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謝中書書教案及注解
《答謝中書書》是南朝文學家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端,言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答謝中書書教案及注解,希望大家喜歡!
原文及譯文
答謝中書書
(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注釋】
答:回復。謝中書:即謝微(一說謝徵),字元度,陳郡陽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鴻臚(掌朝廷機密文書),所以稱之為謝中書。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山川:山河。之:的。
共談:共同談賞的。
五色交輝: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指交相輝映。
青林:青蔥的樹林。翠竹:翠綠的竹子。
四時:四季。俱:都。
歇:消。
亂:此起彼伏。
夕日欲頹:太陽快要落山了。頹,墜落。
沉鱗競躍: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競躍,競相跳躍。
實:確實,的確。欲界之仙都:即人間仙境。欲界,佛家語,欲界是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境界,即指人間。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樂:指南朝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他繼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是南朝文學家。
復:又。與(yù):參與,這里有欣賞領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異。
【譯文】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贊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教案
一、課文分析
本文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回信,是六朝書札中的名篇。該文以清俊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樂在林泉的情趣。因此,在教學中應通過讀讓學生盡情的欣賞這種美,引導學生調動聯想和想象,置身景物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
二、教學設想
在教學過程中,我把重點放在欣賞山川之“美”上,讓學生盡情地欣賞。而欣賞美最直接最適宜的方法就是通過“讀”來實現。讀,則包括朗讀、研讀、誦讀等,其中朗讀也形式多樣,包括自讀、范讀、齊讀等。應充分發揮學生自己所特有的個性和能力,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欣賞美,在美的享受中飽含深情地讀,從而真正地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課下邊注釋的詞語,弄清詞句含義。
2、能夠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朗讀能力;
3、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精美的畫面,簡練的語言,優美的意境,培養學生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朗讀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祖國山川的熱愛,培養高尚的審美情操。
四、教學重點
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借助聯想和想象,置身景物之中,體會作者的情感。
五、教學難點
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六、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板書:山川)同學們,當看到“山川”這兩個字的時候,你們腦海里馬上浮現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嗎?(學生描述,老師點評)從你們的描述中,我看出你們的想象力非常豐富,也看出你們懷有對大自然美好的向往之情。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走進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盡情的感受一番。(答謝中書書:板書標題)
(二)初讀課文,感知美文
1、解題,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解題:答謝中書書 “中書”是官職,“書”指書信。意思是陶弘景給謝中書的一封信。
作者簡介:陶弘景――南朝齊梁時道教思想家、醫學家。字通明,字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仕齊拜左衛殿中將軍,后隱居茅山,搜集整理道經,創立茅山派。入梁,武帝禮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輒就咨詢,時稱“山中宰相”。
寫作背景: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寫給謝中書(謝征)的一封書信,寫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①自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的語音、節奏、感情等;
②示范朗讀。播放朗讀錄音,教師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奏,語調,感情等;
強調讀音:夕日欲頹 (tuí)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yù)
強調節奏:四字句兩字一頓。
實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ù)其奇者。
③指名朗讀課文,學生點評。
④全班齊讀,教師稍做點評。
(三)再讀課文,疏通文意
學生借助課下邊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如遇問題,現在組內討論解決。
1、教師明確重點字詞
五色交輝:交相輝映
曉霧將歇:消散 今指休息
夕陽欲頹:墜落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參與。這里有欣賞、領悟的意思。
2、教師明確重點句子翻譯
①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翻譯: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五彩斑斕,交相輝映。
②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翻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猿、鳥此起彼伏地鳴叫著;夕陽快要落山了,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躍出水面。
③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翻譯: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3、理清思路,感受結構美
總引——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高峰入云
四季常景 清流見底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寫景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晨昏之景 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抒懷 ―― 欲界之仙都,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小結:文章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從古至今,以“共談”概說人人皆愛,以“美”點明全文中心。寫景部分則以清俊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的贊美與感慨收束。
(四)研讀課文,賞美景,品意境,悟真情
1、賞美景
文章描寫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它們的特點如何?又是怎樣描寫的?請同學們小組合作,研讀課文。
學生小組合作交流,老師巡視指導。
