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八年級上冊語文《湖心亭看雪》教案設計(通用9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湖心亭看雪》教案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上冊語文《湖心亭看雪》教案設計 1
一、導入
有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的西湖一直以她的秀麗風光吸引著人們,文人墨客為他夢縈魂牽,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請同學們回憶這些詩句:
這些分別是描寫西湖的春夏之景,西湖的雪景又如何呢?今天我們就隨張岱去領略西湖雪景感受作者情懷。
二、疏通文意
1.首先請大家聽讀課文,注意字音和停頓.
2.請大家熟讀課文,讀準字音,理解屏幕上的字詞。
3.2生朗讀課文,字義理解
4.對照課文注釋,同學間相互幫助,用現代文翻譯全文,有難點的`地方做好記號。
5.訂正難點
6.抽點翻譯。
三、品雪景
既然看雪,請找出描寫西湖雪景的句子。
1. 這種景色給你什么樣的感受?{讀出蒼芒靜寂之感,似乎作者此時的心境也猶如此景}
2. 如果換成:一道 一座 一艘 三個,有什么不同?
3. 這段景物寫法上有何特點。(用繪畫的手法寥寥幾筆就勾畫出景物特征,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園,多與少,大與小 動與靜簡潔概括。表現出悠遠脫俗,蒼茫靜寂的情味。)
4. 理解白描,并辨別例句。
5. 背誦
四、析人物
天寒地凍之日卻心懷雅興,前往西湖賞雪景之人絕非常人,用文中一個字概括,哪個字?【癡】
1. 癡在何處?請出文中找出相關語句。
癡在行為,分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寫法特點(聽覺)
癡在情感 【獨】(清高孤傲 超凡脫俗)(有舟子隨同前往,為何還說是獨往湖心亭)
2. 作者已夠癡了,更有癡似相公者。兩位癡人相見會是何種情形呢?
根據課文最后自然段加上自己的想象生模擬表演。
師小結:從你們的表演中我看到了他鄉遇故知的喜悅,看到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和別曾相識的坦蕩,志趣相投以酒代情的豪放。也感受到了離別的傷感。
3. 我要采訪你們了,既然知音難覓,為何不互留聯系地址姓名,不進一步了解身份官職,只是說“金陵人,客此”?
注重的心靈的交流,注重的眼前的景,心中情,而不是身外俗事。這也是他們不同常人,“癡”的性情的表現。
4. 不知有一點我們同學們注意沒有,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其實是清朝,而開頭時間依然以明朝的崇禎年號記錄時間。有何深意?(文章彌漫一種淡淡愁緒,對故國的思念,是作者情感孤傲,超凡脫俗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五、總結
這節課我們欣賞了清淡雅致西湖雪景,了解了蒼勁大氣白描手法,也感受了作者情感脫俗情懷。可謂“情在景中,景在情中”。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寫作中學會讓景物含情。
六、背誦
八年級上冊語文《湖心亭看雪》教案設計 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能力目標
1、賞析描寫雪后西湖奇景的文字。
2、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感受明人的生活態度。
德育目標
文中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情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教學重點】
1、深入理解本文的寫景句子。
2、熟讀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1、正確理解文章意思,體會作者描繪雪景的獨特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系。
3、理解文中“獨”與“癡”兩字的內涵,體會它們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杭州西湖是我國著名的旅游勝地,被譽為“人間天堂”,自古以來就有無數文人墨客為它留下了不少傳世佳作。關于西湖的詩句,我們耳濡目染的詩句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等等。寫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悅,六月西湖荷花的艷麗。
是啊,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可見,擁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見不同的西湖。讓我們步入張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書以終。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明亡后,張岱曾參加過抗清斗爭,后來消極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他的文章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總帶有淡淡的哀愁。
張岱曾有《自題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而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覆甕,比喻著作毫無價值,只可以作蓋醬罐用,多用為謙詞。作者在自嘲中諷世罵時,顯示自己的卓然獨立。
三、通過教學媒體資源,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意。
四、學生自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字詞意義,重點字詞共同解決
1、提出重點字詞:
⑴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消失。
⑵是日更定:完了,結束。
⑶余拿一小船:撐,劃。
⑷霧凇沆碭:白氣彌漫的樣子。
⑸焉得更有此人:還。
⑹余強飲三大白而別:豪爽。
2、學生自己疏通文章大意。
五、分析文章結構
(一)走進“湖心亭雪景”,感受白描手法,體會作者的人生感悟。多媒體顯示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四人組合作討論
1、這段文字中的三個“與”能否省略?
2、這段文字
中的四組數量詞的使用,是否恰當?
3、這段文字雖是寫景文字,其中卻蘊涵著作者怎樣的人生感悟?
提示:此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動傳神的15個字,描繪出了大雪三日后奇特的夜間雪景。三個“與”字將天、云、山、水連成一片,造成了一種蒼茫的浩大氣象,與后文的“上下一白”,共同描繪出雄渾闊大的背景。第二句,用了四組數量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勾畫出作者眼中的湖上景物,與第一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它們極其渺小,好象要融入蒼茫宇宙的味道。讀過之后,我們不難想見作者獨行于茫茫雪夜中所感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人生感悟。
(二)走進“湖心亭奇遇”,聯系上文,理解作者的情懷。
1、文中提到的“舟中人兩三粒”,與“獨”字是否矛盾?
提示:在作者眼里,蕓蕓眾生不可為伍,像舟子這些凡夫俗子,雖然存在卻猶如不存在,反映了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2、當張岱奇跡般地在亭中見到另兩個人時,他又會有怎么樣的心理?
