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語言》二年級語文教案(精選11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自然的語言》二年級語文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自然的語言》二年級語文教案 1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師敘述: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剛才我們之間互相談話、互相問好,就是在使用語言交流。(板書:語言)可是,語言并非只是人類的專利。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語言。
2、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3、師敘述:大自然還有許多有趣的語言呢!跟老師一起走進這奇趣無窮的大自然,仔細聆聽一下它的語言。
[本環節以“語言”為切入口,談話導入,讓學生感受語言是溝通人與自然的工具。大自然也有語言?它的語言怎樣?我們能讀懂嗎?帶著這些疑問,讓孩子去學習,去發現。]
二、品味詩句,合作研讀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詩歌,找出詩中幾種大自然的語言,標畫出來。
[在學生閱讀詩歌時讓學生在文中畫出描寫大自然語言的句子,注意培養了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讀書習慣。]
2、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詩中發現的大自然的語言,并把它們填進表格里,并組織交流。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內容相機出示課件表格,相機結合資料理解“三葉蟲”。
[在這里通過讀書理解文章內容是三年級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在學習詩歌內容時,引導學生用表格法來幫助學習總結。并鼓勵學生能將這種表格學習法運用到其他文章的學習上。這樣既結合語文天地里的“金鑰匙”的要求加強學生概括能力的練習,又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有法可依”。]
3、讓學生在文中找出一個詞形容大自然的語言。教師指導理解積累“妙不可言”一詞。
[此處的設計注意培養學生積累運用好詞佳句的學習習慣和能力]
4、品讀揣摩,體會情感。
(1)指名找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小節朗讀。并說說為什么喜歡這個小節,引導學生體會詩中的文字美。指導朗讀這一節的詩句。
[語文教學應立足文本,所以此處我們又引導學生回歸文本,找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小節,在說出自己喜歡該小節的原因時,引導學生充分體會詩中的文字語言美。]
(2)自選最喜歡的一個小節,說出自己喜歡它的理由,再想想要怎么讀好這個小節,最后自己放聲朗讀出來吧。
本環節著重指導學生理解文中的重點詞句,在朗讀指導中體會大自然語言的神奇,并借助插圖、課件適當滲透文中的修辭手法。
(3)師生引讀全詩,引導學生邊讀邊注意自己最喜歡的那個小節中感興趣的詞語、句子。
[學編詩歌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如何化難為易呢?教學時設計了兩處鋪墊,此環節是第一處,旨在讓學生去找找哪些詞語能表達自己發現時的興奮心情,并在師生引讀詩歌時讓學生邊讀邊注意最喜歡的那個小節中感興趣的詞語、句子,為仿寫作好鋪墊。]
三、知識拓展,練編詩歌
1、讓學生借助資料卡,交流收集到的資料。
[這個環節是指導學生學編詩歌的第二處鋪墊,旨在讓學生交流所收集到的大自然的語言,讓學生在創編詩歌時言之有物。這樣指導仿編詩歌也就水到渠成了。]
2、選擇一種你查找到的大自然的語言,仿照詩歌編一小節。
3、學生交流匯報點評。
四、總結延伸,布置作業
1、引導學生發現只有愛學習、勤于思考才能發現大自然的語言,鼓勵學生繼續用心去觀察生活,發現生活。
2、布置作業
(1)繼續把詩中好詞佳句抄到積累卡,再把積累卡夾到自己的積累本上。
(2)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背誦這首詩。
(3)你還知道大自然有哪些“語言”?繼續仿照詩歌寫一段。
[本課教學力求能充分體現葉圣陶先生的“語文課以讀書為目的”的教學思想,并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境法、以讀代講、談話講解、小組合作等多種教學方法,把讀與悟、想與說、課內與課外、科學知識與詩中文字緊密結合、融為一體,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情感體驗。]
《大自然的語言》二年級語文教案 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品味本文簡潔,準確,生動,科學的語言。
2、了解物候的相關知識。
3、掌握說明文的幾種說明順序和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過程與方法】
朗讀,小組討論,教師啟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趣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教學難點】
1.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并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2.概括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篩選提示性詞語,進行全面概括。
【課前準備】
1、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2、課前布置學生搜集一些農諺。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生活中,我們人類用語言來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語言嗎?
欣賞圖片1 欣賞圖片2 說說你看到了什么?這些現象在告訴人們什么?
同學們以上說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語言。這語言到處都有,睜開眼都能發現。請同學們談談自己了解的大自然語言。
像這些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的現象,古代的勞動人們稱為“物候現象”。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去聆聽她們的語言。
二、學生介紹竺可楨,教師補充
竺可楨(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紀卓有成就的科學家、教育家,氣象學家,地理學家,被譽為“品格和學問的偉人”。1910年赴美國留學,1918年獲哈佛大學地學系博士學位。回國后先任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教員、東南大學地學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成為我國近代氣象學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學校長,在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中,在貴州的窮鄉僻壤,他將浙大從一所地方性大學辦成了全國著名的綜合性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寫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物候學》等。
三、交代教學目標
四、教學過程:
1、快速朗讀課文,(1)標出難讀,難記的字,詞。(2)整體感知課文。【學生上講臺板書】
2、你從課文中獲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補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第1.2.3段)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第4.5段)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第11.12段)
五、朗讀1段,品味語言。
找出這一個自然段,你最喜歡哪些好詞,好句,說說理由。
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六、課堂小結 :欣賞四季圖片(春,夏,秋,冬)選任一季節,用生動,美麗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繪出來。
七、布置作業 :
A(學優生):朗讀并背誦第一自然段。
B:(中等生):識記說明文知識。
C:(后三分之一學生):字詞小卷。
反思:
板書: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導入新課:初試牛刀,同學朗讀上一堂課的小短文,并做評價
無論是桃紅柳綠的春日還是冰天封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現象。那么學習大自然的語言對我們人類有什么作用呢?它們又是由什么來決定的呢?今天我們繼續來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二、合作探究:
朗讀6-10段,思考:
(1)物候現象的決定性因素?(緯度,經度,高下,古今)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介紹物候現象的決定因素的?
