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優秀教學設計:《伶官傳序》(通用10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優秀教學設計:《伶官傳序》,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優秀教學設計:《伶官傳序》 1
【教材分析】
《伶官傳序》選自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五單元,本單元所選課文盡管風格各不相同,但都體現了散文“散而不亂 氣脈中貫”的特點,行文在結構安排上都有較強的思想邏輯和情感邏輯,《伶官傳序》處于本單元第二篇,借后唐莊宗寵愛伶人的歷史事件論述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一歷史盛衰規律論證結構上一事一議,論證條理清晰,情感脈絡鮮明,文章平易流暢,課下注釋詳細對于已有一定文言閱讀基礎的高二學生難度不大可以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把握本文清晰的深刻和思想內涵。
【教學目標】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對選修部分古代散文學習的要求是: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并在此基礎上學習鑒賞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散文各自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的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的評價。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通過學習掌握本文重要文言詞語的含義,翻譯本文重要文言句子。
2、理清文章的論證結構,把握本文“散而不亂”的特點。
過程和方法
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點撥為輔,把握本文論證思路。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
疏通文意,掌握重要詞語
【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脈絡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以課文注釋導入)
文章的題目為《伶官傳序》,被立傳的主人公是什么人?作者為何要給他們立傳?
明確:“伶官”是封建時代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作者寫此文并冠以短序的目的是讓北宋統治者吸取后唐莊宗的歷史教訓,戒除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二、理清結構,把握意脈
1、學生齊讀課文,讀準字音
2、翻譯主要文句,理解關鍵詞語和句子
3、把握材料和觀點關系,理清思路
(1) 從對題目的分析可知,此文是借歷史材料來證明觀點的,迅速瀏覽課文,找出歷史事件對應的文字?
明確:“世言晉王……何其衰也!”
(2) 作者由此事悟出了那些道理?
“滿招損,謙得益”
“有勞可以興國,抑郁可以亡身”
(3)翻譯“豈得之難而失之抑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把握“抑”字前后選擇關系,理解“人事”含義
(4)觀點若想讓人信服,材料必須能充分論證觀點,請認真閱讀事實材料,談談作者是如何圍繞論點展開論證的?
重點翻譯:
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趨,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 梁君臣之手,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整個二三段的議論過程,對應的是第一段的那一句話?
(6)文章的最后一點可否去掉,為什么?
(7)諸多觀點,哪個才是本文的中心論點?
板書:
三、作業
完成課后第三題
【教后感和課后反思】
1、關于學生
此節課以學生自學為主,所以應盡可能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反復誦讀,學生在讀中加強對文意的疏通和理解,但實際除了一次學生齊讀和對各段理解文意時的默讀,讀得太少
2、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此課教學內容的重點是理解文中幾個重要句子的含義,并以此為基礎把握文章的觀點和意脈但在重難點的'解決上卻存在問題由于教學中想在理解觀點把握文脈的同時借此課第二段圍繞中心選材指導學生寫作,所以教學切入從第二段開始,造成學生對本文觀點理解混亂,反倒不如從第一段開始清晰,教學難點和重點發生偏離同時,也因缺少第一段“原莊宗之所以的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這句話的理解,學生在對重要文句“豈得之難而失之抑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較難理解,耽誤了太多時間,對其他文言句子翻譯落實不到位
3、課堂提問
以學生自學為主的文章并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適時到位提問點撥是非常重要的但本節課的課堂提問不是很到位,問題優待斟酌,比如課堂提問問題:觀點若想讓人信服,材料必須能充分論證觀點,請認真閱讀事實材料,談談作者是如何圍繞論點展開論證的?因為幾個觀點本身就是包含與被包含關系,同一材料從不同的角度說論證不同的觀點,所以學生一時之間不知如何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4、未能學生在學習中體味本文“氣脈中貫”的特點,應加入適當的讀,感受繼續中作者所蘊含的情感。
優秀教學設計:《伶官傳序》 2
教學目標
了解歐陽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寫作本文給伶人立傳的目的。
1、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識目標:A掌握實詞:原,恨,其,乃,納,何其,函 組 告,抑,忽微,逸豫。
B、多義詞:與,歸,易,告。
C、虛詞:于,為,
D、詞類活用:興,亡身,函梁,夜呼,東出,
F、古今異義:至于
3、能力目標:
A、篩選主要觀點,論據,論證的信息能力
B、掌握詞類活用的相關知識。教學重點:
1、詞類活用
2、課文第三段。
教學難點:
對名句的理解
教學方法:
啟發式與討論式相結合。
學法:學生學會積累,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導入
本單元我們學習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學家的作品,蘇洵、蘇軾、王安石,今天我們學習歐陽修的作品,《伶官傳序》。歐陽修不但是文學家,他還是一位史學家。他著有兩部史書,一部是與人合編的《新唐書》,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們學習《新五代史》中《伶官傳》。清代文學家沈德潛認為本文 “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對本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品味一下這篇文章。
二、釋題
師:伶,樂工,藝人。伶官,樂工作了官。《伶官傳》記敘了五代時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莊宗喜好音樂戲曲,寵愛伶人,封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壞,后發生暴亂,伶官郭從謙帶人圍困莊宗并將他亂箭射死,李克用謫親子孫全被誅殺。本文就是基于這樣的史實而寫的序。
三、作者
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至皇佑五年(1053)間所撰。在二十四史中,有兩部《五代史》:宋初宰相薛居正奉詔監修的稱《舊五代史》,歐陽修撰的名為《新五代史》。《新五代史》以紀傳體記載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代的史實。其列傳中有合傳《伶官傳》,記載了敬新磨、景進、史彥瓊、郭門高等人為后唐莊宗所嬖幸并導致敗政亂國的史實。和很多史學家一樣,歐陽修編撰史書的目的是為封建帝王提供統治經驗和歷史鑒戒。因此,他除了記敘史實之外,還常常以“論”、“序”的形式發表自己的見解。本篇便是《伶官傳》前的序論。
本文選自《新五代史·伶官傳》。作者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卒謚文忠。吉州永豐人。官至樞密副使,參加政事。六一居士初謫滁山,自號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將退休于潁水之上,則又更號六一居士。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
歐陽修是北宋文學革新的領導人物。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文以韓愈為宗,大力反對浮靡的時文,倡導有內容的古文。他的散文多議論當事,切中時弊,說理暢達,抒情委婉。他積極培養、提拔、獎掖后進,著名的古文家三蘇父子、曾鞏、工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門下。他在散文、詩詞創作和史傳編寫、詩文評論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詣為最高。著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宋史》卷三百十九史傳。
《伶官傳序》是歐陽修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短序。《伶官傳》是一篇合傳,寫了敬新磨、景進、史彥瓊、郭從謙四個伶人。伶官,指古代宮廷樂官。本文是指供奉內廷,授及官職的令人。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伶人,讓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人仗其勢,擅權亂政,使唐朝廷上下離心,互相猜忌,禍亂不息,終成叛逆,歐陽修寫《伶官傳》并冠以短序,是為了告誡當時北宋王朝執政者,以莊宗寵幸伶人,身死國滅的歷史事實為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并闡明了國家盛衰成敗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
四、時代背景介紹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個國君,篡位、弒君現象屢見不鮮,戰亂頻仍,后唐莊宗就是被殺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優伶,“常身與俳優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所惑,使其得以重權在握。莊宗同光四年(926年),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兵,后又單人獨騎逃走。莊宗親征敗北,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就此事發表感慨,借事論理,指出王朝興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五、學生自讀課文正音
強調:矢(shǐ) 盛:shèng(盛衰之理);chéng(盛以錦囊) 函(hán)
六、課文上的知識點
原:用作動詞,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函:動詞,裝在木匣子里。原意是匣子。
本:動詞,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同。
七、自讀要點(學生討論)
①找出論點。
文章開門見山提出論點: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無命,豈非人事哉!”連用兩個感嘆句表明作者對“盛衰之理”的重視,對“豈非人事”的強調,用一個“原”字推尋原因,點出莊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主要論據,確定全文論證的內容。“雖曰……豈非……”是反詰語氣的轉折復句,葸在強調后者。
②找出論據。
主要是敘述莊宗接受父命、報仇雪恥,后來由勝轉敗、由盛轉衰的事實。
③文章如何通過正反論證突出中心論點的?
