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1
教學目的:
1、領略朱自清筆下的梅雨潭充滿生命力、洋溢著勃勃生機的自然美,感受作者真摯充沛的情感。
2、學習作者是如何選用恰當的動詞來點染感情的波瀾,從而達到情隨景生,移情于景的。
3、情感教育:感受綠色之美。培養熱愛大自然,珍惜綠色,珍惜環境的美好情懷進一步增強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1、學會以段落閱讀訓練帶動全文的閱讀鑒賞的閱讀方法。
2、培養學生欣賞自然美的情趣,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教師導讀、學生討論
教學過程:
一、感知課文
1、導入新課:在臨水騁懷單元我們感知了小石潭水的清澈見底,領略了黃果樹瀑布巨大的聲響和驚心動魄的氣勢,今天我們一同來欣賞朱先生對水的全新演繹。課件顯示課題
2、熟悉課文
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標段序。
課件顯示問題:
1、建立我 的字詞庫和同學交流。
2、請從課文中找出能概括全文內容的句子 。
3、請找出兩個能概括梅雨譚綠的特征的詞語 。
二、研讀課文
1、課件顯示問題
課文中有一個從寫梅雨瀑過渡到寫梅雨潭的句子,請找出來。并分析這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2、解決問題
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早已沒有瀑布了
(1)從寫開始追捉過渡到寫步步追捉;
(2)明確關鍵句是點明上段寫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襯托美的令人驚詫的梅雨潭的綠。
3、能力訓練
1、學習作者是如何選用恰當的動詞來點染感情的波瀾,從而達到情隨景生,移情于景的。
課件顯示文中幾個重要動詞分析解決問題
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吸引)著我們;
--招引緊扣閃閃的綠,似乎它本身用閃閃的綠光在主動招呼誘引游人,動態感強。這正是驚詫的原因之一。反襯了我急于賞綠的迫切心情。吸引則顯得一般。
我們開始追捉(追逐)她那離合的神光了。
--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閃閃的綠的意思,點點閃光如星星螢火蟲,似伸手可捉。追逐則沒有這層含義。
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探身(彎)下去,
--探身與小心相呼應,準確的描寫了向下走時腳試探性的朝下伸的樣子。
例詞還有鑲、踞、展、浮、送、鉆、扯、揪、攀、裁、挹、拍、撫摩、掬、吻
2、問:對梅雨潭的綠,作者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寫出了綠的哪些特點?
明確:
比喻:仿佛一張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厚積著的綠;
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
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
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樣嫩;
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
擬人: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
寫出了綠的迷人可愛。
對比:綠楊太淡了,綠壁太濃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太暗了。寫綠的`明暗適度、濃淡相宜。
想象和聯想:裁你為帶,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
挹你為眼,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睞
3、課文結構
(1)第二段為第三段鋪墊和蓄勢,強有力地襯托出綠的令人
驚詫的美。
(2)開頭與結尾首尾呼應,強化了感情的力量
三、主題升華
1、通過課件小組交流單元使學生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學習如何以情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文以熱情的筆調對梅雨潭的景色進行了細致的描寫,抒發了對綠的由衷喜愛,那么,作者為什么如此熱情的謳歌綠色呢?
2、通過課件我的收獲單元接收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反饋。進行有的放矢的指導。
四、拓展延伸
通過圖片展示讓學生再次感受綠色之美。培養熱愛大自然,珍惜綠色,珍惜環境的美好情懷進一步增強環保意識。
五、布置作業
摘抄文中所有比喻句,并寫出比喻句的作用,背誦課文第三自然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2
一 、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知識與能力: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朗讀體會,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并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
通過對課文的品讀,感受祖國山河的美,提高對美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是本課的重點;
教學難點:理解文中的樂與憂
二、教學方法
誦讀教學法、課前資料交流、開放式討論、提問法、練習法等。
學習活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采取師生互動的形式,與作者同游、與作者對話,體會課文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寫作能力;
4、人人都來當編導,編寫風光片小石潭的解說詞并與同學、老師交流,提高寫作、口語表達能力。
三、課前預習
1、通讀課文,借助工具書給生字注音;
2、對照課文注釋與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讀懂課文大意;并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
3、利用網絡或書籍,收集有關柳宗元與《小石潭記》的資料。
四、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 :
(一 )走入《小石潭記》
1、朗讀課文
1)請一名學生朗讀,教師組織學生聽讀、評議,教師最后總結;
2)學生齊讀
2、細讀課文、疏通文意
1) 小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著重翻譯前四段,每人一段,將翻譯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字、詞或句記錄在本子上,準備在全班交流中提出來。
2)集體質疑
學生提出疑問,由學生幫助解決,教師點撥,同時引導學生劃出本課的重點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見的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教師進行歸類板書。(課件展示板書)掃清字詞障礙,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并積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通假現象,培養學生依據文脈推斷詞義的能力。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 )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 )石底以出,為坻( )為嶼,為嵁( )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 )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 )然不動,俶( )爾遠逝。往來翕( )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 )愴幽邃(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 ,隸 而從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二文言知識歸類)課堂練習
1、一詞多義:
潭中魚可百許頭 潭中魚可百許頭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可 許 從
不可久居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隸 而從之
心樂之
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乃記之而去 樂
清 去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 我以日始出去人近 似與游者相樂
以:①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為:①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
②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動詞,“成為”)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2、翻譯 。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③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3、詞類活用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心樂之
日光下澈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4、判斷。
“若”“似”“如”都可以用來打比喻,但有時不一定是打比喻。試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聞水聲,如鳴佩環。( ) ②皆若空游無所依。( )
③似與游者相樂。( ) ④天涯若比鄰。( )
第二課時:
(一)、與柳宗元同游(走進作者,了解寫作背景 ,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
1、再讀課文,理解課文抓住景物特征寫景的寫法
1)投影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①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
1.發現小潭→(聞聲—見形)
2.潭中景物→(水—石—樹—魚) 小石潭:環境幽靜 潭水清澈
3.小潭源流→(溪身—岸勢)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參差不齊(靜一動)
4.潭中氣氛→(氣氛→感受)
2)自主閱讀3分鐘后,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討論,小組代表總結發言。教師做定性評價并板書明確。
本文是文言文游記中的佳作,作者對小石潭觀察入微,描摹細致,探究文章的寫作特點,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二)品味文章,與柳宗元對話
1、精讀感悟,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
發現小潭→(聞聲—見形)
潭中景物→(水—石—樹—魚) 小石潭:環境幽靜 潭水清澈
小潭源流→(溪身—岸勢)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參差不齊(靜一動)
潭中氣氛→(氣氛→感受)
1)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暢說優美景色給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邊,會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進柳宗元
面對如此優美景色,作者的感受怎么樣?
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游魚)似與游者相樂
“悄愴幽邃”
請結合寫作背景,說一說你的理解?(可以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
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
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作補充(用多媒體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記”以及寫作的背景)
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⑴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州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
⑵他所寫的游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⑶“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凄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寓情于景也)
同類寓情于景的作品還有:
(三)品味文章寫景手法
“移步換景” 正面與側面。 “動”與“靜”。 “對比”與“烘托”。 中的“景”與“情”。 “鏡頭”與“畫面”。 “樂”與“凄”
移步換景:
先聞其聲,后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正面與側面:
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里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動、靜相結合(情景交融)
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潭底石頭上印著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游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四)總結全文
小石潭——幽深冷寂:寂寥無人
如此佳景,卻無人賞識,真正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啊!而寂寞讓她如此美麗!柳宗元探山訪水,“尋尋覓覓”,覓得如此佳境,卻發現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聯想到自己的處境遭遇,更不免“凄凄慘慘戚戚”了!
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后被貶職,心中憤懣難平,試圖借助山水來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麗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暫時忘記愁苦,但這種快樂終究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不期然地流露出來。
被棄的小石潭:寂寥凄清
被貶的柳宗元: 憂傷憤懣
觸景生情,借景抒情。
形似寫景,實則寫心。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3
內容預覽:
記承天寺夜游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文章的韻味;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讀成誦。
2、聯系文章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關情況,進一步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
2、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2、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謫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丟了腦袋。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3、導語
從文章的標題來看,是記敘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經歷。那么我們事先推測,這篇文章會不會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
二、朗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停頓。
如: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
念/無與為樂者
水中/藻荇交橫
三、翻譯理解
|給加點字注音。
解()衣
藻荇()
遂()至
未寢()
|看課文注釋,了解大意。小組合作,結合注釋,翻譯全文。
通過翻譯課文,深入理解文意。
四、賞析
思考問題:
1、作者為什么會想著夜里去寺廟游玩?
因為月色很美,去寺廟尋張懷民一起賞月。
2、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
發揮奇特的想象,用了兩個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積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橫。
3、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月色皎潔,空靈。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5、“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顯然與實際不相符,因為并非每夜都能見到月色,每處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月光雖非夜夜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能覓,處處可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處”句點明了這一真諦。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樂觀進取精神的緣由。
6、文章的結尾句“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作者最后這一句慨嘆,看似平淡,意在點睛。這句話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鉆營,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難以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現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當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五、小結
這篇短文,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極其生動形象的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他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業
背誦課文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
空靈、皎潔
竹柏--藻荇交橫
抒情: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瀟灑、達觀
自我排遣的樂觀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4
上個學期的復習課基本上都是孩子唱主角,近幾周的課堂更是被他們主宰了,剩下的內容早已被他們預定一空。今天原原本本呈現一堂課,孩子們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當然,更希望能得到同仁們的點評。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在上學期第一單元的日積月累里,我們積累過龔自珍的兩句詩,還有人記
得嗎?
學生回答: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2、有同學能把這首詩完整地背出來嗎?
指生背。
3、請全班同學跟著這位同學一起背誦。
二、解詩題。
1、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龔自珍的另一首同題詩,(板書課題),請大家齊讀課題,提醒
不要把“己”寫成“已”字。
2、有同學知道“己亥”是什么意思嗎?(無生舉手)小老師解釋:這是我國古代天干地支記年的方法,指的就是道光十九年。這一年,作者在南來北往的途中,共寫了315首詩,統稱為《己亥雜詩》。
3、提醒同學們看注釋①,今天要學的這首詩是《己亥雜詩》的第二百二十首。
三、初讀詩。
1、每個小組內推薦一名朗讀最好的同學,然后請被推薦的同學依次朗讀古首,生評價。
2、請被推薦的同學指導本小組內同學的朗讀。
3、小組內再推薦進步最快的同學展示。
4、聽著同學有感情地誦讀,小老師也激情誦讀一次。(熱烈掌聲)
四、品讀詩。
1、在一遍又一遍的誦讀中,同學們能從字里行間體會到作者想要借這首詩表達什么嗎?
