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成語吧,成語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華文化的精華,還苦于找不到優秀的成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成語中的名人故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1
1、孟母三遷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后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2、囊螢映雪
孫康家里很貧窮,買不起燈油。一天半夜,孫康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光。他發現可以利用它來看書。于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后來,他當了一個御史大夫。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余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于他勤學好問,后來終有成就,官至吏部尚書。
3、三顧茅廬
故事發生在三國時期。當時,曹操、孫權的勢力很強大,各自擁有很多領土。而自稱是漢朝宗室的劉備力量稍微弱一點,所以他一直想請高人來幫助自己。
聽說住在南陽的諸葛亮有知識,又有才能,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南陽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不巧的是,這一天諸葛亮出門了,劉備三人只能失望地離開了。
過了幾天,劉備又和關羽、張飛一起冒著鵝毛大雪去求見諸葛亮。遺憾的是,他們還是沒能見到諸葛亮。劉備只好親手寫了一封信交給書童,讓他轉交給諸葛亮,他在信中表達了對諸葛亮的尊敬和敬佩之情,并且邀請他出來輔佐自己,統一天下,讓百姓過上安定的日子。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這次,連關羽也對諸葛亮不滿了,他對劉備說:“諸葛亮也許并不是真的很有才華,說不定只是名聲大而已,連著去兩次都沒見到人影,我看這次也不用去了。”
張飛也生氣地說:“不如讓我去請那個諸葛亮,如果這次他還不出來,我就用繩子把他捆起來,綁來見哥哥們。”
劉備見張飛這么魯莽,把他狠狠地罵了一頓,然后又帶著他和關羽,第三次到了諸葛亮的茅廬前。
他們到時,正好是正午,諸葛亮正在屋里睡午覺。劉備不敢驚動他,恭敬地站在一邊等著他睡醒。
過了很久,諸葛亮才醒過來。看到一直恭敬地站在一旁的劉備,他感動極了!兩人就像老朋友見面那樣聊起天來。
劉備激情滿懷地向諸葛亮描述了自己心里的想法和夢想,他們詳細地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和戰局,諸葛亮還說出了自己心里的對策和理想。
兩人越聊越興奮,一直從中午陽光高照聊到晚上天色變暗。
諸葛亮看劉備這么誠心誠意地三次登門拜訪,心里非常感動。而且,他想,劉備志向遠大,一心為國家和百姓著想,是個難得的人才,,將來也一定是個好君王。于是,諸葛亮答應了劉備的請求,決定出山全力幫主劉備壯大力量。
最后,諸葛亮輔佐劉備建立了蜀漢王朝。諸葛亮也成為了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
4、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里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么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后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么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后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恒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于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學到什么東西呢?
5、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里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墻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墻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墻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墻壁,借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于他從小勤奮好學,后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6、仁者無敵
梁惠王說:“晉國是天下最強的`國家,老丈你是知道的。到了我這一代,東面戰敗于齊國,長子陣亡;西面喪失了七百里疆土給秦國;南面受辱于楚國。我對此感到恥辱,愿意替死者來洗刷所有的仇恨,怎樣才能辦到呢?”
孟子答道:“擁有方圓百里的土地就能稱王天下。大王如能對民眾施行仁政、減省刑罰、薄斂賦稅、深耕土壤、清除雜草;青壯年在空閑時修習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里用這些來事奉父兄,出外用這些來事奉尊長,就能使他們拿著木棒來打擊秦楚的堅甲利兵了。那些國家侵奪民眾的農時,使他們不能耕種農田來養活自己的父母,父母挨凍受餓,兄弟妻兒離散。那些國家虐害自己的民眾,大王去討伐他們,誰能和大王對抗?所以說仁者是無敵的,希望大王不要猶豫。”
7、牛角掛書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喪,回家以后,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
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越國公楊素正巧在路上看見,慢慢地跟在他后面,問:“哪來的書生這般勤奮?”李密認識楊素,從牛背上下來參拜。楊素問他讀的是什么,他回答說:“《項羽傳》。”楊素于是和他交談,覺得很驚奇。回家后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的見識風度,不是你們這些等閑之輩所具有的。”玄感因此就傾心結交李密 。隋煬帝九年,玄感在黎陽起兵,派人入函谷關迎接李密。
8、完璧歸趙
戰國時期,趙國得到了一塊楚國丟失的寶玉——和氏璧。
秦王聽說了這件事,也非常想得到和氏璧,便派人給趙王送了一封信,說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趙王想:如果我不答應秦王,他肯定會興兵來進攻;如果我答應他,有可能既丟了寶玉還得不到城池。我到底該怎么辦呢?
