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成語故事
兒童成語故事1
兒童成語故事:夜郎自大 夜郎自大,成語,比喻驕傲無知的膚淺自負或自大行為。
出自《史記·西南夷列傳》: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
及夜郎侯亦然。
以道不通,故各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
成語故事 漢朝的時候,在西南方有個名叫夜郎的小國家,它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可是國土很小,百姓也少,物產更是少得可憐。
但是由于鄰近地區以夜郎這個國家最大,從沒離開過國家的夜郎國國王就以為自己統治的國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天,夜郎國國王與部下巡視國境的時候,他指著前方問說:“這里哪個國家最大呀?”部下們為了迎合國王的心意,于是就說:“當然是夜郎國最大啰!”走著走著,國王又抬起頭來、望著前方的高山問說:“天底下還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嗎?”部下們回答說:“天底下沒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了。
”后來,他們來到河邊,國王又問:“我認為這可是世界上最長的河川了。
”部下們仍然異口同聲回答說:“大王說得一點都沒錯。
”從此以后,無知的.國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次,漢朝派使者來到夜郎,途中先經過夜郎的鄰國滇國,滇王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比起來哪個大?”使者一聽嚇了一跳,他沒想到這個小國家,竟然無知的自以為能與漢朝相比。
卻沒想到后來使者到了夜郎國,驕傲又無知的國王因為不知道自己統治的國家只和漢朝的一個縣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哪個大?”
兒童成語故事2
【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兒童成語故事3
【成語】:捉襟見肘
【拼音】:zhuō jīn jiàn zhǒu
【解釋】: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爛。比喻顧此失彼,窮于應付。
【成語故事】
春秋時,魯國有一個叫曾參的人。他是孔子的.一位得意弟子,以孝著稱。曾參生活很貧困,他住在衛國的時候,沒做一件新衣,有時一連三天灶中無火。他穿的衣服,整一下衣襟,就會露出胳膊肘;他穿的鞋子,往上一提,就露出了腳后跟。但曾參并不以此為苦,他穿著破衣爛鞋,整天唱著歌,自由自在地生活,天子不能召他為臣,諸侯不能攀他為友。
適合兒童看的成語故事精選:
兒童成語故事4
【成語】: 明目張膽
【拼音】: míng mù zhāng dǎn
【解釋】: 明目:睜亮眼睛;張膽:放開膽量。原指有膽識,敢做敢為。后形容公開放肆地干壞事。
【出處】: 《晉書·王敦傳》:“今日之事,明目張膽,為六軍之首,寧忠臣而死,不無賴而生矣。”
【舉例造句】: 近日京師奔競之風,是明目張膽,冠冕堂皇做的。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一百三回
【近義詞】: 明火執杖
【反義詞】: 鬼鬼祟祟
【歇后語】: 大白天打劫;提著燈籠行竊
【燈謎】: 大白天打劫
【成語故事】:
唐高宗時有一位大臣名叫韋思謙,做人正直,時常會勸諫皇上,有話就會直說。他考上進士之后,被任命為應城縣令,后來升為監察御史。
有一次,他發現中書令(即宰相)褚遂良以低廉的`價錢強行購買鄰人田地,正直的韋思謙也不害怕他官位高,勢力大,立刻上書舉發他。因為證據明確,朝廷不好公開庇護大臣,只好把褚遂良調出京城,降職為同州刺史。
過了一段時間,褚遂良又被重用,恢復了中書令的官職。褚遂良便找了理由報復韋思謙,把他貶到外省,當一名縣官。有人替韋思謙打抱不平,暗中去慰問韋思謙。他仍然不改初衷,慷慨激昂。他正言道:“大丈夫應該有話就說,明目張膽而不畏強權,致力報效國家。
兒童成語故事5
三國的時候,孫權手下有一位名將叫呂蒙。因為小時候家里貧窮,沒有機會上學,讀的書很少,所以學識淺薄,見識也不廣。
