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憑箜篌引》優秀教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李憑箜篌引》優秀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憑箜篌引》優秀教案 1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生平及創作情況。
2、賞析該詩的內容和藝術特色。
教學重點:
賞析該詩的內容和藝術特色。
授課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了解作者: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唐代詩-人。早有詩名,但因父諱而無法應試進舉,—生抑郁,27歲病逝,他的作品繼承前代積極浪漫主義傳統,馳騁想像,運用傳說,熔鑄詞彩,創造出—種新奇瑰麗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二、閱讀全詩詳析詩歌內容:
音樂是一種訴諸于聽覺的時間藝術,它的音響只存在一瞬,轉瞬即逝。音樂形象比較抽象,難以捉摸,要用文字將其妙處表達出來就更困難了。李賀這首詩在眾多的描寫音樂的唐詩中脫穎而出,獲得讀者的摯愛,人們將李賀這首詩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并列為“摹寫聲音之至文”,這是有道理的。
但是李賀這首詩與白居易、韓愈的詩不同。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主要通過比喻、象聲等手法,力圖描繪出音樂的形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大珠小珠落玉盤”;“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等就是。李賀在詩中雖然也用了“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來描寫李憑彈箜篌的音樂形象(這兩句固然寫得很妙),但李賀主要不是使用描寫的手法去精雕細刻音樂的形象,而是著重寫“感”,寫音樂給人的感受,寫音樂強烈的、驚心動魄的藝術力量。
在描繪李憑箜篌彈奏的樂聲給人們的感受、描繪樂聲藝術效果時,詩人李賀沒有按一般的思維軌跡去敘述;而馳騁自己大膽的幻想和豐富的聯想,形成神奇變幻、令人應接不暇的藝術境界來表現樂聲。這里試以新詩的形式,把它翻譯出來。
吳絲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樂聲飄蕩在睛朗的深秋。
聽到美妙的樂聲,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飄游;
那湘娥把點點淚珠灑滿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牽動滿腔憂愁。
這高妙的樂聲從哪兒傳出?那是李憑在國都把箜篌彈奏。
像昆侖美玉碰擊聲聲清脆,像鳳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噓飲泣,象蘭花迎風開放笑語輕柔。
整個長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樣清幽。
二十三根弦絲高彈輕撥,天神的心弦也被樂聲吸引。
高亢的樂聲直沖云霄,把女媧煉石補天的天幕震顫。
好似天被驚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聲湫湫。
夜深沉,樂聲把人們帶進夢境,夢見李憑把技藝向神女傳授;
湖里老魚也奮起在波中跳躍,潭中的瘦蛟龍翩翩起舞樂悠悠。
月宮中吳剛被樂聲深深吸引,徹夜不眠在桂花樹下徘徊逗留。
桂樹下的兔子也佇立聆聽,不顧露珠兒斜飛寒颼颼!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詩人李賀如同一位神奇的魔術師,他驅使著大自然的靜物、動物,調動了神話傳說中眾多的神人的形象,來寫出樂聲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表現了李憑彈奏箜篌的高超藝術。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云、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魚、瘦蛟,神話傳說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嫗,吳剛、玉兔等等。李憑彈箜篌的樂聲連沒有感覺的靜物、無知的動物都為之感動,連高踞仙界的`神仙們也被樂聲緊扣心弦。這樣,抽象的、難以捉摸的樂聲以及它奇妙的藝術效果,形象而具體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使讀者沉浸在奇異的藝術境界之中,引起豐富的幻想。
三、賞析該詩:
簡析:
“吳絲蜀桐”寫箜篌構造精良,借以襯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高秋”一語除了表明時間是九月深秋,還含有“秋高氣爽”的意思。二、三兩句寫樂聲:優美悅耳的弦歌聲一經傳出,空曠山野上的浮云便頹然為之凝滯,仿佛在俯首諦聽;善于鼓瑟的湘娥與素女,也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潸然淚下。前四句先寫琴,寫聲,后寫人,有先聲奪人的藝術力量。
五、六兩句正面寫樂聲,而又各具特色:“困山”以聲寫聲,“芙蓉”則以形寫聲。
第七句起到篇終,都是寫音響效果。長安十二道城門前的冷氣寒光,全被箜篌聲所消融。“紫皇”是雙關語,兼指天帝和當時的皇帝,巧妙過渡,把詩歌的意境由人寰擴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詩人憑借想象的翅膀,飛向天庭,飛上神山,把讀者帶進更為遼闊深廣、神奇瑰麗的境界。
《李憑箜篌引》優秀教案 2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賞析詩的內容和藝術特色。
2、比較閱讀《琵琶行》《李憑箜篌引》。
教學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賞析詩的內容和藝術特色。
2、比較閱讀《琵琶行》《李憑箜篌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對優美音樂的描寫與贊嘆——
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聲震林木,響遏行云。
瓠巴鼓瑟,而鳥舞魚躍。
座上美人心盡死,尊前旅客淚難收。
《明湖居聽書》(劉鶚):
1、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
2、唱了十數句之后,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
3、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后,陡然一落,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
播放韓紅《青藏高原》,請同學試著把聽這首歌曲的感受說出來。
二、作者簡介
李賀,字長吉,是中唐的獨樹一幟的詩人。
他是唐宗室鄭王后裔,到李賀時家道已經徹底沒落了,父親李晉肅只不過是邊疆上的一個小縣令。李賀被誹謗諱父名而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后只做過一個九品的奉禮郎,不久辭官歸故里而卒,年僅27歲。
李賀年少時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懷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艷詭譎的詩風,故被稱為“詩鬼”。其作品繼承前代積極浪漫主義傳統,馳騁想像,運用傳說,熔鑄詞彩,創造出—種新奇瑰麗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李憑箜篌引》是李賀的代表作,大約作于811-813年,當時李賀在長安任奉禮郎。
三、解題
歷來寫樂曲的詩,大都利用人類五官通感的生理機能,致力于把比較難于捕捉的聲音轉化為比較容易感受的視覺形象。
