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傳統文化黑板報素材資料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許許多多的黑板報吧,黑板報具有宣傳和傳遞信息的作用。那么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樣的黑板報才是大家都稱贊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弘揚傳統文化黑板報素材資料,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傳統文化的文化含義
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根據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的定義,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與習慣的復雜整體”。其核心是作為精神產品的各種知識,其本質是傳播。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
傳統文化的主要種類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后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后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后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學者們尚不能得出定論,除了多維視野的原因外,還有語言學角度的客觀歧義。廣義上講,文化是人類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總和。
首先,從時間角度上講,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現代文化。
其次,從空間角度講,有東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陸文化。
其三,從社會層面上講,有貴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間文化,主流文化,邊緣文化(姜義華先生分之為規范性文化,非規范性文化,半規范性文化。這種分法比較新穎,所以著重介紹一下。所謂的規范性文化,姜先生認為是以儒家經典為經,以歷代官修史志為緯,在長期流遷演化中廣泛吸收了道,法,陰陽,縱橫,玄,外來文化等諸家學說而形成的經史文化,是中國小農社會的具有最高權威的規范性文化。與此相應的,則是普遍存在于一般民眾中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人與人的種種關系,風俗,習慣,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潛在意識及形形色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規范性文化。除去這兩種文化之外,還有介于兩者之間的半規范性文化,指雅俗程度不一的大量文學藝術作品,對經史文化呈半游離狀態的各種文化教育,宗教娛樂活動,比如《水滸傳》《三國演義》《隋唐演義》《西游記》等俗文化代表作。當然了,我覺得姜先生的分法似乎只針對中國傳統文化才有效)。
其四,從社會功用上,分為名號文化、禮儀文化,制度文化,服飾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
其五,從文化的內在邏輯層次上,又可分為物態文化,心態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四個層次。
其六,從經濟形態方面, 又有牧獵文化,漁鹽文化,農業文化,工業文化,商業文化之分。還有人在其中搞著色,黃色文化,藍色文化什么的。
除此之外,還有分得更俏皮的,比如張遠山先生在他的《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隨筆中,把文化分為頭腦文化,胸膛文化,腹部文化與下半身文化。下半身又被他分為兩段,為胯部文化與胯部以下文化。他說,以唐中葉(安史之亂)為界,此前是中國文化上半身,此后是中國文化下半身。細分的話,從堯到周,即公元前3千年到公元前552年孔誕生,約2500年,是中國文化史前時期,尚沒有頭腦。孔子誕生前后,春秋戰國,中國進入了頭腦文化時代。秦始皇在一統,集權加專制,胸脯拍得啪啪響,中國進入了胸膛時代。漢朝拍得更響了,拍得匈奴大兵都哆嗦。霍去病墓關的石豬石馬,一看就知道是最沒頭腦的人刻的。最有頭腦的司馬遷,卻被最沒頭腦的武帝閹了下半身。也是這個沒頭腦的漢武帝,宣布獨尊儒術,導致中國兩千年的知識分子大都成了無腦人。總之,張先生這么分,分得很俏皮,之所以給大家啰嗦這么多,無非是想給大家一點啟示,同學們如果有興趣,不妨獨創個分法來。
文化特點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其顯著特點是:儒、佛、道三家民族文化,共同支撐,又相互融合。
3.歷史悠久。如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中國傳統文化的演變