提示:此時此地此景,能夠遇見游人,大喜過望應是最基本的感情,然而短暫的相遇之后就是別離,不禁讓他悲從中來,但畢竟天涯遇知音又是讓人愉悅不已,情感一波三瀾。
3、對于張岱的這種行為,文中舟子用“癡”來評價,談談他“癡”的表現。
提示:
⑴在此時此地漫游西湖,實是“癡人”所為。
⑵“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湖中偶遇,不管是否相識,不管對方的身份地位,只是豪爽痛快地對飲而別。這對常人而言實是難以理解。
⑶本是故國難覓,知音難求,文章中彌漫著淡淡的愁緒,等到奇遇同道中人是大喜過望,豪氣沖天,而轉眼就到的離別又讓他喜極而悲,但想到天涯遇知音又轉悲為喜。其間悲悲喜喜,起起落落,均集中于一人身上,怎能是一個“癡”字了得!
教師小結:
敘事是本文的線索,寫景是本文的重點,事因景有了亮色,景因事有了內涵。事和景的融合正是本文最大的特色,而兩者當中又始終貫穿著作者的復雜情感,三者有機結,天衣無縫。
六、問題研討
(一)關于白描手法:
讀描寫雪景的句子:“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作者寫西湖雪景,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這種手法就叫做白描。你能簡要分析文中白描手法嗎?(作者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幾筆,卻傳達出景物的形與神。)
作者為什么要強調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是要突出“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的壯觀景象。正是這種滿世界都白的奇觀,才使他覺得眼前的具體景物都變小了。)
文章開頭說作者“獨往湖心亭看雪”,這里又說“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談談你的理解。(不矛盾。在作者看來,蕓蕓眾生不足為伍,一個“獨”字表現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二)文章寫景、敘事、抒情的關系:
文章用白描手法寫要西湖雪景,敘述了湖心亭奇遇,抒發了怎樣的感情?(作者是一個超凡脫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課文表達了他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
七、課后作業:
有感情地背誦全文。
八年級上冊語文《湖心亭看雪》教案設計 3
一、導入
師: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許多文人墨客用他們的生花妙筆描摹了西湖的美。
打開記憶的背囊,分享一下你所熟悉的詩句中的西湖。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林升
師:同學們分享的詩句中,西湖多姿多彩,但是明代的汪珂玉卻說過這樣一段話: “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領山水之絕者,塵世有幾人哉!”(學生齊讀)
師:他認為西湖最美的是什么景?(雪景)然而他又感慨很少有人能夠領會到這一點。今天,我們就去認識一位能夠真正領略山水之絕的人,他就是張岱,讓我們走進《湖心亭看雪》,領山水之絕色、悟作者之情懷。
二、讀美文,整體感知
師:這是明清時期的一篇小品文,文中有很多容易讀錯的字,你們有30秒鐘的準備時間,敢挑戰的就勇敢的舉起你的手。
師:全部正確,向他學習,每個詞語讀兩遍。
(有錯誤時:咱們同學都讀的跟他一樣嗎?學生糾錯后。嗯,第一位同學是我們班的勇者擔當,第二位同學是漢字小英雄。)
師:掃清了文字障礙,請同學自己大聲地朗讀一遍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清句讀,一會找同學展示朗讀。
師:同學們朗讀的興致盎然。哪位同學為我們展示一下呢?(女生讀一段,男生讀二段)
師:這兩位同學為我們開啟了朗讀之旅。誰能來評價一下他們的朗讀呢?從字音、句讀兩方面評價。
師:兩位同學為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讓我們捧書端坐,大聲地朗讀這篇美文。(生:齊讀)
師:從同學們洪亮的聲音和整齊的朗讀中,我看到了你們的自信。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請同學們再朗讀課文,對照課下注釋,自主學習,積累重點詞語,疏通文意,有疑問的時候可以向小組成員尋求幫助。
那兩個小組把你們積累的重點詞語板書在黑板上?回去后繼續疏通文意!
(生:自主學習)
兩個小組展示翻譯
師:同學們對文章的字詞句都有了準確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嗎?
(生:張岱在下雪后,到湖心亭看雪,遇到金陵人的故事。)
師:概括的很到位。張岱是一個怎樣的人?能用文中的一個字來概括嗎?
三、精讀賞析
1.咬文嚼字品癡行
師:張岱確實是一個癡人,張岱的癡先表現在行為上,我們先來咬文嚼字品癡行。文中的哪個字最能表現他的癡呢?
生:絕。因為絕寫出了大雪之后,湖中一片安靜,什么聲音也沒有。
師:嗯,這個絕不僅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雪后的冷清寂靜,還給人一種森然寒意。作者偏偏選擇這時候看雪,表現作者冒寒賞雪的雅興。可見他的癡。老師突然想起,我們之前學過的一首詩《江雪》,好像意境相似。
生:老師,我覺得獨也能體現出他的癡。因為他是獨自一人去看雪的,而不是跟很多人一起,表現他超凡脫俗的情趣。
師:我們賞雪,一般會選擇什么時候?以怎樣的方式賞雪?這樣的奇人張岱,眼中的景色定然是與眾不同的,來到湖上,他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呢?讓我們和張岱一樣身臨其境賞雪景
2.身臨其境賞癡景
師:哪位同學來讀一讀張岱眼中的雪景。
(生:讀)
師:癡人眼里出癡景。這片景奇在哪里呢?寫出了什么樣的景色?同學們邊自由朗讀邊思考,然后跟小組成員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生A: “天云山水,上下一白”,一個“一”字,寫出天地間一白茫茫的,渾然難辨的景象。給人一種蒼茫、遼闊的感覺。
師:分析的特別好。你能嘗試著讀出那種感覺嗎?同學們覺得他讀的怎么樣?生評價——語速應該慢一點)
師:在你的朗讀下,老師眼前仿佛出現了一片空闊的白茫茫的世界。
師:還有哪個小組有別的想法?