正當趙王拿不定主意的時候,藺相如對趙王說:“大王,請您讓我帶著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就算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我也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既機智又勇敢的人,就同意了。
藺相如到秦國后,秦王在王宮里接見了他,秦王說:“天下人都說這和氏璧是世間難得的寶玉,我倒想見識見識。”藺相如用雙手把“和氏璧”遞給秦王,秦王接過來看了又看,贊嘆道:“果然是塊寶玉。”說完,他又把和氏璧傳給大臣們看。
可是,過了很久,秦王始終不提割讓十五座城池的事情,這時,藺相如終于明白了,其實秦王根本不想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可是,和氏璧已經到了秦王手里,怎樣才能拿回來呢?藺相如突然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計策。
藺相如走到秦王跟前,說:“大王,這塊和氏璧雖然看著挺好,可是有一點小瑕疵,讓我指給您看。”“在哪?”秦王趕緊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
藺相如一拿到和氏璧,便迅速后退幾步,怒氣沖沖地對秦王說:“我認為您并沒有用城池換和氏璧的誠心,現在,和氏璧在我的手里,如果您搶,我就把自己的腦袋和這塊寶玉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說完,藺相如舉起和氏璧,就要撞向柱子。
秦王大驚,連忙擺手說:“大夫不要著急,我說過的話怎么會不算數呢?”說完,便叫人拿來地圖,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池,都劃給趙國。”
藺相如可沒那么容易相信秦王,他想了想,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聞名的寶貝,如果您要接受這塊寶玉,必須先齋戒五天,然后在朝廷上舉行盛大的接受儀式,到那時,我一定將寶玉奉上。”秦王見他態度如此堅決,只好答應了。
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回到旅店后,馬上讓侍從打扮成買賣人的模樣,并吩咐他把和氏璧藏在身上。隨后,侍從偷偷地走小道,連夜跑回了趙國。
幾天后,當秦王發現這件事時,和氏璧早已回到了趙王的手里。秦王十分惱怒,可又覺得藺相如機智勇敢,是位難得的人才,便沒有扣押他,讓他回了趙國。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2
【雪泥鴻爪】
蘇軾在任鳳翔府判官時,寫下了《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雪泥鴻爪”就被概括為眾所周知的成語了。
【夜雨對床】
唐代韋應物有“寧知風雪夜,復此對床眠”,蘇軾讀后感觸良深,與蘇轍約定“夜雨對床”,但一直未實現。
“夜雨對床”便流傳下來,本不單指兄弟之間,經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河東獅吼】
蘇東坡在一首詩里,開朋友陳季常的玩笑說:“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因為這首詩,在文言里用“河東獅吼”就表示懼內,而陳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這個名字也就千古流傳了 。
【不合時宜】
朝云乃蘇軾侍妾,一次蘇軾吃完飯,捫著肚皮問家人:“內裝何物?”
