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經典成語故事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成語吧,成語的語言文字是非常深奧的,含義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成語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經典成語故事,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經典成語故事1
【注音】xuán mén jué mù
【典故】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滅吳也。 西漢·司馬遷《史記·伍子胥列傳》
【解釋】以之為烈士殉國的典故。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抉目懸門
【同韻詞】洗雪逋負、擎天一柱、杜郵之戮、聰明反被聰明誤、劣跡昭著、引頸受戮、桃紅柳緑、彰明昭著、露餐風宿、窮途末路、......
【年代】古代
【英語】to gouge out an eye or eyes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勸吳王夫差拒絕越王勾踐的求和,夫差不但不聽,反而聽信讒言賜劍令伍子胥自盡。伍子胥臨終前萬分悲憤地說: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滅吳也。后來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終于滅了吳國
【成語示例】從此中原涂炭矣,懸門抉目我何心。 柳亞子《痛哭》
經典成語故事2
談笑自若
東漢末年,曹操與孫權、劉備為首的孫劉聯軍在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進行了一場大戰,結果曹操被打敗。孫劉聯軍乘勝追擊,一直追到南郡(今湖北省江陵縣)。駐守南郡的魏將曹仁以逸待勞,擊敗了吳軍的先頭部隊。
孫權手下的大都督周瑜大怒,準備與曹仁一決雌雄。東吳名將甘寧上前勸阻,認為南郡與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互為犄(j)角,應該先襲取夷陵,然后再進攻南郡。周瑜接受了他的建議,命他領兵攻取夷陵。甘寧率軍直逼夷陵城下,與魏軍守將曹洪激戰。曹洪敗走,甘寧命令部下迅速奪取夷陵。當時他的兵力很少,只有幾百人;入城后立即招兵,但也不過千人。當天黃昏,駐守南郡的魏將曹仁,派曹純和牛金引兵與曹洪匯合,共聚五千余人,把夷陵城團團圍祝曹軍架設云梯攻城,被甘寧守軍擊退。
第二天,曹軍堆土構筑高樓,然后在高樓上向城中射箭。箭如雨下,射死射傷不少甘寧的士兵。城中的'將士們都恐懼起來,唯獨主帥甘寧跟平時一樣鎮定,談話笑容非常自然。(原文是:“城中士眾皆懼,唯寧談笑自若。”)他命人收集曹軍射來的數萬枝箭,選派優秀射手,與魏軍對射。由于甘寧率軍沉著頑強地固守夷陵,使得曹軍一直無法攻破。
后來人們就用“談笑自若”來表示平靜地對待所發生的情況,說說笑笑,不改常態。自若,跟平時一樣.
經典成語故事3
牛頭馬面
傳說,牛頭馬面原在地府掌管實權,后來為什么只當了閻王手下的一個捉人差役?說起來,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豐都城有個姓馬的員外,在城內算是個財權雙全的巨頭。按說,他也該心滿意足了,但有一件事情卻總是耿耿于懷,因他年已六旬,先后娶了十一個“偏房”,才僅有一個獨叮無論怎么求神許愿,終不能如愿以償。不用說,馬員外對他那個獨子馬一春,就視如掌上明珠了。但他十分擔心,如果萬一不幸,不僅斷了馬家香火。而且萬貫家業也無后繼之人。為此,他日夜憂愁,不知所措。
哪料屋漏又遇連夜雨。一天,馬員外用過早餐,準備出門備辦酒菜,為兒子明日滿十八周歲辦個喜酒。說來也巧,正在這時,有個八字先生從門前經過,口中瑯瑯有詞:“算命羅,算命!”
馬員外聽見喊聲,心中大喜,竟把出門之事忘記得一干二凈。于是手提長衫,疾步走下臺階,恭請八字先生進屋上坐,茶畢,馬員外誠懇地說:“先生,請給我家小兒算個命好嗎?”
八字先生點頭說道:“可以,可以。”
馬員外立即給兒子報了生庚時辰。八字先生屈指一算,不禁大驚失色,脫口而出道:“哎呀,不好!”
