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賈平凹《月跡》教案設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賈平凹《月跡》教案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賈平凹《月跡》教案設計 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讀通讀懂課文,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了解孩子們在哪里尋到了月亮。
2、聯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體會作者回憶童年美好生活時流露出的對家鄉深沉的愛,理解"月亮屬于每個人"的深刻含義。
3、掌握本課生字、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熱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4、練習采用查資料或詢問的方式解決自讀中遇到的一些疑難問題。
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內容,理解"月亮屬于我們每個人"的含義。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在回憶童年美好生活時所表達出的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感情。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即將來臨,課前老師布置同學們收集有關中秋節的習俗,關于月亮的.民間傳說、月球的知識等。今天我們一起談談對月亮產生過的奇妙想法,發生過的和月亮有關的故事好不好?
2、我們來學習當代作家賈平凹的文章《月跡》
[板書課題]
課件:月亮
二、整體入手理清順序。
1、自由朗讀全文。說一說月亮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默讀全文,
思考:孩子們在那里尋到了月亮?
教師組織學生匯報。
板書:
中堂竹窗簾兒里穿衣鏡上
院子里沙灘上上灣下灣
3、小組交流。對照課文,看看自己說的是否合理,并且能概括說出來。
4、全班匯報。
三、抓住特點,感受美麗。
理清了順序,引導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體會月亮的特點,從而感受月亮的美麗。
1、默讀全文,想一想:作為一名講解員,你將怎樣把月亮介紹給大家?你喜歡月亮,為什么?你會向講解員提出什么問題?請標記在書上。
2、放聲自由朗讀全文,特別要多讀讀自己喜歡的句段,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月亮的美麗。
3、討論課后"思考?練習"
看圖,讀課文,孩子們在那里尋到了月亮?月亮屬于我們每個人嗎?
4、全班匯報。
四、回到整體,擴展延伸。
老師小結:
本次講解我們就進行到這兒,請各位講解員回去后,查找一下有關月亮的相關資料,明天我們接著講解。
第二課時
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讓學生在讀中進一步了解月亮的特點。
二、分組研討總結觀察方法。
按照空間位置變化的順序
[板書]
中秋之夜"我們"在院子里聽奶奶講故事,盼望月亮出來。
"我們"盼望已久的月亮進了中堂,然后又匆匆走了。
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兒地溜了進來"先后出現在
全班匯報。
這些變化其實是月亮的什么的結果?
三、口頭、習作練習。
1、把你知道的有關月亮的資料介紹給同學們。
2、選擇自己喜歡的按一定的順序和觀察方法說一說,再寫下來。
3、各組選派代表,和全班同學交流。
檢查字詞。
利用詞語卡片認讀,體會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說清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識記生字。
把你喜歡的描寫月亮的詞句摘抄下來。
老師小結
布置作業:
朗讀課文
第三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第1、2自然段。現在,我們繼續學習課文第3、自然段,進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樣寫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二、指名朗讀課文,邊讀邊想,作者是怎樣寫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三、學習第3段。(3-23)
這一段篇幅較長,我們把它分為
[板書]
望月、議月、尋月
月亮沒了蹤跡,激起了孩子們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在奶奶的提示下,追出了屋子,追進了院子。看到了另一番情景:
奶奶的講述勾起了孩子們對月亮上事務的無盡聯想。
思考:孩子們在哪里尋找月亮?
葡萄葉瓷花盆爺爺鍬刃
月亮屬于我們每個人的嗎?
四、再讀課文,讀中體會;每個人心里的月亮其實就是每個人心里對月亮充滿的喜愛之情。
五、布置作業:
讀課文,預習課文后半部
第四課時
一、復習學法,談話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前半部,今天這節課我們通過討論、交流,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
二、學習第四自然段。(24-29)
1、請一個學生讀一讀課文。
思考;月亮屬于我們每個人嗎?
[板書]
大家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了
月亮是每個人的,它并沒走,你們在去找吧
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月亮是我們要的
月亮是個好
月亮屬于我們的,每個人的
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
那月亮不是我們印在天上的印章嗎?
三、小結談話:
孩子們在院子外的小河邊,看到了映照在沙灘上、下灣里的月光。當孩子從彼此的眼睛里看到小小月亮時,他們突然明白了:"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四、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只要有一顆追求美好的心,不但能擁有美麗的月亮,而且能擁有美好的整個世界。
聯系課文內容,談談各自的體會。
五、出示生字,指導書寫。
六、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
賈平凹《月跡》教案設計 2
教材簡析
《月跡》見蘇教版七下語文第七課。學習本文,最終應培養學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而要達到這一目標,需了解課文的行文線索,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因此,本文的教學應先整體感知尋月的過程,然后抓住文中具有深刻含義的語句入手進行分析。
教學目標
①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點。
②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培養學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教學重點
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以答記者問的形式體會孩子們豐富的心靈世界,了解作者通過尋找月跡所要表達的感情。
課前準備
搜集賈平凹的資料,搜集與月亮相關的詩文;在自讀的基礎上提出疑難問題(可以從內容、主題、語言等角度提)。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內容
理清尋月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把握課文主旨。
一、導入新課
每當夜幕降臨,一輪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灑滿大地,讓人產生無數情思遐想。文人墨客更是對月亮倍加青睞。現在我要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與月亮相關的詩文。
①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③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④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⑤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
⑥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
⑦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⑨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11月出于東山
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與月相關的散文,看看你能體會到哪些東西。
二、認識作者(由學生介紹為主)
賈平凹,1952年生于陜西省丹鳳縣一農民家庭。父親為其取名賈李平,后圖口音方便,便喊他為平娃。陜西話中,娃凹同音。從西北大學畢業后曾在陜西人民出版社擔任過編輯,后調到西安文聯從事專業創作。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作協陜西分會副主席等職。
賈平凹早期的小說描寫新時期西北農村,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變革,視野開闊,具有豐富的當代中國社會文化心理內蘊,富于地域風土特色,格調清新雋永,明麗自然。后期則開始向空靈的音韻發展,并且探討都市中人的生存狀態。
三、粗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生帶著下列問題讀課文,讀后交流。)
1、文章寫了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明確:時間:中秋的夜里;地點: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事情:盼月亮——尋月亮——議月亮。
2、明確文章重點:尋月亮。
3、脫離課本說說尋月的過程。
中堂里,鏡中看月:月兒由圓而虧,終無蹤跡。
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銀銀”,月亮既大且圓,里面有桂樹,還有人。
進一步在院內尋找:發現一切光潔之處,俱有月亮在其中。
興之所至,院外河中尋月:發現“哪一處的水里都有月亮”。
突然瞳中見月:原來“月亮竟是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四、精讀課文,答記者問
1、分組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作者及本文的材料,將每人提的問題先在組內解決(可不全部解決)。
2、每組推薦一位同學以作者的身份上臺接受采訪。
3、臺下學生作為觀眾就自己的疑難向作者提問,臺上同學予以解答。
預設問題:
1、課文開頭寫道:“我們這些孩子,什么都覺得新鮮,常常又什么都不覺滿足?”而結尾卻說“大家都覺得滿足了”,這是為什么?