有的說是文學才華,有的說是滿腹學問,唯朝云說是一肚皮不合時宜,蘇軾遂引為知己。
【冰肌玉骨】
蘇軾《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
冰肌玉骨用來形容肌骨像冰一樣純凈,像玉一樣潤澤。
【取之不盡】
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有“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后來,有人把“無禁”改為“不盡”,沿用至今。
【水落石出】
蘇軾《后赤壁賦》“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水落石出”便由此演化而出。
【明日黃花】
出自蘇軾在重陽節所寫的`一首詩和一首詞。他在《九日次韻王鞏》詩中寫道:“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又在《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詞中寫道:“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后人從這個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黃花”比喻種種過時的人或事物。
【堅韌不拔】
蘇軾在《晁錯論》中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堅忍不拔”這個成語由此得出。
【海屋籌添】
蘇軾《東坡志林》:“嘗有三老人相遇,或問之年……一人曰:‘海水變桑田時,吾輒下一籌,爾來吾籌已滿十間屋。’”
原謂長壽,后以“海屋籌添”為祝壽之詞。
【芳留玉帶】
蘇軾曾在金山留玉帶鎮山,佛印回贈裙衲,成為千古佳話。
【琴操參宗】
蘇軾在杭州時,攜琴操游西湖。一日戲曰:“我作長老,爾試參禪。”琴操問:“何謂湖中景?”
蘇軾答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琴操曰:“何謂景中人?”答曰:“裙拖六幅瀟湘水,髻挽巫山一段云。”
“何謂人中意?”“隨他楊學士,鱉殺鮑參軍。”“如此究竟如何?”“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琴操大悟,即日削發為尼。
【天涯何處無芳草】
據《林下詞談》說,蘇軾在惠州時,曾命朝云唱《蝶戀花》一詞。朝云還沒有開始唱,就已“淚滿衣襟”。
蘇軾問何故,朝云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
【山抹微云】
秦觀《滿庭芳》中有“山抹微云,天粘衰草”一句,由于這首詞的風格近似柳永,所以蘇軾當面說秦觀是“學柳永作詞”,還戲稱“山抹微云秦學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滄海一粟】
蘇軾《前赤壁賦》:“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滄海一粟”由此而得。
【安步當車】
《蘇、沈良方》中記載:蘇軾在杭州時,用自己的俸祿建了病坊,三年里治療了近千人。
由于他是個大書法家,有些人假裝生病,求他開藥方來獲取他的字。蘇軾也不拒絕。
一次開了一個藥方:“主要有四味藥:一日無事以當貴;二日早寢以當富;三日安步以當車;四日晚食以當肉。”
【胸有成竹】
文同,字與可,是北宋畫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詩人蘇軾的至友,二人交情頗深。蘇軾也喜歡畫墨竹,曾向文同求教。
文同在指點蘇軾畫竹時說:“畫竹必先得成竹在胸,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蘇軾對此說深以為然。
宋人晁補之也有詩云:“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這一成語的出處。
此后,人們常用這個成語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盤的成熟考慮。
【不識廬山真面目】
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3
圍魏救趙的故事
主要人物:孫臏
故事: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于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4
成語:鑿壁借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主人,我想讀遍你家所有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于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成語: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開始由于知識淺薄得不到重用,連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決心認真鉆研,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是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于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是蘇秦"刺股"的故事。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 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
成語:韋編三絕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
在這以后,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 用。
成語: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于是就發奮讀起書來。
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后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征北中郎將,兼管并、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語:牛角掛書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喪,回家以后,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成語:囊螢映雪
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5
東窗事發
秦檜是南宋時臭名昭著的大奸臣。他老奸巨滑,心狠手辣,誰要是和他有不同意見,他就捏造一個罪名,輕則將其逮捕下獄,重則殺頭處死。被他陷害的忠臣良將數不勝數。抗金英雄岳飛就是他用莫須有的罪名害死的。
北宋末年逐漸衰落。北方的金兀術趁機向中原大舉進攻,侵占了宋朝不少地盤。在這民族危難之際,岳飛率領岳家軍對金兵進行了頑強地抵抗。岳飛英勇善戰,連打勝仗,有一次差點活捉金兀術。可是秦檜卻不同意抗金,而主張議和。他抓住宋高宗懦弱膽小、優柔寡斷的弱點,竭力宣揚議和的好處。宋高宗同意了,可是許多大臣和將領都不同意,岳飛就多次上書,要求罷和議抗金兵。秦檜想要議和,就要把岳飛除掉。可是岳飛在老百姓中威望很高,手中又有兵權,使秦檜難以下手。
