“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接著引出警告: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動用嚴刑也無濟于事。“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這一段從現象到本質,逐層剖析,清楚有力。
本段成語:
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靡:無;初:開始;鮮:少;克:能。事情都有個開頭,但很少能到終了。多用以告誡人們為人做事要善始善終(做事情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形容辦事認真)。
載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擁戴統治者,也可以推翻統治者,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人心向背:向:歸向,指擁護;背:背離,指反對。指人民大眾的擁護或反對。
第三段:“十思”的具體內容和做到“十思”后的好處。
本段成語:
謙謙君子:指謙虛謹慎、能嚴格要求自己、品格高尚的人。
卑以自牧:謙卑并且自我約束。
擇善而從(之):挑選其中的好的,并進行采用。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費力;治:平安。古時比喻統治者不做什么事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稱頌帝王無為而治。
長治久安:指社會秩序長期安定太平。
正面設喻
求木長,必固根本
欲流遠,必浚泉源
引出正題:思國安,必積德義
反面設喻
“人君”地位高,責任重大,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總結歷史:幾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終
取天下時: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守天下時: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以“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設問,引出原因
引出警告: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戒奢侈
思知足以自戒
思知止以安人
戒驕躁
思謙沖以自牧
思江海而下百川
戒放縱
十思思三驅以為度
思慎始而敬終
戒小人
思虛心以納下
思正身以黜惡
戒賞罰不公
思無因喜以謬賞
思無因怒而濫刑
智者盡其謀
好處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說話藝術】(第二段講完后就講此部分內容)
談論問題,特別是向對方提建議,必須注意對方的.接受心理,即一定要使對方愿意接受自己的意見,談話才有意義。對方是帝王,最關心的當然是自己的國家政權是否穩固的問題,能否長久擁有政權的問題。因此本文第一段就從怎樣才能長治久安說起,自然容易引起對方的興趣。而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守住千辛萬苦得來的基業,于是第二段從歷史上很多君王創業成功卻沒能守住說起,自然又切合對方的接受心理。為什么“昔取之有余,今守之不足”呢?答案歸結到人心向背的問題上。那么怎樣才能得到百姓和大臣擁護呢?第三段提出具體措施。這樣第一、二段是第三段的必要前提,沒有前面兩段,第三段就顯得生硬、突兀,不得體。而且,如果一開始就要求對方應該這樣、必須那樣,必然引起對方的反感。
【論證方法】
(1)正反對比論證:對同一問題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剖析,使說理更加透徹。例如第1段先從正面論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從反面論證不這樣做的危害。
(2)比喻論證:比喻論證是議論文一種常見的論證方法,如文章開篇三句,一二句先設喻,第三句才揭示正意。
【語言特點】
“十思疏”是一篇駢文,唐代奏疏都習慣用駢文寫作,但此文與當時流行的駢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駢文的排比、對偶、表達真情實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沒有繁冗的引證。言之有務切中時弊,難能可貴,既有駢文的華美,整齊,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易于誦讀。
【小結】
“讀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我們重溫《諫太宗十思疏》,不僅要體味它流暢藝術的文氣,還應從字里行間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為使唐王朝長治久安而敢于直諫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同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處,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太宗虛心納諫,創造歷史有名的“貞觀之治”。若大家也虛心納他人建議,虛懷若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定會樹立起光輝俊潔的人格。
《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 6
【教學目的】
一、學習本文聲情并茂、文質兼美、駢散結合的寫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實詞的義項,辨析文言虛詞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
三、背誦全文,歸納成語典故。
四、學習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納下”的治國思想及為人之道。
【教學設想】
一、教學時首先了解寫作背景,重點介紹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諍臣’’的關系。
二、誦讀課文,理清層次結構,體會本文華美流暢的語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誦全文,歸納詞義,落實練習。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重點】
一、介紹作品背景及文體特點。
二、疏通文字障礙,以誦讀為主.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一、介紹作品背景及文體特點。
