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者的教學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劫掠、棲息、藩籬、歸咎”等詞的讀音及詞義,理解“在劫難逃、五彩斑斕、束手無策、物競天擇、無動于衷”等詞語的意思,并學會運用。
2.了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能力目標
1.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
了解生物“污染”,增強防范意識,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教學重點
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教學方法
1.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設計閱讀題目指導學生自讀,幫助他們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探究文章的說明技巧。教師只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2.討論法。學生自由質疑,通過多種形式的討論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生自讀課文,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進而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分析本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并體會其表達效果,學習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寫作事理說明文;聯類引申,轉化課堂所學知識。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據光明日報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內伶仃島,一種產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殺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們宛如一張張巨網,黑壓壓地籠罩在美麗的荔枝樹、芭蕉樹、相思樹上。樹木因為沐浴不到陽光而無聲無息地死去,鮮花和綠草因為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而枯萎,島上的土地正蛻變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譽的內伶仃島,可能會被薇甘菊毀于一旦。那么薇甘菊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破壞力呢?讓我們走進梅濤的《生物入侵者》去尋找答案
設計(二)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對此可能會感到陌生。要知道,這正是人類自己挑起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能不引起我們高度警覺,今天,我們將走進戰場,對這場“戰爭”做一番考察。
二、學生自讀課文,教師設計問題指導學生自讀
多媒體顯示:
1.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劫掠 棲息 藩籬 歸咎
2.判斷下列詞語運用的正與誤。
A.聽說小林被錄取了,她的心理
失衡了,往事再一次浮上心頭。
B.這件事來得太突然,她顯得束手無策。
C.如果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一切生命將在劫難逃。
D.盡管老師反復勸解,她心里仍無動于衷。
3.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說明本文所介紹的有關生物入侵者的知識。(不少于5個要點)
4.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
5.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找出來并說說它們的表達效果。
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交流。教師選五個小組的組長進行全班交流,每組負責一小題。
舉例子。舉例子是為了支撐觀點,使之更具有說服力。例如:舉出蒲公英和山間溪水中的魚蝦的繁殖時間和空間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為了證明“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陸路和航海技術尚不發達,自然界中的生態平衡并沒有受到太大破壞”這種說法;舉出歐洲斑貝、亞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紅螞蟻對北美洲的入侵,有力地說明了“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危害;舉出棕樹蛇幾乎滅絕關島鳥類的例子,說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的破壞;舉出新鮮水果和蔬菜、跨國寵物的例子,是為了說明“生物入侵者”的人為的原因;舉美國眾議院通過加強對可能夾帶外來物種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門監控議案的例子,說明目前世界各國對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
打比方。例如:“生物入侵者”這個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義,它告訴人們這一類“入侵者”的行為,會給人類與自然帶來危害;把登陸北美的歐洲斑貝比成“偷渡者”,它們在不知不覺中登上北美大陸,并悄悄給人類造成危害;把害蟲隨貿易途徑傳遍全世界比喻為“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這些比喻使說明更形象、更生動、更能吸引讀者。
第二課時
三、學生自由質疑,由學生共同討論解答,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并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1.各小組輪流提問題,在小組內共同討論解決。不能得到圓滿答復的,向老師提問。
2.教師分類歸納學生提出的問題,然后板示,全班同學共同討論解決。
學生難以解答的問題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
(2)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3)你知道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嗎?你在生活中發現過生物入侵的現象嗎?