文章在敘事中融人作者的議論,表達了作者的觀點。引史評史,就史論事,在真實記述史實的基礎上加以客觀分析、評論,從中歸結出道理,告誡人們汲取歷史教訓,這是史論文章的目的和特點。先寫晉王臨終遺囑,莊宗恪守父命,出兵報仇,終于凱旋,有“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的“壯舉”。證明“成則由人”的道理。次寫莊宗報仇雪恥后,以為大功告成,不思強盛,寵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得倉惶出逃、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的“慘狀”,證明了 “敗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對比手法和情感強烈的句式,寫出盛衰、成敗兩個方面,最終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印證了開頭的論點,加強了文章的說理性,在最后一段進一步推論,仍用“方其……及其”的對比句式,推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擴展了論點,照應了題意,加強了文章的思想性。
八、討論:如何理解文章內容與題目之間的關系?
伶官的情況在傳內已作了詳細敘述,不必重復。莊宗的衰敗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歷史為鑒,就伶官亂政誤國之事評述國家興亡盛衰之理,以史論事,內容聯系緊密,重點落實在莊宗盛衰的史實和評論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數十伶人困之”的事實,使伶人的作亂和后唐的盛衰過程直接聯系起來,突出中心。
九、介紹《新五代史》,推薦課外閱讀資料。
《新五代史》即《五代史記》,74卷,是一部紀傳體史書,因為有薛居正編篡的《舊五代史》在前,故稱之為《新五代史》。舊史記載了大量帝王“受命于天”等荒誕不經的事,歐陽修以為此書不宜于“垂勸誡,示后世”,故重新編寫了五代史。列傳皆用類傳,有《家人》《一行》《義兒》《伶官》等傳。推薦閱讀《伶官傳》及其他篇章。
十、板書設計
勝衰之理 豈非人事
(莊宗得失可知)
恪守父命 仇讎已滅
意氣之盛 何其衰也
得之易 守之難
成敗皆人
謙受益 滿招損
歷史教訓:
“夫禍患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哉?”
(十一)、語言訓練示例
將下面兩段話改成對偶句,并試析兩種表達的優劣。
①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試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試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①修改:莊宗受矢,太廟藏之,每逢出征,則遣從事。以太牢告祖廟,請三矢于靈前。盛以錦囊,負以己軀。統師前驅,士卒爭先。凱旋而還朝,納矢而入廟。
試析:全部使用對偶句,顯得板滯。奇偶并用,長短錯落,給文章注入靈動之氣。
②修改: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未及辭廟,倉皇東出,賊未及見,軍已潰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
試析:答案可參照(1)
優秀教學設計:《伶官傳序》 3
[教學目標]
1. 學習“盛”“告”“困”“于”“其”“之”等產件文言詞語的用法。
2.體會一些文言詞語與現代漢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識。
3.體會本文采用多種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表現主旨的方法。
[教學重點]
文言詞語的用法。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層層深入的寫法。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1.檢查學生預習。
學生朗讀課文。教師考查閱讀課文的熟練程度,從而了解預讀情況。
2.有關的國王與國名:
課文第二段“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文中提到晉王、莊宗、梁、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國名(也暗指人),請根據注釋簡述他們的情況(不要照讀注解)。
3.時代背景簡介: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亂頻起,后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徘優(pái yōu,雜耍藝人)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年)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兵,旋又單騎逃逸,導致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即指此事。
4.疏通課文:
(1)正音:矢(shǐ)盛(①shèng盛衰之理;②chéng盛以錦囊)函(hán)
(2)補充注釋:
原—一用作動詞,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盛以錦囊—一“以錦囊盛”的倒裝。用錦綾做的袋子裝著。盛,裝著,動詞。
函—一動詞,裝在木匣子里。原意“匣子”。
本——動詞,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5.閱讀提示:
這篇史論觀點明確,論題突出,說理有力,條理分明。前段敘事,后段議論。通篇圍繞“盛衰”二字下筆。文章開頭,開門見山提出論點。連用兩個感嘆句表明作者對“盛衰之理”的重視,對“豈非人事”的強調。用一個“原”字推尋原因,點出莊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的主要論據,確定全文論證的內容。“雖曰……豈非……”是反請語氣的轉折復句,意在強調后者。
在論述過程中文章緊扣莊宗“得與失”“盛與衰”,說明立論的歷史根據。全文的'論據,主要是敘述莊宗接受父命、報仇雪恥,后來由勝而敗、由盛而衰的史實。在敘事中融入作者的議論,表達了作者的觀點。引史評史,就史論事,在真實記述史實的基礎上加以客觀分析、評論,從中歸結出發人深思的道理,告誡人們汲取歷史教訓,這是史論文章的目的和特點。本文在“寫史”方面,文字精當。先寫晉王臨終遺囑,莊宗恪守父命,出兵報仇,終于凱旋——有“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的“壯舉”。證明“成則由人”的道理。次寫莊宗報仇雪恥后,以為大功告成,不思強盛,寵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個倉皇出逃、土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的“慘狀”。也證明了“敗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對比手法和情感強烈的句式,寫出盛衰、成敗兩個方面。“方其……可謂壯哉!”“及……何其衰也!”兩句末的兩個感嘆句,用詞不同,卻飽含著強烈的感情色彩。“可謂壯哉”在贊嘆中含有輕蔑;“何其衰也”,在惋惜中蘊含譴責,都表達了作者對這件歷史事實的鮮明的觀點。接著又用“豈……歟?”“抑……歟?”反誥語氣的選擇復句強調后者,說明成敗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印證了開頭的論點。為了加強文章的說理性,在最后一段中進一步推論,仍用“方其……”“及其……”的對比句式,推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擴展了論點,照應了題意,加強了文章的思想性。
[附]板書設計(可配合疏通課文書寫)
6.怎樣理解文章中文與題的內在聯系?
