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成語故事
有關成語故事1
含義: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典故:南北朝時期,南朝梁文學家丘遲奉命對投靠了北魏,率軍抗梁原梁朝武將陳伯之進行勸降,寫下一篇《與陳伯之書》,其中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描寫了江南春色,勾起了寄居在朔北沙漠中的陳伯之緬懷故國的情懷。陳伯之接到這封勸降書后,立即率部歸降了梁朝。
《與陳伯之書》是歷來勸降書中的代表作,丘遲是當時吳興烏程人,也就是現今的浙江湖州哦。
有關成語故事2
東漢末年,董卓在朝中專權,魚肉百姓,無所不為。各州郡的割據勢力紛紛起兵討伐董賊,推舉袁紹為盟主。袁紹自稱車騎(jì)將軍,率領群雄,直逼長安。
一天,袁紹的一位謀士對袁紹說:“您想討伐董卓,必須有一塊容身之地,否則難免受人所制。冀(jì)州之地,人民富庶,糧草充足,而冀州牧韓馥(fù)又沒什么才能。您為什么不想辦法把冀州奪過來,作為養兵之所呢?”
“哎呀呀,你說得太好了。若能奪取冀州,有了充足的糧草,我的兵馬一定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擴充。這對我實在太有利了。”
袁紹采納了謀士的建議,一方面秘密命令公孫瓚(zàn)率隊佯(yáng)作攻打冀州,一方面派遣自己的外甥陳留、高干勸韓馥歸順自己,拱手獻出冀州。
韓馥面對不利局勢,仔細地想了一陣。他知道自己的才能和威望都不如袁紹,眼下又有重兵威脅,所以只好同意讓出冀州,也好保全性命。但是他把這個想法對部下講了,反對的呼聲卻很大。很多將領對韓馥說:“咱們冀州兵強馬壯,貯存的糧食足夠吃十年;而袁紹的人馬也就是一群窮軍孤客,依靠我們喘出來的'氣活著,又如同吃奶的孩子托在我們手上,假如給他斷了奶汁,他立刻就會餓死。我們憑什么要把冀州白白讓給他?”
韓馥說:“我是袁家的老部下,論才能又遠遠比不上袁紹。我把位置讓給賢者,也是古人所贊成的,你們為什么要從中作梗呀?”
韓馥的大將們還是不服氣,他們提出把兵馬開回來,與袁紹進行決戰。可是韓馥說什么也不答應,一心要把冀州讓出去。他派自己的兒子帶著冀州牧的印綬,去見袁紹,表示投降的誠意。
袁紹得了冀州,實力大大增強,心里卻容不得韓馥。到后來,韓馥受盡了袁紹的逼迫,自殺而死。
有關成語故事3
“畫虎類犬”看字就知道畫出來的老虎好像一只狗的樣子,畫虎不成反倒像狗,用來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倫不類。這個故事出自東漢時期的名將馬援對自己晚輩的訓斥信中。同義詞“刻鵠類鶩”的。這個詞我們用的`少,還是不錯的,可以學一下,有點類似“邯鄲學步”的樣子,模仿不到位最后丟了原有的東西。
有關成語故事4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戰,當時項羽大敗章邯。這場戰爭有兩個意義: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農民軍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二是項羽由一個將軍一躍成為聯軍統帥,戰爭開始由滅秦之戰逐漸向楚漢戰爭轉變。
【堅壁清野】這個成語出自《三國志·魏書·荀傕(yù)傳》。
東漢末年,曹操在鎮壓黃巾軍占領了兗(yǎn)州地區后,雄心勃勃地準備奪取徐州要地。
那時,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有個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為避董卓之亂遷居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他看出袁紹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門下。曹操大喜,任命他為司馬。從此,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出謀劃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謙病死,死前將徐州讓給了劉備。消息傳來,曹操奪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著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說道:“當年漢高祖保住關中,光武帝劉秀據有河內,他們都有一個鞏固的根據地,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所以成了大業。如今將軍不顧兗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兗州的軍隊留多了,則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呂布此時乘虛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兗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兗州盡失,徐州未取。”他還指出,“眼下正值麥收季節,聽說徐州方面已組織人力,搶割城外的麥子運進城去。這說明他們已有了準備,一旦有風聲傳來,他們必然會加固防御工事,轉移全部的物資,一切準備就緒迎擊我們(原文為:‘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這樣,你的兵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東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軍隊就會不戰自潰。”
曹操聽了荀傕的話,十分佩服,從此集中兵力,很快打敗了呂布。后來,又打敗了劉備,占據了徐州。
“堅壁清野”:堅壁,是加固城墻和堡壘;清野,是將野外的糧食、財物收藏起來。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資全部轉移,叫敵人既打不進來,又搶不到一點東西,因而站不住腳。這是對付優勢之敵的一種作戰方法。