教師點撥:
(1)生物種類的自然繁衍和遷移,是非常緩慢的,并受空間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這種遷移是由于人類的跨地域活動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設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時,應充分考慮“人為干預”。
(2)生物的`自然存在和發展,是有一定規律的,那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某一地區的物種都是當地生物鏈的一環,經歷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形成一種平衡狀態。如果由于人為的干預打破了這種平衡,等于破壞了生物鏈的平衡狀態,就可能產生兩種后果:一種是經過一個較長時期達到新的平衡狀態;另一種就是產生“生物入侵者”,給當地生態和人類生活帶來危害。
(3)教師可利用手頭資料介紹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
①在我國,一種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蘆極大地減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積,當地氣候明顯干燥,湖中的68種魚已有38種不復存在。
②在西歐,一種北美蝦病正在侵襲當地蝦,造成當地蝦在許多河流中消失。
③在地中海和亞得里亞海,一種太平洋海藻覆蓋了3000公頃的海底。
④從東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區,一種來源于南亞的ALANG草侵入了數百萬公頃的熱帶森林,嚴重影響了當地樹木的自然更新。
⑤澳大利亞的一種可能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地區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來,導致數千公頃的森林被毀。這種真菌對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樹種和矮小的灌木。
⑥在新西蘭,一種來源于澳大利亞的夜間活動的袋鼠,估計每晚可吃掉21噸當地的森林。
⑦來源于巴布亞新幾內亞地區的棕色樹蛇,使太平洋關島上11種鳥和一些蜥蜴、蝙蝠在野外絕跡。
⑧2002年2月21日《每日新報》報道:國家質檢總局、農業部、國家林業局日前聯合發布公告,宣布暫停從菲律賓進口鳳梨、香蕉種苗等香蕉穿孔線蟲寄生植物,一經發現,一律作退回或銷毀處理。
看來,時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隨時入侵的可能,我國對“生物入侵者”采取了嚴格的防范措施。
四、課堂小結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說明文,采用邏輯順序說明事理,條理清晰,說明方法得當,是一篇規范的說明文,寫法值得我們初學寫作者借鑒。文中介紹的有關生物污染的知識,應學會運用,提高防范意識,加強生態意識,了解當地自然風景的價值,抵抗外來生物的侵入。
第三課時
內容:學生作業與活動探究
學生習作:
1.利用網絡搜尋有關生物污染的信息,并加以整理,講給同學們聽。
2.閱讀《燈光污染》,回答問題。
燈光污染
西方一位環境學家曾經提出了這么一個論點:人類在創造這個世界的同時,也在毀滅這個世界。他的話不免有些悲觀,但也合乎事實。煤的發掘,石油的開發顯著地推動了工業的發展。但不久以后,人們發現城市被塵霧所籠罩了,河流被油污所侵染了。
同樣,當愛迪生的電燈第一次閃現出那劃時代的光芒后,幾代人都沉浸在歡呼雀躍之中,千萬個不夜城誕生了。對著那燈火輝煌的景象,人們不禁贊頌:天上銀河落人間。然而當學生開燈夜讀的時候,當工人挑燈夜戰的時候,當市民沉浸在節日之夜的燈海之中的時候,我們是否想到過,這給人類以光明的燈光也會成為一種污染?
1950年,英國一架運輸機在夜間著陸時,誤把一段高速公路的路燈認作機場跑道的指示燈,從而導致一場機毀人亡的慘劇。
在智利,一位老人由于窗外工地上的“小太陽”整夜整夜地直射臥室,弄得晚上不得安眠而導致精神失常,跳樓身亡。
至于夜間行車,由于對面駛來的汽車的燈光使駕駛員眩目而引發的交通事故,則不計其數了。
由于沒有科學地、合理地使用燈光,而使燈光成了一種污染,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是很大的,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重視。
這種污染產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兩種:
一、亮度過大,超過正常工作、生活所需量。平時人們所用的燈光亮度大約是80~120勒克司,當光亮度過高,超過180~200勒克司,就會對人的眼睛有害,引起近視、失明
等病癥,甚至會帶來精神上的刺激;
二、光源分布不合理。前面提到的夜航飛機失事就是由此而導致的。
為了消除燈光污染,人們針對燈光污染產生的原因,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規定了日常生活用燈亮度最高指數,就是保護人體健康措施之一;在必需大亮度的生產環境中,給作業者配以防眩鏡也是很好的方法。在汽車上安置雙焦防眩照明燈,大大降低了與此有關的交通事故發生的次數。
當今,人們對以前較為忽視的光源分布的合理性有了很多的認識。在西歐一些國家,政府把防止光的分布性污染的條例載入了環境保護法中。對醫院、居民住所、旅館等設施附近的光源分布作出了合理的安排,根據不同情況,規定了它們集合亮度的最大值。
隨著人們對環境意識的不斷增強,光污染問題也在逐步得以解決。此外,軍事專家還變廢為寶,把光污染作為戰略防御的一種策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正如泰晤士河由濁轉清一樣,光的污染問題一定會得到徹底的解決。因為人類不但善于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更善于保護這個美好的世界,使它更加輝煌燦爛。
1.本文采用了什么樣的說明順序?
2.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參考答案:
1.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采用邏輯順序說明事理。它通過運輸機墜毀、老人精神失常、因燈光眩目而引發的交通事故等特殊實例,闡明燈光污染產生的原因,而且提出了解決辦法。基本上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安排說明材料。
2.運用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列數字。舉例子是主要的說明方法。
●活動與探究
一、收集有關“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在班上組織一次以“話說生物入侵者”為題的討論會。
(既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又可以鍛煉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應動員同學人人參與,個個發言)
二、以“對‘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為干預”為辯題,組織一次小型的辯論會。
(基本觀點:(1)人類不應該過多地干預生物物種的遷移過程,失衡是暫時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界的平衡最終會得以實現。(2)人類必須干預“生物入侵者”,如果聽任其發展,自然界物種的多樣性會受到嚴重破壞,人類社會將會有巨大的經濟損失)
三、開放性探究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樹木長壽之謎
包丹
一些古樹活到成千上萬年。它們為什么能這樣長壽呢?原來樹木有推遲衰老的特殊本領:自己能讓全身所有的活細胞一批批地徹底更新,而且更新(細胞分裂)的次數無限;由于其機體的結構特殊(便于細胞生、死、棄)和不斷地進行徹底更新,因此樹木的肌體能夠保持有條不紊,這樣就使得樹木不易衰老,有可能活到千年、萬年。別的動植物個體只能讓體內部分的活細胞更新(不徹底地更新),或者根本不更新,因此它們的壽命被體內不做更新的細胞的壽命限制住了——最多活二三百歲。
那么樹木全身所有的活細胞是怎樣一批批地徹底更新并讓機體保持有條不紊的呢?