生B: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寫出了雪的大,人和景的渺小;跟前面的蒼茫遼闊形成對比,會讓人產生一種孤獨的感覺。
師:你理解的真深刻。你能讀一讀嗎?
師:大家說我們在讀這一句的時候,語速應該(慢一點),語調呢(低一點)?
(生:低一點,要越來越低,因為后面作者寫的時候給人感覺越來越小,最后好像都沒有了一樣。)
師:哪位同學再來試一試?讀出了人和景越來越渺小的感覺,也讀出了作者內心的那種孤獨。下面,我們一起將整片雪景朗讀一遍。
師:在咱們同學的朗讀聲中,我仿佛置身于這片雪景,仿佛融入到一幅畫中。如果說把這一片雪景畫成一幅畫的話,你覺得應該濃墨重彩,極力渲染呢,還是輕描淡寫,簡單勾勒的一幅水墨畫呢?所以這兩句的語言有什么特點?有沒有運用大量的'修飾語,細致地刻畫雪景?
師:這種寫法用在文章上就是白描。用簡潔的文字勾勒出事物的形象,不過多的渲染。給我們留下許多想象的空間。 讓我們帶著這樣想象,試著齊背這段文字,把景融入到自己的內心。
3.知人論世悟癡情
師:如此奇景,又寄寓了作者怎樣的癡情呢?張岱獨往湖心亭看雪,不料早有兩人鋪氈對坐,飲酒賞雪了。“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為什么要強調他們是金陵人呢?“金陵”這個地方有什么特別的嗎?“金陵”這是明朝的稱呼,他鄉遇知音,這兩個金陵人引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呢?其實在第一段中,也有一個稱呼是屬于明朝的,“崇禎五年”可是明朝再也不存在了,所以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作者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對故國的無限眷戀)
師:我們了解張岱的生平經歷。張岱的前半生和后半生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原因是什么?明亡后,張岱入山著書一直到死。他主要寫了兩本書《陶庵夢憶》《西湖夢尋》,書名中都有一個夢字,張岱自己告訴我們書中內容“想余生平……”,所以書中緬懷了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往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故國,在張岱的生命里,是永遠地痛。
四、悟奇情
師:(音樂起)哪位同學來讀一讀?(找一名讀的很好的同學)
師:這位同學深情的朗讀,讓我們走進了西湖,走進了張岱的夢,走進了他的家國情思。
(以他為榜樣,我們再次捧讀課文。機動時間)
師:在世人眼中,他如“癡”人一般,”在他自己心中,五十年來人生恰似一夢。
(板書:癡心似夢)(將“奇”畫出來)
師總結:
這就是奇人張岱,他將自己的滿腔奇情盡賦予西湖奇景之中。西湖之于張岱,也已超越了風景這一單純的意象,而成為斯人留之守之,尋之憶之的精神家園。
八年級上冊語文《湖心亭看雪》教案設計 4
教學目標
閱讀課文,反復誦讀,培養誦讀能力。積累文言詞匯,培養古文的閱讀理解能力。體味文章.寫作手法及語言風格,體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本文寫景的白描手法;寫景、抒情、寫人、敘事的關系;教學內容解題。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達手法打好基礎。整體感知課文,熟悉內容,抓住重點
詞句進行品味,弄清寫景、抒情、敘事、寫人之間的關系。體會白描手法、人物語言的妙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展閱讀,深化理解。課前準備
上網或到圖書館查閱作者及其作品,對作者、課文有大概的了解。可查閱圖書有《晚明二十家小品》《明人小品集》《晚明小品文庫》《明小品三百篇》《歷代小品文精華鑒賞》《明清性靈,J、品》等。預習課文,疏通文義,了解課文內容,發現并提出問題。
教學沒計
導入新課
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課文《詠雪》,謝道韞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成為詠雪的佳句,謝道韞因此被譽為“詠絮之才”。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明末張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閱讀課文,動腦思考,看看張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寫雪的。檢查預習
同學交流資料,匯集所提問題。弄清作者、作品及本文。介紹作者,了解作者。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僑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來,均為顯宦。他早年過著精舍駿馬,鮮衣美食,斗雞放鷹,彈琴吟詩的貴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曉音樂戲劇,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從事著述。著有《石匱書》《史闕》《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瑯yuan集》《快園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憶個人經歷的生活瑣事。同時也是對晚明社會文化風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現出對鄉土和故園的懷念,也流露出不少傷感情緒。描寫細膩生動,風格流麗清新,極富詩情畫意。在晚明小品中獨樹一幟(《明清名家小品精華》第583頁)。文體:《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整體感知:
a.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反復誦讀,力求成誦。
b.解析下列詞語,疏通文義。
是日 更定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霧凇沆碭上下一白 酒爐正沸焉得強飲客居癡(解釋略)
■品味句子,研究問題。注意文章寫法。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問題一:記敘看雪的背景、時間、天氣有何作用?
本文開篇敘事,交代看雪的時間及背景,“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樸實的記敘,交代了一個不尋常的人。寫不一般的紀年方法、不一般的時間、不一般的天氣,都是突出“獨,字。‘‘獨”,不僅強調數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寫出了作者,與眾不同心態與情趣。
問題二:找出寫景的句子并體昧作者的感隋。作者寫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點?
一切景語皆情語,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寫景有兩句,先從大處落筆,“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描寫雪后西湖全景,設造了靜寂、空曠、混沌的境界。接著,作者落筆眼前,寫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與曠遠莽蒼的大自然進行對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一種人生情緒。作者寫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人物云天、高低近遠、濃淡疏密,人與自然在精神世界里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問題三: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筆墨寫人,對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話作結,有何意義?