(抓住關鍵詞: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明確:主要到次要的邏輯順序或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的邏輯順序。
(2)作者主要用什么說明方法來分別說明這些因素的影響?
明確:舉例子。(找出并分析)例如: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開20天。說明了緯度對物候的影響。但有時為了使說明對象更透徹,可以舉更多的例子。
(3)第10段中,“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可否刪去?為什么?
明確:起限制作用,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科學性。你還能在文中找出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的地方嗎?
(探討),例如:第一段末:“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準確地說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三、拓展延伸——《大林寺桃花》
學生齊讀詩歌,理解詩意。
明確: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頂。詩人在初夏時節游覽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但詩人卻意外地發現在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詩人曾為春天的逝去而傷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到這里來了。
這首詩正好說明了課文中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高度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
四、小結:
質疑問難三步曲:
第一步,默讀課文,找出疑難地方,標出。
第二步,四人一組討論問題。
第三步,每組提出“殺手锏”(本組解決不了的問題)全班討論。
若沒有,教師提問:同學們都知道文章介紹了物候現象,那為何要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呢?
五、布置作業
A(學優生):在生活中,你知道還有哪些獨特的大自然語言嗎?為人類敲響了哪些警鐘?
B:(中等生):完成練習冊。
C:(后三分之一學生):整理筆記。
《大自然的語言》二年級語文教案 3
教學目標:
1、學會9個生字,認讀4個生字。
2、理解課文內容,通過感情朗讀,使同學領略大自然語言的神奇,激發同學探索大自然語言的興趣。
3、仿照詩歌寫一段話。
教學重點:
指導朗讀課文,知道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
教學難點:
發現詩歌中規律性的語言現象,仿寫詩歌。
課前準備:
1、查找有關“三葉蟲”化石、“喜馬拉雅山脈”的文字或圖片資料。
2、觀察大自然,搜集有關“大自然語言”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但并不是只有人類才有語言,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奇妙的語言,讓俺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去聆聽,去發現吧。
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打開書本,讀讀課文,碰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注意讀準字音,不添字、漏字。
2、檢查讀音情況,同學開火車讀(每人讀一小節)。
3、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想想課文中哪幾個小節具體寫了大自然的.語言。
4、指名回答。
5、大家一起把這幾小節讀一讀吧。
6、老師在網上下載了兩張圖片,大家看看。(課件出示“三葉蟲”化石;“喜馬拉雅山脈”圖片并介紹。)
7、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想想哪一些大自然的語言你以前就懂了;哪一些語言你還不懂,就看看課文的插圖,想象、做一做動作、也可以在紙張上畫一畫,把它讀懂。(足夠的時間讓同學去感悟)
8、誰來說說,哪一些語言是你以前就懂了;哪一些語言你是怎樣讀懂的。
9、你們覺得大自然的語言怎么樣?
同學回答,師板書:妙不可言
10、俺們怎樣才干讀懂這些妙不可言的語言呢?
