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了解這首詩的作者生平及相關的背景知識。
2.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3.背誦這首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配樂范讀、打拍朗誦、足踏朗誦,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充分體會作品的節奏、韻律,感受其聲韻美。
2.利用“主題”來建構以中秋月亮為題材的詩詞從而學會對詩詞的對比、區分與整合。
3.古詩四步教學法:知詩-誦詩-析詩-品詩。引導學生知內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終背誦。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再現詩的意境達到感染學生的目的,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并以次激發學生的想象進行創造,溝通課內外,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審美情趣,培養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領會詩意,體會詩意,并積累名句。
重點突破:多形式反復誦讀,情景教學,名句賞析。
教學難點: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體味作品所蘊涵的情思,理解詩人的豁達樂觀情懷。
難點突破: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名句賞析、討論合作,幫助學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鳴。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情景教學法
3.討論點撥法
4.古詩四步教學法
學習方法:
1.朗讀理解
2.小組合作
3.發揮想象
教學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帶、多媒體課件、《明月幾時有》歌曲磁帶、《水調歌頭》書法作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引詞)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極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發人的藝術聯想,一勾新月會讓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輪滿月,會讓人聯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們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學們能調動積累,說一說我們學過的有關明月的詩句嗎?(學生回答)那么蘇軾仰望明月,他會聯想到什么呢?
二.初步感知:教師播放《明月幾時有》歌曲,多媒體配以優美畫面
教案一般包括教材簡析和學生分析、教學目的、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及練習設計等內容。為大家提供了初二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教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教學設計理念:
《水調歌頭》作為一首中秋詠月兼懷親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這首詞,為作者醉后抒情、懷念弟弟蘇轍之作。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系的范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愿、無限熱愛。在教學中,應讓學生“明其意,懂其理,誦其情”,讀出自己的理解和體驗。按照《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自主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的理論指導,突出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和“對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等要求,在教學中設計多種情境,讓學生讀、思、品、說,理解詩情、詩理和詩味。并且在能力發展的同時,讓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到審美樂趣。在教學流程方面,整體上按照我校市級立項課題《“構建7——9年級語文和諧課堂”教學實驗》中所倡導的“喚起體驗——整體感知——重點探究——拓展遷移”四個步驟進行設計,以構建語文和諧課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方面:
1、學會采用多種方法收集和閱讀自己需要的資料,并對資料進行初步整理、分析。
2、通過聯想和想象感悟詞的意境,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3、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養成良好的誦讀詩詞的習慣。
過程與方法方面:
1.學習欣賞古詞的方法。
2.初步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1、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養成良好的誦讀詩詞的習慣。
2、通過聯想和想象感悟本詞情景交融的意境,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3、理解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初步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教學設想:
1、教學方法:
1)自主學習法:學生自主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如課前認真預習,課上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合作探究、踴躍發言,課外查找資料,自主探究,拓展遷移等。
2)誦讀品味法:在掃清文字障礙、初通文意后,通過反復朗讀,讀出詞的韻味,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3)聯想想象法:通過聯想和想象感悟詞的意境,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2、教具準備:筆記本電腦、PPT課件、配樂FLASH動畫等。
3、教時安排:1教時。
三.指導學生朗讀:(誦詞)
(1.)教師范讀全詞(配以《春江花月夜》),學生聽讀,初步感知詩意
提示重點字讀音(多媒體出字)
闕(que)瓊(qiong)綺(qi)勝(sheng)
(2.)手打拍朗讀、足踏朗讀,(教師示范朗讀、學生跟讀)
要求:充分體會作品的節奏、韻律,感受其聲韻美
(3.)抽生讀,配樂。
要求:字正腔圓,正確斷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闕讀
要求:抑揚頓挫,略帶感情
四.整體把握詩意(析詞)
(1.)學生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教師提供背景,學生參考助讀資料
(2.)教師設計相關問題,知道學生解讀詩意
a.詞的上下兩闕主要寫什么?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詩意
b.上闕中哪兩個字最能體會作者對明月的向往?哪兩個字又最能體現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又是哪兩個字把蘇軾帶回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體會作者感情起伏
c.下闕中由中秋圓月聯想到什么?哪兩個字最能突出月圓人不圓的憂傷情懷?又是哪兩個字把筆鋒一轉,聊以寬慰,富有哲理?哪兩個字又最能體現作者豁達樂觀的情懷?
d.上下闕的聯系何在?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并作補充講解
我欲何似
上闕:飲酒問月――幻想上天――――——熱愛人間身世之感
又恐
無眠但愿
下闕:月圓人離――難眠懷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
難全
五.品詩
(1.)學生發揮想象,描繪意境
教師利用音樂烘托,多媒體畫面激發興趣,散文描述來激發學生想象,并帶領學生進入意境
(2.)(學生活動)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讓學生自述眼前畫面,師生互相補充完整
(3.)問: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那些詞句上?
(學生活動)學生暢談對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拓展:
1.賞析美術作品、書法、繪畫,融合音樂,激發學生別出心裁讀古詩,并教育學生熱愛古詩詞
2.名句互通,踏雪尋蹤、聯系課堂內外。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李白《把酒問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月下獨酌》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六.總結:這首詞雖飽含人生哲學,但它是通過一個完美的文學意境來表現的。我們感覺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說教。詞中雖有出世與入世的矛盾,情與理的矛盾,但最后還是以理遣情,不脫離現實,無悲觀消極情緒,卻是豁達樂觀的祝福。怪不得人們說:“中秋詞自蘇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七.齊誦本詞。要求:沉浸詞中,飽含感情,讀出感情的起伏變化,讀出全詩高潮。
八.布置作業:美好的詩詞意境總能引發人們無窮的創造。試發揮想象力,根據這首詞的內容畫一幅簡筆畫或編一段舞蹈或創造一幅書法作品或制作電腦動畫。
板書設計:
水調歌頭
一.引詩——“含月”詩句
二.誦詩
我欲又恐
上闕:――飲酒問月――幻想上天――――――——熱愛人間身世之感
何似
三.析詩——
無眠但愿
下闕:――月圓人離――難眠懷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
難全
四.品詩:想象、口述畫面
五.拓展:欣賞、名句互通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2
第二課時
一、寫作成果展示
(一)以小組為單位,圍繞一個話題,同學自由發揮想象,開展故事接龍活動。(課前準備,組長分配好任務)
要求:
1、一組一個話題、人物,如“有人摔倒了”、“那一天,我遇到了他(她)”、“一個外星人站在我面前”等。
2、小組同學依次接龍,每人至少說一個完整的句子(或一個情節),承接上面的內容,時間每人2分鐘,到結尾的同學要完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3、每組推薦一個同學把故事完整的復述下來,在全班展示,比一比誰的更精彩。
4、評說:對每組的故事進行評價,結合故事的組成要素分析,學會寫故事。
二、練筆實踐
1、在你的身邊或社會上,每天都在發生著各種各樣有趣的或有意義的事。以某一件事為素材,展開合理的想象,自擬題目,寫一篇故事。不少于600字。
2、我們熟悉的各種事物,都可能引發故事,比如眼睛、頭發、嘴巴,比如書包、校服、手機,又比如軍訓、旅游、社會實踐活動,等等。這些物或事一定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地方,有不少出人意外的富有戲劇性的故事。以《XXXXXXXXXX的故事》為題,寫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要求:
1.當堂作文。
2.推薦作文評講。(1)同桌互評。(2)教師點評。
3.布置作業:同桌間互換作文修改。
4.將推薦的佳作投影出來全班點評,修改,再打印出來供大家分享。
【范文引路】
書包的故事
褲腿書包
我爺爺的書包是個褲腿書包。那時候,爺爺很想上學,可是家里很窮,兄妹多,買不起書包,交不起學費,在爺爺再三央求下,祖奶奶把祖爺爺穿舊了不用的粗布褲子,剪下一條褲腿,縫住一頭,另一頭縫了根兒布條,就成了爺爺的書包,上面補丁摞補丁,可爺爺卻視為珍愛之物!書本買不起,就自己用線把草紙裝訂起來,做成手抄本!即使這樣,爺爺也只能上到二年級,就輟學了。
花布書包
爺爺有了自己的教訓,堅決不想把自己的悲劇在爸爸身上重演,一心想讓爸爸上學,可是,家庭無收入,窮啊!一次,爺爺狠狠心,把家中的口糧擠下來,挑著兩筐紅薯,走了40多里山路,賣錢,買了二尺布做了個書包,這就是爸爸的寶貝——花布書包。為此,爺爺在山路上摔了一跤,手上至今還留著劃傷的疤痕。現在,柜櫥里的那個背帶都快擰成麻花的單薄的小布兜和里面那兩本寫著密密麻麻的小書,爸爸說什么也不舍得扔呢!因為那飽含著爸爸上學時的快樂與艱辛啊!
多功能書包
我的書包嘛是多功能書包:顏色鮮艷,質量上乘,功能齊備,有裝書的地方,有放文具盒的地方,還有放水壺的地方。
書包不僅顏色鮮艷、容量超大,而且在設計上還做到了輕巧、舒適。瞧,書包的雙肩帶和背部都墊上了海綿,背起來減輕了不少壓力。再看里面的書有彩圖,有插畫,個個裝訂精美,內容豐富。
告訴你們,這樣的書包,我可不止一個哦!每年換一個,年年換年年新。
是啊,小書包,大見證,我們的生活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名師總評這篇文章有以下幾點值得借鑒
(1)構思巧妙。文章用三代人所用的書包,講述三代人不同的生活故事,三代人不同的生活故事又反映了社會的向前發展,人們生活的提高這一主題,起到以小見大的作用。
(2)妙用小標題。三個小標題打上了不同時代的烙印,“書包”的變遷正反映了時代的變化;三個小標題的運用使文章的結構清晰而嚴謹。
(3)結尾點明主旨。小書包,大見證——社會歲歲新,生活節節高。
教學目的:
一、能夠將故事敘述完整,并通過故事刻畫出人物的特點。
二、發揮聯系與想象,豐富故事細節,寫出情節波瀾,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三、寫故事在突出情趣的同時,能夠給人以啟迪,引發讀者對生活、生命的思考。
教學重點:學寫故事
教學難點:故事給人啟迪
教學過程:
一、理解莫言對故事的論述,激發學生寫作故事的興趣
我是個講故事的'人。因為講故事我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我獲獎后發生了很多精彩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堅信真理和正義是存在的。今后的歲月里,我將繼續講我的故事。——莫言
引導學生理解作家表達的觀點:莫言認為,講好故事也能獲得巨大的文學成就,故事里面有真理和正義,一個人可以將終身講故事作為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人生追求。
在此基礎上,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閱讀故事的體驗,用幾句話說說對“故事”的理解,如什么是故事,閱讀故事有什么用,也可以分享自己閱讀或寫作故事的感受。
二、教師講授故事寫作的基本要求
學寫故事,其實就是考察學生構思能力和寫作能力。評價一個故事的好壞,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你的故事是否耐看、耐人思考;二是讀者能不能通過你的文筆獲得一種精神享受。那么,我們如何寫好一個故事呢?
