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實用15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過寓言故事吧,小朋友們由于缺少生活經歷不容易寫出哲理深刻的寓言。但寓言一定要有一定的道理、現實意義或教育性。被廣泛傳播的寓言故事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寓言故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寓言故事1
一天夜里,楚國京城郢(yǐng)都的一個人在家給燕相國寫信。因為燭焰偏低,飄忽不定的燭光夾著文房用具淡淡的影子,顯得有一點昏暗,所以這郢人對侍者說了一聲:“舉燭。”明燈高照,寫信就看得清楚了。誰知他在燭光不亮,心中犯急,腦子里想著“舉燭”,嘴里念著“舉燭”的時候,竟然不知不覺把“舉燭”二字也寫到信里去了。過后他沒有檢查就把信交給了侍者。
燕相國收到那郢人的信以后,反復看了好幾遍。他始終覺得信中的“舉燭”二字非常費解。久聞四海之內唯楚有才,難道這就是一種莫測高深?燕相國想到這里,忽然靈機一動。他若有所悟地說:“舉燭的意向是崇尚光明,而崇尚光明的'人必定會推舉光明磊落、才能出眾的人擔當重任。照這樣看,郢人致書突出‘舉燭’二字,其用意原來是為我獻策!”
燕相國把這一想法告訴了燕王,燕王聽了十分高興。他以相國的政見為原則,廣招賢士,從而使燕國政通人和,日益強盛。
燕王根據燕相國對“舉燭”一語的解釋為依據來治理國家,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燕相國置郢書的真意而不顧,則是一個壞習氣。如今做學問的人,很多人都有燕相國的這種習氣。
寓言故事2
【龍王與青蛙】
龍王說:“我快樂的時候,就給人間適時落下滋潤的雨水,使五谷豐登;我發怒的時候,就刮起暴風,使天地間飛沙走石,然后,再加以霹雷閃電,使得千里之內寸草難留。”說完,龍王又問青蛙說:“不知你在快樂和發怒的時候是怎樣的?”
青蛙回答說:“我跟龍大王您完全不一樣。我快樂了,就在風清月明的夜晚亮起我的歌喉,一個勁地‘呱呱’鳴叫,唱上一陣;我要是發怒了,就先睜大眼睛凸出眼珠子,接著便鼓脹起我的肚子,表示我的氣憤,最后把肚子這么脹過以后也就罷了。我就這么大能耐。”
其實,世上萬事萬物間的差別是很大的,有多大能力就干多大的.事情、起多大的作用,因此沒必要強求一個標準、一種模式,還是依據各自力所能及的實際情況辦事為好。
寓言故事3
在古蒙古帝國有一種精靈,干著傭人的事情,它們做家務,打掃房子還兼管花園。你要插手這些工作,保管弄得一團糟。
這其中有個精靈,以前在印度恒河附近給一個小康人家管理花園。它干活嫻熟干練,默不作聲,熱愛主人全家,還特別喜歡那個花園。精靈的朋友風神,在工作中給予了它無私的幫助,而精靈本身的工作也非常出色,使主人十分滿意。盡管它有著和同伴一樣輕盈飄忽的特性,但出于妒嫉,其它精靈對它妄加,使得精靈們的主管出于某種考慮,很快就把它調往別處,分到挪威最北部照料一所終年為白雪覆蓋的房屋,使它一下從印度人變成了北歐拉芬尼人。
動身前,精靈對主人說道:“我現在不知道犯了什么錯誤,上司硬逼著我與你們分開。目前我與你們相處時間很短暫了,長則一月,短則一周,請你們在這段時間內提出三個愿望,我將滿足你們的要求。記住,只能是三個,不能再多。”
這家夫婦倆提出的第一個愿望就是發財,于是一把把的金錢裝滿了箱子、錢柜;第二個愿望是致富,于是倉庫里全是麥子,地窖里裝滿了酒,到處都塞得滿滿的.。那么,如何來管理些財產,要設立多少賬本,兩口子犯了愁。另外,要是小偷來光顧,王公貴族來借錢,國王來征收賦稅,又該怎么辦呢?這對可憐的夫婦因暴富而大傷腦筋。
“趕快來幫助我們擺脫因財富引來的麻煩吧!”兩人異口同聲地提出了第三個愿望,“作窮人是多么的自在!貧困實在比擁有財富省心,還是遠離財富吧。平庸女神,你是慈善之母,淡泊的伙伴,請你回到我們身邊吧!”話音剛落,平庸女神已來到二位身旁,夫婦請她住下。在得到第三個愿望后,夫婦倆重新過上了清貧寧靜的生活。
有些人總充滿了希望,但只是用工作的時間進行虛無飄渺的幻想。精靈因這夫婦倆的覺醒而高興得與他們開懷大笑,人們應該利用精靈的寬宏大量和它準備動身前滿足人們提出希望的機會,請求精靈賜給智慧,這才是一本萬利,從不會引起任何麻煩的財富。
寓言故事4
老子降生
老子的父親老佐是宋國的司馬。楚國攻宋,老佐在守彭城督戰時被楚軍魚石部下放暗箭射中,入胸五寸,不幸墜馬身亡。宋軍群龍無首,潰不成軍,四散逃竄。老佐眷屬正處宋營軍帳中,有數名侍女、十數家將、數十侍衛。忽聞老佐陣亡,又見敵軍如潮涌來,眾家將急忙駕車,保老夫人且戰且逃。至傍晚,追兵雖已不見,但老夫人身旁僅剩下兩名侍女和一位駕車家將了。家將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擇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時分,老夫人與家將侍女來到一個偏僻村莊,向村民問去宋都之路,均搖頭說不知。家將只知應向西行,豈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繞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見宋都,卻來到了陳國相邑。正行之時,老夫人突覺腹中疼痛。原來她已有七月身孕,老佐為踐君前諾言,以必勝之心攜眷出征。此時兵敗,老夫人又有喪夫之悲,亡命他國,心中焦慮,身體疲勞,以至腹中胎動,疼痛難忍。侍女驚慌無措,家將忙停車于路旁,奔至村中尋一老婦前來。不過幾刻時光,只聽篷車之內響起“哇哇”哭聲,一個早產男嬰出世,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