作者為《伶官傳》作序,卻很少直接寫到伶官們的事,表面看來文不對題,實際上兩者有內在聯系。因為伶官的事跡在傳內已作了詳細敘述,不必重復。莊宗的衰敗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歷史為鑒,就伶官亂政誤國之事評述國家興亡盛衰之理,以史論事,內容聯系很緊密,重點落在莊宗盛衰的史實和評論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數十伶人困之”的事實,使伶人的作亂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聯系起來,這樣扣住了題意,突出了中心。
寫作訓練:
選擇某一史實發表見解,自擬題目寫一篇評論文章。
優秀教學設計:《伶官傳序》 4
【教學目標】
1.通過后唐莊宗的成敗闡述盛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2.學習正反對比的說理方法。
3.理解文中的名言警句對人生的啟示。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本文充分運用對比手法說理抒情。
2.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啟迪人性。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解題導入
同學們,標題中的“伶官”是一群怎樣的人呢?(學生:伶官,封建時代稱演戲的人為伶,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叫做伶官。)古時戲子大多地位低下,卻能入朝為官,歐陽修為什么要為伶官作傳呢?讓我們走進文本,尋找答案。(板書:課題,作者)
二、因聲求氣讀通文意
1.請學生復述莊宗的故事。
2.誦讀感知莊宗的悲劇命運。
活動一:一生讀晉王遺言,其他學生評價。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皆為兄弟,而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點撥:讀出晉王深深的遺憾,對敵人仇恨、對莊宗期盼的語氣和情感。)
活動二:讀莊宗的奮斗史和失敗史,其他學生評價。
奮斗史:“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可謂壯哉!”莊宗凱旋時的豪壯語氣,筆勢激越,情調激揚。
失敗史:“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何其衰也!”莊宗敗亡時的衰頹語氣,倉皇失措,筆勢迂回,情調低沉凄愴。
(點撥:語言和情感一揚一抑、大起大落、蕩氣回腸、對比鮮明。)
3.教師小結:莊宗的興盛和衰敗用了鮮明的'對比,其奮斗史164個字,得天下完成父親遺命,耗時十五年;其失敗史63個字,失天下只有短短三年,奮斗過程如此艱難,衰敗卻如此迅速,一潰千里,發人警醒。
三、提要鉤玄領會主旨
(點撥:學生誦讀第一段,第三段“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至文末。)
1.一個嘆詞:嗚呼
參考:歐陽修之子歐陽發《先君事跡》“先生自撰五代史,褒貶善惡,為精密。發論必以‘嗚呼’,曰‘此亂世之書也’。”這一聲“嗚呼”,以感嘆發端,起筆不凡,突兀驚人。奠定全文沉痛的感情基調。
2.兩個警句: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點撥1:這兩句用了什么修辭,目的是什么?)
參考:對偶與對比,這是本文寫作上的藝術特色,使行文說理更加透徹。
(點撥2:當我們讀完經典作品,掩卷沉思,心里還留下什么?同學們將這兩句警句放聲讀三遍。請同學當堂背誦。)
教育是什么?愛因斯坦說“在你離開學校后,忘記了學到的一切,最后剩下的就是教育。”
3.三組反問句: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品讀反問句,歐陽修想突出強調什么觀點?
(點撥:教師范讀,學生討論探究主旨)
參考:對比鮮明、前后呼應、層層遞進,強調共同的觀點:盛衰在于人事。
(小結:“豈獨伶人也哉?”其意思是不獨伶人,萬事皆然。伶人地位卑微、作用渺小,卻能夠使莊宗迅速滅亡。歐陽修借伶官之禍來告誡北宋統治者要勵精圖治,“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這種教訓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對于我們所有人都有永恒的價值。)
四、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讓你產生什么聯想?
(點撥:學生分組討論,暢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開元君王唐玄宗,開創盛世,卻因專寵貴妃,導致盛唐衰落;春秋霸主齊桓公,稱霸諸侯,卻因親近小人,導致禍起蕭墻;吳國國君夫差,雄霸南方,卻因貪戀美色,導致國破家亡。先秦老子“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你所寵溺的一個不起眼的事物,可能會導致意想不到的后果。同學們,想要實現理想,不僅要注重細節,更要學會節制取舍。
五、讀史明理
課外閱讀歐陽修《新五代史·宦者傳》,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讀書筆記。
【板書設計】
伶官傳序
歐陽修
莊宗之得失
諷諫政治省察人性
張晴晴
優秀教學設計:《伶官傳序》 5
一、教材分析
《伶官傳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五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關于文言文閱讀,《大綱》的要求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本文是一篇史論性文章。論述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一歷史盛衰規律。文中涉及五代歷史。閱讀時必須首先弄清史實,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關系。文章平易流暢,論證條理井然,要求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論證過程和結論,然后讓學生通過學習本文提高對史論的鑒賞水平,并就某一史實提出自己的見解,學會寫評論文章。同時適應本單元教學要求,本課內容文言文學習的重點文言文詞類活用現象。
二、設計理念
適應"新課標"的要求,高中階段要能達到初步鑒定文藝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受到感染和啟迪。要想實現這一要求,在教學方式上必須采用合作學習、師生互動的學習方式。為此我制定的教學目標如次:
(新的課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為本",具體表現"三位一體"的理念,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下面我從這三個方面確定本課的具體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了解歐陽修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特點,理解積累這些詞的用法:原、賜、抑、遺、負、系6個實詞和與、其的義項和用法。
B、學習掌握詞類活用的文言語法現象(名詞活用為動詞),體會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手法。
2、過程與方法
A、采用由宏觀到微觀的思維方式,逐漸深入,點滴理解
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合作學習,以學生為本,注重師與生的親和力
B、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德育教育,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高二階段正是夯實基礎的關鍵時期,在教學中,應以抓基礎為本。
教學重點:
1、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放聲朗讀,分段背誦。
2、識記11個詞語,掌握名詞活用為動詞的特征。
3、學習正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本文是"傳序",所以眾多的史實都是正文的主要內容,這里可簡約都盡可能地簡約,因而也給閱讀本文帶來一定的困難,成為學習的難點,只要對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四、教法學法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度、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所以,我嘗試使用以下教法和學法進行教學:
1、情景教學法;
2、誦讀法;
3、導讀法;
4、學生自主學習法;
5、討論法;等等。
五、課時安排
兩課時(兼一個早讀)
時間安排:
1、利用早讀通讀熟讀課文,重點解決字音、字型、斷句、輕重音等問題,最好能播放錄音,或教師范讀。
2、第一課時注重基礎知識。
3、第二課時注重能力提高。
六、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有一幅很有英雄氣的對聯,里邊閃爍著項羽的過人的膽識和越王勾踐那超拔意志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其中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爭霸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其實夫差打敗勾踐的故事,也有一斷背景:夫差的父親闔廬在與勾踐的爭戰中被勾踐所傷,臨死囑咐太子不忘殺父之仇,之后兩年,夫差"習戰射,常以報越為志"。終于困越王于會稽山,使勾踐卑躬屈膝臣服腳下,吳國也因此而強大,伐齊魯號諸侯,聲震天下,其勢可謂壯哉!等到吳王夫差寵信佞臣伯喜,誅殺諍臣伍子胥,沉湎一西施美色中,吳國也就走上了滅亡之路,最終被勾踐圍困于姑蘇山,落得伏劍而死的可悲下場,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又何其衰也!
后唐莊宗與吳王夫差的命運是多么相像啊,由此引出課題。
(二)整體感知
1、瀏覽課文,找朗讀并糾正發生或可能發生的錯誤。
2、播放課文錄音,帶入課文情景。
3、齊讀課文,請一學生講后唐莊宗的故事,并找出文中相應的內容。
4、歸納總結重點字詞句的用法。利用幻燈片展示下列內容:
A、多音多義詞①盛:shèng(盛衰之理);chéng(盛以錦囊)
②系:xì(捆綁);jì(打結)
B、詞類活用①原:用作動詞,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②函(hán):名詞活用為動詞,裝在木匣子里。
③本:動詞,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同。
④夜、東:名詞作狀語。
⑤興、亡:使動用法。
C、虛詞其:副詞
①爾其無忘乃父之志祈使語氣一定,應當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揣測語氣大概,差不多
③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反詰語氣同"豈"
④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婉商語氣還是
⑤何其衰也
(三)、深入探討
1、作者通過后唐莊宗由盛到衰的史實來證明觀點:盛衰成敗由于人事。不僅如此,文章最后還得出結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其實,孟子早就說類似的話: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比較這兩句話有何不同?