生1: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一種懷才不遇的心聲。
生2:我覺得這首詩主要是表達作者想要報效祖國的愛國情感。
2、那同學知道詩中哪一句是表達作者心聲和情感的嗎?生回答后兩句。
3、請小組內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后兩句詩的意思,(要求:語文閱讀能力差和不愛發言的先說,語文成績好的同學作引導或補充)。生匯報。
4、作者“勸”的內容是什么?(板書:勸重抖擻降人才)
5、小組內議一議,作者為什么這么“勸”呢?
6、“勸”的原因是“萬馬齊喑”,疏通前兩句詩的意思。
7、重點討論詩中的“風雷”指的是什么。一個課外知識積累較多的同學補充了當時的
社會背景,孩子們覺得“風雷”是一個敢于伸張正義、引領社會革新的言語、人才等。
五、悟詩情。
1、指生再讀詩。
2、小組賽讀詩。
3、全班齊讀詩。
4、討論:這首詩究竟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板書:希望社會變革,期待人才輩出)
六、拓展有關愛國的詩句。
陸游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孩子設計的板書:
雖然上課的是自己的.孩子,但從頭至尾我并沒與參與其中,孩子除了借用電腦查資料,并沒有向我作任何咨詢。但從這堂課的設計和呈現中,個人欣喜看到:
(1)上課的孩子作了精心的精備,從詩的寫作背景到愛國詩句的拓展,孩子有設計,有搜集,有積累,真正地體現了預習的有效和高效;
(2)這堂課的設計很完整,從讀通到讀好到讀懂,由淺入深,環環相扣。
(3)充分發揮了小組合作的作用。從小組內推薦讀書好的同學,到讀書的同學指導小組內同學讀書,從小組內說詩句的意思到小組內討論古詩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并且對小組合作有所要求,學困生優先發言,能力強的同學作引導或補充,讓每一個同學都動起來了,積極參與課堂。
我最大的心愿和努力的目標就是讓班上的大部分同學都能并且都愿意設計和呈現一堂類似的課。
《己亥雜詩》知識點
【首句次句】:(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譯文:離愁滿懷正對著白日西下,揚鞭東去從此辭官赴天涯(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馬鞭向東舉起這一起身,從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賞析:浩蕩:廣闊、深重,形容愁緒無窮無盡的樣子。寫景敘事,表明詩人雖辭官回鄉,但仍為國家的前途命運憂愁,體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詩人以景襯情,“浩蕩”,比喻、夸張,表現離愁之深廣,之繁多。“白日斜”,環境描寫,點明時間,借景抒情,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夕陽西下黃昏將至的景象,渲染日暮窮途的悲涼氛圍,烘托了詩人心中的無限離愁。本詩開頭兩句,以浩蕩修飾離愁,以白日斜或天涯襯托離愁,這種表現手法和馬致遠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句尾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譯文:落花紛紛,絕不是無情飄灑;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新花(我辭官歸鄉,猶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賞析:擬人、比喻,移情于物,以落花自喻,充分表達了詩人強烈的報國之志、對新生命的贊美、呵護生命的無私奉獻精神和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
【主題和寫特】:這首詩寫詩人離京的感受,將政治抱負和個人志向融為一體,將抒情和議論有機結合,抒發了詩人強烈的報國之志、對新生命的贊美、呵護生命的無私奉獻精神和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的感情。
【問答題】
1.這首詩是怎樣寫“離愁”的?
答:用“浩蕩”表現“離愁”的廣闊無邊,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離愁”。
2.你認為這首詩的后兩句廣為傳誦的原因是什么?
答:以“落紅”和“春泥”為喻,表達了作者雖辭官離京,仍然關心國家前途和命運的思想感情;這兩句詩語言生動形象,內容蘊涵哲理,格調昂揚向上。
3.哪些詩句表現詩人孤獨、悲壯而豪邁的復雜心情?
答: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首句以“浩蕩”二字,極為凝練地寫出離愁的深廣,強化了詩人離京時的眷戀、悵惘、失落、孤獨的種種情懷。“白日斜”三字一筆勾勒景物,以夕陽西沉、暮色蒼茫的氣氛,增添了一種日暮途窮、凄涼傷感的氛圍。第二句:離京標志著龔自珍政治生涯的終結,離愁別緒和回歸的喜悅交織一起。
4.詩中寫了幾種心境?
答:離別的憂傷;回歸的愉快;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國家民族的執著忠誠;不甘于沉淪,為國家民族貢獻力量;犧牲自己,培養下一代的無私奉獻精神。
5.理解和賞析“落紅不是無情無,化作春泥更護花。”
答:理解:落花紛紛,絕不是無情飄灑,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新花(我辭官歸鄉,猶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賞析:(1)由抒發離別之情轉入抒發報國之志,反用陸游的詞“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落紅,本指脫離花枝的花,但并不是沒有感情的東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不為獨香,而為護花。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5
這個單元主要訓練學生跟蹤式閱讀的能力。在處理教材與課外材料的關系上,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充分挖掘其價值,并由此歸納出跟蹤閱讀的方法。這樣再遷移到課外廣闊的天地,學生就不會覺得無以適從了。
處理教材所提供的材料時,我們還應該注意到課文由三個部分組成:一系列的新聞報道、一篇解說詞和相關的輔助閱讀資料(諸如圖表、小資料、旁批等)。這就提示我們在進行跟蹤式閱讀時,可以有意識地尋找不同文體、不同方式的材料。用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比較來挖掘所給材料的價值,使跟蹤式閱讀更有效果。
所以,我在安排教學內容時,立足于對文本本身的挖掘,讓學生通過反復閱讀,了解新聞的特點、解說詞的特點、輔助性資料的作用等,然后通過比較,體會到這一主題事件的意義,嘗到跟蹤閱讀的甜頭。然后再歸納出跟蹤閱讀的方法,并做了很具體的要求,這樣,再讓學生將目光投射到廣闊的課外天地中,去尋找他們自己所感興趣的主題,進行跟蹤式閱讀的訓練。
當學生真正學會了跟蹤式閱讀的方法后,他們的閱讀視野和閱讀效能將放到最大,其意義將不言而喻。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跟蹤閱讀的意識,學習跟蹤閱讀的方法。
2.學習收集、整理、歸納信息,解讀文本。
3.在閱讀過程當中凈化心靈,完善人格,在閱讀中成長。
[教學重難點]
掌握跟蹤閱讀的方法并自主向課外遷移。
[教學安排]六課時
1.了解新聞的特點。
2.了解解說詞的特點。
3.比較新聞和解說詞的異同。
4.歸納跟蹤閱讀的方法。
5.自主進行跟蹤式閱讀,課內向課外遷移。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通讀八則新聞
1.學生認真閱讀前八則新聞,初曉大意。
2.用一句話概括整個新聞事件。
八則新聞報道了小金絲猴從遇險得救到不治身亡的全過程。
3.小組討論:這八則新聞的標題有哪些特點?它們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
標題的特點:有單行標題。也有雙行標題;簡練概括了新聞的主要內容;有的標題旬式整齊,講究勻稱等。標題之間的聯系:按時間順序寫出了事件的始末。
4.歸納:新聞標題的特點和作用。
標題是新聞的“眼睛”,主標題旨在提示消息的主題或重要新聞事實,副標題用以補充說明情況或指出內容范圍、內容提要等。
(新聞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說,一點也不陌生。但如何更有效地閱讀新聞,學生并非很清楚。所以,我們不能只停留在讓學生自己看這一淺層次上,而有必要教給學生閱讀新聞的方法。此環節意在讓學生發現新聞標題的特點和作用,這樣,在跟蹤閱讀新聞報道時,學生可以通過新聞標題很快理清事件脈絡,提高閱讀效率。)
二、細讀八則新聞
1.仔細閱讀八則新聞的第l自然段,思考這一段與標題的聯系、與后文的聯系。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發現和看法。
(在交流中,學生可能會發現這l自然段在內容上是對標題的擴充,對新聞內容的濃縮;在形式上各則新聞的第1自然段都差不多。這時,教師便可出示新聞導語的概念。)
2.歸納新聞導語的特點。
導語是新聞的綱領和中心所在,讀者可以從導語中得到整個新聞的總印象。其特點是簡明扼要,重點突出,概括性強。
(在新聞的五個組成部分中,除簡潔明了的標題外,導語便是對新聞主要內容的概括了。學生掌握了導語的特點,便可有效地加快閱讀新聞的速度。)
3.介紹新聞的其他組成部分:主體、背景、結尾。
主體: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經過、結果、原因等要素。
背景:與事件相關的背景資料。
結尾:是整個新聞消息的結束語,它用于提示事實的意義,指出事件發展的趨向,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新聞有五個基本組成部分,在此教師要加以小結,讓學生有完全清晰的印象。)
4.學生任意選擇其中一則新聞,劃出新聞的五個組成部分。
(了解了新聞的組成部分,再進行當堂練習加以鞏固。特別要對學生指出的是,這五個組成部分是一般新聞所具有的.,但有些新聞可能沒有背景部分,有的新聞的結尾就包含在正文中,沒有單獨成段。)
第二課時
一、列時間表理清事件過程
1.學生閱讀課本第160頁的時間表及旁批,在前三則新聞報道中,找出與表內各項內容相符之處,作上記號。
(此步驟意在讓學生體會運用表格的好處:直觀清晰,很快就理清了事件的發展脈絡。為后面的自制表格作基礎。)
2.依照時間表的樣式,學生勾畫出后五則新聞中的時間及事件,完成整個事件的時間表。
(提醒學生注意:除正文外,不要漏掉課文中所提供的資料圖表。)
3.各小組合作完成一份時間表,并與其他小組相互交流。
教師點評。
(此步驟則是讓學生學會利用表格理清脈絡,依照時間順序,將事件的過程一一列在表格中,還訓練了學生的篩選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二、初步交流跟蹤閱讀的感受
1.在小組內交流:在所列時間表里,你最關注或最感興趣的是哪些事件?為什么會對此關注或產生興趣?你認為這個事件有哪些“特別”之處?
參考:①營救對象特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瀕臨滅絕的“國寶”野生小金絲猴。②營救規模特別:除飼養員外,各界人士都投入了營救行動中,新聞媒體、環保志愿者、兒科教授,甚至是產婦、小學生、普通市民等都積極參與了營救。③營救方式特別:產婦授乳,枕巾當尿布,住恒溫箱,兒科主任會診等。④營救意義特別:體現了人類對弱小生命的關愛,引發我們對生態平衡的思考等。
(跟蹤閱讀的最終目的應該是能對整個事件有自己的理解、感受和評論,通過前面的步驟,學生已經了解了事件全過程,在此。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事件的意義及帶給人的感受。)
2.假如你只看到了你所關注或感興趣的那則報道,你由此還想知道哪些情況?你會通過哪些途徑去了解情況、獲得信息呢?
