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級上冊語文《棗核》教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蘇教版八年級語文《棗核》教案(通用11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蘇教版八年級語文《棗核》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八年級語文《棗核》教案 1
一、教學目標
1.感受海外華人對故土的依戀之情,引發熱愛家園、報效祖國的情思。
2.了解本文以棗核設置懸念的巧妙構思。
3.能結合上下文理解飽含深情的語言。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樸實的敘述,精巧的結構。
2、難點:思鄉之情的具體化。
三、教學時數
一課時
四、教學手段
多媒體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背誦經典的詠月抒懷詞、欣賞現代詩《月之故鄉》導入。
師:其實,古往今來還有很多通過詠月來表達思想感情的優秀文學作品,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紹一首這樣的現代詩《月之故鄉》,我們通過欣賞音樂,感受一下作者借月亮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蕭乾的《棗核》一文,看看文中的主人公又是如何來表現思鄉之情的。
(二)出示教學目標
(三)作者簡介
蕭乾,出生于一個漢化了的蒙古族貧民家庭。現代作家、翻譯家、記者。《棗核》一文選自《美國點滴》。
(四)檢查“導學稿”預習情況
比一比、賽一賽:1、你能讀準下列字詞嗎?
2、看看哪一組能準確解釋下列詞語。
對于“導學稿”上的字詞、詞解還有無疑問,可以提出,其他同學幫助解決。
(五)整體感知課文
讀一讀、找一找:
1、自由朗讀課文,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2、思鄉是愛國的一種具體表現,愛國主義是個大主題,有些作家通過氣勢磅礴的重大事件去表現,本文作者卻令辟蹊徑,通過什么來表現?
3、你能畫出與“棗核”有關的句子嗎?
4、用幾個短語高度概括這三段有關棗核的內容。
結構:索棗核--見棗核--話棗核--悟棗核
線索:棗核
構思:設置懸念 (作用:引人入勝,把主題表達得恰到好處。)
(六)內容探究
1、作者的舊時同窗在美國的事業、生活怎么樣?你能在文中找出來嗎?
寫她的生活、事業與本文的中心有關系嗎?有什么關系?
明確:事業如意、生活優裕
襯托思鄉愛國之情在同窗心中的地位
2、作者老友的思鄉之情主要通過她傾訴思鄉的心理活動,尤其是慰藉思鄉的種種行為表現出來的。
問題:1、你能找到她直接傾訴內心活動的句子嗎?
2、作者老友懷念家鄉,除想廠甸、想隆福寺、想舊歷年、想棗樹,她還做了些什么?她所做的一切又表現了什么?
(手栽垂柳、養睡蓮、堆疊北海、追憶北海泛舟的情景)
明確:國籍雖改、感情不改、心系故土
(七)語文活動
1、海外游子還可以通過哪些方式或借助哪些寄托物來表達他們對于祖國的一片深情呢?
(鄉井土、節日、舉辦一些活動)
2、看看誰想到的有關“思鄉”的古詩名句多。
(八)布置作業
1、運用下列詞語組成一段話,要求句意銜接、中心明確,詞語順序不拘,60字以內。
風燭殘年、故弄玄虛、感慨良深
2、摘抄三首表現鄉愁的古詩。
3、推薦閱讀表現海外游子思鄉的文學作品
余光中《鄉愁》 琦君《故鄉的桂花雨》 瓊瑤《剪不斷的鄉愁》
八年級語文《棗核》教案 2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作者設置懸念的巧妙構思;
(二)體會文中包含深情的語言;
(三)理解海外華人依戀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六 棗核 教案(蘇教版八年級上)。
二、教學重點:
學習作者巧設懸念的構思
三、教學難點:
思鄉之情在文中的具體體現
四、教學設想
(一)教學方法:指導閱讀
(二)學習方法:朗讀法、討論法
(三)課型、課時:教讀一課時
(四)教具:投影儀
五、活動內容及過程
(一)導語:
中華民族是有著優秀傳統的民族,每一個炎黃子孫都以自己為中國人而感到驕傲。即使身在異國他鄉,也時時刻刻惦記著祖國,想念著故土。今天我們來學習作家蕭乾寫的《棗核》一文,看看客居美國的游子是怎樣思念祖國,懷念家鄉的。
(二)投影檢查預習:
1、給下列文字注音
蹊(qi)蹺(qiao)掐(qia)嫣(yan)
倘(tang)坳(ao)掀(xian)嵌(qian) 乾(qian)
喏(nuo)
2、詞語解釋:
掐指、嫣紅、山坳、風燭殘年、托付、游子、泛舟
(師生訂正,齊讀兩遍)
(三)整體感知:
1、聽課文的朗讀錄音,學生聽讀,注意語句停頓及感情。
2、學生自由閱讀并思考:
①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是什么?
明確:棗核
②課文是怎樣揭示棗核的用途的?
逐層設置懸念,最后通過棗核用途表現人物的愛國思鄉之情。
③課文是怎樣設置懸念,推動內容發展的`?
明確:
第1段:設置懸念:再三托付,帶幾顆棗核,不占分量,用途蹊蹺。
2-4段:加深懸念:車站等候,殷切詢問,托在掌心,故弄玄虛,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六 棗核 教案(蘇教版八年級上)》。
5-10段:解開懸念:踏訪后花園,手栽垂楊柳,總缺點什么,年紀越大,思鄉越切。
11段:點明主題。
小結:本文結構精巧,首先表現在用“棗核”設置懸念。并用“棗核”作貫穿全文的線索。棗核,把相距萬里的人連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鄉連在一起。在美籍華人的心目中,這幾枚棗核的“分量”簡直等于故鄉故土,棗核是一條敘事的線索,更是一條凝聚著鄉情的感情線索。
(四)研讀課文,討論下列問題
1、第1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表達作用?
明確: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強文章的懸念,為下文表現人物的感情服務。
2、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美籍華人的思鄉之情?
