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藤野先生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藤野先生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藤野先生教案設計 篇1
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內容:《藤野先生》
學生情況:對文章記述的內容大致能夠明白,但是絕大部分同學不能明白為什么把藤野先生和作者的人生經歷并在一起記述。
教學方式:講解與討論。
技術準備:多媒體。
教學目標(內容框架):
走近魯迅的精神家園,感受人間的溫情與關愛。
問題框架(可選項):
一、你讀懂了藤野先生嗎?
1、魯迅眼中的藤野先生是什么樣子的?
2、魯迅心中的藤野先生是什么樣子的?
3、展示藤野先生的《謹憶周樹人君》。
二、你讀懂了魯迅嗎?
1、魯迅為什么要赴日留學?
2、魯迅留學日本期間的心情是什么樣的?
三、你讀懂了魯迅為什么這樣懷念藤野先生了嗎?
寫作此文時的魯迅為什么那么深切的懷念藤野先生?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收集了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
一、導入:
出示藤野先生和留學日本期間的魯迅的照片,從印象上構建二者之間的關系,為后面的解讀做鋪墊。
二、出示學生疑問(頻率高的,有代表性的)
這些疑問顯示學生在閱讀此文時遇到的最大困惑即藤野先生與魯迅人生的關系,這是我們這節閱讀課的出發點。
三、解讀藤野先生
1、教師提問:魯迅眼中的藤野先生是什么樣子的?你從哪里看出來?
學生小組討論,并總結。
(1)衣著樸素
(2)治學嚴謹
(3)親自幫我修改講義(認真負責,體恤外國留學生)
(4)耐心為我講解解剖圖(教學認真,要求嚴格)
(5)詢問我能否解剖尸體一事(尊重“我”的民族風俗習慣)
(6)與我惜別(熱情真誠)
2、教師提問:你覺得藤野先生是一位怎樣的老師?
學生回答:幾位學生都提到了他是一位認真負責的老師值得人尊敬,但是沒有人覺得藤野先生“偉大”,順勢引出下一個問題。
3、教師提問:魯迅心中的藤野先生是什么樣子的?(用原文回答)
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4、學生回答,老師引導關注其中的關鍵詞,并反復朗讀,讓學生談感受。
在談感受過程中,學生已經開始疑竇叢生了,不知道為何魯迅要把如此的感激之情和熱烈的贊頌都給予這位老師,此時老師順勢引出藤野對同一段往事的回顧。
5、老師朗讀藤野嚴九郎的《謹憶周樹人君》,學生傾聽。
6、讀完信后學生談感受,此時,學生已經感受到藤野先生覺得自己只是盡師者之力,對于魯迅給他的評價他也覺得不知所謂,究竟是怎樣呢?學生的求知欲更強了。
7、教師過渡:看來問題不是在于藤野先生自己做了什么,而是在與魯迅怎樣感受這份關愛的,那么我們走近魯迅的內心看一看。
四、解讀魯迅先生
1、老師提問:魯迅為什么要赴日本留學?
學生回答,老師補充,特別強調魯迅赴日留學是為了救國,并且寧愿“我以我血薦軒轅”。
2、老師引導學生關注前三個自然段,請學生反復朗讀,提出問題:魯迅留學日本期間的心情是怎樣的?
3、學生小組討論,通過精讀前三個自然段來回答問題。
4、學生通過討論、朗讀、品析語言與老師引導得出如下的小結:
對積弱的祖國——深懷憂慮,自尊強烈
對麻木的國民——怒其不爭
對報國的道路——茫然(意見轉變之前)
五、解讀藤野先生與魯迅
1、教師小結與提問:正是在這樣特殊的境遇與心情之下,魯迅遇到了藤野先生。留學日本期間的魯迅為什么感謝藤野先生?
2、學生回答:因為藤野先生給了他這樣一個所謂弱國子民以尊重。(教師引導學生再次回顧藤野先生為魯迅先生所做的一切,特別是關注別的日本人是怎樣對待魯迅的。)
3、老師小結與過渡:其實這只是藤野先生與魯迅先生的第一次相遇,其實在寫作這篇文章之時,魯迅又完成了與藤野先生的第二次相遇。
4、提問:《朝花夕拾》的寫作背景?學生回答與老師補充相結合。
5、再次提問:寫作此文時的魯迅為什么那么深切的懷念藤野先生?