明確: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描寫山之高,水之凈,采用俯、仰兩種視角。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描寫壁立千仞的.石巖、五彩的山石、常青的竹木,寫出了這里色彩絢麗多姿的特點,采用平視的角度,靜態的寫法。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描寫一天中的變化,主要有猿鳥的鳴叫、魚兒的競躍,寫出了一種蓬勃向上的生機與活力,主要從動態的角度來寫。
2、品意境
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色彩相配之美、晨昏變化之美、動靜相襯之美,請你任選以上角度,用下面的句式說話。
這里有( )之美,你看( )
提示:原文+翻譯/描繪
參考:
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這里有晨昏變化之美,你看“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 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
這里有動靜相襯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見底”,高峰為靜,流水為動(形體)。你看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光色)。你看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你看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聲響)。
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為背景,綠水作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
3、悟真情
有個詞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說通過文章可以窺出作者當時寫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從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個什么樣的人?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學生再次朗讀課文,并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
明確:
1、從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熱愛大自然的強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閑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則表現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與謝公相提。
2、表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拓展延伸
1、文中說“山川之美,古來共談。”請你積累幾句描繪山水美景的詩句。
2、上網搜集美景的圖片,配上本文恰當的文句,制作一套圖文并茂的幻燈片。
拓展:
創作背景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俊賞山林、心靈凈化之后所作。這篇文章當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對于謝中書為誰,迄今為止共有四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是謝微(一作謝徵)。見《六朝文絜》眉間批注,朱東潤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沿其說。第二種說法認為是謝朓。王家葵《陶弘景叢考》說:“《陶隱居集》中有《答謝中書書》一篇,謝中書應即謝朓,據《南齊書》本傳,朓建武初曾‘掌中書詔告’,故得稱‘謝中書’,至建武二年(495)夏謝朓出守宣城,友朋唱和乃呼為‘謝宣城’不稱‘謝中書’矣,如沈約有《和謝宣城》。第三種說法認為是謝覽。王京州據明代賈嵩《華陽陶隱居內傳》中關于陶弘景與謝覽交往的記載及謝覽曾任中書郎的經歷,認為謝中書為謝覽。第四種說法認為是謝朏。高步瀛《南北朝文舉要》解題稱:“謝中書,疑是謝朏。《梁書·(謝)朏傳》:朏,天監五年,授中書監。”鐘國發《陶弘景評傳》也持這個觀點。他說:“他(謝朏)比陶弘景大十五歲,出身頭等高門,加以文才出眾,品格高雅,頗有名望;約永明七年(489)從義興太守內調為中書令,至隆昌元年(494)外調為吳興太守。陶弘景恰于永明八年(490)啟假東行浙越。此文所描寫的風景,顯然非茅山之類臨近京師的小山水,而可能是陶弘景于浙東所見。”
作品鑒賞
《答謝中書書》是作者寄給謝微談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箋。全文結構巧妙,語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實實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抓住江南山林的特征,用簡潔空靈的筆墨來寫,這是《答謝中書書》突出的優點。“高峰入云”的磅礴氣勢在北方也能看到,但在同一個景觀里,又相伴著“清流見底”直視無礙的澄澈之美,在北方就難以見到。
寫山林景色的瑰麗,作者只用了兩組對偶句共十六個字,即“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已顯得活脫精到,引人遐想。南宋人鄧椿在他的《畫繼》里曾指出:“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山林的“神”(本質特征),高明的作家藝術家總有獨特的感受。陶弘景以形寫神,在他筆下茅山中一年到頭“青林翠竹”已使人欣悅不置,更有誰領略過,在清流兩岸壁立千仞的高峰之上,常年色彩變幻莫測。這奇幻瑰麗的色彩,當然是大自然奧秘的生命之彩,它的奇情壯采和迷離多變的性格,作者用“五色交輝”來形容,可謂恰到好處。而如果用工筆刻鏤,即使做到“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文心雕龍·明詩》),也難免拖沓板滯,存形而略神。多種色彩奇妙的調諧而又變動不居,正是山林的逸趣神韻所在,然而這卻是最難著筆之處。陶弘景用視覺形象和動感都很強的“五色交輝”四字來點染,自會引起讀者對絢爛的山林形象的種種聯想與記憶,在記憶里呈現的奇偉與色彩因人而異,具有無比的豐富性。這種能激起讀者審美活動的活脫筆觸,可稱“字外之奇”(蕭衍《觀鐘繇書法十二意》)。陶弘景又是書法家,他與梁武帝蕭衍討論鐘王書法的文字俱在(見蕭衍《答陶弘景書》及陶弘景《與梁武帝啟》),頗能顯示他的藝術見解,這一點可存而不論。但陶弘景在書法藝術上講究空間布白之美,和文學創作上用筆空靈是一致的。通過文字誘發讀者的聯想,虛實相生,形成字外的意境,讓讀者豐富的想象補充作者的藝術空白,正是此文成功之筆。
寫了茅山中一年四時之美后,作者又用兩組并列對偶句寫一日之美。“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如果說寫茅山一年四時之美是以靜見動:靜到能窺見大自然的奧秘,大自然生命之律動是通過“交輝”的色彩奉獻給作家的,那么,茅山中一日之美則是以動見靜:天剛麻麻亮,“曉霧將歇”,花葉上露珠還未照上太陽時,山林就開始了歡唱,“猿鳥亂鳴”。這“亂”字有聲繁悅耳,使人迷惑,動人心魄的意思。而到了“夕日欲頹”、金烏西棲之后,魚兒避開了“鷹嶙鶚視”的威脅,此際競躍騰歡,盡情享受空氣中彌漫的芳馨。總之,從早到晚,山林中正是由于猿的柔聲啼喚,鳥的恣意鳴哄和魚的歡騰競躍而顯得格外靜謐幽美。
從結構上看,《答謝中書書》從富有審美意味的兩句開頭,接著有兩個不同時空層次的描寫,以靜見動,以動見靜,寫出了茅山美的性靈。至此出聲贊嘆:“實是欲界之仙都!”就是應有之筆。接著以反接收束全篇,深憾于自謝靈運以來竟無人妙賞此佳山水,一唱三嘆,搖曳生姿,文章雖短而含蘊不盡。
以駢文的主要特征來看,《答謝中書書》或許不是很嚴飭的。四四四四的句式對屬雖工,但基本上不用典藻飾。音律上平節和仄節的交替,也不完全合律。但它好就好在駢散兼行,散文的疏宕流暢之美和駢文的整煉之美結合得很好。謀篇見巧思,用語清麗含蓄,詩化了意境。
《答謝中書書》一文,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黑暗的時期,因為各種矛盾非常尖銳,政局極度動蕩,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旨圖從自然美中去尋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脫,因而他們常在書信中描述山水,來表明自己之所好,并從而作為對友人的問候和安慰,這類作品雖然沒有表現出多么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是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觸,創作了具有相當高的美學價值的文學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較高的鑒賞意義。
【答謝中書書教案及注解】相關文章:
《答謝中書書》的教案05-05
《答謝中書書》教案05-05
答謝中書書獲獎教案05-13
答謝中書書的名師教案05-13
答謝中書書的優質教案05-13
關于《答謝中書書》教案05-13
《答謝中書書》教學教案05-08
《答謝中書書》優秀教案05-04
答謝中書書教案及反思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