有一次,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擔任的官職很重要,應該多讀點書,增長自己的見識,這樣才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呂蒙聽了,很為難地說道:“軍中事務繁忙,恐怕沒有時間讀書了”
孫權聽了,開導說:“我豈是要你研究儒家經典,去當教書匠嗎?只不過希望你你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就夠了。你說軍務繁多,沒有時間,誰能比得上我(事務多)?我還經常讀書,自己覺得獲益很多。”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從此他開始抓緊時間讀書。
后來,魯肅路過尋陽,跟呂蒙談論,不由大吃一驚,說:“以前我以為你只不過有些軍事方面的知識罷了,跟你談話后才知道你今天的'才識智略,已不是當年吳郡時代的那個阿蒙了。”
呂蒙笑笑,說道:“君子分別幾天,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兄長你為什么看到事物的變化這么晚呢!”?”以后,魯肅便常常和呂蒙一起商討國家大事,他非常重視呂蒙給他提的一些建議,對呂蒙的學識和才能也非常賞識,非常佩服。
后來,孫權贊揚呂蒙時說道:“天下有幾個人到了老年還能像呂蒙那樣堅持讀書學習,自強不息呢?一個人有了富貴榮華之后,更要看重節義,認真學習,不斷加強自身的修養,而不能沉溺于財富之中,這樣就不容易墮落。呂蒙的這種行為真是我們的榜樣啊!”
這就是“孫權勸學”的故事。成語“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由此故事而來。“吳下阿蒙”泛指缺少學識才干的人,比喻人學識尚淺。成語中“阿蒙”比喻學識淺陋的人。“非復吳下阿蒙”,指應該刮目相待、用新眼光來看待事物。刮目相待:比喻去掉舊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人或事物。也作“刮目相看”。
兒童成語故事6
成語玩物喪志出處:這個成語來源于《尚書·旅獒》o
姬發攻滅商朝后,建立了周朝,歷史上稱他為周武王。
玩物喪志這個成語來源于《尚書·旅獒》o
姬發攻滅商朝后,建立了周朝,歷史上稱他為周武王。武王把占領的土地分封給有功的大臣和諸侯.并且派出大批使者到各邊遠地區,去宣揚自己的武功文治,號召遠方各國和部族都來臣服。
不少遠方的國家和部族懾于武王的威名,派使者來到周朝稱臣,同時帶來了許多貢物。在這些眾多的貢物中,有一只被稱為獒的狗。這獒身體大,尾巴長,四肢比較短,毛呈黃揭色,兇猛善斗,可做獵犬。這動物很有靈性,見到武王后就匍匐在地,似乎在行拜禮。武王很高興,吩咐侍從好好喂養它,并重賞了獻獒的使者。接著,就樂滋滋地與它逗玩起來。
太保召公奭覺得,作為^個君王,對此要有所節制,于是作了一篇名叫《旅獒》的文章呈給武王。文中寫道:“沉湎于侮辱和捉弄別人,會喪失自己崇高的德行;沉湎于所喜愛的事物,會喪失自己進取的'志向。創業不易,不能讓它毀于一旦啊!武王讀了這篇文章,想到紂王荒淫無度導致商朝火亡的教訓,覺得召公爽的文章有道理,自己決不能玩物喪志,于是下令將貢物分賜給各功臣和諸侯。
兒童成語故事7
【刮目相待】
去掉舊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人。刮目,擦拭眼睛。
當年,吳王孫權曾經對手下的將領呂蒙和蔣欽說:“現在你們都當權掌管政事了,應當學習知識提高自己。”
呂蒙說:“在軍隊里常常苦于繁多的事務,怕是不允許再讀書了!”
孫權說:“我哪里是想讓你們精研經書去當博士啊?但是應當要求你們粗學粗知一些基本知識和經驗。你說你們事多,能多過我嗎?我年少的時候,遍讀了《詩》《書》《禮記》《左傳》《國語》,只有《易》沒讀過。到統管國家的.事務以后,深深思考領悟《詩》《書》《春秋》三史、諸子百家和各類兵書,自己覺得有很大益處。像你們兩人,悟性很好,學必有得,為什么不好好學起來呢?應當先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和三史。孔子說:‘即使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地去左思右想,也沒有什么益處,還不如去學習。’光武帝統帥軍隊而手不釋卷,曹孟德也自己說老了更加愛學習了,你們為什么不自我勉勵呢?”