6、學生回答與老師小結:藤野先生在魯迅最迷茫痛苦的時期,像一盞溫暖的燈一樣來到了魯迅身邊,照亮了他那顆暫時彷徨的心,使他有勇氣能夠遠行,哪怕是在多年以后遇到苦厄的時候……
7、回顧《朝花夕拾》,阿長、三味書屋中的老先生,還有藤野先生,都不曾做過驚天動地之事,卻用善良在魯迅的人生之路上為他點亮了一盞盞燈,組成了他可以永久回顧與取暖的精神家園。
藤野先生教案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正確把握文章的線索。
通過教師講授和小組合作,學生可較為熟練地進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結合創作時代背景,學生可深刻體會作者深刻的愛國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教師講授和小組合作,學生可較為熟練地進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教學難點】正確把握本文的線索,學生可深刻體會作者深刻的愛國情感。
三、教學方法
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學生說說自己遇到的最難忘的老師,并說說原因,互動兩輪,順勢引題。
(二)通讀全文,整體感知
教師提問,學生獨立思考,回顧:散文的線索是什么?
(明確:是對零散的散文語言材料加以整合,加工,使之更加有序,情感或觀點更加鮮明的語言組織方式。)
朗讀全文,獨立思考,本文詳寫了幾件事?分別是什么?
(明確:改講義、匿名信事件、觀看教學影片、送別)
同桌討論,與藤野先生相關的是哪幾件?另外兩件如何歸類?
(明確:改講義、送別是敘述作者與藤野先生間的互動,次兩件是照應了標題《藤野先生》,是文章的明線;匿名信事件、觀看教學影片是與作者的愛國情感相關,屬于暗線。)
(三)細讀課文,深入研讀
通讀全文,學生獨立思考:關于藤野先生,本文寫了幾件事?幾件詳寫?幾件略寫?
(明確:詳寫的有改講義和送別;略寫的有被當做扒手、詢問裹小腳、擔心作者不參加解剖課。)
同桌討論,改講義這件事體現了藤野先生怎樣的性格特征?
(明確:A。作為學者,治學嚴謹;作為教師,認真負責B。尊重他人,沒有民族間的偏見。)
小組合作,探討一下其它幾件事體現了藤野先生怎樣的性格特征?
(明確:送別——沒有民族間的偏見;詢問裹小腳——治學嚴謹,對自己專業領域里的知識盲點非常感興趣;擔心作者不參加解剖課——作為教師,認真負責;尊重他人的信仰,沒有民族偏見;被當做扒手——不拘小節。)
獨立思考:藤野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中不拘小節,工作中治學嚴謹,認真負責,人格上非常尊重他人,沒有民族偏見的教師。)
(四)小組討論,拓展延伸
小組討論,本文提現了作者怎樣的愛國思想?
(明確:體現了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心路歷程,展現了魯迅先生對祖國深沉的熱愛之情,以及設身處地思考如何喚醒中國人麻木思維的深切的社會責任感。)
(五)回顧全文,小結作業
小結:結合板書請學生集體簡述本文說明的內容,結束課文。
作業:對比閱讀本文與《阿長與山海經》,分析一下從人物描寫的方法上看二者有何異同,從所反映的中心思想上看,二者有何異同。下節課分享。
藤野先生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2、能對文本中的關鍵字詞進行細讀品味,采用圈點批注閱讀法,感受“我”的困境和藤野先生對“我”的態度,體會魯迅先生的情感。(重點)
3、通過揭示文本矛盾、聯系文化背景等閱讀方法,討論、評價、領會魯迅先生深邃的情感。(難點)
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經簡單接觸了魯迅筆下的藤野先生,請用一個詞概括藤野先生給你的印象。
(生答:認真、負責、嚴格、嚴謹、樸實等)
那么,魯迅又是怎樣評價藤野先生的呢?找找。
(生找并齊讀: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
二、感受人物品質
魯迅1904到1906前往仙臺求學,與藤野先生相處僅僅只有兩年時間。但是時隔20年,魯迅卻“總還時時記起他”。
1、魯迅記起什么呢?首先,魯迅記起與先生交往的哪幾件事呢?
(添改講義/修改解剖圖/關心解剖實習/詢問裹腳/惜別)
2、當魯迅記起藤野先生,記起這些事時,說道,藤野先生是最使他感激,給他鼓勵的一個。一件件小事,何以讓魯迅又感激又受到鼓勵呢?讓我們再次走進這段回憶,仔細地探索探索:魯迅還記起藤野先生的什么?
“我”總是還時時記起他的。
(要求:選擇兩人交往中最有感觸的細節,點評批注,體會我的情感)
A、一叫我:我交出所抄的講義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還我,并且說,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
(強調:藤野先生是一個醫學老師,有必要改文法錯誤么?他是一時興起么?他是不是吃飽沒事干太閑了?