【揭竿而起】這個成語出自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云縣)去防守邊疆。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里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余的壯丁。這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字涉),是個雇農;另一個叫吳廣,是個貧農。他倆原來并不認識,現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陳勝、吳廣一行往北拼命趕路,一點也不敢耽誤。因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可是,他們剛剛走了幾天,才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只好扎了營,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說:“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為老百姓除害。”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并商定借著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群眾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后提著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了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著陳勝、吳廣一塊兒干。大伙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將項燕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占領了。大澤鄉的農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里投軍。
人們將“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簡化成“揭竿而起”這個成語,比喻高舉義旗,起來反抗。多泛指人民起義。
一夫當關
故事:《史記》載:公元前207年劉邦入咸陽,“守函谷關,項羽至,不得入。”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形勢,由此可見。古代,還有幾個與函谷關有聯系的成語故事。
【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制勝】戰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者,以奇勝。”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有關成語故事5
成語故事這本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里面的成語都教會了我許多道理,下面,就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守株待兔》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凡事不能不勞而獲。要靠自己的雙手努力,去賺錢、去干活,過安生的日子。不要像《守株待兔》上的農民那樣,交到一次好運后就覺得還會再交一次好運,再一次到上次交好運的地方等著好運再一次的到來,那是不可能的。
《拔苗助長》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了做事不能心急,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還有一個成語故事是《三人成虎》告訴了我不能輕信謠言、不能因為有許多人說出謠言就相信他們說的是真話,相信他們這些壞人造出的謠言,反而害了好人不說,還會遭到天下百姓的咒罵。
生活中隨處都有一些道理,遵守這些道理,你一定能做一個好人。
有關成語故事6
(一)【買櫝還珠】傳說楚國有個珠寶商到鄭國去賣珍珠,為了吸引顧客,他做一個很漂亮的用名貴木料做成的盒子,匣子還鑲嵌著寶石和翡翠,看起來十分華貴。一個鄭國的買主抱著珍珠匣子便以高價買下,打開匣子取出珍珠還給楚國商人。
比喻沒有眼力,取舍不當。
(二)【疑鄰盜斧】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于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
后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三)【拔苗助長】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里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么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里卻很高興。回到家里還夸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里去看,發現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四)【不可救藥】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
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后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五)【黔驢技窮】從前貴州一帶沒有毛驢,有一個好事者從北方運來一頭毛驢放到山腳下吃草,山上的老虎發現了這個怪物,開始只有遠遠的望著,然后慢慢地靠近毛驢,被毛驢大叫嚇了一跳,最后發現毛驢只能用蹄踢,再也沒有別的本事就跳上去飽餐一頓。