老子降生,體弱而頭大,眉寬而耳闊,目如深淵珠清澈,鼻含雙梁中如轍。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親鄰們又呼之曰小貍兒,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間人們把“貓”喚作“貍兒”,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貍兒”便成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傳下來了。
聰穎少年
老聃自幼聰慧,靜思好學,常纏著家將要聽國家興衰、戰爭成敗、祭祀占卜、觀星測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龍,請一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禮儀,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間人為貴,眾人之中王為本。”老聃問道:“天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問:“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問。“清者窮盡處為何物?”先生道:“先賢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于是仰頭觀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為何物,徹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倫,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倫,故尊卑長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長短堅脆可別也。”老聃問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長幼,何人定而分之?長短堅脆,何人劃而別之?”先生道:“皆神所為也。”老聃問道。“神何以可為也?”先生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為也。”老聃問:“神之能何由而來?神之功何時而備?”先生道:“先師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于是視物而思,觸物而類,三日不知飯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則廢,民不順君牧則罪,此乃治國之道也。”老聃問道:“民生非為君也,不順君牧則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則如將在外也;將在外則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則天意有所不領。”老聃問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聽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濕,迎風不覺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為貴。失和則交兵,交兵則相殘,相殘則兩傷,兩傷則有害而無益。故與人利則利己,與人禍則禍己。”老聃問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爭,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則得小禍,然而君可以治也。國爭,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則得大禍,大禍者,君之過也,何以自治?”老聃問:“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于是,遍訪相邑之士,遍讀相邑之書,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入周求學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來向老夫人辭行道:“老夫識淺,聃兒思敏。今來辭行,非老夫教授無終也,非聃兒學之不勤也。實乃老夫之學有盡。聃兒求之無窮,以有盡供無窮,不亦困乎?聃兒,志遠圖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閉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周都,典籍如海,賢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內而難以成大器。”老夫人聞聽此言,心中犯難:一乃聃兒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難返,去周都豈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獨行?正猶豫不知怎么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為難處,忙說:“以實相告,老夫師兄為周太學博士,學識淵博,心胸曠達,愛才敬賢,以樹人為生,以助賢為樂,以薦賢為任。家養神童數位,皆由民間選來。不要衣食供給,待之如親生子女。博士聞老夫言,知聃兒好學善思,聰慧超常,久愿一見。有家仆數人路經此地,特致書老夫,意欲帶聃兒去周。此乃千載難逢之良機,務望珍惜!”老夫人聽后,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薦,使聃兒有緣入周,登龍門有路;悲母子分別,何日能見?思至此,好似聃兒已在千里之外,不覺心酸難抑,潸然淚下。老聃撲入母親懷中,泣言道:“母親勿須傷心,聃兒決不負老師厚望,待我業成功就,定然早日來接母親!”說罷,母子二人相抱而泣。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轉而為喜,拜謝先生舉薦之恩。
