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
成語典故 篇1
典源出處:漢·劉向 《說苑·善說》:“雍門子周以琴見乎孟嘗君,孟嘗君曰:“先生鼓琴,亦能令文悲乎?’……雍門子周曰:“然,臣之所為足下悲者一事也。夫聲敵帝而困秦者,君也;連五國之約,南面而伐楚者,又君也。天下未嘗無事,不從(zong) 則橫,從成則楚王,橫成則秦帝,楚王秦帝必報仇于薛矣。夫以秦楚之強而報仇于弱薛,譬之猶摩蕭斧而伐朝菌也,必不留行矣。天下有識之士,無不為足下寒心酸鼻者,千秋萬歲之后,廟堂必不血食矣。高臺既以壞,曲池既以漸。……’于是孟嘗君泫然泣涕,承睫而未殞。雍門子周引琴而鼓之,徐動宮徵(zhi),微揮羽角,切終而成曲。孟嘗君涕浪汗增欷而就之,曰:‘先生之鼓琴,令文立若破國亡邑之人也。’”《淮南子·覽冥訓》、《新論·琴道》 等亦載,文略。
釋義用法戰國時雍門子周帶琴去見齊國的孟嘗君,孟嘗君說:“先生彈琴能讓我悲傷嗎?”雍門子周說:“現在您鮮衣美食,威重令行,正在得意之時,我無法使您悲傷。但有一件事我替您擔心,方今天下非楚即秦,而您以薛城這一小塊地方同楚、秦相對抗,恐怕將來您的后代會斷絕香煙了,池亭樓館也將荒蕪,成為樵山牧場。”于是說得孟嘗君眼里含淚,這時雍門子周彈起憂傷的曲調,使孟嘗君涕下汗出,欷覷出聲。后以此典表示使人警懼的勸諫與告誡; 也以“曲池平”等形容昔日富貴今日衰敗的景況。
用典形式
【雍琴】 清·王夫之:“雄劍不偶合,雍琴常自疑。”
【曲池平】 宋·黃庭堅:“謝公所筑埭,未嘆曲池平。”明·高啟:“愛妾已去曲池平,此時欲飲焉能傾。”
【雍門言】 晉·張載:“感彼雍門言,凄愴哀往古。”
【雍門奏】 唐·李益:“何必雍門 奏,然后淚潺湲。”
【雍門哀】 宋·朱熹:“從知爽鳩樂,莫作雍門哀。”清·黃景仁:“君不見鄒生一徽悲楚懷,公子亦為雍門哀。”
【雍門彈】 唐·賈至:“此別盈襟淚,雍門不假彈。”宋·蘇軾:“聊興廣武嘆,不待雍門彈。”
【雍門琴】 唐·李白:“腸斷非關隴頭水,淚下不為雍門琴。”唐·李紳:“惆悵追懷萬事空,雍門琴感徒為爾。”清·王夫之:“井底史留坑外字,秦廷筑和雍門琴。”清·顧樵:“哀樂境所遇,豈必雍門琴。”
【薛公淚】 唐·張九齡:“嘗聞薛公淚,非直雍門琴。”
【池臺無恙】 清·丘逢甲:“池臺無恙仍今日,已似聞琴對雍門。”
【雍門琴曲】 明·湯顯祖:“繞室繐帷非絳帳,雍門琴曲是哀桐。”
【雍門鼓琴】 清·錢謙益:“廬山起冢并崔嵬,雍門鼓琴何足哀。”
【琴下雍門淚】 唐·李益:“歌出易水寒,琴下雍門淚。”
【雍門坐相和】 晉·張華:“淳于前行酒,雍門坐相和。”
成語典故 篇2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kūn)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于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繼位以后,卻沉迷于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敢出來勸諫。 其實齊威王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于髡知道這點后,便想了一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有一天,淳于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臣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齊國有只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聲鳴叫,只是毫無目的的卷附著,大王您猜,這是一只什么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諷刺自己,像那只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實在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于是沉吟了一會兒之后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因此他對淳于髡說:“嗯,這一只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一飛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沉迷于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政。