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熟讀詩歌,掌握其主要內容。體味詩歌的內涵以及外國詩歌的語言特色。
2、過程與方法:教師對創作背景稍加介紹,學生通過反復朗讀來疏通文意,最后通過討論,探討詩歌的深層含義。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環保的意識。
教學重點
1、讓學生朗讀作品,體味詩歌意境和語言風格以及詩人的感情。
2、理解詩歌的獨特表達手法。
教學難點
與詩人情感達到共鳴,體會作品深意。
教學準備
朗讀,解決字音,初步感知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昨天我們學習了紀弦的詩歌《一片槐樹葉》,這片槐樹葉觸發了作者什么感情?(對祖國的思念)其實,在生活中,也常常有這樣的事物觸動我們的思緒,比如擱置在箱底的一個布娃娃,一輛玩具車,甚至一本書,一支筆,都可能引起我們的對往事的回憶。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新課,感受一棵老橡樹給作者的觸動。
二、聽老師范讀,注意朗讀技巧。
朗誦技巧:
①停頓
②重音。強調重音不同,表達的意思也往往不同
③速度。表現激動、憤怒等內容速度較快;悲傷失望、哭泣等內容速度較慢。
④語調升降。就是抑、揚、頓、挫的搭配。
高升調,表示鼓勵、號召、反問等感情;
降抑調,表示果敢、堅決、自信等感情;
平直調,表示一般敘述、冷淡、莊嚴;
曲折調,表示懷疑、諷刺、雙關等復雜的感情。
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
(第一次齊讀)
情感要充沛:對老樹要深情,對樵夫要立場鮮明。
三、整體感知
1、通過預習和朗誦,你能不能理解
詩人為什么會發出“樵夫,別砍那棵樹”的呼喊?
明確:因為詩人與老橡樹有深厚的感情。
2、詩中哪些句子表現了詩人與老橡樹之間的深厚感情?
在文中圈劃句子。
按詩節可以歸納為4方面
我和老樹關系久遠。名揚四海,根深葉茂。
老樹見證美好往昔。我與老樹血脈相連。
(老樹是作者往昔生活的一個背景,它承載著作者和親人溫馨生活的記憶)
3、老橡樹在作者心中是什么形象?
(老橡樹成了庇護者,是歡樂的源泉,是美好生活的見證者,朋友、親人)
4、為了保護這么一棵意義重大的老橡樹,作者在詩歌中多次呼喊“樵夫,別砍那棵樹”,作者勸說的態度、語氣有什么變化?
平和真誠,老樹和我關系久遠。(娓娓敘說)
動情責問名揚四海,根深葉茂贊美老樹,責問樵夫
苦苦懇求回憶老樹見證美好往昔
嚴厲警告直訴衷情,血脈相連,情感強烈
平和勸說——動情責問——苦苦懇求——嚴厲警告
隨著他對老橡樹感情逐漸深入,對樵夫態度就愈加強硬。
(作者把對老樹的深情轉化為誓死保衛它的力量)情感逐步升華
朗讀要求:
你還要將它砍下?(反問)加重語氣,高升語調。
流淚懇求。(語速較慢,語調低沉)
嚴厲警告,(語調下降、擲地有聲、表明堅決態度)
展示學習成果,請一生讀。
五、小結
作者強烈要求保護這棵老橡樹,實際上是想要留住些什么東西?
保留對美好往事和珍貴情感的記憶。(對先祖的記憶,對手足親情和無憂無慮童年生活記憶。)珍視那些承載了自己情感和記憶的事物!
六、拓展延伸
這首詩自1830年發表以來一直很流行。當時美國正處于第一次工業革命狂飆突進的時期。先進技術帶動整個國家從傳統農業社會走向現代工業社會。工業和城市的擴張破壞了鄉村的景象,現代文明強烈沖擊了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在新事物層出不窮又轉瞬即逝的時代,人更加懷念往日田園牧歌式的鄉村生活,所以人們就特別珍愛這首詩。
其實我們中國現在也處在類似的歷史階段,我們的生活日新月異,我們在現代化的路上一路狂奔。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有那么一天,
當門前的大樹被移走之后,你還記得回家的路嗎?
當古街、老房子被拆遷的時候,我們到哪里去尋找往日生活的痕跡呢?
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我們享受到了現代化的便捷和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但是許多類似老橡樹這樣承載這人類情感和記憶的`事物正在逐步消失,傳統生活和現代化進程是否完全對立呢?我們該如何保護它們呢?
文化宣傳、立法、實際保護(城市規劃時保留他們、修繕、維護)
1、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它的老城區已有700多年的歷史,由于免受戰爭的破壞而保存良好,現在保持著古香古色的風格。這里有中世紀建筑物,街道狹窄,一派古城風貌。老城的中央廣場還保留著一口古井,據說這是幾百年前供居民飲用的惟一一口淡水井。夕陽西下時,夕陽年齡的人們在握手樓下沉思、發呆的生命狀態。
2、臺灣路的保護3、歐洲許多城市保留存儲了大量歷史記憶的老街舊巷,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他們甚至有法律規定,不能隨意改變建筑的外觀,即使是私人住宅。
4、桂溪花園里的那座廟。
文化保護:
免費開放博物館,讓人們了解過去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貌。
國家把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被設為法定節日,
這些都是是對傳統生活方式的尊重,對傳統文化的保護。
我們保護老橡樹、保護古街舊巷、重視傳統節日,
實際上是對我們傳統生活方式的尊重和關照!
總結:通過剛才的探討,我們再回頭來看課文里的詩歌,如果還有人把這首詩的主題僅僅理解成宣傳環境保護,你有什么看法呢?
(它喚起了人們對往事的追憶,對先人的懷念,對手足親情和無憂無慮童年生活的向往。對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的留戀,對鄉村生活、傳統生活的珍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節家庭聚會,夏夜庭院樹下乘涼聊天)
八、布置作業
如果說老樹是作者美好生活的記憶,建筑是一個城市的記憶,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記憶,
那么,有沒有什么事物承載著你的情感和記憶呢?請自擬題目,模仿課文寫一首小詩,抒發你的感受。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2
知識重點
一、字音詞義
輕盈yíng:形容人或物(女子、蝴蝶等)動作、姿態輕柔優美漂亮。
馬幫:馱運貨物的馬隊。
依止:依托。依附。
驛yì道:我國古代為傳車、驛馬通行的大道,沿途設置驛站。
草甸:長滿野草的低濕地。
矗chù立:高聳直立。
目眩神迷:眼花繚亂,心神搖蕩。多形容所見情景令人驚異。
二、主題概述
課文以第一人稱寫一滴水的旅行,從古代到現代,從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了麗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風情,表達了作者對麗江古城的熱愛與贊美之情。
三、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第1—5段):水滴“自述往事”,敘寫歷史。
第二部分(第6—16段):水滴“旅途記事”,描寫現在。
四、思考探究
1.文章開篇“我是一片雪”的作用是什么?“輕盈”一詞有什么表達效果?
開門見山地點出“我是一片雪”,奠定了行文的基調,表明作者將以物的口吻來敘述故事。“輕盈”一詞準確傳神地刻畫出了雪花落到玉龍雪山上時姿態輕柔優美的樣子。
2.“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聲喧嘩著撲向山下。在高山上,我們沉默了那么久,終于可以敞開喉嚨大聲喧嘩。”句子中的兩個“喧嘩”意思一樣嗎?
意思不一樣。第一個“喧嘩”指水多聲大而顯得水聲嘈雜;第二個“喧嘩”指“我們”由冰化成水、獲得自由后喧鬧、嬉戲的樣子。
3.“經過馬幫來往的驛道,經過納西族村莊里的人們,他們都在說:麗江壩,麗江壩。那真是一個山間美麗的大盆地。”這句話是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
運用了側面描寫,通過納西族人口中對麗江壩的贊美,側面寫出了麗江壩的美麗和聞名。
4.“看見很多不同模樣的人。黑頭發的人,黃頭發的人。黑眼睛的人,藍眼睛的人。我看見了潭邊的亭臺樓閣,看見了花與樹。我還順著人們遠眺的目光看見了玉龍雪山,晶瑩奪目矗立在藍天下面。”這句話用四個“看見”有什么表達效果?
第一個“看見”寫出了到這里的游客來自不同民族不同國家,表現了游人之多,側面描寫出了古城麗江的出名;后三個“看見”從正面概述了古城麗江的景色。
5.“人們在橋上,在堤上,說著不同的語言。在不同的語言里,都有那個詞頻頻出現:麗江,麗江。”說說這句話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有什么作用?
運用了側面描寫的描寫方法,通過不同語言中頻頻出現“麗江,麗江”,從側面寫出了游人對麗江美景的喜愛和贊美。
6.“我乘水車轉輪緩緩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獅子山上蒼勁的老柏樹,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見了順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古城的建筑就這樣依止于自然,美麗了自然。”請從修辭的角度賞析這句話。
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麗江古城的美麗的自然景觀和房屋、老街等人文景觀的高度融合的特點,一氣呵成,使人震撼。
7.“我立即投身進去,讓這個澆花的婦人,把我帶進了納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院子里,蘭花在盛開。澆花時,我落在了一朵香氣隱約的蘭花上。”這是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
運用細節描寫,描繪了麗江古城民眾的悠閑生活的場景,體現了麗江人民恬靜平和的生活。
8.“在這里,盡情歡歌處,夜涼如水,他們的心像一滴水一樣晶瑩。”這句話有什么深刻含義?
古城是平靜、純樸的,在古城的氛圍里,人們浮躁的內心如水滴一般晶瑩,即使歡笑、歌唱,內心也是沉靜、安定的`。
9.結尾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以一滴水的方式走過麗江的喜悅之情,也表現出作者對麗江古城的熱愛。
10.作者為什么要以一滴水的名義來寫自己游歷麗江的情形,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作者以一滴水的名義,運用第一人稱的敘述口吻,通過一滴水的視角來看麗江古城,以一滴水自述自己在麗江古城的所見所聞,讓一滴水來替自己思考、說話。通過擬人化的描述,向讀者展現了麗江古城的自然景物和人文風情。這樣寫,便于作者在描繪麗江古城的美景的同時,巧妙地融入自己的情感,能帶給讀者強烈的現場感。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3
復述是用自己的語言來敘述文中所描寫的人物、事件、情節、環境、主要的觀點、精彩的片斷等。復述是學習語言的最直接的方法。從口頭表達的角度看,復述是介于讀和說之間的一座橋梁,是具有半獨立性的口頭表達,包含吸收、貯藏、運用、表達。復述有很大的社會使用價值,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離不開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
復述是用自己重新組織過的語言來表達原文的某些內容,不能一成不變地照搬原文。
從不同的角度復述,可分為不同的種類。1.從復述的內容范圍來分類,可分為片斷復述、整體復述、選擇復述。2.從復述的方式分類,可分為詳細復述、簡單復述、全文復述、摘要復述、綜合復述。3.從復述能力的不同要求分類,可分為一般性復述和創造性復述。創造性復述包括:改變人稱的復述,改變結構的復述,改變文體的復述,擴展性的復述,評論性的復述,藝術性的復述
《風箏》復習資料
理清思路:
北京冬季空中的風箏→故鄉春天多姿多彩的風箏→虐殺弟弟風箏夢→讀書明理無限懊悔→想補過而不得→再回北京現實的冬天。或:回憶前→回憶中→回憶后
概括段意
本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由景入題,即由北京的冬天引出對故鄉春天的描寫。
第二部分(3-11段),敘述“風箏事件”的經過。
第一層(3、4段),“我”少年時虐殺了弟弟的夢。
第4段記敘要素
時間:有一天。地點:堆積雜物的小屋。人物:“我”和弟弟。起因:似乎多日不很看見他了,但記得曾見他在后園拾枯竹。經過:“我”發現弟弟在專心致志地制作風箏,粗暴地折毀了弟弟精心制作的風箏。結果:得到完全的勝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里。
第二層(5、6段),“我”中年時讀了兒童教育的書籍后感到無限懊悔。
第三層(7-11段),“我”想補過而不得的經過。
第三部分(12、13),由景襯情,即由故鄉的春天回到北京現實的冬天,照應開頭。
課文內容:
1、“我”弟弟“最喜歡風箏”,文中哪些地方作了描述?①“他……最喜歡風箏,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于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②躲進平時很少有人去的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專心致志地偷做風箏,被'我'發現后異常害怕(此時越害怕,越能表現出他當初興趣之濃厚,自做風箏愿望之迫切,因為他肯定考慮過一旦被發現的后果),在我毀掉他的風箏后,他獨自絕望地站在小屋里(希望越大,失望才會越大)。
2、“我”弟弟最喜歡風箏作為事例,它能證明文中的哪個觀點?“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結合全文說說“我”原來的看法,并談談你對兒童玩游戲的看法。
“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他的這些,在我看來都是笑柄,可鄙的。”余略。
3、讀了幾遍課文后,你便會發現作者的無限懊悔正是作者嚴于責己,勇于自新的表現。那么,你能說說作者是如何逐步寫出自己無限懊悔的嗎?