黔:今貴州省一帶;技:技能;窮:盡。比喻有限的一點本領也已經用完了。
(六)【對牛彈琴】古代音樂家公明儀每次彈琴時,他的琴聲引來很多鳥兒與蝴蝶。當看到水牛在吃草,就對水牛彈奏幾曲,結果水牛無動于衷地走開,公明儀大嘆:“對牛彈琴,一竅不通。”
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么。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七)【南轅北轍】戰國時期,魏安王決定攻打趙國都城邯鄲,大臣們都反對他,季梁給他講一個故事:太行山的一個人駕車準備到楚國去,但他卻堅持往北走,這樣越走越遠。爭霸不是靠打仗,而是靠贏得民心,靠打仗就像南轅北轍一樣。魏安王決定不打仗了。
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八)【東施效顰】說春秋時候,越國有個名叫西施的姑娘,她非常美麗、漂亮,一舉一動也很動人。他有心口疼的疾病,犯病時總是用手按住胸口,緊皺眉頭。因為人們喜歡她,所以她這副病態,在人們眼里也嫵媚可愛,楚楚動人。
西施的鄰村有個丑姑娘叫東施,總是想方設法打扮自己。有一次在路上碰到西施,見西施手捂胸口,緊皺眉頭,顯得異常美麗。她想難怪人們說她漂亮,原來是做出這種樣子。如果我也做這個姿勢,肯定就變漂亮了。于是她模仿西施的病態。結果人們見了原來就丑的她,現在變成這種瘋瘋癲癲的樣子,象見了鬼一樣,趕緊把門關上。
(九)【癡人說夢】從前一個外國和尚到一座中國廟里燒香,廟里的小和尚問他何姓及來自何國,外國和尚不懂他的話,跟著說何姓何國人。小和尚向住持報告外面來了何國一個姓何的和尚。眾和尚紛紛出來看熱鬧,搞得大家啼笑皆非。
原指對癡人說夢話而癡人信以為真。比喻憑借荒唐的想象胡言亂語。
(十)【患得患失】春秋時期,孔子經常與學生討論為人的'問題,他說:可鄙的庸俗低級的家伙不能與之同事,當他沒得到權勢或好處時,他生怕得不到就想方設法得到。而當他得到時,卻又怕丟失掉。像這樣的人都是利欲熏心,處處為個人打算,什么壞事都能干得出來。
患:憂患,擔心。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很重。
(十一)【自相矛盾】戰國時期,大思想家韓非子曾講有一個賣矛和盾的人,見人推銷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沒有穿不透的東西;一會又向人推銷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堅硬的盾,沒有什么東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問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后抵觸。
(十二)【井底之蛙】一口廢井里住著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邊碰上了一只從海里來的大龜。青蛙就對海龜夸口說:“你看,我住在這里多快樂!有時高興了,就在井欄邊跳躍一陣;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磚洞邊一回。或者只留出頭和嘴巴,安安靜靜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軟綿綿的泥漿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適。看看那些蝦,誰也此不上我。而且,我是這個井里的主人,在這井里極自由自在,你為什么不常到井里來游賞呢!”
那海龜聽了青蛙的話,倒真想進去看看。但它的左腳還沒有整個伸進去,右腳就已經絆住了。它連忙后退了兩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訴青蛙說:“你看過海嗎?海的廣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止千來丈。古時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并不漲了多少;后來,八年里有七年大早,海里的水,也不見得淺了多少。可見大海是不受旱澇影響的。住在那樣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樂呢!”井蛙聽了海龜的一番話,吃驚地呆在那里,再沒有話可說了。
(十三)【量體裁衣】南朝齊國官員張融深受齊太祖蕭道成的器重和寵愛,說他是“不可無一,不可有二。”一次派人給張融送一件舊衣服,說是自己以前穿的,現叫裁縫根據他的身材改做好了,一定會合身的。張融收到后非常感激齊太祖的知遇之恩。
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實際情況辦事。
(十四)【鷸蚌相爭】趙國將要討伐燕國,蘇代(戰國時策士,縱橫家蘇秦的弟弟)替燕國游說趙惠文王,講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來的時候經過易水,恰好看到蚌出來曬太陽。鷸趁機啄蚌的肉,蚌把兩扇介殼一閉就夾住了鷸的喙。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蚌也針鋒相對地說:‘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夾住不放),就有死鷸。’兩者誰也不肯罷休,這時過來一個漁父把兩者一起拎走了。”燕趙相對抗,都搞得很疲勞,我恐怕強大的秦國正在扮演漁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慮。惠文王贊同蘇代的意見,停止對燕國用兵。
(十五)【螳螂捕蟬】春秋時期,吳王壽夢要攻打楚國,并禁止大臣提反對意見,有一個大臣的兒子聽說后,帶上彈弓到王宮花園去打鳥。吳王問他干什么,他說在看螳螂捕樹上的蟬,而黃雀在后面等著吃螳螂。吳王覺得自己的處境同螳螂差不多,就只好取消計劃。
螳螂捕蟬,志在有利,不知黃雀在后啄之。蟬:知了。螳螂捉蟬,不知潛在危險。比喻目光短淺。
有關成語故事7
戰國時候,宋國有個農民種了一塊地。栽下禾苗后,他希望它很快長高。結出果實。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但禾苗長得很慢,他心里非常著急。怎樣才能讓禾苗盡快長高呢?