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后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一鳴驚人資料
【注音】yī míng jīng rén
【解釋】鳴,鳥叫。一聲鳴叫使人震驚。比喻平時很一般,突然做出驚人的事情。
【出處】《韓非子·喻老》
【簡介】【一鳴驚人】yi ming jing ren 《史記 滑稽列傳》: “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已:罷。)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例句:在全國體操比賽中,不少新手一鳴驚人,創造出良好的記錄。)一鳴驚人,是指一位不出名的人干出卓越的光輝成績使世界驚異起來;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突然做出驚人的成績。藍本出自《韓非子·喻老》:“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
【近義詞】一舉成名、一炮而紅、一步登天、名滿天下、不同凡響
【成語舉例】這家企業,建立五年來一直平平淡淡,可今年竟然能夠躋身浙江省前十強,真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成語典故 篇3
典源出處
《戰國策·秦策二》:“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 (zhu) 逾墻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新序·雜事》亦載,“費人”作“鄭人”。《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亦載。
釋義用法
曾參本是賢人,有與其同名者殺人,結果三次“曾參殺人”的傳言竟使最了解他的母親也相信了,乃至越墻逃走。后用此典形容流言可畏。
用典形式
【投杼】 唐·李白:“虛言誤公子,投杼惑慈親。”清·陳夢雷:“君思本自同慈母,投杼何堪眾口傳。”
【投梭】 明 ·徐渭:“投梭賢母誤,避杖走兒狷。”
【曾家機】 唐·白居易:“曾家機上聞投杼,尹氏園中見掇蜂。”
【慈母疑】 唐·李端:“伯奇掇蜂賢父逐,曾參殺人慈母疑。”
【讒言三及】 唐·李白:“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
【讒言三至】 三國·曹植:“眾口可以鑠金,讒言三至,慈母不親。”
【三言移曾母】 宋·陳師道:“三 言移曾母,投杼公何如。”
【曾參不殺人】 唐·元稹:“唯應鮑叔猶憐我,自保曾參不殺人。”
成語典故 篇4
別開生面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另外開創新的局面或格式。
這個成語來源于唐.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詩:凌煙功臣少顏色,將軍下筆開生面。
唐代著名的畫家曹霸,擅長于畫人物和馬。他的名聲傳到京城長安,連深居宮廷的皇帝唐玄宗也知道了。玄宗經常召他進興慶宮,命他當場作畫,并時常給于豐厚的賞賜。
由于曹霸受到皇帝的寵幸,長安城里的.王公貴族和官府人家,都以藏有他的畫為榮。大家不惜以很高的價錢,來收購他的墨跡。
長安北面的太極宮中,有一座著名的凌煙閣。閣內四壁上繪有唐朝二十四位開國功臣的肖像。這些肖像,是七十多年前著名畫家閻之本畫的。由于年代已久,原先栩栩如生的功臣像,現在大部分已經剝落,不僅失去了當年的風采,有的甚至難以辨認。為此,玄宗把曹霸召來,要他重新畫過。要重畫功臣肖像談何容易。曹霸閱讀了大量史,料對照已經暗淡模糊的功臣肖像,仔細琢磨,精心構思,然后揮筆繪制。不久,二十四位功臣的肖像重放光彩,并且以嶄新的風格展現在人們面前。