明確:本文語言不加修飾,樸樸實實,卻把這位海外游子的思鄉之情表現得深切感人,體現在字里行間,主要有通過栽種楊柳、養睡蓮、堆疊“北海”,追憶當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試種家鄉的棗樹來體現的。
(言之成理即可)
3、“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瑪瑙還貴重”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明了什么?
明確: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表明了美籍華人珍惜的態度,得棗核如獲至寶的激動心情。
4、文中驅車途中寫沿途風光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寫沿途的風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懸念,二是為下文發展作暗示。
5、友人身居美國,生活優越,家庭和事業如意,為什么還時時想起祖國?假如你將來到了外國,你將會怎樣?
學生自由發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6、通過本文的學習,你受到了哪些啟發?
只要緊扣“愛國懷鄉”,都應肯定。
(五)拓展練習:
請同學們以“棗核”或其它實物為寄托,以詩或散文等形式來抒發一下自己對家鄉的思想感情。
(邊寫作邊穿插音樂伴奏,完成后自由討論,評出幾篇優秀習作)
(六)課堂小結:請男女各一位同學上臺總結,并予鼓勵。
六、練習設計:
1、本文語言上有何特點?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2、找出文中你最喜歡的短語或句子,寫點賞析文章,至少三處。
七、板書設計:
棗核
蕭乾
索棗核——用途蹊蹺(設置懸念)
見棗核——如獲至寶(加深懸念)
說棗核——為解鄉愁(解開懸念)
議棗核——民族之情(點明主題)
六 棗核 教案(蘇教版八年級上)
八年級語文《棗核》教案 3
目的要求
一、理解美籍華人的思鄉之情,增強熱愛自己民族的感情。
二、了解作者怎樣選用細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達一個有深刻意義的中心思想。
要點難點
一、體會海外華人的思鄉心態,培養熱愛自己民族和故鄉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本文選材具體,小中見大的寫作手法;
三、學習本文圍繞棗核設置懸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結構方法;
四、理解本文標題的特點及在文中的作用。
寫作背景
1979年8月,蕭乾應邀赴美進行訪問交流,回國后將自己在美的見聞,寫成系列文章。《棗核》便是蕭乾的特寫《美國點滴》中的一篇(或一章),寫于1980年4月,是年5月全文分為10篇先后在《人民日報》連載,它猶如一股從大西洋彼岸吹來的春風,送來了一束有關美麗現代社會生活及一些海外華人心態的信息,而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作者簡介
蕭乾,1910年生,現代作家、翻譯家、記者。蒙族人,祖籍內蒙古,生于北京。
1929年進燕京國文專修班學習,一年后考入輔仁大學。1933年轉入燕京大學新聞系,選修“特寫——旅行通訊”課程,1935年6月畢業。
1939年他赴英講學,開始了七年的歐美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作為《大公報》的記者,奔波在西歐的反法西斯戰場上。1945年,他從萊茵河前線返回倫敦,經加拿大東岸轉舊金山,采訪了聯合國成立大會。在那些年代里,他先后寫出了《矛盾交響樂》、《血紅的九月》、《倫敦一周間》、《南德的暮秋》及《美國之行》等優秀特寫。他的《美國之行》,是40年代對美國認識的真實記錄。
段落大意
課文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寫一位在美國旅居的舊同窗托“我”帶給他幾顆棗核。這位老同窗不遠萬里,寫信索要的竟是幾顆不起眼的棗核,而且是用“航空信”“再三托付”,可見這幾顆棗核對他很重要。讀者不禁要問,它做什么用呢?而作者又不肯說破,只說:“用途很蹊蹺。”這樣巧設懸念,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自然地開啟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十段)寫“我”與老同窗相見,到他家作客,了解到棗核的用途。這部分可分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第二──四段)寫“我”與老同窗相見。多年不見的老同學,相見的第一句話就問及那幾顆棗核,得到之后“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瑪瑙還貴重”。待問到它的用途時,他卻要“我”等會兒。這就更緊緊地吸引住了讀者。引出“我”的登門拜訪。
第二個層次(第五──七段)寫“我”去老同窗家作客,了解到棗核的用途。這里筆鋒一轉,避開棗核,寫路上的.風光,寫這位老同窗的住宅、車庫、精美的后花園;寫“我”與老同窗的交談。說明這位老同窗住的是具有優雅環境的現代化住宅,有一雙成才的兒女和從事高科技研究的的愛人——“家庭和事業都如意”,可是思鄉之情日切。他想“廠甸”,想“隆福寺”,想“總布胡同院里的那顆棗樹”。祖國、家鄉的一景一物他都思念。這思念之情是高級住宅、稱心如意的家庭和事業所無法替代的,所以他要朋友不遠萬里從祖國帶幾顆棗核,他要種下這故鄉的種子,寄托他對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土的眷戀之情。
第三個層次(第八──十段)寫老同窗興建小“北海”,寄托思鄉之情。造小“北海”的假山石是“到幾十里以外,一塊塊親手挑選,論公斤買下”的。假山上嵌的“紅廟”、“白塔”“都是從舊金山唐人街買來的”。真是不惜重金和氣力。這位美籍華人的良苦用心在于:創造出像故土那樣的環境,使他和老伴如身臨其境,回憶往日故鄉生活的情趣,寄托思鄉的苦戀之情。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點明中國人最依戀故土。文章在上面敘事的基礎上,用一個遞進句式議論,揭示文章的中心——中華民族是一個民族意識很強,民族感情極深的民族。
本文以棗核為線索,寫一對老同窗的交往,相互交談的也全是家庭、生活的瑣事,可表現的卻是熱愛自己的民族這樣重大的中心思想,體現了作者在選材上的匠心。作者還巧設懸念,使故事曲折生動,緊緊吸引讀者。另外,文章語言平實自然,親切動人,人物的對話和環境描寫都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主題思想
文章以棗核為線索,寫了一個美籍華人要幾顆故鄉的棗核試種,以寄托思鄉之情的故事,反映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識和豐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寫作特點
以小見大、以物傳情。棗核——一顆看似尋常不被人留意的種子;送棗核——一件極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蕭乾筆下,卻寫得那樣情意濃濃,含義深刻。小小的棗核寄托了一位遠離祖國近半個世紀的美籍華人思戀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國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象我們這么依戀故土的。”作者獨具慧眼,從小處著筆、從大處著眼,寓情于物,以小見大、從一件小事中,發掘出了一個有深意的重大主題。