呂蒙于是開始學習起來,而且心志專一,不知疲倦。他所覽讀的書籍,連一些老文人都比不過。繼任周瑜職務的魯肅,曾一直看不起呂蒙,后來看到呂蒙的變化,很快改變了態度,他拍著呂蒙的背說:“我一直以為老弟你只會打仗,現在看來,你學識精通廣博,已經不是當年那個東吳地區的阿蒙了!”呂蒙說:“士人分別三天,就應當用新眼光來看啊!”
兒童成語故事8
開天辟地
遠古人生活在天地之間,他們很想知道天地是怎樣形成的。漸漸地,他們創造出一個開天辟地的神話故事。
據說很久很久以前,天地還沒有形成,到處是一片混沌。它無邊無沿,沒有上下左右,也不分東南西北,樣子好像一個渾圓的雞蛋。這渾圓的東西當中,孕育一個人類的祖先——盤古。
過了一萬八千年,盤古在這渾圓的東西中孕育成熟了。他發現眼前漆黑一團,非常生氣,就用自己制造的斧子劈開了這混混沌沌的圓東西。隨著一聲巨響,圓東西里的混沌,輕而清的陽氣上升,變成了高高的藍天,重而濁的陰氣下沉,變成了廣闊的大地。從此,宇宙間就有了天地之分。
“開天辟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表示開始有人類歷史,也用來表示前所未有,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
聞雞起舞
當匈奴貴族橫行北方、西晉王朝面臨崩潰的時候,晉朝有一些有志氣的將領還堅持在北方戰斗。劉琨就是這樣的杰出代表。
劉琨年青的時候,有一個要好的朋友叫祖逖。
在西晉初期,他們一起在司州(治所在今洛陽東北)做主簿,晚上,兩人睡在一張床上,談論起國家大事來,常常談到深更半夜。
一天夜里,他們睡得正香的時候,一陣雞叫的聲音,把祖逖驚醒了。祖逖往窗外一看,天邊掛著殘月,東方還沒有發白。祖逖不想睡了,他用腳踢踢劉琨。劉琨醒來揉揉眼睛,問是怎么回事。祖逖說:“你聽聽,這可不是壞聲音呀。它在催我們起床了。”兩個人高高興興地起來,拿下壁上掛的劍,走出屋子,在熹微的晨光下舞起劍來。
就這樣,他們一起天天苦練武藝,研究兵法,終于都成為有名的將軍。
公元308年,晉懷帝任命劉琨做并州刺史。那時候,并州被匈奴兵搶奪殺掠,百姓到處逃亡。劉琨招募了一千多個兵士,冒著千難萬險,轉戰到了并州的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晉陽城里,房屋被焚毀,滿地長著荊棘,到處是一片荒涼。偶然見到一些留下來的百姓,已經餓得不像樣子了。劉琨看到這種情況,心里很難過。他命令兵士砍掉荊棘,掩埋尸體,重新把房屋城池都修復起來。他親自率領兵士守城,防備匈奴兵的襲擊。
他還采取計策,讓匈奴的各部落互相猜疑。
后來,有一萬多個匈奴人投降了劉琨,連漢主劉淵也害怕了,不敢侵犯。劉琨把流亡的百姓都召回來耕種荒地。
不到一年時間,到處可以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晉陽城漸漸恢復了繁榮的景象。
劉聰攻破洛陽之后,西晉在北方的兵力大多被打散了,只有劉琨還在并州一帶堅持戰斗。晉愍帝在長安即位后,派人封劉琨為大將軍,要他統率并州的軍事。
那時候,漢國大將石勒,占據了襄國(在今河北邢臺西南),集結了幾十萬大軍,想奪取并州。劉琨南面有劉聰,北面有石勒,前后受敵,處境困難到了極點。可是劉琨沒有害怕,沒有退縮。他在給晉愍帝的一份奏章里說:“臣跟劉聰、石勒,勢不兩立。如果不討平他們,臣決不回朝。”
據說,劉琨在晉陽的時候,有一次,晉陽被匈奴的騎兵層層包圍。晉陽城里兵力太少,沒有力量打退敵人。大家都感到驚慌,劉琨卻仍然泰然自若。到了傍晚,他登上城樓,在月光下放聲長嘯,聲調悲壯。匈奴的'騎兵聽了,都隨著嘯聲嘆息。
