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樣思考》課堂教學設計
《像山那樣思考》是美國作家、"近代環保之父"奧爾多·利奧波德創作的一則隨筆,揭示了在人類的愚蠢下種種短視行為背后隱藏的巨大的自然破壞和生存危機,發人深省。
教學目標:
1、 文中狼嗥的含義;
2、 把握作者的生態倫理觀,加強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由狼嗥引出的哲理思考,提高生態環保意識。
教學難點:
“像山那樣思考”的內涵。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她崇高而優雅,雄渾而又柔和;時而狂放不羈,時而靜謐深遠。面對大自然,郁達夫,高建群們諦聽天籟,描寫風景千變萬化的美;蘇軾,柳宗元們感悟自然,詠懷風物的變遷,抒寫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態環境的惡化,思考在物質文明的今天,人類該如何與自然相處,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這同樣也是值得我們去深切關注的。
下面請看一組圖片。(多媒體顯示),大家看到了什么?
學生回答:1、“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2、茫茫的沙漠;3、北京沙塵暴。
師:你覺得這幾幅圖畫之間有什么聯系嗎?
生答:二、三幅畫面有因果關系。北京的沙塵暴來源于茫茫的沙漠。
師:一、二兩幅面呢?
生:我覺得這兩幅畫面好像是同一地方,前者是過去的景象,后者是現在的景象,可能是草原荒漠化了。
師:對,你觀察得很仔細。大家可能不會相信,這兩張圖片是同一個地方,一個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一個是現在。短短的一二十年為什么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
學生思考、討論。
生答:1、沙漠的進攻 2、長期干旱、缺少雨水 3、開荒種田致使水土流失。
師:同學們考慮到了一些原因,很不錯。我國曾經有一段時期在極左影響下,草原遭到過人為破壞。當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后,我國為保護草原,保護植被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每年還有大面積的草原在荒漠化,這中間重要的一點是因為牧民的過度放牧,草原的牲畜承載量超出了它的承受能力。
再來看一下《可可西里》的片斷,大家看到了什么?[播放剪輯過的《可可西里》里的幾個鏡頭]
生答:一頭頭藏羚羊,充滿生機活力的藏羚羊被偷獵者射殺。為了保護它們,英勇的警察們與偷獵者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甚至獻出了生命。
師:面對自然界中的生靈,出現了兩種截然相反的做法。我們究竟是以經濟利益為重,還是多去考慮一下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就引發了思考,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奧爾多.利奧波德的文章《像山那樣思考》,也許從中我們可以找到問題的所在,從中獲得一些理解和感悟。
二、文本研習
讓我們小聲地快速地閱讀全文。同時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文章題為“像山那樣思考”,那么是什么引發此種思考的呢?即引發此種思考的緣起、緣由。
學生閱讀全文,邊讀邊思考。
生答:是緣于人們對狼群的獵殺,緣于那一聲“深沉的、驕傲的嗥叫”。
師:文章開篇就是對這聲狼嗥的特寫,大家先來把這段齊讀一遍。
師:請大家體會這一段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感?你是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出來的?
生答:1、這聲嗥叫是狼對人類捕殺狼的強烈抗議和不滿,從“不馴服的”“對抗性的”可以看出來。
2、這里表達了狼對險惡環境的不屈服,叫出了它們抗爭的決心,所以是“不馴服的”,含著“蔑視”。
3、是對死去的同伴的哀悼,所以是“悲哀”的。
師:講得好,這聲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號,更是它用來反抗的號角。這聲嗥叫中究竟還隱藏著怎樣的內涵呢?為什么說這聲嗥叫是“深沉的、驕傲的”呢?我們要學會從情感上升為理性,這個問題等課文學完后大家會有更深的思考。
師:那么面對這聲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
生:有“鹿、松樹、郊狼、牧牛人、獵人”,還有“山”、“我”。
師:“我”對這聲狼嗥的認識,從文中可以看出是經歷一個變化過程的,那么是怎樣變化的呢?學生從文中搜索信息,思考并討論。
生:先是和蕓蕓眾生一樣,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肆意獵殺與破壞。
師:是什么使他的認識發生了轉變?
生:后來看到一只垂死時的老狼眼中的綠光時,作者有所啟發,有所意識,有所察覺。
師:讓我們齊讀第六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這種感性認識、一時觸動表述出來的。
[學生讀]
生:1、作者通過一段獵殺狼的親身經歷,寫出自己的觸動。
2、作者在敘述中融入了感情成分。
師:有同學感受到了作者的感覺,你是從哪些詞句中捕捉到的?
生:1、寫狼“喜氣洋洋地搖著尾巴”“嬉戲”,與狼令人難受的,垂死時的綠光形成對比,反襯人的冷酷。
2、“一只小狼正拖著一條腿”,讓人頓生憐憫之心。
3、“無動于衷”的巖石不如說是在指責人的無動于衷。
師:作者有了感性認識之后,又是如何上升為理性認識的?