(此環節的設置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會有目的有條理地搜集跟蹤閱讀的資料。對同一主題的新聞報道往往是大量的,如果沒有明確的目的和清晰的思路,搜集資料就會變得雜亂。)
3.教師小結。
第三課時
一、閱讀《生命的救助》
1.學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讀解說詞《生命的救助》,感受字里行間的深情。
2.在這篇解說詞中,著重描寫了這一事件中的哪些過程?
①發現垂危小金絲猴的過程。
②轉送護理的過程。
③“楚楚”得名的過程。
④“楚楚”生病,專家搶救的過程。
⑤“楚楚”離去后,科學家們使之“再生”的過程。
3.各小組任選一處細節,想象拍攝情景,并分工配音朗讀。
4.全班評比,比一比哪一組最棒。
(解說詞是配合拍攝畫面的文字,所以,應該讓學生嘗試用想象去拍攝,進入角色去朗讀解說,這樣才能體會到解說詞的特點。)
二、比較新聞和解說詞的異同點
將這幾處細節與新聞報道中相關內容進行比較,找出異同點。
相同點:都是對這一事件過程的描述。
不同點:新聞報道語言平實客觀,沒有過多的渲染,旨在報道事實,而且新聞報道來得快。而解說詞描寫細膩,渲染烘托,畫面感很強。突出人類對這個弱小生命的關愛,還觸發了我們的參與、感受和思考等。一般都在事件已經結束后,時效性不及新聞強。
(對于同一事件,新聞報道和解說詞各有所長。通過比較能讓學生明白這兩種方式的特點,而且還讓學生在跟蹤閱讀中去搜集不同文體、不同方式的資料進行對比閱讀。)
第四課時
歸納跟蹤閱讀的方法:
1.根據某一主題收集相關資料,可將各種文體、各種形式的資料都收集起來。
2.資料分類。
一般可分為三類:事件發展過程的資料;介紹相關知識的背景資料;人們對此事件的感受和評價類的資料。
3.將分類的資料分別進行整合,制作讀書卡片。
①主線——列出時間表,清晰展現事件全過程。
②背景線——提煉出關鍵詞或擬出簡短標題,做成資料卡,以備查詢。
③評價線——整理人們的各種觀點的要點,制成評價卡。
4.自選一個角度或一個主題,談自己的閱讀感受。可制作“感想卡”,也可寫“讀后感”之類的文章,還可鼓勵學生以此事件為話題,寫成作文。
5.各小組分工合作,將讀書卡片和自創作品裝訂成“跟蹤閱讀成果報告”。
(這節課的內容是關鍵。掌握跟蹤式閱讀的方法,才能將課內知識遷移到課外,極大擴充學生的閱讀視野,使學生在跟蹤式閱讀中得到最大的收獲。時間卡、資料卡、評價卡、感想卡的設置,既可獨立完成,也可分工完成,給學生以極大的發揮空間。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第五、第六課時
遷移閱讀,當堂訓練,鞏固方法。各小組交流成果報告,教師指導并評價。
方式(僅供參考、選擇):
1.教師發放一組跟蹤式閱讀材料(如《“勇氣號”登陸火星》《伊朗大地震》《新時代的英雄——楊利偉》等相關主題資料),讓學生當堂訓練,并完成跟蹤閱讀成果報告。
2.各小組自選跟蹤閱讀的主題,列出計劃,進行跟蹤閱讀訓練,最后形成跟蹤閱讀成果報告。閱讀主題可以是大家所關注的事件,也可以是大家感興趣的作家作品。
(對于語文水平較低的學生,建議采用第一種方式,即教師找好某一主題的一系列材料,當然以新聞報道為主,在課堂上讓學生分組進行閱讀訓練,在此過程當中,教師也便于對學生的每一個學習步驟進行指導。對于語文水平較高的學生,則建議采用第二種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由他們自己選定主題,列好小組學習計劃,進行跟蹤式閱讀訓練。教師則可幫助各小組選擇合適的主題,參與其中,與學生一起搜集相關的材料,共同完成閱讀報告。)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6
〖學習目標
由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去體會父母對兒女濃濃的愛心,去體會隱藏在字里行間的淡淡的哀怨。
〖課前學習
欣賞影片《媽媽,再愛我一次》,思考--媽媽送走了兒子,是不是代表她不愛兒子了,請談談你的看法。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
教師組織 學生活動 備注
1. 創設情境:文章的題目是父母的心,似乎不太完整,請讀文章后補充:父母的心是--------- 閱讀文章思考
2. 組織學生將自己思考的結果在小組內交流,在交流后完善補充自己的'思考 小組交流,完善自己的思考
3. 教師引導小組互評代表的發言,并作適當的點評 評價,修改小組的發言稿
〖教學反思
第二塊:對比閱讀:感受父母對子女濃濃的愛
教學步驟 教師組織 學生活動 備注
1. 交流:文章中不送走子女是愛,那在《媽媽,再愛我一次》中媽媽送走了兒子,是不是代表她不愛兒子了,請談談你的看法。 思考發言
2. 組織學生辯論:送走是愛還是不送是愛? 分組準備材料準備辯論
3. 組織學生進行評價:愛是什么? 認真參考辯論總結評價
教學反思
〖課后學習
1.“可憐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親還是母親,絕大多數 對自己的子女充滿著愛,而且這種愛是無私的、真摯的、深沉的,完全是發自內心的一種無與倫比的愛。在學習了這篇文章之后,請你發掘生活中的小故事,讓大家一起來感受這種濃濃的愛。
2.課外收集反映父母關愛子女的故事、諺語、格言、民謠、詩歌等,以“父母心”為話題組織一次交流會。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7
教學目標
1、熟練掌握生字新詞,理解白楊樹的象征意義,學習象征手法。
2、誦讀課文,讀出文中的激情與豪氣。
3、學習抗日軍民正直、質樸、團結向上、堅強不屈的革命品質。
教學過程
一、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作家、社會活動家,茅盾是他的筆名。代表作有小說《蝕》三部曲、《子夜》、《林家鋪子》、《春蠶》等。
二、整體感知課文
(一)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題目:《白楊禮贊》,“禮”是敬禮、致敬,“贊”是贊美。題目意思是對白楊樹的崇敬和贊美。
(二)自主解決生字和新詞。開墾主宰倦怠倔強婆娑虬枝偉岸傲然宛然秀頎鄙視妙手偶得坦蕩如砥潛滋暗長懨懨欲睡旁逸斜出不折不撓
三、精讀課文
四人小組討論,然后選兩名同學在全班交流。
(一)作者開篇即說:“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中間又幾次出現意思大致相同的話。找出這些語句,說說它們與標題有怎樣的關系,作者是從哪些方面表達自己的贊美之情的。
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
我贊美白楊樹,就因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
白楊樹力爭上游,筆直的桿,筆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這是雖在北方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強挺立的一種樹!哪怕只有碗那樣粗細,它卻努力向上發展······
(二)順著感情的脈絡梳理課文內容,探討下面的問題。
1、文章開篇入題,緊接著又宕開一筆,用一大段文字描寫高原景象。作者描寫了怎樣的高原景象?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黃的是土,未開墾的荒地,幾百萬年前由偉大的自然力堆積成功的黃土高原的外殼;綠的呢,是人類勞力戰勝自然的成果,是麥田······;黃與綠主宰著,無邊無垠,坦蕩如砥,這時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遠山的連峰提醒了你(這些山峰憑你的肉眼來判斷,就知道是在你腳底下的),你會忘記了汽車是在高原上行駛。”
交代白楊樹的生長環境,襯托它堅強不屈的品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
2、本文寫法有揚有抑,富于變化。試找出相關的段落,體會這種寫法的表達效果。
3、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表達了作者對賤視民眾的頑固倒退的國民黨的憤恨和鄙棄)
4、作者說白楊樹是“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既“極普通”又“不平凡”,這樣表達是否矛盾?試結合全文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白楊樹普通,不平凡。白楊樹象征樸質、嚴肅、堅強不屈的北方農民;象征在敵后的廣大土地上,堅強不屈,守衛家鄉的哨兵。象征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決蕩,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
四、練習
背誦課文第6—8段,思考:白楊樹有什么象征意義?作者是通過哪些語句層層深入地把這種意義揭示出來的?
“我贊美白楊樹,就因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
“當你在積雪初融的高原上走過,看見平坦的'大地個傲然挺立這么一株或一排白楊樹,難道你就覺得它只是樹?難道你就不想到它的質樸,嚴肅,堅強不屈,至少了象征了北方的農民?難道你竟一點也不聯想到,在敵后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有堅強不屈,就像這白楊樹一樣傲然挺立的守衛他們家鄉的哨兵?難道你又不更遠一點想到,這樣枝枝葉葉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白楊樹,宛然象征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決蕩,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
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中國現代作家。主要作品有《蝕》(包括《幻滅》《動搖》《追求》),《子夜》《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等。
二、故事背景
《白楊禮贊》寫于1941年,那時,正處于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學院文學院講學,1940年3月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講學,后來離開延安到重慶。這期間,他看到了國民黨消極抗日的種種事實,也欣喜地看到了廣大的北方軍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同心同德,團結一致,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掃蕩”,鞏固和發展了敵后的抗日根據地。作者從解放區人民身上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奮,滿懷激情地寫下了《白楊禮贊》等散文。由于當時作者生活在國民黨統治區,沒有言論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熱情歌頌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三、文學常識
抒情散文往往借助具象,寫景狀物來抒發主觀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將所要抒發的情感具象化,運用比興、象征、擬人等手法,或寫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詠志,有所寄托,以達到抒情的目的。
四、理解詞義
1、禮贊:表示尊敬和贊美。
2、妙手偶得:文學素養深的人偶然間所得到的。
3、無邊無垠:形容范圍極為廣闊。同“無邊無際”。
4、坦蕩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寬平的意思。
5、潛滋暗長:暗暗的生長,不知不覺地生長。滋,生長。
6、懨懨:精神不好,困倦的樣子。
7、旁逸斜出:(樹枝)從樹干的旁邊斜伸出來。
8、不折不撓:折磨不了,壓迫不倒,形容意志堅強,無論受多少挫折都不服、退縮。
9、縱橫決蕩:縱橫馳騁,橫沖直掃,沖殺突擊。這里是指到處同敵人進行激烈戰斗。
五、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開篇點題,直接抒發對白楊樹的崇敬和贊美,領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②-④段):描寫黃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楊樹生長的自然環境。
第三部分(第⑤、⑥段):描繪白楊樹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⑦、⑧段):揭示白楊樹的象征意義,點明主題。
第五部分(第⑨段):將白楊樹與楠木對比,再次贊美白楊樹。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8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紹生物通過非自然途徑移遷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知識的事理性說明文。文章從解釋“生物入侵者”這個概念入手,介紹了“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原因、科學界對待“生物入侵者”的不同見解和目前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者”所采取的措施。通過學習,要讓學生掌握閱讀說明文的方法。同時也促使我們對這一特殊的生態現象高度警覺,提高環保意識。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積累詞語,掌握“劫掠、棲息、藩籬、歸咎”等詞的讀音及詞義,理解“在劫難逃、五彩斑斕、束手無策、物競天擇、無動于衷”等詞語的意思,并學會運用。
了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能力目標:
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提高學生收集篩選信息的能力。
3.把握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二)德育目標:
增強防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教學重點:
1.了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2. 通過學習本文,在理清說明順序,把握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能收集篩選信息,增強對生物入侵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教學難點:了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三)教學方法: 1.課文學習以合作探究為主,教師只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2.討論歸納法。通過多種形式的收集資料,討論歸納主題,共同解決。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預習
認真閱讀課文(至少三遍)。
2.學生預習了解作者。
3.通過查資料理解生字詞。
4.能通過自學把握課文段落層次。
5.課前準備搜集生物人侵的相關資料,要求寫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稱、原產地、人侵地及危害。
二:導入
多媒體播放一則生物入侵者的新聞 ,讓學生用一句話概括新聞內容。
生答:外來生物入侵者給我國生態帶來嚴重危害。
師導入:是呀!生物入侵者不僅危害我國還危及其他國家甚至全球,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梅濤的《生物入侵者》板書課題
三:通過解題來學習課文
師:什么是入侵?