(一)主題要鮮明且典型
你的故事是一個關于什么主題的故事,如親情、友誼或其他的社會現象。確立了主題就確定了故事的中心內容。有時一個故事會有多個主題,這時你必須根據你對事件的把握找出最能吸引人的主要事件作為你故事的主題。
(二)結構完整,有頭有尾
寫故事,一定要交代清楚記敘的六要素。開頭部分要用簡潔的語言介紹清楚何時、何地、何人,將要去做何事;中間部分要詳細具體地敘述故事發生、發展的經過,敘述中還要抓住主要的人和事;結尾部分要交代清楚故事的結局,或加上自己的感悟等。
(三)情節要曲折而有致
要想寫好一個故事,要盡可能避免平鋪直敘,可以在情節中設置一些小懸念,增加一些波折,或使結尾出人意料等。如蒲松齡的《狼》,篇幅不長,但寫得一波三折,中間還設置了一些小懸念,讀來引人入勝。
(四)塑造人物,個性鮮明
故事中一般還要有人物,而人物主要通過其性格或形象來體現故事的意義。因此,故事中的人物一定要有血有肉,形象豐滿,有趣味。如《孫權勸學》中,呂蒙就是一個個性鮮明、形象生動的人。由借口“軍中多務”不肯讀書,到“乃始就學”,到“非復吳下阿蒙”,乃至令人“刮目相看”,表現了他聽從勸告、學有所成的進步過程,也體現出他志趣的發展變化。這樣寫,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五)聯想想象,豐富情節
設定故事情節后,可以通過適當的聯想與想象去豐富細節,使情節更加曲折,人物更加生動。如《賣炭翁》中,作者對賣炭老人的外貌和心理做了細致的描繪,特別是“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一句,將老人的艱難處境和矛盾心理刻畫得如此真切,催人淚下。
三、布置寫作題目,進行寫作實踐
在你的身邊或社會上,每天都在發生各種各樣有趣的或有意義的事。以某一件事為素材,展開合理的想象,自擬題目,寫一篇故事。不少于600字。
提示:
(一)選材
可以寫身邊或社會上發生的事情,也可以寫給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
(二)立意
可以表現暖心的故事,歌頌真善美;可以揭露騙局,抨擊假惡丑。
(三)選擇的某事件只是一個基本素材,可以在此基礎上加入合理的聯想和想象,豐富某些細節,增加情節的曲折性,使故事更吸引人。
(四)寫完后讀給別人聽,看看是否能夠吸引他們,并參考他們的意見作出修改。
四、選取生活故事,進行綜合寫作實踐
明確要求:圍繞寫作實踐題,以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引發一則故事,以《的故事》為題,寫一篇作文。
結合寫作提示,指導學生進行構思:
第一步,將題目補充完整,再去寫故事。填充的詞語既是故事情節的核心要素,也能引發故事的題目意蘊。如《窗的故事》,透過這一扇“窗”能夠看到什么?如親情、友情、愛情、師生情,又如善惡、美丑、是非,等等。
第二步,列寫作提綱,構思主要情節,設計情節的波瀾起伏。以《窗的故事》為例:
開端:根據情節設置人物,設計主要人物與次要人物如何出場,適當運用環境描寫,再現故事場景。
發展:描述關鍵事件,打破主人公生活的平衡,激起主人公恢復平衡的愿望;通過情節發展,激活不自覺的愿望,與自覺的需要發生矛盾。
高潮:將主人公送上滿足愿望的求索之路,矛盾沖突激化,表現沖突場景。
結局:矛盾沖突得到戲劇化解決,設計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尾。
第三步,發揮合理聯想與想象,豐富故事細節,凸顯人物個性。結合《窗的故事》,重點圍繞小說高潮部分進行片段練習,寫好后展開討論,說說哪些細節準確傳神,能夠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征,推動情節的發展。
五、學生課堂寫作實踐
六、板書
寫故事的基本要求:
主題要鮮明且典型
結構完整,有頭有尾
情節要曲折而有致
塑造人物,個性鮮明
聯想想象,豐富情節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課文的生字詞。
2.分析并概括人物的性格特點。
能力目標
1.分析文章的結構、理清文章的思路,
2.領會課文人物的語言特點,繼續學習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來刻畫人物形象的技巧。
德育目標
了解騎士精神,激發欣賞小說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分析人物性格,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并學會比較人物性格。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如果選擇一本書來代表一個國家的話,那么最能體現西班牙人性格的當然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
1.簡介作者。
塞萬提斯(1547-1616),是西班牙偉大的作家、詩人。塞萬提斯本人一生的經歷,就是典型的西班牙人的冒險生涯。塞萬提斯出生于一個貧困之家,僅受過中學教育。中學以后,跟著父親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后又參軍,經過了四年出生入死的軍旅,生涯,回國后的塞萬提斯,終日為生活奔忙,他因不能繳上該收的稅款,不止一次被捕下獄,在惡劣的環境下他完成了《堂吉訶德》。1615年4月23日,因水腫病在馬德里去世。
2.介紹《堂吉訶德》。
長篇小說《堂吉訶德》是塞萬提斯寫于17世紀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作者在描寫堂吉訶德出外游俠的過程中,刻畫了當時西班牙社會的廣闊圖景,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黑暗腐敗,表現了文藝復興具有進步意義的人文主義思想。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國的各種矛盾,譴責了貴族階級的荒淫無恥,對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3.簡介堂吉訶德。
在西班牙的拉曼卻住著一位年近50的老單身吉哈諾先生,他經濟地位低下,朋友不多,生活單調而無聊。他整天沉浸在騎士俠義小說里,夢想做一個勇敢的騎士游俠、冒險、闖蕩天涯,扶困濟危。
為了做騎士,他做了三件準備工作:第一件,他拼湊了一副由曾祖傳下來的破爛不全的盔甲戴在頭上;第二件,用了4天的工夫給那匹皮包骨頭的瘦馬取了個高貴、響亮的名字“弩骍難得”;第三件,想了八天,給自己取名堂吉訶德臺拉曼卻,意思是拉曼卻地方的.鼎鼎大名的騎士堂吉訶德,并且模仿古代騎士忠誠于某位貴婦人的傳統做法,物色了鄰村一個養豬村姑做自己的意中人,并給她取了貴族名字叫做杜爾西內亞臺爾托波索。
這位堂吉訶德先生先后一共三次出巡。課文從堂吉訶德準備第二次出行寫起。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處理字詞:
天花亂墜:傳說梁武帝時云光法師講經,感動了上天,天上的花紛紛降落下來。比喻說話有聲有色,非常動聽(多指夸大的或不切實際的)。
侍從:指在皇帝或官員左右侍候衛護的人。
褡(dā)褳(lián):長方形的口袋,中央開口,兩端各成一個袋子,裝錢物用,一般分大小兩種,大的可以搭在肩上,小的可以掛在腰帶上。
躊(chóu)躇(chú):猶豫尋思(xúnsi):思索,考慮。規矩、爵(júe)、
附庸:古代指附屬于大國的小國,也泛指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
綽(chuò):寬綽,寬裕。貨真價實:貨物不是冒牌的,價錢也是實在的。原是商人招攬生意的用語,現在引申為實實在在,一點不假。禱(dǎo)告:向神祈求保佑。
廝(sī)殺:相互拼殺,指戰斗。翅翼:翅膀。虔(qián)誠:恭敬而有誠意(多指宗教信仰)。趲(zǎn):催促,催逼。
2.了解大意:
①.本文的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②.文章中堂吉訶德做了幾件事情?
板書設計:
堂吉訶德游說老鄉當侍從
↓
準備物資,開始出發
↓
一路暢想
↓
遇到風車,堂吉訶德與之開戰,慘遭失敗
↓
收拾敗局,重新上路
三、分析課文
1.默讀課文,本文共出現了幾個人物?他們分別是什么關系?
堂吉訶德,桑丘,杜爾西內婭桑丘:堂吉訶德的仆人
杜爾西內婭:堂吉訶德要去托波索探訪的一位絕世美人,桑丘讓堂吉訶德相信見到的粗野村婦是被魔術師詛咒了的杜爾西內婭。
2、一邊默讀一邊思考:堂吉訶德為什么要去戰風車?桑丘是什么態度?戰風車的結果是怎樣的?
由于頭腦中充滿了騎士的奇遇,竟把風車當作巨人,所以去戰風車勸說,告訴他那不是事實,希望他能醒悟。結果被風車刮倒在地,“滾翻在地,狼狽不堪。”“不能動彈”
四、再讀課文,深入學習
1.同桌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戰風車之前、之后,堂吉訶德和桑丘的兩次對話。體會他們各自的內心活動和思想感情。
交流:主人耽于幻想,仆人處處求實;主人急公好義,仆人膽小怕事。
2.默讀第10自然段,畫出描寫堂吉訶德的神態、動作的語句,結合書中的插圖,想象他戰風車時的生動情景。體會堂吉訶德是個什么樣的人?
交流:
(1)“一片虔誠向他那位杜爾西內婭小姐禱告一番,求她在這個緊要關頭保佑自己……”
杜爾西內婭小姐其實只是一名普通的農婦,但在堂吉訶德的眼中,她卻仿佛就是那個自己心目中要為之保護和愛戴的人,說明堂吉訶德是一個耽于幻想的人。脫離現實,終日沉迷于幻想。
(2)“然后把盾牌遮穩身體,橫托著長槍飛馬向第一架風車沖殺上去。”“他一槍刺中了風車的翅膀……”
勇敢,急公好義。動機純真善良,立志鏟除世間的惡魔,反對壓迫,鋤強扶弱,充滿了無私無畏的精神。
(3)想象堂吉訶德戰風車時的生動情景。體會堂吉訶德的勇敢、無畏,但又是那么荒唐、可笑。
3.概括人物形象。
堂吉訶德:他是一個性格復雜而矛盾的人物。
1、一方面他耽于幻想,一切從主觀出發。行為荒唐、魯莽,不會吸取教訓。如把風車想象成巨人,被風車摔倒在地,卻說中了魔法師的詭計。
2、另一方面,他的所作所為的出發點卻有著高尚的一面,即為了奉行一種崇高的原則。他要做一個行俠仗義的騎士,要鋤強扶弱、伸張正義,并為此而奮不顧身,具有自我犧牲的精神。
3、他在主觀上是追求和維護真理,只是他所追求的是脫離實際、早已過時的“騎士道”,所以注定只能碰壁,害人害己。他可笑又可悲,可親又可敬,在他身上將喜劇性和悲劇性奇妙地結合在一起,成為古往今來文學史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形象。在這里可以把堂吉訶德形象簡單歸納如下:耽于幻想,脫離現實,但出于善良的動機,奉行一種崇高的原則(鋤強扶弱,伸張正義),行為荒唐魯莽但表現出為了維護真理奮不顧身的犧牲精神,是一個悲劇性與喜劇性結合的人物。
4.桑丘:他是一個普通農民,他的窮困反映了西班牙農民的現狀。具有農民的智慧和求實的優點,也有目光短淺、狹隘的弱點。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4
【目標導航】
1、掌握即席發言的要領和表達技巧。
2、通過情境創設的訓練,克服發言時的緊張心理,學習即席發言的快速構思方法,提高瞬時應變和即席發言能力。
3、進行即席發言的初步嘗試,充分調動課堂參與的熱情,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表現出較高的文化素養和氣質風度。
【課時安排】1課時
自由分成學習小組,做好活動計劃,分配小組成員交際任務,圍繞“即席講話”的這個交際主題,做好本次口語交際。
【新課導入】
即席講話,也叫即興發言,是指在某個特定場合,臨時受到邀請,由他人提議或自己認為有必要而作的簡短講話。
【交際技巧】
即席發言有三個特點:
一、臨場性
即席發言既不能事先擬就講稿,也不能進行試講,它必須靠臨時準備、臨場發揮,因此臨場性就成了即席發言最主要的特征。
二、針對性
由于即席發言一般都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對現實話題作出迅速反應,這就使話題的內容被限制在特定的范圍內,顯示出鮮明的針對性,所以即席發言選取的角度宜小,內容宜集中,要力求說在點子上。
三、簡潔性
即席發言常以簡明扼要顯出其力度,以親切生動的表述給聽者留下深刻印象。但是短小并不是空洞無物,而是要言之有物,言簡意賅。優秀的即席發言常常以簡練、含蓄而抒情的語言取勝。
即席發言的基本要求是:
一、沉著冷靜,克服緊張情緒
從某種程度上講,當眾說話成功與否的關鍵不在于講話的內容,而在于發言者的心理素質。如果情緒過于緊張,即使準備好的`內容,也不能很好地表達出來。克服人前講話緊張心理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加強當眾說話的訓練。只要持之以恒,隨著講話次數的增加,你的自信心會越來越強,效果會越來越好。
二、邊想邊說,反應迅速敏捷
即席發言前,可以利用短暫的時間打一下腹稿,構想自己發言的主題、主要內容、開頭等,但大部分情況是沒有準備時間的,大腦是在臨時組織說話的內容,因此,無法將所有的內容都有條不紊地安放在大腦中,這就要求發言者在說當前句的同時,還要斟酌后面要講的內容,邊講話,邊構思,根據主旨的需要,提取、篩選信息,組織語言。只有思維敏捷,反應迅速,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三、有的放矢,切合環境對象
俗話說“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即席發言要注意環境、場合和對象,比如,環境有室內與室外、安靜與雜亂之分,場合有嚴肅與隨意、正式與非正式之分,對象有身份、年齡之分。面對不同的環境、場合和對象,我們發言的內容、語氣、風格也應有所區別。越是有針對性的發言,越能得到聽眾的歡迎。
四、掌握分寸,語言簡短明晰
掌握分寸,就是要使講話恰到好處,不說空洞無物的話,不說過頭話,不說傷人的話,不自我吹噓。同時,即席發言務求簡短精練,因為觀眾都喜歡短小精悍、言簡意賅的發言,即席發言時要盡量長話短說,克服口頭禪,少用無關緊要的喻例、資料等,讓每句話融入較多的信息。
即席發言也如唱戲一樣,“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它靠的是平時的口頭練習,多方面的知識積累,敏捷、清晰的思維能力和富于親和力的人格魅力。因此,我們一定要把即席發言練習和提高個人整體素質相結合,讓即席發言成為展現個人風采的重要手段。
題一: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在括號內打“√”或“×”。?
1、許多同學當眾說話時過分緊張。要消除這種心理狀態并不難。主要是應有自信心,即使自己沒有做充分準備,只要有膽子,就可以理直氣壯的講。()?
2、說話怎樣才能做到清楚呢?答案是要“多思”。說話前要認真想一想,自己為什么要說,說給誰聽,說的重點是什么,怎樣去說,先說什么,后說什么。重點和非重點都要詳細說。()?
3、說話要簡潔,就要去掉不必要的重復,去掉與中心關系不大的枝蔓。()?
4、要使說話中心突出,條理清楚,一是要求材料全而多,二是要理清思路和線索,三是要把材料的先后安排好,力求層次清晰,眉目分明。()?
5、說話連貫,是指句與句之間連接得上。說話嚴密,是指說話有邏輯性。要做到這兩點,在平時要養成多思考的習慣。()?
6、在和別人交談時,說話人不能我行我素,想說什么就說什么,而要看對象,從對象的不同特點出發,說不同的話,達到說話的目的。但說話看對象,不是說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7、說話要講究方式。直言不諱充滿刺激性,容易傷害對方的感情,造成抵觸情緒。所以,無論在什么場合,都要盡量避免用直言,而采用委婉含蓄的語言形成。()
8、停頓的一般規律是:一個意思說完要有較小的停頓,一句話說完要有較大的停頓。()
9、無論是說還是聽,都應當適度的看著對方的眼睛和面部。還要善于用眼神表現出自己的喜怒哀樂。()?