三天后,全家與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馬隨博士家仆西行而去。老夫人遙望聃兒身影遠去,方才郁郁入車,悶悶返回。
老聃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三年而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聃處其中,如蛟龍游入大海,海闊憑龍躍;如雄鷹展翅藍天,天高任鳥飛。老聃如饑似渴,博覽泛觀,漸臻佳境,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遷任守藏室史,名聞遐邇,聲播海內。
孔子問禮
老聃居周日久,學問日深,聲名日響。春秋時稱學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們皆稱老聃為“老子”。
《孔子家語·觀周》記載,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君。魯君準行。遣一車二馬一童一御,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孔子問禮于老聃,又向萇弘請教樂律。孔子考察周室郊社、明堂、廟朝制度,感嘆不已,于是稱贊道:“吾乃今知周公之圣,與周之所以王也。”孔子離開周地,老子送別,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沒有財寶送您,愿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于死,在于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于身,在于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孔子道:“一定謹記在心!”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孔子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
高論生死
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數次歸家省親,欲勸母親隨之去周;其母在陳國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愿遠遷。日月如梭,光陰荏苒,轉眼間已過三十余年。一日,老聃忽得家訊,言家母病危,于是報請天子,歸家省視。待回到家時,母已辭世。面對茫茫大地上一堆黃土,思想九泉之下母親之靈,回憶母親慈祥容貌、養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絕,寢食俱廢,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發自己愚鈍;順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釋重負,愁苦消解,頓覺腹饑體倦。于是飽餐一頓,倒頭大睡。
家將、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來,問其緣故。老聃答道:“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倫諧和而相溫相暖;有智,故明理通達而理事不亂。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統智,則人昏庸而事顛倒;以智統情,則人聰慧而事合度。母親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辭聃而去,聃之情難斷。情難斷,人之常情也。難斷而不以智統,則亂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來,以智統情,故情可節制而事可調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饑而欲食,體滋倦而欲睡。”
家將問道:“智何以統情?”老聃答道:“人之生,皆由無而至有也;由無至有,必由有而返無也。無聃之母及聃之時,無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無情而子獨有情也;母聃皆無之時,則于情亦無也。人情未有之時與人情返無之后不亦無別乎?無別而沉溺于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難斷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難斷而不制,則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則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損而睡可眠矣。”眾人聞之,心皆豁然曠達。