生答:“入侵”是指外來或有害的物質進入。
師: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生答: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成稱為生物入侵。
師:你們是從那里找到的?
生:第一段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在文中勾出來,看看第一段還告訴我們什么內容?
生:還告訴我們生物入侵者的危害。
師:生物入侵者有哪些危害呢?(板書)
生:不僅破壞某個地區原有的生態系統,還可能給人類社會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
師: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造成這兩種危害的生物入侵者。
生:斑貝 天牛 紅螞蟻 棕樹蛇 蜥蜴 山貓(教師用多媒體展示)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全面,可見概括能力很強,這些入侵者哪些是詳寫?
生:斑貝 棕樹蛇
師:很棒,現在老師要為難你們了,看誰最棒。請你們采用故事的形式把斑貝的事例講給我們大家聽聽。
此環節選數名學生比賽,選出最佳講故事明星兩名給與獎勵。
師:講完故事老師又要讓你們當一回播音員,請同學們把棕樹蛇的事例用新聞播報的方式報道出來。
此環節要求學生回憶鞏固新聞的相關知識,可以抽三名學生參加比賽,選出最佳播音員一名給與獎勵。
師:在同學們的表演中我們了解了生物入侵者給我們帶來的嚴重危害。那同學們又搜集到那些生物入侵者及危害呢?
生:蟾蜍 水葫蘆 白蟻等等
師:同學們的知識面很廣呀,老師也要展示我搜集的資料,請看電子白板。(多媒體展示生物入侵者)
生:好多呀!太可拍了。
師:是呀!他們能造成如此大的'危害我們就得加以防范,但首先要知道他們是如何傳播的,同學們你們知道嗎?
生:非自然途徑(日益繁榮的國際貿易,跨過寵物貿易等)板書(途徑原因)
師:回答很有建樹,因此老師告誡同學們在養寵物時千萬別造成養寵物為患啊!既然有危害那我們怎樣來控制它們呢?課文中是怎么說的。
生:文中說有兩種態度干預于與不干預。
師;你們認同那種說法呢?
此環節讓學生兩分鐘辯論
師;同學們的辯論真激烈,在你們的唇槍舌戰中我們了解到生物入侵者帶來的危害很嚴重,因而有許多專家們認識到了這一危害也采取了措施,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專家們采取了什么措施并讀出來。
生:在最后一段
師:同學們你們又有哪些措施呢?
生:嚴把國際貿易關 買來的寵物不能隨意放生 .......
師:看來同學們都能做個環保小衛士,老師也有幾條措施希望我們共勉。(多媒體出示)
1.要謹慎引種。
2.提高生物入侵和生態安全意識。
3.家庭飼養的寵物絕對不能隨意“放生”。
4.嚴把出入境檢驗檢疫關。
師:本文采用哪些說明方法?
生:舉例子 打比方 列數字 下定義(板書)
師:通過學習我們認清了生物入侵者,本文采用什么順序來說明生物入侵者的?
生:邏輯順序(板書)
課堂小結
學習了本文我們很清楚的認識了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 甚至有許多生物入侵者大多已經嚴重地威脅到生態平衡,這一問題給我們的環保敲響了警鐘,因而保護自然,關注生態平衡,刻不容緩。希望大家提高警惕,嚴加防范(板書)
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擬一條關于生物入侵的環保標語
此環節讓學生自由發揮教師自作適當補充。
六.結束語
一件件鮮活的新聞事實并非無中生有,一串串驚人的數字讓人觸目驚心,生物入侵帶來的毀滅性災害正侵蝕我們的家園,讓我們擔負起歷史的責任,關注環保。科學抵制生物入侵,積極保護生態環境!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9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學習通過具體事例表現人物性格的手法,學習本文以時間為順序以人物活動為線索選材、組材的方法。
2、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悟理解文章內容,欣賞作品樸素平實而飽含真情的語言。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朱德母親的優秀品質,深入領悟作者以樸實無華的語言抒發對母親真摯深沉的愛,培養學生的親情觀。
二、教學重點、難點
選材精當、典型、合理的謀篇布局,語言樸實于平時中見深刻的特色。
三、教學時數:
一學時
四、教學過程
(一)事例導入調動情感
1、看幻燈片講故事:
從前,有一個年輕人愛上一個姑娘,想要娶她為妻,姑娘說:“如果你要娶我,就帶著你母親的心來見我。”年輕人聽了連忙去向他母親要那顆心。母親什么也沒有說就挖出自己的心教給兒子,年輕人高興的捧著母親的心去見自己的情人。可是,路上一不小心摔了一跤。這時,那顆還滴著鮮血的母親的心連忙問:“孩子你摔疼了嗎?”這,就是母親心。天下母親各有各的不同,但有一點:心是相同的!我們何以為報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看作者是如何回報母親的深恩的?
今天我們來學習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看作者是如何回報母親的深恩的?
2、學生交流課一下,搜集有關作者及本文寫作背景的材料。(幻燈片:作者像)
(二)整體感知把握內容
1、幻燈片顯示生字詞掃清文字障礙
2、聽錄音配樂范讀。思考:作者著重回憶了母親哪幾方面的內容?培養學生“聽”的能力,并在此過程中理解課文內容。
3、快速瀏覽獲取信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或默讀或跳讀,用筆標出關鍵詞語。
4、交流收獲。交流句式:“初讀課文,我讀出了一位的母親,她表現在”。小組內先交流,各小組再派代表歸納總結,運用概括中心句的方式。各代表概括一件事例表現了母親什么樣的品質?
例如:我讀出了一位善良的母親,她表現在家庭貧困還救濟窮人。
(三)因勢利導理篇章結構
作者對這位平凡而有偉大的母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贊歌。文章沒有用完整的故事情節、細致的描寫來表現人物,而是通過典型的事例來展示人物形象的。那么回憶母親一生中的主要事跡,歌頌母親的優秀品質就是文章的主體部分。
1、質疑:課文是怎樣將眾多的材料有條不紊的組織為一個整體的?
2、學生思考、討論、勾畫表明時間的詞語。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朱德同志得到他母親去世的消息痛定之后,母親一生的重要事跡和優良的品德以及對作者的教育和影響就一幕一幕的映現在作者的腦海里。
課件顯示事件列表。
小結:課文圍繞母親“勤勞一生”這一線索選材、組材。以時間為縱向順序,以母親的優秀品質為橫向順序縱橫交叉、點面結合。雖然文章所記的內容時間跨度大頭緒繁多,但脈絡清晰有條不紊。
(四)賞讀課文感悟升華
1、提問:文章飽含了作者對母親那些豐富的感情?
學生議論:有“愛”“敬”“哀”“思念”“懷念”“歌頌”“贊揚”“感謝”
2、教師肯定同學們的看法。進一步提出:哪一種感情是全文的基調?
3、學生議論。教師總結:“愛”是基本感情,是全文的感情基調。作者懷著對母親深深的愛,而哀思母親,敬重母親,歌頌母親,感謝母親,唱出一支對母親的深情贊歌。
4、讓學生齊讀第一自然段。思考;這一節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與表現母親的優秀品質有何作用?
明確:①總領全文,點明回憶的內容。②抒發作者悲痛的感情,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調。
5、這位偉大母親逝世后,當時延安各界為她舉行公祭。
黨中央挽聯:八路公助,大孝為國,一生勞動,吾黨之光。
毛澤東同志挽聯:為母當學民族英雄賢母,斯人不愧勞動階級完人。
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朱德同志如何報答母親深恩的.呢?請一位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文章最后兩自然段。然后討論、交流,作為文章的結尾表達了哪幾層意思?
明確:①痛悼母親的離去
②對母親的高度評價
③決心盡忠革命事業
作者把對母親的愛與對人民的愛、對革命事業的忠誠有機的結合起來寫的?這給我們那些啟示?
啟示:我們要認真學習、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勞動人民為己任的崇高思想,艱苦樸素的精神,寬廣無私的胸懷,堅定的革命意志,為實現祖國的“四化”大業而奮斗。
6、總結文章中心
7、小結:誰都有自己的母親。母親的愛像高山,像海洋,像大地,像陽光,母親的愛最崇高、最偉大、最無私、最寬廣。我們應該像母親愛我們一樣去愛她們。談一下自己如何回報母愛?
(五)拓展延伸培養親情
自選題:
1、收集關于母親的名言、詩文,做一個交流活動。
2、親自實踐:感受母愛,回報母愛。
A:給母親寫一封信,表達感激之情。
B:親手為母親做一個禮物。
C:為母親做一次家務,體會母親的辛勞。
D:為母親洗一次腳,你想對母親說什么?