成語典故 篇5
典源出處
晉·葛洪 《神仙傳·壺公》:“ (費長) 房憂不得到家,公以一竹杖與之曰:‘但騎此,得到家耳。’房騎竹杖辭去,忽如睡覺,已到家。……房所騎竹杖,棄葛陂中,視之乃青龍耳。”《后漢書·方術列傳·費長房傳》“長房辭歸,翁與一竹杖,曰:‘騎此任所之,則自至矣。既至,可以杖投葛陂中也。’又為作一符,曰:‘以此主地上鬼神。’長房乘杖,須臾來歸,自謂去家適經旬日,而已十余年矣。即以杖投陂,顧視則龍也。”竹杖化龍另有他人事,但一般稱引此事。
釋義用法
費長房隨仙人壺公學道,后辭歸,壺公給他一根竹杖,讓他騎上就可以回去,長房至家,把杖投入葛陂,原來是一條龍。后以此典稱仙家變化之事; 或借以詠竹、竹杖等。
用典形式
【龍竹】 唐·李商隱:“龍竹裁輕策,鮫絲熨下裳。”
【龍杖】 唐·駱賓王:“暫策為龍杖,何處得神仙。”明 ·湯顯祖:“有契隨龍杖,無情是鹿裘。”
【別杖】 唐 ·李白:“別杖留青竹,行歌躡紫煙。”
【杖化龍】 宋·陸游:“舄化雙鳧杖化龍,云山回首不知重。”
【投葛陂】 清·吳偉業:“縱使長房投葛陂,此龍僵臥難扶策。”
【壺公龍】 宋·蘇軾:“還鄉亦何有,暫假壺公龍。”
【乘竹杖】 唐·顧況:“羨君乘竹杖,辭我隱桃花。”
【剪成龍】 唐·羅隱:“尚余青竹在,試為剪成龍。”
【裁寒竹】 唐·李商隱:“從騎裁寒竹,行車蔭白榆。”
【葛陂龍】 唐·岑參:“葉縣鳧共去,葛陂龍暫還。”宋 ·陸游:“參云氣壓葛陂龍,跨海來扶笠澤翁。”明 ·唐寅:“水激葛陂龍化杖,月明緱嶺鳳隨車。”
【龍化葛陂】 宋·黃庭堅:“龍化葛陂去,鳳吹阿閣鳴。”
【仙翁竹杖】 唐·劉禹錫:“仙翁遺竹杖,王母留桃核。”
【竹杖成龍】 唐·駱賓王:“蘋風入馭來應易,竹杖成龍去不難。”
【擲杖成龍】 清·王士禛:“偶然擲杖成龍去,又過蓬萊日主祠。”
【葛水還杖】 南朝陳·張正見:“葛水留還杖,天衢鳴去雞。”
【葛陂筇竹】 明 ·高啟:“葛陂筇竹亦騰化,神物終去可久羈?”
【葛陂雕龍】 宋·黃庭堅:“葛陂雕龍睡,來索兒孫債。”
成語典故 篇6
一毛不拔原來是指戰國思想家楊朱所倡導的“為我”、“貴己”、“貴生”學說。他反對墨子兼愛及儒家倫理主張,認為治國的大前提是既不損己為人,亦不損人為己。但這套思想在歷史上屢受非議,沒有受到重視。孟子說“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后來“一毛不拔”成為諷刺自私自利的成語,也常與“鐵公雞”連用。
成語資料
【拼音】yī máo bù bá
【釋義】連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出來。形容為人十分吝嗇,自私。
【出處】1.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上》:“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2.《笑林》: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近義】斤斤計較、錙銖必較、錙銖必較、愛財如命。
【反義】一擲千金、慷慨解囊。
【用法】貶義,用來形容人極度自私自利,自己的東西絲毫不肯拿出來。語法上一般作謂語、定語。
【燈謎】最吝嗇的人——鐵公雞(一毛不拔)
【相關熟語】上等牙刷、涼水煺雞、鐵公雞。
【成語典故】
出處《孟子·盡心上》
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項放踵,利天下,為之。
釋義:一根汗毛也不肯拔,比愉非常吝嗇自私。
故事:墨子,名翟,是站國時期的大思想家,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主張“兼愛”,反對戰爭。
差不多與墨子同一時期,有一位叫楊朱的哲學家,反對墨子的“兼愛”,主張”貴生”“重已”,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
有一次,墨子的學生離滑厘問楊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處,你干不干?”
“天下人的問題,決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決得了的!”
離滑厘又說:“假使能的話,你愿意嗎?”