①'我'管教弟弟,弟弟想放風箏而不可得,并且,粗暴毀壞了弟弟后來忍不住偷偷制作的風箏。這是后來作者產生懊悔的根源所在。②'我'的小弟弟,那時'多病,瘦得不堪'。文章愈是把小弟寫得可憐,就愈反襯出'我'后來感情負重的份量,加深了作者的懊悔情感。③中年讀書明理后,深知少時所做十分愚蠢,從此一直想方設法努力補過卻已不可得,終使作者本已很深的懊悔情感又無休無止地折磨著自己了,以至懊悔無限。
4、如何評價作品中的'我'?
從'我'的動機和行為看,'我'認為放風箏'沒出息',玩物喪志。作為哥哥,'我'從關心弟弟健康成長的角度粗暴地制止了弟弟做風箏放風箏。但'我'當時還是'少年',平時身受封建思想毒害而不能自覺,做出精神虐殺的事來,'我'不能負全部責任,封建禮教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我'也是一個受害者。
從'我'后來的覺悟和轉變看,'我'以前的謬誤是在不自覺的狀態下'善意'做出的,一旦到了中年讀外國書明理后,眼前才展開了'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這一幕,于是心如鉛墜,長期想法補過而不可得,深受懊悔心情無休無止地折磨,'我'也成了受害者。
深入探究:
1.作品中,'我'的弟弟有沒有受過封建思想的毒害?為什么?
'我'的弟弟也深受封建思想毒害,這從作品有關描述中可以看出。
(1)'我'是哥哥,他從內心深處也認為受'我'管教是天經地義的事,所以,雖然他'最喜歡風箏',卻因為'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就只好強忍著放風箏的強烈欲望,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呆看空中別人放的風箏出神。
(2)后來終于忍不住偷做風箏,被'我'發現時,他'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這也表明'我'的小兄弟已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誤認為自己玩風箏是沒出息的事,所以偷玩,被平時就怕的對自己管教甚嚴的哥哥發現,因自認有錯而害怕異常。
(3)也許正是自認沒理,所以漸漸淡忘了兒時風箏被毀一事。
2.聯系全文,結合時代背景,談談你對作品最后一段的理解。
最后一段又回到現實中的北京冬季。'故鄉的春天'指的是空中的風箏,因此,第一句實際上就如同說'故鄉春天天空中常見的風箏又在這北京的天空中了,這既引起'我'對很久以前的兒時的回憶,而這回憶卻又帶給我無限懊悔而終使人感到悲哀,這悲哀之所以'無可把握'是因為'我雖清楚了產生這種悲哀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這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社會,可偏又苦于無法改變。
后面一句大意是說:'我不如不看這春天的標志--風箏,躲到嚴冬中去,以求能擺脫風箏事件所造成的無限懊悔的心情折磨。但是,釀成風箏事件的封建思想,在北洋這閥統治下的現實生活中還十分猖獗,勢力強大,令人生寒。啟示人們如不改革整個社會,孩子們仍不會獲得'春日'的愉快。
本文語言
1.第一段中'灰黑色',準確傳神地描寫了在白色積雪的映襯下'禿樹枝'的特有色彩和神韻。
2.第二段中的'寂寞'是孤單冷清的意思,用在這里準確寫出了瓦片風箏既伶仃地放得很低,又沒有風輪發出沙沙聲的特點,同時又帶有擬人化的色彩,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3.第四段中的'傲然',在文中指'得意'的樣子。因為'我'認為作為哥哥,教管'苦心孤詣地來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的弟弟,是份內的事,更何況這次是憑著'我'的智慧準確推測又當場抓獲,并恣意發泄一腔怒氣毀壞了弟弟正在偷偷制作的風箏,取得了完全的勝利,所以,走的時候,內心的那股得意勁不禁溢于外了。
4.第七段第一句冒號后的四個短分句,語氣急促,語意一層一層地遞進,準確表達出'我'補過心理的急切與真誠。
示例:閱讀《風箏》(節選),完成1——5題。(18分)
但我是向來不愛放風箏的......
我還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1.根據下列的表述,找出文中對應的詞語。(3分)
①身體因寒冷、受驚等而蜷縮、顫抖
②費盡心思。苦心孤詣
③驕傲的樣子。傲然
2.“我”對風箏十分“嫌惡”,有哪兩種具體表現?請概括回答。(4分)
①認為小兄弟看放風箏可笑可鄙。
②破壞(折斷、踏扁)小兄弟制作的風箏。
3.從小兄弟自己制作精美風箏這件事看,小兄弟具有什么可貴素質?(2分)
豐富的想象力和較強的動手能力(或:具有創造精神)。
4.畫框詞語“精神的虐殺”的含義是扼殺兒童喜歡游戲的天性。
5.“我”做了錯事,二十年后向小兄弟提起,小兄弟是什么感受?“我”有沒有“補過”呢?(3分)成年之后,弟弟對此事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的寬恕。對此,作者的心因感動而沉重,后悔不已,深深自責。
6.作者在文中寫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結合自己的.體驗,談談你對兒童玩游戲的看法。(4分)
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是兒童快樂成長的表現,玩物未必喪志,游戲可培養觀察能力、動手技能。
《風箏》教學反思
一、教學思路清晰。一開始,讓學生談自己放飛風箏的自由與快樂,引出課文兄弟倆對風箏的不同態度,由此矛盾而上演了一場“精神虐殺事件”。最后討論體會封建教育思想和倫理道德才是導致這場“精神虐殺”真正的罪魁禍首。
二、教學方法得當。我緊緊抓住“精神虐殺”,重點研讀三、四自然段。如第三自然段中通過圈點、朗讀,突出“出神、驚呼、高興得跳躍”,讓學生體會弟弟對風箏的酷愛以及表現弟弟天真活潑的形象。第四自然段,以動作、神態等描寫著稱。教學時采用的表演“我”毀風箏的片斷,學生很是受啟發。評點時,大多學生都能指出表演學生的不到位之處,甚至后來連“我”的“傲然”神態都能表現出來。朗讀、表演,學生充分領略了“我”的毫不顧忌、無情踐踏風箏的粗暴行徑。
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通過小組合作,思維的碰撞,難題頃刻瓦解。在討論““我”還不是“罪魁禍首”?那導致這場“精神虐殺”悲劇的幕后真正“兇手”是誰呢?””這個問題時,我出示了魯迅的生活背景以及寫作的年代,大大幫助了學生對此問題的思考,降低了這個難題的難度,以適應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各抒己見,有的從家庭背景出發述說,有的從不平等的長幼關系闡述,大部分同學認識到了這是封建教育思想導致的落后觀念所致。即使他們說的不完整欠深入,但我還是一一予以了肯定。
不足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毀風箏事件中的“抓”、“擲”“踏”等動作描寫以及“傲然”“絕望”的神態描寫應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再讓學生表演,一定會比粗讀立即表演的效果好。
這堂課是以“精神虐殺”來挖掘文章主題思想的,但上課過程中,針對學生的闡述過多分析了人物性格以及講了文章選材的事情,使整堂課有“散”架之感。
圍繞一個主題,設計一些探究性問題,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讀透,打開思維,并展開充分的討論,教師適時點撥,這樣的課堂才算是合格的語文課堂。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4
我非常榮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華”征文特別榮譽獎。我父親是受中國傳統教育長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傳統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緬懷我的父親,我寫了《懷念》這篇文章。多年來,我在學校里接觸到不少中國學生,因此,我想借這個機會向大家談談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在中國傳統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四書”之一的《大學》里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說,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用這兩個詞語描寫現代學術發展是再恰當也沒有的了。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
但是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大學》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理想——平天下。因為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便被埋沒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論家王陽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有一天王陽明要依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決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結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王陽明的觀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儒家傳統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從內心領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傳給一般人。所以經書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傳之于萬世”的。經驗告訴我們,這種觀點是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學的人,所以先讓我談談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比如,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就要特地栽種竹樹,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
實驗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小心具體的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以作為整個探索過程的向導。至于這目標怎樣選定,就要靠實驗者的判斷力和靈感。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么基本知識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么歷學術的進展只靠很少數的人關鍵性的發現。
在今天,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地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因為這個文化背景,中國學生大部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100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這方面,我有個人的經驗為證。我是受傳統教育長大的。到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起先以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但是事實并不是這樣。一開始做研究便馬上發現不能光靠教師,需要自己做主張、出主意。當時因為事先沒有準備,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當時的惟一辦法——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管研究科學,研究人文學,或者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現在世界和社會的環境變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在環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的探索。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教案
【教學目標】
1、目標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闡述實驗精神的重要。
2、結合文本分析擺事實講道理以及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學會圈點批注關鍵詞句的讀書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準確的理解課文中大量的名言警句,了解其中的論證方法和修辭方法;學習制作卡片。
難點:理解文章的論證結構。
【教學方法】
這是一篇大科學家的小講演,卻反思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大弊端──即重哲理玄談輕科學實驗。作者古今中外打通,將學理分析和現身說法結合,學識宏博,思辨深刻,體驗剴切,話出肺腑,切中時弊。學習本文,宜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研讀說理文的能力和邏輯思辨能力。
【教學輔助】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堂
同學們,當我們津津樂道于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四大發明和奧數奪冠的時候,你是否知道當代十大科技發明中沒一項是咱中國人的?的李約瑟命題就是探討近代中國的科技為什么落后了的。從五四時起很多有識之士就在思考這個問題,可直到現在中國學生高分低能,創造和實踐能力不足,仍是不爭的事實。原因何在啊?讓我們和丁肇中教授一起探尋這個極有價值問題。
二、整體探究
1、速讀全文找出中心論點,以備交流。
中心論點的特征:表判斷的陳述句;凝練概括,統領全文的觀點。
明確:中國人缺乏格物致知精神/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或標題。
2、用勾畫評點的方法,跳讀文章,說說作者怎樣分析格物致知這個概念的?
明確:開頭點出格物致知就是科學實驗,然后由《大學》里格物致知傳統儒學的格物致知到真正的格物致知等,析本意舉反例再到探真義,正──反──正的螺旋上升或層層遞進,直達真理。
作者在文中探討了哪四個問題?
明確:①《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什么?②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③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么弊病?④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怎樣培養格物致知精神?