《周易》實際上是傳統文化的一個源頭,也是儒、道共尊的經典。《道德經》的出現,使道家成為獨立的思想流派。而在兩漢之際,佛教開始傳入中原,并漸與儒、道融合,構成佛與儒、道,三足鼎立的格局。這個格局在隋朝已基本形式;至宋代,宋孝宗便明確提出“以佛修心,以道養生,以儒治世”的傳統文化觀;到了元、明之后,更進一步地便發展成“三教合一”的學說。
19-20世紀,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的攻破國門,中華民族面臨“千年未聞之變局”。有識之士期望從傳統文化的佛教思想中找到解決方案,提倡復興佛教傳統文化,其代表人物有梁啟超、譚嗣同、歐陽竟無、王恩洋、梁漱溟、章太炎。而在此大變局中,以超然的方式堅守并傳承傳統文化的,則有印光法師。
知識
1、琴棋書畫:笛子、二胡、古箏、蕭笛、鼓、古琴、琵琶。中國象棋、中國圍棋;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木版水印。國畫、山水畫、太極圖等。
2、傳統文學:主要是指詩詞曲賦。《詩經》、《楚辭》。如四大名著(《西游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3、傳統節日: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
4、中國戲劇:京劇、越劇、秦腔、潮劇、昆曲、湘劇、豫劇、曲劇、徽劇、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梨園戲、歌仔戲、廬劇等。
5、中國建筑:亭閣牌坊、園林寺院、鐘塔廟宇、亭臺樓閣、民宅。
6、語言文字:漢語是我國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我國除漢族使用漢語外,回族、滿族、畬族也基本轉用漢語。
7、醫藥醫學:中醫、中藥、《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
8、宗教哲學:儒、道、釋〔佛〕、周易、陰陽、五行、八卦、占卜、風水、面相等。
9、民間工藝:潮繡、剪紙、風箏、中國織繡(刺繡等)、中國結、泥人、面人、面塑、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云)、千層底等。
10、中華武術:太極拳、詠春拳、武當拳、形意拳、少林武術、南拳、劍術等。
11、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潮汕文化、江南文化、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黑土地、青藏高原、桂林山水、中原文化、巴陵文化等民風民俗。
12、衣冠服飾:漢族衣冠服飾始于黃帝,備于堯舜,各朝代形制不同,中國還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響而誕生的服飾。少數民族服飾種類較多,如苗族的"嘔欠"、"嘔欠嘎給希"、"嘔欠濤"。
13、古玩器物:玉、金銀器、瓷器、紅木家具、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器、蠟染、古代兵器等。
14、飲食廚藝:茶;茶道;酒文化、八大菜系餃子、湯圓、粽子、年糕、月餅、筷子等。
15、傳說神話:盤古開天辟地、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梁祝、牛郎織女等。
弘揚傳統文化標語
1、傳古今文化,播東方神韻。
2、國學經典智慧,創造美好人生。
3、傳承古文化,塑造新人才。
4、傳承古賢經略,播種棟梁之苗。
5、傳承弘揚文明,鼎立世界中華。
6、博覽五千年,塑造當代賢。
7、傳播古典文化,成就華夏修養。
8、承圣賢之德,解天下之事。
9、博學助君明志,篤行助力致遠。
10、博古而通金,揮手在云端。
11、文明凝聚力量,文化成就輝煌。
12、博古而通金,揮手在云端。
13、傳承古文化,塑造新人才。
14、傳承弘揚文化,成就美好人生。
15、傳承弘揚文明,鼎立世界中華。
16、傳播東方智慧,共享華夏文明。
17、傳統文化播神州,華夏文明永流傳。
18、傳圣賢道、授成業、解精神惑。
19、借助先賢成就,打造現代經典。
20、習文通古今,惠民在人心。
21、弘揚傳統文化,守護精神家園。
22、普新道新德,及優生名仕。
23、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24、用東方智慧優化您的生活。
25、傳承古文化,修身齊圣賢。
26、揚智者之帆,行慧者之路。
27、傳授東方經典,培訓傳統文化。
28、匯集東方智慧,傳播華夏精神。
29、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30、學古人的智慧,致今天的財富。
31、弘揚傳統文化,締造華夏智慧。
32、東方文化之源,當代修身之所。
33、傳承古賢經略,播種棟梁之苗。
34、授古人之德,開今人之風。
【弘揚傳統文化黑板報素材資料】相關文章:
弘揚傳統文化黑板報03-16
弘揚傳統文化黑板報圖片大全04-08
夏天防暑黑板報素材資料08-09
關于登革熱的黑板報素材資料08-10
暑假安全黑板報素材資料08-12
節能環保黑板報素材資料08-11
預防近視黑板報素材資料03-17
期末沖刺黑板報素材資料08-13
足球文化黑板報素材資料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