3、在《白發親娘》的音樂中結束本堂課。
《回憶我的母親》賞析
《回憶我的母親》開門見山,用簡潔明朗的開頭給全篇定下了自然清新的基調: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愛我的母親,特別是她勤勞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遠回憶的。這質樸無華的語言,既交代了文章的寫作緣起,又高度概括了母親勤勞一生的特點,成為全篇回憶母親優秀事跡的一個十分清晰的總的樞紐。
這個簡潔明朗的開頭,形成了一種質樸洗練的風格。文章思路暢達,線索清楚。先由家史寫起,依次介紹了鐘太夫人多方面的事跡:“是個好勞動”,“聰明能干“,“性格和藹”,“同情貧苦的人”及支持慰勉作者獻身革命事業等等。全文用口語寫成,沒有那些令人頭暈目眩的形容詞,是無產階級優良文風的體現。
在這篇回憶性散文里,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出了母親一生的經歷,同時又兼顧了體現母親崇高品德的幾個方面。這么一來,恰當而又自然地突出了這位革命母親的最大特點:熱愛勞動,支持革命。讀后給人留下了經久不忘的印象。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體特征。
二、過程與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督促學生疏通詞句,翻譯課文,提高
文言文閱讀能力。
2、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導學生認識當今時代的優
越條件,努力學習,使自己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二、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2、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語言特點。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同學們,你們能列舉出有關馬的成語嗎?(學生列舉)
(馬不停蹄、馬到成功、馬首是瞻、馬放南山、馬瘦毛長、一馬平川走馬觀花、快馬加鞭、馬革裹尸、龍馬精神、指鹿為馬、千軍萬馬、萬馬奔騰、老馬識途、天馬行空。)
關于馬,還有一個 “伯樂相馬”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來學習韓愈的《馬說》,相信在學完課文以后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解題,介紹作者、寫作背景
1、前面我們學過《捕蛇者說》,今天我們又將學習《馬說》,有誰能夠講一講“說”在這里的意思?
明確:“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了,寓意深刻;寫法較靈活,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說”就是“談談”的意思,“馬說”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馬說》運用比喻藝術說理的典范,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人才論文
(板書) : 人才論文
2、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鄧州南陽(今河南南陽)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首。因韓氏是昌黎(河北昌黎)望族,又稱“韓昌黎”。死后謚“文”,世稱“韓文公”。
自幼勤奮苦讀。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年,25歲)中進士。貞元十九年(803)任監察御史時,因關中大旱,上書“請寬免民徭而免田租”,被貶為陽山(今廣東陽山)令。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隨宰相裴度平淮西有功,升刑部侍郎。因上表諫迎佛骨,得罪憲宗,被貶為潮州刺史。唐穆宗時,官至吏部侍郎。
在文學上,他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反對漢魏六朝的綺靡文風,主張繼承先秦兩漢古文傳統,主張為文明白通暢,對后代的散文發展有很大影響。
3、寫作背景:韓愈初登仕途時,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請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門被守門人擋在門外。盡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后相繼依附于節度使董晉和張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作《馬說》,發出“伯樂不常有”的感嘆。
三、初讀課文,正音上口:
1、聽課文錄音
要求:明確字音、語氣、節奏
2、學生齊讀課文,了解全文大意。
四、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自然段。(沉痛、惋惜、同情。低沉緩慢)
(2)學生說出重點字詞的解釋
祗(zhǐ):只是; 辱:受到屈辱; 駢:兩馬并駕; 槽(cáo)櫪:喂牲口用的槽; 以:因; 稱:著稱。
(3)你能解釋以下幾個虛詞嗎?
虛詞:而、之、以、也
(4)請同學翻譯第一自然段
世間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會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5)思考鞏固:
①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與“千里馬”之間的關系的?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板書) :論點: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教師強調:強調本句是全文的中心論點(也是領起全文作用的句子)說明伯樂知千里馬。
(板書) : 伯樂 知 千里馬
②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會有怎樣悲慘的遭遇呢?
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6)對于千里馬的遭遇,你心里有什么感覺?
沉痛、惋惜、同情。
(7)朗讀本段的語氣、節奏應該怎樣?
低沉緩慢
(8)概括段意: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9)小結:文章一開篇就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見解,這就說明了千里馬對伯樂的依賴關系,即伯樂對千里馬有決定的作用,因為除伯樂以外沒有人能識別千里馬,既然如此,千里馬的命運就決定于是否有伯樂來發現它了,而實際的情形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所以千里馬的悲慘命運簡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一般水平的牧馬人,而且“祗辱于奴隸人之手”,受盡無知小人的氣,更令人悲憤的是,這些寶馬竟然成雙成對地死于槽櫪之間,其遭遇之不幸,結局之慘痛,真非筆墨所能形容,從字里行間可見作者的痛惜之情。
2、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男同學朗讀第二自然段(憤怒譴責。急促、迅猛、高亢。)
(2)學生說出重點字詞的解釋
一食(shí):吃一頓; 或:有時; 石:古代的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 食(Sì):通“飼”,喂; 能:能夠; 是:這樣;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質; 見:通“現”,表現;且:尚且; 等:等同; 安:疑問詞,怎么。
(3)你能解釋以下幾個字嗎?
①虛詞:而、之、也、其
②實詞:能 食 盡
你能找出本段的通假字嗎?請解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飼” 喂
才美不外見 通“現” 表現
(4)請同學翻譯第二自然段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目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目行千里呢?
(5)思考鞏固:
①“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板書) : 千里馬 才美不外現
教師:如果才美外現了,稱為什么馬?
(板書) : 千里馬 才美外現 名馬
②“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第三段中:(其真不知馬也。)
(板書) : 食馬者 不知 千里馬
③作者是怎樣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的?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對于食馬者的`做法,你心里有什么感覺?
憤怒譴責
(7)朗讀本段的語氣、節奏應該怎樣?
急促、迅猛、高亢。
(8)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
(9)小結:這一自然段,作者著力刻畫了“食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作者先從千里馬的食量說起“一食或盡粟一石”,這是夸張的說法,但這正突出千里馬的食量大大超過普通馬,而這一點決非是那些“食馬者”所能知道的,他們只是按照普通馬的食量來喂養它,所以千里馬“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作者最后發出“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對“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譴責的感情發展到高潮。
3、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學朗讀第三自然段(深刻嘲諷)
(2)點明幾個重要的字詞的解釋:策、道、材、通、臨、其、邪
(3)你能解釋以下幾個字嗎?試試看
①虛詞:而、之、以、也、其、策
②實詞:能 食 盡
你能找出本段的通假字嗎?請解釋
食之不能盡其材 通“才” 才能
其真無馬邪 通“耶” 表示疑問 相當“嗎”
(4)請同學翻譯這一自然段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又不能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5)思考鞏固:
①“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作用是什么?
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②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第二段提出千里馬才美不外現,在食馬者眼中就無馬了。
(板書) : 千里馬 才美不外現 無馬
③哪句表現“食馬者”以“知馬者”的身份嘆息的?
嗚呼!其真無馬邪?
④文中哪句點明了全文的主旨?
其真不知馬也。
⑤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揭露“食馬者”“不知馬”。揭露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
(6)朗讀本段的語氣應該怎樣? 深刻嘲諷
(7)概括段意:對執策者的“不知馬”進行辛辣的嘲諷。
(8)小結: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畫執策者的形象,把“真無馬”與“真不知馬”對照起來,生動地提示了執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馬也”結住全文,更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五、三讀課文,理解寓意、品味意境
1、理解文章的深層寓意
提問: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如果不是,他們分別比喻什么?
明確:不是,
“千里馬”比喻人才; (板書)
“伯樂”比喻慧眼識才者;圣明的君主;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難遇)
“食馬者”比喻愚妄無知的統治者。
2、作者韓愈寫此文的意圖是什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文章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懣心情。表達作者強烈的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
3、文章借千里馬的遭遇對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進行了控訴,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無奈和憤慨,這種寫作手法叫什么?
教師指出(托物寓意)板書
4、你認為十一個“不”字表達出什么語氣?
11個不字,表達出強烈的否定語氣;
5、文章連用了十一個“不”字,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明確:表達了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強烈不滿和譴責。
6、每一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結,這三個“也”字所表達的語氣是否相同?
明確:第一個“也”流露出無限痛惜之情;第二個“也”表達了作者的憤怒譴責;第三個“也”是對“食馬者”的深刻嘲諷。
7、請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字正腔圓。節奏分明、把握停連,力求準確流暢。11個不字,表達出強烈的否定語氣;也字,讀出痛惜、憤怒、嘲諷的語氣。
六、擴展延伸
我相信大家人人都是千里馬,假如你是今年的大學畢業生,面對難就業的情況你會怎么辦?(同學們自由討論、發言)
在講究“素質”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馬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中,適應環境,發揮潛能是最重要的
老師寄語:在學習生活中,我們不能馬馬虎虎,走馬觀花,更不能指鹿為馬,溜須拍馬,成為害群之馬。有缺點趕快懸崖勒馬,馬上改正。只要我們發揚龍馬精神,馬不停蹄,快馬加鞭,相信大家都能成為千里馬,前途一馬平川,事事馬到成功!
板書設計:
馬說 (人才論)
韓愈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11
[總體構思]
這是一篇反映當代中學生精神風貌的小說。評價人物性格、體驗人物內心世界、品味幽默活潑的語言無疑是欣賞這篇小說的重點。關鍵在于須著力構建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平臺,精心創設有文趣、情趣和美感的教學情境,緊扣文本,組織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感受和體驗小說中的種種人生滋味和堅強、勇敢、負責、樂觀的人生態度。在這樣一個心靈的遠游過程中,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和健康人格。
[過程設計]
教法學法
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層層深入地對話,輔之以朗讀,引領學生通過感受和體驗解讀文本、拓展文本。同時,不斷提示學生如何圈點,如何批注。在這個基礎上,教給學生欣賞小說的四步曲:評人物、讀內心、談感受、品語言。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請學生默讀全文。(亦可分角色朗讀)
(二)以默讀、跳讀、輕聲讀等方式自讀課文,獨立思考或輕聲討論,完成以下思考題,批注在文中。
1、概括故事情節。
2、談談你最喜歡的人物。勾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相關敘述句來說說理由。
3、真正的人生滋味是多味的,賈里是如何體會的?請舉例說明。
4、勾畫好詞好句。
第一課時,完全交給學生自讀和思考,讓學生直接去感受和體會,為第二課時圍繞思考題對話和交流蓄勢。
第二課時
(一)評人物
組織學生討論并交流:你最喜歡小說中的哪個人物?理由是什么?請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及相關敘述句來說說。
(二)讀內心
1、老師舉例,如何抓住文中心理感受的詞句借助合理想象去體會真正的人生滋味是多味的。
2、走進人物內心世界,組織學生仿照范例討論并交流對人生多味的體會。
(三)談感受
1、請賈里從小說中走出來,傾聽同學們訴說心情故事。
2、在朗讀中感悟堅強、勇敢、自信的人生態度。
(四)品語言
1、學生例舉小說中幽默風趣的語言,老師點撥比喻、口語、大詞小用等方法對達成幽默效果的作用。
2、設故事情境引導學生領會幽默是一種智慧、一種自信豁達的人生態度的道理。
板書設計
欣賞小說四步曲:
評人物
讀內心
談感受
品語言
教學探討:
1、長文如何短教?可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理性思考,優化教材,簡化教學思路。
2、長文如何深教?可以靠提出由淺入深的有價值的問題,組織起學生的實踐活動,激發和激活學生的深層次思維。
[設計亮點]
評人物、讀內心、談感受、品語言,既體現教學思路,又授予學生欣賞小說的方法,并借此由淺入深地組織起學生、老師與文本中的人物對話,走進去,請出來,從中得出人生感悟。
[教學札記]
反復審視這堂課的教學實錄,便不斷心生遺憾。遺憾一,當一生舉魯艷青幫助賈里班級起草告全校師生書為例,證明她樂于助人,有正義感時,我未能及時引導學生發現此人還有處事果斷,有組織和引導才能的個性特征。這一類的遺憾不一而足。遺憾二,某些對話環節拖沓往復,完全可以更高效地駕馭課堂節奏。由此可見,更理性地思考教材,更詩意地駕馭課堂,實在應成為一個教師孜孜以求的境界。
[專家點評]
這堂課成功地組織起師生、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品讀細膩、積累豐富,既授予學生欣賞小說的方法,又著力培養學生圈點批注的習慣。緊扣文本,隨文講解;立足學情(異地借班授課),循循善誘,老師激情,學生動情,師生密切互動。可以說,教師以人格魅力征服了學生;課堂以恰當處理了繼承和創新的關系而展示了課改的方向。
[由漳州、泉州、石獅、晉江、惠安等地教研員點評]
附:教學實錄(第二課時)
課堂實錄
師(微笑、親切地):同學們,今天我將帶大家卷進一場風波,這場風波叫--(生齊答:選舉風波)走進這場風波,我們將和賈里、魯艷青、魯智勝他們一起去經歷一段生活的風風雨雨,去感受一段心情的起起落落。
師:閱讀小說第一步,可以先品評小說中的種種人物。一起說說,小說寫了哪些人物?