文章的標題是“湖心亭看雪”,人們很容易產生一種定勢思維:看雪就是寫雪景,但這篇文章卻用了近一半的篇幅來寫人,寫奇遇,寫飲酒,抒感慨,豐富了文章內涵。繪景寫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為有了人的活動更具魅力。張岱的文章寫景,同時也寫觀賞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點睛之筆,往往在此。結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話“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一個“癡’’字,似貶實褒,對作者到湖心亭賞雪這一行為給予了肯定與贊賞,不僅如此,還包括了對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與贊賞。
問題四: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試舉例分析說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個字,篇幅短小。語言嚴整而富于變化,文字簡約,內涵豐厚。如“獨”“大喜”“霧凇沆碭”等(此處不展開,見教材分析)。
問題五:從小品的角度,試分析此文的特點。
本文是張岱的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韻味,美的語言(參閱問題研究,不展開)。
八年級上冊語文《湖心亭看雪》教案設計 5
教學目標
1、自讀課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點
1、雪后奇景的賞析
2、描寫手法——白描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冬季,最浪漫的無疑是下雪,最美麗的無疑是銀妝素裹的雪世界,讓我們隨張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了解作者及相關文學常識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據說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島,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閣,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環水,花柳相映,綠水盈盈環抱,青山蒼蒼遙峙,水色山光一片,這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
2、張岱:學生齊讀注釋①,提示要注意的三個地方:
(1)課文選自《陶庵夢憶》,憶——這是一部回憶錄。寫于明王朝滅亡之后,表現了對故國往事的懷念。
(2)作者的家鄉是哪里?——山陰(即今天的浙江紹興)。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這說明作者身在他鄉,客居異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仕”?——不想給清廷做事。這說明他有深深的故國之思。
教師補充:明亡后,張岱曾參加過抗清斗爭,后來消極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他的文章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總帶有淡淡的哀愁。
三、整體把握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生字與多音字的朗讀
崇禎(chóng zhēn) 毳(cuì)衣 霧凇(sōng)沆(hàng)碭(dàng)
鋪氈(zhān) 喃喃(nán) 更(gēng)定 更(gèng)有此人 強(qiǎng)飲
2、自讀課文質疑問難。
疏通文句,可同桌間討論交流,然后圈畫出還不解的文句,進行質疑問難。(同學們對課文的字句還有不解的,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3、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知識存儲)
(1)一字多義:①余拿一小舟:撐,劃; 上下一白:全白。
②是日更定:是,這; 是金陵人:是,判斷動詞。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間計時單位; 焉得更有此人:更,還。
(2)詞類活用:客此: 客,客居,名詞作動詞。
4、齊讀課文,讀準字音。師評價學生誦讀情況。讀古文要正確流暢,還要有韻味。
5、請一同學用現代漢語講述本文主要內容。
四、品讀賞析
1、提問:舟子是如何評價張岱的?(“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一個字概括呢?(“癡”)
2、默讀課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讓你看出“相公癡”
(1)“是日更定”——說明時間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說明這是冬季最冷的時候,而且大雪連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聲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靜,沒什么好看的,按理說,應是躲在家里,圍著火爐取暖,作者偏偏此時去賞雪,可見他的“癡”。
追問:“湖中人鳥聲俱絕”從哪種感覺來寫?(聽覺)“俱絕”寫出了怎樣的景象?
(寫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曠、肅殺、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凍,人鳥瑟縮不敢外出,不敢作聲,連空氣仿佛也凍結了。突出大雪的威嚴。這不禁讓我們聯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視覺)二者雖寫法不同,但達到了同樣的藝術效果。)
(3)“獨往湖心亭看雪”——說明張岱是獨自一人挑在這么冷的天,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見他的“癡”,表現他不畏嚴寒的雅興和超凡脫俗的情趣。
追問: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為什么說是“獨往”呢?
(去湖心亭賞雪只他一個人,舟子只是送他去,并不上湖心亭)——他為什么不拉舟子一塊看呢?這樣也好有個伴,不會獨自一人。(他認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會理解他來湖心亭看雪的心情,從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觀念。)這個“獨”字反映出他怎樣的個性特點?(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3、尋找“癡似相公者”。
(1)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脫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嗎?(有,湖心亭上比他早來的兩個金陵人懂。)
(2)作者是怎么介紹這兩個人的?一起找出來。
①老師發現一處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寫“問其姓氏”,可后面卻是“是金陵人,客此”,這答非所問呀,作者寫錯了,真是不高明。你怎么看待這個句子?
(表面上看是答非所問;可實際上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包含了豐富的情感內容,“客此”,說明這兩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樣是客居他鄉的游子。有同樣的情趣,有同樣的遭遇,“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不必記名字。而突出“金陵”這個籍貫,因為我們知道“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開國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長江下游的南京。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后,南京成為明朝的留都。作者強調“金陵人”“客”,他鄉遇知音,暗示這引起了他對故國的思念。)
②文中還有一句話也能表現他的故國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體現的?
(“崇禎五年十二月”,紀年的方法多種,如年號紀年、干支紀年、公元紀年等,當時已是清朝,他偏偏選用明朝的年號來紀年,就說明他身在清朝卻還念念不忘明朝。)
(3)作者與兩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時的心情如何?
①驚喜、愉悅。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一驚嘆發之于二客,其實也是作者的心聲。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悅、驚喜,反寫二客,足見作者構思之巧,韻味無窮。(亭中人因意外驚喜才“拉余同飲” 強飲三大白) 一個“強”字,傳達出作者的興致之高。本來不會喝酒,但因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連飲三大杯,雙方真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由此我們可以聯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悅之情了。
②惆悵、感傷。
知己難覓,難求。為此古人曾發“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經意之間,卻遇到了,但緊接著卻又是無奈的分別并且難有后會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悵!
4、品美景
(1)在“崇禎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時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癡迷人”,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們的.“癡”嗎?(值得)
(2)找出描寫雪景的語句,讀一讀。“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3)討論:這段景物描寫雖只有兩句話,但寫得很美,意蘊也很深遠。請你結合朗讀體會,細細品味它的美,分別說說它們美在哪兒?