10、要“形于外”必須“誠于中”,這是做到語言美的關鍵。()
題二:根據提供的情境,在“XXXXXXXXXXXXXX”上填充恰當的即席講話。
1、1935年,高爾基參加蘇聯作協理事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時,代表們要求他講話。當他上臺時,與會者長時間鼓掌。高爾基靈機一動借題發揮說:“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一下子使全場活躍,講話就在這樣融洽的氣氛中開?場了。
2、《正大綜藝》的節目主持人楊瀾,9月19日晚在廣州市天河體育中心演出時,戲到中途,她在下臺階時摔了下來。出現這種情況,的確令人難堪。但楊瀾非常沉著地爬了起來,憑著她主持人特有的口才,對臺下的觀眾說:“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楊瀾這段非常成功的即興演講,不僅為她自己擺脫了難堪,更顯示出她非凡的口才。以致她話音剛落,會場就立刻爆發出熱烈的掌聲。有的觀眾還大聲說:“廣州歡迎你!”
布置作業:教師引導學生課后完成本課時的對應練習。
教學反思
口語交際是鍛煉學生口語表達和與人交往的一節課,通過本節課,讓學生學習到了靈活地運用語言,讓自己的即席講話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課下同學們可以多嘗試著練習。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學習運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進行肖像描寫,并體味其作用。
2.學習欲揚先抑的寫法。
3.感悟托爾斯泰深邃而豐富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點難點
1.文中的肖像描寫及其作用
2.理解由外貌透視心靈的手法,感悟托爾斯泰的深邃而豐富的精神世界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給下列畫線的字注音。
胡髭(zī)長髯(r2n)鬈(qu2n)發黝(yǒu)黑滯(zhì)留
愚鈍(dùn)禁錮(ɡù)軒(xu1n)昂犀(xī)利侏儒(rú)酒肆(sì)
尷尬(ɡ1nɡ4)锃(zènɡ)亮甲胄(zhu)粲(c4n)然盎(4nɡ)然
2.解釋下列詞語。
黝黑:黑。黑暗。
滯留:停留不動。
愚鈍: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風度。
禁錮:束縛,限制。軒昂:形容精神飽滿,氣度不凡。
犀利:鋒利。銳利。
侏儒:身材異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館。
尷尬:處境困難,不好處理。熾熱:極熱。
粗制濫造:指產品制作粗劣,不講究質量。
藏污納垢:比喻包容壞人壞事。
郁郁寡歡:心情不舒暢,不快樂。
鶴立雞群:比喻一個人的才能或儀表在一群人里頭顯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著。形容嚴肅莊重的樣子。
誠惶誠恐:惶恐不安。
廣袤無垠:廣闊無邊。古代以東西長度為“廣“,南北長度為“袤”。
頷首低眉:低著頭顯得很謙卑恭順的樣子。
無可置疑:沒有什么可被懷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無光。
二、導人
1.導語
同學們,以累累巨著在俄國文壇馳騁了近六十年的文學大師托爾斯泰,因其真實深刻地再現了俄國社會生活而被列寧譽為“俄國革命的鏡子”。《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則是代表他藝術高峰的三部長篇小說。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奧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近這位磨難中造就的偉。
探訪他深邃而豐富的內心世界。
2.作者簡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作家。擅長寫小說、人物傳記,也寫詩歌、戲劇、傳記、散文特寫和翻譯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見的珍藏》、《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說多寫人的下意識活動和人在激情驅使下的命運遭際。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畫見長,他比較喜歡某種戲劇性的情節。但他不是企圖以情節的曲折、離奇去吸引讀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連忘返的人和事。
三、整體感知
給學生五分鐘通讀全文,思考:
1)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大體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是列夫·托爾斯泰的“肖像畫”
大體分為兩個部分:
(1-5)刻畫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描寫托爾斯泰那非同尋常的眼睛。
2)讀完全文后,你有什么疑問?
四、精讀文本
1-須發
2-面部輪廓結構
3-面部特征
4-長相
5-拜訪者的態度
1、第1段主要寫了什么?請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張的句子。
寫列夫·托爾斯泰須發的特點。
面部輪廓的總體特征:多毛,濃密的胡須(反復描寫)。
比喻和夸張鋪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臉龐多毛”。
皺似樹皮——喻黝黑的.臉膛。
糾纏不清的樹根——喻眉毛。
泡沫——喻鬈發。
像熱帶森林般濃密——須發。
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濃墨重彩的描繪,使人產生美的遐想。
2、第2段的主要內容?托翁給人的印象是什么?寫法上有什么特色?
大量的排比:整個面部像粗制濫造的小屋。額頭像樹柴。皮膚像村舍外墻那樣粗糙。
“給人的印象:失調、崎嶇、平庸,甚至粗鄙。
3、第3段重點寫了什么?作者細致刻畫樂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嗎?)
面部特征——重點寫面容表情,毫無避諱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4、第4段突出托爾斯泰“長相平平,是俄國普通大眾的一員”,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
穿戴方面、職業方面、社會角色。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6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鞏固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會看折線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從統計圖中發現數學問題。
2、 通過對數據的簡單分析,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
3、 通過對現實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統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較簡單的數學問題。
教學過程:
1、 說一說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2、 在繪制折線統計圖是要注意什么?
3、練習:1991—20xx年沙塵暴總天數的變化情況(幻燈片顯示)
(1) 讓孩子介紹一下你所知道的沙塵暴情況,它有什么危害。
(2) 根據統計圖回答問題。
(3) 你發現了什么問題,我們能夠怎樣解決問題。
(4) 關注現實生活中環保問題,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4、P127統計9、根據1997-20xx年全國每年出生人口數統計圖回答問題。
(1) 學生獨立完成后請交流。
(2) 分組討論,每組自由選擇一小段時間(如:1998—20xx的變化情況)
(3) 匯報交流各自的研究情況。
(4) 讓學生體會到從統計中發現問題,并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再次認識統計的作用。
P131 14 根據我國1997—20xx年博物館數量統計圖回答問題。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7
一、導入
齊背《歸園田居》
二、朗讀詩歌
1.聽范讀,仿讀。
2.自由朗讀,讀出自己的理解。
3.齊讀詩歌。
三、理順文章大意
1.同桌互助,試譯詩歌。
2.交流難點,理解詩意。
參考:
居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問怎么能做到這樣呢?因為心與世俗遠離,自然就覺得地處偏僻了。在東邊的籬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見南山。夕陽映照下的南山籠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靄中,益發變得佳妙神奇,而一雙雙飛鳥眼看暮色漸濃,結伴飛向林間的巢窠。這里邊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來表達。
四、詩句賞析
1.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明確:“而無車馬喧”意指作者疏遠了奔逐于俗世的車馬客,看淡了權力、地位、財富、榮譽之類了。
2.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明確:表現了詩人的超凡脫俗,淡泊名利。
“心遠”包含:心志高遠,淡泊名利,寧靜處世。
3.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明確:包含著詩人超凡脫俗,熱愛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潔的.情操。
4.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明確:夕陽西下,山色迷人,飛鳥結伴,知倦還巢的景物描寫。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確:是全詩的總結:在這當中,可以領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采,卻又不知該怎么說了。實際是說,此種真諦用抽象概括的邏輯語言是不足以體現的。
6.這首詩描寫了怎樣的生活?表達了詩人怎樣的生活態度?
明確:遠離塵囂,置身于自然中,清靜美好自然的生活。表現詩人灑脫、恬淡、追求自由的生活態度。
五、拓展閱讀: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異境。
一士長獨醉,一夫終年醒;
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
規規一何愚,兀傲差若穎。
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
六、作業:
1.背誦并默寫詩歌。
2.積累關于“酒”的詩歌名句。
3.完成練習題。
板書設計:
飲酒
陶淵明
淡泊名利、寧靜處世
超凡脫俗、熱愛自然
灑脫恬淡、追求自由
雷真民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8
教學目標
1.誦讀并默寫本詩。
2.結合詩人的時代背景,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語言,感受詩中所描述的社會現實,體會詩人的情懷。
4.感受杜甫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培養關心他人、愛國愛民的優秀品德。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知道杜甫是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在一般人看來,這樣偉大的詩人生前一定過著非常舒適、安逸的生活,身居華屋,錦衣玉食。可事實遠非如此。“文章憎命達”,無數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難生活和悲慘命運的產物。對詩人杜甫來說,更是這樣。他不僅沒有過上安穩的生活,甚至于飽受戰亂帶來的饑寒之苦,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這篇文章——《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他在這種情景下的真實寫照。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字子美,世稱杜工部。杜甫歷經盛衰離亂,飽受艱難困苦,他被稱為“詩圣”,寫出了許多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詩篇,詩作被稱為“詩史”。他的詩多沉郁頓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等。
2.背景資料。
759年歲末,杜甫一家輾轉流浪到了成都,在親友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蓋了一所茅屋。兩年后的一個秋天,一場大風把茅草給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風雨淋漓中度過了一個難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萬端,寫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不朽的詩篇。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后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唐由此由盛轉衰,這次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榛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于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目標導學二:反復朗讀,整體把握詩歌體裁及內容
1.初讀詩歌,說說這首詩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點。(從字數、音韻、句式等方面回答)
明確:全詩篇幅較長,詩歌竟然長達二十四句;本詩為七言詩,以七言為主,也夾雜九言;本詩押韻,但是并不是一韻到底,韻腳換了很多個。
2.介紹歌行體。
3.已經確定了本首詩是歌行體,按照歌行體的敘事性特征,我們能否猜測本詩可能記敘了一件什么事?
明確:“……為……所……”是一個被動句式。茅屋被風吹破,風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詩可能寫了一件風卷茅草并由此產生的聯想的事。
4.細讀課文,初步感知詩歌的大意,并給每個自然段擬寫四字小標題,體會作者當時的復雜心情。
明確:(1)狂風屋破,茅草亂飛。(焦灼苦痛)
(2)群童抱茅,倚杖自嘆。(憤懣無奈)
(3)屋漏衾裂,徹夜難眠。(憂思不絕)
(4)愿現廣廈,大庇寒士。(憂國憂民)
總結:第一段寫面對狂風破屋的焦慮;第二段寫面對群童抱茅的無奈;第三段寫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寫期盼廣廈,將苦難加以升華。前三段是寫實式的敘事,訴述自家之苦,情緒含蓄壓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華,直抒憂民之情,情緒激越軒昂。前三段的層層鋪敘,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此抑揚曲折的情緒變換,完美地體現了杜詩“沉郁頓挫”的風格。
目標導學三:品味語言,升華文章情感
第一段賞析:
1.在本詩中,作者是怎樣描寫秋風的?寫出了秋風的哪些特點?
明確:作者用“怒號”一詞描寫秋風,將秋風擬人化,富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其后又用一“卷”字,更突出風之大,風之猛烈和無情。
2.作者用一系列動詞,如“飛”“灑”“掛”“飄轉”“沉”等來描寫風吹茅草的情景,這樣寫的好處在哪里?
明確:一個“飛”字一個“灑”字,不僅寫出了秋風之大,還寫出了風卷茅屋的凌亂。“掛”是掛在長林梢上的,“飄轉”者皆“沉”于塘坳,不難想象,茅草于風中是沉緩飄動,而詩人的心又十分急切,一急一緩之中突出了詩人眼見茅屋被風卷去的無可奈何。
第二段賞析:
茅草被卷走了,如果拾起來,還可以修理茅屋。可這時一群頑童把草抱走了。這時詩人著急說道:“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這兩句話很值得體味,杜甫寫此詩時只有49歲,為什么用一個“老”字?他把頑皮的孩子比喻為盜賊,是否又過于嚴重了?
明確:“老”字并不是指年齡老,而是寫心情,詩人經受戰亂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抱草的孩子也是窮人家的孩子,心憂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盜賊”一詞是杜甫的激憤之詞,但他不是生孩子們的氣,而是生社會的氣,怨憤動亂的社會造成人民貧困。
第三段賞析:
作者是怎樣描述寒冷和秋雨的?
明確: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寫出了秋雨的細密連綿,所謂“雨腳如麻未斷絕”,更可怕的是“床頭屋漏無干處”。面對寒冷,作者更是無可奈何,說“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由此可見其生活境遇的窘困。
第四段賞析:
1.賞析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明確:詩人從個人“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一躍聯想到風雨中千千萬萬衣食無著落的窮苦百姓,從沉思中振作起來,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喊,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舍己為人、關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理想。
2.你從本詩中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詩中的句子描繪一下。
示例:舍己為人——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示例:(1)年老體弱——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2)生活貧困——布衾多年冷似鐵。(床頭屋漏無干處)(3)憂心國事——自經喪亂少睡眠。(4)關心天下“寒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三、板書設計
第2課時賣炭翁
教學目標
1.了解與本課有關的文學常識及本課的寫作背景,朗讀、背誦全詩。
2.學習《賣炭翁》中的人物描寫與對比手法的運用。
3.體會《賣炭翁》一詩的諷喻含義,感受詩人對以賣炭翁為典型代表的廣大勞苦人民的同情及對“宮市”的憎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中一個空前鼎盛的時期,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強盛,有力地促進了唐代文學的繁榮,而詩歌作為唐代文學的主流,更是大放異彩。可以說,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不僅詩歌的藝術風格、流派多樣化,而且藝術形式也很完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白居易的一首新樂府詩《賣炭翁》。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那《賣炭翁》作者是為何事而作呢?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作者簡介。
白居易,字樂天,唐詩人,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在詩歌上一向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章應該為了反映時代而寫,詩歌應該為了反映現實而作),這首“為事”所作的詩歌——《賣炭翁》,是白居易諷喻詩中的杰出詩篇。
2.諷喻詩有什么特點?