半夜里,劉琨又叫人用胡笳(一種樂器)吹起匈奴人的曲調,勾起了匈奴騎兵對家鄉的懷念,傷感得流下眼淚。天快亮的時候,城頭的笳聲又響了起來,匈奴兵竟自動跑散了。
后來,劉琨聯絡鮮卑族首領一起進攻劉聰,沒有成功。接著,石勒進攻樂平(今山西昔陽西南),劉琨派兵去救,被石勒預先埋伏好的精兵打得幾乎全軍覆沒。正在這個時候,又傳來了長安被劉聰攻陷的消息。到了這步田地,盡管劉琨怎樣頑強,也沒法保住并州,只好率領殘兵投奔幽州去了。
風吹草動
春秋時代,楚平王是個很迷戀女人的君王,后來還霸占了自己的兒媳婦。大臣伍奢對君主這樣的行為非常反對。楚王一不高興,下令把伍奢抓起來,連伍奢的大兒子也一起被殺死。然后,二兒子伍子胥看情形不對,他趕緊逃命。
一路上躲躲藏藏,有什么風吹或草搖動的聲音,他都會被嚇到。
有一天,伍子胥來到江邊,遇到一個漁翁,伍子胥把事實真相都告訴了他。
后來,漁翁上岸幫他找吃的,伍子胥怕他去告密,就躲在岸上的蘆葦叢里。等到漁翁一回來,發現他不在,就要他不用擔心,快點出來,讓他吃了一頓豐盛的晚餐。當伍子胥要走之前,還叮嚀漁翁千萬不要跟別人說起見過他的事情。漁翁見伍子胥懷疑自己,為了不讓他擔心,竟然投江而死。伍子胥非常難過,繼續逃亡的生活。
后來,他在吳國受到重用,掌握了吳國的軍隊,他立刻攻打楚國,報了殺父的深仇大恨。
兒童成語故事9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異母兄長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九年。經過千辛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退避三舍: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兒童成語故事10
【成語】: 決一雌雄
【拼音】: jué yī cí xióng
【解釋】: 雌雄:比喻高低、勝負。指較量一下勝敗高低。
【成語故事】:
秦末,漢楚爭霸,楚王項羽對漢王劉邦提出建議:“天下不安定好多年了,只是因為我們兩人的緣故。所以,我愿意向漢王挑戰,決一勝負,不要苦了老百姓。”最后,劉邦當然不會接受這匹夫之勇的挑戰,更憑其智能,戰勝了項羽,建立漢朝。
兒童成語故事11
董狐直筆
公元621年,晉襄公死后,他的兒子夷皋繼位為君,即晉靈公。
當時,晉靈公只有七歲,便由相國、中軍元帥趙盾執掌國政。
過了十多年,晉靈公長大成人,便親自掌握國政。晉靈公生性殘暴,生活十分荒淫,且又經常濫殺無辜。趙盾見了,十分著急,幾次向靈公進諫,靈公當面不說什么,心中卻把趙盾恨得要死。
當時,晉靈公十分寵信大夫屠岸賈。他和屠岸賈商議后,派了一名刺客去行剌趙盾。不料刺客來到趙盾府上,看到趙盾四更起來,坐在屋里等天亮上朝,不由被趙盾忠心為國的精神所感動。他不忍下手,告訴趙盾有人要謀殺他后,就一頭撞死在一棵大樹上。
晉靈公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假意召趙盾進宮喝酒,想用一只訓練好的獵狗咬死趙盾,不料詭計被趙盾的侍衛提彌明識破,當獵狗撲向趙盾的時候,提彌明猛沖上去,一下子就扭斷了獵狗的脖子。晉靈公大怒,立刻下令武士們去殺趙盾和提彌明。提彌明非常勇敢,一個人保護著趙盾,一面還手,一面跑。提彌明一連殺了幾個武士,但寡不敵眾,終于被武士殺死。
趙盾幸虧武士靈輒相救,才逃出了宮。原來,趙盾五年前曾救過靈輒的命,靈輒才在趙盾危險的時候救了他。趙盾出了宮,正巧他兒子得了消息,率領家丁前來救應。趙盾脫了險,父子倆不敢再回相府,急忙出了西門,想逃到國外去。
碰巧,他們遇見了打獵回來的'族弟趙穿。趙穿看到他們慌慌張張的樣子,問他們發生了什么事。趙盾說完后,趙穿說:
“你可不能離開晉國,我自有辦法請你回去!”