函谷著書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老聃守喪期滿返周。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周王室發生內亂,王子朝率兵攻下劉公之邑。周敬王受迫。當時晉國強盛,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勢孤,與舊僚攜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國。老聃蒙受失職之責,受牽連而辭舊職。于是離宮歸隱,騎一青牛,欲出函谷關,西游秦國。
離開周王朝洛邑不遠,但見四野一片荒涼。斷垣頹壁,井欄摧折,阡陌錯斷,田園荒蕪,枯草瑟瑟。田野里不見耕種之馬,大道上卻戰馬奔馳不息,有的馬還拖著大肚子艱難地尾追其后。目睹此景,老聃心如刀絞,內心想道:“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適可而止,恬淡為上。勝而不必自美,自美者乃樂殺人也。夫樂殺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兵之所處,荊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兇年。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則戎馬生于郊。戎馬生于郊,則國亂家破矣。”
話說函谷關守關官員尹喜,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一日夜晚,獨立樓觀之上凝視星空,忽見東方紫云聚集,其長三萬里,形如飛龍,由東向西滾滾而來,自語道:“紫氣東來三萬里,圣人西行經此地。青牛緩緩載老翁,藏形匿跡混元氣。”尹喜早聞老聃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將來?于是派人清掃道路四十里,夾道焚香,以迎圣人。
七月十二日午后,夕陽西斜,光華東射。尹喜正欲下關查看,忽見關下稀落行人中有一老者,倒騎青牛而來。老者白發如雪,其眉垂鬢,其耳垂肩,其須垂膝,紅顏素袍,簡樸潔凈。尹喜仰天而嘆道:“我生有幸。得見圣人!”三步并作兩步,奔上前去,跪于青牛前拜道:“關尹叩見圣人。”
老子見叩拜之人方臉、厚唇、濃眉、端鼻,威嚴而不冷酷,柔慈而無媚態,早知非一般常人,故意試探道:“關令大人叩拜貧賤老翁,非常之禮也!老夫不敢承當,不知有何見教?”關尹道:“老丈,圣人也!務求留宿關舍以指修行之途。”老子道:“老夫有何神圣之處,受你如此厚愛?慚愧慚愧,羞殺老夫矣?”關尹道:“關尹不才;好觀天文略知變化。見紫氣東來,知有圣人西行,見紫氣浩蕩,滾滾如龍,其長三萬里。知來者至圣至尊,非通常之圣也;見紫氣之首白云繚繞,知圣人白發,是老翁之狀;見紫氣之前有青牛星相牽,知圣人乘青牛而來也。”老子聽罷,哈哈大笑:“過獎、過獎!老夫亦早聞你大名,特來拜會。”關尹聞言大喜,叩頭不迭。之后,關尹引老子至官舍,請老子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禮,懇求道:“先生乃當今大圣人也!圣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竊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為己任也。今汝將隱居而不仁,求教者必難尋矣!何不將汝之圣智著為書?關尹雖淺陋,愿代先生傳于后世,流芳千古,造福萬代。”
老聃允諾,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稱《道經》。下篇起首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故人稱為《德經》,合稱《道德經》。《道經》言宇宙本根,含天地變化之機,蘊陰陽變幻之妙;下篇《德經》,言處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術,蘊長生久視之道。關尹得之,如獲至寶,終日默誦,如饑似渴。
點化楊子
一日,老聃騎牛行至梁之郊外,正閉目養神,忽聞有人大呼“先生”。老聃聞聲,睜開雙目,發現是弟子陽子居(即楊子)。陽子居,魏國人,入周太學,聞老子淵博,曾私拜老子為師。沒想到在梁會與老子相遇,陽子居慌忙從高頭大馬上翻身而下,掀起錦綠長袍,跪拜于老聃所乘青牛前。老聃下來,扶起陽子居,與之相并同行。
老聃問道:“弟子近來忙于何事?”陽子居施禮道:“來此訪先祖居,購置房產,修飾梁棟,招聘仆役,整治家規。”老聃道:“有臥身之地、飲食之處則足矣,何需如此張揚?”陽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靜,行需松弛,飲需素清,臥需安寧,非有深宅獨戶,何以能如此?置深宅獨戶,不招仆役,不備用具,何以能撐之?招聘仆役,置備用具,不立家規,何以能治之?”老聃笑道:“大道自然,何須強自靜。行無求而自松,飲無奢而自清,臥無欲而自寧。修身何需深宅?腹饑而食,體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寢。居家何需眾役?順自然而無為,則神安體健;背自然而營營,則神亂而體損。”陽子居知己淺陋,慚愧道:“弟子鄙俗,多謝先生指教。”老聃問。“安居何處?”陽子居道:“沛。”老聃說:“正好相伴同行。”陽子居很高興,欣然與老師結伴向東而行。
行至難水,二人乘船而渡。老聃牽牛而先登,陽子居引馬而后上。老聃慈容笑貌。與同渡乘客談笑融融;陽子居昂首挺胸,客人見之施之以座,船主見之奉茶獻巾。難水過,二人騎牲繼續前行。老聃嘆道:“剛才觀你神態,昂首挺胸,傲視旁人,唯己獨尊,狂妄自大,不可教也。”陽子居面帶愧色,懇言道:“弟子習慣成自然,一定改之!”老聃道“君子與人處,若冰釋于水,與人共事,如童仆謙下;潔白無瑕而似含垢藏污,德性豐厚而似鄙俗平常”。陽子居聽后,一改原來高傲,其貌不矜亦不恭,其言不驕亦不媚。老子贊曰:“小子稍有進!人者,生于父母之身,立于天地之間,自然之物也。貴己賤物則背自然,貴人賤己則違本性,等物齊觀,物我一體,順勢而行,借勢而止,言行自然,則合于道矣!”