懸念一:“動身訪美之前,一位舊時同窗寫來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為他帶幾顆生棗核,東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卻很蹊蹺。”是“蹊蹺”,背井離鄉幾十年,故土牽魂奪魄之物多矣,為何單要幾顆生棗核?文章看似起筆平平,但一下子抓住了讀者,不由你不讀下去。
懸念二:二人見面“擁抱之后,他就殷切地問我:‘帶來了嗎?’我趕快從手提包里掏出那幾顆棗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瑪瑙還貴重”。“我問起棗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虛地說:‘等會兒你就明白啦。’”這“故弄玄虛”,的確很吊人胃口,棗核的用途一問便知,可他偏不正面作答,非讓你“等會兒”,那么,讀者只好帶著疑問去讀下文了。
懸念三:“他把我安頓在二樓臨湖的一個房間后,就領我去踏訪他的后花園”。兩個“分手快有半個世紀”的同學不去傾心長談,為何踏訪花園?懸念之上又設懸念,真可謂是“緊鑼密鼓”。
當層層設置懸念之后,“他”才道出了棗核的用途:“近來,我老是想總布胡同院里的那棗樹。所以才托你帶幾顆種籽,試種一下。”簡簡單單幾句話,卻說出了他“年紀越大,思鄉越切”的感情,至此,我們也被他的情緒深深地感染了。
懸念的特點是先把疑問提出來,把矛盾擺出來,直至高潮,再解開疑問,寫出結局。它的好處是能引人入勝,扣人心弦,引起讀者的興趣和思考,取得出奇制勝的效果。《棗核》層層設置懸念,除有上述特點外,還有揭示人物性格、升華感情的作用。
為了充分展示海外游子的思鄉之情,《棗核》在設置懸念之后,又補敘了“他”家的“北海”,使文章的材料更為豐富,使我們進一步看到了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樣依戀故土的”
《棗核》知識要點
1、背景資料
1980年初,作者訪美歸來后,曾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系列隨筆《美國點滴》共10篇,《棗核》是其中的一篇。
1979年2月,即出訪美國的前半年,中國作家協會正式為蕭乾平反,確認1957年的“資產階級派分子”實屬錯劃。經過這20多年的坎坷磨難之后,蕭乾所面臨的神州大地,一方面是生機勃勃,另一方面又百廢待興,渴望甘霖,國門重新面向世界。面對這樣的現實,可以想象到這位老作家的心潮是澎湃激蕩的。他到美國之后的所見所聞,對他而言是新課題,對于這個課題的認識與選擇都是要眼力的。事實證明他有著深刻的洞察力,他以一個老新聞記者的眼光,審視了美國的現代社會生活及其心態,以及發展與扭曲相交織所帶給我們的一些思考,這就是《美國點滴》的基本內容。如果說這篇特寫在結構上是多觸角型的體現了取材廣泛這一特點的話,那么在其表現手法上還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點。作者站在民族與發展的高度,用比較借鑒與民族感情這兩條線,將這些材料緊緊地串在一起,使讀者在這一軸心上與作者一起思考。特寫的每一篇雖然都又是獨立的,而給人的印象卻都是深刻的,讀起來非常親切、有趣,決無空洞之感、堆砌之嫌
《棗核》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棗核》是當代著名作家蕭乾表現海外華人思鄉之情的美文。文章緊緊扣住思鄉這一主題,以“棗核”為線索,一一記述了友人的思鄉之情之戀之舉。在教學中以朗讀為基礎,輔以圈畫、品味詞句等方式,同時捕捉一些關鍵詞共同品味體會文中人物強烈的思鄉之情和民族感情。教學的難點落實在作者如何用具體化的生活細節表現文章的主題。這是一篇看似很普通的隨筆,但是隨筆不隨便,作者用“棗核”為線索巧設懸疑,對“舊時同窗”家后花園的鋪陳描寫都是為了曲折地表達出海外游子們對故土的依戀,這種以小見大的寫作方式是值得學習的。
完成情況:本節課我以讀《月之故鄉》這首詩引起學生思鄉的共鳴,然后讓學生解讀文本,讓學生很快進入角色,為學生敞開心靈進行師生對話創設了有利的情境,進而師生共同游歷那一段生命情感歷程。后來還讓學生搜集了大量的關于思鄉愛國的名句、歌曲等,加深了愛國主義這一主題,完成了從文本精神到學生人格精神的飛躍,課堂效果很好。不足之處是學生的知識面較窄,語言表達力較差。
改進措施:
1、加大閱讀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2、加強語言表達方面的訓練。
3、大力提高小組合作,全面推進學生的自主互助學習能力
八年級語文《棗核》教案 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習本文圍繞棗核設置懸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結構方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來體會海外華人對故土的依戀之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海外華人的思鄉心態,培養熱愛自己民族和故鄉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體會海外華人對故土的依戀之情。
教學難點:
思鄉之情的具體化。
學習方法:
合作、探究 。
教具:
多媒體
教學步驟 :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播放《月之故鄉》的音樂與畫面,問:這首歌表現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引出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① 蹊蹺(qī qiāo) 嫣紅(yān) 倘若(tǎng) 山坳(ào) 鑲嵌(qiàn)
②風燭殘年 故弄玄虛
2、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
明確:舊時同窗離開祖國五十年在美國事業家庭都如意的情況下托我帶幾枚棗核讓她試種。
3、課文的題目是《棗核》,找出文中提到棗核的句子。
明確:課文中有三處寫到,這三處分別是:第一段,索棗核;第二、三段、見棗核;第七段,說棗核。
學生讀課文,師生交流,屏幕顯示
索棗核——設置懸念。
見棗核——加深懸念。
說棗核——解開懸念。
三、深入研讀,體會情感
“思鄉之情”是一種情感,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東西,可在作者的筆下,美籍華人的這種感情是那么可觸可感,生動具體感人。請大家齊讀課文,思考老人的哪些行為語言體現了他的`思鄉之情呢?(齊讀第七到十自然段后找關鍵字詞、句)
1、學生讀課文
2、老師示范
第七段:語言描寫“年紀越大,思鄉越切”表明思鄉之情是高級住宅、稱心如意的家庭和事業所無法替代的。
3、學生合作交流(老師板書)
明確:植睡蓮、栽垂柳、堆北海、
關鍵詞句:
“幾十里外”、“論公斤買下”、“一塊塊親手”
總之,透過這些樸實的字詞,體現出友人思鄉之情的濃烈。說明優越的物質生活、高度的物質文明是沖淡不了強烈的思鄉愛國之情的。
四、突破難點,拓展延伸
1、這篇文章,表現的是海外友人的思鄉之情,為什么卻以“棗核”命題?
