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會》八年級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1.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了解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從而體會歌會的特色。
2.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學習,欣賞品味精彩的語言片段,感受云南歌會的美。
3.體會作者對民俗文化的贊美,領略民俗風情,并激發學生熱愛民俗文化的熱情。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通過了解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感受歌會的特色。
難點:
理解我國民俗文化的深層內涵,感悟作者想要表達的生命意蘊。
教學方法:
本篇課文雖然脈絡清晰,但是內容繁多瑣細,對三個場景的解讀上很難處理,因此我決定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并以美為切入點,把對美的賞讀與挖掘貫穿到教學過程中。基于本文的特點,我將借助多媒體等手段創設情境,并充分發揮學生作為閱讀主體的作用,同時通過點撥教學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其中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在關鍵時刻進行恰到好處的點撥,使學生展開想象,拓展思路。這樣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起引導作用,目的是打開學生思路、激活其思維,同時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和探索精神,從而領悟課文的內涵。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展示民俗文化
1.由單元特點——民俗入手,先讓學生說說我們河南本地都有哪些風俗?
民風和民俗,作為精神文化產物,是我們民族成員創造力和智慧的體現,然而在當今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這種民俗的聲音已經完全被都市的喧囂所淹沒,因此我希望學生并不要拘泥于課本,充分了解我們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讓傳統文化因子再次活躍在孩子們的視野中,所以在講課之前必須要充分調動起學生們的積極性,引起學生對民俗問題的興趣。
2.導語:
我們的民俗文化形式多樣,豐富多彩,我們剛才說了我們河南的民俗,接下來我們就開始美麗的云南之旅,看看那里都有怎樣美麗的風俗?
3.云南之旅:
在這個環節中我將用多媒體向學生們展示由我和學生在課前共同收集的材料整理而成的ppt《云南之旅》,通過圖片展示向他們介紹云南美麗的自然風光,以及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風情。
看完了美麗的云南風情后,接下來讓我們看看作家沈從文是怎樣向我們展現云南的民俗風情的,不知是云南之美流淌出這樣的文字,還是沈從文的文字流淌出別樣美麗的云南。
二、了解作者——熟悉寫作背景
作者簡介:沈從文(1902~1988)苗族,湖南鳳凰人,歷任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教授,《大公報》文藝副刊編輯,中國歷史博物館文物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在散文、小說創作和古代服飾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績,代表作有小說集《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本篇課文選自沈從文的《記憶中云南的跑馬節》一文。云南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間歌唱活動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幾乎滲透到云南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尤其是那些沒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識廣博、閱歷豐富的老歌手,以長篇的敘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眾和青少年傳授歷史知識、生產知識、生活知識和禮儀知識。《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就是沈從文作為歷史文物研究學家對云南民俗——云南的歌會的一種“行為采錄”,是作為作家的沈從文對于民俗文化一種特殊的“搶救性發掘”。
三、通讀全文——感受文章特色
讓學生大聲的朗讀課文,自己解決文中的生字詞,并在朗讀中初步感受文章的特色。
例如本文的特色詞語:
蹲踞酬和譬喻柞木龍吟鳳噦
箍桶閹雞熹微
(讓學生在閱讀中掌握正確讀音的同時,并理解詞語的意思。)
四、速讀全文——理清結構層次
本篇文章結構非常清晰,描寫了三種不同形式的民歌演唱。再次快速地閱讀課文,篩選關鍵信息,看看本文可以分為哪幾個部分?各個部分分別寫了什么?
找同學分別說出自己的答案,并請全班同學共同分析,看看那個同學分的最準確?
進而明確:
第一部分(1)總寫對云南的感受和認識,引起下文的敘述。
第二部分(2―3)描寫山野對歌。
第三部分(4)描寫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寫村寨傳歌。
五、合作探究——講述歌會場景
本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哪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都是怎樣描寫的?(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積極主動的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師點撥:比如在“山野對歌”中
小結: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間都洋溢著作者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在第一課時,要讓學生多讀,在閱讀中初步感受文章特色,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課時
1.關注民俗話題——走進美
導語:上節課我們初步了解了《云南的歌會》,接下來首我將播放一段視頻,這是在我們河南土生土長的曲藝盛會——馬街書會。看完了我們河南的馬街書會,接下來讓我們再次跟隨作者走進美麗的云南,看看那里究竟有怎樣美麗的風俗?
2.初識文章特色——發現美
(由于本文的篇幅比較長,在課堂上讓學生反復的`朗讀體會并不符合實際,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
找特色:
速讀課文,歸納總結本篇文章都有哪些特色?
教師點撥:所謂“特色”也就是這篇文章所表現出來的特點,咱們可以從全文的結構和文中的語言方面進行分析。
學生明確:
比如:課文結構清晰
表現內容豐富
語言自然生動
片段描寫精彩等特色。
在歸納出這些特色后,緊接著我會讓學生們在課文中找出哪些地方體現了這些特色?