馬員外大吃一驚,頓時嚇得冷汗直流:“啥?”
“小人不便啟齒。”八字先生搖了搖頭,長嘆一聲。
馬員外心里越發慌張,但為了急于弄個清楚,央求道:“請先生免慮,直說不防。”
八字先生遲疑片刻,說道:“你家少爺衣祿不錯,可惜陽壽太短,太短啊!”
“多少?”
“十八歲。”
馬員外“媽呀”一聲,暈到在地,半天才蘇醒過來,面色如土。想不到明日小兒的十八歲生日,竟成了他壽終之期。想到此,便是一陣碎心裂肝的痛哭。又過了好一陣,才抽泣著問道:“先生,先生,求求你想各個辦法,救救我那可憐的兒子吧!”
八字先生想了一會說:“凡人哪有辦法,只有一條,不知員外舍不舍得破費呢?”
馬員外聽說還有辦法可想,心里自然就平靜多了,忙說:“只要能救兒子,哪怕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
經典成語故事4
鐵杵磨針:李白是我國著名的詩人,因他的詩歌造詣高深而被譽為“詩仙”。但是在他小的時候可是一個淘氣包,天天不想讀書逮到機會就溜出去玩。這天李白又想找機會外面玩。跑出了學堂,跑到了街上。這看看那看看,這個好玩啊,那個有趣啊。走著走著都把大半條街給逛完了。哇,這天氣真棒啊!“太陽多溫暖,微風多有情,搖曳的樹枝多動人。呀,真是個美好的日子。還好我聰明溜出來玩了,不然就錯過了。”
“哧哧哧”,“哧哧哧”,這刺耳的聲音哪兒來?聞聲望去,看到了一個頭發花白的奶奶在河水邊磨東西。“好像很好玩的樣子,我得去看看。”一邊自言自語,一邊就撒開腿跑過去看。“奶奶,奶奶,你在做什么啊?”老奶奶沒放下手中的活兒,“我在磨繡花針。”李白懷疑自己聽錯了,“奶奶,你說你要磨什么?”“繡花針。”李白瞪大了眼睛,“奶奶,你現在手上的可是一個鐵棍啊。這么大這么粗的一根啊,怎么能磨成針呢?那么細那么小的一根針啊!奶奶!”這是老奶奶停了下來,“孩子,我可以慢慢磨,愚公都能把山給移走,水滴都可以把石頭滴穿了。總會變成一根繡花針的。”“奶奶,可是你頭發都白了,這……”“如果我花的時間比別人更多的話,那這就不是很大的問題了。”少兒時期的'李白愣住了,“奶奶年紀這么大了都這么努力,那我還這么浪費我的時間。從今兒開始,我要開始用功學習。”
只要你想做,什么時候都不會太晚。給自己一直找借口,這借口終會阻止你前進的。如果你覺得離目標距離太遠了,就要從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如何跟距離更近入手,太好了,首先你有正確的認識。接著就從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來入手。堅持,努力,只要在對的方向上比別人加倍努力付出更多的辛苦,你終會得到自己想要的。要有夢想,萬一,實現了呢?