再遇孔子
《莊子·天運》記載孔子至五十一歲,卻仍未獲得大道。聽說老聃回歸宋國沛地隱居,特攜弟子拜訪老子。老子見孔子來訪,讓于正房之中,問道:“您來了呀!我聽說您是北方的賢人,您得道了嗎?”孔子說:“我沒有得道。”老子曰:“您從何處尋求至道?“孔子說:“我求之于術數,五年而不得道。”老子問:“您后來又從哪求道呢?”孔子說:”我從陰陽而求道,十二年也不得道。“老子說:”說得對。如果道可以奉獻的話,那么所有人都會獻給君主父母;道可以告訴人的話,那么所有人都會告訴兄弟;道可以送給人的話,所有人都會留給子孫。心中不自悟則道不停留,向外不能印證則道不能通行。出于內心的領悟,不為外方所承受時,圣人便不告示;由外面進入,而心中不能領受時,圣人便不留存。名器是天下共用的,不可以多取。仁義是先王的旅社,只可以停留一宿而不可以久居,行跡昭彰便多責難。古時的至人,假道于仁,托足于義,以悠游于逍遙的境界,生活在簡略的'田地,立身于不施予的園圃。這樣便能逍遙無為,簡略便容易滿足,不施予便不耗費,從前稱之為采真之游。以財富為追求對象的,不能將俸祿讓與他人;以出名為追求對象的,不能將名聲讓與他人;喜歡權勢的,不會把權柄交給別人。拿著它便戰栗不安,舍棄它便悲傷,心中一無明見,只關注自己所不停追逐的。從自然的道理看來,這是正在遭受刑戮的人。怨、恩、取、與、諫、教、生、殺,這八種是糾正人的方法,只有順應自然變化而不為物欲所滯塞的人,才能使用它。所以自正的人,才可以正人,如果內心認識不到這一點,心靈活動便不能通暢。“
孔子向老聃宣傳仁義之說,老子回應道:”簸糠進入眼睛里面,天地四方便看起來顛倒了;蚊蠅叮咬皮膚,便通宵不得安眠。仁義毒害騷擾人心,再也沒有比仁義更大的禍害了。先生您如果想讓天下不喪失真樸,可以順著造化而行,總會道德而立。何必急著標舉仁義像敲打大鼓尋找迷失的孩子呢?白鶴不必天天洗才白,烏鴉不必天天染才黑。黑白的本質,不值得辯論;名譽的頭銜,不值得夸張。泉水干了,魚兒一塊困在陸地之上,用濕氣互相噓吸,用口沫互相濕潤,倒不如在大江大湖里彼此相忘。
寓言故事5
驢子與蟬
驢子聽見蟬唱歌,被美妙動聽的歌聲所打動,自我也想能發出同樣悅耳動聽的聲音,便羨慕地問他們吃些什么,才能發出如此美妙的'聲音來。蟬答道:“吃露水。”驢子便也只吃露水,沒多久就餓死了。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不要企望非份之物。
寓言故事6
古時候有一個大臣,從豪華精致的床上走向普路同統治的國度。說得簡單一點,——他死了;按照古代的規矩。他應當到地獄里受審判。對他的審判馬上進行。
“你是什么人?生在何處?”
“我生在波斯,官階總督,但因為我活著的時候,我的`身體很差,我沒有親自操勞省里的事務,一切都交給秘書代行。”
“那你干了些什么?”