2、如何理解“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這句話?
3、尋月過程中孩童心理的發展變化過程表現了什么?
4、奶奶是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這個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這篇文章與傳統的吟詠月亮的詩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顯著的不同?
6、這篇文章的語言和其他的作品相比較,有什么特別之處嗎?
明確:1、不滿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那么新鮮神奇,他們對大自然發生的任何現象都充滿了好奇,他們的心里有無數個為什么,總想打破沙鍋問到底,求索的欲望十分強烈。所以對孩子來說,他們總是“不覺滿足”的。
滿足——孩子們在尋月,其實也是在尋找夢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實了,滿足了。
2、一輪圓月掛在無邊無際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蓋在書本上,既然月亮屬于我們每一個人的,那無垠的天空也是屬于我們的了。
3、尋月過程中孩童心理的發展變化過程:鏡中月亮由圓而虧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聽說月中有樹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樣漂亮,三妹便覺得月亮僅屬于她,大家由“羨慕”而“嫉妒”,不由得“爭執了起來”。——聽奶奶說“月亮是每個人的,它并沒有走”,大家“越發覺得奇了”。——河中尋月,瞳中見月,“原來月亮竟是這么多的”。一番議論之后,大家“都覺得滿足”。
這個心理過程表現了孩童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強烈好奇心理,因一時不能了解而產生的失望之情恰恰反襯了這種好奇心;也表現了孩童的爭強好勝之心,因不能擁有月亮而產生的嫉妒和爭執,也恰恰反襯了這種爭強好勝之心;最后認識到月亮“是屬于我們的,每個人的”,“都覺得滿足”,沒有任何一個人想獨占月亮,只要大家都擁有就好,表現了童心的.純潔美好;“來了困意”后,大家“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會兒”,更表明孩童們之間本沒有任何隔閡,弟兄姐妹一家親。
4、奶奶了解、愛護并有意于發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孩子們在院子里盼著月亮,講故事的奶奶其實也在關注著月亮。是奶奶首先提醒“月亮出來了”,讓孩子們看月亮;月亮消失后,是奶奶要求孩子們“快出去尋月吧”;是奶奶告訴孩子們月亮里有桂樹,有嫦娥,給了孩子們許多聞所未聞的知識;當孩子們為月亮而“爭執”時,是奶奶給每人倒一杯酒,讓孩子們知道每個人都有一個月亮,這簡直是一個非凡的創意;最后還是奶奶讓孩子們從院內尋到院外,見到了水中之月,又見到了瞳中之月。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對生活也充滿了熱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奶奶又是一個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導孩子關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調解孩子之間的矛盾糾紛,并把孩子心靈引領進新的高尚境地。沒有奶奶這個形象,就沒有孩童的尋月、議月,就沒有孩童心靈的升華。
5、傳統的吟詠月亮的詩文,常以月亮的圓缺比擬人世的盛衰,抒發傷感亂離、期盼團聚的思想感情,因而常寫的題材是閨婦思夫、征人思婦、游子思鄉、家人思親、分離思合等等。由于以日為陽,以月為陰,因而吟詠月亮的詩文一般缺乏陽剛之氣,即使是豪放之作,也難免傷感之情。本文的不同之處,首先在于不是寫離人賞月,而是寫中秋之夜弟兄姐妹團聚,且在祖輩指引下共同賞月;第二,作品的基調是溫馨、融洽、熱烈、追尋、向上,而不是傷感、悲涼;第三,作品有意識地把賞月與孩童們的成長結合起來,隨著尋月的進程,孩童們的認知在發展,心靈在升華。這一切,都使得文章不落窠臼,有耳目一新之感。
6、這篇文章語言的最大特色就是富于童趣,彌漫著鮮活的、純真的孩童氣息。寫孩童尋月,寫孩童眼里的月亮,一切就著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來寫。在孩童們那里,月亮運行“是長了腿的”;面對穿衣鏡里的圓月,“都屏氣兒不出,生怕那是個塵影兒變的,會一口氣吹跑了呢”;看到桂樹上“累累的骨朵兒”,“疑心這骨朵兒是繁星兒變的”;三妹因為和嫦娥一樣漂亮,就認為自己就是嫦娥,就是月亮的主人,“月亮是屬于我的了”;議論月亮時,“月亮是我所要的”,以一個“要”字表示對月亮的愛,“月亮是個好”,直接把月亮與好相聯系;而最后,擁有月亮和天空,如此之大的口氣,也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孩童才講得出。
五、課堂小結
組織學生總結本文的中心思想,寫作特點。
主題思想:本文記敘了一家的幾個孩童中秋夜追尋月亮的過程,描繪了皎潔的月色和到處映現出月亮的景象,表現了孩童奇特敏銳的想像,以及為共同擁有美好事物而滿足的可貴的心靈世界。
寫作特點:
①線索清晰
②富于童趣
③立意豐富而深刻
六、課后學習
皎潔的月亮,給童年的作者帶來了神奇與享受。相信在晴朗的夏夜,你一定凝視過神奇的夜空,神往過燦爛的星辰。請以“夏日星空”為題寫一篇文章。
提示:一定要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大膽發揮你的聯想和想像,一切與星空有關的人與事都可以寫進去的。
賈平凹《月跡》教案設計 3
教學目的:
1、學習課文借景抒情的寫法,通過拓展閱讀進一步強化此寫作方法并能使之應用。
2、培養學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教學準備:
復印資料
教學過程:
一、預習階段