經典成語故事5
【注音】mù shǐ tīng jīng
【出處】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豕。鄉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經》授諸生數百人,宮過息廬下,樂其業,因就聽經,遂請留門下,為諸生拾薪。 《后漢書·承宮傳》
【解釋】一面放豬,一面聽講。比喻求學努力。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讀書勤奮
【結構】聯合式
【同韻詞】赫然有聲、噓枯吹生、一谷不登、雖死猶生、據理力爭、躡蹻檐簦、狐聽之聲、道骨仙風、堪托死生、年谷不登、......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漢朝時期,承宮很小就成為孤兒,靠給別人放牧豬羊為生。鄉里徐子盛老師給數百個學生講解《春秋經》,8歲的承宮偷偷躲在教室的外面,邊放豬邊聽老師講解,十分入迷,就想方設法請老師讓他進教室聽課,作為交換條件是為師生撿柴草
經典成語故事6
亡戟得矛
鞍(春秋時屬齊,今山東濟南市)之戰是《左傳》中最著名的戰役之一,發生在魯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開始時,齊軍小勝。齊侯誤以為晉軍怯弱,不堪一擊,命令士兵打敗晉軍后,再吃早飯戰役開始時,一個齊軍戰士落在大隊人馬后,正在手握長戟向前猛沖,突然從側面殺出兩名晉軍攔住去路。
齊軍士兵獨自一人毫不畏懼,將長戟掄動如飛,猛刺晉軍。兩名晉軍奮勇對敵,一前一后用長予與齊軍格斗。雙方經過一番苦斗,齊軍士兵終是單人不敵四手,手中長戟被晉軍打掉了。齊軍沒了兵刃,轉身逃去。兩名晉軍表現得十分仁義大度,他們不屑追殺失去兵器的勇士,掉頭奔向大戰常齊軍士兵逃跑時發現草叢中有戰死士兵丟棄的長矛,他順手抄起來準備重新參戰。
他向前跑了幾步,猛然想起,戰場上丟失兵器,按齊軍軍法是要受懲處的。他開始猶豫起來,不知如何是好。正在訪徑無計的時候,他發現遠處有個人影向他緩緩走來。他想:“應該向別人請教一番,該如何擺脫困境。”齊軍士兵急忙向來人跑去,跑至近前一看,來人像個讀書人。齊軍士兵心中大喜,立在路旁,向來人抱拳行禮,然后恭敬地問道:“請問先生,我在作戰時失掉大戟,但又抬到一條長矛,您看,我還會受到懲罰嗎?”讀書人覺得這不是個問題,就不假思索地說:“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丟了戟,得到一條矛(亡戟得矛)得失相當嘛,不會受處罰的.。”
讀書人說完,頭也不回地走了。齊軍士兵仍然不放心,他認為,一個書生哪里會懂軍中法規,搖搖頭,嘆口氣,仍感到十分為難。他心情沮喪地站在原地發呆。突然,他隱隱聽到遠處傳來陣陣鑾鈴聲響。
原來是鎮守高唐的齊國大夫經過這里。齊軍士兵向大夫報告了亡戟得矛的過程,然后問,是否可以回營。齊大夫大怒,訓斥道:“戟是戟,矛是矛,兩者不能相抵,你等著受軍法懲處吧。”
這位士兵不愿受軍法懲治,此時戰事齊軍漸漸不支,紛紛后退。這位齊軍卻堅持作戰。他的同伴勸他一同逃命,他悲壯地說:“與其回去受軍法處置而死,還不如多殺幾個敵人,戰死沙場乃是戰士的本色。”他說完,抱著必死的決心返身投入戰斗,直至戰死。
經典成語故事7
【注音】qī shēn tūn tàn
【出處】豫讓又漆身為厲,滅須去眉,自刑以變其容。……又吞炭為啞,變其音。 《戰國策·趙策一》漆身為厲(癩),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 《史記·刺客列傳》
【解釋】漆身:身上涂漆為癩;吞炭:喉嚨吞炭使啞。指故意變形改音,使人不能認出自己。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豫讓吞炭、吞炭漆身
【同韻詞】乘疑可間、口含天憲、抬頭不見低頭見、懷鉛提槧、連綿不斷、窮極則變、把持包辦、盛筵必散、精神渙散、玉樓金殿。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春秋末期,晉國內亂,大夫趙襄子殺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家將豫讓發誓要殺趙襄子,他潛入趙襄子的宅內行刺未遂。趙襄子佩服他的義氣把他放了。第二次他把全身漆成癩子,然后吞下燒紅的炭使聲音變啞,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殺。
【成語舉例】故豫讓以眾人報范中行,而漆身吞炭以復趙襄子之仇。 唐·李翱《與本使李中丞論陸巡官狀》
經典成語故事8
【拼音】ràng zǎo tuī lí
【典故】年數歲時,祖母集諸孫侄,散棗栗于床。群兒競之,泰獨不取。《南史·王泰傳》《后漢書·孔融傳》年四歲時,每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注引《融家傳》
【釋義】小兒推讓食物的典故。比喻兄弟友愛。
【用法】作定語、賓語;指兄弟友愛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讓梨推棗
【同韻詞】斗怪爭奇、積甲山齊、繁鳥萃棘、百端交集、地主之儀、豹死留皮、無庸置疑、一資半級、壽享期頤、河魚腹疾、......