樹皮莖里一層是形成層。它不斷分別向外和向內分裂出兩種新細胞。向外生長出來的是新的韌皮部細胞,韌皮部是樹皮的內層,由活細胞組成,內含運輸有機養料的篩管。過一段歲月,衰亡了的韌皮部細胞被向外頂,死細胞組成樹皮外層——保護組織。樹皮最外層被遺棄:慢慢剝落或爛掉。由于樹干的加粗,樹皮外層逐漸被脹裂開,裂成許多豎的和斜的裂口,樹干內的活細胞通過這些裂口(皮孔)跟外界交換氣體。樹干內所有的活細胞圍成了比樹干稍細的活細胞管狀層。它們只能生長在緊靠樹皮外層的位置。不管樹干有多么粗,活細胞管狀層也不允許太厚;否則內層的活細胞會無法跟外界交換氣體。
形成層向內,生長出新的木質部細胞,每年使年輪增加一圈。木質部衰老而死亡了的細胞,變化成上下相通的導管和管胞,輸送水分和無機鹽,并且起支撐作用。樹干中間(都是可以遺棄的死細胞)即使被蛀空、爛空(但必須保留著足夠的形成層和木質部),樹木也能正常地活下去,這種空心古樹很多。如美國加州萊頓維爾的樹屋公園里,有一棵著名的巨大的紅杉樹,樹齡4000多年,樹干的空樹洞內已被布置成面積約為52.7平方米的活樹層。
許多空心古樹的存在,說明了各種樹木的樹心部分可以遺棄。被遺棄的木質部,若未糟朽,則對樹體有益;若糟朽得過多并且未去除,則對樹體有害。
樹干內,由形成層開始,向內和向外,一圈圈細胞分生、成長、衰老、死亡、遺棄。向內和向外,可分為生、死、棄三個細胞層(死細胞層和棄的細胞層之間無分界面)。生細胞層和死細胞層各行其職。每一個細胞逐步生、死、棄,逐步遠離形成層。形成層漸漸向外圍方向擴大——漸漸遷移到新的位置。由于樹干內部各層細胞、各個組織生長、安排得如此合理,因此即使樹木活到10000歲,樹干內各個組織也始終規則而有序,始終有足夠的通暢的輸導管。
樹根,和樹干一樣,也有形成層和內外兩個方向生、死、棄的結構,也有篩管和導管。根的橫切面同樣有年輪,也逐漸加粗。因此樹根和樹干一樣,它們的活細胞同樣能夠有條不紊地一代一代地徹底更新。
不言而喻,莖的分枝、小莖、小根和樹干是同樣的結構,所以這些部分的活細胞,同樣能夠不斷地徹底更新;而且老的部分,還可以另外長出新的小根、小莖。樹葉、花、根毛等部分,都是老的死了,另長新的,它們比樹干還容易進行徹底更新。總之,樹木全身各個器官(包括根、莖、葉、花等)的活細胞都能夠一批批有條不紊地生、一批批徹底地死和棄,因而各種樹木的老死壽命特別漫長。
1.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形成層的重要作用。
2.許多空心古樹仍能正常生長,其原因是什么?
3.文章第一自然段共四句話。第1、2、3句跟第4句之間構成了____________,第1句跟2、3句之間是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____________。
4.第四自然段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說明方法。
參考答案:
1.能不斷向外和向內分裂出兩種新細胞。
2.它有足夠的形成層和木質部。
3.對比 結果 原因
4.舉例子 列數字
附:板書設計
是什么
生物入侵者 怎么樣
怎么辦
【生物入侵者的教學教案】相關文章:
生物入侵者教學教案04-24
《生物入侵者》教學教案04-30
關于生物入侵者的教學教案04-14
《生物入侵者》教學教案參考04-16
《生物入侵者》教學教案素材04-24
生物入侵者教學思路教案04-28
《生物入侵者》的教學教案設計04-21
《生物入侵者》教學教案設計04-21
《生物入侵者》初二教學教案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