文章從提出問題,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一氣呵成,逐層深入說理,思路十分清晰,有很強的說服力。
三、重點難點突破
1、三種論證方法:
⑴引用古語:如,開頭引用《大學》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
⑵擺事實與講道理有機結合:列舉事例時,采用正面事例與反面事例相結合說理的方法。反面事例:①列舉明朝大理論家格竹子頭痛失敗的事例,闡述了傳統儒家對實驗的錯誤態度。②中國學生功課成績好,面臨實際工作卻束手無策③作者在念大學時,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④正面事例:通過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了解竹子的性質。
好處:典型事例論證,說理充分,令人信服。
⑶運用對比:如,中國傳統教育通過內心體悟和自我檢討維護社會制度,與科學進展的歷史說明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對比。好處:正反互陳,發人省思。
2、關聯詞與邏輯思辨:
本文的關聯詞的運用繁復嚴謹。它們起承轉合,閃轉騰挪,肯定否定,遞進因果,一方面將較為豐富零散的材料焊接的很嚴密,另一方面也表現了作者極強的邏輯思辨能力和語言駕馭能力,增強了本文的邏輯力量,也起著表情達意的效果。如第三段:但是這可能是因為并不是,而是。是使人,從而。因為這樣,便又如第九段中:他用不是而是決不是,它是要就要需要等自己的觀點、態度、語氣表達的極其鮮明。
四、課外拓展(選做一)
1、有人認為:丁肇中先生將中國學子的不愿動手歸咎于王守仁,有失公允。為了強調自然科學而否定社會科學,有否定中華傳統文化之嫌。你怎么看?請依據本文,獨立思考,做出回答。
2、推薦閱讀(上網搜索篇名可得)①《丁肇中致同學們的一封信》②丁肇中《太空站找反物質實驗》演講(實錄)。
3、自己親手做一小的科學實驗(如:將兩杯水放入冰箱,1小時后,看熱水先凍還是涼水先凍?)結果和你想得一樣嗎?有何啟發和收獲。
【板書設計】
第一部分(1段):提出問題。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問題。
(3~5段):指出傳統教育的弊端。
(6~10段):分析科學上的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11~12段):分析國情及個人經驗進一步揭露傳統教育弊病,說明重視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段)解決問題。
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丁肇中,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主要從事高能物理學研究。1974年領導小組在實驗中發現新粒子,并導致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新粒子的發現,使粒子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二、故事背景
本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情系中華”大會上接受特別榮譽獎時發表的演講。在這篇演講詞中,丁肇中以一個科學家的身份,對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進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三、理解詞義
1.榮幸:光榮而幸運。
2.授予:給予(勛章、獎狀、學位、榮譽等)。
3.領悟:領會;理解。
4.清談:本指魏晉間一些士大夫不務實際,空談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實際的談論。
5.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6.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急。
7.彷徨:猶疑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
8.激變:急劇變化。
四、問題歸納
1.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演講的原因,提出論題。
2.第②段中引用《大學》里的“格物”“致知”有何用意?
從中國傳統儒家經典中提出“格物”“致知”,既點明題目,又說明這一觀點由來已久。用《大學》里的“格物”和“致知”來描述現代學術的基礎,強調探察物體即實驗在現代學術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見,要真正地了解現代學術發展,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樣使論述更有說服力。
3.結合第三段內容,談談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義。
在中國古代,由于適應統治階級的需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并不是為了“尋求新知識”,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平天下”。
4.舉王陽明“格”竹失敗的例子有何作用?
本題運用舉例論證作用分析法解答。舉王陽明“格”竹苦思頭痛而失敗的例子,具體有力地論證了“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觀點,語言幽默,通俗易懂。
5.第八段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有何作用?
舉例論證、對比論證。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論證“實驗的過程”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的過程”,同時與王陽明“格”竹的事例形成對比,突出論證了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驗得到的道理。
6.“大都”“往往”“常常”在文中有何作用?
本題運用議論文修飾限制性詞語作用分析法解答。“大都”指明了范圍,“往往”和“常常”則指出了頻率上的多。這些詞語突出了傳統的中國教育對學生的不良影響的普遍性,語言準確嚴密。
7.作者舉自己在美國求學這一事例來進行論證,有什么作用?
本題運用舉例論證作用分析法解答。作者現身說法,以自己在美國求學的例子證明中國傳統教育重理論輕實踐、重思維輕動手的弊端,再次說明實踐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使說理更加真實可信、無可辯駁。
8.《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什么?作者所說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是什么?
《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也就是通過做實驗得到知識。作者所說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只是消極的袖手旁觀。
9.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精神的關鍵是什么?
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看他是否有對事物客觀的、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積極的、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精神。不具備這些就不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5
教學要求
1.流利地背誦課文,明確“乎、矣、也、焉、哉”所表達的語氣和“為、語、恃、逮、怠、屏、迄”的意思。
2.認識蜀鄙二僧故事的內涵和作用。
3.理解“人之為學”,關鍵在于“立志去為”的道理,激發學生樹立志向大膽實踐的精神。
教學設想
《為學》一文能得到廣泛的傳誦,是因為這不僅說了“為學”,也闡明了事物的一般道理。在論證過程中,插入貧富二僧的故事,增添了文章的說服力,教給讀者從根本上解決學習中的困難的方法——要有志向和知難而進的精神。這些認識,只有在學生充分誦讀的基礎上才能領悟,因此,教學的起始要緊緊抓住學生自我誦讀、自我領悟這些環節。疏通文意應力求把握住一句或一段話的整體意思,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放在對原文的直接理解上,從而改變“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的讀死古文的方式。基于對《為學》和古文教學的這些認識,我把教學重點定為教學要求中的第一條:指導學生流利地背誦課文,做到背準字音、背對停頓、背出語氣。在讀、背的過程中突破教學難點:蜀鄙二僧故事的深刻涵義和作用,及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迪。視學生程度,在較好的班級還可以討論文章里所涉及的幾種關系:天下事和為學、為學和蜀鄙二僧的事例、蜀鄙二僧的事例和人之立志、人之立志和知難而進相互間的關系。同時,還可以印發茍子《勸學》的片段進行比較閱讀。
教學方法
以導讀為主兼用討論法、自我發現法。兩課時完成。
就體裁而言,本文是議論文,但教學重在使學生懂得立志學習的道理,不宜從體裁特點進行分析。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運用激趣法引入學生進入課文的學習:根據自己的感受談“天下事有無難易之別”?難易之間是否存在轉化的條件?
調動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認識、看法,教師及時做出評定。如果學生答出了難易間的轉化條件,那么教師順勢提出“我們學習是否也存在難易之別、相互轉化的可能呢?”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論述這個問題的課文《為學》。如果學生未能答出,教師此時告訴學生——我們今天就學習一篇解決這個問題的課文《為學》。
二、研習課文。
1.學生出聲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對停頓。
注出下列字音:逮怠迄屏鄙恃缽為語
劃分句內停頓示例:“天下事│有│難易乎?”
“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吾│一瓶一缽│足矣”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2.指名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結合書下注釋,學生自我領悟為主。教師答疑、體溫并歸納有關字、詞的讀音、釋義和用法。
實詞:
為wéi做、求昏hūn愚笨之往
怠dài松懈語yù告訴、對說0
虛詞:
無以:沒有什么是故:因此
之:做助詞用,無義
3.學生歸納各段的意思:
明確:第一段提出為學難易可以相互轉化的觀點。
第二段用學和不學的結果進行對比,論證“人之為學”關鍵在學的道理。
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來論證“只要堅忍不拔,終會將難事變為易事的”深刻道理。
第四段總結故事;立志為學,勇于實踐。
4.引導學生探究各自然段和為學的關系,提問、討論的方法。(視學生程度,好的班級細講,差點的班級粗講)
(1)課文講的是為學的事,可是從“天下事”起筆,為什么?
明確:開頭從“天下事”寫起,它包含著“人之為學”;“人之為學”只是“天下事”之一。這樣自然的由泛論天下事的難易引入到求學難易的問題上。同時用兩個設問句式,引入思考,把天下事和為學相提并論,顯然是為了突出為學的主題。論證均從正反兩方面作答,鮮明對比,揭示了“易”“難”相互轉化的辨證關系,使闡發的道理倍為深刻。
(2)第二段“吾昏、庸、聰、敏”的結果與為學有什么關系?
作者在提出論點之后,沒有急于旁征博引和找事實論證,而是承接第一段用自我昏庸、聰敏轉變無常規的現象,進而讓學生領悟到“為學”的重要。可見這一段仍然是緊緊圍繞中心論點的對比論述。
(3)為什么把“蜀鄙二僧”的故事放在事無難易結論之后,可不可以顛倒過來?作者為什么選取與“為學”似乎沒有直接關系的“兩僧去南海”的事例作例證,選取這一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先指導學生當堂復述、背誦蜀鄙二僧的故事。
明確:先講故事,然后從中推出結論,這種緣事論證法也有說服力。但是,本文采用的是開門見山的方法,直接提出結論、觀點,所以不能顛倒過來。
介紹文學常識:本文是清朝散文家彭端淑寫的,原題是《為學一首示子侄》這個題目告訴我們,此文是彭老先生對晚輩的指導、勸導。所以“示”,就是理所當然的了。但是“示”有明示、暗示之別。暗示帶有啟發性,明示則不然;暗示可培養人的悟性,明示則有以告誡。這彭老先生不舉與“為學”有直接關系的例子,想用“貧富僧朝南海”的故事,讓后輩去悟其中所蘊涵的道理,真可謂循循善誘。同時,讓我們再次明白了開頭為什么從天下事起筆,這為文中選取事例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可見文章結構的縝密。
(4)指導學生討論“蜀鄙二僧”故事的含義和作用?
“蜀鄙二僧”的故事,“鄙”點出了二僧住于四川的邊遠地區,交通閉塞。要想到千里之外的南海,真是具有相當大的困難。貧富和尚同時面對這樣的客觀難題,然而他們所恃的態度、方法截然不同,結果自然不一樣。貧和尚問富和尚“吾欲之南海,何如?”富和尚則反問“子何恃而往?”表示極大的懷疑。當貧和尚說“吾一瓶一缽足矣”,一個“足”字表現出貧和尚面對困難知難而進的.勇氣和敢于大膽實踐的精神。然而,富和尚第二次的“子何恃而往?”在嘲諷他人中,充分表現了在困難面前強調客觀條件,沒有堅定的志向,更不具有為著志向的實現而大膽實踐的勇氣。而貧和尚只憑一瓶一缽就實現了朝南海的愿望。讓學生從這個對比中悟出:有條件的反為條件誤,而沒有條件的,憑恒心、靠毅力最終獲得成功。
這個故事啟示學生:面對困難,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而關鍵在于“立志”,更在于具有“立志去為”的毅力。這是戰勝一切困難的根本思想:知難而進,勇于實踐。還要讓學生了解這樣設喻的客觀效應:“人之為學”遇到困難時應有的根本原則和態度。這樣勸導人無聲色之厲,平易質樸,語重心長,增添了文章的說服力。
(5)你從最后的反問和小結中獲得了什么感受?
明確:讀出反問句的語氣,點明故事的內涵——人貴在立志。“是故”以下的小結激勵我們“立志去為”,面對困難應有知難而進、勇于實踐的精神。
5.課文內容的挖掘和擴展:想一想天下事,是不是沒有難易分別?你學過有什么感受?
