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山亭記》教案新編
【教學目的】
1. 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和虛詞。
2. 了解閩地的山水環境、人文氛圍;體會程師孟處險境而自若的曠達胸襟。
3. 學習本文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難點】
1. 體會程師孟處險境而自若的曠達胸襟。
2. 學習本文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特點。
【課型】
擴展閱讀
【教學方法】
自讀、誦讀、討論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學習過程】
一、導入,介紹作者、背景。
曾鞏(1019~1083年),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江西南豐)人,生于仕宦之家。宋嘉佑二年(1057年)進士,授太平州(今安徽當涂)司法參軍。不久,入京任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熙寧初(1068年),任《英宗實錄》檢討官,后出為越州(今浙江紹興)通判,歷任齊州(今山東濟南市)、襄州(今湖北襄樊市)、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知州,皆有善政。
熙寧十年(1077)春,曾鞏授直龍圖閣,移知福州,他的前任程師孟請他為道山亭作記,他就從山水環境、人文氛圍和居民安樂入手,寫了一篇記以展現了程師孟治郡的種種業績,并表達了對程師孟“抗其思于埃壒之外”的敬佩之情。這篇記就是《道山亭記》。
二、學生自讀,整體感知,完成《金榜1號》練習。
三、教學第1段。
1、作者是如何寫閩地山水的?
首先,抓住閩地山水奇險的特征,采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式細加描摹。(1)先寫山之險。作者把寫山和寫路結合起來寫,以山路之狹長來襯托群山之連綿不斷。寫行人的艱難行進,更加襯托山路的奇險。(2)再寫水之險。作者先寫水的千姿百態,然后勾勒了一個行船的驚險場景,最后用人不敢行舟來再一次強調水之險。其次,大量運用比喻、排比、夸張等修辭手法。
2、福州的山水如此險,但是惡嗎?這樣寫有何好處?
作者寫福州山水時,強調險而不惡,怪而不兇,景物給人的感覺是奇、險、美。山是靜的,但作者以路襯山,把山寫活了;水是靜的,作者肆意點染,讓水賦予了生命。可以說,作者不僅寫出了山水的“形”,也寫出了山水之“神”。
3、這段主要寫什么?(寫閩之歷史,水陸山水之奇險。)
四、教學第2段。
1、本段從哪些方面來寫福州城?各方面的特點是怎樣的?
①地理位置(位于閩中)。②地勢(平而廣)。③地域風貌(枕江面海)。④城市風貌(路多,舟船交通便利)。⑤城市建筑(居室巨麗,寺院特盛)。⑥整體形象(三山鼎立,山上寺廟眾多而奇美)。
2、本段又主要寫什么?(寫福州城的特點和百姓的安居樂業。)
五、教學第3、4段。
1、第3段主要寫什么?
寫道山亭四周景色之美,交代了命名的緣由,贊揚了程公的.知山樂水,建亭雅趣。半為寫景,半為寫人。
2、 第4段主要寫什么?
稱頌程師孟治閩的政績--新其城、新其學,點破其余功在于建道山亭,介紹程公的官職、名字。整段全是寫人。
六、討論:
文章的中心是稱贊程師孟的政績,為什么要去描繪山水之險和介紹建筑之美?
山水險要,建筑不易;此處民居美,宮殿盛更是難得;難得而有成;說明此處政通人和,官員治理有方。作者用迂回曲折的方式贊美了程公的政績之高。
七、探討寫作特點。
①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②構思嚴謹樸實,文風紆徐和緩。③大量運用比喻、夸張和排比。
八、作業: 解決練習。
附:板書設計
特點 奇、險、美
地理位置 位于閩中 政通人和,官員治理有方
迂回曲折贊美程公政績之高
地勢 平而廣
地域風貌 枕江面海
城市風貌 路多,舟船交通便利
城市建筑 居室巨麗,寺院特盛
整體形象 三山鼎立,山上寺廟眾多而奇美。
教學反思:本文的構思獨特,學生不易理解其寫法,教師要善于指點學生抓住要領,深入理解文章構思的精妙。
【《道山亭記》教案新編】相關文章:
《道山亭》文言文翻譯04-01
山亭夏日07-30
美麗的亭山08-28
游仙亭山11-08
獨坐敬亭山07-22
亭中看山散文04-05
跨越“那道山”08-08
獨坐敬亭山改寫03-02
夏日游敬亭山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