生:山失去了狼,鹿因數目過多而死去。
師:有了觸動之后,作者又從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壞和退化中,進一步得到驗證:
此時作者意識到要保護環境,保護狼。作者的認識從肆意獵殺與破壞,發展到有保護環境的意識,應該說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劍拔弩張的矛盾關系,但人類的印跡似乎還很重。這里保護環境歸根結底還是為人類服務的。人類仍處于一種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駕于自然萬物之上。那么作者的最終認識是不是就僅限于此呢?
[投影:1949年出版的《沙鄉年鑒》的相關內容。]
師:奧爾多.利奧波德從小就有著對大自然的.深厚興趣,在他近50歲時,購買了美國威斯康里河畔的一個被人類榨取殆盡而遺棄的名為沙鄉的農場,從此開始了在沙鄉長達13年的恢復生態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觀察與思考結晶成了《沙鄉年鑒》,我們這篇課文就選自其中。應該說作者的這些實踐活動對他的認識的發展更有啟發。
下面我們就來把文章的最后一段一起來讀一遍,結合作者的人生經歷,思考作者在不斷的實踐探索過程中,認識有了怎樣的發展。
師:能否從中找出富含哲理的句子思考其中蘊含的哲理?
學生找出句子思考并討論。
生:1、“太多的安全似乎產生的僅僅是長遠的危險”,這就要求我們能夠更長遠地思考問題,不能只顧眼前暫時的利益。
2、“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應該說荒野中的各種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長著的,他們彼此之間都是平等與和諧的。作者悟出了人與自然應平等相處。
師:從這些語句中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問題的答案。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的以人類為本位、為中心的認識,發展為萬物之間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對自然萬物所有一切時所采取的平等態度。人類只是自然萬物生靈中的一種,并沒有高高凌駕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權力。
師:除了我之外,其他事物對狼嗥的反應和認識又是怎樣的呢?
` 學生回看文章第三段
生:“鹿”“松樹”“郊狼”“牧牛人”“獵人”,他們想到的是死亡、戰斗、食物、金錢。
師:作者是怎樣概括他們的反應的?
生:“明顯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懼”。也即膚淺的、直接的、表面的認識。
師:那么“山”的反應和認識呢?
生:它的反應則是“深刻的”“長久的”“客觀的”
師:那么“我”的反應與認識跟哪一類事物一致?
生:“這座山”。
師:對了,文章末段在引出梭羅的名言后,又提到“大概,這也是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卻還極少為人類所領悟”這就與開頭一、兩段相呼應,也回到我們開始留下的問題了。我們再來把第一段齊讀一遍,這段其實也是此文的文眼。通過文章的講解,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領會一下這聲狼嗥中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內涵?
生:1、狼嗥是在警告人們不要破壞生態環境,否則必將自食其果。
2、 狼嗥告誡人們:狼也是生態鏈中重要的一員,是自然界是不可或缺的。
3、 狼嗥是呼喚人與萬物之間的平等相處、和諧相處。
師:看來,狼比人先知先覺,那么它“驕傲”的是什么,“悲哀”的是什么?
生:狼驕傲它自己懂得自然規律,悲哀的是人類尚不懂。
師:我們可以聽出這聲狼嗥中飽含著生命意義和生態價值。是啊!萬物之間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則就會引發生態危機。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類對此的不能領悟,“驕傲”就是它自己領悟到了,同時這座山也領悟到了。
師:文章題為“像山那樣思考”,那么它與我們的這一專題“人與自然”又有著怎樣的關系呢?
生:只有“像山那樣思考”,才能沖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發現自然規律,尊重自然規律,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
師:這是目的與途徑的關系,前者是后者的途徑,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像山那樣思考”,就是作者對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一種良好建議,是這種建議的詩意表達。從生態倫理、生態和諧的角度來看,人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山與自然萬物的關系與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關系并無二致。我們要像山那樣處理好人與動物、人與環境等等一切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關系。
三、結語。
自私的人類,在付出了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代價后,換取了所謂的物質文明的進步,卻留下了一個傷痕累累的地球。通過這節課的學習,開篇時圖片留給我們的疑問,可以說已是不解自破。這就是要求我們自覺地樹立起環保意識,樹立起平等對待一切的思想,學會“像山那樣思考”,使這原本已很脆弱的傷痕累累的地球,不再繼續受到傷害。
四、板書設計:
像山那樣思考
狼嗥
鹿….獵人 山 客觀思考 “我”
希望、恐懼 草原高山植被 充滿生態憂患意識
無可挽回地退化 大聲疾呼
生態價值 生命意義
五、活動與探究作業:
1、 閱讀《寂寞》中的第一段文字,看看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感受與主張?與利奧波德的生態主張進行比照,找出兩文的異同。
【《像山那樣思考》課堂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像山那樣思考作文08-24
優質課《像山那樣思考》教學設計04-15
高一語文《像山那樣思考》教學設計09-01
中學語文《像山那樣思考》教案設計03-13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反思4篇05-29
像筆那樣思考09-25
像筆那樣思考09-25
《像山那樣思考》讀后感(精選8篇)06-17
《像山那樣思考》精品教案(公開課)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