所以他添改背后,我們看到是怎樣的藤野先生?(一絲不茍/熱忱真心)
所以啊,“我”總還是時時記起他的.一絲不茍,熱忱真心。感激!)
B、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自然,這樣一移,的確比較好看些,然而解剖圖不是美術,實物是那樣的,我們沒法改變它。現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著黑板上那樣的畫”。
(嚴格要求。這樣對學問嚴謹的態度也影響魯迅以后作文做事。對魯迅而言,確實是言傳身教的鼓勵。
比讀: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現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著黑板上那樣畫。
你給喜歡哪種表達?語氣委婉,循循善誘。
所以啊,“我”總還是時時記起他的一絲不茍、循循善誘。)
C、“我因為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擔心,怕你不肯解剖尸體。現在總算放心了,沒有這回事。”
換詞:敬重/迷信/相信
身為醫學教授,他知道有沒有鬼呢?既然知道沒有,何用敬重一詞?我的感覺怎么樣?
所以啊,“我”總還是時時記起他的尊重與牽掛。
D、裹腳:嘆息
E、惜別:欲言又止。
有這樣一位循循善誘、熱情誠懇、無微不至而又尊重學生的老師,無怪乎作者會充滿感激之情;有這樣一位嚴格要求、一絲不茍、嚴謹求實的老師言傳身教,無怪乎作者會感受到滿滿的榜樣鼓勵。
三、激發矛盾
1、魯迅如此感激他的老師,可這位老師在他的一篇回憶文章中卻這樣寫道:對于周君,我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親切。相同的事情、相同的經歷,兩人的感觸為何截然不同?
2、一個人在什么情況下最感動于別人的幫助和鼓勵?
3、那么魯迅呢?他當時處在什么樣的環境下?他渴望什么?和身邊同學關系怎么樣?
請看所發的材料,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作者所處環境,再想想藤野先生的行為,說說你有什么發現。
材料一:
去東京前:
“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鉆下地面二十丈,結果還是一無所能,學問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了。所余的還只有一條路:到外國去。”——《瑣記》
(提示:《鎖記》中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和礦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因此魯迅打算離開南京前往日本求學。魯迅期待的是怎樣的學習環境呢?)
材料二:
……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
……從那一回以后,我便覺得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吶喊自序》
(提示:此段寫魯迅在日本留學時對國民的認識:愚昧麻木。在課文看電影事件中是否有體現?)
材料三:
周君來的時候是中日戰爭之后,那怕過了相當的年數,很可悲的是,日本人還寫中國人做豬頭三。因此有惡罵風氣的時候,所以同級生之中也有這樣一群,把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我少年的時候,曾承福進蕃校出身的野波先生教過漢語,一方面尊重中國的先賢,同時總存著應該看重中國人的心情,所以周君就可以為特別親切和難得了吧。
——藤野嚴九郎《謹憶周樹人君》
(藤野嚴九郎回憶當時中國留學生在日本的境遇。結合“匿名信事件”,想想魯迅渴望什么?)
4、魯迅是在什么情況下去的日本?此刻最想要什么?得到了么?
因此,他發出了感慨——東京也無非是這樣。(讀出心情:失落/無奈/鄙夷)
到仙臺呢?這個時候作者又處在怎樣的環境下?和同學關系好么?
匿名信事件。作者的發出怎樣的評論:中國是弱國……(憤慨,覺得屈辱)
5、其實藤野先生也知道這種情況。藤野先生明知
6、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如何看待藤野先生的行為?
此時的中國就是弱國,日本人根本就看不起國人,肆意欺辱國人自尊,而國人自己呢麻木軟弱,落后迂腐。似乎在這樣的背景下,當時的中國人就理應被歧視,被欺負。恰恰是在這樣一個特定背景下,藤野先生對弱國學生及其國家保有的尊重和同情,關心和鼓勵,真誠和公平,就顯得尤其難得可貴了。這樣無民族偏見的,堅持真善的品質,怪不得作者要冠以偉大一詞呢!
四、總結
先生給我了最需要的東西,這些越看似平常的、不經意的東西,就越顯珍貴。正如錢理群所說:某種程度上,魯迅要寫這篇《藤野先生》,其實是要從自己青年時代老師的記憶中,發掘出“理想的人性”來和現實對抗。
齊讀最后段,收束課堂。
【有關藤野先生教案】相關文章:
藤野先生教案10-10
《藤野先生》教案10-10
藤野先生獲獎教案10-09
藤野先生教案范文10-10
名師藤野先生教案10-09
魯迅《藤野先生》教案10-10
《藤野先生》教學教案11-02
人教版《藤野先生》教案11-02
藤野先生優秀教案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