趙盾不知道趙穿要干什么,心中很矛盾,于是又像點頭,又像搖頭地說:
“我暫時在河東等著。不過你得小心,千萬別再惹出禍來。”
趙穿回到城里,用計取得了晉靈公的信任,又以搜羅美女為名,把屠岸賈支到外地去,接著,便在晉靈公到桃園喝酒游樂時,指揮衛士把晉靈公殺了。
趙穿馬上把趙盾接回降城,趙盾便繼立晉文公的小兒子里臀為國君,便是晉成公。
對于趙穿殺晉靈公這件事,晉國的百姓因為怨恨靈公,沒有人責怪他。但趙盾覺得靈公總是個國君,謀害國君的名聲實在太難聽,對于世代忠良的趙家,真是清白的臉上抹了一塊黑,成為他的一件大心事。
一天,他找來太史董狐,讓董狐把記載朝廷大事的史簡給他看看。董狐把大事記交給趙盾,只見上面寫著:
“秋七月,趙盾在桃園謀害了國君夷皋!”
趙盾大吃一驚,說:
“太史,你弄錯了吧!誰都知道先君不是我殺的,那時我還逃亡在外,怎么能歸罪于我呢?”
董狐耿直地說:
“你身為相國,國家大事全由你掌管,你雖說跑了,但沒離開本國的地界。要是你不允許兇手這么辦,那你回都后為什么不治他的罪呢?顯然,這件事是你主謀的!”
“可以修改嗎?”趙盾又問。
“是就是是,非就是非,這才是真正的歷史。董狐頭可斷,此簡決不可改!”董狐回答說。
趙盾聽了,無可奈何,只得作罷。
捕風捉影
漢成帝二十歲做皇帝,到四十多歲還沒有孩子。他聽信方士的話,熱衷于祭祀鬼神。許多向漢成帝上書談論祭祀鬼神或談論仙道的人,都輕易而舉地得到高官厚祿。成帝聽信他們的話,在長安郊外的上林苑大搞祭祀,祈求上天賜福,花了很大的費用,但并沒有什么效驗。
谷永向漢成帝上書說:“我聽說對于明了天地本性的人,不可能用神怪去迷惑他;懂得世上萬物之理的人,不可能受行為不正的人蒙蔽。現在有些人大談神仙鬼怪,宣揚祭祀的方法,還說什么世上有仙人,服不死的藥,壽高得像南山一樣。聽他們的說話,滿耳都是美好的景象,好像馬上就能遇見神仙一樣;可是,你要尋找它,卻虛無縹緲,好像要縛著風、捉著影子一樣不可能得到。所以古代賢明的君王不聽這些話,圣人絕對不說這種話。”
谷永又舉例說:“周代史官萇(cháng)弘想要用祭祀鬼神的辦法幫助周靈王,讓天下諸侯來朝會,可是周王室更加衰敗,諸侯反叛的更多;楚懷王隆重祭祀鬼神,求神靈保佑打退秦國軍隊,結果仗打敗了,土地被秦削割,自己做了俘虜;秦始皇統一天下后,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下海求仙藥,結果一去不回,遭到天下人的'怨恨。”
最后,他又說道:“從古到今,帝王們憑著尊貴的地位、眾多的財物,尋遍天下去求神靈、仙人,經過了多少歲月,卻沒有絲毫應驗。希望您不要再讓那些行為不正的人干預朝廷的事。”
漢成帝認為谷永說得很有道理,便聽從了他的意見。
后來,人們便根據史料記載的谷永所述:“聽其言,洋洋滿耳,若將可遇;求之,蕩蕩乎如系風捕影,終不可得。”引申出“捕風捉影”的成語。
顧名思義