二、疏通文字障礙,以誦讀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學步驟
一、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韌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后,擢為諫議大夫,常召人內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
曾主持《隋書》、《群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其手,時稱良史。
本文《諫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頭,奉為座右銘。其文風影響到宋代歐陽修、蘇軾。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李淵反隋時作戰勇敢,生活儉樸,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鑒于隋煬帝覆亡的教訓,進一步保持了節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國計民生的政策。經過十幾年的治理,經濟得到發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游,勞民傷財。魏征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榮昌盛的后面隱藏著危機,在群臣齊唱贊歌時,獨能多次上疏進諫,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勸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太宗看后感到很慚愧,表示從諫改過。
二、通讀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內容。
1.注意讀音:
求木之‘穹’留掌源竄舟\/軍’蔽
2.對照注釋,粗通文章.自讀五分鐘。
黜惡 謬賞
要求:把解釋、翻譯困難的句子找出來。(質疑)
3.同學間互相商量,把疑難問題解決,如有解釋、翻譯不當的地方,老師及時糾正;個別較難翻譯,同學問解釋不當的地方,老師重點講析。
4.注意句子:
①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振,通“震”.威嚇。譯為: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
②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東西,動詞作名詞。譯為:如果見到能引起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想到知足來自我克制。以下“九思”句式相同。
三、作業
①完成課后練習二。
讀熟課文,背下來最佳。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一、辨析詞義,歸納義項
二、分析文章,概括各段大意。
教學步驟
一、齊讀課文,能背下來的同學背誦
二、檢查作業,分析課后練習二。
1.古今問義相同的有:⑧骨肉,都指親人。
2.古今詞義有區別:⑤虛心,文中是實指,“使心虛”,現代漢語抽象化,為美德,謙虛的表現。
3.古今詞義不同的有:①根本,文中是本意,指樹根,現代漢語用比喻義或引申義。
②縱情,文中是“放縱感情”,即“驕傲”之意,現代是“盡情”之意。
④以為,文中是“以之為”的省略,是兩個詞,現代是“認為”的意思。
三、結合課內詞義,復習以前知識,做課后練習三。可以商量,用5分鐘完成,然后請同學回答,明確:
1.安:A.安定;B.怎么;C哪里;指享受
2.信:A.誠實;B.信任;C.信用;相信
3.求:A.追求;B.探求;巳請求;
4.治:A.治理;B.醫治;巳懲治追求
其中A項詞義為課文中義項,其余三項是以前知識,通過歸納.掌握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四、課文內容我們已經了解,現在請同學們用最快的時間概括各段大意:
1.“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重要性。
2.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十思”,即“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
五、各段在闡明觀點時各用了什么手法以增強表達效果?
明確:第一段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打開話題,用“木長、流遠”,喻國運長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長治久安”,中間用排比來加強語勢。
第二段用設問和對比的手法,說明能否恭儉下人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即民心重要,能“載舟覆舟”。
第三段:用排比和對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
全文駢散結合,語言流暢,表現力強。
六、作業
1.結合課后練習一,背誦全文。
2.完成課后練習四、五。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一、背誦全文,結合課后練習一,加深對文章主旨的把握。
二、體會文言虛詞“以”、“哉”、“所”的用法,找出本課的成語,總結全文。
教學步驟
一、背誦課文
1.個人背誦、集體背誦與部分(段落)背誦、全篇背誦結合。
2.用課后練習一提問,學生背誦回答。
二、虛詞的歸納
1.提問完成課后練習四,重在翻譯。
2.歸納虛詞“以”、“哉”、“所”的用法。
三、找成語,學典故
要求同學們從文中找出成語,不少于三個,并且釋義,教師總結。
明確:(1)居安思危:處于安逸的環境里,要考慮可能出現的危險和困難。(《左傳襄公十一年》)
(2)載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擁戴統治者,也可以推翻統治者。(《旬子王制》)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尚書武成》)
(4)擇善而從(之):挑選其中的好的采納(或采用)。(《論語述而》)
(5)善始善終: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獻書報燕惠王》)
四、教師總結
本文是篇奏疏,雖以進言為務,不事雕琢,但寫得聲情并茂,文質兼美,文章駢散結合,既有駢文的整齊華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運用比喻、排比,使文章生動有力。
《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義詞的詞義;積累文言虛詞“以、哉、所”的用法;區別文中“根本、以為、虛心、縱情”等古今異義詞的含義。
