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詩詞五首的八年級語文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了解古典詩詞的不同體裁,積累有關古典詩詞的文學常識。
(二)學習古典詩詞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品味詩詞的意境。
(三)誦讀詩詞,體悟作者的情懷和詩詞中所蘊涵的哲理。
二、課時安排2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活動導引
1笨吻霸は啊R求如下:
(1)讀準音,借助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2)讀順文,并圈出文辭優美、內涵豐富的句子。
(3)讀懂義,指詩詞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讀。
2鋇既胄驢
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詩歌,它濫觴于《詩經》,千百年的發展使之蔚為大觀。屈原是中國詩人高標獨舉的第一人,在他身后,群星璀璨,熠熠生輝。今天我們學習五首古典詩詞,遨游詩的世界,神交我們傾慕已久的詩人。
3蔽難СJ
(1)中國古典詩歌的分類
詩古體詩四言古詩:出現最早(《詩經》)
五言古詩:成熟于漢代(曹操《短歌行》)
七言古詩:成熟于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雜言詩:(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近體詩
絕句五言絕句(王之渙《登鸛雀樓》)
七言絕句(杜牧《泊秦淮》)
律詩五言律詩(杜甫《春望》)
七言律詩(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詞:兩宋成就最高(蘇軾《水調歌頭》)
曲:元代成就最高散曲小令(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套數(睢景臣《高祖還鄉》)
劇曲
(2)樂府詩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后來成為詩體的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采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魏晉和唐代及其以后詩人擬樂府寫的詩歌雖不入樂,也稱為樂府或擬樂府。課文《長歌行》就是一首樂府詩。
(3)律詩和絕句
律詩和絕句的區別主要在于句數上。絕句共有四句,律詩共有八句。律詩每兩句為一聯,依次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絕句又叫“截句”。絕句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但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則必須對仗。課文《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和《山居秋暝》皆為五律。
(4)詞和詞牌
詞,又稱“詩余”、“長短句”。它興起于南朝,成形于晚唐,盛行于宋代;最早是一種配樂歌唱的詩,所以每首詞都須按一定的歌譜填寫,這歌譜叫詞牌。課文所選的兩首詞“漁家傲”、“長相思”皆為詞牌名。
(5)作家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有《孟襄陽集》。
王維(約698—761),字摩詰,唐朝著名山水詩人,他在詩歌、繪畫方面都有較高的造詣。蘇軾評價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李清照(1084—1151),號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詞人,是繼柳永、秦觀、周邦彥之后有一著名婉約派詞人。
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
教案《語文版八年級語文上冊《29、詩詞五首》教案》,來自網!http://
避太子保成諱改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州正黃旗人。中國清代詞人。
(二)活動過程
1閉音聽讀
(1)下列加點的字該怎么讀?(板書或以多媒體顯示,學生認讀后配上拼音)
朝露待日晞xī
焜黃華葉衰kūn
竹喧歸浣女huàn
學詩謾有驚人句màn
(2)播放古詩詞誦讀的音像資料,要求同學聽準讀音,聽清節奏,體會情感,領悟意境。
欣賞美讀意在感染學生,激起學生吟誦詩歌的興趣。
2毖習《長歌行》
(1)朗讀課文《長歌行》,要求吐字清晰準確,停頓恰當。
(2)誦讀品味
思考:這首詩哪兩句直接抒發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討論交流
①這首詩哪兩句直接抒發了作的思想感情?
明確:詩言志。“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抒發了作者鼓勵人們奮發努力,趁少壯年華有所作為的思想感情。
②詩人借助什么手法來抒發感情?
明確:比喻說理和聯想。詩以欣欣向榮的'園葵起興,通過一連串的聯想:由園葵聯想到春秋的更迭,草木的盛衰;由百川聯想到時間如江河奔馳,一去不回;最后由自然景象的變化聯想到人生,由此歸結出主旨:少壯要努力。這種比喻說理的方法把抽象的人生哲理和具體、生動的形象結合起來,具有較強的邏輯力量和藝術感染力。
研討策略:
①從描寫入手,把握園葵、朝露、陽春等意象的內蘊。前四句詩歸納起來是兩句話:“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它們服從于全詩的主題:人生最寶貴的是少壯時期,所以要及早努力。前兩句描寫了葵葉青青的色澤,沾著朝露的情狀:“待日晞”是虛寫一筆,是擬葵葉迎著旭日的姿態,詩人就是通過描摹園葵欣欣向榮的景象來說明一天當中最寶貴的是早晨。后兩句描寫了春天大地更新,萬物生輝的蓬勃景象,說明了一年中最可寶貴的是春季。
②比興是樂府詩常見的表現手法。全詩從園葵起興,聯想到四季變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應當抓緊時間奮發努力的結論,其比興手法是很明顯的。
③“長歌”適宜表達深沉的感情,這一首娓娓道來,有描述,有抒情,有嘆惋,也有勸勉,使整首詩含蘊細膩,余意無窮。既繼承了“歌以詠志”的傳統,又極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復吟誦。
(4)吟誦全詩,體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人生哲理,品味舒徐有致、娓娓道來的語言特色。
3毖習《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1)朗讀《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思考:詩歌的首聯和頷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誦讀品味
①詩歌的首聯和頷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明確:詩的前兩聯寫詩人登上岳陽城樓所看到的波瀾壯闊的洞庭湖。仲秋八月的一天,詩人登上岳陽城樓,觀賞洞庭湖。放眼望去,只見湖水漫溢,都快跟堤岸齊平了,天空倒映在湖面上,天水一色。洞庭湖蒸騰的水氣彌漫了云夢澤,洶涌的波濤沖擊著岳陽城,詩人簡直感到腳底下的城樓都在晃動。這里“虛”和“太清”都是指天空。詩人不說天空倒映在湖中,而說湖水涵容天空;不說水天一色,而說湖水和天空渾然一體,突出了洞庭湖的宏大氣象給詩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云夢澤是古代的大澤,地跨長江南北,后淤積為陸地。如果說“氣蒸云夢澤”還只是視覺感受,那“波撼岳陽城”就既是聽覺感受,也是觸覺感受了。這兩句寫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氣勢,寫得雄渾壯闊,極富藝術感染力。
②詩歌的頸聯和尾聯委婉地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愿望?
明確:后兩聯委婉地表達了詩人希望出仕,一展才華,做一番事業的愿望。
品讀策略:
①揣摩詩句的深層含義。詩人面對波瀾壯闊的洞庭湖,生發出“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的感慨,借雙關(“濟”,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直掛云帆濟滄海”)委婉地表達了自己想做官而沒人引薦,不能在天下太平盛世出仕為官,為民謀利,深感慚愧的苦衷。求官而不得,只好“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了。這里用《淮南子》中的典故,巧為設喻。“垂釣者”,我們可以理解為居官位者,甚至可以理解為指張九齡。詩人希望張九齡引薦自己出仕,自己從此不再做“坐觀”者,而也變為執竿垂釣的人。
②知人論世。唐玄宗開元十六年前后,詩人赴長安應試時,張九齡(即詩題中張丞相)官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王維在他手下任事,二人為“忘形之交”。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五月至二十四年十一月張九齡出任宰相,詩人希望得到他的引薦,出仕做官,就寫了這首詩寄給他(這一期間,詩人未到過長安)。“直掛云帆濟滄海”是盛唐之人的胸襟的體現,本詩所表達的愿望切合盛唐之氣。
③這首詩在藝術上非常成功,歷來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