有一天,秦檜坐在東窗下,正為無法除掉岳飛而愁容滿面。夫人王氏走進來,對他說:這有何難,你找幾個罪名安在岳飛頭上不就行了。秦檜說:罪名不難找,難找的是告發岳飛的人,這個人一定要是岳飛的部下,才能使天下的人信服。王氏想了想,說:我聽說岳飛手下的.都統王貴,在一次戰斗中膽小怕死,岳飛想把他斬首示眾,后經眾將求情,岳飛才免他一死。他肯定懷恨在心,你何不讓他告發呢?秦檜一聽,不禁大喜,稱贊道:還是夫人高見啊。接下來,兩人又將陷害岳飛的各個細節密謀了一番。
秦檜派人找到王貴,要他誣告岳飛謀反,王貴不干。秦檜一伙就嚴刑拷打,并以殺他全家相威脅,王貴只好屈從了。
秦檜終于把岳飛陷害了。后來,秦檜因病不治身亡。他死后七天,王氏請來道士為他做道場,超度他的亡靈。道士恨秦檜殺死了忠良,就裝模作樣做了一會兒法事,然后對王氏說:我看見了秦檜,他正在地獄里受苦,閻王小鬼正在拷問他。道士接著說:秦大人對我說,‘麻煩你告訴我的夫人,東窗事發了。’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6
破釜沉舟的故事
主要人物:項羽
故事: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復國后的趙國。趙軍不敵,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被秦軍包圍。被項梁、項羽叔侄等各路義軍擁立的'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讓他們帶領軍隊前去援救趙國。但是,宋義把兵帶到安陽就不再前進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 項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與趙軍里應外合,一舉打敗秦軍。而宋義則希望趙、秦兩軍打得精疲力盡之時再發兵,以坐收漁翁之利。于是他嚴令軍中不準輕舉妄動。與此同時,宋義又宴請賓客,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卻忍饑挨餓。項羽實在忍不下去,便殺死了宋義,將士們馬上擁戴項羽為上將軍。之后,項羽立即派出兩名將軍,率兩萬人馬渡河解救巨鹿。取得小勝后,項羽下令全軍渡河救援趙軍。在全軍渡河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果斷的行動:把所有船只鑿沉,把煮飯的鍋都打破,把營房都燒掉,只攜帶三天的干糧,以此表示決一死戰的決心,不給士兵留一點兒退路。項羽領軍到達巨鹿外圍,立即包圍了秦軍,經過九天激戰,最終取得巨鹿之戰的勝利 。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7
一鳴驚人:楚莊王;
一鳴驚人,一飛沖天。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楚莊王的故事。楚莊王登基后,為了觀察朝野的動態,也為了讓別國對他放松警惕,當政三年,沒有發布一項政令,每天不是出宮打獵游玩,就是在后宮里和妃子們喝酒取樂,并且不允許任何人勸諫,他通令全國:“有敢于勸諫者,以死罪論處!”朝野上下都為楚國的前途擔憂。當時主管軍政的.右司馬以他的機智,委婉的用猜謎方式勸諫了莊王:“臣在南方時,見到一只鳥,它落在南方的土崗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不鳴叫,沉默無聲,這只鳥叫什么名啊?”楚莊王知道右司馬是在暗示自己,就說:“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在觀察民眾的態度。這鳥雖然不飛,一飛必然沖天;雖然不鳴,一鳴必然驚人。你回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此后,楚莊王整頓朝綱,重振君威,沒過多久把楚國治理得國富兵強。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8
1、一鼓作氣(曹劌 guì)
出處:《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成語解釋: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呂不韋)
出處:《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成語解釋:增損一字,賞予千金。稱贊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師(鄭谷)
出處:宋·計有功《唐詩紀事》:“鄭谷改僧齊己《早梅》詩:‘數枝開’作‘一枝開’。齊己下拜,人以谷為一字師。”
成語解釋:改正一個字的老師。有些好詩文,經旁人改換一個字后更為完美,往往稱改字的人為“一字師”或“一字之師”。
4、一飯千金(韓信)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于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成語解釋:比喻厚厚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5、東山再起(謝安)
出處:《晉書·謝安傳》:“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成語解釋:指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后又重新得勢。
6、圖窮匕見(荊軻)
出處:《戰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成語解釋: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7、紙上談兵(趙括)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成語解釋: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8、負荊請罪(廉頗)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成語解釋: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9、臥薪嘗膽(勾踐)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成語解釋: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10、接竿而起(陳勝)
出處:漢·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成語解釋:砍了樹干當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進行反抗。指人民起義。
11、三顧茅廬(劉備)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成語解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12、孺子可教(張良)
出處:《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成語解釋:指年輕人可培養。
13、四面楚歌(項羽)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成語解釋: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14、老當益壯(馬援)
出處:《后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成語解釋:年紀雖老而志氣更旺盛,干勁更足。
15、投筆從戎(班超)