天氣很好,艷陽高照,他到地里去把禾苗一一拔高。回家后,他很得意地對家里人說:“累死我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的兒子到地里一看,禾苗全枯死了。
有關成語故事8
羊續懸魚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羊續傳》
東漢吳帝時,江夏郡發生兵變,叛軍頭目趙慈率部殺害了南陽太守秦頡。漢靈帝獲悉后,調派羊續到南陽擔任太守,并平定叛亂。
叛亂平定后,羊續馬上整頓吏治,懲辦了幾個貪贓枉法的官員,受到南陽百姓的擁戴。羊續克己奉公,以身作則,清廉自守。南陽的官吏見太守如此節儉,也紛紛收斂,不敢大肆浪費,南陽的風氣很快好了起來。
有一天,南陽府丞得到了幾尾活鯉魚,給羊續送來一尾,羊續知道他是好心,沒有當場拒絕。但他知道如果別人知道自己收下府丞的魚,就會送來別的東西。于是,他把魚縛在一根繩子上,掛在庭中。過了幾天,府丞又給羊續送來一條活魚,羊續便拿出上次送的那條已風干的`魚說:“你上次送給我的魚還沒吃呢,怎么好意思再收你的魚呢?”府丞當然明白羊續的意思,便紅著臉走了。
有關成語故事9
【一葉障木】是個成語,它所說的故事是楚國有個書呆子。家里很窮。一天從書上看到‘‘如果得到螳螂撲捉知了時用來遮身的那片葉子,就可以把自己隱蔽起來,誰也看不見’于是他就在樹林轉,尋找螳螂遮身的葉子。終于他看到了螳螂遮身的葉子了。他撲了上去,但是那片葉子掉地上和其它的葉子混在一起了,找不到那片葉子,他只好把全部葉子帶回家了。怎樣才能找到那片葉子呢、他只好一片一片放在頭上問老婆看不看的見他,最后,他老婆被問煩了,就說看不見。他樂壞了。就用葉子遮住自己,來到街上。當著店主的`面拿店里的東西。店主奇怪極了。就把他送官府了,當官府知道了原因后,就哈哈大笑,把他給放了。
讀了這個故事,你是不是感到很有趣。這么一個故事用四個字就概括了,讓我們一看這四個字,就知道它是什么故事。這個成語用我們現在的解釋是指一個人看不到事物的全貌。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個成語都是一個故事。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學習知識、積累優美的語言。所以讓我們一起去看成語故事吧。
有關成語故事10
方寸已亂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三國時期,有一位名士叫徐庶,在劉備那里當軍師。曹操一心想網羅他,但都被拒絕了。于是,曹操采用程昱的計謀,把徐庶的母親騙到曹操軍營,讓徐庶寫信叫她兒子歸順曹操。但徐母是個深明大義的女人,她知道曹操有篡奪漢朝天下的野心,所以不肯寫信。
程昱沒有辦法,便騙得徐母的筆跡,摹仿了一封假信派人送到駐守新野的徐庶手中。徐庶接到這封信后,知道母親被曹操騙去作為要挾,心中非常慌亂焦急,指著自己的心對劉備說:“我本來想憑著這方寸之心,助你共圖興漢除暴的'事業,可是我的母親被曹操俘去,我的方寸已亂,不能再輔佐你了,請你另求高賢,共圖大業。”
后來,他推薦了隱居南陽臥龍崗的諸葛亮,自己便赴曹營尋母去了。
有關成語故事11
今天,我看了一本書,叫今天,我看了一本書,叫《成語故事》。讀了幾篇后,我深有感觸,里面有些人令我覺得好笑,也有些人可以成為我的榜樣,是我受益匪淺。我來給你們講幾個吧!