前一句作者連用三個“與”,生動地寫出了天空、云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寫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闊大遼遠之勢,即著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變換角度,連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由大到小,由遠到近,不僅表現了視線的移動,景色的變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緩緩行進,展現了一個微妙而變幻的意境,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師小結:透過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讓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如“滄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獨、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脫俗的閑情雅致。(學生再朗讀體味)。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對話,敘事、寫景、抒情融于一爐。淡淡寫來,情致深長,洋溢著濃郁的詩意。
(4)“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這些語言生動形象、華麗優美嗎?
(不,相反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寥寥幾筆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這種寫作方法就稱之謂白描)
補充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展示圖畫)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于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于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于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畢現,生動形象。(誦讀“白描”的解釋。幫助學生理解。)
(5)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們可曾聽過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兩句詩。
“白描”就是“淡妝”,有時“淡妝”比“濃抹”更見風韻。
(6)遷移訓練,判斷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妝”(白描),并說說白描的作用。如:
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 《天凈沙秋思》)——(白描)
評述:作者運用白描手法對九個景物進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圖》。在這幅圖中,藤是枯的,樹是老的,鴉是黃昏中的,它們給人的情緒是蕭索暗淡的。此時再看到小橋流水人家,那種思鄉思家的情緒就很自然地從心底彌漫開來。抬頭望望遠處漫漫古道,聽聽耳邊呼嘯秋風,看看跨下長途跋涉的瘦馬,啥感覺?只能斷腸!僅28字就達到了一種千古絕唱的效果。這就是白描。
②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③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④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評述:朱自清僅用“攀”、“縮”、“微傾”這三個極凝練的動詞逼真形象地寫出父親攀爬月臺時的努力,真實地再現父親的背影,我們的眼前似乎就出現了那令人終生難忘的感人背影,父親攀爬月臺的背影將永遠定格在讀者心中。沒有一處過多的形容、修飾、陪襯之類的語言,只是白描,只是寫實,乍讀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訥,細細品味,卻情真意濃,蘊藏著一股深情。這就是白描的力量。
⑤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周密《觀潮》)
五、鞏固與拓展
1、背誦課文
2、比較本文與《江雪》一文的異同?(從寫法、表達感情兩方面)
——前者屬白描,西湖奇景與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屬烘托手法,景為人設;前者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超凡脫俗的感情,后者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
3、運用白描手法,寫一段《校園的清晨》,可寫人,可繪景,可敘事。
八年級上冊語文《湖心亭看雪》教案設計 6
學習目標:
1、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感受藝術境界。
2、深入了解本文寫景的特點——白描手法,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系。
預習導航:
1、搜集描寫西湖的詩文。
2、了解作者——張岱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學家。出身仕宦世家,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清兵南下滅亡了明朝,他入山隱居、著書,作品中時時流露出明亡之后懷舊的傷感情緒。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3、了解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據說是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山,成為一島,是西湖三島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閣,叫湖心亭。這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
4、了解“白描”——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一種不加色采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
3、認真朗讀課文,試著給加點字注音:
更定( )拏( )毳衣( )霧凇沆碭( )( )( )一芥( )鋪氈( )更有此人( )喃喃( )長堤( )
自主學習:
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1)人鳥聲俱絕( )
2)是日( )
3)更定( )
4)余挐一小船( )
5)霧凇沆碭( )
6)上下一白( )
7)焉得更有此人( )( )
8)強飲三大白( )( )
9)客此( )
10)莫說相公癡( )
2、結合注釋、工具書疏通文意。
1)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2)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3)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4)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6)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3、用原文回答問題:
1)文中寫看雪的時間、地點、天氣狀況的句子是:
2)文中具體描寫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點明作者偶遇知音的`驚喜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舟子的喃喃之語點明主旨,收束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借助第3題的提示,快速背誦短文。
合作探究:
1“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這一句是從什么角度寫雪的?如何體會句中的“絕”字?
2、文中“獨往湖心亭看雪”的“獨”字用得好不好?為什么?
3、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一白”、“一痕”、“一點”、“一芥”這幾個詞的妙處。
4、舟子云:“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那么作者的“癡”表現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這個“癡”字的?
課堂小結:江南少雪,西湖當不例外,然西湖竟大雪三日,當為奇事,人多蟄居,惟我出游,不隨波逐流之高潔情懷顯露無遺。因此,我也得以觀賞雪后西湖之奇景:天、云、山、水相接,迷茫一片,白雪皚皚,點綴以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舟子一芥,人三兩粒,則一幅意境深遠的山水畫展現在眼前,而在物我兩忘的奇景中又結識知己,其喜悅之情,雅致知趣,溢難以言表,只能用心靈去默默感受,這樣的奇景及雅趣與作者張岱在明朝滅亡后消極避世,專心從事著述的心境相合,作者借回憶舊日往事所現之景,表達清高自賞的感情與淡淡的哀愁,可謂“身與事接而境生,物與人接而情生。”
課后作業:
1、結合文意寫詩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
2、辨析多義詞
(1)一:上下一白________長堤一痕________
⑵更:是日更定________更有癡似相公者________
⑶是:是日更定________問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⑷絕:湖中人鳥聲俱絕________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________
3、問答:
(1)“強飲三大白而別”“拉余同飲”兩句中“強”和“拉”二字表現出人物什么感情?
2)“癡”與課文第一段哪句話相呼應?寫出作者什么心情?
(3)文中與“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有著相同意境的一句是?
(4)結合全文來看,本文在表達方式上有什么特點?