比如,課文結構清晰,可以分為“山野對歌”、“山路漫歌”以及“山寨傳歌”三個畫面;
片段描寫有:
景物描寫片斷:這條路得通過些果樹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幾個大半年開滿雜花的小山坡。
動物描寫片斷:有時面前三五步路旁邊,忽然出現個花茸茸的戴勝鳥,矗起頭頂花冠,瞪著個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對于唱歌也發生了興趣。
場面描寫片斷:有一次由村子里人發起,到時候住處院子兩樓和那道長長屋廊下,集合了附近幾個鄉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圍坐一矮方桌,足足坐滿了三十來張桌子,每桌各自輪流低聲唱《十二月花》,和其它本地好聽曲子。
人物描寫片斷: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明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了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盤在頭上。
學生們通過查找可能還會總結出還有情景描寫片斷、事物描寫片斷等等。
(接下來為了讓學生了解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更好的體會云南歌會的美,我將從以下兩大步驟來講清本課的教學重點。)
第一步:
3.展示歌會畫面——感受美
在這個環節我將通過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通過比較閱讀,分析比較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以及它們在特點和描寫內容、描寫重點上都有什么不同?并通過表格的形式將其展現出來。
通過學生的討論、分析、加以教師的點撥進而總結出以下內容:
歌會畫面描寫重點描寫內容歌會特色
山野對歌人物外貌、動作、才智對抗賽歌
比拼才智
緊張激烈
山路漫歌環境花、鳥、人即興歌唱
快樂自由
無拘無束
山寨傳歌風俗參與的人、場面、形式民歌傳唱
熱鬧非凡
其樂融融
(這樣學生對課文內容就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并且用表格的形式加以展現,化繁為簡,直觀清晰,讓學生很容易從整體上進行把握。)
第二步:
緊接著我會讓學生對“山路漫歌”這一自然段進行重點品析,因為本段對景物、動物的描寫都很精彩,而且十四五歲的趕馬女孩子與學生們的年齡相仿,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
4.體會民俗風情——品味美
接下來咱們來具體品味一下“山路漫歌”這一自然段究竟美在哪里?
①聽歌聲
本段生動地描寫了唱歌的場面,試著在文中找出都是誰在唱歌?
通過對文章的閱讀學生很容易就會找出:
云雀在唱歌:一邊飛一邊不停的唱歌......
戴勝鳥在唱歌:“郭公郭公”叫個不停......
趕馬女孩子在唱歌:唱著各種本地悅耳好聽的山歌,充滿一種淳樸本色美。
(讓學生通過品味體會作者把自然界的歌聲與人的歌聲相應和,給人一種自然樸實,和諧歡快的美感。)
②賞語言(本段語言非常優美,我會找出具有代表性的)
“馬上一面欣賞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讓學生邊讀邊注意著重標注的地方,從而讓學生體會把報春花的顏色和天空的藍色交織在一起,不僅有種醇樸自然的本色,而且使人產生一種聯想,給人一種意象美,讓人身臨其境。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時常從面前不遠草叢中起飛,一面扶搖盤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藍天空中鉆去,仿佛要一直鉆透藍空。”讓學生一邊讀一邊在腦海中想象云雀起飛的樣子,并體會動詞運用的生動精彩,不僅表現出云雀的輕捷,更形象生動地寫出云雀扶搖盤旋而上的姿態,活靈活現。
③品美點
在此為了激發學生們的表達欲望,我會先進行點撥:
“這段文字寫的多美呀!比如美在有動有靜:
動態的有關于云雀動作的描寫: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時常從面前不遠草叢中起飛,一面扶搖盤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藍天空中鉆去,仿佛要一直鉆透藍空。
靜態的有關于景物的描寫:這條路得通過些果樹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幾個有大半年開滿雜花的小山坡。馬上一面欣賞土坎邊粉藍色的報春花......”
經過點撥學生們可能會發現更多的美點,比如:美在有點有面,美在有聲有色,美在有人有物,以及美在有高有低,美在有詳有略等等。
(好的老師要懂得有放有收,在學生們的思維被調動起來后,進而我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在本段中作者把大量筆墨都用在了景物描寫上,這些內容和“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關系?你覺得作者寫這些有什么意圖?
明確:“趕馬女孩的歌唱”是這一段的主腦。但是作者并沒有直奔主題來寫這些內容。首先,這是一種寫實:云南確實有著如此美麗的風光,為讀者畫出了一幅充滿自然情趣的山野風光,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寫到“趕馬女孩的歌唱”。其次,為“趕馬女孩的歌唱”創設了一個動人的場境。山花爛漫,山鳥齊唱,這又是何等的生機活潑,而生活在其間的“女孩”日日領略,潛移默化,在性格氣質上早已漸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第三,山鳥或悠揚或質樸的鳴唱,與“趕馬女孩的歌唱”交相應和,互為輝映,交織成一片動人的山野田園交響曲。
(設置這個問題也不一定要求學生分析的面面俱到,在這些手法上大做文章,只要有所感受,體會到民俗的形成與環境人物的密切關系,以及作者熱愛民俗文化的情感就行了。)
5.反思民俗生活——升華美
思考:學習完這篇課文試著比較一下,云南的歌會和馬街書會的異同。(這樣學生在比較中既是對課文的回顧,又能提高分析能力。)
拓展延伸,突破難點:我們的馬街書會雖然歷史悠久,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但如今卻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尷尬局面,學習完這篇課文,在對待民俗文化方面我們都有哪些思考呢?
教師點撥:
學生明確:
課堂小結:
作業設計:
1.收集我們家鄉的民風民俗,學習本文的寫作手法,以“家鄉風情”為題目,寫一篇文章。
2.課外閱讀《記憶中云南的跑馬節》。
板書設計:
山野對歌:對抗賽歌人物美
山路漫歌:即興歌唱風俗美
山寨傳歌:民歌傳唱場面美
【《云南的歌會》八年級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下冊語文《云南的歌會》教案09-22
云南的歌會高二語文教案09-03
初中八年級語文云南的歌會教案08-27
《云南的歌會》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08-21
新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云南的歌會》教案08-22
八年級語文下冊《云南的歌會》公開課教案04-27
《云南的歌會》優秀教案設計04-27
《云南的歌會》語文教學反思06-22
八年級語文《云南的歌會》教學實錄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