特點:從不同角度揭露社會的黑暗,抨擊官僚殘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壓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為看重的一類詩歌,是為民而作的詩歌,體現了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賣炭翁》一詩直接點明了本詩的諷刺目的:揭露了宮市給人民帶來苦難,對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有力鞭撻和抨擊。
3.介紹“宮市”。
宮市為什么會給人民帶來苦難呢?什么是宮市?從字面上理解,宮是皇宮,市是買、采購的意思,所謂宮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監”)到市場上去購買皇宮里需要的物品。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宮使,即皇帝的使者。本來,為皇宮采購物品,是由官吏負責的,但到中唐時期,宦官專權,橫行無忌,連這種采購權也被他們奪去了,宦官以宮使的.身份到市場上去為皇宮購買物品,實為掠奪。
目標導學二:理清結構,分析人物形象
1.這是一首敘事詩,我們說敘事詩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那本文的敘事要素是什么呢?
明確:地點——市南門外。
人物——賣炭翁、黃衣使者、白衫兒。
事件——記敘了賣炭翁燒炭運炭以至被掠奪的經過。(板書:燒炭—運炭—搶炭)
2.開頭一句交代賣炭翁伐薪燒炭的地點在哪里?為什么要這樣交代?
明確:地點是在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為下文埋下伏筆,說明路遠,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難行。
3.“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從什么角度刻畫賣炭翁?為什么這樣寫?
明確:外貌描寫。著重從顏色加以點染,“滿面塵灰”指臉上的顏色,“蒼蒼”(灰白色)指頭發耳邊鬢角的顏色。“煙火色”“十指黑”說明燒炭艱辛。這樣寫形象逼真地刻畫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現老人燒炭的艱辛,說明炭的來之不易。
4.“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從什么角度刻畫賣炭翁?
明確:心理描寫。天冷可自己身上“衣正單”,總該盼天氣暖和吧,可老人卻“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賤了;天寒,炭價就會更高一些。為了炭價高一點,他寧愿自己受凍。這種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動,深刻地揭示了賣炭老人的悲慘處境。
目標導學三:感受對比,體會作者情感
文章多處使用了對比,既有賣炭翁自身的對比,又有賣炭翁與宮使的對比,請從文章中找出這些句子,并說說各自的作用。
明確:(1)“一車炭,千余斤”與“半匹紅紗一丈綾”對比,寫出宮市掠奪的殘酷。
(2)“牛困人饑”與“翩翩兩騎”對比,反襯出勞動者與統治者境遇的懸殊。
(3)“衣正單”與“愿天寒”對比,強烈對比之中寫出了賣炭翁為生活所迫的悲苦無奈,“可憐”兩字傾注了無限同情,催人淚下。
小結: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是在元和初年,這正是宮市危害最深的時候。他對宮市十分了解,懷著對人民深切的同情寫出了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賣炭翁》是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詩歌當中的一首。它描寫一個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宮市的罪惡。但《賣炭翁》的意義遠不止對宮市的揭露。詩人在賣炭翁這個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勞動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賣炭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不平。讀這首詩,我們所看到的不僅僅是賣炭翁一個人,透過他,仿佛有許許多多種田的、打魚的、織布的人出現在我們眼前。他們雖然不是“兩鬢蒼蒼十指黑”,但也各自帶著勞苦生活的標記;他們雖然不會因為賣炭而受到損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賦稅的重壓下流著辛酸和仇恨的淚水。《賣炭翁》這首詩不僅在當時有積極意義,對于今天的讀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全詩通過賣炭翁辛勞燒炭、艱難運炭上市、炭被宮使掠奪的悲慘經過,借賣炭翁的不幸遭遇,為百姓鳴不平,用賣炭翁的形象反映廣大勞動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擊中唐的弊政之一“宮市”以及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
三、板書設計
可取之處本文的教學目標在此次教學過程中很好地實現了,學生對詩歌的描寫方法和對比手法的運用掌握得不錯,這種以學生理解分析為主導的教學方式比較適用于較淺顯的詩文篇目。
不足之處學生們在這樣無憂無慮的生活環境中,還不能很好地理解本文所反映的深刻的社會情感和現實意義,需要加強他們的情感體驗,明白現在的美好安穩的生活來之不易,要學會珍惜。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9
開篇即作驚人語,然而話出有因。“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讓人不禁一愣:“伯樂早已入土為安,千里馬不是仍然常見嗎?”接著釋疑,其實“千里馬常有”,只是“伯樂不常有”,很多千里馬并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千里馬,和普通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
全文僅有178字。然而說理透徹。先提出觀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稍作解釋后即進一步論證:一、能者多食。食馬者不按照它日行千里的能力,而是依據喂養普通馬的慣例來喂養千里馬。千里馬的溫飽都成問題,何談日行千里呢?二、食者少智。食馬者不懂如何驅使、喂養、理解千里馬,使得千里馬不成其為千里馬。
寫人只需一句話,然而形象逼真。“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面對著千里馬發出“天下沒有千里馬”的感慨,真正是目中無馬,其自矜、自滿、自大、自得、愚蠢不言而喻。
議論只用一設問,然而一針見血。“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真正沒有的是千里馬嗎?真正沒有的是一雙識得千里馬的慧眼呀!
《馬說》似寫千里馬,然而話中有話。千里馬誠然不幸,未能展現自己日行千里的本領,屈死在奴隸人之手。人才何嘗不是如此?寒窗苦讀幾十載,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只因沒有伯樂相知、相惜,滿腔豪情壯志、一肚治世藍圖付諸東流。縱有千般不愿、萬般不甘,也只能“醉里挑燈看劍”。
于是,經常聽到學生不屑地說:“哼,要是換一個老師,我肯定學得比現在好。”也經常聽到人們憤憤地說:“唉,都是那個__瞎了眼,不曉得我__的本事,要是遇著伯樂就好嘍!”這情景與兩千五百年前的那場關于“不吾知也”的討論何其相似。連子路之類的圣人之徒都可以抱怨,何況我輩蕓蕓眾生?
抱怨之余,卻忘了:當今時代,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已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包括經綸世務、為官一方在內,行行出狀元,行行需要狀元。而隨著教育的普及,各行各業都是人才濟濟,我們要像毛遂那樣主動出擊,而不是消極等待伯樂來挖掘、發現。
如果韓愈先生地下有知,又會做何感想?該會后悔寫下《馬說》,憑空當了后人的借口吧。
學習積累
1、字音
祗駢槽櫪粟石
2、字義
祗祗辱于奴隸人之手只是
駢駢死于槽櫪之間兩馬并駕
雖故雖有名馬即使
以策之不以其道按照,根據
道策之不以其道正確的方法
盡食之不能盡其材竭盡
通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曉
臨執策而臨之面對
能雖有千里之能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
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執策而臨之鞭子
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執策而臨之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詞,協調音節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的
其其真無馬邪語氣詞,加強反問語氣,可譯為“難道”
其真不知馬也代詞,他們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詞,它
3、通假字
食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盡其材通“飼”,喂
見才美不外見通“現”,表現
材食之不能盡其材通“才”,才能
邪其真無馬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4、詞類活用
策策之不以其道馬鞭子,名詞用作動詞,用鞭子打
5、倒裝句
馬之千里者
《馬說》教學反思
作為語文教師我一直很喜歡上古文,因為簡單。也因為即使在中考中,更多的是要求字詞的解釋和語句的翻譯。因此更多的.時候我所做的也僅僅如此。
前幾天我上了《馬說》,依照慣例我也讓孩子們進行了翻譯,對一些重要的字詞進行了解釋和辨析后,我提了個問題:你覺得作者對千里馬和食馬者的態度如何?為什么?你覺得作者分別把他們喻指了什么人?學生答出有才能的人和不會賞識人才的統治者后,我也簡介了韓愈的人生經歷,也便順理成章的為他們歸納了一下:千里馬喻指人才,食馬者喻指不能知人善任,愚妄淺薄的統治者。(忽略了對文章第三段中食馬者形象'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的推敲以及'知人善任'的解釋)
此后學生在作業本和考卷上對食馬者形象的分析就成為愚蠢無知的統治者或者是不能發現人才的人。雖然我在其后也多次重新補充分析,也讓孩子們重新探討分析愚妄和愚蠢的差別,但依然還有孩子會用錯。
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而教師所要做的是在課堂45分鐘內盡可能的把準確的要點傳達給學生,而這種傳達不應該是“灌”,而是基于教師引導學生對文章細節理解,關鍵句周到分析后自然得出的結論,否則效果就不好。而我恰恰因為是篇古文而忽視了這點,扮演了'拔苗助長'的角色,其結果可想而知。古文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其精湛的描寫技藝,更是人物形象分析,景物描繪的典范,所以我深刻反省......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0
活動背景
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社會必需的基本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對口語交際能力尤其是面對不同場合的即席講話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們擁有較強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即席講話,是一種在特定情景下實現沒有準備的臨場說話的口語樣式。不要輕視小范圍的即席發言,它是練就生花妙舌的好機會。如果說大庭廣眾下的演講是大兵團作戰,即席發言則是戰地輕騎,它精悍、靈活,故不應等閑視之,正像打仗前定要厲兵秣馬一樣,即使三五分鐘的發言也要精心準備。即席講話,是一項十分實用的口語交際能力。本節課的訓練既能培養學生出眾的口才,又能鍛煉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對于學生未來走上工作崗位,能夠得體進行即席講話有很大的助益。
學情分析
由于教育觀念和升學壓力的影響,學生對即席講話能力的認識還存在很多問題,即席講話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在語文課堂上,大部分學生缺乏主動講話的意識,即使發言也是對教師提出的問題作答,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自尊心變得很強烈,會有“怕出錯”的顧慮,更不愿意主動地去表達。學生的即席講話活動總是處于被動的狀態,而且學生的發言大都是對已有知識和文本原有信息的闡述,缺乏自己獨特的見解。即使學生發言時,也經常會語無倫次,詞匯匱乏,抓不住問題的要點,條理性差,語言組織能力很薄弱。
即席講話能力屬于口語交際能力中較高層次的表達能力,不是簡單的聽或說,而是言語表達的動態過程。而少數學生還存在口頭表達是“與生俱來”的這一錯誤觀念,他們認為口語是人的一種本能,不需要訓練。而事實證明即席講話能力的培養是必要的和被需要的。
教學目標
1、了解什么是即席講話、即席講話的特點等相關基礎知識。2、學習克服即席講話時的緊張心理。
2、學習克服即席講話時的緊張心理。
3、通過創設情境進行思維訓練,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和表達能力。
重難點突破
重點:掌握即席講話的要領和技巧。
難點:學習克服即席講話時的緊張心理,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熱情。
教法與學法
教法:
1、講授法:在講授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把握住即席講話的重點,提高教學效率。
2、比較鑒賞法:通過比較、鑒別、評判這些方式,享受和領略即席講話中的美,同時產生新的感受、體驗和認識,達到在鑒賞中提升自己的目的。
3、情境創設法:通過創造一定的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活動,從而有更多的機會去思考,去發現。
學法:
l、合作學習法:通過小組合作創造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有效發揮各自的學習潛能,提高學習效率。
2、實踐參與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當中,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更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討論交流法:讓學生在討論中交流,培養自己清晰、準確、有邏輯性地表達觀點的能力。
教學準備
教師:1、準備多媒體課件。
2、準備即席講話的話題。
學生:1、搜集有關資料,了解即席講話的相關知識。
2、學生自行分組,展開活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學策略設計意圖教師隨筆
一、導入活動,激趣引思。
(約4分鐘)導入法一:
歷,孟子雄辯無敵,蘇秦言動六國,孔明舌戰群儒……他們憑借出色的口才使自己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同樣,放眼今天,有些人舌綻蓮花,縱橫捭闔,著實讓人羨慕不已。同學們,我們正處于一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緣中,在這個偉大的時代里,機遇與挑戰共存,困難與希望同在!在這個特殊的年代里,怎樣才能擁有縝密的思維、機敏的應變、卓越的口才呢?現在就讓我們來進行即席講話的訓練吧。
(板書課題:即席講話)
導入法二:
大屏幕展示:介紹外交家顧維鈞的故事
1919年1月28日“巴黎和會”上,日方代表牧野伸顯堅持要求繼承戰敗國德國在我國山東的利益,面對氣焰囂張的日方代表,中方代表顧維鈞強忍心頭怒火,冷靜地說:西方有一位圣人,名叫耶穌。他被處絞刑的耶路撒冷成為了教的圣地,不可侵犯。大家說對不對,眾人回答“對”。我們東方也有一位圣人,他叫孔子,日本人也承認他是圣人,你說對不對?牧野伸顯只得說“對”。顧維鈞接著說:山東是孔子的故鄉,也是我們中國人的圣地,不容侵犯。他擲地有聲的話維護了祖國的尊嚴,并被美國總統威爾遜稱為中國的“青年外交家”。
請幾名學生談一談讀后感受,再引出即席講話對青少年重要性的話題,由此,提出本次活動的主題。
(板書課題:即席講話)用富有激勵性的語言導入新課,營造了一種沉思、奮進的學習氣氛,讓學生目標明確,從而有的放矢地開展活動。
用名人故事激趣,讓學生明確即席講話的重要性,營造樂學、好學的學習氛圍,為本次活動的順利開展做好鋪墊。
二、活動形成階段。
(約15分鐘)(一)了解即席講話。
(1)大屏幕展示下面材料:
蕭琛善辯免災
南朝梁有個大臣叫蕭琛,在蕭衍還沒稱帝時就與他交好。后來蕭衍當了皇帝,兩人關系仍很密切。一次,武帝蕭衍舉行大型宴會,酒過幾巡之后,蕭琛有些醉意,就趴在案幾上。武帝看見就用棗子投他,正好打中蕭琛的頭。蕭琛拿起盒子中的栗子正好打在武帝臉上,武帝一臉怒氣。蕭琛馬上說道:“陛下把赤心投給臣,臣怎敢不用戰栗來回報呢?”武帝聽后,轉怒為笑。
(2)同桌之間交流閱讀感受。
(3)組內學生自由發表意見,討論即席講話的定義和特點。
(4)教師明確:
即席講話是一種在特定情景下事先沒有準備的臨場說話的口語樣式。
即席講話,臨境而發,隨機而發,短小精悍,具有隨意性、靈活性和可變性。
(二)精彩即席講話鑒賞。(大屏幕展示)
1、第16任美國總統林肯在學校讀書的時候,有一次考試,老師問他:“林肯,你是愿意考一道難題呢,還是考兩道容易的題?”