箜篌演奏技藝到唐代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李憑是梨園弟子,也是著名的宮廷樂師,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贊賞。唐代有很多詩人都描寫過李憑的演奏。
李賀此篇想象豐富、瑰麗,境界奇幻,濃墨重彩,藝術感染力很強。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并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見方扶南《李長吉詩集批注》卷一)。
四、朗讀(略)
五、作品閱讀賞析
全詩可以分為三個段落。
第一段: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起句開門見山,“吳絲蜀桐”寫箜篌構造精良,借以襯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寫物亦即寫人,收到一箭雙雕的功效。“高秋”一語,除了表明時間是九月深秋,還含有“秋高氣爽”的意思(寫出了演奏環境),與“深秋”、“暮秋”之類相比,更富含蘊。“張”字不僅僅是演奏的抽象動作,而且很容易引起這樣的聯想:音樂的情韻高遠飽滿,直上云天。
二、三兩句寫樂聲。詩人故意避開無形無色、難以捉摸的主體(箜篌聲),從客體(“空山凝云”之類)落筆,以實寫虛,亦真亦幻,極富表現力。
優美悅耳的弦歌聲一經傳出,空曠山野上的浮云便頹然為之凝滯,仿佛在俯首諦聽;善于鼓瑟的湘娥與素女,也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潸然淚下。
“頹”字恰恰和“張”字構成了一種對比,前者飽滿,后者無力,“頹”字形象地描繪出流云被音樂擊中那一剎那的情態。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寫成具有人的聽覺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銅仙人辭漢歌》)更進一層。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補充,極力烘托箜篌聲神奇美妙,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憑中國彈箜篌”,用“賦”筆點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點。前四句,詩人故意突破按順序交待人物、時間、地點的一般寫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寫琴,寫聲,然后寫人,時間和地點一前一后,穿插其中。這樣,突出了樂聲,有著先聲奪人的藝術力量。
第二段: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正面寫樂聲,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聲寫聲;而“芙蓉”句則是以形寫聲。
“昆山玉碎鳳凰叫”,用“昆山玉碎”來相容樂聲,表現樂聲極其激昂,具有很強的爆發力和壓倒一切的氣勢。“鳳凰”在傳說中是一種高貴的神鳥,居住在昆侖山。“昆山玉碎”后,棲居其上的鳳凰的叫聲自然是凄厲婉轉,憂傷的情緒在其中綿延——著重表現樂聲的起伏多變。
“芙蓉泣露香蘭笑”,構思奇特。帶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屢見不鮮的,盛開的蘭花也確實給人以張口欲笑的印象。它們都是美的化身。詩人用“芙蓉泣露”摹寫琴聲的悲抑,以哭泣的聲音摹寫樂聲的悲慘,又以露水一點一滴在殘荷上滾動、滑落的視覺感受比喻樂聲的悲切,似乎比“鳳凰叫”還要和緩。而以“香蘭笑”顯示琴聲的歡快,“笑”具有訴諸聽覺的屬性,還能給人“笑靨如花”的視覺感受,不僅可以耳聞,而且可以目睹。這種表現方法,真有形神兼備之妙——刻意渲染樂聲的優美動聽。
思考:“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是詩中僅有的直接描摹音樂的詩句,成功地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這樣寫具有怎樣的藝術效果?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成功地運用了通感的藝術手法。兩句詩都是“以聲類聲”,但也可以喚起形象感。“以聲類聲”不是通感,但這兩句詩可以喚起音樂的形象感,以形類聲,就構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喚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樂聲乍起的壯觀;
“鳳凰叫”可以喚起孤獨哀鳴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喚起露滴殘荷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凄涼;
“香蘭笑”可以喚起蘭花盛開宛如笑靨的'形象感,形同樂聲的歡快愉悅。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寫樂聲由歡快轉為清冷,回到了音樂的主體情緒。
下句承接“十二門”所營造的時空感來寫。自然地把詩歌的意境由人寰擴大到仙府,巧妙地寫出清冷的樂聲從人間傳到天界。此時,整個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首句的“高秋”和這里的“十二門”“紫皇”等意象營造出無限廣袤的宇宙時空,仿佛萬物皆空,箜篌的樂聲包容了整個世界。
第三段: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詩人憑借想象的翅膀,飛向天庭,飛上神山,把讀者帶進更為遼闊深廣、神奇瑰麗的境界。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這兩句詩寫樂聲傳到天上,在女媧煉石補天的地方,連五色石都被樂音震破,引來了一場秋雨,把音樂的震撼力描摹得無以復加。
“秋雨”又能夠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秋雨”是一個憂愁的意象,“石破天驚”之后氣勢磅礴的秋雨,象征鋪天蓋地的茫茫愁緒;秋雨落地的聲響,恰如緊湊繁復的樂聲。樂曲就在這種驚天動地的凄冷情緒中結束了。這種想象是何等大膽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個“逗”字,把音樂的強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緊緊聯系起來了。而且,石破天驚、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視作音樂形象的示現。
神山上教神嫗彈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魚和龍聽到樂曲聲都隨之追風逐浪,在波濤中翩翩起舞。月宮中的吳剛聽到樂曲聲也忘記了砍樹,倚在桂樹上凝神傾聽,不知困倦;桂樹下的玉兔聽到樂曲聲也渾然入境,全然覺察不到寒露打濕了全身。詩人回味整個演奏過程,美妙的樂曲使人宛在仙境,進而想象出仙界神靈的癡迷狀態,從音樂效果的角度渲染出樂曲的美妙。
這首詩用瑰麗的辭采、天上人間的想象來描摹聽樂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樂曲描寫得驚天動地。詩本身也和樂曲一樣具有了一種凄寒冷艷的氣質。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南朝有一則著名的講經傳說:云光法師講經,感動了上天,天上的鮮花紛紛墜落。李憑彈奏箜篌就有這樣美妙的效果,通過李憑的生花妙筆,表現出音樂繁花似錦、萬物動容的“天花亂墜”之感。詩人重要是從正面和側面兩個角度來寫琴聲——
①正面比喻寫琴聲:
纖柔甜潤如熱戀中青年男女的娓娓私語。
高亢昂揚如英勇的戰士奔赴殺敵的戰場。
輕盈飄逸如藍天上的白云微風中的柳絮。
熱鬧喧囂得像一群鳥兒棲集在一棵樹上。
群音中一聲獨起像一只鳳凰在引頸領唱。
愈轉愈高的孤鳳長鳴就像攀巖已到絕頂。
瞬間的急速下降如同懸崖撒手直落深谷。
②側面渲染寫感受:
自己空長了兩只不懂得音樂的耳朵。
一竅不通竟也被音樂激動得坐立不安。
最后被琴聲感動得淚雨滂沱沾濕衣裳。
二、問題思考
思考:這首詩是怎樣表現“箜篌”演奏出來的優美音樂的?
