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朝花夕拾》教案
一、學習導引
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已被編入學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頻頻出現在各級各類學校的語文課本中,并成為經典篇目。可以說,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國人,無不是在魯迅思想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
的確,魯迅作品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大多如“無花的薔薇”,而在這薔薇叢中唯一開著花的,當數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
(1)、《朝花夕拾》全書篇文章,外加一篇《》,一篇《》,是魯迅惟一一本集;是魯迅回憶、和時期不同生活經歷與體驗的文字,是,是回憶性。
(2)、我們已學過該集中的文章有《》、《》等;在初中階段,我們還將學到《藤野先生》一文。
(1、十;小引;后記;散文;童年少年青年;記敘文;散文。2、《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
二、課文重溫
(3)、討論:《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①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襯托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③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4)、《阿長與〈山海經〉》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情,重點寫了什么。從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長是怎樣的一個人?
(3、③;4、稱呼的由來,喜歡“切切察察”的毛病,“大”字形的睡相,一肚子煩瑣的道理,給“我”講長毛的故事,謀害“我”的隱鼠等;重點是寫她給“我”買來了《山海經》;阿長是一個很不幸而又熱望一生平安的勞動婦女,她沒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
三、發人深思
有一句校園民謠: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意思是說,學生平時學習語文,對魯迅的作品的閱讀理解,感到困難較大。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1、專家說
大家普遍感覺到魯迅作品比較難懂。那他難懂在什么地方?通常的說法是認為魯迅作品的時代背景比較復雜,我們不太了解,這樣就很難進入魯迅作品。其實我覺得這不是閱讀魯迅作品的障礙。魯迅作品之所以難懂,難懂在你很難知道他真正在想什么,真正想說什么,這一點非常難把握。魯迅先生關于他的作品,說過兩句話:我所想的和我所寫的是不一樣的,我為自己寫和為別人寫是不一樣的。所以,你要真正了解魯迅作品的真意,是很困難的。
——北京大學教授、魯迅研究專家錢理群
“閱讀魯迅的雜文,常常會有這樣一種感覺:許多他講述的人物和事情如果不是專門了解過,單從魯迅雜文中找答案,的確不甚了了,即使對事件的背景和線索有一定了解,但對魯迅信手拈來式的諷刺文字,或引文或議事的片言只語式的論戰方法,也非得有相應的注解才能明了。”
——閻昌明《魯迅與陳西瀅》
2、魯迅說
魯迅說自己作文是“好作短文,好用反語,每遇辯論,輒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頭一擊”。(《兩地書》一二)
“自己呢,又做慣了晦澀的文章,一時改不過來,初做時立志要顯豁,而后來往往仍以晦澀結尾,實在可氣之至!”
《兩地書》二十四)
以上觀點,也許并不是針對《朝花夕拾》這一散文集而言,但如果我們稍作探究,就不難發現,無論是整體的創作風格,還是具體的作品內容,其實如出一轍。
還有一點不容忽視:《朝花夕拾》回憶的是作者童年、少年和青壯年時期的生活,大多與故鄉的人和事有關聯。中央電視臺有一個關于魯迅的專題片,其中開篇就說:對于故鄉紹興,魯迅一直懷有一種復雜而又矛盾的心情。在他的一系列作品里,魯迅對故鄉表現出熱愛、崇敬,甚至終生的眷戀,而另一面則又充滿了憎惡、決絕,甚至詛咒。這和他最初感受的凄風苦雨和人情冷暖,緊緊聯系在一起。這一點,我們在“小引”中,也可以看到。而這種復雜矛盾的感情,勢必傾注在他的作品里,或隱或現。
四、事件鏈接
綜上所述,魯迅作品的閱讀障礙,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比較明顯的,一是創作背景,二是生活經歷(其實也是創作背景的一部分),三是創作視角,四是目的方法。對此,我們選取以下幾個具體問題,作一下大致梳理:
1、創作時間1926年。具體說,從1926年2月起,至11月止,時間跨度不足一年。
2、經歷事件主要有①女師大事件;②與“現代評論派”的論戰;③“三一八”慘案;④赴廈大任教;
3、創作視角在寫作《朝花夕拾》時,魯迅已46歲了。最初發表時配有副題,為“舊事重提”。這樣,就自然產生兩個問題:一是“提哪些舊事”,“提它作什么”的問題,二是把自己放回到童年來講述故事,還是以成人的立場來回憶舊事的問題。作者曾說:“帶露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我不能夠。”因此,作者更多是根據現實的需要,對舊事進行取舍,以成人的視角,來進行“反顧”。
4、文體特點雜感
小結:“由女師大風潮所引起的魯迅和‘現代評論派’的論戰”,“不僅在中國現代思想史、文學史,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在魯迅自身思想的發展上,也是重要的一個環節。這場論戰引發了魯迅的很多思考,使他產生了一系列的作品,如《朝花夕拾》,《野草》,《彷徨》的后半部,以及《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華蓋集續編的續編》里的雜文,實際上構成了魯迅創作的一個高潮。”(錢理群)
五、選文例析
閱讀導讀選文《五猖會》,討論:
(5)、《五猖會》主要記述了一件什么事?