楊朱默不作答。
當時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孟子就此對楊朱和墨子作了評論:“楊子主張的是‘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張‘兼愛’,只要對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頭頂,走破了腳板,他也是甘心情愿的。”
【成語故事】
古代有個富翁,大家都叫他六叔,他十分吝嗇。由于他整天盤剝窮人,累得病倒了,差一點昏死過去。三天后,他稍稍清醒了一下,看見屋里擠滿了送終的親友,想要表示什么。他的大侄說:“六叔,是不是還有兩個親人沒見面?”他搖搖頭。二侄問:“是不是有筆銀子放在哪里,不曾交代?”還是他妻子明白,看見兩根燈芯同時燃點,就挑掉一根。這時六叔才微微舒了一口氣。突然,快斷氣的六叔流著淚,湊近妻子的耳朵,想跟她說話。他說: “我死后,可把我留下的兩張便紙分給前來吊孝的親戚。” “我死后,別用棺材來盛我,挖個坑,把我埋了就成。” “我死后,不要請和尚念經,我在黃泉下自己會念經的。” “我死后,把我的皮剝下來,賣給皮匠;把我的毛拔下來賣給做刷子的人,一根別丟了……” “一毛不拔”就是一根毛也舍不得拔掉丟失,形容極端自私。
成語典故 篇7
謬: 錯誤,荒謬。原謂世事太過荒謬離奇,料想不到。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務一心營職,以求親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夫!”
司馬遷生于漢武帝時代,祖祖輩輩都是史官。司馬遷繼承父業,為太史令,主管史書編撰工作。
當時,大將李陵征討匈奴,以少戰多,寡不敵眾,被俘而降。為此,漢武帝非常惱火,抄了李陵的家并滅其三族。司馬遷認為李陵并不是真心投降,不過是為情勢所迫;司馬遷還以李陵過去有戰功為由替他進行辯解。這下惹火了漢武帝,將司馬遷關進監獄,施以腐刑。司馬遷忍辱受刑,形體精神受到摧殘,心中無比憤恨。他在給友人任安(字少卿)的信中說:“蒙恩受重用,本想鞠躬盡瘁報答知遇之恩,但萬萬沒料到,由于過分忠誠,反而受到了羞辱和摧殘。天下事真是太荒謬、太離奇了,大大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現“大謬不然”多指大錯特錯,與實際完全不符合。
成語典故 篇8
有個人曾經對人們說:“吃一點梨,對人的牙齒有好處,但是吃多了,會傷脾的;棗呢,正好與之相反,雖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會對牙齒有害。” 聽的人中一個人聽了,想了想,說:“吃梨時,只嚼不咽,還會傷脾嗎?吃棗時,我不嚼,一口吞下去,這不就可以保護牙齒了嗎?” 另一個年輕人聽他這么一說,就想開個玩笑:“你這不是囫圇吞下棗嗎?” 周圍在場的人都笑了。
讀后:我們學習知識時不能囫圇吞棗,首先把要學的知識理解清楚,然后再認真去掌握它。如果學知識只是籠統地學,就不會學到真正的知識。
成語典故
相傳,古時候有個老先生,身邊教了很多學生。一天課余時間,學生們拿出新鮮的梨子
和大棗吃了起來。這時,先生家里來了一位客人。這位客人是個醫生。他看到學生們都 在不停地吃著梨子和大棗,就勸他們說:“雖然梨子有益于嗓子,但吃多了卻會傷脾;大棗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會損壞嗓子。”聽了這位客人的話,一個愚鈍的學生想了很久才說:“那我吃梨的時候光嚼不咽下去,這樣就不能傷我的脾了;吃棗就整個兒吞下去而不嚼,也就傷不了我的嗓子了。”客人說:“唉,真沒辦法,你整個兒一個囫圇吞棗呀!”