在上古時期,人們的名字一般都很樸實,如夏、商兩代留下的名人有孔甲、盤庚、外丙、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命名,這可能與當時重視時辰的觀念有關。隨著社會的進步,人的名字也越來越復雜,甚至代表了一個人立身處世的行為準則。因而,古人往往對名字的內涵慎重考慮。關于這點,我們可以從漢末王昶為兒子與侄子起名的故事上得到印證。
王昶,字又舒,山西太原人。他開始時擔任主管皇帝衣著的典衣官,后來又擔任洛陽的典農官,主要任務是督導百姓開墾荒地。王昶為官期間,一直關心國家大事,他曾經寫了二十多篇《治論》和十幾篇《兵書》呈送朝廷,表明自己的.治國主張。
王昶是個十分有修養的人,他提倡謙虛、誠實,反對驕傲、虛偽。他要求兒子學習當時北海人徐偉長不慕虛名、淡然自守的品格,學習樂安等謙遜與內省的長處。為此,他給侄子與兒子起名與字時,都頗費心思。
王昶給大侄子起名為默,字處靜;二侄子名沉,字處道;給大兒子起名為渾,字玄沖;二兒子名深,字道沖。王昶還寫文章告誡他們說:“我給你們起的名和字,是想讓你們懂得,為人處世要遵循孔子和孟子的教誨,實現老子和莊子的主張。所以就以‘玄默沖虛’這些圣賢的基本理念做你們的名字。想讓你們看到名字,就想到這些做人的道理,不敢違背。古時候,人們盛東西的器物以及幾案、手杖上都有銘文或誡言,隨時可以看到,從而規范自己的行為,不犯或少犯錯誤。銘文和誡言尚且如此,更何況自己的名字,能不顧名思義、引為借鑒嗎?”
兒童成語故事12
戰國時,秦王說要用十五座城池來換趙王的寶玉“和氏璧”。趙王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去秦國。秦王看到玉后,只字不提城池的事。藺相如捧著玉說:“大王如不用城池來換,我就和玉一起撞個粉碎。”秦王只好放藺相如帶著完好的`和氏璧回到趙國。
[注釋]璧:圓形扁平而中心有孔的玉。
[提示]比喻將物品完好地歸還原主。
兒童成語故事13
【成語】: 大腹便便
【拼音】: dà fù pián pián
【解釋】: 便便:肥胖的樣子。形容肥胖的樣子。
【成語故事】:
東漢桓帝當政的時候,陳留郡有個讀書人,名叫邊韶,字孝先;他很有些文才,在沒有當官的時候,教了幾百名學生。
邊韶很有口才,說起話、講起課來頭頭是道,從沒有回答不出問題來的。不過他有個毛病,就是愛打磕睡。因為他人胖,肚子大,打起磕睡來,學生看他的模佯很好笑。
有一天,他又和衣打磕睡。他的學生就私下編了句順口溜嘲笑他:“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意思是:邊孝先是個大肚皮,懶得讀書。只想睡覺。不料邊韶醒來后,很快知道了這個順口溜,于思馬上編了幾句順口溜作答:“邊為姓,孝為字。腹便便,王經笥。便欲眠,思經事。寐與周公通夢,靜與孔子同意:師而可嘲,出何典記?”它的意思是:邊是我的姓,孝是我的字,大肚皮,是裝著五經的`竹箱子。只想睡覺,去思考五經的事。睡夢中可以會見周公旦,安靜時可以與孔子有相同的心意。老師可以嘲笑,這規矩出自哪家經典?