“考一道難題吧。”
“好吧,那么你請回答。”
老師問:“蛋是怎么來的?”
“雞生的。”林肯答道。“雞又是哪里來的呢?”
“老師,這是第二個問題了。”林肯說。
2、一天早晨,高而瘦的蕭伯納在公園散步,迎面走來了一個矮而胖的巨商亨利。亨利洋洋得意地說:“啊!蕭伯納先生,我一看到你,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鬧饑荒。”
蕭伯納淡然一笑,回敬道:“啊,亨利先生,我一看到你,就知道世界上為什么會鬧饑荒。”
3、有記者問梁朝偉:“在北京《無間道》的首映式上,你和劉嘉玲非常親密,我們想知道,你們什么時候能走上紅地毯呢?”梁朝偉回答得相當機智:“我們在人民大會堂首映式上,就已經走過紅地毯了。”妙語一出,眾人無不稱奇。
(1)學生邊欣賞邊討論這些即席講話的精彩之處。
(2)師生歸納即席講話的技巧。
(3)教師明確:
a、確立中心,明確自己的觀點和態度。
b、從實際出發,尋找一個切入點。
c、開頭干凈利落,直接入題,可以根據當時的場景、情景、會議的主旨等作為開場白;結尾強化發言的主要內容。
d、捕捉時機,即興發揮。發言者要利用現場的條件和特點,善于借題發揮,渲染氣氛。
(三)《我來試一試》小訓練:
1、教師布置成語話題。
(1)王婆賣瓜,自賣自夸;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狐假虎威;
(4)濫竽充數。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本組喜歡的話題,組內同學自由練習即席講話。
3、每組各推選一位同學上臺發言,每個同學發言不超過2分鐘。
4、組織同學們集體評議,評議時主要就講話人的表情動作、思維方向和口語特點發表意見,要指出具體的表現。
5、教師講評:通過剛才同學們的講話實踐,我們不難發現,每次輪到自己當眾講話,尤其是要走到講臺前,面對大家講的時候,常常感到十分緊張,抓衣服、聳肩膀、撓頭皮,說出話來常常言不及義,本來已經準備好的講話內容得不到很好的表達。看來,要想擁有蕭琛那樣面對困境時的從容和敏捷,我們還得學會如何控制緊張心理。(大屏幕展示)
緊張畏懼心理經過有目的的訓練可以得到控制。可以采用12字法,即:心中有數,有備無患,隨機應變。
由小故事入手,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便于對即席講話的概念和特點進行理解。
在鑒賞精彩的即席講話中品味即席講話的語言美、人文美。讓學生在美中感悟,在美中激起發言的。
各環節有條不紊地展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每位學生在活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通過開展小組活動,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營造一個輕松活潑的學習氛圍。
三、活動展示階段。
(約18分鐘)(一)小組匯報學習成果。
建議各小組推薦匯報代表,介紹對即席講話的認識。
(二)即席講話小表演。
1、大屏幕展示講話情境。
情境1:同學的生日聚會
情境2:交流讀書的體會
情境3:學校夏令營結束后談感受
情境4:代表班級祝老師新年快樂
2、每組同學從上面的情境中選擇一個,本組同學每人做三分鐘左右的即席講話。
3、每組推選一位同學做代表,由語文老師指定情境和講話時間,分別做即席講話。
4、各組長和老師作為評委共同評選即席講話小明星。
(三)我的即席講話小竅門大家談。
l、由即席講話小明星暢談自己獲勝的訣竅。
2、教師歸納總結:
(1)講話時要考慮所選情境的主題和氛圍特點,力求讓自己的講話合情合理。
(2)認真聆聽,注意與其他同學的講話相呼應。明確講話的目的,讓自己的講話內容集中、充實。
(3)在保證表情達意的基礎上,盡量使自己的語言更有特色,更吸引人。
(4)即席講話時,感到緊張是正常的。可以通過深呼吸、微笑等方法來幫助自己放松下來。也可以默默地鼓勵自己,以緩解緊張情緒。
匯報不拘泥于形式,但要著眼于活動本身,不架空,不夸大,做到條理清晰,交代明確。
讓學生通過實踐參與,增強對即席講話的理性認識。
歸納即席講話的小竅門,鞏固知識,增加學習的趣味性。
四、總結提高階段。
(約8分鐘)
1、教師點評各組在本節課中的表現。
2、評選優勝組,加以鼓勵。
3、課堂大討論:什么樣的即席講話才是成功的?
如:(1)思路清晰,層次分明。
(2)語言流暢。
(3)觀點明確。
(4)內容吸引人。
(5)能用具體可信的事例說服人。
(6)上場鎮靜。
(7)聲音響亮,抑揚頓挫。
(8)動作自然。
(9)口頭語少。
(10)目光交流。
4、交流心得,在交流中不斷修正與提高,深化對即席講話的認識。
5、教師小結:一言之辯,勝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雄師。口才是現代社會的通行證,愿同學們諳習口齒,砥礪談鋒,談笑風流,演辯皆優,人生舞臺,言辭笑傲。點評、評優是對此活動的總結,也是對學生參與活動的充分肯定。
通過討論交流,強化對即席講話的認識。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1
教學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和敬畏自然的含義
2.通過誦讀,學習作者語言,理解本文富有哲理性、兼有文學性的含義
3.研究本文中反問句,理解其語氣強烈的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
2.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教學時數: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 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鯤(kun)鵬 斥安鳥(yan) 蓬蒿(hao) 咫尺(zhi) 狼藉(ji) 相形見絀(chu) 美味佳肴(yao2)
2.解釋下列詞語。
蓬蒿:(方)茼蒿。飛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書)比喻距離很近。
狼藉:亂七八糟,雜亂不堪。 吶喊:大聲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對自己估計太高。
相形見絀:互相比較之下,就顯出一方的不足之處。
精巧:精細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二、導人
雄偉的高山,遼闊的草原,蔚藍的大海,美麗的花園,。無不為人們所陶醉。大自然孕育最聰明,最美麗,最富有靈性的人類。人是大自然創造的奇跡,人類離不開大自然的庇護,大自然是人類的母親,人類在她的懷抱中成長、繁衍、壯大。然而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發展,人類已漸漸遠離了自然,地球上出現了越來越嚴重的生態問題。人類曾宣稱要“征服自然”,戰勝自然。你覺得這種觀點對嗎?當你為宇宙的神秘而驚異,為人類的智慧而自豪時,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無與倫比的智慧創造了這一切,你的心靈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朗讀課文,學生積累字詞(見書)。
2、自讀課文,初步交流讀課文的感受,并找出表達作者觀點的語句。
明確:本文談論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話題,作者認為,在這個問題上,人類應該從根本上轉變理念,再也不要宣稱什么“征服自然”,應該敬畏自然,愛護自然。
作者的觀點: 課文最后一段。
過渡:這一觀點是否在課文一開始就提出來了?(學生回答是在結尾提出的)。那么作者是如何層層推進,進而提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又為什么要提出“敬畏自然”呢?我們一起分析課文結構和內容。
四、合作探究,把握文意:
1、劃分結構,理清思路:
學生自讀課文,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討論,劃分層次,概括段意。
明確: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從人類征服自然開始談起。
第二部分(2—10):作者著重比較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以及兩者的關系;論述宇宙的生命。
第三部分(11)提出“敬畏自然”的觀點。
2、逐層分析:
第一部分:人與自然相比,論歷史,宇宙至少已有200億年,“人類永遠只是一個天真幼稚的孩童”;論關系,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論智慧,自然智慧是大海,“人類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個小水滴”。宣稱“征服自然”,實在是自不量力的狂想。
第二部分:第一層(2—7):著重比較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以及兩者的關系:
第2—4段著重談人類的智慧。在大自然面前,人類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找出理由來,并讀一讀):a、即使拿高科技來說,航天事業的空間,在大宇宙中間,還是非常狹小。 b、人類的認識史也是一部不斷糾錯的歷史,一萬年以后看今天,我們的認識還幼稚得很。 c、礦坑也可能成為人類自掘的陷阱。 d、作者推斷,“在宇宙中,一定存在著遠比我們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在太空人看來,人類的智慧就算不得什么。學生反復閱讀課文,找出文中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語句。思考一下,作者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學生交流感受和見解,同學互相補充。
五、學習課文
學生發表自己看法,對本文作者的觀點進行質疑。
小組合作,共同解決問題。
如: (1)說說人類變化的歷史。
(舊石器、新石器……)
(2)人類從被動狀態變為主動了嗎?…。(.人類先是不能或難以生存,在其他動物的威脅下偷生。后來工具逐漸進步,能夠征服其他動物,是已經變為主動。) 。 一
(3)人類成為大自然的主人了嗎?
(人類不能完全使大自然聽命,所以尚未成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說至今人類的作品(一萬年后)還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類的作品有的一萬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沒有否定現今人類科學的.成就?
(對人類的理智有一點否定。)
(6)我們的正確看法應當是怎樣?….(要尊重人類的科學研究,人類的命運變好。例如人的壽命從二三十歲進為七十幾,不管是一萬年后,人類壽命的延長,對人類來說不會是“可笑的”。)
六、小結 :學習本文要認識“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學理性精神比較人與自然,分析人與自然的關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結論。
六、布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 聽寫詞語。
蓬蒿 咫尺 狼藉 吶喊 自不量力
相形見絀 精巧絕倫 美味佳肴
二、繼續學習課文
學生閱讀課文第六至十段,概括段意。
質疑,討論問題。(學生交流看法。)
①人類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產物?
②作者認為自然創造人類的目的是什么?
③自然界有目的嗎?
④人類也有好有壞,大自然也是一樣?
⑤本文是否也有好壞?
⑥人類的科學是人類需要的產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種需要的產物。
三、學習文中多次運用反問句。體會其作用
反問是一種用疑問句式來表達確定意思的修辭方法,用否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否定的意思。反問的作用是加強語氣,加重語言的力量,激發讀者的感情,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誰說宇宙是沒有生命的?’’這比用一般判斷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語氣更強烈,意思更肯定。試從課文中找出幾個反問句,并把它們變換成一般陳述句,然后比較一下,這兩種句式的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①我們有什么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
②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③誰說大自然是沒有生命的?……那永恒的運動,那演化的過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體現嗎?如果宇宙沒有生命,怎么會從中開出燦爛的生命之花?
④難道你沒有聽到石頭里也有生命的吶喊嗎?
⑤你難道沒有用心靈聽到從那遙遠的星系里傳來的友好問候嗎?
四、探究活動
長期以來,人類宣稱自己是“萬物之靈”,這篇課文的作者卻提出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與人類平等的生命。對這個問題,你有什么看法,根據是什么?
五、小結
這是一篇以議論為主的散文。主要談論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作者對觀點的闡釋是層層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口號,認為這實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為與大自然相比,人類的智慧實在算不了什么,人類的許多認識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卻是無與倫比的。接下來作者進一步強調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類與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實是兄弟關系。因此,我們應該敬畏自然。雖然作者的某些說法不無偏激之處,但對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許不是一件壞事,至少可以使人們對自然存有幾分小心,不敢妄動胡來。科學的發展使得人們解除了對自然的畏俱,也使人類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類,總是為著自己的私利由著自己的性子胡來,最終損害的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這篇課文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一是思考作者的觀點,并參照自己對待自然的態度作一番檢討。作者立意高遠,眼界開闊。能從長遠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但是也有一些說法還可以商榷,可以引導學生思辨、質疑。二是作者的語言。課文中的許多句子有著豐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應該認真揣摩。另外,作者通過擬人、比喻、反問等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認真學習。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2
教學目的:
1.讓學生對民族文化能有所了解,并能在思想上引起重視。
2.引導學生聯系文化背景領悟作品的內涵,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學習《泥人張》
(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課文主要寫了那倆個人物?
2。面對“海張五”的侮辱,“泥人張”漠不作聲,他會怎么樣呢?一般人會怎樣呢?