生(七嘴八舌):賈里、魯智勝、賈梅、三個女班委、魯艷青、老板、查老師、男籃隊長、作家、陳應達。
師:你最喜歡哪個人物?請抓住文中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及相關敘述句來說說你的理由。先在小組里暢談,待會兒一起來交流。(生交流對話,師融入其中)。
生1:我喜歡魯智勝。他活潑滑稽,很會抬高自己。從P11 喂,我請客、請客。快吃吧,名牌的.,她人不錯,我的優點她全有可以看出他的可愛。
生2:賈里。他心地不壞,挺善良,懂得知錯。從P12說實話,這樣賈里才更難過,說明賈里后悔自己沒選魯艷青當學生會主席了。
生3:我補充。從P109到了兩點起,教室里空蕩蕩的只有賈里一個人可以看出他作為班委,很負責任;P117賈里鼓足勇氣說明年,明年我一定選你當學生會主席還看出他勇于承認錯誤,彌補錯誤。
生4:我喜歡賈里的爸爸。喜歡他說話有哲理。比如這句:如果樣樣都順利,還要你努什么力?
師:賈里父親在電話里說這句話時,是怎么說的?(生齊答:充滿激情地)請大家也充滿激情地把這句話齊讀一下。(生齊讀后)還感覺出什么了嗎?
生5:賈里爸爸經歷很多風雨,所以遇事泰然處之,很穩重。說話很有哲理。
生6:我喜歡魯艷青。她樂于助人,有正義感。從P114她聽見幾句牢騷,下午就到賈里班上探聽,和大家一起起草了告學校師生書,請求大家聲援可以看出。
生7:我補充。從這話還可以看出她是個不愛計較的人。賈里寫了那個選舉理由讓她落選了,可她不記仇還主動來幫忙,真是寬宏大量。
生8:其實賈里也很正直、善良。林武翔受傷,本不是他的錯,他卻面紅耳赤,腦子發漲,很擔心林武翔,很牽掛同學。
師:(故意地)好象有的人物人氣指數不高啊,比如陳應達,他可是學習尖子啊?
眾生(脫口而出):他自私!
師:我們來比較一下。當班級受到校外噪音干擾時,賈里怎么做?陳應達又是怎么做的?
生9:賈里四處奔波,想盡辦法讓噪音消除,而陳應達卻爭做第一個逃兵。
生10:這可以看出陳應達很自私,而賈里為班級打抱不平,很有正義感。
(在這個過程中,師不時提醒學生圈點筆記)
師:(頷首)大家初步解讀了人物,也許還不是很完善,但沒關系,我們還可以進入欣賞小說的第二環節,走進人物內心世界。看,幾番風雨幾番沉浮后,這場風波的結局怎樣?請大家齊讀小說后兩段。(生齊讀)
師:經歷這場風波之后,賈里最大感受是什么?(生答:真正的人生滋味是多味的)多味什么意思?
眾生:豐富多彩。酸甜苦辣。
師:那么賈里在這場風波中到底體驗了怎樣的人生滋味呢?我們一起來走進他的內心世界。老師先舉例子。請看P112第二、三段。大家幫老師朗讀一下好嗎?(生齊讀)
師:我們來找找描寫賈里內心感受的詞語?
生(齊答):很抱歉、更難過。
師:當初賈里寫了那個魯艷青的弟弟請我們吃巧克力的選舉理由,結果魯艷青落選了。賈里做了這件事后,一開始可能感到很痛快,因為教訓了魯智勝。這個家伙用賄賂的方式來選舉。可后來事情發展著,感覺就不一樣了。先是魯智勝暴跳如雷,后是魯艷青見了他依舊校友校友好熱情地打招呼,于是他越來越后悔,難過了。這是不是人生多味的感覺?請大家學著老師的樣子也來設身處地地體會一下人物的內心世界。先和前后左右的同學聊一聊,待會上來說。(生交流,師融入其中)
生11:P116有兩個詞,深感內疚,陷入深深地苦惱。我覺得內疚是因為他聽說林武翔的傷會有后遺癥;苦惱是因為一些不知情的人責怪他,罵他害人精。
師(啟發地):我把這兩個詞位置對換一下好不好?
生12:(頓悟):不好。賈里一開始并沒有聽到別人罵他害人精,所以只為林武翔的傷而內疚;后來不明真情的人都投來鄙視的目光,他就感到內疚加苦惱了。
師(更深入地):這當中他還做了件什么事?
眾生:自告奮勇去照顧林武翔的父母。
師:把這段齊讀一下。再來感受一下。
(生齊讀)
師:去照顧林武翔父母,他們怎么對待?
眾生:拒絕!氣惱!
師:想象一下,林武翔的父母可能說些什么?做些什么?
生13:我兒子是你害的,你還來假慈悲!然后趕他走。
生14:林武翔是他父母的獨生子,他父母又是盲人,所以他父母一定是很寶貝林武翔的,如今他受傷害,還可能留下后遺癥什么的,他父母一定感覺這世界對他們很不公平。我兒子要有什么不幸的話,我也不活了!
師:哦,臉上神情會怎樣?
生14:非常生氣,一邊說些難聽的話,一邊把賈里一腳踢出去!(眾生會意一笑)
師:同學們想象得很形象啊。好,我們再來設身處地想想,如果我們是賈里,本來好心好意要上門照顧二老,卻遭拒絕,像同學說的,被一腳踢出去!面對這樣的情形,想象一下,賈里會有怎樣的感受?
生(眾說紛紜):難過、自責、后悔、氣憤、憂愁、委屈。
師:這是不是真正人生的滋味是多味的?酸甜苦辣,在這里都嘗盡了啊。
生15:賈里感到委屈還表現在這一句:唉,要是我知道林武翔會受這樣的傷,我情愿在噪音中度過一生。賈里終于委屈地說出這句話,號啕大哭,誰勸都沒有用!
師:好,我們再一起有感情地把這句朗讀一下。(師生齊讀)。
師:我把終于這個詞拿掉,再讀。(生齊讀后)感覺有何不同?
生16:賈里的委屈已經忍了很久了。
生17:賈里從一開始的忿忿然,到后來聽說林武翔可能會有后遺癥,感到了事態的嚴重。他想,當時如果不主張店鋪搬遷,林武翔也許不致受傷,如今造成這種情況怎么辦啊!
師(動情地):是啊,他不明白自己到底有沒有錯,真是茫然啊。
生18:賈里這樣做是為大家著想,但卻被同學們指責,他可能覺得自己的付出都白費了。
師:嗯,雖然是善意的,結局卻不是那么完美。這種感覺真是難以言盡啊。
師:同學們,學會走進人物內心世界,我們得到了更多的藝術享受。剛才,我們體驗了賈里在這場風波里經歷的歡樂與苦惱。賈里是初一年的學生,我想,如果他從小說中走出來的話,走到我們中間,他也一定很想聽聽我們同學在生活中、學習中的一些心情故事。不知同學能否說說看?
(眾生竊竊私語,一學生私下里叫住老師,耳語了幾句,表情有些為難。)
師(面對全體,神秘地)有的同學偷偷跟我說,這是秘密,不能說的,說了就侵犯了我的隱私權。(眾生笑)不過沒關系,你如果覺得是秘密,那么不必說,不勉強同學。可不可以找一些既不是秘密又可以表達酸甜苦辣的心情故事?
生19:我講的是我和我小狗的故事。爸爸給我買了一條小狗,我經常帶它去玩。一個月后,因為我們那邊公寓里不許養狗,就把它送人了。不見了小狗,我躲在被窩里哭,感覺挺壓抑的,我認為我寧可要小狗也不要住在公寓里。
生20:我考好的時候,每個人都表揚,感覺自己被捧上了天;考差了,每個人都有說教,那時真想挖個地洞鉆下去。
生21:我第一次月考,考砸了,很難過,我就告訴自己期中考一定要趕上,結果我一下進步了許多。我也對自己通過努力換來的進步感到快樂。
師:當你們在生活中感受到不一樣的滋味時,一般來說,你怎么讓自己走過去呢?
生22:勝不驕,敗不餒。(眾生笑)
師生(不約而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
生23:自己躲在房間里哭哭哭,然后告訴自己一定能行。
生24:把這事告訴同學,或寫在紙上傾訴。
師:那么當賈里經歷了這些心情的起起落落后,他是怎么走出這段心情的灰色地帶的呢?
生25:賈里的爸爸幫助他。他說:如果樣樣都順利,還要你努什么力?
師:賈里的爸爸想通過這句話告訴賈里什么?
生26:人生的道路不是順順利利地,如果順利過去了,沒經過什么努力,那人生有什么意義呢?
生27: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生活中沒有挫折,又怎樣產生更大的動力去拼搏?
師:多有哲理的話啊。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真心英雄》里的一句歌詞,記在賈里爸爸說的話旁邊好嗎?(生筆記)
師:經歷這場風波后,賈里他們慢慢成熟長大了。后來在開慶祝會時,查老師也說了一句話。來,男生扮演查老師齊讀一下。
(男生讀)
師(動情地):當同學們在今后的道路上遇到不順心的事時,我也想像查老師一樣對同學們說:堅強些,孩子們,走過去,你的前面也許是個晴朗的天空。還有一句格言,苦難是生命的玫瑰,也一并送給大家。請記下來,課后再體會一下其中的含義。(生筆記)
師:我們閱讀小說走到了第三步,談感受。我們還可以換一個角度來欣賞小說,那就是從語言角度。我來出個選擇題,大家憑直覺說出你的想法好嗎?這篇文章的語言風格是平淡真摯的,還是深沉含蓄的,還是風趣幽默的?(眾生答:風趣幽默)大家幫我找找例子好嗎?