明確:從內容上看,棗核形象生動地寄托了思鄉之情。
從結構上看,棗核又是本文敘事線索。
從寫法上看,以小(棗核)寫大(思鄉之情)。(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過具體的事物來加以表現,有時不妨就用一個小小的物件,以小見大)
2、我們在課內外還讀到過哪些表現思鄉愛國這一主題的作品或句子?
學生交流
參考:《靜夜思》
《鄉愁》
五、小結本文,歸納總結:
本文結構精巧,表現在用“棗核”作為文章的線索。棗核是一條敘事的線索,更是一條凝聚著鄉情的感情線索。此外,作者以小寫大,通過幾顆小小棗核,表達海外游子的拳拳愛國之情。
六、作業布置,鞏固提高
1、完成《一課一練》
2、搜集游子思鄉愛國的名句
八年級語文《棗核》教案 5
一、教材分析
《棗核》是當代著名作家蕭乾表現海外華人思鄉之情的美文。文章緊緊扣住思鄉這一主題,以“棗核”為線索,一一記述了友人的思鄉之情之戀之舉,寫友人“想廠甸,想隆福寺”,“想舊歷年”,“想總布胡同院里那棵棗樹”,描寫友人在異國他鄉居住地精心設計修造“北海”的情景。所有的這一切都寫得那么真切,那么精巧,無一句華麗的辭藻,卻把這位友人依戀故土之心寫得那么細致,那么深刻,感人肺腑。作者選材獨具慧眼,裁剪精當,表現了深邃感人的主題:“改了國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么依戀故土的”。編者將其安排在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第二單元,愛國情懷單元,本單元主要是讓學生傾聽愛國主義的贊歌,感受志士仁人的愛國情懷,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感情。學習本文旨在讓學生了解作品敘述的具體事件,傾聽海外游子的愛國心聲,進而引發學生熱愛家園、報效祖國的情思。同時學習寫人記事的方法:剪裁精當,結構精巧。
二、學情預估
由于八年級學生缺乏特定的情感體驗,所以難以理解所謂的“游子心境”,教師宜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激活學生原有的情感體驗,進而聯系課文中同窗思鄉的心理活動和表達思鄉心切的獨特方式來體會海外游子的心境:身處異國他鄉,心戀故國故土。
三、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①理解課文內容,學習飽含深情的語言
②學習課文以棗核為線索結構全篇的精巧構思
過程與方法
以朗讀為主線,聯系人物所處的生活環境,扣住人物言行品評人物,領會人物情懷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悟海外華人對故土的依戀之情,樹立熱愛家園、報效祖國的意識
學習重點: 文章精巧的結構,熱愛故土的深情
學習難點: 理解美籍華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四、教學設想
陳鐘梁先生曾經說過:“語文課是美的,這種美潛伏在語言的深處。語文課首先要上出語文味兒,要上得樸素自然,要向學生傳遞語言深處的美。”我想語文課必須在充分的課堂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閱讀感受能力,使學生在閱讀中能把握作品中的人物與事件,對作品中感人的形象、動人的情境和獨特的語言,形成自己的感受、體驗與評價,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為了“讓學生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我設計了放聲朗讀、定向感知、思考解讀、創意表達四個學習環節。
五、教學過程
預習設計:
1、自讀課文,圍繞“棗核”將課文分成四部分,并分別概括其主要內容。思考“棗核”在文中的作用。
2、在文中畫出能表現同窗依戀故鄉的語句,選擇其中的兩句說說你的理解。
(前者是為分析課文結構服務的;后者是為理解人物情感服務的)
(一)導入
課前播放音樂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渲染氣氛。這首歌學生初一就已學過,伴著這熟悉的旋律,我們一起走進課文——一個關于“棗核”的故事(投影課題、作者)。想想這會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讀一讀,你一定會明白凝聚在棗核上的深情。
(設計意圖:用音樂勾起學生原有的情感體驗,導入三言兩語,留下懸念,讓學生形成閱讀期待)
(二)放聲朗讀
1、朗讀要做到讀音準確——建議大家用“圈讀”生字詞的方法大聲地練習讀音。
落實如下詞語: 蹊蹺 掐 風燭殘年 殷切 瑪瑙 故弄玄虛 嫣紅 勻稱 感慨良深 不約而同 追憶 泛舟
2、朗讀要注意表達語氣——建議大家用“選讀”精彩句段的方式練習體會。
投影下列語句,學生表情朗讀: 第1、3段,第7段最后4句
(所謂表情朗讀,先引領學生辨別語言的感情色彩,再由學生分析語句的節奏、停頓、重音、語調,通過朗讀感受人物的喜怒哀樂,進而領悟作品的思想內涵。這幾句的.選讀,意在讓學生體會棗核在友人心目中舉足輕重的分量,無可替代的地位,同時也暗示棗核是貫穿全文的線索,為下面學生分析課文精巧的結構作鋪墊。因為這是學習重點,課堂教學要從不同角度尋求突破。)
3、朗讀時要體味作者的感受
集體朗讀課文最后一段,注意語速與重音,體味作者在最后一段里抒發的深層感悟,體會文章結尾畫龍點睛之妙。
(三)定向感知
1、我們學習課文,首先要認識它。要從整體上把握它,要從不同的角度去體驗它。這叫做認識課文,感知課文。下面請大家默讀課文,用簡潔的語言表達你對這篇課文的認識。每位同學都要力爭與別人的說法不一樣。你可以從文章體裁、故事內容、情節順序、文章結構、人物特點、文章技法、給人啟迪等等多個角度選取一個,來表達你的見解。
2、同學們默讀課文,寫理解課文的概括性文字,然后教師組織課堂交流。