2、領悟“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以納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積極意義。
3、學習魏徵的高超的勸諫藝術。
能力目標
1、掌握作者反復開異,循循善誘的高超的勸諫藝術,不斷提高學生的說話技藝。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德育目標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虛懷若谷,虛心納他人建議;勤儉簡樸,繼承優良傳統。
教學重點
1、掌握“浚、殷、沖、牧、壅、謬、董、振”等文言詞的義項。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內容及其意義。
3、學習文章用比喻說理,生動形象的特點,體會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整齊而富于變化的風格特徵。
教學難點
1、文章第三段的內容理解。
2、引導學生背誦全文。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在反復朗讀中,理解句意,體味語氣,加強記誦)
2、問答法(如對文章第1-2段淺顯內容的分析理解)
3、討論法(如對文章第3段較深難內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課內適當穿插一些文句訓練,拓展學生思維)
教具準備:多媒體投影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課程:
一、導入新課:(故事導入)
據說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歡鴿子,有一天,有大臣給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愛的鴿子,當他正玩得高興的時侯,魏徵求見,急得他把鴿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著合適的地方,無奈之下就背過雙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長談之后鴿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獨自感傷。
提問: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問題?為什么?
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徵。
二、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陽(現在河北省晉縣)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少年孤貧,有大志。隋未參加李密義軍,后隨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諫議大夫。由于他生性剛直,善于直言諍諫,竭誠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數引徵入臥內,訪以得失”。魏徵一生先后上書二百多次,達數十萬言,大都被采納。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己,親自為他寫了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這足見魏徵在當時的影響。
銜接語:魏徵是以善諫著名的,善在何處,諫有何妙,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諫太宗十思疏》。
三、解題
諫:規勸 十思:十條值得思考的情況
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陳述自己意見的一種文體。
銜接語:魏徵向太宗規勸了十條值得思考的情況,那他為什么,在什么情況下提出的呢,我們先了解一下背景。
四、背景介紹(多媒體顯示)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為戒,不收過分使用民力,能夠節私欲,明賞罰,廣開言路,積極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加以對外戰爭年年勝利,邊防鞏固,國威遠揚,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歡呼聲中,唐太宗漸漸驕奢,漸漸忘本,開始對百姓作威作福起來。盡管“百姓頗有怨嗟之言”可是這聲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頌德的歡呼聲淹沒了。正直的魏徵對此深感擔憂,貞觀十一年(637)從三月到七月,五個月內他一連給唐太宗上了四疏,勸太宗“鑒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勵精政道,鞏固統治。《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闡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道理。據說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動,于是寫了《答魏徵手詔》,稱贊他“誠極忠款,言窮切至”,表示從諫改過。
五、指導誦讀
聽錄音,學生糾正字音、注意斷句,同時體會思想感情。后找一學生試讀(任挑一段),教師指點方法。
六、疏通文意:
銜接語:學習文言,大綱的要求是能借助工具書和文下注釋,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積累文言現象,那么同學們考慮一下,理解詞句含義、積累文言現象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學生討論后明確:實詞、虛詞、一詞多義、通假、古今異義等。
1、師生共譯第一、二段:疏通文意,重點解釋實詞、虛詞、古今異義
2、學生齊讀第三段后以前后桌4人為一學習小組自主探究學習,學生質疑,引導學生作答
要求:①同學間互相的探討,解答疑難。
②個別較難的翻譯,同學間解決不了的,提出來全班討論。
③按類別歸納。(投影出示本文文言現象積累)。
3、文言句子的翻譯:(教師指導學生翻譯,并滲透方法)
例:①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嚇,用威風怒氣來嚇唬
方法:a、抓關鍵詞,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b、單音詞語雙音替
c、倒裝語序倒過來。
②臣間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銜接語:魏徵是一代名臣,他們中的治國境界是什么?(學生答:文武并用,重拱自治),君王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做到什么(十思)
①投影出了十思內容,學生集體朗讀。
②提問,十思側重于規勸皇帝不要做到什么?對我們有無啟發?