八年級上冊語文《湖心亭看雪》教案設計 7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寫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品味課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嚴整而富于變化的語言。
2、積累文言詞匯,培養學生古文的閱讀和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全文,掌握白描寫作手法。
3、能體味人物語言的妙處,感悟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
字詞積累,誦讀課文,品味白描手法。
三、教學難點:
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感悟文章的簡約之美,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四、教學方法:
討論法、朗讀法、啟發法
五、課時:1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播放課件:西湖十景欣賞)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吸引世人眼球的亮點之一就是西湖。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談》中有妙語:“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領山水之絕者,塵世有幾人哉!”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張岱筆下的雪湖吧。因為有人說過,如果你沒有去過西湖,只要你讀了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就也足矣!(出示課件:張岱的介紹。)
(二)預習檢查:
1、西湖名詩大拼盤。交流你所搜集到的關于西湖的詩詞。
2、字詞障礙一掃清。
①請一學生讀課文,師生評價。
②提出你不能理解的字詞,全班交流解決。
③課件出示字詞,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
3、齊心協力疏文意。
全班齊讀課文,疏通理解文意。
(三)賞讀課文:
提問:
①作者在文中犯了一個比較嚴重的錯誤,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你能找出來嗎?可以改嗎?為什么?(“獨往湖心亭”與后文出現的舟子。不能改。這里留一個懸念,后面解答。)
②文中有一個詞能夠概括出作者的形象,自由讀課文,試找出來。(教師板書:癡)
1、作者的癡行
提問:
①課文哪些地方表現出了張岱特別的癡或者說他的呆氣?(更定、獨往、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②想象當時是一種怎樣的環境?可以用哪些成語來形容。(天寒地凍、萬籟俱寂……)
③“人鳥聲俱絕”是從什么角度來寫的?你能從其他的感官來說說嗎?
④這個時候的你會在干什么呢?
⑤教師小結:張岱,居然在這樣的時刻去湖上賞雪,這是他的癡,表現在什么方面的癡呢?(行為癡。教師板書:行癡)
2、眼中的癡景
提問:
①張岱筆下的景色也有些怪異,你能說說哪些句子寫的景色異而不同尋常?(讀:“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人兩三粒而已”。)(要求讀出味來,可搖頭晃腦地讀。)這些句子異在哪里?(學生自由談。)
②“與”字運用似乎多余,可以刪嗎?學生比較朗讀。(不能刪,三個“與”字把山、水、云融為一體,使“上下一白”之景有了天地蒼茫之感。)
③句中量詞可改為“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余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而已”嗎?為什么?比較朗讀。(不能,因為作者原文中的量詞能把自己也融入蒼茫的宇宙中。)
④讀“而已”兩個字,你讀出了什么言外之意嗎?(“而已”一詞使人感覺人在蒼茫的天地中都似有還無,有“天人合一”之味。)
⑤教師小結:原來,癡人眼中看見的也是癡景,因為癡人把自己融入了宇宙,天人合一了。(板書:癡景)作者在寫景色的時候沒有加任何的修飾,這種手法稱為白描。它也可以使用在人物的描寫中,雖沒有修飾,其藝術感染力往往卻能直達人的內心深處。
3、心中的癡情
教師提問:在如此安靜的環境中,作者突然寫喝酒聊天之俗事,意境是不是被破壞了?這與課文的題目又有什么關系?學生帶著問題讀書思考。
①請學生讀“大喜”一句,一定要讀出“喜、驚喜”之感。
②客說“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句中,“此人”是什么樣的.人?你能用文言句式說說嗎?如:“湖中焉得更有人。”
③飲酒前不問姓氏,飲酒之后離別時才問,卻避而不答姓氏,只說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也不留地址、電話、E-MAIL,這是為什么?作者追求的到底是一種怎樣的人生?學生討論。(他不愿意與人深交,不愿進入的是世俗生活,他只愿融入自然,他活在自然和自己的世界中。)
④那么,開頭提到的“獨望湖心亭”之“獨”與后文有矛盾嗎?學生討論。(不矛盾,他知音尚且不顧,何況舟子。世界上只有他的心,是屬于自己,屬于自然的。)
⑤那么,張岱筆下這樣表現自然,是什么原因呢?舟子說他“癡”,他會辯解嗎?他會有怎樣的行為和表情?他的心里又在說些什么呢?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理解時參看全文第一個詞語以及注釋。(避世的憂憤,孤傲的情懷。)
(教師板書:癡情)
4、教師小結: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文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只有在大自然中來伸一伸他們被壓彎的腰桿,在大自然中去呼吸一口干凈的空氣。他們寄情于闊大寧靜靈動清寒的山水之中,尋找心靈的皈依,心志的獨一。就如此文中,雪是張岱之節,冰是張岱之志,蒼茫天地就是他的歸宿,凌寒獨立就是他的人格。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柳宗元的《江雪》,來品味詩文之同境吧。
齊讀。“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孤舟一寒士,獨品滿湖雪。現在,就讓我們來讀一讀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的詩,再來品一品張岱的癡吧。
“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都言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齊誦課文。
七、本課總結:
作家心中充滿喜悅,那他筆下一定會春意盎然,張岱心中全是孤傲和憤恨,所以他筆下裝的全是江雪寒冰。走進張岱,他并不神秘。你也許也有過這樣的體驗:雨中憂郁的漫步,夜里獨坐聽風,在黑暗中聽心底的音樂……“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其實,感受張岱,認識的也是我們自己。
八、作業
1、寫寫你有過的和作者類似的感受。
2、用白描手法寫寫你的老師、同學或者校園的某處景物。
九、板書設計
八年級上冊語文《湖心亭看雪》教案設計 8
《湖心亭看雪》
知識與技能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過程與方法
1、揣摩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風格。
2、把握文章的白描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作者高雅脫俗的情懷。
重點:
反復誦讀,體會意境。
難點:
了解白描手法的使用。
誦讀法、資料查閱法、類文對比法。
上網或到圖書館查閱作者及其作品,對作者、課文有大概的了解。可查閱的圖書有《晚明二十家小品》《明人小品集》《晚明小品文庫》《明小品三百篇》《歷代小品文精華鑒賞》《明清性靈小品》等。預習課文,疏通文意,了解課文內容,發現并提出問題。
1課時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話大家一定聽說過,杭州西湖美景揚名天下,歷代詩人寫了大量詩詞盛贊西湖景色。明代汪珂玉說:“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領山水之絕者,塵世有幾人哉!”而清代文人張岱就是這樣一位領略山水之絕的人。下面讓我們欣賞他用清新淡雅的筆觸寫出的雪后西湖的奇景。