成語典故 篇9
民以食為天這個成語來源于《漢書·酈食其傳》。
秦朝末年,有個名叫酈食其的讀書人。他年屆六十,窮極潦倒,卻滿口狂言,人們稱他為“狂生”。
秦朝滅亡以后,劉邦與項羽為了奪取全國政權,展開了激烈斗爭。在一次戰斗中,劉邦的軍隊敗退到滎陽、成皋一帶。滎陽附近有一座小城,城內有許多儲藏糧食的倉庫。因地處敖山,所以稱為“敖倉”。它是秦朝留下來的當時關東最大的糧倉。
劉邦與項羽的軍隊在滎陽一帶激戰。劉邦因抵擋不住,一時又調不來援兵,導致滎陽失守。于是,他打箅把成皋以東的地區讓給項羽。為此,持地找_食其來商議這個問超。
酃食其聽了劉邦的打算,沉思了一會兒表示反對。他說:°稱王的人以百姓為天,而百姓又以糧食為天。敖倉是儲藏大量糧食的要害之處,如果放棄這要害之處,等于把它拱手讓人,這對戰局是非常不利的。"
劉邦聽了點頭稱是,便反問鄆食其有何高見。酈食其說:“將軍可組織力量進兵,迅速收回滎陽,堅守敖倉,這樣就能改變目前不利處境,爭取一個有利的局面。”
劉邦采取酈食其提出的戰略,終于取得了勝利。
成語典故 篇10
(5)三遷之教的故事:
【成語】:三遷之教
【拼音】:sān qiān zhī jiào
【解釋】:比喻選擇居住合適的環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成語故事】:
孟子名珂,是我國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3歲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孟母是個很有教養的婦女,為了把兒子培養成為有用的人,非常重視對他的教育。
孟家附近有一塊墓地,出濱、送葬的隊伍經常從他家門前走過。于是,孟子經常模仿隊伍中吹鼓手和婦女哭哭啼啼的樣子,還不時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把戲,在地上挖一個坑,把朽木或腐草當作死人埋下去。孟母對兒子這樣玩耍很生氣,認為沒有出息,不利于他讀書,便把家遷到了城里。
城里沒有墓地,孟子再也沒有玩埋死人游戲的環境了。于是孟母要兒子熟讀《論語》,像孔子那樣做人。開始,孟子還能靜下心來讀書,但日子久了,他的心思又定不下來。原來他家處于鬧市,打鐵聲、殺豬聲、喊賣聲終日不斷,聽著聽著,他就讀不下去了。接著,他又和小伙伴玩起了做買賣的游戲,孟母覺得在這個地方居住,確實很難集中心思讀書,便再次搬遷到城東的學宮對面居住。
學宮那里的環境果然不一樣,經常書聲瑯瑯,一派讀書氣氛,孟子果然安下心來讀書。有時,他還向學宮里張望,觀看里面的學生是怎樣讀書,又是怎樣跟隨老師演習周禮(即周代傳下來的有關祭祀、朝神等的禮儀)的,回到家里,競也模仿起來。
一天,孟母發現兒子在磕頭跪拜,以為他又在玩埋死人的把戲了,不禁板起了臉。聽兒子說是在演習周禮,頓時眉開眼笑。不久,她將孟子送進了學宮,系統地學習《詩經》、《尚書》,長進很快。后來。孟子終于成為僅次于孔子的名儒。
成語典故 篇11
暗度陳倉
解釋:度:通“渡”:越過;陳倉:古縣名,在今陜西寶雞市東,為通向漢中的交通要道。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比喻暗中進行活動
成語出處元 尚仲賢《氣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韓信之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攻完三秦,劫取五國。”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是古代戰爭史上的著名成功戰例。
秦朝末年,政治腐敗,群雄并起,紛紛反秦。劉邦的部隊首先進入關中,攻進咸陽。勢力強大的項羽進入關中后,逼迫劉邦退出關中。鴻門宴上,劉邦險些喪命。劉邦此次脫險后,只得率部退駐漢中。為了麻痹項羽,劉邦退走時,將漢中通往關中的棧道全部燒毀,表示不再返回關中。其實劉邦一天也沒有忘記一定要擊敗項羽,爭奪天下。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強大起來的劉邦,派大將軍韓信出兵東征。出征之前,韓信派了許多士兵去修復已被燒毀的棧道,擺出要從原路殺回的架勢。關中守軍聞訊,密切注視修復棧道的進展情況,并派主力部隊在這條路線各個關日要塞加緊防范,阻攔漢軍進攻。