(二)分析課文:
1:情節里出現的兩個主要人物是海張五和泥人張,它們分別是什么樣的人物呢,從文中找出介紹他們的語句。(學生找出相關語句,并進行概括)
(板書:海張五 賺下金山————有錢
將軍義子————有勢) 有錢有勢就導致了他的猖狂蠻橫,為后來他的挑釁打下了基礎,埋下了伏筆。 (板書:猖狂蠻橫)
(板書:泥人張 單手捏泥人————技藝高妙
賤賣海張五————沉穩干練)
2、面對海張五的羞辱,泥人張鎮定自若,胸有成竹,后發制人。你不是說賤賣都沒人要嗎?那我就把你的泥像賤賣給你看看。由此可見,他不但技藝高妙,而且沉穩干練。用文中的一個詞語來概括就是:藝高膽大。(板書:藝高膽大)
3、作者卻用獨特幽默的語言,妙趣橫生的敘述了海張五的猖狂蠻橫、自取其辱和泥人張的一言不發卻出奇制勝,使兩個人物形象活靈活現的呈現在讀者面前,人物可謂豐滿奇絕。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人無論從事什么樣的職業,只要他有真本事,有真功夫,就能活的有尊嚴,獲得別人的尊敬。
二、 教學《好嘴楊巴》
(一)導入新課:每個人都有一張嘴,而嘴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有哪些?(吃飯、說話)如果一個人他伶牙俐齒,我們可以說他有一張______嘴?(用一個字回答)那么我們今天的課文中馮驥才先生就給我們介紹了一個“好嘴”——楊巴。在預習的基礎上,請大家從文中找出四個能夠概括楊巴性格特點的成語。
——逢場作戲、八面玲瓏、看風使舵、左右逢源
①這些詞語含有怎樣的感情色彩? ——貶義
②可是,作家馮驥才卻把這四個成語一股腦兒全用到楊巴一個人身上,卻絲毫不含貶義,大加贊美一張嘴。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們就在作家馮驥才的指引下,去一趟天津衛,欣賞一出好戲,《好嘴楊巴》!
(二)整體感知
1、請大家來簡述一下課文的主要內容。
兄弟生意火——中堂發怒——巧答中堂——名聲遠揚
(1)兄弟的生意為什么紅火呢?
①楊七的好手藝;茶湯的精細制作過程
②楊巴的嘴好。
(2)那楊家茶湯是如何發跡的呢?正是因為他們倆的默契配合,使得茶湯的生意異常紅火,因此被眾官員推薦為招待李鴻章的上品。
(3)府道縣臺們是如何準備接待李鴻章的工作的?可以看出他們怎樣的嘴臉?
可見眾官員對這樣的決定信心滿滿。那么事情的結果是否正如眾人所料嗎?我們在預習的基礎上一起來學習課文的高潮部分“中堂大怒,楊巴巧答”
3、請大家閱讀7~14段。
(1)這一部分首先描寫了什么?
——中堂大人看戲,楊七楊巴奉茶。
(2)找出對中堂大人的描寫,請用一個字來概括中堂大人此時的心理。(7段) ——爽。
(3)而當中堂大人看到楊七楊巴送那上來的`茶湯時,是否如眾官員所料?發生了什么事情?——大怒
(4)李鴻章此時心里是怎么想的?(8段)
試將下面的兩個感嘆詞放到對李鴻章的描寫中去
a、啊 b、哼
(學生現場情境再現)
“啊”后李鴻章的心里話是什么?——“這上面這么多臟土!”
“哼”字后的心里話是什么?——“真是豈有此理!”
由此可以看出此時李中堂的心情是由“爽”轉為“怒”
(5)李鴻章大怒,當時氣氛如何?——“緊張”
(6)作者是怎樣營造出這種緊張的氣氛的呢?
①描寫李中堂欣賞蓮花落子的祥和氣氛——氣氛烘托——鋪墊
②“打落”“亂飛”“潑了一地”——動作描寫——正面
③眾官員都“嚇懵了”“楊七和楊巴慌忙跪下”——動作描寫——側面
(7)那么,此時說話需要什么?——勇氣 (板書:敢說)
(8)如果這樣說行不行?“中堂大人息怒!那上面不是臟土,是碎芝麻!”你認為李鴻章會怎么說,會怎么做?
(9)對楊巴的心理描寫(第10段),
①是芝麻,不是臟東西——孤陋寡聞、沒見識
②不加解釋——承認是臟東西
③搶在前頭說
(10)因此楊巴是怎么說的?
——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愛吃壓碎的芝麻粒,惹惱了大人。大人不記小人過,饒了小人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
注意:不知道、不愛吃——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說“猜到”,這兒卻說“不知道”;二是“不愛吃”,前文明明說中堂大人“不知道”,這兒卻說“不愛吃”。這樣說,有兩大妙處:一是明確告訴李中堂這是“壓碎的芝麻粒”,不是臟東西;二是給李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沒說是芝麻,也沒說不是芝麻,一個“不知道”“不愛吃”,使緊張的情勢頓時化解。 (板書:巧說)
(11)那楊巴這句話在李鴻章發怒后多長時間內說的?(學生討論)
①“飛快”“一轉兩轉三轉”。
②“其他人都嚇蒙了”“當官的一個比一個糊涂,這就透出楊巴的聰明”——反應快(對比)
(板書:快說)
(12)楊巴這句話說出后的效果如何呢?
——得到李鴻章的賞識:“心靈嘴巧”“機敏過人”“聰明”,賞銀一百兩
(三)小結:文中作者是怎樣表現出楊巴好嘴的“好”呢?
1、故事開端,并不寫楊巴,而是從夸贊楊七的高超技藝開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轉,就讓人明白了寫楊七是為了襯托楊巴。
2、在緊張環境下通過楊巴的“敢說”“巧說”“快說”來表現出楊巴的好嘴。
3、中堂大人沒有喝茶湯反而給賞,說明中堂大人賞識楊巴的好嘴,從側面肯定楊巴嘴好。
4、故事結尾,以楊七的埋沒來反襯楊巴的聲名遠揚,肯定楊巴的好嘴。
三、語言特色
生動的故事和豐滿的人物形象是通過什么體現出來的呢,對,就是語言,說到語言,本文也有很多值得我們研究、借鑒的地方。
1。作者大多采用口語來講述故事,其中多處使用了天津地方方言的用詞和表達方式,很好地突出了地方文化的特點和魅力。如“一個泥團兒砍過去”、“只見人家泥人張聽賽沒聽”、“地方的府縣道臺費盡心思,究竟拿嘛樣的吃喝才能把中堂大人哄得高興”。
2。語言極富表現力。比如泥人張捏好海張五的頭像后,“他把這泥團往桌上叭地一戳”,一個“ 戳”字展現了泥人張內心的憤怒、真是無可更易的一個字眼。
3。人物語言個性化。李鴻章與底層手藝人在語言表達方面極為不同:“不知者當無罪!雖然我不喜歡吃碎芝麻,但你的茶湯名滿津門,也該嘉獎!來人呀,賞銀一百兩!”李使用的官話文白夾雜,與楊巴跪倒后請罪解釋的話形成了十分有趣的對比。
四、總結
寫“泥人張”作者單刀直入。三言兩語介紹后,便切入主題,這是一場人格的較量,也是智慧的較量。面對海張五的挑釁,人們都等著看泥人張怎么“回報”。于是故事有了懸念。而泥人張的回報也十分奇特————用鞋上的泥捏出了“一臉狂氣”的海張五頭像,第一回合告一段落。而海張五接著又侮辱起泥人張的手藝———“這破手藝也想賺錢,賤賣都沒人要!”對此泥人張居然毫無反應,但事后的“回報”更令人叫絕———次日,街市小雜貨攤上擺出了一二百個“海張五”的泥像,并大書“賤賣”等字,泥人張一言不發而妙招制勝。情節雖然簡單,但安排得曲折有致。 寫“好嘴楊巴” 作者采用“引出故事主人公——設置懸念——出現危機——巧答化危機——聲名遠揚”的巧妙構思對楊巴的圓滑、精于人情世故大加褒揚,并不是出于純粹的道德判斷。舊社會民間藝人處在社會的底層,再謀生過程中經常受到來自各方面的輕視、排斥、剝削和擠壓。這種生存的壓力,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楊巴的圓滑、見風使舵、八面玲瓏等性格,與其說是其性格的弱點,不如說是應對生存環境的特殊策略。
五、布置作業:完成課后練習三、四
板書設計
泥人張
海張五 賺下金山———— 有錢
猖狂蠻橫
將軍義子———— 有勢
泥人張 單手捏泥人———— 技藝高妙
藝高膽大
賤賣海張五———— 沉穩干練
好嘴楊巴
敢說 ——— 勇氣
巧說 ——— 好嘴→ 心靈嘴巧、
快說 ——— 機敏過人、聰明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把握游記的選材角度,掌握抓特點,重描繪的寫作技巧,提高寫作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翻看照片,觀看視頻,閱讀名家游記,寫出讓你感受最深的一次游記,抓特點,感人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發現美、捕捉美、表達美,培養學生獨特的性情,陶冶情操。
教學用具:PPT
課前導學案:
哪一次外出游玩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為了捕捉對這次游玩的特別記憶,你可以用一張照片或畫個草圖,你還可以用幾個詞語來勾勒那一次的出游。
準備寫作:
1、選擇哪一次的游玩。使用下列方法可能有助于你確定。
①看相冊或家庭錄像帶,邊看邊想,這幾次出游中,哪一次游玩最能喚起你的記憶。
②填寫下面的問卷調查:
哪一次游玩曾使你高興或很惆悵?
哪一次游玩讓你大開眼界,增長了見識?
哪一次游玩給你留下極深刻的印象?
哪一次游玩能引發你長時間的思考?
讓你高興、惆悵,讓你大開眼界、讓你增長見識、給你留下極深刻印象的分別是什么?引發你思考的是什么問題?
2、搜集素材。你需要大量的、描述性的詞語去寫你的出游,下面的頭腦風暴板對你可能會有些幫助。思考什么讓你的這次游玩與眾不同,是景,是風土人情還是文化氣息。教學過程:
課前ppt
美景、美食:西灣、百丈漈、平陽炒粉干、錢承恩餛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在之前跟大家的交流中,我知道我們班級80%以上的同學在寫周記或隨筆的時候都會想要去寫自己游玩、游覽的經歷,然而這其中有接近70%的同學又苦于不知道如何去寫而最終放棄。其實,這種記述游覽經歷的文章,就是我們所說的游記。怎樣寫游記,怎樣才能寫好游記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游記寫作。
2、要寫好游記,我們必需對他有所了解。游記可以分為很多種。以記錄行程為主的是記敘型游記;以抒發感情為主的.是抒情型游記;以描繪景物、景觀為主的是寫景型游記;通過游記來說明一個道理的,是說理型游記。
在昨天我們做的課前調查中,很多同學希望老師來談談寫景型的游記。如何寫好風景?如何生動、形象、具體地去寫景?
今天我們就一起探討一下,這些問題。
二、抓特點,重描繪
1、師:看梅雨潭的圖片,如果你游到此地,你會如何來寫這里的風景呢?
生:略(你們覺得他的介紹怎么樣?)
師:“一個好的文本可以給我們提供寫作能量”,我們一起來看朱自清游覽梅雨潭后,寫下的一段文字。
我的心隨潭水的綠而搖蕩。那醉人的綠呀,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站在水邊,望到那面,居然覺著有些遠呢!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
生:抓住“綠”這個特點。
師:看來要寫好游記,我們要抓住這個地方的特點,寫出你的獨特感受。
3、如何寫得更加生動呢?我們再一起來看。
我的心隨潭水的綠而搖蕩。那醉人的綠呀,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站在水邊,望到那面,居然覺著有些遠呢!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她又不雜些兒法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指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重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愛的,我將什么來比擬你呢?我怎么比擬得出呢?大約潭是很深的,故能蘊蓄著這樣奇異的綠;仿佛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里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裁你以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我若能挹你以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著她了。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么?
生:巧用擬人、比喻等修辭……
生:運用對比的寫法,巧妙烘托……
生:展開聯想、想象……
生:詩意的語言
生:使用恰當的抒情方式,融情于景,巧用第二人稱,直抒胸臆……
5、師:看來要寫好游記,我們還要抓住特點,細致描寫。
6、師:在游玩的過程中,除了寫你看到的美景之外,還可以寫些什么來凸顯景之美呢?
三、感人情
7、我們在一起來看一段文字,他寫美食還寫什么?
常聽人說,到西北最難適應的是食物。但我對蘭州印象最深的卻是兩宗美食:牛肉面與白蘭瓜。
因此,這座黃河上游邊的狹長古城,留給我兩種風韻:濃厚與清甜。
蘭州牛肉面取料十分講究,一定要是上好黃牛腿肉,精工烹煮,然后切成細丁,拌上香蔥、干椒和花椒;面條粗細隨客,地道的做法要一碗碗分開煮,然后澆上適量牛肉湯汁,蓋上剛剛炒好的主料。滿滿一大碗,端上來面條清齊、油光閃閃、濃香撲鼻。一上口味重不膩,爽滑麻燙。另遞鮮湯一小碗,如若還需牛肉,則另盤切送,片片干挺而柔酥,佐蒜泥辣醬。在蘭州吃牛肉面,一般人都會超過平時的食量。
我蘭州的朋友范克峻先生是一位歷盡磨難之人,經常帶我到一家鋪子吃牛肉面。掌勺的馬師傅年事已高,見范先生來便親自料理一切,不容有半點差池。范先生輕聲告訴我,這位馬師傅實在是一位俠義之士,別看他每天只是切肉煮面,你完全可以把一切信托于他。30多年前,一位每天到這兒吃面的演員突然遭冤被捕,關在監獄里,判刑不輕。妻子親朋都離他而去,過年過節時也沒人來探望。他萬萬沒有想到,竟然是這位馬師傅出現在鐵窗之前,手提一包干切牛肉,無言捧上。如此者每年不斷,一直延續整整20年之久。20年后,演員的冤案昭雪平反,他又重登舞臺,名震全城。不管他用什么方式來邀請和感謝,馬師傅全不接受,只在他每天早晨來吃牛肉面時,投以輕輕一笑。
正說著,馬師傅的牛肉面已經煮好端來,只一口,我就品出蘭州的厚味來了。
生:馬師傅的一些事。
師:這是否多余,能不能去掉?