明確:天下的事當然有難易之分,本文說的沒有難易,是從有志者事竟成的角度說的,意在鼓勵人們不畏困難,立志求學,知難而進,實干下去終會有成。
學生的感受發散展開,不作統一要求,只要跟課文有聯系就可以,
三、留作業。
1.背誦課文。
2.思考練習(2)。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紀伯倫及其藝術風格。
2.了解課文內容,領悟詩中擬人形象的情感內涵。
能力目標
1.強化朗讀,體會詩意推進的肌理和層次。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長的語句,理解詩中多樣化的擬人手法。
3.領會兩首詩的思想感情,學習借物抒懷的藝術構思。
德育目標
感悟詩作閃爍著的理性光輝,引導學生熱愛自然、敬畏生命。
教學重點
1.反復誦讀,感受詩作清麗流暢的語言風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內涵。
教學難點
分析詩中語意遞進伸展的層次。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疑導入
這個單元的選文都是散文詩, 我們在前面集中學習了幾位中國作家的散文詩作品,同學們還知道哪些外國的著名散文詩作者嗎? 如(俄)屠格涅夫、(法)波德萊爾、(印度)泰戈爾(他的《飛鳥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從二三十年代起影響過我國不少作家。以前學過泰戈爾的《金色花》,今天我們學習曾和泰戈爾齊名的黎巴嫩作家紀伯倫的散文詩《浪之歌》《雨之歌》
二、作者簡介,知人論文
(多媒體及教師簡介)
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散文作家、畫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鄉卜舍里。12歲時隨母去美國波士頓。兩年后回到祖國,進貝魯特“希克瑪(睿智)”學校學習阿拉伯文、法文和繪畫。學習期間,曾創辦《真理》雜志,態度激進。1908年發表小說《叛逆的靈魂》,激怒當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毀,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國。后去法國,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和雕塑,曾得到藝術大師羅丹的獎掖。1911年重返波士頓,次年遷往紐約長住,從事文學藝術創作活動,直至逝世。
紀伯倫青年時代以創作小說為主,定居美國后逐漸轉為以寫散文詩為主。他的小說幾乎都用阿拉伯文寫成,有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靈魂》和長篇小說《折斷的翅膀》(1911)等。《折斷的翅膀》寫東方婦女的悲慘命運和她們與命運的苦斗,譴責貪婪、狡詐和屈從,歌頌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說以主人公充滿哲學意味的獨白、對話和敘述,特別是被壓迫被損害者充滿激情的傾訴取勝。他用阿拉伯文發表的作品還有散文《音樂短章》(1905),散文詩集《淚與笑》(1913)、《暴風雨》(1920),詩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聞與趣談》(1923)、《與靈魂私語》(1927)等。他用英文寫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瘋人》(1918)。此后陸續發表散文詩集《先驅者》(1920)、《先知》(1923)、《沙與沫》(1926)、《人之子耶穌》(1928)、《先知園》(1931)、《流浪者》等,以及詩劇《大地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臨別贈言的方式,論述了愛與美、生與死、婚姻與家庭、勞作與安樂、法律與自由、理智與熱情、善惡與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會問題,充滿比喻和哲理,具有東方色彩。紀伯倫并自繪充滿浪漫情調和深刻寓意的插圖。
紀伯倫認為詩人的職責是唱出“母親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愛”和“美”為主題,通過大膽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達深沉的感情和高遠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學影響較大。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憤世嫉俗的態度或表現某種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學史上第一個使用散文詩體的作家,并組織領導過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學團體“筆會”,為發展阿拉伯新文學作出過重大貢獻。他的作品已譯成世界多種文字,受到各國讀者的歡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紹到中國來的是《先知》(冰心譯,1931)。從20世紀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漸為中國讀者所了解。
三、反復誦讀,感知文意
1.檢查學生預習成果。
(多媒體顯示)
1)給加橫線詞注音:
執拗 憔悴 饋贈 真諦 璀璨 鑲嵌 酷肖 海誓山盟 長吁短嘆 千山萬壑 盛氣凌人 翱翔 夜闌
2)解釋:
海誓山盟:原指男女相愛時立下的誓言,這里指有了生命的浪對海岸立下的愛的誓言。
執拗:固執任性,不聽別人的意見。
璀璨:形容珠寶光彩鮮明。
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飛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鑲嵌:把一物體嵌入另一物體中
饋贈:贈送
真諦:真實的意義或道理
盛氣凌人:傲慢的氣勢逼人
長吁短嘆::因傷感、煩悶的痛苦等不住地唉聲嘆氣
2.學生自由朗讀
(播放準備好的配樂讓學生輕聲誦讀體味課文)
3.學生配樂誦讀。
(請朗誦較好的同學主動給大家進行配樂朗誦的示范)
4.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師生合作交流。
學生的疑難問題有:
1)海浪是一種怎樣的形象?跟印象中海浪一樣嗎?
2)結尾 :"這就是我的生活;這就是我終身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終身的工作"是指什么?
3)作者借"浪之歌"要表達什么意思和感情?
師生探究
1)前四段:浪花作為海岸的情人出現,"相親相愛""海誓山盟"等等.
--熱戀中的女性形象
后三段:這三段中的海浪形象與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這個女性的形象有了更深的喻意,海浪成了人間世界的守護者。
2)我的生活是指我對海岸的愛情;我終身的工作是對這世間種種美好價值的守護。
3)借海浪與海岸熱戀的.形象,曲折表達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情感和火熱的衷腸。
四、深入研習,理解課文內涵
(1)《浪之歌》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浪之歌》和《雨之歌》具有哪些相同點?
(3)《雨之歌》中塑造的雨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請分析詩中雨的形象遞進伸展的層次。
學生交流,教師引導:
(1)詩中的前四節,鋪陳出的是一個熱戀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復始的潮汐的律動中與愛人難舍難分。而且,這個女性化的形象在詩中融進了更深廣的喻義,它成為人間世界的守護者,詩的末尾說“這就是我的生活;這就是我終生的工作”,海浪的形象已經幻化為詩人自己的堅定的聲音。聯系詩人的生活經歷,海浪對愛情的態度,曲折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深厚情愛。
(2)(a)它們都利用了擬人化的寫作手法,將“浪”和“雨”賦予了人的行為和思想,將它們塑造成富有豐富的性感內容的形象。(b)善于在平易中發雋永,“浪”和“雨”本是人們司空見慣的事物,但經過作者理性的思考加上詠嘆調試的浪漫與抒懷,使讀者獲得遠不止一般的審美和愉悅。(c)雖然將“浪”和“雨”擬人化了,但并不脫離“浪”和“雨”的自然和物理的特征。
(3)在《雨之歌》的絕大部分,雨的形象是一個奉獻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潤萬物,同時也把距離遙遠的事物聯結起來(“傳情的信使”)。
詩中靈活地多方面運用了擬人手法,一方面是對雨的擬人化處理,從第三節“我哭”開始,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相關意象——花草,云彩和田野等——相應加以擬人化,另一方面雨的形象也時時在變化,或擬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擬人很微妙地轉換為擬物,如第六節“我從湖中升起,借著以太的翅膀翱翔、行進”,似乎又獲得了一只鳥的形象。所以,擬人手法的運用,詩中的語意遞進伸展,引領心靈去觸及那些平日里遙遠的記憶、夢想。
五、品味賞析,學習技法
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個人興趣,自選角度,說一說品析課文美點的話。(可以從詩的形象,詩的語言,詩的修辭方式,詩的結構形式,詩的情感,詩的抒情方式等方面進行。)
《浪之歌》:“美在……” (學生自由評說)
《雨之歌》:“美在……” (學生自由評說)
六、自由創作,展示成果
請采用第一人稱,發揮豐富的想象,學習多樣化的擬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選取自然一物,以“ …… 之歌”為題,模仿創作一首散文詩,表現你對人生的思考。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7
一、學習目標:
1、結合注釋,整體把握全詩的內容。
2、理解詞語的句中義,能翻譯句子,歸納內容。
3、體會詩歌中寄予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主題。
二、本課時學習內容:
(一)讀準音,在文中圈畫應積累的生字并標記讀音。
(二)了解作者
龔自珍,代思想家、文學家。字,號,浙江任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道光進士,官禮部主事。近代改良主義運動的先驅者,具有強烈的愛國思想,主張改革內政,抵抗外國侵略。他的'散文奧博縱橫,詩歌瑰麗奇肆。著有。
(三)詩句研究
結合注釋,翻譯并理解詩句,試著描述一下整篇詩描寫了一個什么景象。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這兩句用了什么景物烘托無限離愁?流露出了作者一種什么樣的感情?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兩句以什么自喻,表明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總結詩歌主旨。
四、小知識
己亥雜詩:《己亥雜詩》是清代詩人龔自珍創作的一組詩集。己亥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這一年作者48歲,因厭惡仕途,辭官離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屬,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寫了315首七絕,總題《己亥雜詩》,是一組自敘詩,寫了平生出處、著述、交游等,題材極為廣泛,其中第5首及第125首被我國中小學語文課本收錄。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8
知識目標
1.反復朗讀,同時在梳理完讀音后注重文言實詞與虛詞的積累.
2.通過翻譯感知主要內容,并理清作者寫作思路。
能力目標
1.熟讀成誦。
2重點分析老婦人的話對表達中心的作用,學習通過敘述故事、刻畫人物反映社會現實、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石壕吏》認識戰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2.揭露官吏的橫暴,同情人民的苦難
學習者特征分析(學生對預備知識的掌握了解情況,學生在新課的學習方法的掌握情況,如何設計預習)鑒于學生文言功底薄弱,加之對文言文的排斥,所以還是以文言基礎為準。布置以下預習作業:
1.查詢作者相關資料,了解作者的經歷,收集作者的故事,明白此詩的背景來歷。
2.梳理字音,自行對照標注進行文言實詞和虛詞的`字詞翻譯。
3.匯成連貫的句子翻譯。(不會翻譯的或有問題的地方進行標注)
提前背誦。
4.全班分為兩大組,根據本課內容自行準備一個短劇。四、教學過程(設計本課的學習環節,明確各環節的子目標)教學過程:
作者導入
1.讓學生講述與杜甫有關的小故事(慢則一則,快則兩則)。
2.讓學生說說我們所學過的杜甫的作品有哪些。
3.讓學生簡單介紹杜甫(提示:尤其要有最基本的文學常識)及作品背景來歷
教師補充明確: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于鄴城,由于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整體感知
1.聽朗讀,梳理字音及節奏,之后學生齊讀課文。教師點撥后用幻燈片明確。(在本課最后還要進行朗讀提升:有感情的朗讀)。
2.要求學生看課文注解,理解全文大意,整體感知。教師出示重點文言詞匯進行提問并最后明確于幻燈片。
3.教師提問
(1)《石壕吏》講述了一件什么樣的事?學生回答后教師點撥明確。
明確:它講的是唐肅宗乾元二年,唐朝窮兵黷武,為補充兵力以平定安史之亂,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
(2)《石壕吏》作為敘述詩,其敘述的時間,地點,人物,前因,后果分別是什么?搶答形式進行。
(3)根據內容如何進行分段。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并分析如此分段的原因,對所有課文分段的技巧進行
分析詩歌
第(1)段
征兵作戰一般都要健壯的青年,然而一句“老翁逾墻走”卻又告訴了我們什么?
學生暢所欲言,言之有理教師均予以肯定,并提示學生一定要聯想。最后教師明確于多媒體。
第(2)段
1.對于征兵一事,老嫗的哭訴有哪些?這些哭訴內容又說明了或是反應了什么?請同學們在回答相應詩句時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其他同學評價。老師點評。
2.面對老嫗的哭訴,官吏有什么反應?在對話中,酷吏和老嫗的形象是怎樣的?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明確。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9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積累“家醅、炮制、挑剔、薏仁”等詞語。
能力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反復誦讀中感悟語言,體會情感。
2.引導學生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品味文章清新質樸的語言和極富情趣的細節描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文中的風俗美、人情美,豐富精神世界,獲得思想啟迪。
二、教學重點、難點
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學會感悟,即通過作者對故鄉過年時春酒、會酒的懷念來感悟作者真摯、熱烈、深厚的思鄉情。
教學難點之一是學生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與體會,難以理解如此之濃的思鄉情,其二是要透過對語言文字的朗讀與解析來體悟情感。
三、教法
多種教學法相結合,以讀為主,在讀的基礎上突破悟這一難關。朗讀法,它是指通過朗讀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及意蘊。在朗讀中想象文中優美的生活畫卷,有情趣的生活細節。品讀法,它是指對重點詞句的反復誦讀體會它的深層內涵、表達作用和作者感情,培養學生的語言分析和審美感悟能力。
四、學法
1.“動筆讀文”法。發現關鍵詞,作出標記,找出關鍵詞在文中的作用。
2.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學課時: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同學們,你們小時候吃過最好吃的東西是什么?或玩過最好玩的游戲是什么?還記得那個味兒么,吃/玩的時候是什么感覺?現在懷念那個味兒么?懷念那段時光么?能不能用文字把你那段難忘的時光記錄下來呢?不能?沒關系,我請了一位作家來教大家(ppt展示作者名)大聲念出來----琦君。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品味琦君手中的那杯《春酒》(ppt)。
(二)聽讀課文,初步感知
1.標出段落序號
2.師生合作朗讀全文:現在請同學們微微閉上眼,用你最舒服的姿勢,帶上耳朵,聆聽。(背景音樂起,教師朗讀第1-2自然段)好,請同學睜開眼,翻開課本,同學們接著讀。(師生各一段交錯讀)
(三)瀏覽課文,整體感知
1.文章是用第幾人稱寫的?
