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國也》高二語文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寡人之于國也》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六單元的第二篇課文,主要記述了一段孟子與梁慧王關于“民不加多”的討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孟子對自己“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的闡述,最后孟子懷著激動的感情揭露了社會的不公平現象。本單元對《論語》、《孟子》、《荀子》、《莊子》的選文,我們可以看出,本單元主要是學習形成與2000多年前的先秦散文。諸子散文記錄了,我國先秦各流派的主要思想觀念和政治主張;在藝術上,大量采用,比喻、排比、夸張的藝術手法。可謂在思想性與藝術性上達到很高成績,對后世的影響深遠。學生通過對這些優秀的古代文學作品的學習,體會其中蘊涵的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底蘊墊定基礎。對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從文學作品中汲取民族智慧,并學會用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學作品的內容價值,用現代觀念審視其思想的積極性和局限性。
二、說教學目的
1.解釋并翻譯文中的關鍵詞句,疏通文意,背誦全文,積累文言基本知識,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梳理孟子與梁惠王對話的層次,分析孟子運用的論辯手法,感受其中蘊涵的思想魅力。
3.探究孟子雄辯特色背后的'人格因素、社會理想中的精神底蘊,了解其“大丈夫”人格的追求,提升精神境界。
4.合作探究孟子及其學說受到冷落的歷史原因,拓寬閱讀視野,培養探究意識,獲得人生智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難點: “五十步笑百步”這一比喻的推理過程
教學時數:兩課時
三、說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了解孟子
二、在誦讀的過程中檢查課前預習,
第一 讀通 能讀準字音、解釋文中的字詞句。在預習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字詞句方面的問題?(師生共同解決)
1找一學生讀難讀的字詞 2.解釋加點詞語3翻譯句子
第二 讀懂 這篇是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換一種方式來讀,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讀,一個扮演梁惠王,另一個扮演孟子。
注意①理解的主要內容
②讀出感情(注意重音、語速、語氣、語調和斷句)
三、深入理解,說說梁惠王是怎樣的一位君王。
明確:梁惠王窮兵黷武,高高在上,急功近利,他并不關心民生疾苦,卻自以為用心治國,感覺良好,很有些自負、傲慢和糊涂。他與孟子的談話,與其說是尋找解除困惑的答案,不如說是宣泄不滿和牢騷。
四、面對這樣一位君王,孟子是怎樣一步步去說服他的?
明確:第一步:講故事,巧妙設喻,欲擒故縱,讓對方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主張。第二步:繪藍圖,排比鋪陳,宣揚仁政,描繪一幅百姓殷富安定的圖景。第三步:作回答,現實場景,擊中要害,犀利的詞句和浩然正氣讓對方無從躲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具體分析“五十步笑百步”這一比喻的推理過程、兩幅王道圖景、最后批評梁惠王的“罪歲”。
五、布置作業。
本文是對話體,由孟子與梁惠王的問答組成。在下列空白位置上為梁惠王各設計一句話,表現梁惠王論辯時的心理活動,并說明理由。
1.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課時
一、學生合作,討論完成上節課作業。
明確:1.可以添加“寡人愿聞其詳”之類的話。理由:通過“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使梁惠王意識到五十步與百步并沒有本質的區別,但他也許不會就此承認自己治國的“盡心”與鄰國之君一樣,他還希望對方作出具體的解釋。
2.可以添加“何也”之類的話。理由:孟子用各種符合仁政的做法的誘人的結果(“養生喪死無憾”)引出他的“王道”主張,但到底什么是“王道”還不是很清楚,對方還需要從正面加以闡發。
3.可以添加“先生所言有理,然百姓之多寡究竟是何原因”之類的話。理由:孟子的“王道”樂土“、仁政”美景,固然有感染力,能打動梁惠王,也暗含著對梁惠王開頭的困惑的解答,但對梁惠王這樣感覺良好而又顢頇昏庸的君王,還必須旗幟鮮明地給出具體解答,促其醒悟。
通過這些合理添加的話,我們能體會出梁惠王當時從迷惑不解到若有所悟,從不滿沮喪到受到觸動不得不考慮的復雜心態,也感受到孟子論辯的強烈效果。
二、孟子為什么能取得這樣的論辯效果?
明確:1.善于揣摩對方的心理,把握情勢,巧設陷阱,誘使對方入彀。
2.運用比喻論證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形象化,產生了神奇的論辯效果。
3.語言上多用排比的形式,氣勢磅礴,鋒芒畢露,犀利明快。
4.具有特立獨行、頂天立地的“大丈夫”精神。
三、你估計梁惠王會不會接受孟子的主張?
(鼓勵學生發表不同見解。)
投影《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中的有關資料,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明孟子當時的處境和遭遇。
孟軻,鄒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四、誦讀領悟。
齊讀文中“不違農時……未之有也”這一部分內容。
五、這幅社會圖景讓你有什么感覺?它有什么特點?表現出孟子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1.給人一種富足、快樂、安詳、美好的感覺。統治者役民以時,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加之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樂融融。
2.對理想社會的向往。“以天下為己任。”同情人民的苦難。救民于水火的抱負。“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百折不撓。堅定執著。勇于擔當、經世濟民的情操。“大丈夫”的人格和精神……
六、齊讀課文,體會的語言之美、情感之美和思想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