同學回答,師板書:觀察考慮
11、指導朗讀
俺們讀懂了,并且知道怎樣才干讀懂這些妙不可言的語言,心情一定很高興吧。請同學們想想應該怎樣讀,才干讀出詩歌的韻律,讀出感情。先讀一讀,再把你認為讀得最好的那一小節讀給同桌聽。
誰來把你讀得最好的讀給大家聽聽。說說為什么要這樣讀。
三、回歸整體,拓展延伸
1、齊讀課文。
2、你們平時一定是個善于觀察、勤于考慮的人,說說你還發現了那些大自然的語言。
3、根據自身知道的大自然的語言,仿照文中某一小節的寫法,寫一小節小詩。
《大自然的語言》二年級語文教案 4
【教學目的】
1、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
2、學會概括文章內容要點。
【學習重點】
1、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
2、學會概括文章內容要點。
【教學難點】
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
【教學過程及步驟】
一、課前寫話、引入新課
請學生描寫當天天氣。并請學生發言。
二、學習課文第1、2、3段──品味語言
研讀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寫四季時抓住了各季節哪些特點?試說一說。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明確: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發”,繁花“次第開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實”;
秋天──“果實成熟”,“葉子漸漸變黃”,“簌簌落下”;
冬天──昆蟲“銷聲匿跡”,到處“衰草連天”,“風雪載途”。
2、我們學過多詩句,都有明顯季節特征,你能不能寫出描寫這四個季節的一兩季詩句。
參考:
春天──幾處早鶯爭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秋天──晴空一鶴云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其中“早鶯爭曖樹”、“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這樣,以它獨特的語言和我們交流,只要認真傾聽,你就能聽懂“大自然的.語言”。板書課題。
3、你覺得哪些詞語準確生動地寫出了季節特點?請學生思考,討論,交流。自由發言。
參考:
⑴ “萌”字準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態;
⑵ “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
⑶ “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
⑷ “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肅殺;
⑸ “載”,即充滿,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研讀第二自然段:
1、學生齊讀第2 段。
提問:課文中寫道:“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這句話:也可以改作:“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趕快割麥插禾。”
請學同們看看這兩句話有什么區別,你認為哪句好,為什么?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⑴ 區別:第一句只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擬人的修辭方法。
⑵ 認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變化,活潑。第二句子整齊美。
研讀第3段:
請一學生朗讀,思考: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
討論明確:
物候──“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人民稱它為物候。”
物候學──“利用物候知識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我們這篇課文,介紹的就是物候學知識,為什么不用 “簡介物候學”,“物候學與農業生產”作標題,而用“大自然的語言”為題呢?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明確: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顯得新穎別致,引人入勝。而另兩顯得呆板、乏味。
三、練筆:二選一
1、把你課所寫的短文進行再加工。別忘了運用一些修辭方法。(如比喻、擬人、排比)
2、從下邊詞語中任選五個寫一段話。
蘇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發 銷聲匿跡 周而復始 花香鳥語
草長鶯飛 翩然歸來 風雨載途
《大自然的語言》二年級語文教案 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潛力:
1.利用文本學習和感受科普文章的特點,了解簡單的物候知識,并能對大自然中的物候現象作出簡要解釋。
2.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概括文章要點,提高語言概括力。
3.揣摩語言,體會說明文的語言不僅僅準確嚴謹,還能夠具有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
過程與方法:
1.激趣導入法,由解題引出物候與物候學。
2.課文解讀與生活情境相結合。
3.話題活動由“面”到“塊”再到“點”,逐層深入引導。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文的教學來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激起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志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概括資料要點,理清說明順序,學生能夠用課文中的話或自己的話概括文章的資料要點,體會“說明事物要有條理,有主次,有詳略”的特點。
2.體會語言特點:學習本文生動優美的語言,個性是第一段描述四季景象的語言,體會“說明事物的語言不僅僅要注意準確、科學,還要力求做到生動、形象”的特點。
教學難點:
1.理清全文,第三部分段落之間,第十一段落之間的說明順序,感受說明文語言的邏輯力量。
2.品味鑒賞第一段的語言,感受說明文語言的優美。
三、教學策略
采用朗讀課文、主要問題設計與追問、講解與練習等方式,按從“面”到“塊”、從“塊”到“點”的邏輯順序逐層深入教學,引導學生把握文章資料,理清行文思路,感受語言特色。
四、教學過程
(一)解題
組織學生初次朗讀課文,并思考:
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它的另一種說法叫什么?
明確: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
解題: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實際上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仿佛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題目把物候現象比成大自然的語言,形象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顯得新穎別致,引人入勝。
【設計意圖】
了解題目“大自然的語言”與“物候”的關系,自然引出文章主體──物候及物候學。鍛煉學生篩選、概括信息的潛力。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及說明順序
引導學生二次走進文本,從“面”到“塊”,理清全文及某一部分的說明順序,體會作者是如何將說明事物的'特點講得有條有理,有主有次的。
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作者又是如何進行說明的?
明確: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就是物候學。
2.第一部分(第一至三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第四至五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六至十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十一至十二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好處。
追問一: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好處?
【明確】能夠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能夠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追問二: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明確】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追問三:研究物候學有什么好處?
《大自然的語言》二年級語文教案 6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快速檢索重要信息、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
2、品味語言的準確、生動,提升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運用能力。
3、豐富科學知識,激發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過程:
(課文比較長,同學預習時,可以借助課后練習一,從這四個方面來熟悉一下課文。)
(上課前請同學聽兩首熟悉的歌謠輕松一下,欣賞欣賞大自然美景。)
一、問題導入,激發興趣
秋色正濃,很想和同學坐在野外傾聽大自然的聲音,不過,坐在教室里也不錯,可以穿越時空。老師先帶同學們一起去紹興吼山的桃花節看一看那些又美麗又調皮的桃花。說它調皮,是因為去年3月21日桃花節開幕時,他們中的許多桃花已經謝了,而今年19號開幕,桃花園還見不到她們的蹤跡,使許多慕名前來的游客高興而來,失望而歸,我們說桃花的初開期一般在三月二十日左右,為什么去年這個時候初桃已謝,而今年還未開花呢?同學們能說說這是為什么嗎?——天氣暖和得早,桃花就開得早了,氣溫底,桃花就開得遲。
——桃花盛開和氣候有著密切的關系,大自然中還有哪些現象和氣候有關?