銜接語:作者提出的十思,語語坦誠、字字驚心,太宗之所以最終能接受踐行,并不僅僅是魏徵的赤膽忠心,更由于他巧妙的思路與說辭它在一、二段已為十思鋪平了道路。
③找一學生讀第一段,提問:文章先以什么引出話題,提出了什么觀點?
分析:比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觀點
銜接語:觀點只是魏徵一家之言,不足以讓人完全信服,那么怎樣才能讓其觀點有據可依呢
④學生自讀第二段,提問:作者概括了一條什么普遍規律?
分析:
借鑒古人論述,將君與民關系比作水與舟,多方論證居安思危重要性,切中要害、令人警覺,那么如何居安思危呢?順其自然的作者提出了十思。
學生分析教師總結,本文思路:
思考清晰,先說人君當思,為何要思,后談思什么,,環環緊扣,也把魏徵高超任諷諫藝術體現的淋漓盡致。
八、鑒賞高超的勸諫藝術:
①從思路上看,妙在何處?(先深入淺出分析思之重要而后投十思,易接受)
教師分析:其實聯系到我們的寫作,那就是不一定要開門見山,而蕩開一
筆,打伏筆,蓄勢,則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從文章的用語上能否分析一下他們的高妙之所在?
明確、下愚、明哲、臣聞(而非臣以為)
點拔:魏徵在講諫時,有著清醒的`頭腦。他雖然知道太宗是很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但在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他沒有因太宗對自己的賞識而得意忘形。仍是堅持一貫的謹言慎行。文中語言真誠謙虛,委婉而又通達,合情而又合理,極富藝術魅力,難怪唐太宗會從善如流呢。
③與《忌諷齊王納諫》對比諷諫藝術之不同?
九、思維拓展
當今社會,我們雖然政通人和,國富民強,但也存在一些驕傲忘本的人民的父母官們,他們用自己腐敗的雙手寫下了共和國最不協調的音符,請同學們試舉一些例子,而后根據存在問題也給他們寫上幾點值得思考的問題。
十、課文總結:
“讀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溫《諫太宗十思疏》,不僅要體味它流暢藝術的文氣,還應從字里行間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徵為使唐王朝長治久安而敢于直諫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紀的同學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時刻胸懷一顆火熱的報國心!
十一、布置作業
①積累本文中的文言知識。
②針對文中的某一哲理性語句談談自己的體會并寫成文字。
《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熟讀并背誦全文,梳理文中常見的文言現象。
2.理清行文思路,理解“十思”的具體內容,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
3.體會本文的語言藝術。
4.認識“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鑒意義。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全文,把握本文的重點文言知識。
2.把握本文的論證思路和及其語文藝術。
3.理解“十思”的內容及其現實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智與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傳。但是唐代卻有一位著名的諫官,有膽有識,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處“貞觀之治”時期,天下大治,而他卻提出居安思危,足見其戰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親寫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魏征歿,吾失一鏡矣。”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
二、初讀文本,疏通字詞
(一)初讀文本
(二)梳理文言知識
【學習任務一】:研讀文本
一、解題
本文選自《舊唐書魏征傳》。諫,下級對上級的直言規勸。
疏,奏章,封建時代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
(回憶其他文體知識:表;說;記;銘;序;賦;論)
二、細讀文本,知“十思”
1.自主思考:魏征諫言的“十思”是哪“十思”?請從原文中找出。
明確: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2. “十思”從何而來?