生23:我不能為你而留一級,魯艷青很幽默。
生24:把巧克力扔在那家伙臉上,挺逗的。
師:他怎么不寫成把巧克力扔在那同學臉上?
生24:那家伙,比較有趣。
生25:比較口語化。
師:寫文章時適當運用口語,有什么好處啊?
眾生:親切、輕松、活潑。
生26:女生像吃多了發酵粉,一下子又高又大用了比喻,挺形象的。
生27:這個專啃英語書的家伙,啃字用得好,幽默。
生28:怎么樣,魯艷青是不是位巾幗英雄,巾幗英雄很幽默。
師:為什么?
生29:巾幗英雄。是指為國家為民族做出犧牲,表現英勇的。
師:把大場合用的詞用在這里,這種手法叫大詞小用,就產生幽默效果了。
師:文中幽默風趣的句子還有很多。我希望同學們學會把幽默語言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比如說,我有一次臉上掛著霜走進辦公室,一同事問你臉色怎么這么難看?我急忙哭喪著臉說:給點陽光,我就燦爛。(眾生笑),嘿,整個辦公室的空氣就輕松活潑起來了。還有一次,我在爬樓梯時,碰見前面兩個同學,一男一女,女的在前,男的在后。那男同學調皮啊,故意把手中籃球打在那女同學后腳跟上。那女同學就轉過頭來,兩手插腰,你們猜她說什么了?--哼!對付你這種人,就應該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全場大笑)瞧,政治科中嚴肅的詞用在這里,讓人忍俊不禁。同學們,幽默是需要智慧的,它是一種人生態度的體現:你要自信、樂觀、大度,你說出來的話才幽默。希望同學多培養自己熱愛生活、自信樂觀的態度,讓自己的語言充滿幽默感,好嗎?(眾生微笑,點頭)下課!!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1、對照注釋疏通課文,感知文章內容,體會文章的意境,背誦課文。
2、方法:自讀--討論--背誦
3、感受三峽的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
教學內容和步驟
-、導入新課: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美,無數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輝的瑰寶,妝扮著中華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為之傾倒,為之歌唱。我國北魏時期著名的地理學家,面對祖國的大好河山,為我們寫下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游記散文,《三峽》就是其中的一篇。去過三峽的同學,可能會因那兩岸倒江懸崖峭壁而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會因江面上飄浮著的白色垃圾而憂慮人類環境的污染,還可能會因新建的三峽工程而驚嘆科學技術改造大自然的偉力,你也許會讓思緒倒流,追溯三峽的過去,想-睹她在歷史上的真容:學習了酈道元的《三峽》之后,我們將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二、初讀課文:
對照注釋,小聲自由朗讀,初步理解文句。
正音:闕(quē) 疊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絕巘(yǎn) 長嘯(xiào) 屬(zhǔ)引 哀轉(zhuǎn)
三、研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間停頓。老師于疑難處點撥,或讓學生探討。
朗讀停頓訓練重點:
第1自然段
自/三峽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討論: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說明江面狹窄,兩岸群峰相連,峭壁
對峙,山下只見一線天。)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礦襄陵 [襄陵:動補短語,漫上丘陵]
沿//溯/阻絕 [沿溯:并列短語,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
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討論:沿溯阻絕,朗讀的時候怎樣停頓,才能把意思傳達得更準確?
第3自然段
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語,雪白的浪花)
[回清:動賓短語,回旋著清波]
絕巘/多生怪柏
清/榮/峻/茂 [清,指水清;榮,指樹榮;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討論:清榮峻茂,朗讀時該怎樣停頓才能準確傳達文意?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四、暢讀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繪的畫面,把握各段的.寫景重點及景物特征,體會文章整體布局妙處。
討論:文中描繪的三峽,與我們今天看到的三峽相比,有什么特點?
五、品讀課文,
體會文章片言萬語的精煉,音韻的和諧,思路的清晰。
討論:1.全篇只幾百字,卻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羅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請舉幾個具體的例子說明文章語言的精煉:
2.本文讀起來具有音韻美,瑯瑯上口。你能發現作者是怎樣營造這種效果的嗎?找出文章中的對偶句和韻腳。
3。第2自然段有一句話: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無,實則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會怎么樣?
六,熟讀成誦。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2.進一步了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養成搜集信息、篩選信息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2.進一步了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養成搜集信息、篩選信息的良好習慣。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古希臘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世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但是,現在情況卻有了變化,有一種新興生物技術“克隆”,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我們先來看一下大名鼎鼎的克隆羊多莉是如何誕生的。(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動畫“克隆羊多莉的誕生”)
二、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朗讀,學生聽讀,整體感知全文。
2.檢查預習:請學生快速自讀課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內容,并出示問題,供小組討論。
問題:
a.課文使用了四個小標題,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點是什么?
c.第二小節寫了許多實驗,為什么要這樣安排材料?
d.“多莉”的誕生有什么重大的意義和影響?
e.克隆技術能夠給人類帶來哪些益處與弊處?
明確:
a.課文使用四個小標題,使全文內容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先寫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最后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關鍵是:來自一個祖先,無性繁殖。
c.作者沒有用時間順序來介紹“克隆”實驗,而是用兩條線索來組織材料:一條是以中外科學實驗為線索,這樣寫突出了中國科學家在克隆實驗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貢獻;一條是以實驗對象即由魚類、兩棲類到哺乳類為線索來安排材料,這樣寫便于認清克隆技術發展的脈絡。
d.“多莉”的誕生標志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和重大突破,而且這個結果證明:動物體中執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也就是說,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也具有全能性。
e.課文從三方面來寫克隆技術造福于人類: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來挽救珍稀動物;第三,克隆對于人類疾病的防治、壽命的延長具有重要意義。作者并沒有沉浸在盲目的樂觀當中,而在結尾處提出了關于“克隆”牽涉到道德倫理問題的冷峻思考。
三、內容研讀:
1.明確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領的動植物的共同點,用自己的話說說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細胞結合產生的后代)
(2)齊讀課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訴我們什么是“無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語句。(“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為二……這就是無性繁殖。”“凡來自一個祖先”……也叫‘克隆’。”)
2.講解說明方法:在介紹“克隆是什么”時,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舉例子、下定義、作詮釋、列數字)
任何說明方法都是為說明事物特征服務的。“克隆”屬于前沿科學知識,對一般人而言生僻難懂。作者通過列舉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細致的解釋,最后用簡潔、準確、概括的語言定義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探究:(1)如果課文一開始就告訴大家克隆是無性繁殖,名稱來源于希臘文,效果好嗎?
(2)舉孫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確: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從常見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現象寫起,將高深的科學技術說得生動形象,明白曉暢。接著又從詞源追溯“克隆”原意,進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義。用《西游記》中婦孺皆知的故事,更將科學技術寫得富有趣味。
四、布置作業:
1.了解你周圍的某一動、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奇妙的克隆》教案》,來自網!
植物,按照一定的順序,選用適當的說明方法,介紹它的特征及生長過程。
2.字詞,讀一讀寫一寫,課后研討練習。
第二課時
一、導入: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為其“科學性”,重在內容;“普”為其“普及性”,重在語言。二者完美結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說明了深奧尖端的生物技術。
二、復習:
研讀第一小節“克隆是什么?”思考:
a.用一句話告訴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課文一開始就告訴大家克隆是無性繁殖,名稱來源于希臘文,效果好嗎?
c.舉孫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d.這一小節使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其作用分別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第二小節與第三小節有何關系?
2.請找出這兩小節中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與精神的語句。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3.找出使用的說明方法,并說明其作用。(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并明確)
4.“克隆鯽魚出世前后”一節的說明順序是什么?為什么不以時間的先后來寫呢?文中這種安排有什么好處?
提示:
1.第二小節為第三小節寫“克隆綿羊‘多莉”的誕生提供了科學基礎,做好了行文的鋪墊,并且按由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魚類、兩棲類、哺乳類)的順序進行說明。
2.(句子見課文)
3.有舉例子、列數字等,各舉例說明。
4.按照生物順序來安排的。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符合人們認知的規律。再說,無性繁殖屬于低級繁殖。動、植物越進化、越高級,就越難以進行無性繁殖。這一順序說明克隆技術在不斷發展。
四、拓展延伸:
分組辯論:克隆人是福音,還是惡兆?
課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標題是“克隆技術造福人類”。請同學們自由閱讀這部分內容,思考文題是否恰當。(大家的意見有分歧,書上也說“科學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下面,我們就請持不同意見的雙方圍繞“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辯題展開討論。)
2.組織辯論。
辯論的要求:
(1)語言清晰、流暢,聲音洪亮;
(2)觀點鮮明,論據充足;
(3)駁斥對方觀點時既要有“理”,又要有“禮”。
五、小結:
同學們各抒己見,對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許不夠深刻,卻是樸素而真實的。坦白地說,我在這方面的知識未必比你們高深,你們的發言給了我啟發。想阻止科學技術進步是徒勞無益的,科學向未知領域的探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人類始終要進取。克隆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世界為之轟動,它對我們人類究竟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呢?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但我們希望“克隆技術造福人類”,我們更期待“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義,并展開科學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這篇課文里引用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作結束語,也是我們這堂課的結束語。請大家齊讀這段話。
六、布置作業:
展開充分的想像,以“我被克隆了”為題,寫一篇科幻小品。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體特征。
(二)過程與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督促學生疏通詞句,翻譯課文,提高
文言文閱讀能力。
2、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導學生認識當今時代的優
越條件,努力學習,使自己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二、重點、難點:
(一)重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二)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三、教學時數: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結合課文注釋,嘗試翻譯這篇課文。
(二)導入
(屏幕顯示flash制作的《伯樂識馬》的故事)
千里馬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今天我們來學習……(屏幕顯示)
(三)作者及文體簡介
1、作者簡介
(屏幕顯示)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稱韓昌黎。他與柳宗元同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同時,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著有《昌黎先生集》。
2、寫作背景
(屏幕顯示)韓愈初登仕途時,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請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門被守門人擋在門外。盡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后相繼依附于節度使董晉和張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作《馬說》,發出“伯樂不常有”的感嘆。
3、文體簡介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了,寓意深刻;寫法較靈活,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通常彩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托物寓意”。“說”就是“談談”的意思,“馬說”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如:《愛蓮說》、《捕蛇者說》、《師說》就屬這一文體。
由此可見,韓愈寫《馬說》這篇文章是不是僅指傳說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
(四)初讀課文,正音上口:
1、屏幕顯示flash制作的朗讀素材
要求:明確讀音,停頓,語調
2、學生齊讀課文,了解全文大意。
(五)二讀課文,整體感知:
1、以小組為單位,互讀課文,對照注釋,大膽提出疑難問題,做出標記,準備在課堂提問。
2、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自然段。
(2)學生就第一自然段不理解的地方提問,教師解答疑問。
(3)解決重點字詞(屏幕顯示)
祗(zhǐ):只是; 辱:受到屈辱; 駢:兩馬并駕; 槽(cáo)櫪:喂牲口用的槽; 以:因; 稱:著稱。
(4)請同學翻譯第一自然段
(5)思考鞏固:
①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與“千里馬”之間的關系的?