那么如何科學選定每年桃花節開幕式日期,使廣大游客都能欣賞到桃花綽約的風姿,相信同學學了《大自然的語言》后,一定能給當地的農民一個好的建議。好,下面,我們請同學打開課文快速瀏覽全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同學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老師要看看,哪個小組的同學看得快,又找得準)
1、概括得很好,你能說說這么多的內容,你是怎樣快速捕捉到這四點重要信息的。(經驗還沒有總結出來,老師看到他認真在圈點勾畫,這是一個很好的閱讀習慣,圈點哪些語句可以提高閱讀效率?)——找總括句:根據經驗,這些總括句一般在語段的開始或結尾,有時在中間。找提問式語句:提問式語句有的以設問句的形式出現,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紹的內容,也是要重視的信息。銜接各段的連接詞語。(閱讀時可以把這些語句劃出來,就能比較清晰掌握文章的內容了。
2、這四個因素的先后順序能不能調換?為什么?(可不可以先寫古今差異?)
(說明文的順序可以分為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按照先主后次的邏輯順序,文章不僅眉目清楚,使讀者一目了然,而且重點突出。)
四個因素是按照對物候的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這樣條理就很清楚。
——“緯度影響最大”同學們一定深有感觸,寒冷的冬天大家喜歡去海南旅游,因為那里風光正明媚。
3、理解古代詩歌中包含物候知識:
——古詩中也提到了這個物候現象,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北周詩人庾信的《梅花》,詩人原來居住在南方,梅花開得較早,當農歷十二月中旬的時候,已經感覺到梅花應該凋殘了。居住北方,仍然在臘月下雪天去尋梅。哪知花還沒有開,卻飽受了冰雪嚴寒之苦。看來,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緯度,南北差異比較明顯。
——課后練習也有一首古詩,同學們來分析一下,包含著怎樣的物候知識。——朗讀(詩人是在初夏時節游覽位于廬山香爐峰頂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但詩人卻意外地發現在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
這首詩正好說明了課文中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高度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原來古詩中蘊涵著如此豐富的物候知識。
4、課文除了介紹影響物候的四個因素,還介紹了哪些內容?(運用剛才同學介紹的方法畫出重點句,概括回答。)
物候和物候和物候學的含義
物候觀測對農業有著重要性
研究物候學有重要意義——
5、教師總結:剛才同學通過圈點總括句的方法,熟悉了課文內容。作者條理清楚,通俗易懂介紹了物候學的相關知識,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細讀課文,品味語言
1、課文說:“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那么竺可楨又是用怎樣
的語言來介紹這些大自然語言的呢?
——請同學們想一想,這篇文章的語言你覺得有什么特點?(1、2節的語言又有什么特點)(板書:準確、生動)
學生生成:準確、生動、簡約等
2、同學們想先體會生動呢,還是準確?
英雄所見略同,在初中語文學習中,有兩篇說明文老師印象特別深刻《看云識天氣》,讓我對天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成了小小氣象預報員,而〈〈大自然的語言〉〉又讓老師擁有了什么呢?一雙靈敏的耳朵,聆聽大自然的聲音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讓我們一起來聽聽、讀讀、品品這寫在清山綠水間,搖曳多姿的大自然語言。告訴同學們,你聽到了大自然的哪些聲音?你讀懂它們了嗎?
生動(課文1節)
1、教師朗讀第一節,:我聽到我知道
——原來大自然一年四季有如此豐富的語言,作者生動的描寫帶給了我們無窮的聯想。
2、輕聲讀一讀你喜歡的句子,并說說你喜歡的原因。(老師相信每一個同學都能找到自己的最愛)
“蘇醒”將大地擬人化,展現一幅春回大地,生機勃發的景色。
——會聯想到哪些物候?于是,我們的腦海里浮現出,聯系《春》“東風來了,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小草偷偷從土里鉆出來桃樹、杏樹、李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趕趟兒蜜蜂嗡嗡”擬人化的語言,使大自然有了靈性,有了語言。
同學們豐富的想象把無聲的語言轉化成了幾幅生動的畫面,體味得好。用同樣的方法,體會其他你喜歡的詞語。
“融化”河水解凍,寫出了冰雪的動態,滴答滴答的清脆入耳,暗示著春暖花開的美景,透露著暖暖的春意。——涌動春的希望。
“萌發”描寫小草、樹芽生長的情態,草木破土而出,顯示出草木的生機和活力。小草就像是季節變換的顯示器。
“次第”寫出百花競相開放、爭著報春的熱鬧情景。——傲雪的迎春,火紅的山茶,嫩黃的迎春爭奇斗艷。(山頂千門次第開)讓我們想象,在牧童的短笛里,一朵花睜開了眼、兩朵花、三朵花,一萬朵花,那是花的山,那是花的海。
“翩然”寫出了小燕子輕盈飛舞、活潑伶俐的情態,——歌《小燕子》,透露出喜愛之情。
“孕育”擬人。將植物寫活了,形象地寫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壯之態。
“簌簌”寫飄飛的落葉,有聲有色,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簌簌”摹擬風吹落
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肅殺。——為什么不是一片片?