張岱(1597~1689年),明末清初文學家,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別號蝶庵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是官宦世家子弟,前半生過著封建士大夫的風流浪漫生活,晚年窮困潦倒,避居山中,仍然堅持著述。張岱愛好廣泛,頗具審美情趣。喜歡游山逛水,深諳園林布置之法;既懂音樂,又諳彈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相當深厚;喜歡收藏,鑒賞水平很高;又精通戲曲,編導評論都要求至善至美。他生于詩書禮儀之家,思想卻自由散漫,淡泊功名。但他卻有強烈的民族意識,清兵南下后,他深感國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憤,“披發入山”,表示對清統治者的不滿與抗議,盡管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斷炊”地步,也不后悔。撫今追昔,頗有“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之感。于是他以追憶的方式,記敘早年的見聞,寫成《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以及記錄明代史事的《石匱書》,以寄托故國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的代表作,出自回憶錄《陶庵夢憶》,寫于明王朝滅亡以后。對故國往事的懷戀都以淺淡的筆觸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著痕跡,但作者的心態可從中窺知一二。
1、請學生聽讀課文,注意字音和停頓。
2、請學生熟讀課文,讀準字音,理解字詞。
3、請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一下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情。
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4、敘事是本文的線索,請在文中找出記敘的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時分
地點——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兩個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1、記敘看雪的背景、時間、天氣有何作用?
本文開篇敘事,交代看雪的時間及背景,“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樸實的記敘,交代了一個不尋常的人。寫不一般的紀年方法、不一般的時間、不一般的天氣,都是突出“獨”字。“獨”,不僅強調數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寫出了作者與眾不同的心態與情趣。
2、找出寫景的句子并體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寫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點?
一切景語皆情語,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寫景有兩句,先從大處落筆,“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描寫雪后西湖全景,設造了靜寂、空曠、混沌的境界。接著,作者落筆眼前,寫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與曠遠莽蒼的大自然進行對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緒。作者寫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人物云天、高低近遠、濃淡疏密,人與自然在精神世界里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3、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筆墨寫人,對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話作結,有何意義?
文章的標題是“湖心亭看雪”,人們很容易產生一種定勢思維:看雪就是寫雪景,但這篇文章卻用了近一半的篇幅來寫人,寫奇遇,寫飲酒,抒感慨,豐富了文章內涵。繪景寫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為有了人的活動更具魅力。張岱的文章寫景,同時也寫觀賞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點睛之筆,往往在此。結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話“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一個“癡”字,似貶實褒,對作者到湖心亭賞雪這一行為給予了肯定與贊賞,不僅如此,還包括了對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與贊賞。
4、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試舉例分析說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個字,篇幅短小。語言嚴整而富于變化,文字簡約,內涵豐厚。如“獨”“大喜”“霧凇沆碭”等。
寫景并不僅僅為了寫景,在名篇中,景與情相互交融,密不可分。本文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我們可以借鑒作者的寫作技巧,寓情于景,于平淡處見真情。
文章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寫獨往賞雪;第二部分寫雪后湖景;第三部分寫雪中對飲。
本文生動描寫了湖心亭悠遠脫俗的美麗雪景,敘述了作者在湖心亭的奇遇,敘事、寫景、抒情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贊賞和避世、清高、脫俗的情懷。
1、對話、寫景、敘事、抒情相融合。
這篇小品文有人物,有對話,熔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淡淡寫來,情致深長,洋溢著濃郁的詩意。特別是變換視角所寫“上下一白”的湖中雪景的特寫鏡頭,“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簡直如朦朧的畫、夢幻的詩,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
2、人與景相融合。
人與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本文寫景的一段,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點,作者以其準確的感受,體會到這隱藏在簡單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闊與人的渺小構成了強烈的對比,景物因此有了內容。湖心亭巧遇雖是敘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兩個賞雪人而驚喜,短暫的相遇都很暢快,隨之而來的分別不免傷感,但賞雪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讓他釋然。情緒的變化一波三折,卻都與“看雪”有關,是“看雪”行動的延伸。由從景的角度寫人轉變為從人的角度寫景,將人與景有機地結合起來。人的參與,給本來顯得有些冷寂、單調的景物注入了生機。
全文不過160字,卻把湖心亭的夜間雪景寫得氣象混莽,恍惚迷離,把作者“擁毳衣爐火”、深夜觀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懷展現得淋漓盡致。
本課教學我著眼于個性化閱讀和情感體驗,致力于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尤其是在過程和方法中融入了自主性學習探究、移情性的情感體驗,實現了學生與文本、學生與作者的對話。反復誦讀、感悟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寫,掌握并運用白描的寫法。
八年級上冊語文《湖心亭看雪》教案設計 9
教學目標