布置學生預習課文:
1、印發資料《楓葉如丹》和《莫干山訪竹》
2、查找與月相關的文學作品
3、查找作者賈平凹的資料
4、掃清三篇文章的字詞障礙
5、對課文進行質疑
二、課堂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我們曾經讀過許多描寫月亮的文學作品,唱過許多與月相關的歌曲,有的是純粹歌頌月的美好和純潔,有的是借天上明月表達心中的情感和思緒。現在我想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與月相關的文學作品。
學生背誦
教師:這節課我們還要學習一篇與月相關的散文。提到散文,我們先來回顧散文的特點。
(二)以《楓葉如丹》一文加深對散文文體的認識。
教師:散文的重要特點是取材廣泛,結構活潑自由,摘取生活中的片段和點滴寄托作者的情思和愿望,表現作者對生活的認識、感受和態度。請大家結合散文的特征討論此文結構上的特點。
明確:此文分上下兩片。上片寫生命的理念,句子短而整齊;下片寫所看到的情景,句子自由、長短不一。全文表現了對生命的謳歌。
(三)學生介紹作者:
賈平凹,1952年生于陜西省丹鳳縣一農民家庭。父親為其取名賈李平,后圖口音方便,便喊他為平娃。陜西話中,娃凹同音。從西北大學畢業后曾在陜西人民出版社擔任過編輯,后調到西安文聯從事專業創作。著有小說《商州》、《山地筆記》等。
(四)聽課文朗誦錄音(教師正音):賈平凹(wā)嫉妒(jí)
(五)分組討論課文的行文線索
教師:散文在結構上看似自由,但文中都有一條線索將文章的材料組織起來——形散而神不散。請同學們討論分析本文的行文線索。
學生自行討論并回答
明確:屋中之月——院中之月——沙灘之月
尋月——賞月
(要求學生能自圓其說便可,不強求唯一答案)
第二課時
(一)導語
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賈平凹的散文《月跡》。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散文的特點,了解了作家賈平凹以及對課文的行文線索作了討論。這節課我們繼續對文章進行深入細致地學習。
下面請同學們翻開書本和預習本,以四人小組的形式,對課文內容進行小組討論和質疑。
(二)分組討論課文內容
預設問題:
1、課文開頭寫“我們這些孩子,什么都覺得新鮮,常常又什么都不覺滿足”,而結尾卻說“大家都覺得滿足了”,這是為什么?
明確:不滿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那么新鮮好玩,發生的任何現象他都充滿了好奇,他的心里有無數個為什么,總想打破沙鍋問到底,所以對孩子來說,他們總是“不覺滿足”的。
(啟發:孩子們做了哪些事情或經歷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滿足呢?)
滿足——孩子們在尋月的過程中得到了滿足
在屋中的穿衣鏡上看到了月亮,沒多久,月亮在鏡上消失了,孩子們很失望;(指名朗讀)(板書:屋中之月——失望)
孩子們跑到院子里尋找月亮,“滿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銀銀的”月亮“明顯大多了,也圓多了”,每個人都說月亮是屬于自己的;(指名朗讀)(板書:院中之月——爭執)
尋月尋出了院門,在沙灘上、在每個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們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屬于每個人的。(集體朗讀)(板書:沙灘之月——滿足)
教師小結:在尋月的過程中,孩子們沐浴在皎潔的月光下,既欣賞到美麗的月色,又表達了純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尋月的過程就是孩子們追求美的過程。(板書)
2、“月亮是個好”,妹妹說的這句話如何理解?
明確:“好”就是指美好的東西——月亮那么美麗和純潔,給每個人都帶來美的享受。
(教師點撥:好是什么?月亮的好體現在哪里?)
3、理解“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
明確:一輪圓月襯著無邊無際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蓋在書本上,既然月亮屬于我們每一個人的,那無垠的天空也是屬于我們的了。
教師小結: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無邊無際的天空象征著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尋找到生活中的美,對美的追求,應該是人生的座右銘,對于你們是如此,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
(三)教師:經過同學們的討論分析,我們對課文內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現在,我想問一個問題——為什么文章要以月跡為標題?(月跡的含義)
展開討論
明確:月跡可以理解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跡;也可以理解為月的變化軌跡,尋月的過程就是尋找美的過程,它有軌跡。
(讓學生自己發揮)
教師:無論哪種理解,最后都歸納到一點——“月跡”是美好的,尋月的過程就是尋找美的過程。下面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優美的文學作品,請同學們拿出《莫干山訪竹》一文。
(四)拓展閱讀〈莫干山訪竹〉
問:這篇作品寫了哪些內容,你能按照先后順序來說嗎?
個別回答
明確:這篇課文寫莫干山訪竹的經過,分別描寫和介紹了竹海竹濤、竹的種類、竹的神韻、竹的頑強的`生命力。
問:寫竹的過程中,為什么多次描寫小姑娘?
教師:《莫干山訪竹》和《月跡》在寫法上有什么相似之處?
展開討論
明確:兩文都是寫景抒情。(借何景抒何情?)
《月跡》通過尋月的過程,展現了美麗的月色,贊美了孩子美麗純潔的心靈,表達了孩子們追求美好事物的純真愿望,同時告訴人們——美屬于每一個人,人人都應該擁有美。(結合板書)
點撥:《莫干山訪竹》一文中哪些是景色描寫?(按照先后順序來說)這些景色描寫抒發了什么感情?