(設計理念:教師的引言給學生明確的學法指導,把同學們引向具體的語言實踐活動。在實踐中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同時學會如何從不同角度把握課文,達到“授人以魚且授人以漁”的雙重目的。教師可視具體學情示例:這是一篇由棗核引發的故事。這是一篇展現海外游子依戀故土深情的文章等等。教師的示范只是一個例子,更重要的是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獨特見解,整體把握全文。)
3、教師與同學們交流自己的看法,重點突出課文精巧的結構。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預習和剛才選讀的精彩句段,思考“棗核”在本文中有何作用?可先在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然后再作答。
(學情預估:棗核開啟了故事之門,聯系了“我”和舊時同窗;棗核設置懸念:用途蹊蹺、同窗故弄玄虛,利用棗核神秘的用途緊緊吸引讀者;棗核在美籍華人朋友心中簡直等同于故土,試種棗核是為了慰藉思鄉之情;棗核是凝聚鄉情的感情線索)
(設計目的:由面到點,由整體到局部,由感知到探究,循序漸進,理解課文,凸現課文的亮點,從而達成課標中所說的“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的閱讀要求。)
(四)思考解讀
1、這是一篇具體敘述同窗言行的敘事文章,文章內容鮮活實在,讀后情景歷歷在目,同窗的很多言行值得我們欣賞品味。(投影出“課中話題”:根據文章的敘述,同窗的哪些言行深深的打動了你,找出來并說說理由。)
2、同學們分小組進行活動,相互討論
3、課堂交流,教師要對學生的交流進行中肯的恰切的評價,對學生討論中不容易理清的問題要進行精要的講析。人物的行動,諸如栽垂柳、植睡蓮、壘假山、建北海,學生易找易解讀,但人物語言中飽含的感人至深的力量,學生存在理解性障礙:“家庭事業都如意,各種新式設備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總好像是缺點什么。也許是沒出息,怎么年紀越大,思鄉越切。我現在可充分理解游子的心境了。”教師必須先激發學生的生活積累,例如剛開始住校想家的感受,或突然離家的感覺,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然后再進行情感遷移,分析“游子的心境”,推敲游子“心上總缺點什么”。
(設計理念:課標一再強調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只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和體驗,才能真正感悟文中詞句的意義和情味,提高學生對形象、語言、情感的領悟程度,與人物形成共鳴,讓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更讓人物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身在異國,心系故土,“都如意”,“都有了”也無法替代故鄉的溫暖,無法彌補心上的缺憾,這樣解讀人物,復活她活生生的思想情感。讓學生超越時空,做一次精神的遠行,與游子同行,與游子對話。這樣的解讀才符合現代中學生心理,才符合接受美學的原理。)
4、人物的言行真實、生動、細膩,它們起伏于文中,生動地表現了同窗思鄉愛國之情的真切。讓我們一起來誦讀同窗京腔京味的傾訴,注重段末的四個“想”,要讀出癡情,讀出情味。
(五)創意表達
1、教師創設情境:讀完這篇課文,久別故園的海外赤子的桑梓戀,讓我們動容,讓我們震撼。雖然我們不能與美籍華人朋友面對面交流,但我們可以借助互聯網,利用電子賀卡捎去我們的祝福。電子賀卡的封面我已經繪制好了——一株枝繁葉茂的棗樹。現在請同學們將你對這篇文章的閱讀體驗寫下來,作為內頁的祝福感言送給美籍華朋友,讓海外游子傾聽來自故國的美妙鄉音。
2、教師示例:你是這棵樹上的一葉碧綠/由濃濃的鄉情染成
這一樹思鄉的情愫啊/是永遠不會老去的鄉愁
3、同學活動,教師評說,全課收束
(設計理念: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最后的學生語言實踐活動,必將融入學生自己最真切的感覺,最獨特的體驗,伴隨其中的是學生對人生觀、價值觀的思考過程。這一環節的設計既有利于學生對文本的深入領悟,又能夠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當然這是一個開放的設計,關鍵是引導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培養學生個性表達的意識和能力,不必盲目追求所謂的完美境界。)
附板書設計:
棗核 蕭乾
索棗核———— 見棗核————種棗核
設置懸念 慰藉鄉思
線索
八年級語文《棗核》教案 6
教學目標:
1、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心理、行動描寫的分析,理解海外游子思鄉愛國之情。
2、領悟本文巧設懸念的獨特構思。
3、體會本文以小見大、以物傳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
1、緊扣語言文字,進行揣摩、品析。
2、體會本文的寫作手法和思想內涵。
教學難點:
揣摩、理解重點語句的深層次內涵。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我的中國心》。學習本課《棗核》,看看文中這位海外華人,他是用什么方式來寄托他對故土的思念。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走近蕭乾
蕭乾,蒙古族,著名作家,翻譯家和記者。
2、對照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1)字音
蹊蹺()
故弄玄虛()
殷切()
嫣紅()
瑪瑙()
山坳()
勻稱()
名稱()
(2)詞義
風燭殘年:
故弄玄虛:
嫣紅:
3、整體感知課文
(1)指名朗讀課文,要求讀出輕重緩急,讀出作者的感情。其他同學圈點勾畫出文中詞語用得最精當的地方,語句最感人的地方。
(2)評價朗讀。并說說:讀了這篇課文,你從中感受到什么?你對這篇課文如何理解?
三、研讀標題,關照全篇
出示思考題:作者為什么以“棗核”為題?