(這篇短文描述了兒時父子之間一場微妙的沖突——“我”對五猖會的熱切盼望和父親的阻難,表現了父親對兒童心理的無知和隔膜。)
(6)、《五猖會》前半部分在談迎神賽會時,主要談及哪兩件事?
(文章前半部分在談迎神賽會時,記述了兩件事,一是《陶庵夢憶及時雨》所載古時賽會的“豪奢”,二是小時見過的賽會盛況;)
(7)、《五猖會》為什么用將近一半的篇幅談迎神賽會?在《朝花夕拾》其他篇章中有沒有類似的寫法?
(從表面上看,是為了突出賽會的盛況,強化了“我”對“五猖會”渴盼的心情;《阿長與〈山海經〉》中也有類似的寫法。)
六、探究思考
(8)、《五猖會》中提到了哪兩處古跡?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
(一是梅姑廟,二是五猖廟;殊與“禮教”有妨。)
(9)、文末說:“我卻并沒有他們那么高興。開船以后,水路中的風景,盒子里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對于我似乎都沒有什么大意思。”你覺得僅僅因為父親的阻難嗎?
(“我”沒有他們那么高興,其中的原因與其說是因為父親的阻難,還不如說是對五猖、梅姑的反感。作者刻意引用《聊齋志異》中的有關記述,借以表述自己的看法,從而揭露封建禮教和封建道德的虛偽。這一點,聯系前面寫到的“上海的旗袍”等內容,也是一致的。)
(10)、點評中說:“文章最后一句畫龍點睛,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習俗的不合理。”你認為這里所指的“封建思想習俗”指什么?
(應該是指封建禮教和封建道德的虛偽。作者在《小引》中寫道:“文體大概很雜亂,因為是或作或輟,經了九個月之多。環境也不一:前兩篇寫于北京寓所的東壁下;中三篇是流離中所作,地方是醫院和木匠房;”當時,“三一八”慘案發生后,北京女子師范大學興起學潮,魯迅和一些學生一樣,被列入黑名單。在親友和學生們的敦勸下離家避難。從1926年3月底到5月初,魯迅住在山本醫院、德國醫院,法國醫院等地方。期間先后寫成的《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等文章,都痛斥了封建道德的虛偽,只是前一篇直白,后一篇相對含蓄一點而已。)
結束語:《朝花夕拾》不是為少年兒童寫的,但寫了許多關乎少年兒童的事,同學們盡可以隨便翻翻。待他年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人生閱歷,回憶所及,再來細讀,我敢說,你一定會溫故而知新,掩卷三思,唏噓不已。
【八年級語文《朝花夕拾》教案】相關文章:
老王教案八年級語文教案09-03
八年級語文組歌教案02-24
八年級語文《消息》教案02-23
八年級語文散步教案12-14
八年級語文《蜘蛛》教案03-04
八年級語文《草》教案09-08
八年級語文《靜夜》教案09-02
八年級語文《老王》教案08-30
八年級語文下冊海燕教案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