“銷聲匿跡”描寫了昆蟲(準備)為過冬作好了一切準備工作,寫得有情有感,
十分形象。“衰草連天”描寫出秋天蕭條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詞將秋天寫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熱、善解無意的天使。
“風雪載途”寫寒冬,一詞傳神,表現出冬天風狂雪災,寒氣逼人。大地沉睡了。
年年如是,周而復始——穿越時間和空間,春夏秋冬不斷循環。正如白居易的詩“離
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于是“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
3、朗讀并小結:同學們說了那么多的喜歡,可見第一節的每一個詞語都極具表現力,作者用生動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四季圖。引領著我們進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當然,我們說作為一篇科普文是給人知識的,所以他的語言必須是準確的。即便是生動性的說明,也要做到這一點。
第一節最后一句,“年年如是,周而復始”的現象,表達非常準確。“準確”是說明文語言的生命。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體會語言的準確。
準確(以課文6——10節為例)
1、教師:我先請同學說說老師和這位同學之間相隔多少距離?
還可以怎樣表達?如果老師用尺丈量出了具體的距離,應該怎么說?
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說明文語言準確的兩種表現:一是表精確性的語言。二是表模糊性的語言。語言的模糊性我們其實并不陌生,第三單元我們學習《中國石拱橋》里面講到“《水經注》里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這里“大約”“可能”都是一種模糊性語言,因為無以考證了,只是推測的情況。不能說得太絕對,
2、鞏固提升:精確與模糊是準確的兩種寫法,那么這樣的語言文本中有嗎?
1)、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表精確性)
2)、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表模糊性)
同學們找得很好,老師也找了兩句,我們來深入體會一下,為什么表精確性與表模糊性都體現著準確。第一句準確沒有問題,經過科學實驗與統計,不是11而是10天很精確。
——春天,沿海都是籠統的,不能做精確的實驗,用模糊的語言,留有余地,像我們平時用的一些概數詞、程度副詞都屬于模糊詞(約、左右、前后、一般、大多數、若干)。精確與模糊都體現準確,體現實事求是。
3、——竺可楨就是這樣一位嚴謹的科學家。這個星期天,老師專程去上虞參觀了竺可楨故居。(那班駁的墻壁,烏黑的大門,發黃的照片如陳年的酒沉淀著一個卓越科學家的過往。)作為我國物候學的創始人,他的物候學研究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顫抖的筆記下了當天的氣溫,風力。并端正寫上“局報”兩字。
所以,我們學習《大自然的語言》,不僅學習物候知識,學會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摹、介紹事物,更要學習竺可楨那種嚴謹的工作作風,如果從明天,不,從下課開始,你能像竺可楨這樣留心身邊的每一片葉子,每一朵花,寫寫觀察日記,作作物候觀測,老師相信,來年春風吹醒柳梢的時候,你也許就能告訴桃花園的主人,吼山上的第一朵桃花應該在何時綻放她的花蕾。我想,這便是《大自然的語言》這篇文章帶給我們豐厚的禮物。讓我們有感情齊讀。
四、仿照課文,運用語言:
下面我們請同學選擇江南秋日里典型的物候現象,用你準確而生動的語言,告訴大家(討論一下,秋天里有哪些典型的物候現象:在稻花飄香的秋色中,聽蛙鳴蟲啼,看鴻雁南飛,流螢點點飛舞,樹葉轉了顏色,湖畔、海濱蘆葦蕩最浪漫的季節開始了,桂花,菊花)
“……江南的秋天來了”
《大自然的語言》二年級語文教案 7
教學目標
1、學習閱讀科普文章,了解簡單的物候知識。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3、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并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4、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培養他們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的能力。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教學難點
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并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方法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于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基于這一點,教師宜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討論法、點撥法。
3、競賽激勵法。初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延伸拓展法。擴展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物候知識,采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便于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播放影音資源《美麗的大自然》《多彩的自然界》《大自然——植物》
2、導入語:春柳的飄逸,夏荷的裊娜,秋楓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詩如畫,各具風韻,這就是物候現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物候學知識的文章——《大自然的語言》。作者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竺可楨先生。
3、走近作者作品
竺可楨(1890—1974),字藕舫,浙江紹興人。氣象、地理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是我國現代氣象事業的.創始人,也是我國物候學研究的創始者。對我國近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物候學和自然科學史等研究領域有杰出成就。他重視并帶頭參加科學普及工作,《物候學》是他這方面的代表作。
寫作背景:竺可楨在20世紀30年代就倡議應用新方法開展物候觀測,從而更好地服務農業生產。1962年在他的領導下,又組織建立了全國性的物候觀測網,進行系統的物候學研究。1963年出版《物候學》(竺可楨、宛敏渭合著),系統介紹物候學的基本原理,我國古代的物候知識,利用物候預告農事的方法等,本文即選自其中。
二、整體感知
1、掌握“生字新詞”。
(1)字詞認讀
翩然(piān)孕育(yùn)銷聲匿跡(nì)
農諺(yàn)避免(bì)草長鶯飛(yīng)
(2)字形辨析
衰:賴:
哀:懶:
(3)詞語釋義
翩然:形容動作輕松迅速的樣子。
銷聲匿跡:指隱藏起來,不公開露面。
草長鶯飛:綠草茂盛,鶯兒啼飛,形容江南春天的美麗景色。
萌發:開始發芽。比喻事物的開端。
次第:次序;一個挨一個。
(4)多音多義
觀:翹:
2、請同學們欣賞影視課文,劃分文章結構,理清全文思路。
明確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3、理清說明順序。
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如有不同見解,其余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理解。
點撥文章首先介紹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然后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常見的說明順序有三種,即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邏輯順序也就是事理順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現象到本質、由簡單到復雜。文章四部分內容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第一部分引出說明對象,第二部分對此作具體闡釋,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進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說明的基礎。全文采用邏輯順序,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局部探究
(一)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
1、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
品析:這一句非常生動。“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很自然地運用比擬的寫法,“沉睡”“蘇醒”兩個詞用得貼切而生動,具體地喻寫了嚴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態。第二句中“翩然歸來”是輕松、活潑的動態描寫,而且還包含有親切、歡迎回到家來的感情。
2、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品析:這幾句緊扣“大自然的語言”,先后用了比喻、擬人的寫法,還模仿布谷鳥的叫聲,寫成催促農民耕作的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比直接說“及時耕作”要新鮮、生動得多。
3、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品析:“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簌簌”模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肅殺;“載”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二)疑難探究
1、說說看,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為什么把它改為“大自然的語言”?