引導思考:
1、試為本文換一個標題,比較優劣。
2、畫出有關棗核的語句,明確棗核是貫穿全文的線索。
3、海外的友人家庭條件如何?聽說我要訪美,什么也不要,只托我帶幾顆棗核,那她要棗核干什么?你從文中哪一句找到根據?她為何不就地取材,還要委托作者千里迢迢帶棗核?
四、解讀探究、拓展延伸
1、再讀課文,思考討論:
(1)作者的這位舊時同窗有哪些表達思鄉的心理活動和獨特方式?
(2)哪些詞語表現友人的思鄉愛國之情?
2、學生討論后發言,師生評價。
3、思鄉愛國一直是人類眾多美好情感之一。在這方面,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寶庫給我們留下眾多優美的詩篇。請同學們說說你所知道的表達思鄉愛國這一主題的詩句或作品。
4、模仿余光中的詩句,用具體的形象寫下你對鄉愁的理解。
參考:
(1)鄉愁是故鄉那灣永遠流淌的小溪。
(2)鄉愁是雕刻在記憶中的古老童話。
5、總結:一事一物總關情。鄉愁在每個人心中可能是不一樣的,但有一點是一樣的.:世界上沒有哪一個民族像我們這樣思戀、依戀故土。同學們,希望這種純真而濃烈的思鄉情懷,能永遠蕩漾在我們心中,成為我們心田上永不凋零的百合花。
五、布置作業
1、搜集一個愛國題材的故事,用自己的語言整理在讀書筆記上。
2、摘記愛國的名言,并自己創作一句關于愛國的“名言”。
教后反思:教學設計從學生切身的生活體驗入手,喚起思鄉情感,在教學中始終將情感主線貫穿于其中。這樣就能很好的引導學生與文中人物產生內心的共鳴,便于理解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之上,將思鄉情上升為民族情感,水到渠成的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八年級語文《棗核》教案 7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積累“折、漲”2個多音字。
2、默讀課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體會棗核的聰明勇敢。
[教學重難點]
默讀課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體會棗核的聰明勇敢。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交流,導入新課
1、同學們,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朋友(課件出示課文插圖),他只有一個棗核那么小,他的名字叫“棗核”。別看他人長得小,但是非常聰明勇敢。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位新朋友的故事。(板書課題:棗核)
二、品讀課文,交流感受
(一)明確初讀要求。(課件出示)
1、默讀課文,并給自然段標上序號。
2、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事?(山腳下一戶人家生了個棗核那么大的孩子,取名“棗核”,棗核不但勤快,也很聰明。有一年大旱,莊稼人納不上糧,衙役就把牛、驢都牽走了,棗核幫人們牽回了牛、驢,還戲弄了縣官。)
3、默讀課文,說說課文中哪些內容讓你覺得最有意思。從課文中找出來,然后和同學交流。
4、小組交流,用自己的話將你認為有意思的部分復述一遍。
5、全班交流,教師小結。
(二)全班交流,各抒己見。
1、交流一:棗核出生,爹娘發愁。
(1)棗核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生的?
(2)棗核出生后,爹娘的心情怎樣?
(3)面對爹娘的發愁,棗核是怎么說的?從他的話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有志向)
(4)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迫切希望——歡喜、激動的心情變化)
2、交流二:棗核干活勤快,學了很多本領。
(1)“鄰居們都夸棗核,棗核的爹娘非常高興。”鄰居們會怎樣夸棗核?棗核的爹娘又會怎樣說?(學生各抒己見)
(2)對棗核學會的這些本領你有什么看法?(學生各抒己見)
(3)教師小結:同學們,故事發生在古時候,那時候沒有高科技產物,人們用人力、牛馬驢等畜力拉犁種地。棗核這樣的山村孩子能學到那么多本領,真的很了不起。(指導朗讀,讀出對棗核的贊美和敬佩)
3、交流三:棗核幫大家牽回牛、驢。
(1)快速瀏覽課文第4—7自然段,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部分內容主要寫了什么。(全班交流,教師評議)
師小結:有一年大旱,莊稼人納不上糧,衙役就把牛、驢都牽走了,棗核靠自己的本領,折騰得衙役們筋疲力盡,困倦地睡著了。棗核趁機把鄉親們的牛、驢牽回了村子。從中可以看出棗核是個不畏權貴、善良、為鄉親們著想的孩子。
(2)指導朗讀,在朗讀中表達出對棗核的贊美、崇敬之情。
4、交流四:棗核戲弄縣官。
(1)快速瀏覽課文第8—13自然段,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部分內容主要寫了什么,表現了什么。(這部分課文主要描寫了棗核戲弄了縣官,表現了棗核超人的膽識、超強的本領和無窮的智慧。)
(2)指導朗讀,在朗讀中表達出對棗核的`贊美、崇敬。
5、舉手自薦,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中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6、集體交流、點評。
三、拓展交流,練習續編
同學們都能完整地表達出自己喜歡的故事情節,讓老師聽得津津有味,棗核戲弄縣官會有怎樣的結局呢?發揮想象說一說吧!
[教學板書]
棗核出生,爹娘發愁。
棗核干活勤快,學了很多本領。
棗核幫大家牽回牛、驢。
棗核戲弄縣官。
聰明勇敢
[教學反思]
教學時,我首先幫助學生理清故事結構和主要情節,以便學生以此為導向,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并用自己的語言來復述故事,從而加深學生對民間故事的閱讀、探究的興趣。語文課堂如果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創作欲望,我想這節課就能完成教學目標了。
八年級語文《棗核》教案 8
設計說明
本文講了一個身體只有棗核那么大的小孩子,幫助父母干活,幫助鄉親們追回牲口、智斗縣官的故事,表現了棗核的勤快、聰明。教學時,讓學生先讀文,再找出文中的過渡句,了解課文內容,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特點。
學前準備
1.預習課文,認讀生字,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
2.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師)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學習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棗核的勤快和聰明;能復述故事。
學習重點
了解棗核的勤快和聰明,能復述故事。
教學環節
一、板書課題,談話揭題。(用時:3分鐘)
1.教師板書課題,提問:讀了這個課題你想到什么?