【成語故事】南北朝時期,王泰幼年時,祖母給他們分棗子和栗子,他不去參與爭搶而是等他們拿完后自己再吃剩下的。漢朝時期的.孔融4歲他與兄弟吃梨時,他從不挑大梨吃,而是把大梨讓給大人們吃,家人都夸他很懂事
【成語舉例】讓棗推梨,長罷歡愉之日。《南史·梁武陵王傳》
經典成語故事9
篳路藍縷
春秋時,小小鄭國,地處晉、楚兩大國之間。北方的晉國和南方的楚國,為了爭奪鄭國,矛盾很大。鄭國既害怕楚國,也不敢得罪晉國,處境十分為難。
《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那年春天,楚國攻打鄭國,鄭國抵擋不住,只得向楚國求和。晉國得到消息,立刻派兵抗楚救鄭,目的是要把鄭國爭取過來,使他歸附晉國。可是晉軍還沒渡過黃河,鄭國已經屈服,楚軍也準備勝利回師了。晉軍的中軍主將荀林父等部分將領,便主張停止進軍。而中軍副將先縀和另一部分將領卻不同意,于是發生了爭執。
晉軍暫駐在敖、郱二山之間。鄭國派人到晉軍營中去聲明:“我們鄭國向楚國求和,不過是為了不致亡國,絲毫也沒有對晉國不友好的意思。”還說:“楚軍輕而易舉地得了勝利,因此驕傲了,部隊也放松戒備了。你們如果趁此追擊,加上我們從旁助戰,定可把楚軍打得大敗。”先縀高興地說:“對呀,打敗楚軍,奪回鄭國,正是時候了!”下軍副將欒書說:“不行,楚國經常教誡全國軍民,要發揚他們祖先‘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勤儉建國,艱苦奮斗。有什么理由說他們驕傲了,放松戒備了?況且鄭國勸我們攻打楚軍,其實也并不是真心向著我們。要是我們打勝了,他固然會討好我們,要是楚軍打勝了,他還不是又要向楚國投降。我們怎么可以相信鄭國的話呢?”
上述欒書這段話中“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是什么意思呢?篳,是荊、竹、樹枝之類;路,同“輅”,就是大車。篳路,是用荊竹樹枝等編制成的大車,或者叫做柴車;藍縷,即“襤褸”,破爛的`衣服。啟,就是開。這句話是說,駕著柴車,穿著破衣,去開發荒山野林。相傳楚國當初就是以這樣的精神創建起來的。
形容儉樸的創業生活和艱苦的奮斗精神,就可以用“篳路藍縷”。
經典成語故事10
危在旦夕
太史慈是三國時期吳國的著名將領,他年輕的時候就武藝高強,很有心計,遠近聞名。當時大名士北海相孔融聽說了太史慈這個年輕人,對他非常欣賞,認定他是難得的奇才,很想與他結交,于是便多次派人去看望他的母親,并向他的`母親贈送了豐厚的禮物。這讓太史慈的母親非常感動。
當時還是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風起云涌,孔融為防侵擾,出兵屯駐都昌這個地方,結果被黃巾軍管亥包圍,情勢十分危急。正好太史慈由遼東回家,母親便命他去救助孔融。她說:“你和孔融并不認識,但是他在你走后,派人非常周到地照顧我的生活。今天他被敵軍圍困,你應該趕緊去救他啊!”