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
三、課后鞏固提高
1、課外繼續閱讀有關寫景抒情的散文。
2、要求運用寫景抒情的寫作方法,自選題目,完成一篇作文。
附板書:
月跡
屋中之月——失望
院中之月——爭執
沙灘之月——滿足
尋月追求美
景情
教后記:優點:本節課基本實現了既定的教學目標。
1、學生的預習工作做得很充分,因此在大容量的課堂教學中,學生能較快的接受。通過預習學生對課文的把握不再是一般的了解情節和表面內容,而是去挖掘去比較去感悟更深層次的含義。
2、特別是學生的閱讀筆記,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賞析能力而且能更好的去理解文章的難點疑點。
3、學生推薦的文章也是一種對課文理解的延伸、拓展。
存在的問題:
1、學生的朗讀水平與兄弟學校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這需要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的引導、訓練。
2、在賞析過程中,教師的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方面還不夠。教師除了能把握好教材外還要把握好學生課堂的反應,讓他們能以認真地、積極地態度投入到交流當中,真正的達到師生間的交流、互動。這是教師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體現。
賈平凹《月跡》教案設計 4
教學目標
1、會認“裊、嫦”等7個生字,掌握“累”這個多音字。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內容,劃分文章的段落
3、品讀文章優美且富有童趣的語言,欣賞月之美。
4、感悟并學習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教學重點
1、給文章劃分段落。
2、品讀文章優美且富有童趣的語言,欣賞月之美。
教學難點
感悟并學習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看到題目,我想起一首詩:(出示課件2)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入青云端。
這首詩是孩子們眼中的月,“白玉盤”、“瑤臺鏡”多么美好的比喻呀。從中可以看出,在孩子們的眼中,月是多么美好。
今天這篇文章也寫了孩子眼中的月。現在就讓我們去看一看吧。
板書:月跡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出示課件3)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圈出生字詞。
2、借助工具書或者向別人請教,解決這些生字詞。
3、默讀課文,給課文劃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生匯報學習成果
課文共分三部分:
板書:(出示課件4)
第一部分(1~2)寫中秋夜晚,“我們”盼望月亮的到來。
第二部分(3~23)寫“我們”到院子里觀月議月、到河中尋月的過程。
第三部分(24)寫“我們”在沙灘尋找月亮,并發表感慨。
三、細讀,尋月之跡
1、在預習的基礎上,自由讀文章,(出示課件5)
思考:文章圍繞著月跡主要寫了哪件事情?
生總結,歸納:
中秋月夜,孩子們在庭院中、小河里尋找月跡。
2、默讀課文,總結:孩子們在哪兒尋到了月跡?
生總結,歸納(出示課件6)
板書:鏡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四、品讀,賞月之美
1、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思考下面的問題:我們先看到鏡中月。你覺得鏡中月美嗎?美在何處?(出示課件7)
鏡中月:“溜、長了腿的、爬”等詞運用了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月亮的調皮可愛。“款款地”形象地表現了月的柔美、優雅。
“漸漸地、慢慢”等詞句,形象地寫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虧轉盈再消失的形態變化美。
2、自由讀課文,思考:你還喜歡哪兒的月?為什么?(出示課件9)
明確:(1)院中月:“玉玉的、銀銀的”寫出月光的顏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詞襯出月光的朦朧美。“裊裊、淡淡的、癢癢的”寫出孩子們似乎已經到了月亮的體驗,很美妙。
整體閱讀則像在讀一首詩,充滿著詩情畫意。(出示課件11)
(2)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顫”這些詞讓“我們”感覺眼中月亮是那么惹人憐惜。
五、再讀,探月之喻(出示課件12)
1、精讀,深入思考:到了院外,孩子們并沒有停下尋找的腳步,月亮無處不在。又在河里,在孩子們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著什么呢??
板書:尋找月亮,月亮無處不在。
2、讓我們帶著這份美好的向往齊讀文章最后兩節。
3、找出文中對月亮靜態和動態描寫的語句,并體會這樣描寫的好處。
六、小練筆。根據要求仿寫句子。
滿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銀銀的,燈光也沒有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處,是那棵粗粗的桂樹,疏疏的枝,疏疏的葉,桂花還沒有開,卻有了累累的骨朵兒了。(使用疊詞,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
七、作業。
摘抄文中描寫月亮的優美的句子進行積累。
教學反思:
1、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對學生朗讀的把握。在品讀這個環節,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通過理解重點詞語所蘊含的感情讓學生來理解整個句子的內容,從而達到對整個段落的理解。
2、在教學中,我還注重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在初讀課文這個環節,我讓學生通過借助工具書或者向別人請教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生字詞,從而達到對基礎知識的把握。
賈平凹《月跡》教案設計 5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讀通讀懂課文,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了解孩子們在哪里尋到了月亮。
2、聯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體會作者回憶童年美好生活時流露出的對家鄉深沉的愛,理解“月亮屬于每個人”的深刻含義。
3、掌握本課生字、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熱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4、練習采用查資料或詢問的方式解決自讀中遇到的一些疑難問題。
二、教學重點難點:
讀懂課文內容,理解“月亮屬于我們每個人”的含義。
體會作者在回憶童年美好生活時所表達出的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感情。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
四、教學課時
兩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設置情境,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與月亮有關的一個傳統節日就要到了,你知道是什么節嗎?你知道人們過中秋節都要干什么嗎?(學生自由談。)你能背出有月亮有關的詩歌嗎?(也可以師先背誦《小小的船》,以“拋磚引玉”)。
自古以來,人們就借月亮表達對祖國,對故鄉,對遠方的親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節這天晚上,人們追尋著月亮,欣賞著月亮。
板書課題:月跡齊讀課題“跡”什么意思?
下面我們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個中秋節的晚上,一起去尋找月亮,
欣賞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出示要求:1認真讀,掌握生字的`讀音。劃出自己有疑問的地方。
2)提出自己沒有解決的問題。學生能解決的當場解決,不能的老師做以梳理。
三、師:文中的孩子們在哪里尋到了月亮?
1)請同學們再仔細讀一讀,找一找,畫一畫。
2)全班交流。隨機理解“中堂”等詞語。
3)哪段是寫在中堂里尋到月亮的?