②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會有怎樣悲慘的遭遇呢?
也就是說,這些千里馬早些被伯樂發現了,它們的遭遇還會那樣悲慘么?(不是會的)這說明了什么呢?
(6)概括段意: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7)小結:文章一開篇就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見解,這就說明了千里馬對伯樂的依賴關系,即伯樂對千里馬有決定的作用,因為除伯樂以外沒有人能識別千里馬,既然如此,千里馬的命運就決定于是否有伯樂來發現它了,而實際的情形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所以千里馬的悲慘命運簡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一般水平的牧馬人,而且“祗辱于奴隸人之手”,受盡無知小人的氣,更令人悲憤的是,這些寶馬竟然成雙成對地死于槽櫪之間,其遭遇之不幸,結局之慘痛,真非筆墨所能形容,從字里行間可見作者的痛惜之情。
我們不禁要問:造成千里馬如此遭遇的原因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千里馬被埋沒了呢?現在我們來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3、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 男同學朗讀第二自然段
(2) 以競賽的方式解決難字詞
一食(shí):吃一頓; 或:有時; 石:古代的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 食(Sì):通“飼”,喂; 能:能夠; 是:這樣;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質; 見:通“現”,表現; 且:尚且; 等:等同; 安:疑問詞,怎么。
(3) 請同學翻譯第二自然段
(4) 思考鞏固:
①“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②“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是怎樣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的?
(5) 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
(6) 小結:這一自然段,作者著力刻畫了“食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作者先從千里馬的食量說起“一食或盡粟一石”,這是夸張的說法,但這正突出千里馬的食量大大超過普通馬,而這一點決非是那些“食馬者”所能知道的,他們只是按照普通馬的食量來喂養它,所以千里馬“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作者最后發出“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對“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譴責的感情發展到高潮。
4、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 女同學朗讀第三自然段
(2) 請同學提出疑問,其它同學幫助解決
(3) 點明幾個重要的字詞的解釋:策、道、材、通、臨、其、邪
(4) 請同學翻譯這一自然段
(5) 思考鞏固:
①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②哪句表現“食馬者”以“知馬者”的身份嘆息的?
③文中哪句點明了全文的主旨?
再齊讀一遍,大家有沒有感覺到作者是在用一種怎樣的語氣在說?(6) 概括段意:對執策者的“不知馬”進行辛辣的嘲諷。
(7) 小結: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畫執策者的形象,把“真無馬”與“真
不知馬”對照起來,生動地提示了執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馬也”結住全文,更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六)三讀課文,推究文理
1、齊讀課文
2、理解文章結構
本文雖短,結構卻十分精巧,作者先從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然后筆鋒一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從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和伯樂的依賴關系是如此密切,而伯樂卻不常有,千里馬被終身埋沒的命運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寫到千里馬被埋沒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現的原因,對無知的“食馬者”發出強烈的譴責,進行了辛辣的嘲諷。最后又對食馬者的無知進行痛斥,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屏幕顯示版書)
3、理解文章的深層寓意
提問: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明確:不是,“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慧眼識才者;“食馬者”比喻愚妄無知的統治者。文章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表達作者強烈的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屏幕顯示版書)
(八)拓展延伸
有人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觀念是片面的,不能把發現千里馬的希望寄托在伯樂身上。伯樂難道就一定是公正、無私的嗎?如果你是千里馬,你會怎么做?(同學們自由討論、發言)
(九)達標檢測
《馬說》文言文復習
一、作者及作品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南陽人,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韓愈幼年早孤,自嫂撫養。25歲中進士后,長期得不到任用,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這些都使他痛感明主難遇。就是在這種心情下,他大約在貞元十一年至貞元十六年間寫了《馬說》一文。
二、文章思想內容
《馬說》是一篇寓言性質的雜文。文章借伯樂相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見解,諷刺了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人才、摧殘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達了作者痛感“伯樂不常有”和懷才不遇的強烈憤慨。
文章從三個不同的側面揭示了“千里馬“的遭遇。
第1段,提出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見解,指出正因為“伯樂不常有”,千里馬才終被埋沒、摧殘。
第2段,揭示了“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馬“才美不外見”的原因。
第3段,抨擊了那些不能正確對待千里馬卻大呼“天下無馬”的人。
三段文章圍繞一個中心:千里馬的被埋沒,被摧殘是“伯樂不常有”造成的,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所造成的,是那些不能正確對待千里馬的人造成的。然而“執策”的庸人卻曰:“天下無馬!”這一反差,是一個極大的諷刺,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無視人才的不滿。
三、中考鏈接
1、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故雖有名馬:即使。/祗辱于奴隸人之手:只是。/一食或盡粟一石:吃一頓。/食馬者:通“飼”,喂養。/才美不外見:通“現”,表現。/且欲與常馬等:尚且,況且。/駢死于槽櫪之間:兩駢駕;喂牲口用的食器;馬棚,馬廄。/一食或盡粟一石:有時。/且欲與常馬等:等同,一樣。/策之不以其道:鞭打;按照;規律,方法。/食之不能盡其材:才華,通“才”。/
《馬說》實用筆記
一、文體常識:
韓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擅長寫雜說,相當于現在的議論性文體。
“說”: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對事對物有感而發,宣泄心中郁悶,托物寓意的一種體裁。
二、結構層次:
1段: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3段:總結全文,點名主旨“不知馬”
三、重點理解:
1、寓意:
千里馬---------人才 伯樂--------發現并重用人才的人
食馬者---------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
2、思想情感: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并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強烈不滿,希望他們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
3、重點句子理解: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統領全文,在全文中起中心論點的作用。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馬也: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運用排比的修辭,寫出了食馬者的無知,增強了語言氣勢。
其真不知馬也:全文的主旨句
四、拓展延伸:
1、“千里馬”應具備的素質:
a、良好的心理素質,堅強的意志 b、豐富的專業知識
c、毛遂自薦的勇氣,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2、社會需要的人才:
a、開拓創新能力,綜合能力強的人才
b、專業技術過硬的人才
3、“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請作簡要闡述。
我認為千里馬自身素質更重要。千里馬應具備自我推銷的能力,不能一味等待伯樂的賞識,應主動地尋找機會展示自己。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15
【教學目的】
1、分析本文結構,理解散文特點。
2、感知文章內容,體會云南少數民族的歌會習俗。
3、掌握本文的詞語。
【教學重點、難點】
散文特點、結構。
以讀講、探討方式圍繞課文內容和結構展開。
【教學時數】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諱(huì) 酬(chóu)和 鐵箍(gū) 熹(xī)微
2、解釋下列詞語:
引經據典:引用經典中的語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諱:忌怕而隱避。
扶搖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別開生面:另外開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為交際往來。
悠游自在:快活的樣子。
若無其事:好像沒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動聲色或漠不關心。
熹微:形容陽光不強(多指清晨的)。
淳樸:誠實樸素。
二、導入
在云南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每逢集會或節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即興歌唱,互相問答,游戲傳情。這種古老的歌會形式,蘊涵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自然引發了作者濃厚的興趣與由衷的贊賞。
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苗族,湖南鳳凰人,歷任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教授,《大公報》文藝副刊編輯,中國歷史博物館文物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在散文、小說創作和古代服飾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績,代表作有小說集《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三、閱讀課文 整體感知
學生復述文中描繪的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
學生自評、互評。
四、學習課文
1、指定學生甲誦讀1~3段。
指定學生乙誦讀1~3段。
評議優劣。
2、歸納第一段:
引出歌會地方。
3、討論并歸納第二段的中心內容:
分析:“這是種別開生面的場所……卻互不見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隨口而出。”
“在場的既多內行……解口渴去了”
爭論后歸納:寫歌會的場所、方式、勝負的情況。
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結
了解文章描寫的別開生面的云南歌會,表現了云南人民無限趣味的生活,給讀者嶄新的視野。
六、布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
一、復習1日課
聽寫詞語,并用其中的三個詞語口頭造句。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樸
即物起興 引經據典 悠游自在 龍吟鳳噦
二、繼續學習課文
1、誦讀三~五段:
師生點評誦讀情況。
2、討論第三段內容:
歸納:寫女歌手的情況(性情、外貌、穿著、本領。)
3、討論第四段內容:
⑴ 本段屬于什么描寫?
(環境描寫、景物描寫。)
⑵ 本段側重寫什么?
明確:歌聲不斷。
⑴ 山鳥呼朋喚侶(戴勝鳥、云雀)。
⑵ 趕馬女孩子唱山歌。
環境:樹林、山坡、花。
側重“各種美妙有情的`歌聲”。
4、討論第五段:
⑴ 段落主要內容:
寫“金滿斗會”。
⑵ 發起、處所、人數、曲名、唱法(聲響)、時間、參加者(婦女飾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師傅。
三、討論問題
1、下面兩段人物描寫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⑴ 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盤在頭上。
⑵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
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沈從文<邊城>》
(明確:兩段人物描寫不同點是個別與群體,一重精神,一重具體的衣服。第二段文字還運用了比喻的修飾方法,把人物描寫得惟妙惟肖。)
2、課文第四段,用許多筆墨描寫由呈貢進城時一路的景色,寫“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各種山鳥呼朋喚侶”,還有戴勝鳥和云雀的歌唱。這些內容和“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關系?你覺得作者寫這些有什么用意?
(明確:用環境作背景,達到詩情畫意的效果。)
四、拓展訓練
課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謠,分小組進行交流,看看哪些屬于“見景生情,即物起興”,哪些屬于“用提問題方法,等待對方答解”,哪些屬于“唱其他故事,貫穿古今,引經據典”的。有興趣的同學,不妨選擇一兩首唱一唱。
學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較。
例如:陜北民歌《信無防字》福州民歌(真鳥仔,啄波波,三歲孩子會唱歌……一條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難去放牛)……
五、小結
《云南的歌會》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三個場合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雖然是描寫音樂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在教學中必須扎扎實實地從文本出發,引導學生品析詞語、句子,感受語言文字創設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業
1、研討與訓練四。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八年級上冊《背影》教案12-29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12-09
語文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教案11-26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1-16
語文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教案04-07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04-22
螞蟻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01-11
八年級上冊語文《棗核》教案02-26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蠟燭》02-25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精選15篇)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