⒈杯弓蛇影。
這個故事大致是說一位名叫杜宣的主薄誤把映入杯中的弓當成了蛇,但那是縣令請他喝酒,他不敢不飲,只能硬著頭皮把酒喝了下去,最后產生了心病,總覺得肚子疼,什么藥都沒用。這則故事比喻的是一個人因產生錯覺而疑神疑鬼,自己嚇自己。我覺得其實我們也是這樣,看完恐怖片,總感覺背后或身邊有什么,心情也變得十分慌張,所以,不管遇上什么事都要心平氣和的去面對,這樣才不會被所謂的“鬼”嚇到
⒉拔苗助長
這則故事主要講的是在戰國時期,有一位宋國的農夫,他擔心自己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去看,幾天過去了,禾苗似乎一點都沒有長高,他心急如焚。一天,他想到了一個辦法,便立刻沖進田里,把禾苗一顆顆的拔高了許多,經過一天的時間,他終于把所有的禾苗都拔高了一大截。回到家,他氣喘吁吁地說:“今天累死我了,我幫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他兒子聽后,急忙跑向田地,一看!果然,禾苗全都枯死了。這個故事給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好笑,農夫破壞了禾苗的.生長規律,硬是把它們都拉高,結果卻聰明反被聰明誤,禾苗全枯死了,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定不能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如果強求速成,反而會把事情搞砸。
一片片沉甸甸的故事,充滿著一個文化人對祖國歷史所做的智者的反思,是那么深沉…………
有關成語故事12
在這個假期里學了兩個成語,是守株待兔和塞翁失馬這兩個成語。守株待兔的意思就是守著樹樁等兔子自己撞上來。形容不努力,只想不勞而獲,也比喻死守經驗,不知變通。
守株待兔有一個故事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非常懶的農夫,但是他一直很快樂。有好幾天在偷懶,正好有一天他正坐在一棵又高又大的樹下,樹旁邊還有一筐蘋果。這個農夫一邊吃蘋果一邊休息。突然,一只小白兔看見蘋果就想吃蘋果了,可是兔子沒看路,所以一不小心撞到了樹樁上。農夫轉過頭看見了一只兔子,兔子的脖子都撞斷了,蹬了兩下腿就死翹翹的了。
農夫看到這一幕,高興極了,他馬上沖上去撿起兔子心里美滋滋的“哈哈,沒費一點勁兒就撿到一只肥美的兔子,看來是我交了好運啊!還種什么田呢?我以后就坐在這個樹樁旁,等兔子撞上來好了!”
第二天,農夫沒心思干活了。他把鋤頭和沒耕好的田擱在一邊,一心守著那個樹樁,等著兔子撞上來。結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沒等到,可他還是不罷休,心想“也許明天就有兔子撞上來了!”
就這樣,農夫在樹樁旁等了一天又一天,田地里的莊稼都枯死了,他也不關心。不過,從那以后,再也沒有兔子撞上那個樹樁了。
這個故事講完了,還有塞翁失馬的故事,意思是:比喻雖然一時收到挫折,也許以后會因此得到好處。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
故事是:在古時候,邊塞地區住著一位老翁,他見多識廣,遇事沉著冷靜,而且很有遠見。
有一天,塞翁養的一匹馬無緣無故跑到了塞外去了。左鄰右舍聽說了這間事,紛紛跑來安慰他,勸他不要傷心。塞翁不以為然地笑了笑,對大家說:“丟了匹馬未必是壞事啊,為什么大家斷定這件事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
過了幾個月,好事果然發生了。那匹逃跑的馬居然從塞外跑回來了,還帶回來幾匹胡人的駿馬。于是,大家又紛紛跑來祝賀塞翁,夸他有遠見。
看著大家,塞翁卻搖了搖頭,憂慮地說:“不能高興得太早,這件事很可能會給我們帶來災禍呀!”
家中添了幾匹駿馬之后,塞翁的兒子很好奇。他騎上駿馬,試著跑了跑。駿馬看見新主人,便不聽話,就把塞翁的兒子的腳摔傷了。
大家聽說后紛紛來安慰他,塞翁又一次不以為然地笑了笑,對大家說:“我兒子的腳摔傷了,也未必是壞事,或許是好事呢?”