板書:“我”
2.作者寫了哪些人?那些事?(ppt)
板書:人---母親、鄉鄰
事---喝春酒、喝會酒
(四)細讀課文,深入感知
1.“我“喜歡喝春酒么?從哪里看出來?
第一段: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shì)的(de),手里還捧一大包回家。
“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表現出”我“十分樂意去喝春酒,形象寫出當時的興高采烈。
“鼓鼓的“表現出當時喝完春酒后的滿足和快樂。”蜜蜂“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當時吃飽喝足的狀態,蜜蜂腹中采了蜜才變鼓,和我喝了春酒腹中甜甜的一樣。蜜蜂的形態小更能體現出我的可愛。
第二段:其實我沒等她說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里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
讀到這句話時,能想象出當時的畫面嗎?你是通過哪些描述來想象當時畫面的?“偷偷“”伸“”舔“,動詞的作用:形象、生動、活潑
第三段:我端著、聞著,走來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門檻時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卻全灑在衣襟上了。
“我“對”春酒“的喜愛和珍惜
第四段:我呢,就在每個人懷里靠一下,用筷子點一下酒,舔一舔,才過癮。
表現出“我“的機靈活潑,對春酒的喜愛,也看出鄰里之間關系融洽
2.“我“喜歡喝會酒么?從哪里看出來?
第五段: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zuǒ)鄰(lín)右(yòu)舍(shè)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著大花廳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眼巴巴“看出對喝會酒的急切期待
第六段:我呢,一定有份坐在會首旁邊,得吃得喝。
“我“能享受”坐在會首旁邊“的待遇,”得吃得喝“,體現出鄉鄰間的關系融洽和諧。
第七段:母親和我也各有一條,我就等于得了兩條,開心得要命。
“我“還能得雙份的禮物
3.兒子的話讓我想起了什么?
過渡:在“我“去”喝春酒“”喝會酒“的過程中,始終有一個人陪伴著我,她是誰?(母親。)多年后,”我”也成了母親,“我”也像母親一樣釀制了童年最愛喝的“八寶酒”,但是兒子卻說了一句話(第9段最后一句),兒子的這句話讓我想到了什么?
第十段:一句話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鄉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pēi)呢?
(五)探究主旨
Ppt展示:“像樹木花草一樣,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若能忘掉故鄉,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我寧愿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 ----琦君
1.琦君曾經深情地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一齊讀一讀
2.從這句話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濃濃的鄉愁
3.探究主旨
是的,作者寫這篇春酒就是為了懷念童年那段難忘的歲月,寄托自己的鄉愁。
(六)我思故我寫
有些事,注定會被時間淡去,但是文字不會,請你把故鄉難忘的回憶轉換成文字,寫一寫故鄉里,那人、那景、那事……(字數不限)
(七)欣賞配樂朗誦《鄉愁》---余光中
深情齊讀:像樹木花草一樣,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若能忘掉故鄉,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我寧愿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
《春酒》習題精選
一、為畫線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1、枸杞( ) A、jí B、qí C、qǐ
2、家醅( ) A、péi B、pēi C、pèi
3、撒開( ) A、sǎn B、sǎ C、sā
4、煨燉( ) A、dūn B、chún C、dùn
5、劃拳( ) A、huā B、huá C、huà
6、如法炮制( ) A、páo B、pào C、bāo
二、選詞填空
1、幕暮募慕
落______仰______招______ ______捐______僚______色______名
2、鈍燉沌噸
______酒遲______ ______角混______清______ ______位
3、摸模漠莫
楷______ ______仿______索______逆______然______沙______如
三、選出恰當的詞語填在橫線上
1、說話尤其要小心,要多討吉利,因此覺得很受______。
A、拘謹B、約束C、拘束D、束縛
2、不僅是酒,母親終年______的,做這做那,做出新鮮別致的東西,總是分給別人吃,自己卻很少吃。
A、勤勤懇懇B、勤勤快快C、勤勞節儉D、利利落落
四、將下列句子中畫線的部分各用一個恰當的成語表示出來
1、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領先、帶頭,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還捧一大包回家。( )
2、八寶酒,從名稱想到所包含的意義,是八樣東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棗、荔枝、桂圓、杏仁、陳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兩粒橄欖。( )
3、今年,我也照著現成的樣子做,泡了八寶酒,用以供相后,倒一杯給兒子,告訴他是“分歲酒”,喝下去又長大一歲了。( )
〖課內語段閱讀題〗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4題。
春酒以外,我家還有一項特別節目,就是喝會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錢用,要起個會,湊齊十二個人,正月里,會首總要請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謝,地點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廳。酒席是從城里叫來的,和鄉下所謂的八盤五、八盤八(就是八個冷盤,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熱菜)不同,城里酒席稱之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盤、四熱炒、四大碗煨燉大菜),是最最講究的酒席了。所以鄉下人如果對人表示感謝,口頭話就是“我請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鄰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著大花廳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母親是從不上會的,但總是很樂意把花廳給大家請客,可以添點新春喜氣。花匠阿標叔也巴結地把煤氣燈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點燃了,掛在花廳正中,讓大家吃酒時劃拳吆喝,格外的興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會首旁邊,得吃得喝。這時,母親就會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寶酒給大家嘗嘗助興。
席散時,會首給每個人分一條印花手帕。母親和我也各有一條,我就等于得了兩條,開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寶酒,都問母親里面泡的是什么寶貝。母親得意地說了一遍又一遍,高興得兩頰紅紅的,跟喝過酒似的。其實母親是滴酒不沾唇的。
不僅是酒,母親終年勤勤快快的,做這做那,做出新鮮別致的東西,總是分給別人吃,自己卻很少吃。人家問她每種材料要放多少,她總是笑瞇瞇地說:“大約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沒有一定分量的。”但她還是一樣一樣仔細地告訴別人。可見她做什么事,都有個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說:“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寶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給兒子,告訴他是“分歲酒”,喝下去又長大一歲了。他挑剔地說:“你用的是美國貨葡萄酒,不是你小時候家鄉自己釀的酒呀。”
一句話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鄉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1、注音。
⑴分量( ) ⑵如法炮制( ) ⑶挑剔( )
⑷釀酒( ) ⑸家醅( )
2、最后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據選段內容,概括母親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從文中任選一兩“點”內容(表現手法,有關語句均可),寫幾句評析的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基礎知識題〗
一、為畫線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1、C 2、B 3、C 4、C 5、B 6、A
二、1、幕慕募募幕暮慕
2、燉鈍鈍沌燉噸
3、模模摸莫漠漠莫
三、選出恰當的詞語填在橫線上
1、C
2、B
四、將下列句子中畫線的部分各用一個恰當的成語表示出來
1、一馬當先。
2、顧名思義。
3、如法炮制。
〖課內語段閱讀題〗
1、⑴ fèn ⑵ páo ⑶ tī ⑷ niàng ⑸ pēi
2、這是從心底發出的深深感嘆,點明游子的思鄉之情。
3、母親是一位勤勞、善良的、熱心助人的賢妻良母。
4、如:從這幾段中可以體味到人情之美:母親樂意把花廳“供人請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寶酒”為人助興;此時燈火明亮,人人興高采烈,母親因別人的贊美高興得“兩頰紅紅”。笑瞇瞇的母親,本本分分的村民,令人難忘。
《春酒》教學反思
核心提示:語文,因情感的滋潤而變得春意盎然。在語文教學中,觸發學生情感,使學生對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油然而生熱愛、向往、追求的欲望,是提高審美情趣的重要手段。這堂課,我想構筑的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情感...
語文,因情感的滋潤而變得春意盎然。在語文教學中,觸發學生情感,使學生對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油然而生熱愛、向往、追求的欲望,是提高審美情趣的重要手段。這堂課,我想構筑的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情感化生活化的語文課堂,采取相應的教學手段,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教師充滿情感的教學中始終處于憤悱狀態,從而和文本和作者和教師激起情感共鳴。
在本課教學中,我認為最成功的一點就是用情境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嘗春酒——品春酒——回味春酒”三個環節。三個環節,環環相扣,逐步引領著學生體悟文章的情感。首先,在舒緩的“思鄉”主題音樂中,學生通過深情的朗讀,能很快融入課文特定的情境,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從而對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其次,在品春酒這個環節中,我設置了“我喜歡_____因為_____.”的句式,讓學生活動起來,真正從課文之中去發掘去品去味體悟作者濃濃的鄉愁之情。第三,回味春酒,介紹作者生平時,我把它放在學生已體驗了蘊涵在春酒中這些美好豐富的情感后,已品嘗了這充滿道地家鄉味的“春酒”后,希望作者思鄉難回的感傷情緒能彌漫在他們的心間,讓故鄉一步步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為了加強學生對故鄉情結的進一步的感悟,我泛讀了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在感傷的旋律中,讓情感的渲染達到了一個高潮。最后,拓展訓練中,讓學生仿寫“故鄉的情節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回顧整節課,雖然完成了教學內容,但還存在著一些不足,讓我對這節課的教學有了一些反思:
一、教學環節的銜接處理不夠自然。課堂環節的緊湊、自然,更能突出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凸顯教師扎實的教學能力。在課堂中,我忽視了教學環節的銜接,處理略顯生硬。
二、教學中,學生朗讀不夠充分。語文課堂少不了讀書聲,有了朗朗讀書聲的課堂,才是真正的語文課堂。由于學生的朗讀不足,才導致了在后面環節中學生的活動雖熱烈卻不夠深入。
三、課堂活動中,學生對文本的發掘不夠充分。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體悟那份故鄉情結是蘊涵在春酒中的另一種滋味,它讓春酒的味道變得更醇厚,而生活中任何一個細節如果蘊藏著一份美好的情感都是一杯香甜的“春酒”,讓這些蘊涵其中的美好情感真正地成為豐富學生情感世界的活水。而在本節課的活動中,學生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僅能把握語言的文本意味,對于隱藏在語言文字背后的情感意蘊體會不夠,這主要基于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引領不足。
淺陋的思考但卻是我最真實的心聲。懇請得到各位同行的熱情指教,同時對給予我鼓勵、支持和指點的教師們致以最真誠的感謝。我知道這些言辭已化為一束溫暖的光,照亮我執著前行。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報告文學的特點和本課的獨特風格。
2、了解日本侵華歷史和南京大屠殺的詳情等歷史知識。
3、掌握文中出現的新詞生字。
二、能力目標:補充與南京大屠殺相關的歷史知識。
三、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
2、培養學生愛憎分明,勿忘國恥。
教學重難點:
1、把握文章的情感內容和作者的情感態度。
2、把握報告文學的特點和整體風格。
電教方式:多媒體等。
教學方法:講授法、質疑導讀法、提問法等。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老師在書上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解放很多年后的一天,有一個日本青年來到了中國。他是為了尋找他叔父的一件遺物而來,在一個陳舊的小旅館,一位經歷了抗日戰爭的老人接待了他。日本青年告訴老人,他叔父有一件遺物埋在了小旅館的后院,希望老人能幫他挖出來,并且越少人知道越好。老人幫他挖了半天,終于挖出來了,那是一個生了銹的鐵箱子,青年和老人把箱子搬到了旅館,但是老人要求看看里面的東西,青年答應了,于是他們把箱子搬到了老人的房子里。打開箱子,里面是一把劍,劍上還刻了字,不過已經模糊不清了,老人看了哆嗦了一下,青年要求老人快點放回去,并且他馬上要帶回國去。老人聽到他的話,馬上把劍放回箱子,并且“當”地鎖上了,青年很納悶。老人說,你不能把它們帶回國,這是日本侵華的罪證。那正是當年日本軍官在南京大屠殺的時候,進行殺人比賽用過的那把沾滿了中國人的鮮血的劍,上面還刻著被殺的人數,當時報紙上有刊登記載過。老人說,就是死也不會忘了的,當年他差點死在這把劍下!老人告訴青年,歷史是抹不掉的,這把劍應該送到博物館去。老人最后告誡青年,你應該讓你的國人知道,歷史是抹不掉的`,就算篡改教科書也沒用。當晚,日本青年帶著“歷史是抹不掉的”這句話,空手回國了。同學們,不管這個故事是否真實,不管時代怎樣變遷,歷史都是真的,歷史是無法抹掉的,“南京大屠殺”是真真切切發生在我國的,我們應該銘記歷史,勿忘國恥!今天,我們來學習溫書林的《南京大屠殺》,翻回到那令人痛心不已的一頁歷史。
二、整體感知
(一)同學們可以在課本下的注解勾畫出來這些新詞,理解意思。
慘絕人寰 毛骨悚然 蹂躪 襤褸 鼓噪 蠱惑
舉世聞名 令人發指 步履蹣跚 兇神惡煞
(二)分析文章題目《南京大屠殺》
提問:1、屠殺可解釋為“大批大批地殘殺”,為什么在“屠殺”前還要再加上個大字呢?