2.揭示課題的含義。
1.師生交流,說說自己由課題想到的。
2.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理解“棗核”在文中的意思。
二、自讀課文,了解內容。(用時:10分鐘)
1.教師引導學生自讀課文,讀準生字,把句子讀通順。
2.師要求:找出文中的過渡句,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1.學生邊讀邊圈出本課的生字。
2.再讀課文,找出文中的過渡句。
(棗核不光勤快,也很聰明。)
3.學生交流課文的主要內容。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
棗核夫妻扶犁
()()()
折騰牲口官府
三、精讀課文,體會人物特點。(用時:15分鐘)
1.教師引導學生自讀課文第1~3自然段,了解棗核的勤快。
2.默讀第4~13自然段,了解棗核的聰明。
3.安排學生交流,教師課件出示相關內容。
1.學生相互交流表現棗核勤快的段落。
2.學生默讀課文第4~13自然段,抓住棗核的語言、動作,理解棗核智斗縣官的經過,體會棗核的聰明。 2.棗核的勤快具體表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中的.“大搖大擺”寫出了棗核的什么性格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復述故事。(用時:12分鐘)
1.教師引導學生默讀課文,了解本課的寫作順序。
2.請學生按順序復述故事。
1.學生自讀課文,列出本文的寫作順序。
(棗核出生→棗核勤快→棗核幫鄉親們追回牲口→棗核智斗縣官)
2.學生按順序復述故事。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主要抓住了文中的過渡句進行,讓學生弄清課文從兩個方面介紹了棗核的特點,然后通過讀文,學生抓住了重點詞句,深入體會到了棗核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復述故事的環節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學習效果不錯。
八年級語文《棗核》教案 9
[教學目的]
1、理解棗核在文中的線索作用。
2、學習本文選材具體,小中見大的寫作手法;
3、學習本文圍繞棗核設置懸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結構方法;
4、體會海外華人的思鄉心態,培養熱愛自己民族和故鄉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本文樸實的敘述、精巧的結構;體會用詞的準確生動。
難點:理解作者通過選用細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達一個有深刻意義的中心思想的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看老師手里是幾顆生棗核。小小的棗核很不起眼,但在一位久居異鄉的美籍華人眼中,來自故鄉的棗核卻無比珍貴。這是為什么呢?這幾顆普普通通的生棗核承載著一份什么樣的情感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讓我們一起走進著名作家、翻譯家蕭乾的散文《棗核》去尋找答案吧!
二、初讀棗核
1、朗讀課文(生齊讀同窗的話,其余師讀,配樂)。
要求:
(1)劃出文中你認為應該積累的詞語;
(2)思考: 文章寫了什么故事?讀了這篇文章,你從中感受到什么?你對這篇文章如何理解?
2、詞語積累:蹊蹺、嫣紅、風燭殘年、殷切、鑲嵌、不約而同、山坳、瑪瑙、故弄玄虛
三、讀懂棗核
(師設計五項問題,引導學生把握全文主要內容、理解主題,同時指導閱讀方法。)
(1)舊時同窗聽說我要訪美,什么也不要,只托我帶幾顆棗核,那她要棗核干什么呢?你從文中哪一句找到了根據?
明確:想試種棗樹。
(2)課文中多處寫到棗核或與棗核有關的事,可見“棗核”是這篇文章的—————————————。(線索)
請生圍繞棗核這一線索來概括全文的結構:( )棗核-( )棗核—( )棗核—( )棗核。思考線索的作用。
(師點明線索的作用;引導學生明白:讀書時把握住文章的線索,用助于閱讀理解。)
(3)這位華裔老人為什么要種棗樹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卻是讓老同學千里迢迢從中國帶來棗核試種?再者已到了風燭殘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棗樹長大?有種棗樹的必要嗎?她到底為什么要種棗樹呢?
明確:因為她想用幾顆來自故鄉的棗核種出棗樹來寄托思鄉之情。
(4)想一想文中哪一句應該是揭示主題句?作者想借棗核表達怎樣的意思呢?(明確后齊讀)
(5)請用這樣的句子來概括:這篇文章記敘了—————————————,表達了————————————————。
(6)這不僅是幾顆深情的棗核,也是構思別致的棗核。想一想,將文章結構改為“話棗核、索棗核、得棗核、議棗核”好不好?為什么?
明確:全篇用棗核設置懸念,使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寫得有張有弛、搖曳多姿,始終緊緊吸引著讀者,使結構更精巧。
四、品味棗核
索棗核、得棗核、話棗核,一件小小的事,但作者通過自己所見所聞、同窗所語渲染了海外游子濃濃的思鄉情。除了想試種棗樹,你還從文中哪些語句里讀出了那位老人的思鄉情呢?你認為句中哪些詞語很關鍵,用得好呢?
1.教師示范:第十段中改了國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么依戀故土的。(學生勾畫、批注)透過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個華夏民族對故土的依戀之情。而且,這種思鄉之情也正是愛國之情的具體體現。
鄉愁是故鄉那灣永遠流淌的小溪
鄉愁是那根植在靈魂深處流動的.血管
鄉愁是遠走時父親的久久佇望
鄉愁是離別時媽媽不斷的揮手
鄉愁是雕刻在記憶中的古老童話
鄉愁是人一輩子走不出的精神家園
2.教師:這就是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透過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個華夏民族對故土的依戀之情。而且,這種思鄉之情也正是愛國之情的具體體現。
祖國、家鄉的一景一物他都思念。這思念之情是高級住宅、稱心如意的家庭和事業所無法替代的,所以他要朋友不遠萬里從祖國帶幾顆棗核,他要種下這故鄉的種子,寄托他對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土的眷戀之情。
以小見大、以物傳情。棗核——一顆看似尋常不被人留意的種子;送棗核——一件極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蕭乾筆下,卻寫得那樣情意濃濃,含義深刻。小小的棗核寄托了一位遠離祖國近半個世紀的美籍華人思戀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國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象我們這么依戀故土的。”作者獨具慧眼,從小處著筆、從大處著眼,寓情于物,以小見大、從一件小事中,發掘出了一個有深意的重大主題。
八年級語文《棗核》教案 10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認識爹、勤等7個生字,重點指導讀好“衙”字。
2.默讀課文,用自己的話復述這個故事。
3.試著續編這個故事。
教學重點:
體會棗核的機智和勇敢。
教學準備:
教師:搜集圖片,制作課件。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題解題
1.讀了課題,你能想到什么?