出處:《后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成語解釋: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16、暴殄天物(商王)
出處:《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成語解釋:原指殘害滅絕天生萬物。后指任意糟蹋東西,不知愛惜。
17、暗渡陳倉(韓信)
出處: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成語解釋:比喻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
18、嗟來之食(黔敖)
出處:《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
成語解釋:指帶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發沖冠(藺相如)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成語解釋: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20、手不釋卷(呂蒙)
出處:《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成語解釋: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21、韋編三絕(孔子)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成語解釋: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22、墨守成規(墨子)
出處:明·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鐘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未嘗墨守一家以為準的也。”
成語解釋:指思想保守,守著老規矩不肯改變。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處:《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成語解釋:形容病情十分嚴重,無法醫治。比喻事情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劉安)
出處:漢·王充《論衡·道虛》:“淮南王學道,招會天下有道之人,傾一國之尊,下道術之士,是以道術之士并會淮南,奇方異術,莫不爭出。王遂得道,舉家升天,畜產皆仙,犬吠于天上,雞鳴于云中。”
成語解釋:一個人得道面仙,全家連雞、狗也都隨之升天。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系的人也都跟著得勢。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出處:《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成語解釋: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26、口蜜腹劍(李林甫)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玄宗天寶元年》:“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成語解釋:嘴上甜,心里狠。形容兩面派的狡猾陰險,多指蛇蝎心腸的人。
27、風聲鶴唳(苻堅)
出處:唐·房玄齡《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成語解釋: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
28、泰山北斗(韓愈)
出處:《新唐書·韓愈傳贊》:“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成語解釋: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為眾人所敬仰的人。
29、破釜沉舟(項羽)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成語解釋: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30、東窗事發(秦檜)
出處: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為呆行者,在靈隱寺中,泄漏秦太師東窗事犯。”
成語解釋:比喻陰謀已敗露。
31、程門立雪(程頤、楊時)
出處:《宋史·楊時傳》:“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云。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成語解釋:學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師。
32、司空見慣(劉禹錫)
出處:唐·孟棨《本事詩·情感》載劉禹錫詩:“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成語解釋: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
33、夢筆生花(李白)
出處: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后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成語解釋:比喻寫作能力大有進步。也形容文章寫得很出色。
34、力透紙背(顏真卿)
出處:唐·顏真卿《張長史十二意筆法意記》:“當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也。”
成語解釋:形容書法剛勁有力,筆鋒簡直要透到紙張背面。也形容詩文立意深刻,詞語精練。
35、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文與可)
出處:宋·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
成語解釋:畫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意。
36、赤膊上陣(許褚)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九回:“許褚性起,飛回陣中,卸下盔甲,渾身筋突,赤體提刀,翻身上馬,來與馬超決戰。”
成語解釋:光著膀子上陣。比喻親身上場,不加掩飾地進行活動。
37、馬革裹尸(馬援)
出處:《后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成語解釋:用馬皮把尸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
38、黃袍加身(趙匡胤)
出處:《宋史·太祖本紀》:“諸校露刃列于庭曰:‘諸軍無主,愿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
成語解釋:五代后周時,趙匡胤在陳橋兵變,部下諸將給他披上黃袍,擁立為天子。后比喻發動政變獲得成功。
39、洛陽紙貴(左思)
出處:《晉書·左思傳》:“于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成語解釋:比喻著作有價值,流傳廣。