明確:孟子主要是在政治道德、人生哲理上給人以啟示,而本文重在警戒,當今的統治者可要當心啊,借古諷今,告誡北宋統治者要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微,防微杜漸,不應滿足表面繁榮的現象。
2、說說"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中的"常"、"多"字的意思。
明確:說明有例外的情況,這就需要有恒久的奮發圖強的意志與抵制誘惑的毅力。舉現實生活中事例兩則。
(四)拓展
1、以下判斷,你是否贊同?分小組討論,后暢所欲言。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說得有理。
A毀樹容易種樹難B創業難守業更難
C種樹難養護樹更難D賺錢難失錢易
E得天下難失天下易
2、本文"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這個問題,作者的回答是怎樣的?
明確:扣莊宗史實,歐陽修針對當時社會多停留"天命"的認識上的情況,他的回答是否定的。由此突出了本文的觀點"盛衰成敗由于人事",也表現歐陽修重視人的因素的樸素唯物觀點。
(五)作業針對文中提出的"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語,說說你的理解或啟示,寫一篇議論文。
優秀教學設計:《伶官傳序》 6
[教學目標]
1、學習“盛”“告”“困”“于”“其”“之”等產件文言詞語的用法。
2、體會一些文言詞語與現代漢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識。
3、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題和寫作目的;體會圍繞中心步步深入地進行論證的寫作方法。
4、體會本文采用多種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表現主旨的方法。
[教學重點]
文言詞語的用法。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層層深入的寫法。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同學們,初中時我們學過《醉翁亭記》,通過學習我們了解了歐陽修的文學創作風格,體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的灑脫之氣。今天我們將學習歐陽修的另一篇傳記《伶官傳》的序言《伶官傳序》,從中學習他的另一人生觀點。
二、作者作品與時代背景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歲喪父,家境貧寒,刻苦自學,宋仁宗天圣八年進士及第。晚年歷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卒謚文忠。早年熱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對王安石變法有所不滿。為文主張切合實用,重內容,反浮靡。積極培養后進,因而成為北宋中葉文壇領袖。他的散文明暢簡潔,豐滿生動,說理透徹,抒情委婉。詩、詞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詩話》開創了“詩話”這一新的體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
《伶官傳序》是他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短序。《伶官傳》是一篇合傳,寫敬新磨、景進、史彥瓊、郭從謙四個伶人。寫敬新磨善于諷諫,沒有貶詞。另三個人都出入宮掖,貨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滅族,使后唐上下離心,互相猜忌,禍亂不息。作者作此序是為了告戒當時北宋王朝執政者:要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表面的虛榮。
三、聽朗讀錄音,正音正句讀
1、判斷下列對劃線詞語的注音和解釋是否正確
A以三矢(shi弓箭)賜莊宗而告之曰()
B在遣從事以一少牢(shaolao指祭品)告廟()
C請其矢,盛(sheng豐盛)以錦囊()
D方其系(xi捆縛)燕父子以組()
E及仇讎(cou仇人)已滅,天下已定()
F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jing衣襟)()
2、判斷下列各句中停頓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與/爾三矢,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C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D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四、閱讀分析第一、二段
(一)補充注釋
1、盛衰之理理:道理
2、豈非人事哉人事:人力
3、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4、與其所以失之者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晉以歸梁以:而
6、爾其勿忘乃父之志其:祈使副詞,相當于“應該”“一定”的意思。
7、負而前驅負:背負
8、及凱旋而納之及:等到
(二)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用法和意義
1、知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D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2、與
A與其所以失之者
B與爾三矢,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C無乃爾是過與
D與秦而不助六國也
3、以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
D而皆背晉以歸梁
E請其矢,盛以錦囊
4、乃
A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C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D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E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三)判斷下列各句的句式特點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遺恨也。
4、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5、請其矢,盛以錦囊
6、夫晉,何厭之有?
7、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四)自讀一二段,邊讀邊翻譯。
五、分析賞讀
1、作者對天下興衰持怎樣的看法?你同意他的看法嗎?
答:“盛衰之理,雖曰天命”,也在于“人事”;(后問討論)
2、通過第二段的敘述來看,“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答:“憂勞可以興國”。
3、晉王臨終遺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話簡單回答。
答:告知三件憾事,勸莊宗完成遺愿。
4、這兩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兩段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答:一段議論,二段記敘;總分關系。
六、自讀并背誦一二段。
七、作業(略)
八、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一、背誦并復述第一課時內容(略)
二、分析閱讀三四段
(一)補充注釋
1、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方:當;組:繩子
2、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裝著
3、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意氣:氣勢,指驕傲之氣
4、抑本其成敗之跡
抑:或者;跡:跡象
5、舉天下豪杰
舉:全
6、數十伶人困之
困:圍困
7、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忽:一寸的十萬分之一;微:一寸的百萬分之一
(二)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義和用法
1、方
A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萬仞
C
2、盛
A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B盛衰之理,雖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太后盛氣而揖之
D請其矢,盛以錦囊
3、告
A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
B則遣一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C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4、困
A數十伶人困之
B天下諸侯已困矣
C牛困人饑日已高
D困獸猶斗,而況國相乎
5、于
A莊宗受而藏之于廟
B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
C而皆自于人歟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霜葉紅于二月花
6、其
A與其所以失之者
B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
D何其衰也
E其真無馬耶
7、之
A世言晉王之將終也
B莫能與之爭
C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D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E之二蟲又何知
F吾欲之南海,何如
G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四)比較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3、與其所以失之者
4、契丹與吾約為兄弟
5、其后用兵
6、則遣一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7、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8、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9、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10、亂者四應,倉皇東出
1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12、自然之理也
13、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
(五)解釋下列各句中詞類活用現象
1、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2、世言晉王之將終也
3、負而前驅
4、函梁君臣之首
5、一夫夜呼,亂者四應
6、倉皇東出
7、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六)朗讀三四段,邊讀邊翻譯
三、分析與賞鑒
1、第三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答;本段只要寫莊宗失天下的經過,是對“逸豫可以亡身”的說明。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關系?試具體說明。
答:是對照關系。二段正面敘說,三段反面敘說。
3、第四段以問句結尾有何作用?
答:引人深思,啟發人們通過歷史看到現實,告戒人們不要走歷史的覆轍,記住“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歷史教訓。
4、(討論)本文在寫作構思上有何特點?