(棗核就是棗的核。)
2.啟發談話: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叫棗核的孩子的故事。
大家想知道這個孩子為什么叫棗核,這個孩子身上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28課《棗核》
【設計意圖:通過設疑,激發學生對故事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生字詞。
爹娘勤快扶犁衙役牲口官府
指名讀,齊讀。
重點指導“衙”的讀音,讀yá,舊時官署的稱呼。
指名讀課文,說一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棗核是一個像()一般大小的孩子。他既()又(),比正常的孩子還()。但有一次,他幫鄉親們將縣官()奪了回來,可闖下()了,被官府()。最后,棗核憑著自己的()和()成功地離開官府。
【設計意圖:由于三年級的學生的概括能力還不夠強,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難度,降低學習的難度。】
三、再讀課文,感悟理解
1.默讀課文,想一想:棗核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畫出相關語句。
2.小組討論。
【設計意圖:這篇課文生動有趣,但是篇幅較長,適合小組合作學習。小組討論時,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學習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獨立思維的作用,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3.匯報交流:
(1)棗核是一個勤勞能干的'孩子,從哪里能看出來?
出示相關句子:
棗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學了很多的本領。他能扶犁,能趕驢,柴比別人打得多,因為別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
棗核是一個機智、勇敢的孩子,從哪些事情中能看出來?
(從幫鄉親們奪回牲口和機智脫險兩件事情中可以看出來。)
(3)棗核是怎樣幫鄉親們奪回牲口的?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
a.等衙役們睡著了,棗核解開韁繩,又一蹦蹦到驢耳朵里,“哦喝!哦喝!”大聲吆喝著趕驢。
b.鬧騰了一陣,衙役們什么也沒搜著,剛剛躺下,又聽到了吆喝聲:“哦喝!哦喝!”
c.折騰了大半夜,衙役們困得很,有一個衙役頭子說:“不用管它,不知是個什么東西在作怪,咱們睡咱們的覺吧。”這時候棗核從驢耳朵里跳了出來,把門開開,趕著牲口回到了村子。
(4)棗核是怎樣機智脫險的?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
a.衙役們拿出鐵鏈來綁棗核,噗的一聲,棗核從鐵鏈縫里蹦了出來,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b.衙役們打這面,棗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棗核蹦到這面來,怎么也打不著。
c.棗核這次不往別處蹦,一蹦蹦到了縣官的胡子上,抓著胡子蕩秋千。縣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打下去,沒打著棗核,卻打著縣官的下巴骨啦,把縣官的牙都打了下來。滿堂的人都慌了起來,跑上前去照顧縣官去,棗核大搖大擺地走了。
四、深入體驗,深入理解
1.你喜歡棗核嗎?為什么?
2.讀了這一篇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五、梳理內容,復述故事
1.這個故事非常有趣,你能根據板書提示,加上自己的想象講一講這個故事嗎?
2.學生復述故事。
六、回顧課文,續編故事
1.棗核大搖大擺地走了之后,還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你能接著往下講嗎?
2.學生練習,續編故事。
八年級語文《棗核》教案 11
[教學目標]
1. 體味海外華人對故土的依戀之情
2. 分析并學習課文設置懸念的巧妙構思(重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炎黃子孫歷來有著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而這種愛國主義精神,又往往集中在表現為對故鄉的思念和熱愛。李白的《靜夜思》是直白而又最樸素的抒懷。“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這首《我的中國心》更是牽動著千千萬萬的海外游子的心。這一節我們要學的《棗核》一文,抒寫的就是一個遠在大洋彼岸的風燭殘年的老人的濃烈的思鄉愛國之情。
二、要求學通讀全文,整體感知全文內容。
明確:課文寫的是一位遠在大洋彼岸的風燭殘年的老人,越到晚年思鄉越切,以試種棗樹來寄托自己思鄉這情的故事。全文洋溢著濃烈的思鄉愛國之情。
三、解決教學重點過程
1、愛國,不一定是轟轟烈烈的大事,小事情也能反映出愛國之情。課文就是用幾顆小小的棗核來寄托濃濃的思鄉愛國深情,請同學們將與“棗核”有關的句子劃出來。
2、請同學們再把有關“棗核”的句子讀一讀,想一想,將全文結構用簡短的文字表述出來。
明確:
棗核穿全文的線索。文章結構是:要棗核——見棗核——談棗核——點主題
3、小小的'不起眼的幾顆棗核卻能把一個海外赤子的拳拳的思鄉愛國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作者利用它來組織文章,也把一件平凡的小事寫得迭宕起伏,這都歸功于本文精巧的構思,這就是層層設置懸念,引人入勝。作者由朋友索要棗核起筆,開筆就設下懸念:用途蹊蹺。朋友得到棗核如獲至寶,用途仍秘而不宣,還“故弄玄虛”,使懸念更吸引讀者。直到踏訪后花園,在談話中才說明索要棗核的原因,解開懸念。用棗核設置懸念,使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寫得有張有弛,始終緊緊吸引著讀者。
4、小結
海外老人的濃烈的思鄉愛國之情讓同是炎黃子孫的我們熱情澎湃,作者巧設懸念的手法讓我們受益匪淺。
5、課外作業
1. 搜集兩三首表達思鄉愛國之情的詩歌。
2 .試用設置懸念的手法記一件小事,不少于600字。
【八年級語文《棗核》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語文《棗核》教案09-10
八年級上冊語文《棗核》教案02-26
《棗核》語文教學設計04-08
《棗核》語文教學設計06-29
《棗核》語文教學設計【推薦】06-29
棗核教學設計10-30
《棗核》教學設計06-02
《棗核》語文教學設計5篇04-08
《棗核》語文教學設計(5篇)04-08
《棗核》的優秀教學設計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