要點提示:
(1)主要運用側面烘托手法,通過描摹音樂效果來襯托音樂本身。
(2)運用化無形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張手法。
(3)運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馳騁自由的想象力,通過瑰麗的神話世界來表現音樂的世界。
聽《高山流水》,請大家試著用文學語言把聽這段音樂的感受描寫出來。提示:注意演奏過程的旋律高低變化。(播放《高山流水》)
參考答案:
1、開始時聲調較舒緩,音色很柔美,像白云飄過天際,留下些飄飄渺渺的痕跡,又似迎風微拂的柳枝。
2、后曲子漸漸轉為優美、明快的格調,就像許多線條一樣的流水,和著鳥兒的歡唱蟲子的鳴叫而緩緩流下、圓潤而細膩、讓人陶醉。
3、然后一個清越似百靈鳥的啼叫聲一樣沖破了黎明前的黑暗,像剛剛經過千山萬水的阻隔終于匯集成一支跳躍的音符,有著沖破阻力的自豪。
4、爾后,流水漸深,如細絲般潤物無聲,似乳燕呢喃,如蟋蟀低吟,然后融會成一個旋渦,越游越遠……直到偶爾聽到一絲美的旋律。
三、比較鑒賞
閱讀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憑箜篌引》,比較它們在音樂描寫時所用的不同技法,說說它們各自的藝術風格。
讓我們回顧《琵琶行》中以聲喻聲的形象化描寫——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難,銀瓶乍破水漿進。鐵騎突出刀槍鳴,四弦一聲如裂帛
思考:如此的比喻描寫凸現了音樂的什么特點?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聲勢;小弦切切如私語——輕幽的音韻;
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而和諧;間關螢語花底滑——悠揚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而冷澀;銀瓶乍破水漿進——突發而激烈;
鐵騎突出刀槍鳴——清脆而尖銳;四弦一聲如裂帛——剛勁而激越。
參考答案:
(1)在音樂描寫時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憑箜篌引》主要描寫音樂產生的藝術效果,對于音樂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著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為側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過比喻描摹音色的強弱緩急,為直接描寫的手法,“江州司馬青衫濕”為側面烘托。
(2)風格迥異:
《李憑箜篌引》純為描摹音樂,沒有詩人的情感寄托,風格凄寒冷艷、浪漫瑰麗。
《琵琶行》是一首敘事詩,在描摹音樂時也在敘事和抒情,琵琶女彈奏時的情態動作和作者的身世體驗都穿插其中,其風格平易感傷。
四、作業
1、朗讀并背誦《李憑箜篌引》。
2、預習李煜《虞美人》。
《李憑箜篌引》優秀教案 3
課前預習:
1.讀熟詩歌。
2.收集相關的文學常識。
相關課程標準:
“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賞析詩的內容和藝術特色。
3.比較《琵琶行》《李憑箜篌引》的不同手法。
評價任務:
1.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詩歌之美。
2.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詩歌塑造的意境,讀懂詩意。
3.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分析詩歌的寫法。
4、通過比較閱讀,了解《李憑箜篌引》《琵琶行》在寫法上的不同。
5、用學過的手法表現樂曲《賽馬》,鞏固提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清朝方扶南有過這樣一段評價:“白香山‘江上琵琶’,韓退之《穎師琴》,李長吉《李憑箜篌引》,皆摹寫聲音之至文。韓足以驚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我們已經領略過,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看看這篇文章是怎樣“泣鬼”的。
二、自主學習
1、收集關于作者的資料。
李賀,唐代詩人,字長吉,家境沒落,青少年時,才華出眾,名動京師,父名晉肅,因避父諱(晉、進同音),終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體弱多病,只做過3年奉禮郎,卒時僅27歲。
其作品繼承前代浪漫主義的創作精神,以豐富的想象力和新穎詭異的語言,表現出新奇瑰麗的意境。故后人稱其為“詩鬼”。
2、了解作者李憑。
李憑:梨園弟子,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贊賞。
3、認識“行”這種文體。
引:一種古代詩歌體裁,篇幅較長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
4、了解箜篌這種樂器
“箜篌”,古代的一種撥弦樂器,有豎箜篌、臥箜篌等多種樣式。它一般有23根弦。
三、讀一讀,賞箜篌曲之美。
1、提生朗讀,了解預習情況。糾錯。
2、聆聽錄音,感受朗讀的'魅力,學一學。
3、自由朗讀,體會詩歌朗讀的樂趣。
4、風采展示,比一比,誰的朗讀最精彩:各小組推選一名學生參賽。
四、交流研討。
(一)、說一說,感意境之美。
1、要求:選取你喜歡的詩句,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詩歌塑造的意境。
(本題設計意圖:李賀的詩是很難懂的,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詩意。)
明確:
例如:我喜歡“芙蓉泣露香蘭笑”
這句詩的意境是:那曲盡妙處的箜篌聲,其凄婉動人,猶如一朵朵不勝寒風而嗚咽悲訴的荷花,那晶瑩的露珠,不正是它的聲聲淚滴嗎?忽而,樂曲又彷佛想起了一陣陣歡愉的笑聲,這大概是秋之驕子——那高雅不凡的幽蘭吧?你看,它笑得那么欣悅,那么美好,笑得張開了蓓蕾,笑得清香四溢!猶如嫣然含笑的少女。
2、學生各抒己見后,總結:
一曲箜篌曲,時而像芙蓉泣露,時而如香蘭歡笑;一曲箜篌曲可以使空山凝云,可以使江娥、素女悲愁,可以溫暖人間百姓,可以感動天上紫皇;一曲箜篌曲,陶醉了女媧,陶醉了神嫗,陶醉了老魚,陶醉了瘦蛟,陶醉了吳剛,陶醉了玉兔。一曲箜篌曲穿越千載,至今依然彈奏在我們的心上。那么,作者是如何做到“驚天地泣鬼神”的呢?
(二)、議一議,明手法之妙。
詩人是用什么手法來表現箜篌曲之美的?
明確:
a.側面烘托,通過描摹音樂效果來襯托音樂本身。
b.運用化無形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張手法。
c.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麗的神話世界來表現音樂世界的美妙。
(三)、比一比,解同中之異。
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都是“摹寫聲音之至文”,這兩首詩描寫音樂的手法有何不同?
明確:
白居易的《琵琶行》主要通過比喻描摹音色的強弱緩急,是直接描寫,只有“此時無聲勝有聲”“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為側面烘托。《李憑箜篌引》主要描寫音樂產生的藝術效果,對音樂本身著墨不多,只有“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正面寫音樂,其余全為側面烘托手法。
五、學一學,寫樂曲之美。
聽笛子獨奏《賽馬》,請大家試著用學過的手法把這段樂曲表現出來。
六、各抒己見,盤點收獲。
七、布置作業:
1、默寫詩句。
2、把課上描摹聲音的語段整理成篇。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1、本節課緊扣目標設計,“讀熟詩句—理解詩意—分析寫法—比較閱讀”各環節循序漸進,完成比較順利。其中“拓展延伸”環節,學生聽到《賽馬》全都活躍起來,寫作手法的運用恰到好處,這讓我很驚喜。
2、不足:因為時間關系,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有些少了。
《李憑箜篌引》優秀教案 4
學習目標
1、反復誦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誦讀,賞析詩的內容和側面烘托的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有身臨其境地聽過一場音樂演奏會嗎?今天,我們跟隨李賀夢回唐朝聆聽一場演奏會。這是怎樣的一場演奏會呢,演奏者又是誰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李賀的《李憑箜篌引》來尋找答案。
二、演奏前——準字音,找信息
1、齊讀全詩,讀準字音
2、速讀全詩,找出這場演奏會的演奏者、演奏的樂器、演奏的時間、演奏的地點。
演奏者:李憑樂器:箜篌時間:高秋地點:中國(國都長安)
三、演奏中——文本賞析
1、結合注釋自讀全詩,找出詩中直接描寫李憑音樂的句子,并說說寫出了音樂什么特點?
昆山玉碎鳳凰叫——清脆和緩
芙蓉泣露香蘭笑——慘淡清麗
朗讀指導:昆山玉碎——讀出氣勢、語調高昂、語速較快、重讀“碎”;
鳳凰叫——聲調輕柔,語速較慢;
芙蓉泣露——語調低沉,語速較慢;香蘭笑——讀出歡快的.感覺,重讀“笑”
2、參加這場演奏會的除了詩人,還有哪些聽眾?