點撥: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2、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點撥:作者把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緯度和經度的不同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而高下差異是指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這樣排列使文章條理清晰。
3、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色?
點撥:本文語言十分生動形象,主要體現在第一、二兩個自然段。這兩段都以時間為序。運用擬人手法把物候現象寫得有情有感,這種寓說明于生動的描寫之中的寫法,增強了說明文的生動性、趣味性。
(三)寫作特色
1、科學性與趣味性的結合
本文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對于一般讀者,尤其是文化層次較低、科學知識較少的讀者來說,物候學不是一門容易懂得的科學。而文章正是要寫給這樣的讀者看的。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充分考慮讀者對象,在寫作時把抽象的事物盡量形象化,使讀者容易接受;作者在行文中盡量少用專門術語,而用大眾都能理解的詞句來表達;大量運用優美詞語、描寫性語句和修辭手法,使本來枯燥的事情變得生動形象。
2、層次分明的結構順序
文章首先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用短短百十來字,描寫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況,既生動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讀者的興趣,使人對物候學有了直觀的認識。接著,作者再以具體現象作例,作者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等問題,這就是由表及里的說明。文章前后形成了照應,說明有輕有重,全文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深刻的印象。
四、總結拓展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饒有趣味。全文采用邏輯順序說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現象——作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系——闡述研究意義。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們學習。本文語言嚴謹而生動,兼具說明的科學性和生動性,是一篇極有價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時告訴我們:科學就在身邊,科學距離我們并不遙遠,讓我們零距離接觸科學,從而熱愛科學。
五、作業設計
仿寫訓練:文章第一自然段采用擬人的手法進行寫作。請仿照此種手法,寫一段描寫家鄉四季變化的文字,注意寫作手法的運用,不少于100字
六、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
竺可楨
說明語言:生動優美、準確嚴謹
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下定義
《大自然的語言》二年級語文教案 8
【教學目標】
1、樹立人類與自然必需和諧相處才能良性進展的觀點,激發同學寵愛自然進而熟識和了解自然的熱忱。
2、理解并把握生動形象地說明這一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
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精確嚴謹、生動漂亮的特點;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拓展延長,轉化課堂所學的物候學學問。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生動漂亮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教學方法】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于激發讀者的閱讀愛好。基于這一點,老師宜引導同學接受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小組合作爭辯法、點撥法。
3、競賽激勵法。學校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同學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忱和學習愛好。
4、涵泳品嘗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尤須如此。
5、延長拓展法。擴展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物候學問,采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學問,便于把課堂學到的學問轉化為力氣。
【教具預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2分鐘)
師:咱們廣東由于地理緣由,四季的界限不是很分明,老師想考考大家的才智,看同學們能不能依據幾幅圖片識別它們分別是什么季節。
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挨次打亂)圖片分兩張呈現綠油油的菜花,冬雪點綴的梅花(一組),夏日的荷花,紅紅的秋楓。(一組)
生:七嘴八舌一下子就明確了。
師:請大家回顧第一節課所學的有關科學學問想一想,這些與氣候有著親熱關系的自然現象,我們叫做什么?生:物候現象。
二、從標題入手進行重點講解(3分鐘)
師:很好!我們已經明確物候就是這篇文章的主要說明對象,那么同學們有沒有細心地發覺竺可楨寫這篇文章時并不是用的“大自然的語言”這一標題,是什么標題呢?
生:(反應不快)
可以打開課本查找答案。
生: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
師:為什么這樣改呢?
一生:吸引讀者。
一生:用了擬人的手法
一生:還用了比方的手法
師再關懷同學進一步理解以上兩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師:語言是人們溝通思想,傳遞信息的主要工具,大自然怎么會有語言呢?我們學習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來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實際上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來看,物候現象就像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這樣的比方就更形象,讀者閱讀起來就更有愛好了。那么,在課文中有哪些段落也有這樣形象說明的特點呢?生找出是第一二段。
三、揣摩語言,體會一二段生動漂亮的語言特點
1、賞讀文章第1、2兩段,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⑴同學齊讀1、2段。(2分鐘)⑵老師用簡潔的語言重新擬一個開頭,要求同學與原文比較,說說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大屏幕顯示,老師朗讀)(3分鐘)多媒體顯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復始。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幾千年來,勞動人民留意了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支配農事。
同學比較改文與原文不同的表達效果。改文簡潔,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語形象生動,富有表現力。
⑶精讀1、2段,分四人學習小組爭辯具體說說這一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里?(爭辯3~5分鐘)
同學各抒己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閱讀感受,言之有理即可,老師應以鼓舞為主。(5分鐘)
生1:“糊涂、溶化、萌發、開放”這些詞寫出了春天的特點。
師:比較好,只是“開放”這個詞不太好,花兒是一下子全部開放了嗎?