又過了幾天,戰爭來了。好多人為了國家犧牲了性命,可是塞翁的兒子腳傷了所以在家里沒去充軍。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有關成語故事13
聞雞起舞
“聞雞起舞”的雞是指雞鳴,舞是舞劍、習武。它說的是晉代人祖逖的故事。
祖逖不怎么講究儀表,但卻胸有大志。起初他不喜歡讀書,后來發憤攻讀,學問大有長進,他與劉琨一道擔任過司州主簿,感情很好,夜里經常同蓋一床被子談論國家大事,談到激動的'地方,即使是半夜也要坐起來。
一次半夜里忽然聽到雞叫,祖逖踢醒劉琨說:“這是吉祥的聲音呀!”邊說邊下床,走到院子里舞起劍來。
晉元帝時,祖逖任豫州刺史,北伐渡江之際,他叩著船槳發誓說:“不收復中原而再渡江返回者,誓不為人!”渡江以后,他率領部下與石勒的軍隊相持,收復了不少失地,恢復了東晉黃河以南的許多領地。
“聞雞起舞”,后來形容有志之士及時奮發自勵。
有關成語故事14
猴是十二生肖之一,你知道與猴子有關的成語故事有哪些嗎?
沐猴而冠
項羽據關中后,當時有人勸項羽仍在咸陽建都,因為“這里關中地區,有險可守,而且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奠定霸業。”項羽看看秦宮都已燒毀,殘破不堪,同時又懷念故鄉,一心想回東方,便說:“人富貴了,應歸故鄉,富貴不歸故鄉,好比錦衣夜行,誰看得見?”。勸說者說:“都說楚人是戴著帽子的猴子,愚笨不堪,現在想來果然如此。” 項羽聽說了,烹殺了那個游說的人。
后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或是譏嘲為人愚魯無知空有表面。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朝三暮四
宋國有一個養猴的老人,喜歡猴子,把它們成群養著,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意。養猴的老人寧可減少他與家人的食物也要滿足猴子的需求。不久,他家里的糧食缺乏了,他將限定猴子的食物的數量。但又怕猴子不順從自己,就先欺騙猴子說:“給你們橡實,早上三顆然后晚上四顆,夠嗎?”猴子們都站了起來并且十分惱怒。他又說:“給你們橡實,早上四個,晚上三個夠了吧?”猴子都非常高興然后一個個都趴在地上。
原來比喻用詐術欺騙人,后來用以比喻常常變卦,反復無常,變化多端,捉摸不定。
殺雞儆猴
有個耍猴戲的,新買了一只受過訓練的猴子。這猴子可機靈了,他一聽到鼓聲就會跳舞,一聽到鑼聲就會翻斤斗,可是就不聽新主人的指揮。耍猴戲的使勁打鼓,使勁敲鑼,猴子眨眨眼睛,一動也不動,只做沒聽見。耍猴戲的想了個法子,他抓了一只公雞來,對著公雞又打鼓,又敲鑼。公雞怎么會演戲呢,它聽到鼓聲鑼聲早嚇呆了,蹲在地上動也不敢動。耍猴戲的拿起一把刀,一刀把公雞宰了。這一下可把猴子嚇壞了。耍猴戲的一打鼓,它就連忙跳舞,一敲鑼,他就連忙翻斤斗,一點兒也不敢含糊。“殺雞嚇猴”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懲罰一個不相干的人,來威脅另一個人,可以說是“殺雞儆猴”。
后比喻用懲罰一個人的.辦法來警告別的人。
尖嘴猴腮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第三回寫道:“象你這尖嘴猴腮,也該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吃。”形容人相貌丑陋粗俗。通常用作貶義詞。
猿猴取月
傳說古代波羅奈城有五百獼猴,有一天五百獼猴游行林中,見樹下井中有月亮的倒影,獼猴王就對所有的獼猴說:“今天月亮掉到井里,我們大家得想辦法撈出來掛到天上去。”于是這些猴子就在樹一只接一只地往井中延伸,結果樹枝斷,全部落井。
比喻愚昧無知。也比喻白費力氣。
猴年馬月
根據干支歷法,猴年12年一個輪回,馬月也是12個月一個輪回,“猴年馬月”的周期是12年。指某些事情的前景尚未可知,也指事情未來的結果無法預料,泛指未來的歲月。