①王珪諫太宗出美人——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②張玄素諫修乾陽殿——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③孔穎達諫太宗“其容若虛”——念高危,則思謙沖以自牧
④魏征諫太宗止泰山封禪——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⑤虞世南諫太宗勿縱情畋獵——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
⑥魏征諫太宗納諫“慎始”而難“敬終”——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⑦魏征劾小人權萬紀、李仁發——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⑧太宗不識宇文士及諛諂——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⑨魏征諫太宗勿寵長樂公主——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⑩太宗自悔誤殺張蘊古——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三、魏征以善諫著稱,為什么他的進諫大都能被唐太宗接納呢?
①盡臣子之責,謙恭誠摯。他的“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充滿對太宗自悟的期待。
②顯諫臣之智,委婉得體。說理透徹,語言簡練而生動,特別是正反論述、前后對比、引經據典,有理有據,令人信服,充分展現了他“能上、善上、敢上”的進諫藝術。“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語重心長,又切中要害,令人警醒。而他的“十思”之見更是句句坦誠,字字驚心,這怎能不令太宗動容?
③魏征遇上了英明的君主——唐太宗。唐太宗勵精圖治,以國事為重,能容耿介直言的臣子,所以對于魏征的進諫大都能夠虛心接受。
【學習任務二】:探究文本,品技巧
合作探究:為何人主能欣然接納《諫太宗十思疏》?文章運用了哪些進諫技巧?
比喻論證
文章開頭使用曲筆從貼近生活的自然現象入手,喻國家為生長的樹木、奔流不息的江河,寓含了作者對祥和蓬勃社會氣象的企盼,也體現了對自己國家的愛,讀來語氣和緩,又意味深長,看似無關主題,實則將作者的觀點引了出來。
第二段的“載舟覆舟”“奔車朽索”將君王比作行舟,將國家比作奔車,無直言逆耳的弊端,又生動而形象地表達了自己的意思,語言委婉曲折。
正反對比
以水、木為比喻,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對比鮮明,說理透徹;正反鋪墊,小心誘導。
論古諷今
第二段從人君的興衰出發,提出“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這一歷史定律,引發讀者思考“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這一不合常理的歷史現象,一句“何也?”可謂文氣激蕩。接著,作者鞭辟人里地剖析了深層的原因——“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并提醒皇帝“怨不在天,可畏惟人”,一定要愛百姓、得民心,不要重蹈古代帝王滅亡的覆轍。旁敲側擊,點到為止。
措辭講究
魏征稱自己為“下愚”,稱皇帝為“明哲”。魏征的.低己以安人為后文進諫的全面展開做了鋪墊。另外,魏征在陳述時使用“人君”“元首”“君人者”“君”這類泛稱,而并未用“陛下”“上”這種當面稱謂,讓唐太宗感受到了充分的尊重。
善于化用
大量的化用,讓這篇文章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也更具有說服力。如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化用自《老子》“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化用自《周易》“謙謙君子,卑以自牧”;“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化用自《周易》“王用三驅”。
文辭精美
排比、對偶、對比等修辭手法的大量運用,讓文章具有精雕細琢之美,讀來無論從視覺上還是音韻上,都是一種享受。排比手法在文中多次出現,尤以第三段“十思”的氣勢最為雄偉,十個句子從節儉、謙虛、勤奮、用人、情緒等不同角度對君王進行規勸,仿佛水量充沛的瀑布從高空一傾而下,讀來理氣充足、節奏感強。
本文的對偶句尤其多,讀來音韻和諧、朗朗上口。
唐代的奏疏習慣上都用駢文寫,但這篇奏疏突破了駢體的束縛,駢散交替運用,既有駢文的整齊華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
【小結】:
魏徵精心創作的《諫太宗十思疏》,顯然取得了極佳的效果。唐太宗看后不僅內心震動極大,而且還寫下詔書答復魏徵,稱贊魏徵“誠極忠款,言窮切至”,表示要按照魏徵所言治國施政。魏徵進諫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不僅因為其自身學富五車,智謀過人,還因為他在寫作《諫太宗十思疏》一文時,智慮忠純,精心安排,謹慎措辭,論證嚴密,獲得了極佳的勸諫效果。
《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 9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了解魏征及“疏”的文體特點。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納諫的思想。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誦讀、翻譯等方法,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論證結構和論證方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表達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感受作者對國家的忠誠和責任感,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引導學生認識到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二、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學難點
分析文章的論證結構和論證方法。
引導學生將文章中的思想應用到現實生活中。
三、教學方法
1. 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韻律美,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2. 講解法:對文中的重點字詞、句式進行講解,幫助學生掃除閱讀障礙。
3. 討論法: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4. 探究法:引導學生對文章的思想內容進行深入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四、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以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的故事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介紹“疏”的文體特點,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2. 初讀課文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跟讀,注意字音和節奏。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3. 精讀課文
講解文中的重點字詞、句式,如“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中的“長”“固”“根本”等實詞,“以其無禮于晉”中的“以”“于”等虛詞,以及“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的.特殊句式。
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論證結構,明確文章先提出“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中心論點,然后從“積德義”“戒驕奢”“善始克終”等方面進行論證,最后提出“十思”的具體內容。
分析文章的論證方法,如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等。例如,“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運用了比喻論證,形象地說明了“積德義”的重要性。
4. 研讀課文
組織學生討論文章的思想內容,如作者提出“十思”的目的是什么?“十思”對當今社會有什么啟示?