生:不能,牛肉面本身的味道美,但馬師傅濃濃的人情味,讓牛肉面更有味道。
師:在介紹了游玩中的美食之外,他還寫了人情美,來凸顯美食之美味。那么寫風景,我們還可以寫什么呢?
8、看一段視頻《童話世界九寨溝》
生:還可以寫人。
生:九寨溝的景美,人更美。
生:條件如此艱辛,依然執著守護
生:人的質樸
生:因為有這些護林員的守護,九寨溝才更美。
師總:看來寫游記,我們還可以當地讓你印象深刻的人情。正如卞之琳所認為的:人是“風景”(即大自然)的組成部分,而且是“風景”的重要組成部分。“風景”里有了“人”,“風景”才會有靈氣,才會生動。
師:寫游記還可以寫人情。
9、再練筆,旅游中哪些人情觸人心弦,讓你印象深刻?
生:略
四、總結
師:余秋雨說過:我發現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
在寫人文景觀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去體會其中的文化和人文歷史。
多接觸,多感受,相信我們的文章會更厚重。
歐陽修說:作文無它術,唯勤讀書多為之自工。要寫好游記,我們行萬里路,還要讀萬卷書!
五、作業
1、閱讀余秋雨《文化苦旅》,體會他寫游記的方法。
2、寫一篇游記《那時,游》,要求字數不少于600字。
六、板書
暢游心中的勝地
巧抓特點
具體描繪
體察人情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4
教學目的
一、學習按空間順序安排材料,突出重點的寫法。
二、認識我國古代工藝美術家的高超技藝。
教學設想
一、重點和難點
本文的顯著特點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藝術構思的基礎上,合理安排材料,運用簡練生動的文字再現了“核舟”的形象。掌握這個特點,是成功地實施教學的關鍵。
重點是文章的第3段。這段寫蘇武和黃庭堅在船頭“共閱一手卷”的神情,又以佛印的“矯首昂視”為烘托,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蘇武滴居黃州時期的閑適生活和曠達心情,也說明了他“泛舟赤壁”的由來。這是雕刻家藝術構思中的主要之點,也是這件藝術品的主題之所在。
難點是怎樣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藝術構思。這是因為文章涉及了藝術品的所有細節,如果只看字面,會給人以眼花繚亂的感覺;而要探究每一個細節跟主題的聯系,則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藝術構思不可。這個難點解決了,不僅可以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藝術品的主題,更好地掌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還可以幫助他們提高審美的能力。
二、教學方法
擬兼用誦讀和講解兩種教法。
誦讀教法主要用于第2至4段,要求達到當堂基本成誦。應當說明的是,課本并未提出背誦的要求,但這是文章中的精彩部分,熟讀成涌有利于對課文的理解和語感的培養,在不加重學生負擔的前提下,這樣做不僅必要,而且符合教學大綱精神。
講解的重點是文章的寫法和雕刻家的藝術構思,個別難句也要照顧到。
三、課時安排
這篇課文擬用兩課時教讀。
第一課時:介紹作者,熟悉課文大意,講解第一段,誦讀第2、3段。
第二課時:誦讀第4段,略講第5、6段,分析寫作方法,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中第1小題。
四、預習要求
1、對照注釋弄清文章大意。
2、解決個別生字詞的讀音。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讓學生簡單介紹自己家里有的成曾經見過的工藝美術品,然后問:
①“核舟”的雕刻者是誰?
(目的是弄清課文中的稱名法。開頭稱姓稱字是一種正式而又親切的稱法,末尾姓、名、字并稱,是正式的稱法,這是雕刻家自稱,但也可用于稱人,如蘇武《方山子傳》中“此吾故人陳忙季常也”。)
②這件藝術品的名稱是什么?是雕刻家取的嗎?
(目的是引起學生對藝術品主題的注意。船背無“大蘇泛赤壁”字樣,從“蓋……云”可以看出是文章作者觀賞后作出的判斷,姑且以此命名。)
二、作者及原作簡介
1、補充: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給事中(大致相當今中央部的辦公廳主任),因上疏彈劾當時掌握朝政的閹黨
頭子魏忠賢,被捕下獄遭暗害。魏學洢扶樞還鄉,悲憤而死。他一生沒有做過官。
2課文系節選,但只刪去一小段。被刪節的是:(上接“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魏子詳矚既畢,詫曰:嘻,技亦靈怪矣哉!莊列所載,稱驚鬼猶神者良多,然誰有游削于不寸之質,而須糜(通“眉”)了然者。假有人焉,舉我言以復于我,亦必疑其遵,乃今親睹之。由斯以觀,棘刺之端,未必不可為母猴也。(下接課文本句)
[說明]只述此段大意,但要強調作者的“詳矚”(細致觀察)精神,非此則不能成此奇文。
三、朗讀全文
三、正音(見“預習要求”)并標段號。
2、帶領學生從第2至5段中劃出以下話語以顯示作者的說明順序:
舟首尾長——中軒敞者——一船頭———舟尾——船背
3、教師范讀全文(能背誦最好)。
4、學生齊讀全文。
強調要用一字一頓的方式,切實掌握字的讀音和意義,不要求讀出語氣、〔說明]這種讀法適用于生僻字多而虛詞較少的說明文。在大體熟悉其字句后,再劃分節奏為好。
四、講解第一段
1、指名一位學生試讀全段,仍用一字一頓讀法;教師再領讀一遍,讀出節奏。
2、講詞語:
(1)“為”,為英語中的“make”,是一個用得相當廣泛的動詞,可以說“為學”“為文”。這里指雕刻。
②“罔不”,是常用語匯。問學生“罔”可用哪個字來替換(“無”)。這是作者有意使用古語。
③“因勢”“象形”可以讀斷,即“因其勢而象物之形”。
“象”是動詞,摹擬的意思。
3、概括本段內容(用討論方式)
①贊揚雕刻家王叔遠的高超技藝(板書加圈字,下同);
結合課文:徑寸之木,極言原材料之小/宮室。…??木石,極言雕刻范圍之廣;“因勢象形,各具情態”極言技藝之精。)
②交代贈核舟事。
(可以問學生“蓋大蘇泛赤壁云’可否省去不寫,并讀一遍以示省去后上下文仍然連貫。只是于文義影響甚大,使下文即第2至4段內容失去依托。)
由上述內容引申出本段有提示全文的作用。
五、簡介蘇武游赤壁一事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武被誣以詩誹謗朝廷,下獄。出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到使,實際是流放;但他以讀書和游覽自娛,表現了曠達的胸襟。元豐五年他曾兩次到黃州城外的赤鼻礬游玩:一次是農歷7月16日,一次是農歷10月15日。并寫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賦》。下文說的“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蘇武在這兩次游覽中未后見到的景象,是膾炙人口的名句。
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壇上的這個掌故作題材的。
六、誦讀第二段
此段和以下兩段的基本教學程式是:①學生用一字一頓方式齊讀一遍,教師按節奏領讀一遍;②解釋詞語,概括段意。③練習背誦,并在試背過程中作誦讀指導z④以提問方式外導學生弄清雕刻家的藝術構思。(以下只寫解釋、指導和提問的內容,不寫過程。)、
1、解釋和指導:
①首句讀法:“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其余四字句均作二拍,二字一拍。
②按這樣的順序記誦:舟首尾——艙。艙上篛篷——旁開小富。窗啟——雕欄。窗閉——見字。
2、提問:
1)山高月小”等四句為什么膾炙人口?
(這正是在船上所見到的景象,一寫水上,一寫江邊;一寫秋景,一寫冬景,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
②雕刻者刻此16字,有什么意圖?
(借文壇掌故暗示舟在赤壁附近的江上。)
七、誦讀第三段。
1、解釋和指導:
①讀法:“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珠/可歷歷數也”。
②佛印:與蘇軾極要好。在黃州時佛印曾函請蘇軾吃“皛(jiao)飯”(一碗米飯、一杯白水、一碟鹽),蘇軾則以請吃“毳(cui)飯(飯也“毛”,水也“毛”,鹽也“毛”——“毛”,黃州方言,沒有)回報。
③注意層次:首句寫三人的相對位置;第2至5句寫蘇、黃;第6至7句寫佛印(“總一分”式寫法)。
2、提問:
①雕刻家是用怎樣的方式讓人識別這三個人物的?
(“峨冠多髯”是蘇武的'外形特征;佛印是和尚,一望而知;余下一人可誰知是蘇軾的好友黃庭堅。)
②為什么雕刻家選用了“共閱手卷”這個細節?
(聯泛舟的背景來看這個細節,是足以表現人物的閑適生活和曠達胸襟,這正是雕刻品的主題。〕
八、留作業
背誦第2、3兩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略)
二、誦讀第四段
1、解釋和指導:
①“橫臥”:橫放。楫橫臥,以示不用。
②讀法:“其人//視端/容寂”。“端”,正。
③也是“總一分”式寫法:前兩句總寫,以輯定位,故先出拇。后兩句分寫,先出居有者,后出居左者——
2討論:舟子只能算陪襯人物,為什么把他們的表情動作刻得如此細致?
(雕刻品是靜止的,但“泛舟”的主題卻要求給人以動的感覺。從揖“橫臥”和兩個舟子的自在神態可以看出,這時候的船正為《后赤賦》上說的是“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體焉”,這就有了動的感覺了。再加上居揖右那個舟子的“嘯呼狀”,還可以想像出此時江上有風,風助船行,“泛舟”的意味更濃。)——
三、連貫誦讀第2至4段(過程略)
四、學生自讀第五段
1、齊讀一遍后,先解釋“題名”加“篆章”是我國書、畫、雕刻作品的慣例,有防假冒的作用;然后就內容提出一些小問題(如有哪些字,什么顏色,清晰度如何)讓學生作答,以加深印象。
2、讀《前赤壁賦》開頭:“王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再讓學生對照“題名”,看看有何異同。
(雕刻家刻此作品也是在“壬戌”之秋,這也許是一種巧合,但無論如何也可從中看出雕刻家對蘇軾當年的遭遇是感慨很深的——由此自然過渡到下一步。)
五、小結雕刻家的藝術構思
學生討論后,歸納要點如下:
1、原材料桃核“修長”,宜刻成舟形。關鍵是“泛舟”的主題要求將游覽的全過程集中到“核舟”上。
2、蘇軾是主要游覽者,但必有同游者,由此而想到蘇軾在黃州時過從較密的黃庭堅和佛印;再將蘇軾當時的閑適和曠達心情集中到與黃“共閱一手卷”上來,使主題思想變得極其鮮明。
3、借蘇軾前后《赤壁賦》中的名句點出游覽地點和舟四圍的景色,使“核舟”的藝術空間顯得極其寬闊。
4、通過“一楫橫臥”點明船在隨水飄流,靜中有動。
5、舟子“嘯呼”,使人感到江上有清風徐來;佛印“矯首昂視”,使人感到四周景色在不斷變化,也是靜中有動。
五、學生自讀第六段_
讓學生合上書本,想想:假定自己看過這樣一件藝術品,最后還想說些什么。
〔說明〕這是一道開放性的討論題,鼓勵學生自由發言,不拘一格,如能涉及被刪節的原文內容,應予表揚。
討論后可歸納如下:①統計數字承第2至5段,極言細節之多;②‘借不盈寸”承第1段“徑寸之木”,又承第2段“八分有奇”,極言原材料之小;③自然導出贊語“技亦靈怪矣哉”,點明全文中心。
六、小結寫法——按空間順序安排材料
討論后歸納成三點:(1)正面是藝術品的主體,反面是附文,所以先寫正面后寫背面;
(2)舟長是整體,前、后、中是部分,所以先寫整體后寫部分;(3)中間帶有背景性質,船頭是主題所在,船尾是陪襯,所以先寫背景,次寫主題,最后寫陪襯。
七、完成練習一第1題
1)略一。
(2)先找出譯文的毛病:①“從頭至尾即“長度”,此四字可刪。②“竹篛做成的篷”是解釋?不是翻譯。③前一個“可以看見”也是多余的話。④“八個字”可刪,其義自明。⑤“石青”本有“上色”作用,“上色”多余“
附參考答案為下:、
船身長大約8分多一點,高兩粒黃米上下。中間高起而寬敞的是船艙,上面蓋著篛篷;旁邊有小窗,左右各四扇,共八扇。打開窗看,兩邊有雕欄相對;關上窗,可以看見有窗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窗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每個字都涂了石青粉。(比原譯約少80字。)
八、布置預習下一課
《核舟記》學習要點
一、字句詳解
1、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關鍵字:為:做,這里指雕刻。罔不:無不,都。因:根據,依據。勢:這里指木頭原來的樣子。象:模擬。形:形狀,指所雕刻東西的形狀。各:各自。具:具有。情態:神情姿態。
句意:(他)能夠用長1寸的木頭,雕刻宮殿房屋、器具、人物,直到飛禽走獸、名木怪石,無不能就著材料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神情姿態。
2、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關鍵字:嘗:曾經。貽:贈送。余:我。核舟:用果核雕刻成的小船。蓋:連詞。大蘇:指蘇軾。泛:泛舟,乘船在水上游覽。云:語氣助詞,無實際意義。
句意:王叔遠曾經贈送給我一枚用果核(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蘇東坡泛舟游覽赤壁的故事(情景)。
3、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關鍵字:分:長度單位,十分為一寸。奇:零頭、余數。可:大約。黍:黃米。許:上下、光景。
句意:這艘船從頭至尾長大約八分有余,高大約有兩粒黃米左右。
4、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
關鍵字:軒:高。敞:開敞。為:是。箬篷: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覆蓋。
句意:船中間高起而開敞的部分是船艙,(雕刻的)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在上面。
5、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關鍵字:啟:打開,開啟。觀:看。雕欄:雕刻著花紋的欄桿。望:對著。
句意:打開窗子來看,雕花的欄桿左右相對。
6、“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關鍵字:徐:緩緩地。興:起。
前句出自《后赤壁賦》,后句出自《前赤壁賦》。
7、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
關鍵字:峨:高。峨冠:(戴著)高高的帽子。髯:胡須。為:是。居:坐。
句意:中間戴著高帽子,胡須很多的是蘇東坡,佛印坐在他的右邊,黃魯直坐在他的左邊。
8、蘇黃共閱一手卷。
關鍵字:閱:觀看,觀賞。手卷:指橫幅的書畫卷子。
句意:蘇東坡和黃庭堅共同觀賞著一幅書畫手卷。
9、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關鍵字:執:拿。端:事物的一頭。卷端:指手卷的右邊一頭。卷末:指手卷的左邊一頭。撫:摸,按。語:說,說話。
句意:東坡右手拿著手卷的右邊一頭,左手按在魯直的背上。魯直左手拿著手卷的左邊一頭,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著什么。
10、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
關鍵字:現:露出。
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著身子。
11、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關鍵字:比:靠近。隱:隱藏。
他們互相靠近的兩膝,都隱藏在手卷下面的衣服褶皺中。
12、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關鍵字:絕:極。類:像。矯:舉。屬:類似。
句意:佛印極像彌勒佛,袒著胸露著乳,抬頭仰望,神情與蘇黃二人不相類似。
13、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關鍵字:倚:倚靠。之:代詞它,指左膝。歷歷:清清楚楚。
句意:左臂上掛著念珠倚靠在左膝上——那念珠子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14、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關鍵字:攀:拉,這里可譯作“扳”。若:好像。嘯呼:呼喊。狀:樣子。
句意:右手扳著(拉著)右腳趾,好像在呼喊的樣子。
15、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關鍵字:其:那。端:正。容:神色。寂:平靜。然:……的樣子。
句意:那個人正視著茶壺,神色平靜,好像在聽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16、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
關鍵字:其:那。夷:平。
句意:那船的底部較平,就在它上面刻寫(雕刻者)名字。
17、細若蚊足,鉤畫了了。
關鍵字:鉤畫:指筆畫。了了:清清楚楚。
句意:文字筆畫細小得像蚊子的腳,一筆一畫都清清楚楚。
18、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念珠各一。
關鍵字:通:總共,全部。計:計算,統計。為:做,這里指雕刻。
句意:總計整條船上,雕刻有五個人,八扇窗,箬篷、船槳,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
19、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關鍵字:而:然而。計:計算。曾:尚,還。盈:滿。
句意:然而計算它的長度,還不滿一寸。
2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關鍵字:蓋:可譯為“原來是”。簡:同“揀”,挑選。修:長。狹:窄。為:做,這里指雕刻。
句意:原來是挑選長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21、嘻,技亦靈怪矣哉!