四、自讀并背誦三四段
五、作業:課后練習
六、教學后記:
優秀教學設計:《伶官傳序》 7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及文章創作的時代背景,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及意圖。
2、從選材、論證方法等角度,分析文章精妙的構思,體會文章的論證力度。
3、學習文章以散體寫史論的方法,以及作者積極關注社會現實的人生態度。
【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文中的相關文言知識: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特殊句式等。
思維發展與提升:學習本文通過對比論證來論證文章中心論點的寫作手法。
審美鑒賞與創造:通過反復誦讀,鉤玄提要,把握文章的論證結構和論證特點。
文化傳承與理解:了解“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觀點,培養憂患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名詞活用為動詞的特征,學習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
難點:學習作者積極關注社會現實的人生態度。
【課前準備】
1、指導學生完成預習
2、制作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蘇洵在《六國論》中論說六國滅亡的原因,以借古諷今的寫法,諷諫宋王朝要以六國為鑒,勿蹈六國覆轍。今天學習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也是借古諷今,總結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歷史教訓,闡明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諷諫北宋統治者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現在同學們默讀文章,思考莊宗李存勖17歲后發生在他身上的有什么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作者介紹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繼承并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
(二)寫作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亂頻起,后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俳優(雜耍藝人)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兵,旋又單騎逃逸,導致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三)題目解說
《五代史伶官傳序》是一篇史論。伶官,古稱演戲的人為伶,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叫作伶官。歐陽修寫《伶官傳》并冠以短序,是為了讓北宋統治者吸取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伶人(樂工)而身死國滅的歷史教訓,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五代史伶官傳”交代了這篇史論的內容,“序”標明文章的'體裁。
(四)課文結構
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論點,并舉出后唐莊宗的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為立論的根據。
第二部分:(第2段),詳細敘述了莊宗接受并執行晉王遺命的經過。這一段敘事的語勢比較平緩,沒有直接的議論,但是作者寓論點于敘述之中,與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應,為下文張本。
第三部分:(第3段),轉入議論,評論莊宗的“盛衰之理”,闡明中心論點。
第四部分:(第4段),引出教訓,總結全文。
三、精讀課文,深入分析
1、全文是如何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展開的?
文章開頭提出“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這個論點,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緊接著舉出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來證明這一論點。
第二段敘述莊宗接受并執行其父遺命的事例。
第三段從莊宗極盛和極衰兩種情形的對比中,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這就對“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進行了有力的論證,揭示了所謂“人事”的內涵。
第四段承接上文進一步議論,總結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歷史教訓,強調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絕不僅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們對“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的理解。
2、本文第四段是否只是對前面闡述的觀點的重復?為什么?
不是。作者在文章的第三段,通過正反對比,已經得出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點明了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這與文章開始提出的論點相照應。至此,文章似乎已經有了一個完整的結構。但是,作者沒有收筆,而是繼續展開議論。在前面對比闡述的基礎上,總結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的經驗教訓,強調使人國破家亡的不僅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中,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作者在這里含蓄地批評了朝政,諷讀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這就使得文章闡述的事理更具普遍性,更具現實針對性。因此,可以說,第四段是對伶官亡國一事的現實意義的進一步開掘,并不只是簡單的重復。
3、怎樣理解本文文與題的內在聯系?
作者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序,卻很少直接寫伶官的事,表面看來文不對題,實際上兩者有內在聯系。因為伶官的事跡在傳內已進行了詳細敘述,序中不必重復。莊宗的衰敗正是由伶官引起的,作者以史為鑒,就伶官亂政誤國之事論述國家興亡盛疾之理,內容聯系緊密,重點落在莊宗盛衰的史實和對其進行的評論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數十伶人困之”的事實,使伶人的作亂和后唐的衰敗直接聯系起來,這樣就扣住了文題,突出了中心。
4、結合文本,簡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使用事實論證的。
第一段,以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為論據。在具體選材上,文章以“晉王三矢”為事例,充分體現了莊宗的“憂勞",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輔之以莊宗盛衰時所涉及的點滴史實,就使人們對于莊宗由“盛”而“衰”,由“憂勞”到“逸豫”的轉變了然于胸,達到了以材料論證觀點的目的。
5、結合文本,簡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圍繞“盛衰”進行對比論證的。
文本從“盛”“衰”兩個方面,圍繞“人事”進行層層深入的對比論證,著眼于“盛”“衰”與“憂勞”“逸豫”的因果關系,從中心論點到論據,從論證過程到結論,不論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實,還是作者抒發的感慨或議論,都是具有對比性的。文章通過正反兩方面的鮮明對比,既突出了中心論點,使說理深刻、透徹,也使文章一氣貫通,前后呼應,脈絡清晰,結構嚴謹。
6、“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三句話是怎樣提挈全文的?請結合文本的具體內容簡要分析。
①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為說明“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論點提供歷史根據。
②第二段敘述莊宗執行其父遺命的事例,第三段在莊宗極盛和極衰兩種情形的對比中,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這就對“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進行了有力論證,揭示了所謂“人事”的內涵。
③第四段承上文進一步議論,引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歷史教訓,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決不僅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們對“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的理解。
四、品讀課文,加深感悟
1、請概括本文中心思想
文章總結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歷史教訓,闡明了國家之盛衰取決于“人事”,“優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諷諫比宋統治者應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2、賞析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委婉,氣勢恢宏。
本文作為一篇總結歷史教訓、為在世和后世君主提供借鑒的史論,毫無生硬的說教,而是娓娓道來,婉轉動人。即使是在慨嘆莊宗敗亡時,也只有惋惜之意而無責難之詞,可謂義正詞婉。全文從“鳴呼”起筆,到“豈獨伶人也哉”收尾,一嘆再嘆,以嘆貫穿始終。于反復詠嘆中顯示出委婉的韻致。在句式上,本文多用反問句、疑問句,使說理委婉而引人深思;多采用對仗工整的駢句,形成鮮明的對比,富有節奏感;適當運用長句,調節語勢,有張有弛。駢散結合,錯綜有致,讀起來抑揚鎖挫,感情飽滿氣勢恢宏。
(2)文筆酣暢,波瀾起伏。
文章開篇發出嗟嘆,提出論點,語勢突兀而起,隨后落到立論根據上,再緩緩進入“晉王三矢”的故事。接下來語勢又猛然一升,“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失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作者發出對莊宗之“盛”的贊嘆,而后語勢陡然一降,“至于誓天斷發,這下沾襟,何其衰也!"借這幾句發出對莊宗之“衰”的悲嘆,繼而設疑問、引古語而得出“自然之理”。最后,再次評論莊宗的盛衰,語勢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發人深省的教訓“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文章于此夏然而止。
(3)平易自然,簡約凝練。
文章沒有信屈聲牙的措辭,也不堆砌辭藻,而用平實的語言生動地敘說事例,深入地說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曉暢。敘事不蔓不枝,議論簡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對稱語句,如“恍勞可以興國,逸療可以亡身”,“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因于所溺”,句式整齊,言簡意豐,發人深省。
五、課堂小結,回顧收獲
本文總結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歷史教訓,闡明了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諷諫北宋統治者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六、布置作業,及時鞏固