太史慈趕到都昌城下,趁夜間找機會進入城內,拜見孔融。孔融便派太史慈去找劉備搬救兵。太史慈來到平原,對劉備說:“我與孔融非親非故,但都是講道德仁義的人。今管亥暴亂,孔融被圍,危在旦夕。您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因此孔融讓我冒著生命危險突出重圍向您求救。”劉備聞言,恭敬地回答:“孔融知道這人世間有我劉備這個人嗎?太看得起我了。”劉備于是立即調遣精兵三千跟隨太史慈馳救都昌,黃巾軍聽說有救兵前來,便四散而去。
成語“危在旦夕”本意是指危險就在早晚之間;后來人們常用它來形容危險就在眼前,情況十分緊急。旦夕,早晨到晚上。
經典成語故事11
【出處】《諧語》:蘇曰:貧家無闊藁薦,與其露足,寧且露手。佯謂人曰:“君觀吾儕,有頃刻離筆硯者乎?至于困睡,指猶似筆也。”小兒子不曉事,人問:“每夜何所蓋?”輒答云:“蓋藁薦。”嫌其太陋,撻而戒之曰:“后有問者,但云蓋被。”一日,出見客,而薦草掛須上,兒從后呼曰:“且除面上被!”──所謂“作偽心勞日拙”者也。
蘇東坡說:有一個貧窮漢,夜里睡覺連一領寬闊的草墊席子都沒有。他想,與其露著腳,還不如露著手,便假裝對人們說:“您看我們,有一時一刻離開筆硯的時候嗎?即使在睡覺的時候,我們的手指也還像筆一樣露在外頭。”
貧窮漢有個兒子不懂事。人們問他:“你們家每天夜里蓋什么睡覺呀?”他立刻回答說:“蓋草墊席子。”貧窮漢嫌太寒傖,就把孩子打了一頓,又告訴他說:“以后如有人再問你,就說是‘蓋被子’!”
有一天,貧窮漢出外會見客人,有一根墊席的茅草掛在他的胡子上。兒子急忙跟在身后呼叫著說:“趕快把你臉上的被子拿下來!”──這就是所謂“作偽心勞日拙”的`例證呀。
后人用這則寓言說明這位貧者和孔乙己一樣,本來很窮,卻要裝作富有,結果,欲蓋彌彰,心勞日拙,更加露出可憐的窮酸相。這種貧者和一般的窮人不同,他們或剛剛破落,富人乍窮;或讀書難覓功名,窮困潦倒。經濟上雖已貧困,思想上卻還在做富貴的迷夢,因此常常演出這種使人既可笑又可憐的悲劇。
經典成語故事12
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兩個節度使起兵反對宋朝。宋太祖親自出征,費了很大勁兒,才把他們平定。為了這件事,宋太祖心里總不大踏實。他冥思苦想,終于想出了一條計策。
過了幾天,宋太祖在宮里舉行宴會,請石守信、王審琦等幾位老將喝酒。酒過幾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監退出。他拿起一杯酒,說:“我要不是有你們幫助,也不會有現在這個地位。但是你們哪兒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難處,還不如做個節度使自在。”
石守信等人聽了十分驚奇,連忙問這是什么緣故。宋太祖說:“這還不明白?皇帝這個位子,誰不眼紅呀?”
石守信等聽出話音來了。大家著了慌,跪在地上說:“陛下為什么說這樣的話?現在天下已經安定了,誰還敢對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搖搖頭說:“對你們幾位我還信不過?只怕你們的.部下將士當中,有人貪圖富貴,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想不干,能行嗎?”
石守信等聽到這里,感到大禍臨頭,連連磕頭,含著眼淚說:“我們都是粗人,沒想到這一點,請陛下指引一條出路。”
宋太祖說:“我替你們著想,你們不如把兵權交出來,到地方上去做個閑官,買點田產房屋,給子孫留點家業,快快活活度個晚年。我和你們結為親家,彼此毫無猜疑,不是更好嗎?”