第二課時
一、 品讀課文,體會寓景之情。
(一)學習第二段
1、自由讀第二段。劃出描寫月亮的句子。
出示:“……果然有了月亮,……穿衣鏡上的圓便滿盈了。……月亮還在竹簾上爬,……一個失望。“
理解:款款滿盈
2、作者看到月亮升起的情景,你見到過嗎?談談哪些句子描寫的情景你也見到過?(也可演示)
3、孩子們看到這個景象后,是什么心情?你從哪里感受到的?
學生談各自的體會。
4、再來讀讀這一段落,把孩子們當時的心情讀出來。
指名朗讀,教師指點。
師:當月亮不見了時,孩子們又在院子里找到了它的蹤跡,哪幾段是寫在院子里的事?找一找。
(二)、學習第二部分
1、 默讀第二部分,邊讀,邊找,在院子里,我們看到了什么?議論了什么?孩子們又在哪里尋到了月亮?
2、 交流:在院子里孩子們看到了什么?院子里的景色怎樣?你從哪兒體會到的?有感情地練讀課文。
交流:月光下的孩子們的心里想些什么?
3、孩子們對月亮產生了無盡的遐想,聽了奶奶的話,作者當時想到了什么?
理解:面面相覷裊裊
你讀了奶奶的話,你在想什么?
(如果沒有學生講出《嫦娥奔月》的故事,老師可補充出來)
4、 分角色讀人物對話,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師:孩子們又在酒杯里,葡萄葉兒上,瓷花盆上,爺爺的鍬刃兒上,上灣,下灣,還有------(弟弟妹妹的眼睛里,讓學生補充出來)尋到了月亮,同學們,你還能說出在哪兒還能尋到了月亮嗎?
(三)、師:當三妹以為月亮是屬于她時,她是什么心情,什么表情,我們呢?
(練習通過有感情朗讀來體會美好的月亮,孩子們是多么向往和熱愛。)
(四)、師:可奶奶卻說,月亮屬于我們每個人,聯系上下文,討論:月亮是屬于每個人的嗎?
小組討論
全班交流,鼓勵學生大膽談出自己的理解,并做到有根有據,分析到位。
(若學生沒有注意到后面幾個自然段,可引導學生:文中的孩子們覺得月亮是什么呢?等問題讓他們去關注這些話。)
二、總結全文。
當大家知道月亮不僅屬于漂亮的三妹,同時也屬于每個人時,他們滿足了,他們在月光下,相依相偎地睡著了,睡得那么甜。看,睡夢中的弟弟正在笑呢,他會夢到什么呢?
學生想像
同學們,明月寄相思,作者回憶童年的一個中秋夜,是為了什么呢?
學生思考回答。
師:同學們,承載著人類美好愿望的月亮也同樣屬于你們每個人,只要你想要月亮。
三、 課后拓展作業
1、搜集描寫月亮和月光的,詩歌,詞,故事,做一期手抄報。
2、找出描寫月亮和月光的句段,讀一讀,背一背。
賈平凹《月跡》教案設計 6
教學目標:
1、 了解課文的行文線索,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
2、了解孩子們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純真愿望。能說出作者通過尋找月跡所要表達的感情
教學重點:
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
一、課前準備:復習關于月亮的詩文: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寫的是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樣的事情?
三、尋月過程,品味文本:
1、課文開頭寫“我們這些孩子,什么都覺得新鮮,常常又什么都不覺滿足”,而結尾卻說“大家都覺得滿足了”,這是為什么?
2、 明確尋月過程:(尋月所見和孩童心理的發展變化過程)
3、 “月亮是個好”,妹妹說的這句話如何理解?
4、理解“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
5、教師:經過同學們的討論分析,我們對課文內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現在,我想問一個問題——為什么要以月跡為標題?(月跡的含義)
四、課外探究:
1、 奶奶是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這個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這篇與傳統的吟詠月亮的詩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五、閱讀課文“我們這些孩子”到“桂樹”一段,完成下列練習:
1、開頭一句有什么作用?
2、“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地溜進來,出現在窗前的穿衣鏡上了”一句用了什么修辭?“款款地”“悄沒聲地”說明了月亮怎樣的情態?
3、“我們都高興起來,又都屏氣兒不出,生怕那是個塵影兒變的,會一口氣吹跑了呢”一句表達了孩子們怎樣的心情?
4、“但再也不是那么一個滿滿的圓了,……這般兒亮的。”是從幾個角度來寫月亮的?
5、作者在寫月光的同時,為什么還寫了院中的桂樹?
6、你覺得作者在文中說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月亮”指的是什么?
賈平凹《月跡》教案設計 7
教學目標
⒈、知識與技能
了解月亮的別稱;掌握有關月亮的古詩句。
⒉、過程與方法
了解課文的行文線索,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
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積極心態,凈化心靈。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發展變化軌跡。
2.難點:培養學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夜晚,一輪明月肆意的灑下皎潔的清輝,激起了我們無盡的遐想,這悠悠明月,曾牽動過無數文人墨客的種種情思,留下了許多的名篇佳作。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熟知的詠月詩句……
這些詠月詩文,或抒羈旅懷鄉之情;或寫睹月思人之意;或感人生短促、時光流逝,真是豐富多彩,以至于后人望月而興嘆,不敢隨便再寫這意蘊無窮的月。然而賈平凹卻另辟蹊徑——寫月跡。這節課讓我們走進當代作家賈平凹(wā)先生的《月跡》,追尋作者筆下月的蹤跡,感受他筆下月亮的獨特魅力以及所寄寓的獨特感情。
二、簡介作者(校對一下所劃橫線)
三、初讀課文,自主研學(自由地大聲朗讀)
學習方法小貼士:
1、標清節序;
2、大聲讀課文(也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
3、結合書下注釋或使用字典等工具書給紅體字詞注音;
4、速讀課文,劃出表示時、地、人的句子,并歸納所寫的事情。
1、給劃線字注音或寫漢字。(方法:結合書下注釋注音,還可以查字典解決)
屏氣()玉砌()锨刃()掬著沙兒()
蹤跡()粗糙()裊裊()酥酥()
shū()忽jí()妒爭執()面面相覷()
2、文章寫了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的什么事情?