兒童成語故事14
1、老馬識途的成語故事故事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里轉來轉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里走出山谷。時間一長,軍隊的給養發生困難。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么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于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后終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2、老馬識途的`寓意故事中的老馬雖然年歲已高,但它仍能找到出路,這說明了老馬有著豐富的經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輕看年歲已高的人,他們的豐富的人生閱歷是年輕人難以超越的。同時,通過故事中的人物管仲的表現,我們可以學到要多和日常生活接觸。在你眼中或許認為”經驗〃它是很渺小、不起眼,但是以后的日了還長得很 呢!像管仲和隰朋都能注意平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才能解決迷路和缺水的問題啊!假設管仲和隰朋沒有日常生活的經驗,那麼齊恒公以及大軍不是要坐困他方呢!
3、老馬識途材料
【發音】lǎo mǎ shí tú
【出處】成語出自《韓非子·說林上》: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馬,部隊跟隨老馬找到了出路。
【解釋】桓公、管仲等回來時迷失了方向,于是放馬領路,終于找到了歸路。后遂以“老馬識途、老馬知道、馬老知道、老馬知路、馬識路、老識涂”等比喻富有經驗,能為先導;用“識途(涂)馬、識途驥”等比喻富于經驗、知是識非的人。有經驗的人對情況熟悉,可以指引他人。
【近義詞】識途老馬、輕車熟路、駕輕就熟
【反義詞】老氣橫秋、老態龍鐘、不知所以、初出茅廬、乳臭未干
【用法】作主語、謂語;含褒義
【成語舉例】老年人老馬識途,經驗豐富,我們應該尊敬他們,虛心向他們請教。
兒童成語故事15
曠日持久的故事:
【成語】: 曠日持久
【拼音】: kuàng rì chí jiǔ
【解釋】: 曠:荒廢,耽誤。荒廢時間,拖得很久。
【成語故事】:
“曠日持久”這則成語的曠是耽誤,荒廢。空廢時日,拖延很久。
這個成語來源于《戰國策.趙策四》,今得強趙之兵以杜燕將,曠日持久,數歲,令士大夫余子之力,盡于溝壘。
戰國時期,有個名叫榮口(口為上分下蟲)的人,被燕國封為高陽君,并派他為統帥,帶領軍隊攻打趙國(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一帶)。榮FEN很會打仗,趙王得到消息后,非常害怕,立即召集大臣商議對策。國相趙勝想出一個辦法,說道:“齊國的名將田單,善勇多謀。我國割三座城池送給齊國,以此作條件,請田單來幫助我們帶領趙軍作戰,一定可以取得勝利。”
但大將趙奢不同意這么做,他說:“難道我們趙國就沒有大將領兵了嗎?仗還沒有打,就先要割三座城池給齊國,那怎么行啊!我對燕軍的`情況很熟悉,為什么不派我領兵抵抗呢?”
趙奢還進一步分析道:“第一,即使田單肯來指揮趙軍,我國也不可能一定取勝,也可能敵不過榮FEN,那就是白請他來了;第二,如果田單確實有本領,但他未必肯為我國出力,因為我國強大起來,對他們齊國稱霸不是很不利嗎?因此,他不可能會為我國的利益而認真地對付燕軍。”
接著,趙奢又說:“田單要是來了他一定會把我們趙國的軍隊拖在戰場上,‘曠日持久’,荒廢時間。這樣長久地拖下去,幾年之后,會把我國的人力、財力、物力消耗掉。后果不堪設想!”
但是,趙孝成王和國相趙勝還是沒有聽趙奢的意見,仍然割讓三城,聘請齊國的田單來當趙軍的統帥。結果,不出所料,趙國投入了一場得不償失的消耗戰,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只奪取了燕國一個小城,卻沒有獲得理想的勝利。
【兒童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兒童經典成語故事11-24
兒童成語故事范文04-28
杞人憂天兒童成語故事05-08
兒童成語故事14篇06-11
兒童成語故事15篇11-09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狐假虎威05-08
勢如破竹的兒童成語故事09-18
兒童成語故事(通用31個)07-09
兒童成語故事:名不虛傳11-18
成語故事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