“吃,喝和睡覺。凡是秘書拿上來的東西,我都照簽不誤。”
“馬上把他送到天堂去!”
“這不行,這樣,哪里還有公正?”
墨耳庫里俄斯這時叫道,他把一切禮節都忘記了,“唉,老弟!”埃阿科斯回答,“你一點不明事理。難道你沒有看到?死去的人是個笨蛋,如果萬一不幸,他真的抓住這樣的權力為所欲為,那么整個地區就要遭殃……你就會在那里看到無窮的眼淚,正因為他沒有認真做過事,因此他才能上天堂。”
昨天我到過法庭,在那里看到了審判,看樣子,他應該上天堂。
寓言故事7
某國王宮的屋頂上,有一只麻雀,用很輕的步伐,小心謹慎地走著。它的妻子奇怪地問道:
“你為什么這般謹慎地走路?”
麻雀答道:“因為我的體重很重,如果我不輕輕地走,這座美麗的王宮,不是要被我的重量壓壞了嗎?”
這時候,一只鷹正在空中盤旋著,聽見麻雀的大話,十分生氣,想要懲戒它。但是,麻雀已經知道它的意思,立刻離開王宮,飛到樹上,逃回巢里躲著不敢出來。
它的.妻子又問它道:“你為什么又回來得這樣匆忙呢?”
麻雀答道:“當然要趕快回來啦,如果我再多停留一會兒,不是要將王宮壓倒嗎?我因為要挽救這所大建筑物的危險,所以我立刻離開它了。”
鷹聽見麻雀又在那里說大話,更是生氣,要去教訓它,但是這麻雀卻很平安的住在巢里,鷹也沒法子去教訓它。只得離開它們,自言自語地說道:
“幸虧它們的身體渺小,不然,它們的虛榮心這樣大,世界上何處可以容納它們呢?”
寓言故事8
3.古代寓言故事:危在旦夕
太史慈是三國時期吳國的將領,他年輕的時候就武藝高強,很有心計,遠近聞名。當時大名士北海相孔融聽說了太史慈這個年輕人,對他非常欣賞,認定他是難得的奇才,很想與他結交,于是便多次派人去看望他的母親,并向他的母親贈送了豐厚的'禮物。這讓太史慈的有一年,岳飛率軍與金軍在長江一帶交戰,打得敵人望風而逃,收復了江南重鎮建康(今南京)。不久,他又率軍收復了湖北河南一部分失地,大大鼓舞了宋朝軍民。可是皇帝宋高宗和奸臣秦檜一心想求和,竟答應向金國稱兒稱臣,每年進貢,換取可憐的“和平”。岳飛堅決反對,上書皇帝說:和議不可靠,金人不可信,我請求率軍北伐,收復失地。
不久,金國果然撕毀和議,再次南侵。岳飛率領岳家軍進行反擊,直入中原。在郾城一戰中,擊垮了金國的主力軍,又窮追不舍,到達了離故都汴京(今開封)不遠的朱仙鎮。金軍統帥兀術哀嘆說,這是開仗以來,最慘的敗仗啊。他只好率部下渡過黃河,往北逃走了。岳飛也準備渡河北上,徹底打敗敵人,收復北方。不料宋高宗聽了秦檜的話,連下12道金牌命令岳飛撤軍,不準再打。后來秦檜又誣告岳飛謀反,害死了這位大英雄。岳飛抗金雖然沒有最后成功,可他的斗爭業績將永載史冊,受到人民的懷念。
寓言故事9
癡人說夢
從前一個外國和尚到一座中國廟里燒香,廟里的小和尚問他何姓及來自何國,外國和尚不懂他的話,跟著說何姓何國人。小和尚向住持報告外面來了何國一個姓何的`和尚。眾和尚紛紛出來看熱鬧,搞得大家啼笑皆非。
原指對癡人說夢話而癡人信以為真。比喻憑借荒唐的想象胡言亂語。
寓言故事10
有一個人背著一把大弓,四處游歷。他那張弓的確是美麗,雕花的弓彎,上好牛皮條做的弓弦,可就是空背在背上,英雄無用武之地。有人上前奇怪地問他說:“為什么只見你有弓而沒有箭呢?”那人傲慢地答復說:“我的弓是的弓,惋惜還沒有發覺可供它使用的箭!”