(時間:中秋的夜晚地點: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亮、尋月亮、議月亮)
教師明確小結:本文以“盼月亮—尋月亮—議月亮”為順序展開,并以此為線索貫穿了全文,寫了孩子“盼月—尋月—議月”。(過渡:本文重點是“尋月”,文中許多地方留下了孩子們尋月的蹤跡——月跡。)
四、合作探究
1、月跡是月亮的蹤跡,月亮在哪些地方留下了蹤跡?說說每一處月亮的特點和孩子們有怎樣的心理變化?并思考孩童們追尋的僅僅是月亮嗎?
學習方法小貼士:
1、速讀課文,培養自己快速鎖定“目標”的能力;
2、動筆勾畫圈點;
3、只要在“學案”的表格里標注頁號、小節號等或寫上答題要點即可。
鏡中望月--------驚喜----失望院中望月---------高興—羨慕、嫉妒、爭執
杯中飲月---------幸福河中尋月-------興奮
眼瞳見月--------滿足沙灘議月-------愜意、甜美
過渡:孩童們追尋的僅僅是月亮嗎?
孩童追尋月亮的過程就是追尋美的過程。------本文中心
過渡:孩童追尋美的過程是通過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來表現的,也就體現了童心的純真、無暇、有趣。
2、請結合文中具體的語句來談談童心有什么特點。(兩人討論)
【示例】3:“月亮是長了腿的” ----可以看得出童心的想象力奇妙
10:“好像有了氣息”“似乎我們已在了月里” -----可以看得出童心感悟力深切
24:“月亮在每個人的心里” -----可以看得出童心的體驗力獨特
30:“月亮竟是這么多的” -----可以看得出童心的發現力敏銳
35:“月亮是按在天上的印章” ------可以看得出童心的創造力高超
五、鞏固拓展
過渡:同學們能結合具體的語句分析出童心的這些特點,可見,同學們很聰明。同時,我還發現這么美的童心需要有人保護和引導,這不由得使我們想起了一個人-----奶奶,那這個人物是否可有可無呢?談談你的理解。
1、奶奶這個人物是否可有可無呢?談談你的理解。(四人討論)
奶奶這個人物絕不可缺少。在文中奶奶儼然是一個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導孩子關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調解孩子之間的矛盾糾紛,并把孩子心靈不斷帶進新的境地。總之,奶奶這個人物在文中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可以這樣說,沒有奶奶這個人物,就沒有孩童的尋月、議月,就沒有孩童心靈的升華。
(過渡:由于有了“奶奶”這樣一位重要的導演,引領孩子們去追尋了美,也讓我們經受了一次美的熏陶。正如王國維所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用我們的雙手書寫屬于自己的月亮吧。有人學完本文后當即想到了一個關于月亮的比喻句,也請你來試一試,好嗎?)
2、請你發揮想象,仿照例句寫一句關于月亮的比喻句。
例句:月亮是一盞黑暗中的明燈,讓夜行的人們明確前進的方向。
月亮是一束冬日里的暖陽,讓寒風中的人們倍感溫暖。
月亮是一曲思念的歌謠,使遠在他鄉的游子獲得心靈的慰藉。
六、總結
剛才我們隨著文中的幾個孩童一起感受了尋月的美好,領略了童心、童真、童趣,感悟了美的真諦,仿佛讓我們經受了一次靈魂的美的洗滌。希望大家能永遠帶著一份單純的童真去盡情感受這個世界無盡的美!
下面請大家帶著這份美好復習一下本節課所講,兩分鐘后進行課堂檢測。
六、課堂檢測
七、課后作業
(過渡:在一種溫馨、融洽、熱烈、緊張向上的氛圍中,我們再一次感受到我們的世界充滿美好,不僅在孩子們那里,也不僅在我們的教室里,她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里;不僅在中秋月圓之夜,也不僅在我們這堂課的45分鐘里,她在生活的每一個瞬間里,愿我們努力尋找,人人擁有。)
請同學們課后再讀課文,品味孩童追尋美的情感。既然生活處處存在“美”,那么現在就讓我們用這雙已經擦亮的眼睛來找一找身邊的`“美好”吧!
賞析語段
請你選擇最喜歡的能夠表現童真的語句進行賞析。
1、“原來月亮是長了腿的”把萬物擬人化,正是孩童的特點。
2、“玉玉的,銀銀的”把月光與“玉”“銀”聯系起來,符合孩童們的視覺心理感受,既有形象,也有色彩。
3、“累累的骨朵兒”仿佛就是“繁星兒變的”想象奇特而自然。
4、“清清晰晰看見里面有了什么東西”,“面面相覷”,“倏忽間”“好象”周身彌漫“一種氣息”,有“一種淡淡的癢癢的感覺”,“似乎”自己就在月中,月桂就是庭桂。孩子身臨其境,月上、人間感覺溝通,進入了無比美好的境界。
5、孩子們把酒“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個人的心里了”,童心的體驗極為獨特。
6、“月亮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一輪圓月襯著無邊無際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蓋在書本上,長天為紙月為印,比喻形象貼切,表明天空是我的作品,天空是我的財富,我們是月亮的主人,我們是天空的主人,我們擁有天體,我們擁有宇宙,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尋找到生活中的美。童心的創造力極為高超,童心的氣概可吞長虹。
八、品味疊詞
老師發現從你們的發言中,頻繁的出現一類詞語。
款款地、漸漸地、慢慢地、匆匆的;
玉玉的、銀銀的、淡淡的、癢癢的;
小小的、酥酥地;燦燦的;白光光的。
品味疊詞的好處:讀來朗朗上口,帶來兒童化的別樣感覺。
賈平凹《月跡》教案設計 8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內容。
2、品讀文章優美且富有童趣的語言,欣賞月之美,并學會寫簡單批注。
3、體悟并學習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教學重點】
品讀優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語言,欣賞月之美。
【教學難點】
體悟作者對美好生活的熱愛欣悅之情。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二)初讀,尋月之跡
1、[引導]:文章圍繞著月跡主要寫了哪件事情?