關鍵字:嘻:語氣詞。技:技藝。亦:也。靈怪:奇妙。矣:了。哉:啊。矣哉,表示感嘆。
句意:啊,這技藝也真奇妙呀!
二、內容理解
主旨:本文通過對一枚核舟的描述說明,表現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藝和巧妙構思,由衷贊美了民間微雕藝術家的高超技藝。
結構及內容:全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布局。
第一部分(第一段):總述王叔遠技藝奇巧,引出核舟。
第二部分(第二——第五段):以空間為順序,圍繞“奇巧”特點,有條不紊地細致描述核舟的各個部分。這是文章的主體。
作者觀察細致,用筆生動,寫核舟上的人物,如東坡、佛印、舟子,通過肖像(外貌、神態)動作等描寫,具體表現人物雕刻之栩栩如生;寫物件,如“珠可歷歷數也”,通過其“清晰可數”的細節,具體表現雕刻的精巧;寫文字,如“細若蚊足,鉤畫了了”,以比喻形象表現其筆畫之細,“了了”又突出其清晰,顯示雕刻之精細。聯系文中反復強調的“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曾不盈寸”,更讓人贊嘆雕刻者技藝的高超。
第三部分(第六段):總述核舟的體積小,容量大,由衷贊美雕刻者高超的技藝。
三、拓展
(一)《赤壁賦》、《后赤壁賦》寫于蘇軾謫居黃州之時。身處逆境的他保持著豁達、超脫、坦蕩的人生態度。他是一位文學家、書畫家,黃庭堅是其好友,也是文學家、書畫家,二人并稱“蘇黃”。蘇軾還深諳佛道,從老莊思想和佛學中求得精神的解脫,因此也與一些和尚、道士成為好友,佛印就是其中一位。不了解《赤壁賦》的意境,不了解蘇軾的生平、思想,主要作品,是不可能進行合理想象,將“客”設計為黃庭堅和佛印,也不可能設計“蘇黃共閱一手卷”,以及佛印如此超脫世俗的神情舉止的。核舟窗子上的對聯是雕刻者精心從《赤壁賦》和《后赤壁賦》中挑選出來,用以照應“大蘇泛赤壁”的主題的,也使觀賞者浮想聯翩,仿佛看到小船所在的環境——天高水闊,月明風清,也感受到蘇軾泛舟赤壁的心境。
王叔遠是一個有著相當高的文化修養的人,這種文化修養,對文學作品的感受能力,也成為他創作的靈感源泉。他所雕刻的作品不僅“象形”,而且“傳神”,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可以說,他不僅是一個民間微雕藝人,更稱得上是一位藝術家。
文化修養以及對生活、藝術的感受、思考能力是藝術創作達到一定高度的要素,僅有技巧,只能成為一個“匠”,而不能成為“家”。雕刻工藝如此、音樂繪畫如此,文學亦如此。
(二)《核舟記》原文還有一段:
魏子詳矚既畢,詫曰:嘻,技亦靈怪矣哉!《莊》、《列》所載,稱驚猶鬼神者良多,然誰有游削于不寸之質,而須麋了然者?假有人焉,舉我言以復于我,亦必疑其誑。今乃親睹之。繇斯以觀,棘刺之端,未必不可為母猴也。嘻,技亦靈怪矣哉!
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執教者從各個方面進行精心準備。其中,如何選好角度分析課文,是語文老師上好一堂課的關鍵。
在這次自錄課的過程中,我認真準備了《核舟記》這一課書。
《核舟記》是一篇文言說明文,作者通過對核舟的整體和各部分人、物雕像的描述,包括注明方位、數目、大小等,使讀者弄清了局部和整體的比例關系,細筆勾畫,形象具體可觸。讀完之后,不僅使人“奇巧人王叔遠”的高超的技藝感到欽佩,同時也對作者能夠通過簡潔的文章讓讀者感到寸核中的幾多情態、幾多奇趣,不禁令人稱奇道絕,嘆為觀止。
自錄的這節課,學習目的主要有以下幾點:①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間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點,做具體細致的描述說明的寫作方法。②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成就,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及卓越技藝。
要想達到上述的學習目的,就要清楚這篇文章的結構和說明順序。先概括介紹王叔遠技藝的精湛;然后以空間為序具體加以說明;(先言船艙,再依次言船頭,船尾,船背。)最后概括總結。第三段是重點段落,應抓住人物的神情,隱藏在衣褶中的相比的兩膝,歷歷可數的念珠等細節,來體會雕刻品的精細及雕刻家的高超技藝。進而領會本文的準確、簡明的語言。
這課書的教學我覺得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教學思路、環節較清晰
這節課是本課書的第三節課,前兩節主要是讀熟課文、疏通文意;這節課主要任務是理解,我設計了四個環節:
(一)讀書環節;
學習文言文熟讀課文是基本功。因為學習文言文必須掌握一定數量的語言感性材料,這些語言感性材料只有通過誦讀,逐步積累文言字、詞、句、段、篇等語言材料,培養文言語感,才能很好的落實。朗讀文言文,應讀準音,生字字音要通過書上的注釋,查閱工具書讀準。讀多音字,應先弄清讀什么音時是什么意思,確定了詞義,才能讀準字音;也可以結合句意,確定讀音。如“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和“有奇字素無備者”中的“奇”字,在前一句中“有奇”的意思是“有零”,所以讀音應是“jī”;在后一句中“奇字”的意思是“生僻的字”,所以讀音是“qí”。通假字的讀音要念借字字音,例如“為字共三十有四”中的“有”是通假字,它通“又”,所以讀作“yòu”。要暢通朗讀課文,還應讀好停頓,特別是句中的停頓,它是用來顯示句子的層次的,單從字面上是不易掌握的,必須理解句子的意思,才能讀好句中的停頓。
一上課,科代表就帶領同學們讀這篇課文,使學生一下子進入到了語文的學習氛圍中,這種學習氛圍也是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習慣。同時。學生們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達到了熟悉課文的目的,為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二)學生自己閱讀,分析問題階段;
學生讀完課文之后,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這篇課文寫了什么內容?都是怎樣突出‘奇巧’之意的?”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要回答出來需要學生把整個文章都看遍之后才能分析出來,我認為,給學生提的問題不要過小、過碎,不然學生會摸不著頭腦,聽得糊涂,自然回答的也糊涂。所以我開始就提了一個問題。
問題提出之后,我就把學生分組,一組看一段,前后桌的同學可以交流。學生們是先自己看書,然后再交流,這樣使學生既認真看書了、思考了,有不至于很盲目。這期間老師就可以及時與學生交流,聽聽學生們的看法,
(三)學生展示環節;
十分鐘之后,我讓學生每組派一位代表上黑板寫出自己組的答案。學生們在這個環節中顯現得非常積極踴躍,爭先恐后地上黑板寫自己組的看法。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調動了學生
(四)老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環節。
由于是學生自己總結出來的內容,寫的時候顯得有些羅嗦,且重點不突出,如:寫第一段的內容時,學生只寫出了對人物的介紹,但對于核舟的主題就給落掉了,就是學生對“蓋大蘇泛赤壁云”一句沒有看到,或沒有理解。對于“奇巧”的突出,學生也只把原文寫上去,并沒有總結、提煉,顯得有些羅嗦。我在點撥的時候,首先問問學生這樣寫的理由,盡量讓學生自己能夠隨時改造。我就順著學生的新想法在黑板上把能保留的重點圈點出來,讓學生一眼就看明白了。很直接,方便。學生自己討論出現的問題能夠及時被發現問題、及時被解決問題。
一段說完之后,其它段落的問題解決就快多了,學生也明白多了。
讓學生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的想法,我認為是一種既快、又明朗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不足之處:
(一)由于課文本身的限制和教學環節的設置,多媒體的運用上稍顯欠缺。畢竟語文的教學隨機性還是很大的,并且文言文的閱讀教學有的地方可以使用多媒體,有的環節就不必了。
(二)由于學生是自己寫的板書,占的地方很大,使得后來我的總結在黑板上顯現的有些隨意,不是很工整,地方顯得小。
這次的備課與反思,使我在新學期的教學有了新的方向,下學期我會更加努力,搞好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5
第 1課時
課題 《列夫托爾斯泰》
課型: 周次:第二周 授課時間:
教學目標 1.識記重點字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2.體會肖像描寫的作用
3.了解托爾斯泰豐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教學重點 體會肖像描寫的作用
教學難點 體會肖像描寫的作用
課前準備 熟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布置學生查閱作者、托爾斯泰生平傳記和作品,以及有關資料,尤其是對托爾斯泰的思想變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教學媒體 多媒體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時間安排
導入新課:
19世紀俄國最偉大的作家托爾斯泰,以其不朽的著作贏得了世界廣大讀者的廣泛關注。對于他,我們一直只聞其名,未見其人。你想知道他的外貌嗎?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奧地利作家茨威格是怎樣用入木三分又妙趣橫生的文筆描繪出一幅世界級大文豪托爾斯泰的肖像畫的,請你跟隨作者的筆端,來解讀托爾斯泰的那雙智慧的眼睛,進而感悟他的人格魅力。
學生交流資料:
介紹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傳記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猶太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后去世界各地游歷,結識羅曼曼蘭和羅丹等人,并受到他們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從事反戰工作,成為著名的`和平主義者。二十年代赴蘇聯,認識了高爾基。1934 年遭納粹驅逐,先后流亡英國、巴西。1942年在孤寂與感覺理想破滅中與妻子雙雙自殺。 教師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引導學生交流所查資料并做簡要概括
交流資料 1分鐘
5分鐘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時間安排
介紹列夫托爾斯泰:
19世俄國最偉大的作家。出生于貴族家庭,自幼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1840年入喀山大學,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影響。1847 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并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幾年軍旅生活不僅使他看到上流社會的腐化,而且為以后在其巨著《戰爭與和平》中能夠逼真地描繪戰爭場面打下基礎。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其成名作:自傳體小說《童年》(1855)、《少年》(1857),這些作品反映了他對貴族生活的批判態度,“道德自我修養”主張和擅長心理分析的特色。從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義貴族立場主張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莊園試驗失敗的過程。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案03-26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案12-14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合集03-31
八年級語文下冊《春酒》教案04-29
八年級語文下冊《吆喝》教案04-29
八年級下冊語文《錯過》教案04-29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案04-23
八年級語文下冊 《雪》教案12-05
八年級語文下冊《海燕》教案03-01
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教案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