浮云江娥素女紫皇五色石神嫗老魚瘦蛟吳質玉兔
3、這些聽眾聽李憑演奏時有何反應?(可選取你喜歡的一兩個聽眾來討論)天空浮云——停步聆聽
江娥素女——愁啼哀思
至上紫皇——扣動心弦
補天女媧——聽得入迷驚天地,泣鬼神
山中神嫗——折服請教
老魚瘦蛟——跳躍起舞
伐樹吳剛——通宵不眠
月宮玉兔——如醉如癡
朗讀指導:
天空浮云——停步聆聽
朗讀指導:空山凝云—語速稍快,聲調高昂;頹不流——語速稍慢,讀出沉醉感江娥素女——愁啼哀思
朗讀指導:語速稍慢,語調低沉
補天彩石——石破天震
朗讀指導:重讀“破、驚”,讀出山崩地裂之感
老魚瘦蛟——跳躍起舞李憑箜篌引教案設計
朗讀指導:語速稍快,重讀“跳、舞”
四、演奏后——明手法
李憑的箜篌演奏的確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魔力,那么作者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來描摹音樂的呢?
側面烘托:即通過對周圍人物或環境的描寫來表現主要對象.
五、小結:詩人李賀通過寫聽眾們的反應,烘托了李憑箜篌樂曲“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魅力及其彈奏技藝的高超。
六、課堂檢測
1、對《李憑箜篌引》內容及手法理解錯誤的一項是(D)
A、主要運用側面烘托手法,通過描摹音樂效果來烘托音樂本身,贊美了李憑的精湛技藝。
B、詩歌意象駁雜,詩人又通過“啼、愁、泣、冷、寒”等表消極的詞匯來渲染悲傷清冷的氣氛。
C、詩歌想象奇特,形象鮮明,色彩瑰麗,藝術感染力很強,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D、詩歌主要采用比喻的手法正面描寫箜篌的聲音,突出了音樂強烈動人心魄的藝術力量。
2、閱讀下文,思考該文段運用了什么手法來寫羅敷的美貌?并加以分析。
陌上桑(漢樂府)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
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手法:側面描寫
分析:通過描寫行者、少年、耕者、鋤者見到羅敷時驚嘆、贊賞、癡迷等反應來突出羅敷的美貌。
七、探究:課后作業
在這首詩中,詩人李賀僅僅是想贊美李憑箜篌演奏的不同凡響和演奏技藝的高超?有人說在“驚天地,泣鬼神”的音樂背后隱藏著詩人坎坷的人生遭際。談談你的看法?
《李憑箜篌引》優秀教案 5
三維目標:
1、感受音樂,把音樂和形象結合起來。
2、鑒賞詩歌是如何表現音樂之美的,了解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3、分析比較本詩和《琵琶行》描摹音樂的區別。
教學設計:
一、聽音樂,談感受。
1、播放《春江花月夜》、《運動員進行曲》、《二泉映月》,問:這幾首曲子分別給你怎樣的感受?如果讓你以這幾首音樂為背景音樂,你會想到什么樣的場景?
學生討論回答。
示例:
(1)、播放《運動員進行曲》,教師臺詞:“下面有請獲獎者上臺領獎”
(2)、播放《二泉映月》,教師臺詞:“小強,你死的好慘啊!”
2、總結明確:音樂和形象密切聯系,而且互通,音樂和形象一致,則會和形象相得益彰。反之,會是什么情況呢?(將剛才的音樂和臺詞交叉搭配,產生令人捧腹的效果)
3、提問:如何將聽覺的音樂轉化為視覺的形象?我們以前在《琵琶行》中已經對此有了了解。
4、復習《琵琶行》中的.相關語句。(學生集體背誦“忽聞水上琵琶聲”至“唯見江心秋月白”一段)導入:今天我們要學的《李憑箜篌引》也是這樣的一首詩歌。(板書詩題)
二、朗讀,分析研討。
1、釋題
李憑:元和年間著名的宮廷樂師,善彈箜篌。箜篌:古代的一種弦樂。引:詩歌體裁
2、配樂朗讀(教師范讀,學生自由讀,個別讀)
3、思考討論:詩歌是如何描繪聲音的?
明確:
(1)、從描寫角度看: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屬正面描寫,“吳絲蜀桐張高秋”和“李憑中國彈箜篌”兩句交代了人物、時間、地點、事件和樂器特點,其余均屬側面描寫音樂。
(2)、從修辭角度看:通感和夸張
通感:“芙蓉泣露”(樂聲慘淡)
夸張:“空山凝云頹不流”、“動紫皇”、“石破天驚”等。
(3)、從內容風格:浪漫主義,通過深神話表現音樂世界,聽到音樂就如同恍到仙境,更顯音樂之神奇和感染力。
4、難點討論:“老魚跳波瘦蛟舞”一句,為什么選取并不漂亮的物來入詩?
明確:老魚、瘦蛟本已年邁體弱,應在水下靜養,可聽到樂音,竟跳出水面,翩翩起舞,音樂之感召力更加突出。
三、分析比較。
比較本詩和《琵琶行》在表現音樂上的區別
學生討論后明確:
從描寫角度看,《琵琶行》多為對音樂的正面描寫,而《李憑箜篌引》多為側面描寫。
從內容看,《李憑箜篌引》為純描摹聲音,而《琵琶行》在描摹聲音時也在敘事和抒情,風格感傷。
四、再讀詩歌,背誦詩歌,體會意境。
《李憑箜篌引》優秀教案 6
一、教學目標:
1、學生誦讀詩歌,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感受詩歌怪異的意象之美。
2、揣摩詩歌,通過比較鑒賞詩歌的藝術表現手法。
3、介紹詩人李賀及時代背景,進一步體會詩歌的風格特色。
二、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深入閱讀文本,體悟本詩意象的豐富。(重點)
2、揣摩詩歌的語言,比較描寫音樂的同類詩歌,鑒賞李賀詩歌的獨特的藝術手法。(難點)
三、教學方法:
點撥法
四、教學時數:
一教時
五、教學設想:
李賀的詩獨具一格,浪漫而又凄冷詭譎,既不同于李白的清雄奔放,又不同于李商隱的纏綿朦朧,李賀的一生短暫而又才華橫溢,懷才不遇的哀怨和永不言棄的'執著構成了他的詩外冷內熱的矛盾和怪異,在失望中仍有一絲追求和期盼,所以冷而艷,凄而不絕,驅趕自然風物,神仙鬼怪,變化多端,豐盈美麗,但讓涉世不深,讀詩不多的中學生來讀本詩,他們難以理解本詩的妙處;但這篇詩歌又是選修教材的內容,學生有了必修教材的基礎奠基,可適當拔高,為此我們由字詞入手,從想象探奧,運用比較的方法,選擇蘇軾、白居易等寫音樂的詩文,區別和整理李賀此篇的意象的獨特的美,手法的怪異新穎之處,進一步通過李賀的生平、時代的交代和其它的詩歌的介紹,體悟詩歌的情感美。
六、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這是什么人得到如此的禮遇,如此高規格的接待?他既不是外國首腦,也不是巨商富賈,他只不過是一位藝術家,演奏家。他是誰?他是哪國人?——他就是唐朝的李憑。
李憑是梨園子弟,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了當時的人們甚至皇帝的歡迎,李賀一次聽了他的演奏后也深深被他打動,寫下了一首贊美詩獻給他,名字叫《李憑箜篌引》(板書)
【PPT1展示“箜篌”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這一樂器】
2、讓學生初步感知詩歌的內容,包括節奏、音韻。
①背誦(朗讀)這首詩,教師在學生感悟的基礎上點撥此詩的形式:歌行體、七言古詩;用韻(句句用韻,四次換韻),節奏較快。
②詩意解說,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解說這首詩的詩意。教師點撥這首詩的情感基調:
a、詩歌的情感基調等同于音樂的情感基調。
b、主色調時凄愴激昂,但其間也有哀婉柔和的情緒,甚至還有稍縱即逝的歡快情緒。
3、學生提問,教師釋疑。
學生課前預習本詩,遇到不懂的地方,請小組長事先統計,然后請各組代表展示問題,教師隨機點撥,也可以請學生回答解決,對于普遍的教學重難點,可以留待下一環節解決。4、比較閱讀:
①先由學生回憶學過的描寫音樂的課文,如蘇軾的《赤壁賦》的片段,體會音樂描寫的方法。
【PPT2顯示蘇軾的《赤壁賦》片段)(方法:比喻、直接描寫+間接描寫)
②出示音樂描寫對比表,讓學生完成填空。
【PPT3出示音樂描寫的對比表格】
③出示意象呈現方式對比表。
【PPT4意象的不同呈現方式】
皆摹寫聲音至文,然韓足以驚人,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信然也。
清人方扶南:“李賀《李憑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韓愈《聽穎師彈琴》
5、教師設計主問題:這首詩美在何處?(學生討論解答,教師啟發,教師小結)
a、意象美——非人間
b、藝術美——想象奇特和用字奇特
【PPT5展示李賀的《秋來》、PPT6展示李賀的《羅浮山人與葛篇》和PPT7展示《李憑箜篌引》部分詩句】
c、情感美——矛盾
(教師通過相關材料點撥探究詩人的情感)
一個苦悶的詩人
李賀字長吉,唐宗室鄭王之后,他的父親李晉肅在邊疆當過一名小官,還曾做過陜縣令,可見他既是“皇家子弟”又是“官宦后代”,但因家諱科考無名,是皇族卻淪落下僚,貧病交加,懷才不遇,對現實社會心如死灰,對失意人生滿
懷悲慨,故刻意創作,志在業詩傳后。【展示PPT8】
【展示PPT9《致酒行》和《南園》(第五)】
《李憑箜篌引》優秀教案 7
一、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名曲《高山流水》,讓學生把剛才聽到的音樂用文字描寫出來。
師:同學們回憶學過的詩文中,有哪些作品是將音樂描寫得淋漓盡致的?大家能一起背誦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寫音樂的佳句么?白居易是如何表現琵琶彈奏的音樂?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同樣被后人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的《李憑箜篌引》。
二、整體感知
1、簡介作者
2、解題
箜篌演奏技藝到唐代達到了極高的水平。李憑是著名的'宮廷女樂師,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身價之高,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唐代有很多詩人都描寫過李憑的演奏。
3、反復朗讀
(1)播放配樂朗讀視頻
(2)學生自由朗讀
(3)配樂齊讀
三、具體賞析
品讀:詩是怎樣表現音樂的?(學生討論,代表發言。教師總結并板書相關內容。)
(一)正面描寫(比喻)
以形喻聲昆山玉碎:像美玉碎裂清脆
鳳凰叫:像鳳凰和鳴舒緩
以形喻聲芙蓉泣露:如帶露的芙蓉清麗
香蘭笑:如綻放的香蘭歡快
(二)側面烘托(想象、夸張)
小結:詩人借助比喻,使音樂不僅可以耳聞,還可目睹。詩人插上想象的翅膀,把讀者帶進更為遼闊深廣、神奇瑰麗的境界,同時通過夸張,極力渲染出音樂的魅力。整首詩想象豐富而奇特,形象生動而鮮明,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正體現了李賀的獨特詩風。
四、考點點擊
請你談談“老魚跳波瘦蛟舞”一句的用字之妙。(提示學生答題步驟:找動詞或形容詞;分析其含義;點出它在句中的含義及表達效果。)
指名回答,師生共同完善答案。
五、作業
讀課后相關鏈接中韓愈的詩《聽穎師彈琴》,完成鑒賞:結合詩句談談本詩是怎樣描寫琴聲的。
《李憑箜篌引》優秀教案 8
教學目的:
1、了解李賀生平及其詩歌創作的特點。
2、鑒賞這首詩音樂描寫的藝術手法。
教學重點:
1、賞析該詩的內容。
2、鑒賞這首詩音樂描寫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
鑒賞這首詩音樂描寫的藝術手法。
第一節
一、導入:
在語文必修三中,我們曾享受過一次聽覺盛宴,因為我們聽了白居易筆下的琵琶女彈奏的琵琶。今天我們隨同李賀去參加一場唐朝的箜篌演奏會。
二、海報設計:
1、編劇兼導演:李賀
李賀,字長吉,隴西成紀人。李賀是沒落的宗室后裔。因為他的父親名晉肅,“晉”與“進”同音,為避諱父親的名字而不得參加進士科考試,這樣就堵塞了仕進之路,僅做過幾年奉禮郎(管宗廟祭祀司儀一類事務的從九品小官)。他對這種低微的職務很不滿,心情抑郁,再加上他廢寢忘食,嘔心瀝血地作詩,損害了身體,年僅27歲就去世了。
他的詩歌想象豐富,立意新奇,用詞瑰麗,他被人稱為“詩鬼”。
2、主演:李憑
唐代元和年間著名的宮廷樂師,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關于她當時的身價與聲名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
3、樂器:箜篌
“引”樂府詩題的一種,與“歌”“行”相近。
“吳絲蜀桐”寫箜篌構造精良,借以襯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寫物亦即寫人,收到一箭雙雕的功效。
4、時間:晚唐的某個“高秋”
“高秋”一語,既點明了演奏的時間,又寫出了美妙的樂曲所表達的一種高遠飽滿,直上云天境界。
5、地點:長安(唐朝的都城)
三、大明星的演奏會一定有很多粉絲參加,參加這場演奏會的除了詩人,還有哪些聽眾?請同學們依次分別介紹一下他們的身份,并描繪一下他們聽李憑演奏時的神態:
1、云:
優美悅耳箜篌聲一經傳出,空曠山野上的浮云便頹然為之凝滯,仿佛具有人的聽覺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諦聽。
“頹”字恰恰和“張”字構成了一種對比,“張”顯得飽滿,“頹”顯得無力,“頹”字形象地描繪出流云被音樂擊中那一剎那的情態。
2、江娥:
就是湘夫人,傳說中的湘水女神。因為丈夫舜的去世,她傷心欲絕,淚水落在竹子上化為斑竹,聽了李憑彈奏的箜篌,她又淚灑斑竹。
3、素女:
古代神話中的女神,善鼓瑟。素女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潸然淚下。
4、長安的百姓:
唐代的都城長安呈正方形,四面每面三門,共十二門,所以稱長安為十二門。長安的百姓沉浸在凄冷的音樂中,沉默不語。
5、紫皇:
“紫皇”是雙關語,兼指天帝和當時的皇帝。天帝和皇帝都被音樂打動。
6、女媧:
神話中的創世紀女神,共工怒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女媧于是煉五色石補天。女媧聽李憑的箜篌入了迷,竟然忘記了自己的職守,結果石破天驚,秋雨傾斜。把音樂的震撼力描摹得無以復加。
7、神嫗:
就是成夫人。夫人好音樂,能彈箜篌。在聽眾的'幻覺中仿佛成夫人虛心向李憑學習箜篌技藝。
8、老魚、瘦蛟:
老魚和瘦蛟本來羸弱乏力,行動艱難,現在竟然伴隨著音樂的旋律騰躍起舞。詩人用“老”和“瘦”這兩個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飾魚、龍,卻有著完全相反的藝術效果,使音樂形象更加豐滿。
9、吳質:
吳剛,他因學仙有過,被罰在月宮中砍桂樹,樹創隨砍隨合。聽了李憑的箜篌聲,吳剛忘記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倚著桂樹靜聽,徹夜不眠。
10、寒兔:
月宮中嫦娥的寵物。蹲伏在一旁,任憑露水斜飛滴在身上,也不肯離開。
小結:我們的確能體會到李憑的箜篌彈奏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力量。
四、描寫手法的探討:
1、那么大家想想作者主要是用什么手法來描摹音樂的呢?