引導學生將文章中的思想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如我們應該如何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我們應該如何虛心納諫,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
5. 總結課文
總結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感情,強調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納諫的重要性。
布置作業,要求學生背誦課文,完成課后練習。
五、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教學,學生對《諫太宗十思疏》這篇文言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文中的重點字詞、句式和論證方法,體會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但是,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對文章的思想內容挖掘不夠深入,教學方法還不夠靈活多樣等。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文言文,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 10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了解魏征的生平及作品,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理解“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載舟覆舟”等觀點的深刻內涵。
學習本文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進行說理的藝術特色。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誦讀、翻譯、討論等方式,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結構和論證方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懂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道理。
二、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理解文章的主要觀點和論證方法。
2.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理解“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載舟覆舟”等觀點的深刻內涵。
三、教學方法
1. 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體會文言文的韻律美,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2. 翻譯法:引導學生逐字逐句翻譯課文,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3. 討論法:組織學生討論文章的主要觀點和論證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合作精神。
4. 點撥法:在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教師適時進行點撥,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四、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以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的故事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介紹《諫太宗十思疏》的寫作背景,讓學生了解文章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寫作意圖。
2. 誦讀課文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跟讀,注意字音、節奏和語調。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點評。
3. 翻譯課文
學生結合課下注釋,逐字逐句翻譯課文,遇到疑難問題可以小組討論或向老師請教。
教師巡視指導,解答學生的疑問。
指名學生翻譯課文,教師進行點評和補充。
4. 分析課文
整體感知
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作者圍繞中心論點從哪些方面進行論述的.?(“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載舟覆舟,所宜深慎”“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等十個方面)
具體分析
作者在論述“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時,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作者在論述“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時,是如何引出這個觀點的?(通過“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的比喻,引出“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中心論點,再由“德義”引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的觀點)
作者在論述“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等十個方面時,是按照什么順序排列的?(由“戒奢以儉”到“用人納諫”,再到“賞罰分明”,層層遞進)
5. 總結歸納
文章的藝術特色有哪些?(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進行說理,語言駢散結合,富有節奏感和表現力)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憂國憂民,希望唐太宗能夠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納諫,以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6. 拓展延伸
結合現實生活,談談你對“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理解。
如果你是唐太宗,你會如何對待魏征的這篇諫言?
7. 布置作業
背誦全文。
寫一篇讀后感,談談你對《諫太宗十思疏》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教學,學生對《諫太宗十思疏》這篇文言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誦讀、翻譯、討論等教學方法的運用,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中提高了文言文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時,我也注重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06-27
《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優秀03-29
諫太宗十思疏閱讀題01-30
諫太宗十思疏文言文07-19
《諫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識07-29
《諫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識整理05-24
諫太宗十思疏文言文和翻譯08-23
高一語文諫太宗十思疏教案11-02
《諫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識梳理05-24
《諫太宗十思疏》高一語文教案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