韓信“明修棧道”的行動,果然奏效,由于吸引了敵軍注意力,把敵軍的主力引誘到了棧道一線,韓信立即派大軍繞道到陳倉(今陜西寶雞縣東)發動突然襲擊,一舉打敗章邯,平定三秦,為劉邦統一中原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成語典故 篇12
【拼音】yǎo rú huáng hè
【成語故事】傳說讀書人荀瑰游覽武昌,到黃鶴樓上休息,迷迷糊糊看見飄然而下一個人,他騎著仙鶴落在黃鶴樓上,他很有儒雅風度,兩人把酒論詩,談得十分投機。不一會兒已是酒酣耳熱,那人跨上黃鶴,黃鶴振翅飛上天空而去。
【典故】荀瓌憩江夏黃鶴樓上,望西南有物飄然降自云漢,乃駕鶴之賓也。賓主歡對辭去,跨鶴騰空,眇然煙滅。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唐·崔灝《黃鶴樓》詩
【釋義】杳:無影無聲;黃鶴:傳說中仙人所乘的鶴。原指傳說中仙人騎著黃鶴飛去,從此不再回來。現比喻無影無蹤或下落不明。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下落不明
【近義詞】杳無音信、無影無蹤、泥牛入海
【相反詞】捷報頻傳
【成語舉例】“昨天局長到了沒有?”“還是杳如黃鶴。”
魯迅《彷徨·弟兄》
成語典故 篇13
從前,有個人帶著一把寶劍坐船。船才開出來,突然聽見撲通一聲,他的劍落到水里去了。
怎么辦呢?他想了半天,終于想到了一個辦法,他用小刀在船上刻了一個印記,便悠然自得的在船上坐著。
劃船的人很著急,對他說:讓我把船停下來,你快跳下去把劍撈起來吧!
可那個人卻指著船說:到了對岸再說吧,反正我在船上劃了一條線,劍是從這兒落下去的,到時候從這里下去找就行啦!
劃船的人說:你的劍掉進了水里,劍又不會跟著船走,怎么還能在對岸找到呢?
那個人不聽船夫的話,于是,船夫把船劃到了對岸。
這時,那個人脫掉衣服,從他劃的那條線那里跳了下去,可他撈了很久什么也沒撈到。
劍掉進了河里,現在船走了這么遠,他是不能從船上的線找到劍的。
成語典故 篇14
典源出處
《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 “范蠡遂去,自齊遺(wei) 大夫 (文) 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又《史記·淮陰侯列傳》:“上令武士縛信,載后車。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烹); 高鳥盡,良弓藏; 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
釋義用法
范蠡和文種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國,成功后范蠡離去,并給文種寫信說:“飛鳥盡,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可以跟他共患難,不可跟他共歡樂。”文種后來果被勾踐賜死。韓信在幫助劉邦打敗項羽后被劉邦逮捕時也說了同樣的話。后以此典表示成功后功臣反而受到猜忌或殺害。”
用典形式
【鳥盡】 晉·陶潛:“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
【藏弓】 清·孫致彌:“一戰龍旗勞汗馬,廿年貝錦怨藏弓。”
【弓藏懼】 清·吳偉業:“西施亦有弓藏懼,不獨鴟夷變姓名。”
【飛鳥盡】 清·翁照:“一朝飛鳥盡,良弓自摧折。”
【嘆良弓】 唐·劉禹錫:“將略兵機命世雄,蒼黃鐘室嘆良弓。”
【走狗烹】 清·高其倬:“肯效鷙鳥擊,轉畏走狗烹。”
【高鳥盡】 唐·張祜:“詎聞高鳥盡,終俟小鮮烹。”
【鳥盡弓藏】 元·薩都拉:“鳥盡弓藏成底事,百事不如歸好。”
【兔死狗烹】 元·薩都拉:“淮陰季年韓將軍,狡兔已死走狗烹。”
【高鳥良弓】 明·陳子龍:“高鳥良弓俱不見,六千君子一時回。”
【藏弓烹狗】 清·徐昂發:“藏弓烹狗由來事,只合終身淮上村。”
【兔死縛淮陰】 宋·蘇軾:“兔死縛淮陰,狗功指平陽。”
【成語典故】相關文章:
肝腦涂地成語的典故-成語典故素材12-24
成語典故05-22
攀龍附鳳成語典故01-19
弄巧成拙的成語典故02-20
有恃無恐的成語典故02-20
班門弄斧成語典故07-28
刻舟求劍的成語典故07-29
不教而誅的成語典故10-07
斷齏畫粥的成語典故02-10
杯弓蛇影的成語典故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