2、如果讓你在題目前加上一些形容詞,你會加什么形容詞呢?
(學生回答)答:
1、“大”說明南京大屠殺人數很多很多,屠殺者很殘忍很殘忍,想要使我們亡國。
2、可以在題目前加上無比殘忍、慘不忍睹、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為什么會有這樣悲慘的南京大屠殺呢?
歷史背景知識:從1939年到1945年,德國、意大利、日本三個法西斯國家發動了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人類文明無疑是一場巨大的摧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大歷史慘劇中,日本侵略軍在中國南京六個星期屠殺三十多萬中國人的黑暗一幕,無疑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恐怖暴行。當時,侵華日軍在中國大陸上制造了數不勝數的慘絕人寰、令人發指的罪行。
本文寫于1987年,是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50周年。在此之前日本右翼勢力曾于1982年、1986年兩次通過歪曲歷史的教科書,說南京大屠殺是“虛構”的屬“無稽之談”。本篇報告文學就是以大量的史料證據及當時尚存的人證,揭露日本鬼子慘絕人寰的罪行。
(三)本文是一篇報告文學,了解其特點
新聞性:真實、準確、時效。
文學性:性格刻劃、心理描寫、壞境渲染、細節鋪陳。
政論性:水平和價值的決定因素
(四)帶著下列問題通讀全文,理清思路。
1、本文開頭部分作者用了什么寫法來寫靜緣老太太的事件?
2、本文列出了哪幾次集體大屠殺的慘案?
3、本文是如何體現報告文學的特點的?
明確:1、開頭部分用了倒敘的寫法。
2、三次大屠殺:
①1937年12月13日的燕子磯大屠殺
②12月15日的下關大屠殺
③12月18日的草鞋峽大屠殺
3、本文具有報告文學的真實準確時效的新聞性特點,并且注重了性格刻劃、心理、環境等文學性的寫作,本文用了倒敘、夾敘夾議等寫法。另外還具有政論性。
(五)分析課文
點名讓一位同學讀課文開頭部分
1、文章開頭寫的是靜緣老太太發瘋的事件,作者為什么要以寫老太太的事件為開頭呢?
明確:靜緣是一個尼姑,那時她還是一個13歲的少女,日寇竟然也不放過她,她因受日本侵略者蹂躪,所以即使過了漫長的半個世紀,也無法抹平她心中的傷痕,可見日寇那是何等令人發指的暴行。
2、課文第一段的開頭寫景,寫的是一派美好的景色,接下來卻寫了飽受日寇殘害的老太太的突然發瘋,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景與人形成強烈的反差、對比,給人極大的沖擊力,使人受到震撼。
3、文章寫了美國護士的日記,作用是什么?
明確:引用事實,用護士當年親眼目睹的日記,證實日本侵略者令人發指的暴行,是老太太精神失常的罪魁禍首。
4、護士日記下面一段的表達方式有何特點,有什么作用?
明確:夾敘夾議的寫法,通過最后一句的議論,強調時光可以流逝,但是歷史卻無法忘記,也不能忘記,沉痛地告誡我們不能忘記歷史,勿忘國恥!
老師小結:了解了南京大屠殺的一些知識,我們要時刻記住歷史,牢記民族災難,要有一顆熱愛祖國的心。
第二課時
1、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一系列南京大屠殺的照片
說明有很多照片是日本人自己拍的,這是實證,但是,日本當局卻幾次篡改教科書,企圖抹去日本侵華的罪惡歷史,歪曲歷史,還誣告中國“虛構”南京大屠殺,日本的這種行為令人義憤填膺。
2、讓學生快速閱讀日軍大屠殺部分內容,了解三次集體大屠殺和兩次零散屠殺的情形
3、請一位同學復述“燕子磯大屠殺”的情況
引導學生注意文章的細節描寫,從中體會作者的情感。
屠殺方式,機槍掃射
明確此次大屠殺共死了多少人(五萬人)。
4、指名復述下關大屠殺的情形
引導學生注意日軍在此次大屠殺中用了什么手段進行殘殺和拋尸滅跡
明確此次大屠殺的人數——尸體堆積如山,只留下五十到一百人往江里丟尸體,像演啞劇,最后,丟尸的人也被機槍掃射,啞劇也結束了。
5、讓學生舉手,復述草鞋峽大屠殺
明確此次大屠殺中,日寇是如何虐待和殘殺俘虜和民眾的,還有,一個國民黨軍人如何艱難逃生。
凍餓——機槍掃射——澆油焚燒——毀尸滅跡
死難共五萬多人
明確這三次大屠殺的屠殺方式慘無人道,令人發指,日本侵略者真是禽獸不如!
6、講析日軍零散屠殺的兩件慘案
提問:日軍零散屠殺是哪兩件慘案?
學生回答:(1)向井敏明和野田巖殺人競賽
(2)田中軍吉以“助廣”寶劍連殺中國人300多人
①請同學復述殺人惡魔比賽殺中國人的事件。
明確這兩個人喪失了人性,罪行不可恕
②讓同學說說這兩個事件在寫法上有何不同
學生答:前者詳寫后者略寫,詳略得當
老師小結:同學們,學到這里,我們已經充分領略了日本侵略者的慘無人道、滅絕人性的罪行,那時,山河破碎,血染長江,祖國哀嚎,多么令人痛心,讓我們記住歷史,勿忘國恥,能更加激起我們的愛國之情。
1、全班齊聲朗讀國際法庭查證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所殺的中國人數,明確日軍殺了多少中國人。
明確被查證的就有34萬人,還有許多無法查證和舉證的,被焚尸和秘密活埋的人數是無法估計的,在中國大地上,又有多少人被殺害,卻是無法統計的,可見日軍的罪惡有多大。
2、請同學朗讀文章的最后內容
這些文段抒發了為祖國強盛而倍感欣慰、自豪之情。回顧歷史,我們既要了解祖國的文明和曾經的富強,也要記住祖國深重的災難和民族是奇恥大辱,明白以后的路該怎么走。
總結課文
(1)聽朗讀錄音,把握感情和語氣,從中體會作者的感情
(2)把握全文重點
寫作特色:
(1)倒敘的寫法,突出某一重要事件,形成對比,強化主題;
(2)夾敘夾議的寫法,更好地表達情感,表露思想;
(3)引用歷史事實資料,增加事件的可信度,強烈地批判了日本侵略者。
布置作業:寫一篇600字的讀后感
課后練習:完成課本的課后練習
板書設計:
三次 ①1937年12月13日的燕子磯大屠殺→屠殺方式:機槍掃射 日軍
集體 ②12月15日的下關大屠殺→屠殺方式:排隊槍殺 慘無人道
大屠殺 ③12月18日的草鞋峽大屠殺→屠殺方式:用鐵絲網圈圍槍殺 罪不可恕
兩次零散 (1)向井敏明和野田巖殺人競賽(詳寫)
大屠殺 (2)田中軍吉以“助廣”寶劍連殺中國人300多人(略寫)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1
【教學目標】
1、體會江南水鄉的文化生活,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
2、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
3、體會農家少年的純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真摯感情;理解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留戀之情。
【教學重點】
本文的景物描寫細致逼真,充滿江南水鄉的特色。引導學生領會江南水鄉的自然美、人性美,是本文教學的重點。
【教學難點】
本文通過“社戲”來表達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留戀之情,引導學生理解這一情感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課前預習】
1、查字典解決生字詞。
2、自讀課文熟悉故事情節。
3、搜集與社戲內容有關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童年是美好的、快樂的。童年是一道七色的彩虹,時常引導我們走向夢的故鄉;童年是一首動聽的歌曲,伴我們在人生的舞臺上徜徉;童年是一瓶醇香的美酒,將我們純真的往事珍藏;童年是一條彎彎的小船,載我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一只快樂的小鳥,張開翅膀,攜我們在自由的藍天上飛翔;童年又是一枚小小的鈴鐺,不管春與夏、秋與冬,永遠在我們記憶深處回響……是啊,童年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歡快跳躍的音符,說不盡道不完。今天讓我們走進魯迅的《社戲》,一起去感受童年的純真和美好吧。
二、檢查預習
1、介紹魯迅的相關知識,教師補充。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代文學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彷徨》,雜文集《墳》等。
2、字詞檢查。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理清文章結構。
(教師可適當提示:本文的線索是什么?根據線索劃分課文層次。)
明確:本文的線索是到趙莊看社戲。
可劃分為三部分
①看戲前(第1~3段);
②看戲中(第4~30段);
③看戲后(第31~40段)。
2、用圈點勾畫法標出自己欣賞的詞、句、段。
3、了解課文內容,初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探究,平橋“樂”事
速讀第一部分,思考問題。
1、平橋村是怎樣的一個村莊?
明確:平橋村近海臨河,“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是一個勞動人民居住的環境優美的小村莊。
2、“我”在平橋村得到了很多優待,這表現了村民的什么特點?
明確:村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
3、“我”在平橋村有哪些樂事?概括回答。
明確:掘蚯蚓;去釣蝦,蝦歸“我”吃;一同去放牛。
4、本篇題為“社戲”,重在敘寫去看戲,寫這些在平橋村的一般樂事又有什么作用?
明確:寫這些在平橋村的一般樂事,多方面地表現出那段生活的樂趣。釣蝦、放牛已是樂趣甚濃,“第一盼望”的“看戲”就應更樂趣無窮。這樣,為寫大樂事——看社戲作了鋪墊。
5、這樣一個偏僻的小村莊卻是“我”的“樂土”,這是因為什么?
明確:
(1)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類難懂的書,可以自由快樂地生活。
(2)這里有許多年齡相仿的小朋友陪著“我”玩,彼此平等,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
(3)每天可以釣蝦、放牛,生活豐富多彩,并充滿了友愛和情趣。
五、合作探究,趙莊看戲
默讀第二部分看社戲的全過程,并思考:
1、圍繞社戲主要寫了哪幾件事?并據此劃分這部分的層次。
明確:
第一層(第4~9段):看社戲前的波折。第二層(第10~13段):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第三層(第14~21段):在趙莊看社戲。第四層(第22~30段):看社戲后深夜歸航。
2、看戲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來是如何解決的?為什么這樣寫?
明確:
波折一:一時叫不到船——轉機一:八叔的航船回來了。
波折二:母親不準“我”和別人一同去——轉機二:少年們愿意和“我”同去。
波折三:怕外祖母擔心——轉機三:雙喜用寫包票的話做了保證。
這樣敘寫既突出了雙喜等小伙伴們的友愛、聰慧,同時也顯得文筆曲折。
3、終于去看社戲了,哪些文字寫出了“我”急切的心情?
明確:“我”坐航船去看社戲途中曾有兩點誤認: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認成趙莊,一是把“漁火”誤認成戲臺上的燈火。心急才產生了誤認,寫這兩點誤認,既構成了情節的曲折,又進一步表現出“我”急欲到趙莊看社戲的心情。
4、在作者筆下,“我”急切要看到的戲好看嗎?為什么?
明確:不好看。原因:①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沒翻;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③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終于出臺了”,并不停地唱著。
六、合作探究,月下歸航
1、在返航途中,作者運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從視覺和聽覺角度,寫“我”對趙莊的留戀;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從正面、側面進行描寫,突出船快,表現了孩子們駕船技術的高超。
2、夜深了,人乏船慢,興致將盡,在小說將要結束之際,偷豆一事又把情節推向了高點。為什么說是“偷”?這個情節的設置是為了表現什么?