生:“次第”一個接一個。
師:那這些詞寫出了春天的什么特點呢?生:生氣勃勃。
連續溝通。
生2:“酷熱”和“孕育”兩個詞寫出了夏天的特點。
師:寫出了什么特點?
這里消逝了困難,老師引導:“孕育”一詞是什么用法?生:擬人。把夏天比作母親。
師:是啊,母親十月懷胎是為胎兒儲存能量和養分,以利于孩子誕生后健康正常地成長。
生:那這里就寫出了夏天為秋天果實的成熟儲存陽光、水分等能量,這反映了夏天的力氣。
生3:這兩段文字寫得好,還好在寫秋天的特點上。如“葉子漸漸變黃”,“漸漸”精確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肅殺;如“風雪載途”,“載”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生4:這兩段文字好,好在修辭格的運用。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自然寫活了。如:“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示意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頭唱歌……”。
師:對!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為農夫操勞,惟恐他們誤了農事,這種手法大大加強了說明的生動性和文章的可讀性。
2、師總結:同學們的分析很到位。這兩段文字既生動形象地說明花草鳥蟲的變化規律和氣候的親熱關系,也以生花妙筆給人以猛烈的懸念,從而為下文說明大自然的語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鋪墊。
3、師過渡與連接:回顧第三單元所學的說明文,運用生動形象語言說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下面就以小組單位來一個競賽,看哪個小組找得又快又準。(為了節約時間就限定在第十一、十二課)4、小組合作共同查找(2分鐘)
5、全班溝通:(3分鐘)生1:《中國石拱橋》一文中,寫盧溝橋兩旁石欄上的不同姿態的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態萬狀,惟妙惟肖。”
師:很精確!那么這里的生動描寫是為了說明事物的什么特點呢?
生:橋的外形美觀。
全班齊讀一遍,共同溫習。
生2:《橋之美》一文中:“茅盾家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仿佛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適的氣。”
全班齊讀,一起體會語言這美。
四、引導同學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
1、過渡:看來大家對以上這種寫法理解得不錯,但是不是真的把握了呢?老師還要進一步考考大家。下面是一段關于“燕子”的說明,文字簡潔,平實。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小作文原來完成改寫訓練。要求:
⑴可以在大屏幕所顯示的三段文字中任選一段作為改寫內容。
⑵用語要盡量體現說明文的科學性和生動性。
⑶字數在100字左右即可。
⑷5分鐘內完成。
多媒體顯示:
燕子是益鳥,一對燕子一天可捕獲8000多只蟲。
燕子善飛,其飛行速度每小時可達120公里。
燕子擅長辨識方向,歐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飛行時,能夠發覺穿越阿爾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進。
2、同學構思寫作。
3、組內溝通,然后每組選出最好的一篇在全班溝通。
4、全班溝通:(5~8分鐘)
第一組:推選出來的.是王培焦同學的,自己邀請另一個同學幫他讀:
燕子是益鳥,身上披著烏黑的羽毛,腹部卻是雪白的絨毛。一雙敏銳的眼睛加上尖尖的小嘴,它的捕獲力氣假如不知道貌岸然的可能很難信任,一天能捕獲大約8000多只害蟲,只要確認捕獲目標,看準時機,“嗖”的一聲,獵物就叼在了嘴里。
其次組(徐志添同學):略
第三組:(孫家謙同學,請老師幫忙讀。老師順便幽默了兩句,活躍了氣氛)標題“課堂訓練飛”:燕子身披黑色燕尾服,在睛天萬里無云之空自由飛行,時高時低,時快時慢,小而惹眼,快而不亂,美麗的藍天正是有了燕子才顯得有藝術之美。(掌聲響起)第四組:未完成。
第五組:(高夕睛同學,自己讀)燕子開放雙翅,大膽地向遠方飛去。速度像風一樣的快,“嗖嗖”地永不停息揮舞著翅膀,早上還在杭州的西湖,穿過翠綠柳蔭,越過飄浮的白云,晚上就到了海南的三亞,在藍天的陪襯下,燕子的展翅高飛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第六組:略
老師小結:可見,同一個意思可以用平實的語言或生動形象的語言來表達,我們祖國的語言是豐富的,用法是靈敏的。但無心積累與運用的人是無法把握語言的。希望同學們能做有心人,把握祖國的語言。
五、總結與回顧
生動形象的語言激發了我們走進物候世界的愛好,那么聯系上節課,
我們回顧一下大家了解了哪些有關物候的學問呢?師生一起:(老師引,同學填空)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饒好玩味。全文接受規律挨次說明,思路清晰明白:描述物候現象──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闡述爭論意義。
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熟識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們學習。本文語言嚴謹而生動,兼具說明的科學性和生動性,是一篇極有價值的科普文。其實,物候學問不僅在竺可楨的文章里,它也在我們的生活中。比如蜻蜓低飛就會有雨來,等等。所以,科學就在身邊,科學距離我們并不遙遠。讓我們零距離接觸科學,從而寵愛科學。
五、布置作業
搜集并溝通有關農業生產的諺語,思考其中所包含的物候學問。
六、下課
《大自然的語言》二年級語文教案 9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說明順序,。
2、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
3、了解物候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志趣。
教學重點:
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
教學難點:
了解文中介紹的物候知識。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溫故知新
復習上節課內容,抽查學生背誦第一自然段。
二.學習.研討 4—12段
教學形式:3至4個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根據老師提出的思考題自學課文內容,然后集中討論,交流學習體會。再從若干組中選派若干名同學作代表上講臺講課,
聽后互相評議,教師適時點撥,最后歸納小結。
(一)自學思考題:(投影)
1.用自己的話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2、文中主要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舉了哪些例子?各用來說明什么問題?