又有一個人拿著一支箭,處處轉悠。他那支箭確實是支好箭,箭頭包著銀,鋒利而閃閃發亮,箭尾上帶著美麗的羽毛。可是這支箭只能一天到晚提在這個人手中,不能實現它高遠的抱負。有人走過去不解地問:“怎么你只是手里拿著一支箭空轉悠,你的弓呢?”那人不以為然地笑笑說:“我這支箭太好了,舉世無雙,惋惜還沒有見到能放射它的好弓!”
這兩個人的話被后羿(yi)聽見后,后羿馬上找到那個有良弓的人,又找到那個有利箭的人,對他們說:“你們的弓和箭確實都是上好的。可是,你的箭再好,不用弓放射,這支箭也只能束之高閣或被你永久地握在手中。再說你的弓,再好的弓假如沒有箭,也只能是張空泛無用的'弓。”
這兩個人聽了后羿一番話,好像有些明白了。于是后羿對他倆說:“來,把你們的良弓、利箭合在一起,我來教你們射箭,你們再來真正領會一下你們的弓和箭好在哪里吧!”
【寓意】這個故事告知我們,有些事情是相互依靠對方而存在,通過對方才能顯示出它本身的光榮來。假如我們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聯系而片面地強調一面,那就很難使之發揮出真正的優勢來。
寓言故事11
玻璃杯和鐵杯是主人最得力的幫手,不同的是,玻璃杯用來裝果汁、牛奶,而鐵杯卻只能裝白水。
玻璃杯不屑地看了一眼丑陋的鐵杯子,對它說:“哎,這是誰呀?又丑又肥,不被主人重視,不像我,又好看又面條。”鐵杯低著頭,一句話也不說。
這天,主人要出門旅游了,他將兩個杯子放下后備箱里,玻璃杯被套上了套子,但鐵杯卻沒有這個待遇,它被放在了玻璃杯旁。玻璃杯嫌棄的.瞄了一眼鐵杯,說:“可憐的孩子,一會兒一路顛簸可一定要照顧好自己,可別把我磕著碰著,那樣主人可是會很心疼的。”說著假裝掉下了一滴眼淚,鐵杯依然一言不發。
汽車發動了,果真如玻璃杯所說,一路顛簸,玻璃杯被碰得尖叫了起來,鐵杯卻依然一言不發,一點也不怕這些顛簸。
主人打開后備箱,拿走了鐵杯。咦?玻璃杯呢?原來,它已經化作一堆玻璃渣,被主人遺棄在車上了。
寓言故事12
烏龜的獎牌
大家知道,龜兔已有兩次角逐:一次由于兔子輕敵睡大覺,讓烏龜把獎杯捧跑;一次因為烏龜抱著老皇歷不放,磨磨蹭蹭,慢慢吞吞,結果又把獎杯輸掉。您知道不知道,在這兩次較量之前,龜兔還有一次競爭更加激烈的賽跑?