明確:孩子們認為背著大人摘豆吃是不應該的,所以直言不諱地說“偷”。“我們偷那一邊的呢?”“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這些話足以表現出這群農家孩子的熱情好客、純樸善良、天真活潑。偷豆這一情節,表現了農家少年的天真、熱情、純樸和稚氣。正是因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羅漢豆有了無比的美味,才使“我”終生難忘。“偷”反映了小朋友們誠懇待客的熱情;“偷”跳動著小朋友們純潔無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們周到細致、天真純樸的天性。文中的“偷”是一種熱情的、無私的、天真質樸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歡樂。
七、品讀賞析,景物描寫
1、去趙莊看戲的途中,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夏夜行船的美景?
討論歸納:
嗅覺:豆麥和水草的清香。
觸覺:感到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
視覺:碧綠的豆麥田地、水氣中朦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連山、星星點點的漁火。
聽覺:似乎聽到了歌吹。
想象:……幾點火,料想便是……漁火。
2、這樣描寫看戲途中的情景,起到什么樣的作用?表現了“我”什么樣的心情?
明確:這段描寫,從感官入手,描繪了豆麥、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連山、皎潔的月光、閃亮的漁火、婉轉悠揚的'笛聲、孩子們的歡笑聲,寫得有聲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寫連山,以動寫靜;寫笛聲,以聲傳情;寫漁火,由遠及近。這樣寫,既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之感,又將社戲放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給讀者。表現了“我”急欲看到社戲的迫切心情。
(學生齊讀第11、12段,體會景物描寫的妙處。)
小結:這是一段優美清麗的自然環境描寫,寫出了農村夜景的清新,寫出了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戲的迫切心情,情與景有機地交融在一起。
八、復述偷豆,感知人物形象
(請學生復述偷豆情節。)
這一情節描寫的主要人物是誰?其他人物有誰?他們具有怎樣的品質?
(學生跳讀相關段落,勾畫語句,概括人物性格。小組討論交流。)
明確:主要描寫了雙喜,其他人物還有阿發、桂生、六一公公。
雙喜:膽大心細、聰明伶俐、自信,能為他人著想,體貼,有責任心。
阿發:天真、調皮、質樸、熱心、憨厚、無私。
桂生:純樸、勤快。
六一公公:寬厚、善良、純樸、好客、熱誠。
九、歸納主旨,體驗反思
1、戲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呢?
(學生討論)
明確:“我”所難忘的是農村特有的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以及人們樸實、善良的性格。對這段生活的回憶也表達了“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請你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明確:本文通過記敘“我”與農村孩子看戲前后的故事,贊美了農民和農家孩子純樸的品質和聰明才干,表現了作者向往美好生活、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十、課堂小結
課文寫的是“我”少年時代在平橋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畫了一群農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農村自由天地中充滿詩情畫意的兒童生活畫卷,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質,反映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和對自由的向往。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2
教學目的:
1.誦讀全文,體會作者情感
2.按照游覽順序,分析課文內容
3.掌握情隨景生,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重點:
1.背誦全文
2.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方法:
導讀-點撥-背誦-拓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想:
本課內容較多,教參建議兩課時學完,我設想利用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能調動起學生借助多種感官接受知識的特點,特擬定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進程:
一、導課:
以“黔驢技窮”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驢》導入寫景散文《小石潭記》的學習。
(課件展示:“驢不勝怒,蹄之……”的畫面)
二、預習情況檢測:
1.解釋(課件展示)
潭中魚可百許頭,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以其境過清
2.理解(課件展示)
全石以為底,斗折蛇行,凄神寒骨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課件展示:朗讀錄音)
四、分析課文內容:(朗讀――思考―討論――分析――點撥相結合)
(課件展示:思考: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2.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3.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點?)
五、分析寫景順序:(課件展示)
小結:景色特點:
石奇樹美,水清魚樂
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寫景順序:
按照游覽的順序,即:游蹤
發現――近觀――遠望――感受
六、體會并感悟情景交融的寫法:
思考:(課件展示)
1、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到“一切情語皆情語。”那么你能說出作者觀魚時是怎樣的心情?
2、瀏覽重疊最后又是怎樣的心情?
3、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境?
小結:
作者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所以才會有發現小石潭時心樂之,觀魚時覺得魚似與游者相樂的愉悅心情;但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便會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自然流露出來。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七、學生自讀、齊讀,進一步體會課文內容及作者情感。
八、檢查學習效果:(課件展示)
背誦向導
從小丘-隔-聞-如鳴佩環-心-伐—下-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坻-嶼-青樹翠蔓……潭中魚-皆若-日光-影-佁然-俶爾-似與……
潭西南-斗折-其岸勢……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愴-以其境-不可……同游者……
九、小結全文:
本文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寂,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杰出的寫作技巧。
十、知識遷移(課件展示:景物圖片)
要求學生先認真觀察,再嘗試用語言描繪,注意學習作者的寫法。
《小石潭記》知識點歸納
一、文學常識: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韓柳”。劉禹錫與之并稱“劉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與之并稱“王孟韋柳”。代表作有《黔之驢》、《捕蛇者說》、《永州八記》及絕句《江雪》等
二、主旨:
本文描寫了小石潭凄清幽美的獨特風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后無法排遣的憂傷凄苦的思想感情,曲折反應政治上受打擊,懷才不遇的`憤恨不平。
三、一詞多義:
1、清:A、水尤清冽(清澈) B、以其境過清(凄清) 2、見:A、下見小潭(發現) B、明滅可見(看見)
3、從:A、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自) B、隸而從者(跟隨,隨從)
4、可:A、潭中魚可百許頭(大約,約摸) B、明滅可見(能夠,可以)
5、差:A、參差披拂(長短不一) B、其岸勢犬牙差互(交錯)
6、環:A、如鳴佩環(玉環) B、四面竹樹環合(環繞) 7、道:A、伐竹取道(道路) B、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8、居:A、不可久居(停留) B、居十日(過) C、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在)
9、樂:A、心樂之(以……為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B、似與游者相樂(逗樂,形容詞用作動詞)
10、而:A、乃記之而去(不譯,表順接關系。) B、隸而從者(不譯,表并列關系) C、潭西南而望(不譯,表修飾關系)
11、游:A、皆若空游無所依(游動) B、同游者(游覽)
12、環:如鳴佩環(玉環) (2)竹樹環合(環繞))
13、為:A、全石以為底(做為) B、為巖(成為)
四、詞類活用:
1、如鳴佩環,心樂之(以……為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2、近岸,卷石底以出(形容詞用作動詞,靠近,接近
3、皆若空游無所依。空:名詞作狀語,在空中。
4、凄神寒骨(“凄、寒”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凄涼,使……寒冷”的意思)
5、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的牙齒一樣。
6、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詞作狀語,向西。
7、下見小潭。下:名詞作狀語,向下。
8、日光下澈。下:名詞作狀語,向下。
9、俶爾遠逝。遠:名詞作狀語,向遠處。
10、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詞作狀語,向西南。
11、斗折蛇行。斗:名詞作狀語,像北斗七星一樣。蛇:名詞作狀語,像蛇(爬行)那樣。
12、如鳴佩環。鳴:使動用法,使……發出聲音。
13、近岸。近:形容詞作動詞,靠近。
14、隸而從者。隸:名詞作動詞,跟著。
五、古今異義
1、小生:古義:青年,后生。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今義:指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去:古義:離開。乃記之而去;今義:常用義為“往”。
3、居:古義:停留。不可久居;今義:住。
4、聞:古義:聽到。聞水聲;今義:用鼻子嗅氣味。
5、可,古義:大約。潭中魚可百許頭;今義:可以。
6、布:古義:映。今義: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許:古義:用在數詞后表示約數,相當于現在用法的“來”。今義:允許。
六、詞語解釋:
【篁(huáng)竹】竹林。 【尤】格外。 【清冽】清涼。冽,寒冷。 【以為底】把,用【卷(quán)】彎曲。
【坻(chí)】水中高地。 【嶼】小島。 【嵁(kān)】不平的巖石。 【蒙】覆蓋,遮掩。 【絡】纏繞。
【綴】連結。 【參(cēn)差(cī)】長短高低不齊。 【披拂】隨風飄動。 【隸】隨從。 【從】跟從。
【許】表約數,相當于同樣用法的“來”。 【依】依靠。 【澈】穿透。 【布】照映,分布。【佁(yǐ)然】呆呆的樣子。 【俶(chù)爾】忽然。 【逝】去,離開。 【翕(xī)忽】輕快敏捷的樣子。
【明滅】忽明忽暗,又指時隱時顯。 【差(cī)互】參差不齊。 【源】源頭。 【環合】環繞。
【寂寥】靜寂。 【悄(qiǎo)愴(chuàng)】憂傷的樣子。 【幽邃(suì)】幽靜深遠。【境】環境。 【乃】于是,就。
七、特殊句式
倒裝句:
1、如鳴佩環(正確語序:如佩環鳴)好像玉環玉佩相碰擊發出的聲音。
2、全石以為底(正確語序:以全石為底)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確語序:石底卷以出)石底向上彎曲,露出水面。
省略句:
1、乃記之而去。(省略主語“這番景致”)于是記下這番景致便離開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語“小溪的岸邊”)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前行那樣蜿蜒。
3、以其境過清。(省略主語“我”)我因為它的環境過于凄清。
1、文中與“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2.抒發作者抑郁憂傷之情的一組句子是: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3.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如何理解這“一樂一憂”?作者參與政治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感情的主調,寄情山水正是為擺脫這種抑郁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4.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凄悲涼。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3
【學習目標】
1、通過學習故事,能夠選擇有波折的典型材料;
2、交流閱讀故事的心得體會,掌握創寫故事的基礎知識,激發學生的聯想與想象,并合理的運用到寫作中;
3、通過講故事的訓練,培養寫作興趣,能夠多問“為什么”“怎么樣”,寫出比較精彩的故事。在創編故事中學會尊重他人的愛,學會關愛他人。
【學習方法】賞析故事,交流閱讀故事的心得體會,練筆掌握創寫故事的基礎知識,激發聯想與想象,并合理的運用到寫作中。
【課時分配】
第一課時寫作方法指導
一、導入
1、聽故事《狼》蒲松齡
原文: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2、找出故事情節及懸念或波折
故事情節:遇狼→懼狼→御狼→殺狼
懸念1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
懸念2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懸念3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懸念4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二、簡介故事(備課材料)
(一)什么是故事?
故事就是一件事,二三個人,轉幾個彎。就是講“這幾個人”在做什么事。故事,就是傳遞″人″的行為。
故事要有核心情節和精彩的細節,稱為故事核。故事是寫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圍繞故事核進行的。文章所運用的各種手法目的都是先將讀者引向歧途,最后再引向故事核。故事核就像目的地。
情節就是事件。趙和松老師創作談——好故事要好情節來保證,沒有好情節就不會有好故事。那么,有了好情節,是不是一定會有好故事了呢?
重情節,莫輕細節。細節是作品的細胞,是故事作品中刻畫人物和描寫事物的重要手段。故事中反映生活和塑造人物,情節是主要的,那么細節是重要的。
″事件″又是誰″制造″的呢?事在人為,由故事中的人物制造出來的。所以,我們在結構故事情節的時候,不能忽略了人物。
日常生活中,同樣一件事,讓不同的人去干,其結果截然不相同。正因為兩個不同的人,由于他們的想法不同,做法不同,才會演繹出曲折,多變的情節來。所以,情節由人物制造的。人物在故事所規定的特定環境中,人物之間的行為軌跡,才構成了故事作品中的情節。
情節和人物,好比一對雙胞胎,是同時存在的。所以,故事不單單講″事″,是講″這幾個人″在做什么事。
一個故事好聽不好聽,好看不好看,不單單取決于情節曲折不曲折,動情不動情;還依賴于故事中人物有趣不有趣;鮮靈不鮮靈。
故事創作要上一層樓,除了強調情節″超常″以外,還要強調″人物″的超常,就是要塑造好故事中的人物。故事中的人物塑造,它和小說中的人物塑造有何異同?強調了人物塑造,會不會削弱了故事情節?情節與人物,究竟是相生相克;還是相輔相成?為了讓我們傳統的故事,能與時俱進,永葆青春。我希望廣大的故事作家,都來關心、研究故事的創作理論,我愿意和大家一起作進一步的討論。
(二)如何設定一個故事?