[要求]:在預習的基礎上,自由散讀文章,概括主要內容,并做好提要。
[歸納明確]:孩子們在中秋月夜尋找月跡。
2、[引導]:孩子們在哪兒尋到了月跡?
[要求]:提煉并圈劃文章相關信息。
[歸納明確]:鏡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三)品讀,賞月之美
1、[引導]:我們先看到鏡中月。你覺得鏡中月美嗎?美在何處?
[要求]:齊讀,任選角度,展開討論。
(交流后,PPT呈現旁批范例)
[歸納明確]:
鏡中月:“溜、長了腿的、爬”等詞運用了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月亮的調皮可愛。
“款款地”形象地表現了月的柔美、優雅。
“漸漸地、慢慢”等詞句,形象地寫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虧轉盈再消失的形態變化美。
2、[引導]:你還喜歡哪兒的月?為什么?
[要求]:自由散讀,圈劃批注,并交流。
[歸納明確]:
(1)院中月:“玉玉的、銀銀的”寫出月光的顏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詞襯出月光的朦朧美。
“裊裊、淡淡的、癢癢的”寫出孩子們似乎已經到了月亮的體驗,很美妙。
整體閱讀則像在讀一首詩,充滿著詩情畫意。
(2)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顫”這些詞讓“我們”感覺眼中月亮是那么地惹人憐惜。
(四)再讀,探月之喻
1、[引導]:到了院外,孩子們并沒有停下尋找的腳步,月亮無處不在。又在河里,在孩子們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著什么呢?
[要求]:深入思考。
[歸納明確]:月亮是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象征。美好無處不在。
2、[引導]:讓我們帶著對這份美好的向往齊讀文章最后兩節。
(五)拓展,書月之華
孩子們的眼中看到如此可愛、優雅、朦朧、惹人憐惜的月,你又會看到怎樣的`月亮呢?挑選一處用兩三句話續寫(建議使用疊詞,運用擬人等修辭手法)。
(六)小結
當孩子們醒來了以后,或許看不到這美麗的月亮,尋不到那令人難忘的月跡了。可是,它依然留在了孩子們的心里,留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里。
【附板書】
尋鏡眼
月院好水
跡杯
月亮無處不在
美好無處不在
[附資料]
一、作者簡介
賈平凹,1952年生于陜西省丹鳳縣一農民家庭。父親為其取名賈李平,后圖口音方便,便喊他為平娃。陜西話中,“娃”“凹”同音,用“凹”替代“娃”。
從西北大學畢業后曾在陜西人民出版社擔任過編輯,后調到西安文聯從事專業創作。著有小說小說集《商州散記》、《天狗》;長篇小說《浮躁》;散文集《月跡》、《心跡》、《愛的蹤跡》等。
二、書月之華
孩子們的眼中看到如此可愛、優雅、朦朧、惹人憐惜的月,你又會看到怎樣的月亮呢?充分調動你的想象力,運用疊詞、擬人的修辭手法,挑選一處寫下去。
妙極了,它真沒有走去,我們很快就在葡萄葉兒上發現了
妙極了,它真沒有走去,我們很快就在磁花盆兒上發現了
妙極了,它真沒有走去,我們很快就在锨刃兒上發現了
賈平凹《月跡》教案設計 9
教學目標
1、了解月亮在我國人們情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發展變化的軌跡。
3、品味富有童真童趣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月亮在我國人民的情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國古代詩詞中,更是把月亮當作歌詠的對象。
說一說你所了解的詠月的詩句。(學生回答)補充詠月詩句
李白: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王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若虛: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在詩人眼里,月亮是美好的象征,寄寓著人們豐富的情感。那么,在一群孩子的眼里,月亮又會是怎樣的情形,他們對月亮又有著怎樣的認識。
二、檢查預習
1、作者介紹:
賈平凹(1952——),原名賈平娃,陜西丹鳳人,當代作家。賈平凹小說描寫新時期西北農村,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變革,視野開闊,具有豐富的當代中國社會文化心理內蘊,富有地域風土特色,格調清新雋永,明媚自然。
代表作有《浮躁》《秦腔》等。《月跡》是賈平凹散文的代表作。最初發表在《散文》1980年第11期,后編入散文集《月跡》。
2、讀準字音并解釋詞語面面相覷.倏.忽裊.裊嫉.妒掬.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思考:
1、文章寫了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的什么事情?
明確:時間:中秋的夜里
地點: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盼月亮、尋月亮、議月亮
2、月亮都出現在了哪兒?
鏡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河中月—沙灘月
3、你能在文中找出描寫月亮的的語句、語段嗎?畫出來,讀一讀,說說每處月亮的特點。
(明確)鏡中月:變化
院中月:明亮皎潔
杯中月:穌酥地顫的滿圓河中月:到處都有沙灘月:印章
四、品味語言
在你讀課文的時候,文中有哪些描寫月亮的詞語吸引了你?又有哪些語句帶給你別一樣的感受?
(一)疊詞
1、款款:緩慢、優雅、不打攪人、知人情意。
2、玉玉:溫潤的質地、晶瑩剔透的色彩。
3、淡淡:嗅覺寫月宮給人美好感受。
4、癢癢:觸覺寫月宮給人美好感受。
5、酥酥:既形象地寫出月亮浸在甜酒里松軟的形態,也富于月亮使人憐愛的情態。
特點:生動形象、音韻流暢、賦有人的情感,充滿童真童趣。
(二)物我合一的境界
我們都面面相覷了。倏忽間,哪兒好像有了一
種氣息,就在我們身后裊裊,到了頭發梢兒上,添了一種淡淡的癢癢的感覺。似乎我們已在了月里,那桂樹分明就是我們身后的這一棵了。
月宮感受:嗅覺——淡淡的氣息觸覺——癢癢的感受
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銀銀的,燈光也沒有這般兒亮的。院子的中央處,是那棵粗粗的桂樹,疏疏的枝,疏疏的葉,桂花還沒有開,卻有了累累的骨朵兒了。我們都走近去,不知道那個滿圓兒去哪兒了,卻疑心這骨朵兒是繁星兒變的。抬頭看看天空,星兒似乎比平日少了許多,月亮正在頭頂,明顯大多了,也圓多了,清清晰晰看見里邊有了什么東西。
人間所見:光——玉玉的、銀銀的、晶瑩剔透樹——粗粗的'桂樹、疏疏的枝、疏疏的葉
花——累累的骨朵月——大、圓
(三)童真童趣的語言月亮是我所要的月亮是個好
月亮是我們按在天空的印章
五、體會文章主旨
思考:
1、詩人筆下的月亮蹤跡出現在什么地方?
