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山流水成語典故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成語高山流水的典故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成語吧,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你知道有哪些廣為流傳的成語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成語高山流水的典故,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成語高山流水的典故 1
高山流水
【拼音】:gāo shān liú shuǐ
【解釋】: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高山流水的故事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于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
人物簡介
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經考證,伯牙原本就姓伯,說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在小說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書》與《荀子》、《琴操》、《列子》等書中均為“伯牙”。東漢高誘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現代的《辭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個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時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時擅長相馬的伯樂等。
鐘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鐘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歷史上記載俞伯牙在漢江邊鼓琴,鐘子期感嘆說:“巍巍乎若高山,蕩蕩乎若流水。”兩人就成了至交。鐘子期死后,俞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身不再鼓琴。
成語高山流水的典故 2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遇或樂曲高妙。
高山流水既然是一個成語,自然也與大多成語一樣,有典故,有出處。高山流水的典故最早是出自《列子·湯問》,其主人翁為俞伯牙和鐘子期。
俞伯牙和鐘子期兩個人都是音律大家,其中俞伯牙擅長彈奏琴弦,而鐘子期的本事則是聽音辯意,也就是能夠聽出音律中所蘊涵的意思和情緒。
話說有一次,俞伯牙來到了泰山北面游玩,但是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暴雨,無奈的俞伯牙只好在一座巖石下避雨。
任誰遇見這樣的情況,心情也不會太好,俞伯牙也一樣,因此將隨身攜帶的琴弦拿了出來,開始以琴聲抒發自己內心的落寞。
俞伯牙先是彈奏了連綿大雨的情景,又彈奏了山崩似的音樂。正值此時,山野樵夫鐘子期到達,聽到俞伯牙的琴聲,不禁大為贊嘆,說道,“真是一首好曲子。”
俞伯牙聽到鐘子期的贊嘆之語,心情瞬間好了一半,于是繼續彈奏了起來,先是凝神于高山,賦意其中,而后又沉思于流水,隱在旋律之外。
令俞伯牙沒有想到的是,鐘子期雖然只是一個樵夫,卻對曲中之意了如指掌,完全能夠聽得出俞伯牙所彈奏的內容和情趣。
俞伯牙見狀,頓時興高采烈,放下琴贊嘆鐘子期對琴聲的理解竟然有如此高的造詣。
于是,兩人結為知音,并約好次年再相會論琴。
但到了第二年,鐘子期卻未能如約而至,原來是不久前,鐘子期因病離世了。俞伯牙知道后,頓時心中痛苦,難以抒發自己內心悲傷的`情緒,于是摔破了自己的琴,從此以后不再彈琴,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
這就是高山流水的故事,俞伯牙與鐘子期雖然僅僅見過一次,但就是這一次,便引為知己,成為了萬古流傳的佳話。
【成語高山流水的典故】相關文章:
高山流水成語典故07-29
杯弓蛇影成語典故08-01
有關成語典故12-08
成語典故:不貪為寶08-02
不教而誅的成語典故12-30
曲高和寡的成語典故04-03
迎刃而解成語典故12-15
塞翁失馬成語典故08-01
成語典故(精選50則)12-18