棘刺母猴
燕王到處張貼榜文,征求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有個衛國人來應征,自稱能在荊棘的尖刺上雕刻出活靈活現的猴子。燕王聽說他有這樣超群的技藝,高興極了,立刻給他極其豐厚的待遇,供養在身邊。過了幾天,燕王想看看這位巧匠雕刻的藝術珍品。那個衛國人說:“國君要是想看的話,必須依我兩個條件:一,半年之內不入后宮與后妃歡聚;二,不喝酒,不吃肉。然后選一個雨睛日出的天氣,在半明半暗的光線中,才能看到我在棘刺尖兒上雕刻的猴子。”燕王一聽這些條件,沒法照辦,只能繼續用錦衣玉食把這個衛國人供養在內宮,卻始終沒有機會欣賞到他刻制的珍品。
在棘刺尖端雕刻的獼猴。形容欺騙的勾當或艱難的事業。
猴子搏矢
吳王乘船到長江沿岸的一座猴山游玩,很多猴子見人來了就害怕地逃跑,惟獨一只猴子從容不迫地跳來跳去,在吳王面前表現它的靈巧,吳王拿起弓箭射它,它靈巧接住了箭。吳王命令助手們齊射,那只想表現的猴子最終給射殺了。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就是愛出風頭,賣弄自己,生怕別人不了解自己的特長,殊不知這樣很不好,就像猴子搏矢,容易把自己給賣弄沒了。
有關成語故事15
選自《淮南鴻烈集解》。《淮南鴻烈》西漢淮南王劉安 等人所著。文本中的一個典故,后衍生為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東漢班固的《通幽賦》,有一句“北叟頗知其倚伏”的話,即提示了它的寓意。靠近邊塞的地方,住著一位老翁。老翁精通術數,善于算卜過去未來。有一次,老翁家的一匹馬,無緣無故(大概是雌馬發情罷)掙脫羈絆,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鄰居都來安慰他,他心中有數,平靜地說:“這件事難道不是福嗎?” 幾個月后,那匹丟失的馬突然又跑回家來了,還領著一匹胡人的駿馬一起回來。鄰居們得知,都前來向他家表示祝賀。老翁無動于衷,坦然道:“這樣的事,難道不是禍嗎?”老翁家畜養了許多良馬,他的兒子生性好武,喜歡騎術。有一天,他兒子騎著烈馬到野外練習騎射,烈馬脫韁,把他兒子重重地甩了個仰面朝天,摔斷了大腿,成了終身殘疾。鄰居們聽說后,紛紛前來慰問。老翁不動聲色,淡然道:“這件事難道不是福嗎?”又過了一年,胡人侵犯邊境,大舉入塞。四鄉八鄰的精壯男子都被征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參戰,死傷不可勝計。靠近邊塞的居民,十室九空,在戰爭中喪生。惟獨老翁的'兒子因跛腳殘疾,沒有去打仗。因而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安度殘年余生。所以福可以轉化為禍,禍也可變化成福。這種變化深不可測,誰也難以預料。
宋魏泰《東軒筆錄失馬斷蛇》:“曾布為三司使,論市易被黜,魯公有柬別之,曰:‘塞翁失馬,今未足悲,楚相斷蛇,后必有福。’”陸游《長安道》詩:“士師分鹿真是夢,塞翁失馬猶為福。”后又發展成為“塞翁失馬,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頻頻出現于文學作品或日常口語中,或用來說明世事變幻無常,或比喻因禍可以得福,壞事可以變為好事。一切事物都在不斷發展變化,好事與壞事,這矛盾的對立雙方,無不在一定的條件下,向各自的相反方向轉化。
【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成語故事11-19
成語故事05-15
(優)經典成語故事10-19
《成語故事》教案11-02
魚目混珠的成語故事03-04
葉公好龍的成語故事04-19
刻舟求劍成語故事04-22
樂不思蜀成語故事04-29
兒童經典成語故事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