賈平凹筆下的月亮都出現在哪些地方?李白: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王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若虛: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天山、松林、大海、春江)
(鏡子中、院子里、酒杯中、河水里、沙灘上、甚至葡萄葉兒上、瓷花盆兒上、爺爺的掀刃兒上,我們的眼睛里)
2、同一輪明月,你感覺在賈平凹的筆下和古人的感覺一樣嗎?
···孩子們尋找月亮的時候,他們的心情發生了變化了沒有?
(1)心跡——失望、嫉妒爭執、奇、滿足
(2)“月亮”——象征美好事物
(3)月跡——美好——心跡
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尋月過程,其實就是展現孩子們追求美好事物的過程;其實就是展現孩子們因共同擁有美好事物而滿足的心靈的過程。
李白: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孤獨)王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清冷)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思念)張若虛: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惆悵)
六、總結:
孩子們對明月的感受之所以與那些詩人不一樣,在于朝代不一樣,經歷不一樣,沒有詩人那么復雜的情感。孩子的世界是純凈的,看到的事物就是美好的。孩子的心靈,是一片純凈美好的世界,需要我們去關愛、去呵護。做人要有童心,做事要童真,我們的生活才美好而富有情趣。
賈平凹《月跡》教案設計 10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結構。
2.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獲得美的熏陶。
3.感悟富有童心童趣的語言,激發愛美之心。
教學重點: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獲得美的熏陶。
2.感悟富有童心童趣的語言,激發愛美之心。
教學難點:
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激發學生熱愛美,追尋美。
教學準備:
多媒體材料,學生分組(月亮兄弟組和月亮姐妹組)
教學設計:
一.激情導入,對吟月詩。
教師預設1:上課前請同學們微微閉上雙眼,聽一首歌。(播放歌曲)這首歌使你想到什么呢?
教師預設2:每當圓月掛在天空,總會引起我們無限的詩情。“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豪情激蕩著我們的心靈。看到月亮,你會想起哪些詩句呢?
月亮兄弟月亮姐妹們紛紛發言,教師及時肯定。
二.整體感知,比尋月跡。
1.初識作者。
2.教師預設:你能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嗎?(提示:抓住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件過程來說。)
盼月(1—4)、尋月(5—30)、議月(31—36)
3.教師預設:同學們已經預習過課文了,有沒有注意到旁批中的“感悟 品味 欣賞”呢?對照這些我們可以很容易找到孩子們尋找月亮的過程。
請同學們再讀課文,一邊找出孩子們尋找月亮的過程,一邊思考那時孩子們心中的感受(提示:可以用一個兩字詞語來表示。)
月亮兄弟月亮姐妹們根據圖示一一完成。
共同小結:隨著尋月足跡的不斷變化,孩子們的心理也在不斷變化。原來,尋月的過程正是孩子們獲得滿足的過程,尋月的過程正是童心升華的過程呀!
三.品讀佳句,賽悟月美。
教師預設:月亮是神奇的,所以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那么,孩子們眼中的月亮是什么樣的呢?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找出文中描寫月亮的句子,并作批注,說說你的感受。
多媒體展示范例:
A.“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地溜進來······”
月亮兄弟:“款款”運用疊詞,形容月亮的美好姿態,款款而來,
多么優雅呀!
“溜”形容悄悄地,仿佛捉迷藏;“長了腿”擬人手法,一個活潑可愛的月亮來到我們面前。
B.“哦,一個女子,我想:······”
月亮姐妹:聽完奶奶月中嫦娥的故事,“我”想象著,月宮應是冰雕玉器的,所住的女子應是美麗多姿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C.“啊,啊!月亮是屬于我的了。”·····
月亮姐妹:因為喜歡月亮,所以才會有爭執,這正體現了孩子們對美的熱愛與渴望。
D.“大家都喝下肚去······”
月亮兄弟:把月亮喝下去,就是把美裝進心里,心中有美那么一切都是美的。
E.月亮是每個人的,它并沒有走,你們再去找吧.
月亮兄弟:每個人心中有美,就可以找到美,發現美。
F.“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中的印章嗎?
月亮姐妹:擁有了月亮還不夠,還想擁有天空,擁有美還不夠,
還要去發現美進而創造美。
教師小結:說得太好了!擁有了月亮,就擁有了天空,擁有了美麗的心靈,就可以去發現美,創造美。原來,月亮就是美的象征,尋月的`過程就是尋美的過程啊!
孩子們心靈美好,所有可以發現美,這不正是純真的童心童趣的體現嗎?作者就是用這樣富有童心童趣的語言來表現兒童對美的熱愛與追求。
四.爭探月喻,競抒月懷。
1.“月亮是個好。”在你眼里月亮又是個什么呢?如果問我,我會這樣回答:······
你也來說說吧!
月亮兄弟月亮姐妹們紛紛發言,教師及時肯定。
2.讓我們共同欣賞月空,也用我們富有情趣的語言,表達對她的熱愛吧。
教師展示范例。
請寫下你的感悟,下節課,我們將共同欣賞你們的佳作。
【賈平凹《月跡》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關于賈平凹散文落葉05-04
賈平凹《風箏》課文原文03-11
賈平凹散文《溪流》閱讀答案06-14
高考寫作素材人物篇:賈平凹12-15
賈平凹《進山東》高三散文閱讀題及答案06-19
《月跡》說課稿11-12
賈平凹《地平線》讀后感10-12
尾跡10-03
徒留時跡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