側面烘托——通過箜篌產生的音響效果來襯托音樂本身。
詩人李賀如同一位神奇的魔術師,他驅使著大自然的靜物、動物,調動了神話傳說中眾多的神人的形象,寫出箜篌聲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表現了李憑彈奏箜篌的高超藝術。這樣,抽象的、難以捉摸的箜篌聲以及它奇妙的藝術效果就形象而具體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使讀者沉浸在奇異的藝術境界之中。
2、側面描寫的手法,是樂府詩中一種常見的表現手法,我們初中時曾學過一篇成功運用側面描寫手法的樂府詩,大家說說是哪一篇?
漢樂府《陌上桑》里寫羅敷美貌的那一段:“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這里不是直接描繪羅敷的美麗,而是借助他人對羅敷的欣賞,達到側面烘托羅敷的美麗的目的。
3、這首詩除了用側面烘托的手法描寫音樂,還有其它方法嗎?
昆山玉碎:箜篌聲有時像昆侖山的美玉碰擊聲那樣清脆;
鳳凰叫:有時又像鳳凰鳴叫那樣和緩;
這是運用“以聲類聲”的方法直接描寫音樂。
4、這兩句詩除了運用“以聲類聲”的方法來描寫音樂,詩人還運用通感手法,我們怎樣理解通感手法?
“以聲類聲”不是通感,但“以形類聲”,就構成了通感。“昆山玉碎”
可以喚起玉石撞擊的形象感,形容樂聲乍起具有很強的爆發力和壓倒一切的氣勢;“鳳凰叫”可以喚起孤獨哀鳴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幽怨;“芙蓉泣露”可以喚起露滴殘荷的形象感,形容樂聲凄厲婉轉;“香蘭笑”可以喚起蘭花盛開宛如笑靨的形象感,形容樂聲明快歡樂。
五、作業:
1、比較鑒賞:閱讀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憑箜篌引》,比較它們在音樂描寫時所用的不同技法,說說它們各自的藝術風格。
(1)在音樂描寫時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憑箜篌引》主要描寫音樂產生的藝術效果,對于音樂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著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為側面烘托手法。《琵琶行》主要通過比喻描摹音色的強弱緩急,為直接描寫的手法,“江州司馬青衫濕”為側面烘托。
(2)風格迥異:
《李憑箜篌引》純為描摹音樂,沒有詩人的情感寄托,風格凄寒冷艷、浪漫瑰麗。《琵琶行》是一首敘事詩,在描摹音樂時也在敘事和抒情,琵琶女彈奏時的情態動作和作者的身世體驗都穿插其中,其風格平易感傷。
2、詩人是如何安排李憑出場的?這樣表達有何妙處?
前四句,詩人故意突破按順序交待人物、時間、地點的一般寫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寫琴,寫聲,然后寫人,時間和地點一前一后,穿插其中。這樣,突出了樂聲,有著先聲奪人的藝術力量。
3、背誦《李憑箜篌引》
《李憑箜篌引》優秀教案 9
一、說教材。
《李憑箜篌引》出自語文出版社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二單元,本單元是詩歌單元,所選的詩歌都是唐朝詩歌,編者意圖通過這些唐詩,向同學們展現生活在唐朝中詩人的藝術風貌以及由這些詩人拼湊出來的唐朝盛韻。李賀的《李憑箜篌引》,以奇特的想象,用詞的詭譎,帶我們走進了仙樂之境。
二、說學情。
本文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年級的學生,在初中的時候已經學過一些李賀的詩,如《雁門太守行》“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在初中我們對文學作品的認知已經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主動鑒賞、探究方面還是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力求層層提問,由淺入深,化抽象為具體,然后探究文章的主題和細節。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學習。
三、說教學目標。
1、師的引導下通過反復誦讀、圈點批注、分組討論并自主探究中,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情感,從而培養學生自主閱讀、合作探究、交流鑒賞的能力。
2、通過學習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學會在詩詞中領會音樂的美。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以上教材特點、學生特點和教學目標,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確立為:
1、教學重點:
(1)把握詩的內容和形式
(2)整體感悟詩的意境
2、教學難點:
(1)體會詩人強烈的情感、了解詩人獨特的藝術氣質。
(2)學會賞析詩人借助奇特的.想象將抽象的音樂化為物象的手法。
五、說教法和學法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學本身就是一個教師與學生雙邊互動的活動,據此,我準備采取以下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
(1)誦讀教學法。學習詩歌,必須強調朗讀、背誦,在誦讀中理解、鑒賞,使學生逐步培養誦讀文學作品的習慣;指導學生注意誦讀時的節拍和情調。
(2)啟發教學法。通過層層設問引導學生探求新知,培養學生自己動腦思考問題,用自己的心靈感受作品,對作品做出分析、提出見解,并恰當地表達認識和觀點,逐步提高學生欣賞文學作品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3)合作探究發。新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度、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等等。在授課中,我將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具體到課本中,分組討論人物的情感,通過交流、互相探討解答,在教師的點撥下,對李白這首詩的美感有所把握。
(4)當然,除了以上幾個主要的學習方法,我還會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綜合運用提問法、對比教學法、多媒體欣賞等方法,總之一切以學生自主體驗為中心,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圍繞著這一個中心展開。
六、說教學過程
1、導入課程。
在正式開課前,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斷橋殘雪》這首歌,并讓同學們試著思考,怎樣用語言來描寫音樂。接著我會說,這個問題就留做課后作業,我們今天先學習一下,唐朝詩人李賀是如何語言來描寫音樂的。接下來我們正式學習今天的課程《李憑箜篌引》。在導學的最后一部分,我會用簡單介紹作者李賀的生平。
2、老師范讀,指導誦讀。一次誦讀的時候,借助黑板幫助學生排除字、詞音義的障礙,這些字詞在課前已布置學生利用工具書做了考查,所以叫一位學生上臺注一下加點字的音,檢查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
3、引導學生去讀詩歌的題目。
(1)李憑是梨園弟子,也是著名的宮廷樂師,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
(2)箜篌,是樂器。
(3)引:樂府詩歌體裁。
4、誦讀課文,把握意境,這是課堂的重點和難點。
把重點和難點拋給學生,讓學生在反復吟誦中把握詩的內容及詩人的情感,通過注釋和課前預習掃清生字詞,順讀全詩。我會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提供越來越豐富詳實的材料,來填充詩歌留下的審美空白。同時會提出相應的思考問題,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試著讓學生自己分析。
(1)這首詩選擇了哪些意象?有什么好處?