40、背水一戰(韓信)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成語解釋: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9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么強大的敵人啊!怎樣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我過于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后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于渡河難于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于是欣然理解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后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尸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勢如破竹】
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后,準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必須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準備再說。
大將杜預不一樣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務必趁目前昊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我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征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征南大將軍。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并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此刻趁士氣高漲,斗志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 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沖向吳都建業,不久就攻占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如火如荼】
春秋時代末期,吳國國王夫差連續征服了越國、魯國和齊國,雄心勃勃,又繼續向西北進軍,打算一鼓作氣征服晉國。
可正在這個時候,越王勾踐抄了吳王的后路。他帶領軍隊一向打到吳國的國都姑蘇(蘇州),又派人馬占據淮河,把吳王的退路切斷了。
這消息給吳王夫差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他十分震驚,立即召集文臣武將商量對策。大家說,此刻退回去等于兩關打了敗仗,還會兩頭挨打;如果能打敗晉國,就等于在諸候國中當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踐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經拿定,當務之急是盡快征服晉國。思考再三,決定出奇制勝。
一天傍晚,吳王下達了命令。全軍將士吃得飽飽的,馬也喂足了草料。從全軍中挑出三萬精兵強將。每一萬人擺成一個方陣,共擺三個方陣。每個方陣橫豎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頭的都是軍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個大夫負責。每項一個方陣由一名將軍率領。中間的方陣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幟,白弓箭,由吳王自我掌握,稱為中軍;左邊的方陣,紅盔紅甲、紅衣服、紅簡直就像深不可測;右邊的方陣則一水兒黑色。半夜出發,黎明時分到達離晉軍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剛剛顯出亮色,吳軍鼓聲大作,歡呼之聲震天動工地。
晉軍從夢中醒來,一看吳軍那三個方陣和聲威氣勢,簡直都驚呆了:那白色方陣,“望之如荼”——像開滿白花的茅草地;那紅色方陣,“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燒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陣,簡直就象深不可測的大海。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樣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必須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立刻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先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之后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就應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最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十分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十分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樣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必須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立刻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馬革裹尸】
東漢馬援自南方還軍,故人多迎勞他,號稱有計謀的孟冀也向他祝賀。馬援說:"你怎樣也同一般人一樣呢?方向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我想自請擊之,男兒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死在兒婦女婢中呢?"見《后漢書·馬援傳》。后以"馬革裹尸"等指為國而戰死沙場。清張貸《西湖夢尋·岳王墳》:"但恨和一成,國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馬革裹尸報君父,是為嘆耳!”
戰無不克:攻戰沒有不取勝的。形容強大無比,能夠戰勝一切。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相關文章: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研究報告09-28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的研究報告06-22
名人成語故事精選07-12
名人成語故事(精選26篇)04-27
名人成語故事15篇10-19
成語外強中干的故事09-06
名人故事:屈原洞中苦讀09-13
外強中干的成語故事07-29
古代成語故事:外強中干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