從下面四句話中選取一句,說說它對你的啟發。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滿招損,謙受益
3、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4、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課后訓練】
一、古今異義:寫出下列加粗詞語的古義。
1.與其所以失之者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比較兩件事而決定取舍的時候,“與其”用在放棄的一面(后面常用“毋寧、不如”等呼應)。
2.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表示另提一事。
3.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做,投身到(事業中去);(按某種辦法)處理。
4.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連詞,表示因果關系;名詞,實在的情由或適宜的舉動(限用于固定詞組中做賓語)。
二、詞類活用:指出下列加粗字的活用類型并解釋。
1、函梁君臣之首
2、契丹與吾約為兄弟
3、抑本其成敗之跡
4、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5、泣下沾襟
6、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7、負而前驅
8、倉皇東出
9、一夫夜呼
10、亂者四應
11、而告以成功
12、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三、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處并翻譯。
1、梁,吾仇也。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系燕父子以組。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
3、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化常識:判斷下列文化常識的正誤。
1、從事,官名,源于漢武帝時期,有刺史屬吏之稱,分為別駕從事史、治中從事史等,主要職責是主管文書、察舉非法。《五代史伶官傳序》中的“從事”指一般屬官。()
2、古代祭祀用牛、羊、豬各一頭叫太牢,用羊、豬各一頭叫少牢。一般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3、伶官:古代宮廷中的樂官和授有官職的演戲藝人。()
【課后訓練答案解析】
一、答案:
1、兩個詞,與,和;其,他
2、表示達到某種程度,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以至”“以至于”
3、官名,這里泛指一般屬官
二、答案:
1、名詞作動詞,用匣子裝
2、名詞作動詞,訂立盟約
3、名詞作動詞,考察,探究
4、名詞作動詞,推其根本
5、名詞作動詞,落下
6、形容詞作名詞,忽微,極小的事;智勇,智慧勇敢的人
7、名詞作狀語,向前
8、名詞作狀語,向東
9、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10、數詞作狀語,在四方
11、動詞作名詞,成功的消息
12、使動用法,興,使……興盛;亡,使……滅亡
三、答案:1、特殊句式:判斷句,“……也”為標志。
譯文:梁王朱溫是我的仇敵。
2、特殊句式: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應為“其以組系燕父子”。
譯文:他用繩索捆綁著劉仁恭、劉守光父子。
3、特殊句式:被動句,“為”表被動。
譯文:他自己喪命,國家滅亡,被天下人恥笑。
四、答案:1.√;2.√;3.√
優秀教學設計:《伶官傳序》 8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提升閱讀能力。
2、理清論證思路,探究莊宗成敗的原因。(重點)
3、理解作者以史為鑒的作序初衷。(難點)
教學方法:
1.通過課前預習及課堂提問、點撥法,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知識
2.通過合作探究,分析文章逐層遞進的論證方法;
3.通過延伸拓展,理解作者以史為鑒的作序初衷。聯系自身實際,獲得有益啟示。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新課
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寫有一首《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來贊揚項羽的寧死不屈。項羽,曾經的西楚霸王他驍勇善戰,威震四方,不可一世,可是最后卻英雄末路,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他的大成與大敗的一生足以引發我們后人許多的感慨。他在烏江自刎前曾用這樣一句話總結自己慘敗的結局------“天之亡我也,非戰之罪也。”那么,項羽由盛而衰,由興而亡,真是天要亡他嗎?其實不只是項羽,很多的帝王將相,平民百姓也往往將人生的苦難失敗歸咎于命運。那么這種看法對不對呢?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同樣探討“盛衰興亡之理”的文章——《五代史伶官傳序》,看看文學大家歐陽修為我們闡述了一個怎樣的觀點?
二、知識鏈接:
1、了解作者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北宋中葉的文壇領袖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都是他的學生。他在詩、文、書法、文論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在史學方面,與宋祁合著《新唐書》,又單獨編纂了《新五代史》。
2、五代歷史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間的五個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短短53年間,先后換了四姓十四個國君,篡位、弒君現象屢見不鮮,戰亂頻繁,后唐莊宗就是被殺的一個。后唐莊宗李存勖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俳優(雜耍藝人)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所惑。后叛亂四起,擁有重兵的伶官拒不發兵,而莊宗親征又告敗北,眾叛親離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了莊宗。
三、預習檢測,掌握重點字詞
1、自由朗讀課文,完善學案
2、檢查重點字詞的解釋,課件出示。
教師補充
四、整體感知,明確文章論點、論據
1、快速瀏覽課文,思考問題:
2、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其立論的歷史依據是什么?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3、學生概括回答
4、教師小結
五、研讀課文,思考問題
1、默讀2至3自然段,回到歷史現場,為莊宗李存勖填寫一份履歷表,并試著分析莊宗李存勖的人物形象,探究他成敗的.原因。
要求:合作交流,完成表格。提示:莊宗的父親晉王去世是在908年。
2、繼續誦讀課文第三段,找出文中莊宗盛衰(得失天下)時的場面描寫的句子體會語言。分析莊宗得失天下的原因。
3、在一百多年后的北宋中葉,作者重提這件史實,有何意義?
4、文章說國家盛衰興亡之理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長地點出“豈獨伶人也哉”。請同學們在古今歷史上尋找一些事例來加以補充說明。
5、學生細讀課文勾畫圈點
6、同桌間討論
7、找學生口頭語言表達并結合文本具體分析,其他同學補充說明。
8、教師小結
六、拓展延伸
1、歐陽修認為莊宗的“憂勞”使他的國家興盛,“逸豫”使他的國家敗亡,在莊宗的人生里,我們還可以看到什么?(提示:命運掌握在誰手中?上天還是自己?如何正確對待興趣愛好?)
2、學生發言
3、教師談感悟
七、結束語
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們感受到了史學家歐陽修濃郁的愛國情懷和勇于擔當的責任精神,也體會到了他在文章中表達的強烈的憂患意識。古人說的好: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同學們,我們要汲取前人的智慧,謹記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在生活中我們要有憂患意識,要居安思危;要牢記:滿招損,謙得益,”戒驕戒躁,虛心向他人學習;更要注意細節:因為細節決定成敗。只有牢牢記住這些,才能在成功的大道上不斷前進。才能讓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遠更精彩。
八、課后作業:
本文為一篇史論,探討了后唐滅亡的教訓,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他的論證是否有可商榷之處?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和相關資料,寫一篇短文發表你的看法。
九、板書設計
五代史伶官傳序
歐陽修
盛對比憂勞
優秀教學設計:《伶官傳序》 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本文的字、詞、句的意義及用法。
2、學習本文嚴謹的議論結構。
3、學習本文布局謀篇的特點。
4、本文是史論,是借古諷今之作,理解文中闡發的“盛”“衰”;“得”“失”;“成”“敗”;“損”“益”;“興”“亡”的道理。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思路,學習本文的論證法:例證法,正反對比論證法。
德育目標:
1、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謙受益,滿招損”“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義的啟示。
教學重點:
1、文中關鍵字、詞、句。
2、文章議論思路。
3、如何通過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
教學難點:理解本文內容與題目之間的關系。
教學方法:誦讀法,探究引申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舉出所學過的歐陽修的文章。(《醉翁亭記》)。
2、與《醉翁亭記》對比導出《伶官傳序》(如果說《醉翁亭記》通過寫醉翁亭的秀麗風光,通過勾勒太守與民同樂的畫面來抒發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話,那《伶官傳序》則是通過寫后唐莊宗接受和執行其父親遺命等一串故事,通過總結寵幸伶人這一教訓,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我們就來學習歐陽修的《伶官傳序》。)
3、由學生介紹歐陽修。
4、關于序。
5、背景介紹。
二、學習新課。
1、朗讀課文:學生朗讀,教師正音。
2、共同研討:共同翻譯全文,解釋個別詞,字義,說明特殊用法,疏通文意。
3、再次齊讀課文,教師指導:
①讀出重音,體現這種強調的意義來。(豈非人事哉,“得失”“人事”等)
②讀出節奏,體現出文氣的急切舒緩來。(“方其”領起下面分句一氣貫通,有聲勢,不可一世的氣概。)
③讀出對比,體現出文章的抑揚變化來。
④讀出玉器,體現出作者的感情傾向來。
三、研討本文嚴謹的`思維線索。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并用現代漢語表述。(雖由天命,豈非人事哉?——盛衰成敗,由于人事。)
2、為了證明中心論點,作者采用了什么論據?怎樣過度到分析中去的?(論據:莊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實。過度:莊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
3、簡述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
4、作者從論證角度看,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正反對比論證)
5、作者從莊宗得天下的史實中得到了怎樣的結論?(“皆自于人”,“憂勞興國,逸豫之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用現代漢語將作者的這些結論說說。(“謙受益,滿招損”,“防微杜漸”“以史為鑒”“力戒驕奢”“勵精圖治”“居安思危”)
7、小結:本文在論證結構上有一條嚴謹的思維線索,它按照“提出論點——例證分析——得出結論”的方式進行議論,中心突出,結構嚴謹。
8、處于北宋時期的歐陽修,為何要寫《伶官傳》呢?并冠以短序?