1、最開始要設定背景。而且要好好地設定,因為背景占了主導位置。
2、通過故事背景來設定人物的性格。要注意同樣的人在不同的環境下成長會產生不同的性格。
3、情節要通過人物的性格表現,行為和環境來設定,不然很容易離題。
4、要注意主要人物的生活細節,可能對劇情發展有重大的影響。
(三)怎樣才算是一個故事?
1、要有故事背景。若故事發生在一個空洞的'場所或什么也沒有的地方,可不能算是一個故事。
2、人物。若沒有人物,哪能組成一個故事?
另外注意,人物有中心人物,線索人物,周旋人物和次要人物和臨時事件人物。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系和為什么會形成那種關系要好好地設定。因為人物的地位是很高的。
3、生活。人總要生活,若人沒有了日常生活就不能組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了。
4、中心。主題所圍繞的就是中心。故事也是圍繞著中心來發展的。例如,你選擇了和平這個主題,那么中心就可以是通過戰爭來爭取幸福和和平。或者通過愛的改造世界而得到和平。
5、故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有意義。若一個故事沒有明確的意旨,沒有一個使讀者感動的意義,就不能算是一個故事了。
(四)組成一個故事的元素
⑴故事背景⑵地點⑶人物⑷生活細節⑸主題⑹意義、主題
(五)寫故事的要點
寫故事可以是真人真事,也可以是虛構的人和事。那么,寫故事要注意什么呢?
1、要完整的敘述一件事。有頭有尾,要素齊全,層層設疑,引人入勝。
2、人物關系的合理設定。(1)通過想象來設置人物:要根據命題中的要求,想象設置人物。(2)運用描寫手法,表現人物個性:可以綜合運用描寫人物的方法,如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及心理描寫來豐富人物形象,給故事增光添彩。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物,那人物之間要有反差,有矛盾,差異才能產生故事的魅力。?
3、無論大事小事都要設定好原因和結果
4、情節不要死套,要合理運用,并要符合人物的思想與行為。情節,就是事情的發展過程。在故事里就是人物、人物關系的變化發展過程。簡單說,寫出的故事要有“開頭——發展——結尾”的過程。當故事沿著時間順序向前發展的時候,要注意情節的前后關聯,后邊說的故事,要和前面講過的事情有關系。故事的寫作順序通常是從開始到結束,當然可以用倒敘的方式先寫結果,然后再寫事情的起因。有的時候還會有插敘,但要注意別把插敘成分寫得太多而跑了題。?
5、要讓人物有血有肉,更要讓故事給人感覺起來是真實的。
6、內容創新。就算題材很老土也要想辦法使故事變得生動有趣。方法很多,比如在敘述方法上創新一下,或者從新的角度來分析故事,大膽想象,總之就是要有新的突破。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4
[教學目的]
1、了解古代勞動人民向往追求美好愛情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中重章疊句的形式:即《詩經》的表現手法。
[教學重難點]
1、把握誦讀的要領,掌握誦讀技巧。
2、《詩經》的內容理解。
[教學時數]
二教時
第一教時
一、導語設計
在我國幾千年的古典文學長廊中,《詩經》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它是詩歌文學的鼻祖,是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今天我們學習的二首詩均出自于《詩經》。
二、解題
《詩經》本稱“詩”,后被儒家奉為經典,才稱《詩經》,是我國第一郎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305篇詩歌,古時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編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論語》說:“不學詩,無以言。”占人認為經過詩教,可以導致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學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
三、研習課文
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范讀課文,結合注釋,掃除文字障礙。
雎鳩(jiū):一種水鳥。
窈窕(yáotiáo):文靜美好的樣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種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這里指時時。寤,醒著。寐,睡著。
蒹葭(jiānjiā):蘆葦。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邊。
(2)初步感知詩歌的形式特點。
①題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疊章的形式,即重復的章節,意義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變。
④為了獲得聲韻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
(3)概括每首詩的主要內容。
《關雎》寫的是詩人對河邊摘荇菜的美麗姑娘的愛戀。
《蒹葭》是一篇美麗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飽含無限情意。
四、布置作業,熟讀全文,口譯全文。
第二教時
一、復習上節課內容
二、具體研習
1、從內容上來說這二首古詩有一個共同特點,都表達了作者對所愛之人的'思念。
《關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等句。詩人從夜不能寐到主動接近,表達了對采荇菜姑娘的無限傾慕和大膽追求。在《國風》中,最集中的是關于戀愛和婚姻的詩。在《詩經》時代,在某些地域,對男女交往的限制還不像后代那樣嚴格,由此我們在這些詩中可以看到年輕小伙對美麗姑娘的大膽追求。
《蒹葭》“溯洄從之”、“溯游從之”表達了詩人追求所愛的堅強意志。“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說明愛的路上困難重重,道路曲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達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情意。
2、從總體上說,社會的制約是逐漸嚴格起來的,戀人們對自己的行動,不得不有所拘束。于是我們在《國風》里看到許多情詩,詠唱迷惘感傷和可求而不可得的愛情。在后人看來,這也許是一種含蓄微妙的藝術表現,但在當時,恐怕主要是壓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一切詩歌的藝術風格都不是無緣無故地形成的。明朗熱烈的風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產物;含蓄委曲的表達,總是感情壓抑的結果。
3、《詩經》里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
《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它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的開頭。
《關雎》中用“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時關雎和鳩,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和諧恩愛。
《蒹葭》里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繪在一個秋日的清晨,詩人來到河邊,為的是追尋那思慕的人兒,而蘆葦叢卻呈現出冷寂與落寞的氣氛。
4、《詩經》的語言特點。學生朗讀歸納,體會作用。
(1)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為主干。可由此推想,當時演唱的《詩經》音樂旋律是比較平穩的、簡單的。
(2)常采用疊章的形式,即重復的幾章節,意義和字面只有少數的改變。《蒹葭》全篇3章12句,只變動了十幾個字,不但寫出了蘆葦茂盛的狀態,愛情道路的曲折綿長,伊人雖近在咫尺,但又遙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過不斷重復的旋律,表現出詩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在現代歌曲中,還常看到這種情況,這說不上影響,卻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3)通過小組朗讀體會。
作為歌謠,為了獲得聲音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在古漢語的規則中,這類詞匯扼抵是形容詞,所以也有助于表達曲折幽隱的感情,描繪精彩美麗的自然。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例子,并體會其作用。《關雎》中“關關”(疊字)形容鳥叫聲,“窈窕”(疊韻)表現淑女向美麗,“參差”(雙聲)描繪水草的狀態,“輾轉”(疊韻)刻畫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狀,既有和諧的聲音,又有生動的形象。《蒹葭》中的“蒼蒼”、“萋萋”、‘采采”(疊字)形容蘆葦茂盛的樣子,為下文“溯洄從之”、“溯游從之”作了輔墊,渲染了氣氛。通過全體朗讀體會。
三、布置作業背誦全文。
《詩經二首》知識點
【主題思想】
《關雎》寫的是一一個青年男子對一個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的過程,寫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悅,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與追求。
《蒹葭》通過對特定情境的描寫和對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表現了主人公對遠方的意中人強烈的思念之情及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惱。
【文章結構】
關雎:河邊邂逅-朝思暮想-琴瑟友之
一見鐘情-輾轉反側-鐘鼓樂之
(愛慕)(相思)(愿望)
蒹葭:蒹葭蒼蒼-所謂伊人-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所謂伊人-宛在水中抵
蒹葭采采-所謂伊人-宛在水中沚
【文學常識】
《詩經》本稱《詩》,后來被儒家奉為經典,才稱《詩經》。題目“關雎”中的“關”是擬聲詞,鳥鳴之聲;“雎”,雎鳩,種水鳥。題目“蒹葭”中的“蒹”指蘆葦一類的植物;“霞”指初生的蘆葦。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寫水鳥雌雄和鳴,相呼相應,在那水中的沙丘之上,像是戀人同唱著歡悅的情歌一樣。“關關”,形容水鳥和鳴,疊字象聲;同時聲中見意,示雌雄相應,彼此相關雎鳩,水鳥,據說它們“生有定偶而不相亂,偶常并游而不相狎”。
開篇二句聲情并茂:它以悠揚、平正之音,為全詩的“中和之美”定下基調;又以雎鳩和鳴起興,所謂“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為以下正面抒寫愛情創造了和諧的氣氛,象征意味既深且濃。接下去寫“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毫不突兀了。“窈窕”,連綿字,美好的樣子,形容“淑女”;“淑女”,即好姑娘;、“好述”,就是好配偶。首章落實到:“美麗的好姑娘,正該同美好的男子配成雙”,成為全詩的綱領,提攝全篇。
《蒹葭》是一首描寫愛情的詩。詩的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愛著一位姑娘,她住在湖的對岸。青年和姑娘也許有過一段交往,也許只是偶然見過一面,但他已經深深地愛上了她。在深秋的一個早晨,他來到湖邊,思念起她來,思量怎樣才能得到她的愛情。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5
一、 教學目標
1、 了解江南的雪與朔方的雪各自的特點;
2、 通過魯迅的生平,理解魯迅對兩種雪不同的態度;
3、 理解本文一些深奧難懂語句的深層含義;
4、 比較閱讀《江南無雪》和莫泊桑的《雪夜》。
二、 教學重難點
理解魯迅對兩種雪不同的態度,探究他為什么會持有這樣的態度
三、 教學課時
兩課時
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請學生回憶魯迅的作品及我們已經學過的魯迅的文章。
二、 整體感知
聽課文錄音,整體感知
再讀課文,結合課后的附文,說說你對這篇課文不懂和搞不清楚地地方還有哪些?
三、 文本探究
1、請大家找一下關于這篇散文詩的關鍵句。
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2、課文題目是雪,作者寫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你以為作者更喜歡哪兒的雪?
江南的雪與朔方的雪(更喜歡朔方的雪)
3、魯迅是怎樣描寫江南的雪的?江南的雪具有怎樣的特點?
朗讀課文1-3段。
文章開頭首先提到暖國的雨,在博識的人們眼中,它是單調的。
然后對比著引出有著豐富多彩之美的,是江南的雪:
1)、它有著一個色彩斑斕的環境,各色各樣的'花在雪野中生長,“許多蜜蜂忙碌”,又不禁讓人聯想,“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2)、江南的雪還和孩子們的快樂聯系在一起,雪天雖然將孩子們的手凍得通紅,但也給他們帶來了快樂的游戲。
對塑雪羅漢的生動描寫滲透了作者脈脈的溫情,“潔白”、“明艷”、“閃閃生光”這些形象詞語融進了作者對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憶,也是在通過孩子們的眼睛去描繪令人欣喜的場景。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機,孕育著生命。
3)第三段,雪羅漢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記憶,也是美的象征。可是到了第二天,“晴天又來消釋他的皮膚,寒夜又使他結一層冰”,時間讓美消褪;“嘴上的胭脂也褪盡了”,美似乎染上了一些不和諧的色彩。
4、魯迅又是怎樣來描寫朔方的雪?朔方的雪又句怎樣的特點?
朗讀課文4-6段。
第四段,“朔方的雪”出場了。它以孤獨不妥協的姿態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它“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在孤獨寂寞之中,北方的雪譜寫了一曲最為動人的樂章:“凜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儼然是一個斗士。它“蓬勃地奮飛”,彌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像是一個奔放的挑戰者。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案12-14
初中八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2-19
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教案12-06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01-19
八年級語文下冊備課教案01-09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05-20
蘇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全套教案11-05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春酒》教案11-07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02-01
八年級語文下冊孤獨之旅教案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