那是在老早老早的時候,烏龜的`身體并沒有被硬殼束縛;他的四肢修長,身體矯健,奔跑起來,簡直如灰色的閃電一道。梅花鹿在他面前甘拜下風,金錢豹想抓住他一次次徒勞。動物們公認烏龜是賽跑冠軍,唯有兔子不服氣,發誓要與他一比低高。
這次賽跑選擇在曠野舉行,飛禽走獸風涌云集好不熱鬧:青蛙憋足勁兒敲起進軍鼓,大象伸長鼻子吹響沖鋒號,斑頭雁組織起“拉拉隊”,花喜鵲為雙方加油叫好……
第一回合,兔子緊緊張張名落孫三。
第二回合,烏龜輕輕松松又列前茅。
第三回合、第四回合、第五回合……一連較量了八個回合,兔子不僅未能戰勝烏龜,反而跌豁了嘴唇,磨短了前腿,累彎了細腰。
烏龜一口氣奪得八枚金牌,高興得又是打滾,又是蹦跳。
“啊,光榮!光榮,啊!”烏鴉翹起了大拇指。
“呷呷!呷呷!呷呷!”喜鵲連聲稱“榮耀”。
“老弟,我要能跑你那么快該有多好!那樣,我想嘗什么美味,就一定能夠嘗到。”大灰狼羨慕得涎水直掉。
“你呀,應該把八枚金牌連結起來背上。這樣,你不管走到哪兒,哪兒就會有明星高照!”狐貍的主意,向來都高人一招。
烏龜昏頭昏腦地聽信了這位“智者”的話,從這時起,他的悲劇也就開始了:八面金牌如八塊石頭壓在身上,天長日久就變成了一塊硬殼。這硬殼將身子牢牢裹定,烏龜想跑不能跑,想跳不能跳,走起路來,只好一步一搖,一步一搖……
寓言故事13
《倍增奮進》
古代有一個國王很愛玩。于是一位術士發明了一種棋奉獻給國王,國王玩得愛不釋手,術士說:“小人沒有別的要求,只請大王在棋盤的第一個格里放一粒米,在第二個格里放二粒米,在第三個格子放四粒米。然后在以后的`每個格子都放進比前一個格多一倍的米,64個格子入滿了,這些米就是我要求的賞賜。”國王一聽.這點米算什么?就一口答了。
那么,國王該賞給術士多少米呢?
列出的算式是:
1+21+22+23+24+25……263+264=118446740737095511615(粒)
這么多米.可覆蓋全球,國王傾全國之力也無法負擔。
啟示
由這個古老的故事,使人們意識到倍增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它的確是使人們感到驚訝!這也是市場倍增學原理之體現。
寓言故事14
我認識一位詩人,他的那群渺小的模仿者的交口贊賞,要比他那些批評者的嫉妒、輕視使他受到危害更大。
它是酸的!狐貍這樣評價一串長久以來得不到手的葡萄。一只麻雀聽見了,便說:你說這串葡萄是酸的?我說它可不酸。說著就飛過來,嘗了幾顆,發現它出奇的`甜,于是叫來了上百個貪吃的伙伴。
來嘗嘗吧!狐貍說這些美好的葡萄是酸的!
所有的麻雀都嘗了。不一會兒,那串葡萄就被啄得七零八落了,再也沒有狐貍沖著它蹦跳了。
寓言故事15
堯讓天下于許由。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選自《莊子·逍搖游》堯帝想把帝位讓給許由。
許由固辭不受,說:“您身居帝位,掌管天下。如今天下已經治理好了,反而讓我來代替您,難道你會去空負治國有方的聲名嗎?所謂聲名,不過是虛浮的東西而已,我不追求這些。您看,鷦鷯筑巢,占據的僅是浩翰林海中的一樹一枝;偃鼠飲水,不過喝滿一肚子水而已。天下對我是毫無用處的,我看您還是算了吧。即使一個廚師不做祭祀的飯菜,而尸祝也不能離開自己的崗位,去替代廚師烹調啊。”
充分相信群眾,不要包辦代替。
《莊子》寓言故事朱萍漫是個很愛好學習的人,為了想學會一項特殊的本領,他變賣了家產,帶了錢糧到遠方去拜支離益做老師,跟他學殺龍技術。
轉瞬三年,他學成回來。人家問他究竟學了什么,他一面興奮地回答,一面就把殺龍的技術:怎樣按住龍的頭,踩龍的.尾巴,怎樣從龍脊上開刀。指手劃腳地表演給大家看。大家都笑了,就問:“什么地方有龍可殺呢?"朱萍漫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世間上根本沒有龍這樣東西,他的本領是白學了。
龍是人們想象中的東西,實際并不存在,因此,雖有高超的沙龍的本領,也只能落得一個"英雄無用武之地"。
這篇寓言告訴我們:學習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一定要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如果無的放矢,為學習而學習,那么學來的本領再好也是一錢不值的。
【寓言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寓言故事07-20
經典寓言故事02-16
寓言故事05-17
經典寓言故事08-01
經典寓言故事:守株待兔06-15
葉公好龍的寓言故事06-05
經典動物寓言故事03-14
經典寓言故事:上路11-02
麻袋寓言故事09-12
伊索寓言故事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