9、師結:以古喻今,告戒當時的統治者,要汲取歷史的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于表面的繁榮。
四、課堂延伸:
1、思考:你學了這篇課文后,從莊宗這一史實和作者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樣的啟發?(小事不小,玩物喪志,事在人為,以古為鏡)
2、總結:古人說得好:以銅味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歷史的教訓不能忘,要謹記:憂勞興國,逸豫之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再重復古人的悲劇!
3、課后作業:
①掌握課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
②掌握關鍵字、詞。
③背誦此文。
優秀教學設計:《伶官傳序》 10
【學習目標】
1.掌握文中相關文言知識,積累文言語法現象,理清文章脈絡。
2.學習本文通過對比論證來論證文章中心論點的寫作手法。
3.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亡身”和“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
【重點難點】
重點:疏通文章大意,體會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總結歷史興衰成敗的教訓。
難點:理解作者“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的史學觀點,及文本以史鑒今的手法。
【教學過程】
一、學習導入
同學們,大家好!唐朝滅亡后,我國歷史再次進入到一個大分裂大動蕩的時期——五代十國時期。這一時期,政權更迭頻繁,戰事不斷,人民生活困苦。在那個時期,有一位軍事天才,李存勖,驍勇善戰,是最有可能統一天下之人。可是他建立后唐王朝,稱帝僅四年,便身死國滅,這又是為什么呢?北宋文宗歐陽修以史學家的深刻、政治家的敏銳、文學家的生動為我們解讀了這一歷史事件,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
二、學習任務分析
(一)知識要點
1.了解文章體裁、寫作背景以及寫作目的。本文是一篇序文,作者所在時代,正是北宋由盛轉衰時期,作者很擔心五代的慘痛歷史會重演,因此撰寫《新五代史》以告誡北宋統治者引以為戒,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傳》的序文。
2.了解本文作者開門見山提出“盛衰之理”在“人事”的觀點,并舉出莊宗事例作為立論依據。
3.理解作者將莊宗得天下時“意氣之盛”與失天下時“泣下沾襟”進行對比,推導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
4.理解作者在總結莊宗逸豫亡身的歷史教訓之后,擴而充之,延伸到“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從而把握作者借古諷今的寫作手法,以莊宗的亡國教訓,告誡北宋統治者要以史為鑒。
5.學習本文帶來的啟示:人生的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沉淀下來的,人的智慧和勇氣常常被自己所溺愛的事物所困。以此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從而指導我們當下的生活。
(二)承擔的單元任務
本課屬于史論文學,從一個細微的角度切入,縱說盛衰之理,探討了后唐滅亡的歷史教訓。學習本課要理解文章的歷史觀念、國家情懷和擔當精神,把握作者的觀點和論證方式,學習和借鑒他們思考社會現實問題的態度和論述方式,積累文言文的語法現象,學會在具體語境中分辨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本課承擔單元任務二和任務三。任務二是為歷史人物李存勖整理一份簡略的人物年表,需要借助注釋和課外資料完成。任務三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參考相關資料,嘗試寫一篇短文,對文章提出質疑或進行辯駁。
三、學習活動
(一)作家作品及寫作意圖介紹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自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其散文說理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其實歐陽修更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史學家。他曾官至參知政事,曾與人合修《新唐書》,獨撰《新五代史》。
本文選自《新五代史﹒伶官傳》,是歐陽修為《伶官傳》所寫的短序。本文是歐陽修通過對后唐李存勖的興亡史進行諷諫,來告誡北宋統治者要以史為鑒。
(二)梳理文意,問題探究
第一段內容理解:文章開篇立論,提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論點,意思是,國家盛衰興亡的道理,雖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于人的作為嗎!作者在沒有否定天命因素的基礎上,更肯定了人的作用,即人的作為的作用。如何知之?作者在提出論點之后,進一步以莊宗得天下與失天下的教訓作為論據。作為議論文,開篇即明確中心論點,并且把觀點事例也扼要概括出來,可謂言簡意賅,章法井然。
問題探究:
1.請同學們思考,“嗚呼”這一感嘆詞起筆,有何深意?
文章以“嗚呼”的感嘆,突兀而起,引發對歷史的沉痛追問和感慨。五代十國時期,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時期之一,作者感慨沉痛,故作序論皆以“嗚呼”開篇。同時也為全文奠定了哀婉的感情基調。
第二段內容理解:這一層講晉王,即莊宗的父親——李克用的三樁遺恨,他在臨死前留給莊宗三支箭,讓其完成遺愿。相對于第一段的簡潔,第二段近乎小說家語,用“世言”二字起筆,即正史中未見記錄,彰顯了史學家的嚴謹。在“三遺恨”的故事里,提到了三個仇人,他們又是誰呢?
一是朱溫。李克用曾與朱溫聯合剿滅黃巢軍,后朱溫多次意圖殺害李克用,二人結怨越來越深,不共戴天。此后對峙爭霸數十年。
二是劉仁恭。文中所寫“吾所立”是指劉仁恭借李克用兵馬奪取幽州,后劉仁恭與李克用反目,歸附于朱溫,他的兒子劉守光開始稱燕王,后來稱帝。這里稱劉仁恭為燕王,是籠統的說法。
三是契丹人,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原與李克用結盟夾擊朱溫,后來卻撕毀盟約,與朱溫結盟。
問題探究:
1.請同學們思考:這幾個動詞刻畫了莊宗李存勖怎樣的形象?
首先是他對復仇極為重視:他將箭藏在供奉祖宗的宗廟之中,并且每次出兵都要以少牢祭奠,得勝后,請下箭,還要用錦囊盛起來,告慰父親。
再者,他對復仇極為決絕:每次作戰都要帶著這三支箭,矢志不渝,誓死報仇。因此,這幾個動詞,描繪出莊宗一心執行父命決絕復仇的形象。
第二段總結:第二段詳細敘述了莊宗接受并執行晉王遺命的經過。這一段敘事的語勢比較平緩,沒有直接的議論,但是作者寓論點于敘述之中,與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應,為下文寫衰作張本。
第三段第一層內容理解:莊宗用繩索幫著劉仁恭、劉守光父子。之后又寫道:莊宗用匣子裝著后梁皇帝、大臣的頭,一一復仇之后,莊宗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作者詳細描寫了莊宗復仇的經過。面對著莊宗的赫赫戰功,作者不禁發出了“壯哉”的感慨。
問題探究:
1.作者為何要大費筆墨逐一描寫莊宗消滅敵人?