積累新的文言詞匯;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學習白描手法描繪景物;賞析課文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品析作者復雜而微妙的情感
課的類型新授
教具多媒體課件(圖片,音樂,文字資料)
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作者,及寫作的背景賞析課文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品味作者游湖的雅趣,高雅脫俗的情懷。
難點:品析作者復雜而微妙的情感學習白描手法描繪景物,并練習用這種描寫方法寫作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及主要語言學生活動
一、情境導入杭州西湖自古以美景而名揚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紛紛留下頌揚的詩文,(比如我們學過的楊萬里的“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然而我們發現詩文多描寫了西湖春的嬌,夏的艷,對秋冬的蕭瑟,凄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卻與眾不同,描寫了西湖美麗的雪景,今天就讓我們隨著張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文本初探
1、了解本課學習目標:(多媒體展示)積累新的'文言詞匯;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學習白描手法描繪景物;賞析課文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品析作者復雜而微妙的情感
2、認識作者,了解寫作背景(見教參)
3、初讀文本,解決字音。師有情范讀擁毳(cuì)衣鋪氈(zhān)霧凇(sōng)沆碭(hàng)(dàng)更定(gēng)焉得更有此人(gèng)
4、利用工具書,自行翻譯教師提供重點參考:
1)湖中人鳥聲俱絕。
2)余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
3)惟長堤一痕
4)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5)是日更定
6)“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7)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我們了解了文章的內容,對文章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讓我們帶著現在的感悟再讀一遍課文,看看和剛才在情感的詮釋上,有何不同。
三、同賞雪景
學生舉例
默讀銘記學生全班共享自查的作者信息單個學生讀師生共同糾正字音、停頓全班齊讀學生利用工具書,自由結組,自行翻譯每組代表提出疑問,各組與教師共同解疑并完成教師提出的重點疑難全班齊讀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及主要語言學生活動
世上沒有機器貓,沒有時空機,我們不能跨越時空去當年的西湖觀看雪景,與張岱作面對面的交流。可是文字可是文字的魅力恰恰在于只要我們靜下心來,用心去品讀文章,透過文字走進文章,走近作者,像朋友一樣用心來交流,去體味他的喜怒哀樂,與他一道賞雪景。請同學們自讀課前導語,依據教師板書提示,提煉導語中獲取的有效信息。(教師板書提示:事:景:情:)提問一:文中描寫的是西湖雪后奇景,那么作者眼中的雪景是什么樣的?請用文中語言回答。(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提問二:想象一下這幅畫面,用幾個詞概括西湖雪景特征。(清新、淡雅、悠遠、脫俗)介紹白描手法:作者用極簡練的語言就為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清新、淡雅、悠遠脫俗的雪后西湖美景,那么這種以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勾勒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就叫做:白描,可用于寫人、寫事、寫景。(知識卡片:[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這種描寫方法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可用于寫人、寫事、寫景。)(多媒體顯示)下面我們欣賞一段用白描手法寫人的片斷:(多媒體顯示)“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魯迅《故鄉》中的楊二嫂學生自讀課前導語,依據教師板書提示,提煉導語中獲取的有效信息自薦,推薦師生共同完成板書自薦或點名讀文中語句請一名同學用優美的語言描述文中雪景全班有感情的試背這一段學生用詞語表述自己的感悟學生做筆記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及主要語言學生活動
四、共品雪情這樣清新悠遠的雪景透露著作者怎樣的情懷呢,接下來我們到了心與心的交匯,我們只有用心用情,才能從文字中挖掘出最真摯的情感。讓我們伴著音樂,讀出情感。從全文看表現出作者什么情感?并說明理由。(如;學生沒有思路則出示以下提示,分解大問題提示:
1、這篇文章寫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紀年,表現了作者的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亡國后的辛酸沉痛)
2、雪后西湖人鳥聲“俱絕”而作者“獨往”反映出作者什么“情懷”?(超凡脫俗孤芳自賞)
3、遇客后“強飲三大白”,為何?(意外相遇的驚喜)作者看雪,你認為哪個字能體現他的個性?癡從全文看,你認為作者癡在哪里呢?(從哪里可看出他的“癡”呢?)
五、課堂練習依據提示背誦(多媒體顯示)
1、“看雪”的時間是(——五年十二月)地點是(余住——)
2、寫雪大的句子是(大雪——)寫冬雪寒冷威嚴的句子是(湖中——)
3、寫西湖雪景:(霧凇——,天與—與—與—,上下——,惟長堤——,湖心亭——,與余舟——,舟中人——而已)
4、來到亭上,看到了什么?(到——,有兩人—對坐,一童子—爐正)
5、那人對我的態度是(見—,——曰:“湖中——有此人?”拉余——)
6、我的態度是(余——飲三大—而別)
7、舟子對作者的評價“莫說相公——,更有——似相公者!”全班配樂齊讀分組討論推薦代表發言針對文章自由提問生生,師生共同解答男女生分組對決或個人挑戰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及主要語言學生活動
六、拓展閱讀描寫雪景的詩文自古也很多,由本文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我們可以聯想到柳宗元的哪首詩?此詩在表達情感上與本文有何不同?你還知道哪些描寫雪的詩篇嗎?
七、經典作業讓我們在悠揚輕柔的《雪絨花》的音樂中欣賞幾幅精美的雪景圖片,想想你心中的雪景是什么樣的呢?是的,心中的雪,絕美的詩,其實也近在我們身邊,等著我們去追尋、發現。請用你手中的筆描繪出你心中的雪景。
1、學習運用白描手法描寫你心中的雪景。
2、搜集描寫西湖的詩文,并互相交流。
3、背誦、默寫此文。談自己的感受思考舉例
板書設計
湖心亭看雪張岱
事:湖心亭看雪
(入)景:雪后湖心亭奇景
(含)情:雅趣,超凡脫俗,孤芳自賞言簡意豐
【八年級上冊語文《湖心亭看雪》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八年級語文教案《湖心亭看雪》01-07
初中語文《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10-23
人教版初二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通用13篇)09-20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03-13
湖心亭看雪優秀說課稿05-30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譯08-03
初中語文《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新版10-23
八年級上《湖心亭看雪》課文11-23
【薦】初中語文《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2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