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冊《詩經采薇》教學反思
我覺得自己只是在走近《采薇》,而沒有走進《采薇》。
前幾天,我總也想不好這課到底要教什么,越改越覺得有問題。對這篇文章真是既愛又恨,但是沒有退路了,于是今天我感覺是像完成任務似的走向了講臺。
走上講臺的那一剎那,我就已經很心虛了:對詩經我自己都不是很懂,還教學生?我努力地鎮定自己:正因為自己沒有在公開場合教過詩歌,所以我得嘗試。有嘗試,才能找到自己更多的差距;認識到差距才會更有動力努力學習。
課后,王老師和許老師對我的課進行了點評,我結合自己的反思,覺得這堂課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立意不高,容量不夠
這堂課我只上了三十幾分鐘,而且寫話就占用了很長時間,感覺交給學生的東西很少。
立意問題。王老師在評課中這樣提到:“《詩經·采薇》是中國文化的原典,是基于“楊柳依依”的意象,自《詩經》后,成為中國文化中最經典的意象,被一代代詩人所吟唱。《采薇》既是原典,又是情感的原點。”對于這一點,我有一點點認識,但是沒有這么深刻,因此解讀上、設計上都沒有體現出來,深感文化底蘊不夠。我甚至企圖用拓展的一首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讓學生理解“楊柳”的文化意蘊,學生聽得稀里糊涂,沒有學生可以答上來。
王老師的話終于讓我明白問題出在哪里。學生對“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詩意、詩境、詩情都還沒感悟,就開始拓展,第一次《村居》,一次不夠還來一次《送元二》。“原典”上的落實非常不到位。“昔我往矣”中的“往”,我僅僅理解成“去”的意思。往是什么?往其實是戰爭的需要,需要告別鄉親,需要告別家人,往,是離別,是離鄉。只有有了這樣的理解和體驗,孩子們才能對后面意象的情趣和情味有所體會。
思路問題。從《詩經》以后,才有了很多以柳入詩。結果我卻用另外的詩來說明“楊柳”的含義,牽強地告訴學生“柳”就是“留”的意思。這樣的思路很明顯是錯誤的。應該是解讀完經典的意象之后再拓展開去,朝著送別詩的方向去拓展。比如老師們提到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楊柳岸、 晚風殘月”等。
2.情境創設不足。
在體會“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一處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面對大雪紛紛滿天飛,面對眼前的一草一木,“我”在想些什么?希望學生在情感積淀與想象中明白到“我”經歷了思念、征戰、傷痛的苦,從而明白到“我”雖然回來了,但是已經是滿心滿身的傷痕了。但是學生都只提到了思念親人,沒有真正體會詩人內心的悲涼。我應該在這之前給他們把情境創設好。
3.對比這一寫作特色挖掘不深。
“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這兩個場景不僅是描繪了兩處景色的.對比,更重要的是暗示了人物的心境。而這個心境不僅僅是離別時的不舍與回來時的悲傷,更重要的是,楊柳依依的春景象征了詩人離去時雖是不舍卻是青春勃發的,而經歷了戰爭的傷痛之后他的心境卻是一派寒冬的蕭煞景象了。
4.過渡語不恰當。
“在依依楊柳下,詩人會和誰告別?你能想象當時分別時的場景嗎?”這個環節中,學生說到和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朋友等分別的場景。大多數同學說的都是人物的動作,比如一個學生說:詩人騎著馬,但還是“一步三回頭”;友人與我握手告別等,有時候我不知道怎么評價,好像有點亂亂的。事后想想,我可以追問:他們在說些什么?這樣整個場景想象得就更豐富了。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是:一個男孩站起來說:我仿佛看到了旁邊的楊柳隨風擺動,好像也舍不得我走的樣子。我用這樣一句話——“楊柳似乎也在訴說著什么。”帶過去了。王老師說:“詩,要有詩性解讀。送別的不僅有朋友家人,還有楊柳。這就是物態的融化,在春風下吹蕩的楊柳,牽著他的手,希望他不要離開。”王老師隨便的一句點評都這么富有詩意。學習了。
又比如,默寫完讓學生說說這兩句詩的發現時,一個學生提到:我發現這兩句詩都是四言的。我當時的心里只是在想:看他們能不能馬上發現對比。對剛才這位同學的回答輕描淡寫地重復一遍過去了。沒過一會,我馬上想到:《詩經》的基本句式就是四言。這個同學的發現雖然很簡單,但是很重要。可是我錯過了表揚他的機會。我可以這樣說“這是個了不起的發現。因為《詩經》的基本句式就是四言,《采薇》也不例外。”
總之,我沒有走進《采薇》,沒有讀透,沒有理解透。
通過這次備課,我明白原來古詩詞這么難教的,我還曾經對師姐們說:“我好像沒有正式上課,就感覺自己在進步哎。”她們大笑。
通過上課,我發現自己有太多的不足,原來自己的教學是那么浮淺與空洞,自己的個人素養是那么單薄與狹隘。于是,我更加有了學習的動力。謝謝王老師,謝謝幫助過我的師姐們!
【八年級語文下冊《詩經采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詩經采薇是?12-07
詩經,采薇的原文是?12-07
改寫《詩經·采薇》(節選)12-09
詩經采薇原文及賞析04-25
中學語文《采薇》教學反思匯總05-29
求詩經采薇的詩意啊04-18
《詩經采薇》教案設計11-18
詩經·采薇的詩意誰知道?01-02
誰知道詩經采薇的詩意?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