答案參考,比如這道題的答案,吳絲蜀桐,說明樂器材質的精良,借以襯托演奏者的技藝高超。
(2)這首詩,哪幾個字用的巧妙。
比如說幾個動詞和形容詞:張高秋的張、瘦、老魚的老。
(3)是如何描寫音樂的,怎樣表現“箜篌”演奏出的音樂美的?舉例子。
(以聲喻聲:昆山玉碎鳳凰叫石破天驚逗秋雨
以形喻聲:芙蓉泣露香蘭笑等等)
(1)主要采用側面烘托手法,通過描摹音樂效果來襯托音樂本身。
(2)運用化無形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張手法。
(3)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馳騁自由的想象力,通過瑰麗的神話世界來表現音樂的世界。
七、布置作業
背誦課文
八、板書
李憑箜篌引李賀
解題
意象
妙字
《李憑箜篌引》優秀教案 10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的自我感悟詩歌、領略詩歌中的精妙的能力
2.感受李賀的浪漫主義風采
教學重難點
1.通過鑒賞詩歌的美掌握側面描寫的方法
2.通過比較三首同題材詩歌的寫作手法,擁有對同題材文學作品進行比較閱讀的習慣。
教學輔助手段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唐朝,是詩的天堂,更是李氏詩人獨放異彩的黃金時代:“詩仙”李白,(幻燈)飄逸;“詩鬼”李賀,怪異;詩人李商隱,憂郁,可以說是風格迥異,姹紫嫣紅。這里我要隆重推出李賀,因為他少年時便才華橫溢,名滿天下,獨領一代風騷。他以大膽的夸張和瑰麗的想象贏得了很多人的青睞。今天我們就一同來欣賞他的描寫音樂的佳作——《李憑箜篌引》。題目中的“引”是古體詩的標志。李憑是當時最負盛名的樂師,人氣直追盛唐李龜年,有詩為證“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2分鐘)
說到音樂,我們知道,它來無蹤,去無影,如果用文字將它再現出來,絕非易事,何況是寫得神采飛揚呢?可是李賀做到了,而且做的很精彩!讓我們共同領略李賀的別樣風采吧!
二、教師范讀課文
師:請同學們聽我范讀這首詩,注意字詞的讀音。(原詩幻燈)(1分鐘)
正字音:嫗。
三、研習詩歌
(一)疏通文意,找出疑難問題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這首詩,一邊讀一邊瀏覽課下注釋,以便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讓我們開始吧!(3分鐘左右)
(生讀)
師:如果你們在剛才自學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解決不了的難題,你就把它提出來,看看我們大家能不能幫助你。(2分鐘左右)(發動大家相互解決,誰能幫他?)
(二)鑒賞詩句
師:解決了疑難問題,李憑個人音樂會正式開始!請男同學一起讀前四句,思考一下,為什么李賀要讓李憑在第四句才出場?這有什么樣的藝術效果?
(師點撥聯系林黛玉進賈府,王熙鳳出場時的笑聲——先聲奪人,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師:那么接下來李賀怎么描寫音樂呢?好全體女生一同來讀下面描寫音樂的句子。
師: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拿到一首詩,無論你是不是真的讀懂了,總有一兩句觸動了你,讓你有感覺,讓你印象深刻。我也是,我讀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忘不了“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款款深情;讀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忘不了“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纏綿悱惻;讀秦觀《鵲橋仙》忘不了“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豪邁……
那么下面描寫音樂的句子觸動你的是哪一句?它怎么打動了你?
生:“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師:為什么用玉碎摹寫音樂?
(點撥:我們日常生活中很難聽到玉碎的聲音,但通過玉給我們留下的美好印象,我們猜測它破碎的聲音也一定很美。)
師:你聽過鳳凰的叫聲嗎?
生1:沒有,因為現實世界本沒有鳳凰,它只存活在神話傳說中。
師:詩人為什么要拿這種存在于神話傳說中的“百鳥之王”來寫音樂呢?
生2:雖然沒有這種鳥,自然也沒有這種鳥叫的聲音,但它是百鳥之王啊,我們就可以把所有鳥叫的美好的聲音添加到它身上,讓它無與倫比。
師:這一句是以聲寫聲。(板書)
師:“芙蓉”就是荷花。“泣”就是哭泣。我們可以想一想露珠在荷葉上慢慢滾動聚合,人流淚的時候,眼淚慢慢在眼角匯聚,這兩種情形多相似啊;香蘭,就是蘭花。有個成語叫“空谷幽蘭”,可見“蘭”以幽為貴,幽在這里是什么含義?
生:靜,安適。
師:現在呢?它也繃不住了,粲然一笑,聯想一下,很像蘭花的花瓣綻開的樣子。
師:還有讓你動情的句子嗎?
生:“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師:我們聽過音樂,聽《梁祝》,為之痛徹心扉,聽《命運》,為之斗志昂揚,悲傷,天晴也是雨,振奮,則天雨也是晴。可見音樂先改變人的心情,而且“境由心造”,再由心情去改變環境,那么縱使晴空萬里也能風雨凄凄,即使彤云密布也會化為艷陽當空!
師:還有嗎?
生:“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師:“石破天驚逗秋雨”,為什么不是“下”秋雨呢?
(師點撥連秋雨都逗引下來了,應該是不由自主,其實是心甘情愿,音樂太迷人。)
師:還有呢?
生:“夢入神山教神嫗”。
師:神嫗,身份——仙人;職業——箜篌頂尖極高手。做凡人的老師綽綽有余,可這兒卻用一個“教”字,為什么不是“學‘呢?
生:因為李憑的技藝太嫻熟了,引仙人競折腰,音樂太美了,那簡直就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讓神嫗甘愿向李學習。
生:我覺得“老魚跳波瘦蛟舞”也不錯啊!
師:“老”讓你有什么樣的感覺?
生3:行動遲緩
師:“瘦”又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態?
生4:羸弱。
師:為什么這些老弱病殘居然也跳啊舞啊?
生5:音樂的力量。
師:呵呵,音樂的力量真了不起!能起死回生,化腐朽為神奇!