石守信等齊聲說:“陛下給我們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遞上一份奏章,說自己年老多病,請求辭職。宋太祖馬上照準,收回他們的兵權,賞給他們一大筆財物,打發他們到各地去做節度使。
歷史上把這件事稱為“杯酒釋兵權”(“釋”就是“解除”)。
經典成語故事13
【漢語拼音】pú pú dào tú
【近義詞】:旅途勞頓、風塵仆仆
【反義詞】:跋山涉水
【成語出處】清·嚴如熤《三省邊防備覽·策略》:“如客店必照例造報月一陳核,則仆仆道途,不勝其苦矣。”
【成語解釋】奔走于道路。形容途中勞頓。
【仆仆道途造句】它嫂平安,惟它兄仆仆道途,不知身體如何耳。
【仆仆道途的成語故事】
《三省邊防備覽》的特點決定了其在研究清代秦巴山區的歷史狀況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中國古代的交通是在明清時期發展得最為完備,但對于交通的記載多關注一些大道,而對于內地區域間的.交通特別是山區的交通多有忽略。在清代澹漪子所輯的《天下路程圖引》中記載的川、陜、鄂的交通路線主要為長江和漢水信道以及武關道。
經典成語故事14
拭目以待
三國時期,曹操勢力強大,嚴重威脅著江東的孫權和荊州的劉備。孫權和劉備準備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曹操。于是,諸葛亮帶著劉備聯合孫權的使命來到了東吳。
當時曹操給孫權發來了檄文,對東吳以武力相威脅。孫權就召集群臣商量對策,并且邀請諸葛亮一同參加。孫權的謀士張昭主張向曹操投降,便首先跳出來向諸葛亮發難。張昭說:“先生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而管仲作為齊桓公的相國,治國有方,稱霸于諸侯;樂毅扶持微弱的燕國,讓它變得越來越強大。劉備在沒有得到先生相助的時候,尚且能縱橫天下,割據城池;可是得了先生以后,卻見曹兵一出,便棄甲拋戈,望風披靡,如今失地無數,連
安身的處所也將沒有了。難道管仲樂毅,也是這樣的嗎?現在,那些朝廷大臣和山林隱士,對你幫助劉備復興漢室、除去曹操都在拭(shì)目以待呀!”諸葛亮聽了,笑笑說:“大鵬一飛沖天,哪里是燕雀之類的小鳥所能了解的。軍事上的'事,就如同給一個人治病一樣,開始時只能用稀粥調養,用溫和的藥治療;等到他身體好些的時候,才能用肉食進補,同時下猛藥治療。目前劉備雖然還不夠強大,卻使夏侯惇(dūn)、曹仁等心驚膽戰。就是管仲、樂毅用兵,也不過如此吧?”
后來,人們用“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十分殷切,也表示確信某件事物會出現。拭,擦;待,等待。
經典成語故事15
【拼音】shí shǎo shì fán
【典故】先是,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許)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晉書·宣帝紀》
【釋義】每日吃飯很少,可是處理的事務非常繁重。形容工作辛勞,身體不佳。
【用法】作謂語;形容身體衰弱,不堪承受繁重任務
【結構】聯合式
【近義詞】食少事繁
【同韻詞】臨別贈言、討流溯源、相視無言、渴驥奔泉、面方如田、抵足而眠、滿紙空言、自食其言、杯酒釋兵權、并為一談、......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每天都是廢寢忘食地工作,劉備關心他問他一天的'起居飲食情況,能吃多少米,諸葛亮答道:“只吃三四升米。每天要親自處理20多宗各種軍事問題。”劉備逢人就夸諸葛亮吃得少而處理的時期很繁多
【成語舉例】既而又因感激三顧,許人驅弛,食少事煩,至死方已。 清·金圣嘆《西廂記序》
【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成語故事09-10
經典的成語故事06-04
成語故事11-19
經典成語故事11-04
《安步當車》的成語故事08-31
剪須和藥的成語故事08-31
驥伏鹽車的成語故事09-11
以羊易牛的成語故事09-11
萇弘化碧的成語故事12-15
握粟出卜成語故事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