3.第7、8、9、10段分別說明了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這四個因素是按什么順序排列的`?能否打亂順序?為什么?
4.研究物候學有何意義?
(二)再次朗讀6—10段,思考:
(1)物候現象的'決定性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介紹物候現象的決定因素的?
((2)作者主要用什么說明方法來分別說明這些因素的影響?共11頁,當前第1頁1234567891011
(3)第10段中,“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可否刪去?為什么?
(三)教師歸納小結。
這堂課采用這樣的形式,意在調動大家自覺學習、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會學”的目的。從效果來看,大家都動了腦、動了筆、動了口,并且大家互幫互學,想必是有很大收獲的。希望大家像這堂課一樣主動地學習,學會求知。
四、布置作業。
課后作一次社會調查,通過調查,你發現還有哪些物候現象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試舉例說明。(農諺也行,但要做適當的解釋。)
《大自然的語言》二年級語文教案 10
活動目標:
1、體驗詩歌中人和自然的情感。
2、學習詩歌,理解詩歌中的美。
3、能合作并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4、學習有序、仔細的觀察圖片,理解圖片,并用較清楚的語言描述圖片內容。
5、學會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大膽參與討論。
活動準備:
課件、彩筆、四種顏色的卡紙
活動過程:
一、直接語言導入:你們知道嗎?不光是我們人會說話,大自然也會說話,而且大自然的話到處都是,不信?我們一起來看!(出示flash課件1)
二、配樂欣賞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白云飄得高高,告訴我們什么呢?
2、瞧!誰出來了?(螞蟻)它們在干什么呢?
螞蟻往高處搬家,這是要告訴我們什么呢?
3、這是什么呀?(大樹樁)上面有什么?對!每一個圓圈就是一個年輪,大樹樁告訴我們有幾圈年輪就代表它幾歲了!
4、教師小結:大自然的語言多奇妙啊!我們只要認真觀察就能夠發現。
三、用圖譜完整學習詩歌
四、分組合作朗誦詩歌。
附詩歌:大自然的話別以為人才會說話, 大自然也有語言,這語言到處都有,仔細觀察就能發現。
白云飄得高高,明天準是晴天,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螞蟻往高處搬家,出門要帶雨傘,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樹樁上有一道道圈圈,一圈就是一年,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妙不可言。
不愛學習的人聽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遠聽不見。
《大自然的語言》二年級語文教案 11
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并學會運用。
2、整體感知課文,學會篩選信息并概括要點。
3、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生動優美的特點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學會篩選信息并概括要點。
教學難點:
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生動優美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布置預習導學
你會讀加點的字嗎?將字音寫在括號內。
連翹( )翹尾巴( )觀測( )道觀( )差異( )差遣( )差勁( ) 參差( )播種( ) 耕種( )落葉( )丟三落四( )落枕( )
萌發( )翩然( ) 孕育( ) 簌簌( )銷聲匿跡( )風雪載途( ) 衰草連天( )
二、指導學習研討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大自然是豐富多彩的,走進大自然,人會神清氣爽,心曠神恰。今天我們不是去領略大自然優美的風光,而是去探尋大自然的奧秘,學習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說明文。
(二)認識作者,檢查預習情況
1.簡介作者
2.檢查字詞預習,夯實基礎。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范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學生自讀,畫出自己喜歡的語段。
(四)理清思路
思考文章是從哪些方面來介紹物候學知識的?
(五)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讀第1至3自然段,根據下列問題評點課文
1.每個自然段寫什么?(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2.文章一開始從豐富的物候現象寫起,作者寓說明于生動的描寫之中,文中 哪些詞語用得既準確又生動?有何作用?(在書上作好評點。)
三、小結
這節課我們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對第1、2自然段的.語言進行精點精評,從中我們體會了說明文中也可以對事物進行準確、生動、形象的描寫,這既增強了說明的生動性,也增強了說明的文學性。這種寓說明于描寫之中的寫法值得我們學習。
四、布置作業
1.背誦第1自然段。
2.將第1至3段的有關詞語抄下來,作好詞語的積累。
【《大自然的語言》二年級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09-01
九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設計09-01
《大自然的語言》語文教學反思03-19
初中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10-12
《大自然的語言》原創優質教案09-08
大自然的語言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01-06
大自然的語言09-14
初中語文《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學設計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