生:還有“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師:吳質,因為怒殺炎帝之孫伯陵而被罰去砍月宮的不死之樹——月桂,只有砍倒了它,吳質才能獲得自由,在吳質看來“不自由,毋寧死”,所以他夜以繼日地砍啊砍啊!可是現在他居然靠在樹上休息起來,誰批準的?
生6:沒有誰,自己。
師:為什么他不要自由了?
生7:我化用裴多菲的詩句來回答“若為音樂故,自由也可拋”。
師:真不錯!
師:有個成語是“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其中“動如脫兔”是用兔子來形容人的動作迅速。其實也是在說兔子反應敏捷,動作迅速。而今露水斜飛而來卻忘記躲避!可見音樂的魅力!
師:剛才我們一同品味了詩中的.精彩,讓我們再一起聽配樂朗誦,重溫音樂的魅力。
師:李賀描寫音樂的時候重在從音樂效果來展示音樂別具一格的美,正是因為音樂無形,難于捕捉,李賀才劍走偏鋒,這是智慧。就像清代學者劉熙載所說:“山之精神寫不出,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草樹寫之。”劉熙載說的就是側面描寫的方法。當我們在寫作時正面無路可走的時候,不妨轉到側面,換個角度,就柳暗花明了!(以上15分鐘)
四、比較閱讀
師:提到描寫音樂的佳作,我們便不能不說白居易的《琵琶行》,其中有一精彩描寫音樂的片斷,咱們一起來背誦那一段吧: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劃,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同學們考慮一下,這兩首詩描寫音樂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8:《琵琶行》:以正面描寫為主。《李憑箜篌引》:以側面描寫為主。
師:剛才我們進行同題材詩歌寫法的比較也可以作為我們日后進行同題材文學作品鑒賞的一個角度。通過比較閱讀,可以加深我們對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人物形象、結構層次、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的理解,從而提高我們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2分鐘)
五、練習
師:既然說到了比較閱讀,我們就做個練習,看看我們有沒有掌握這一比較的方法,咱們一同來賞析韓愈的《聽穎師彈琴》(配樂讀)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師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1.既然是《聽穎師彈琴》,那么正面描寫音樂的是哪幾句?
生: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2.詩的后面幾句寫了什么內容?它們和音樂有什么關系?
生:詩人的感受,側面描寫音樂。
生:比較三首詩:李詩——側面描寫為主,兼有正面描寫(昆山玉碎鳳凰叫)。
白詩——正面描寫為主,兼有側面描寫(東船西肪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韓詩——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平分秋色。
六、拓展延伸
師:請看大屏幕,上面是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概念(幻燈)
師:即使是側面描寫也各不相同:
宋朝時候,有一次畫院招考。考試是命題作畫,題目是一句古詩:“踏花歸去馬蹄香”。
考場上安靜極了,應考者都在認真思索。有的認為詩句的重點在“踏花”二字。于是就畫了一些花瓣,讓一青年騎著馬在花瓣上行走。他想這不正是踏花么?表現了那春游之后的愉快心情。
有的在分析之后,覺得重點是在“馬”上。踏花也好,歸去也好,馬蹄也好,都離不開“馬”。于是就精心地畫了一匹駿馬,一青年騎在馬上從花叢中疾馳,顯得很有氣勢。
也有的人琢磨“馬蹄”應是重點,因此在畫紙上突出那騰空的馬蹄,并在“馬蹄”旁畫著紛飛的花瓣。他想花瓣都被揚了起來,馬蹄還不會“香”么!
眾多的應考者中,只有一位畫得很特別。他的畫卷上根本沒畫花瓣。他畫的是:夕陽西下之時,一位英俊少年騎在一匹駿馬上。馬在奔騰著,馬蹄高高揚起,一些蝴蝶緊緊地追逐著,在馬蹄的周圍飛舞。
考生交卷后,考官一張張評選。當他看到那張蝴蝶紛飛的畫卷時,就會心地笑了。這張畫被評為最佳。
為什么最佳呢?考官作了一番評說,應考者也都非常佩服。
這考生的成功,關鍵在于他仔細地分析了題目,全面領會了詩句的含義,并找到了體現題意的巧妙的方法。
畫題中的“踏花、歸去、馬蹄”都是具體的事物,容易用圖形表現,所以一般人都在這表面上下功夫。而題中的重點在“香”字上。這“香”是一種感覺,憑嗅覺所得,而繪畫是讓人從視覺上感受。如何在畫面上體現出“馬蹄香”來就很不容易了。讓馬踏花瓣太表面、也太直接了,也難突出那“香”味。用蝴蝶來烘托真是想法新穎。蝴蝶為什么追逐馬蹄呢?不正是體現“馬蹄”的香么。這“香”不是直接畫出來的,而是觀畫者很自然能想到的,所感受到的。
還有齊白石創作《蛙聲十里出山泉》,畫上面沒有蛙。而觀眾有如聞蛙聲之感。這是絕妙之至的構思。蛙聲如何畫?據說老人整整想了兩夜,后來從詩句“出山泉”三字得到啟示,就在“泉”上作文章。但是老人沒有畫蛙,而是在那四尺長的立軸上,畫出兩山峽谷間泉水汩汩地流向遠處來,幾只活潑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有歡快地游動著。人們見到有鰓有尾巴的蝌蚪離開了水的源頭,告別了它們的媽媽,自然會想到蛙和蛙的叫聲,似乎那蛙聲隨著水聲由遠而近……
還有“深山藏古寺”“竹索橋邊賣酒家”。
以上是藝術領域的“側面描寫”。
文學領域的側面描寫是這樣的:(展示幻燈)
通過行者、少年、耕者、鋤者的失態來表現羅敷的絕世美貌。
師:正面描寫直觀,側面描含蓄,鑒賞時耐咀嚼、耐回味。寫作時我們根據寫作對象靈活選擇,有形的人或事物可以用正面描寫,無形的事物我們可以側面描寫,當然也可以學習白居易迎難而上的精神,選擇正面描寫。目的是使我們的作文由直白變為蘊藉,有單一變為豐富,由呆板變為生動,使你筆下的景物更鮮活,人物更豐滿,從而提高你的寫作質量!
師:綜觀這三首描寫音樂的詩歌,在寫法上各樹一幟,自有風貌,展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尤其是《李憑箜篌引》,以其豐富的想象、大膽的夸張,將李憑箜篌描寫得精警感人,體現了浪漫主義的風采。清代方扶南這樣評價:“白香山《江上琵琶》,李長吉《李憑箜篌》,韓退之《穎琴師》,皆摹寫聲音至文;韓足以驚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七、布置作業。
運用側面描寫的方法寫一個人生氣的樣子。
【《李憑箜篌引》優秀教案】相關文章: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05-27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05-27
李憑箜篌引古詩詞鑒賞08-22
九年級語文上冊《李憑箜篌引》古詩詞賞析10-19
箜篌的古詩,關于箜篌的詩句03-04
關于古代樂器小箜篌的介紹09-13
張憑舉孝廉原文翻譯09-02
法律引了我成長09-10
悉尼中國文化中心展示箜篌藝術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