寫莊宗逐個消滅仇敵,極力表現其聲威的壯大,一方面照應開頭“盛衰”的“盛”,極力寫英勇殺敵的威武雄壯,也暗示了成功背后的艱辛。另一方面越寫奮勇殺敵的極盛之勢,也越能與下文的迅速敗亡形成對比,從而更好地揭示主題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道理。
第三段第二層內容理解:短促有力的語句,讓讀者直觀地感知到了李存勖的敗亡之“神速”。
通過梳理有關李存勖的履歷,我們關注到后唐莊宗李存勖從接受遺命到后唐建立,經過了十五年奮戰,而“失天下”僅三年。
敗亡的導火索,令人觸目驚心:一夫夜呼,是說公元926年,樞密使崇韜和他的女婿、莊宗的異母弟存相繼被殺,加上其他天災人禍,一時謠言四起,人心浮動。兵士黃甫暉當時奉命戍守瓦橋關,戍期已滿,卻被留下守貝州,心懷不滿,便趁機糾眾殺部將楊仁晸,裹脅裨將趙在禮為亂。這次兵變發生在夜間,故稱“夜呼”。莊宗之禍,自皇甫暉一夫夜呼而起。
其后“亂者四應”是說李嗣源發動兵變,郭從謙首先響應,率從馬直親兵攻皇城,縱火焚燒興教門,闖入內宮,亂兵在宮樓上用箭射死了倉皇東出的唐莊宗。《伶官傳序》將其概括為“一夫夜呼,亂者四應”以及“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此外,這段文字更寫出了敗亡之際的倉惶落魄,“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這“極衰”時的“泣下沾襟”又與前文“得天下”時的“意氣之盛”形成強烈對比,為下文議論張本。
歐陽修用李存勖復仇的極盛之勢為其敗亡的神速蓄勢,功業到達頂峰之后,頃刻間,一敗涂地,“意氣之盛”蕩然無存,對比極為鮮明,不禁引發人們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李存勖亡國之速?行文至此,再進行議論,必然水到渠成。
文章先讓一步,講道難道是得天下困難,失天下容易嗎?自然并非如此,文章隨即作出回答:或者考察他成敗的原因,都是因為人事吧。接著開始分析到底是怎樣的人事致其成敗,引用了《尚書》中的古訓“滿招損,謙受益”,暗喻莊宗之前謙虛謹慎,終于成事,之后沉湎享樂,終致顛覆。由此得出結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憂勞興國,逸豫亡身”是對人事的具體解讀,也是作者以史為鑒得出的結論。
第四段內容理解:正因為莊宗之前憂慮勞苦,竭忠盡智,所以強盛的時期,全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爭;而后安于享樂,不思戒慎,所以等到他失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身死國滅,被天下人譏笑。最后又將此論推而廣之,禍患常常是從極小的事情積累起來的.,進而得出結論: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人或物困擾,難道知識溺愛伶人才如此嗎?
問題探究:
1.請同學們思考:“豈獨伶人也哉”的言外之意?
作者在敘述莊宗得失、盛衰的對比中,深化了主題,其實,讓作者深思的不僅是后唐莊宗的滅亡教訓,更讓人擔憂的是作者所處的北宋王朝。
北宋王朝建立后,隨著土地和財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統治集團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數民族的不斷進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銳。面對這種內外交困的形勢,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恥辱,每年都要靠納幣輸絹以求茍安。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歐陽修想通過后唐莊宗李存勖的興亡史進行諷諫。警告北宋統治者,應該振作覺醒了,否則就會斷送自己的江山。
因此,歐陽修寫《伶官傳》并冠以短序,目的是評述伶官受寵幸而亂政的史實,借古諷今,諷諫當時北宋王朝的執政者要以史為鑒。
其實,歐陽修并非危言聳聽。后來北宋王朝亡于宋徽宗之手,而宋徽宗恰是一個沉溺于歌舞與書畫的君王。李存勖寵愛優伶,熱愛演戲,宋徽宗擅長繪畫,有著極高的藝術修養,但歷史賦予他們的使命和責任卻是一國之君。他們都違背了自己的使命,最終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2.請同學們思考,我們還學過哪些借古諷今的文章?
杜牧《阿房宮賦》:“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蘇洵《六國論》:“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賈誼《過秦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以上所論都是在提醒后世的統治者,不要重蹈覆轍。歐陽修通過《伶官傳序》中敘寫莊宗的得失盛衰之變,形象直觀地告誡統治者,要以史為鑒,知古鑒今,體現了古代文士的良知與家國情懷,始終關懷民族命運前途。
(三)總結文章論證思路與寫作特色
論證思路:首段開門見山提出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并且概括舉莊宗成敗事例作為論據,得則接受父命報仇雪恥,系燕父子函梁君臣,失則一夫作難倉皇東出,伶人困之身死國滅。在得與失的強烈對比中,寓議于敘之中,得出結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并由此推論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寫作特色:
文章運用了對比手法。寫后唐的盛衰對比,先寫莊宗極盛的史實,再寫其極衰的場面,后面總言興亡,喟嘆不已。一盛一衰,既揚又抑,交錯成文。通過盛衰對比,昭示了憂勞興國、逸豫亡身這樣一個發人深省的歷史教訓。
在語言方面,辭氣委婉,言語懇切
文章作為一篇旨在以史為鑒的史論文,依據史實,娓娓道來,仿佛與預想中的讀者談古論道,辭氣委婉,言語懇切。文章敘莊宗功業輝煌,語含敬佩;述其迅疾隕落,則充滿嘆惋;論其敗因,先用反問,再以疑問呼應觀點,使得說理委婉懇切。抑揚頓挫,錯落有致,文章以散體寫史論,間以對仗工整的駢句,駢散結合,錯落有致;適當運用長句,調節語勢,張弛有度,讀起來抑揚頓挫,感情飽滿,氣勢旺盛。
其次,本文語言平實,言簡意豐。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基本用平實的語言敘述事例,闡發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曉暢。敘事不枝不蔓,概括性強;議論簡明扼要,切中肯綮。有些語句,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言簡義豐,發人深省。
(四)文言現象總結
總結一詞多義現象:盛、困、告
總結通假字:無、讎
總結古今異義:少牢、人事
總結特殊句式:判斷句、狀語后置句、被動句
四、課堂小結
《伶官傳序》旨在知古鑒今,告誡沉溺的惡果,警示亡國的落魄。同樣,人生的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沉淀下來的,人的智慧和勇氣常常被自己所溺愛的事物所困。這樣的規律于今日也能帶給我們啟示,來指導我們當下的生活。優秀的文學作品就如火炬在前,一直照亮我們的漫漫人生路。
五、課后作業
優秀的史傳文學,往往圍繞歷史人物,選取恰切的歷史事實,既敘寫人物生平,又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同時將史家對人物的評價和對歷史的態度蘊含其中。研讀課文,為本文的歷史人物李存勖整理一份簡略的人物年表。
提示:完整的人物年表包括以下內容:年歲、年月、本人經歷和活動事跡、傳主所處時代發生的重要事件、家族情況和社會交往等。
【優秀教學設計:《伶官傳序》】相關文章: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10-21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12篇[推薦]10-21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通用10篇)05-20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優選12篇)10-21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范例12篇】10-21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錦集12篇)10-21
高二《伶官傳序》教學設計(通用10篇)11-21
高中課文伶官傳序原文翻譯01-22
伶官傳序高一上冊語文教案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